1、展了不同层面的城市职能定位研究,在全面分析、客观认识西宁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对上版规划的城市性质、职能进行了完善,提出了西宁的城市性质为:青海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青藏高原生态宜居城市。城市职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带动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和谐的区域服务中心。二是西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青藏高原物流中心。三是全国重要的夏季会议中心和高原旅游服务基地。四是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和高原特色产业基地。五是集约低碳,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规模:目前中心城市范围现状人口为129.86万,通过多种预测方法的综合运用,并根据西宁的资源环境状况,进行了水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校核,预测
2、了未来西宁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2015年约为150万人;2020约为165万人;2030年约为200万人。在分析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各类用地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与中西部省会城市和山地城市的对比分析,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历年变动情况和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的要求,确定了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合理标准。在人口规模预测基础上,确定未来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15年约为150平方公里;2020约为165平方公里;2030年约为2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总体布局:在综合分析西宁城市空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概括西宁的空间组织模式为“内生活、外生产”形式,以及围绕川道发展、蔓延式拓展的城市
3、空间发展特征。由于传统空间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结构给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问题,结合城市用地、气象、交通、环境等发展要素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城市未来的用地增长方向主要集中在西、南、北三条川道,同时根据各方向的综合条件以及外部区域要素,提出了各个川道主要发展职能,并划定中心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为:西至西倒一级路和规划南绕路高速交叉口,东至小峡口,南、北至规划外环公路,总面积280平方公里。空间发展策略:为强化中心城市“极核”的功能和作用,规划在空间发展策略上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一是着眼区域,统筹安排城市用地功能;二是提升优化城市综合中心,外围打造专业中心;三是突出高原特色,落实低碳理念,打造公交都市,构建生
4、态宜居空间;四是城市空间发展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构建与川谷地貌相适应的道路网布局与组织模式。规划布局结构:在城市功能和空间发展策略的指导下,提出了采用集约紧凑的带状组团式布局模式,构建“主城加三个外围组团”的总体布局结构。主城区包括中心片区、西部新城和东川开发区三个片区。外围三个专业组团包括北川长宁科研教育产业组团、南部高原特色产业组团、多巴甘河产业综合组团(由多巴综合片区和甘河工业园区两个片区组成),并且规划提出了各组团、各片区的主要职能和发展方向。在空间布局方面充分体现了专业化发展、分工协作的要求,通过构建城市主中心加市级专业中心的职能分工体系,以及区域一体化的总体交通骨架、因地制
5、宜构建城市产业空间,实现城市整体协调发展要求。同时通过保障城市安全,加强生态建设,构建多层次绿化网络,彰显高原城市特色。建设用地平衡:结合现状用地情况,在分析、平衡用地总量和各类用地比例的基础上,确定了2030年中心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为199.58平方公里,人均99.79平方米。并且根据国家规范和现状用地情况,适当下调了居住和工业用地比例,实现城市协调发展要求。 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针对现状公共设施发展存在的建设滞后、空间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提出通过合理组织公共中心体系、优化城市基本服务职能、分级配置设施,形成公共设施城市主中心、市级专业中心、片区级中心三级网络体系结构。规划公共设施
6、用地由现状的11.58%提高到14.64%,并且通过行政办公、商业等用地有机整合和空间调整,以及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设施用地的合理布局和增加,将极大改善公共设施现状,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 中心城市居住用地和住房发展规划:根据目前城市居住建设现状和供需平衡分析,主城区和外围组团分别采取不同的居住用地发展策略,实现主城区人口疏解、更新改造和外围组团完善发展、承接转移的格局,形成居住片区、居住区、居住小区的城市居住结构。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5930.57公顷,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9.65平方米。规划结合国家保障房建设目标和城市居住建设发展现状,增加了保障性住房内容,通过合理确定各类保障
7、房的比例,提出了未来各类用房的建设总量目标,并且规定了各个片区的保障性住房下限比例,实现保障性住房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均衡布局。 中心城市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规划:改变现状工业用地分布和城市总体空间发展二元化的状况,为未来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推动城区不适宜的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在更大的区域范围促进产业的合理配置。规划的工业用地总面积为3245.68公顷,人均用地面积16.23平方米,占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6.26%,规划的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川工业区、北川生物科技产业园、南川特色文化产业园、甘河循环经济工业园、西川工业区5个工业区中。规划仓储用地342.3公顷,人均用地1.71平方米。建
8、设两个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分别是朝阳物流园区和多巴双寨物流园区。 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西宁市的交通发展目标是以实现西宁交通“畅达、绿色、和谐”为方向,提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建设公交都市,构建与城市布局形态和功能组织协调的畅达运输网络。四条川谷交汇的城市空间结构,决定了西宁市必须采用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和用地布局模式,以公交优先保障城市中心区交通运转效率;以骨干客运系统引导城市扩张和都市区的形成;以枢纽布局协调城市功能组织。优先考虑快速路、结构性主干路的规划布局,构建与城市布局形态和功能组织相协调的道路系统,形成骨干路网支持下的片区方格网道路布局模式。在城市的对外交通规划中,结合实
9、际对轨道交通、公路、航空运输等进行规划,为西宁的旅游服务业和物流,提供更便捷和快速的服务平台。中心城市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在城市绿地规划中,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合理均衡的原则进行。本次规划绿地总面积为2896.44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4.48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151.5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76平方米。充分利用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和人文景观资源,通过十字轴滨河绿化走廊,串连起山体绿化、生态绿地、各级城市公园和主要道路绿化。本次规划调整公共绿地结构,结合老城区绿地比例低、分布不均衡问题,通过多类型、多层次、点线面、网圈偰相结合方式,加强老城区绿地建设,优化绿地构成比例和结构,强
10、化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绿地系统的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遵循体现自然、延续历史、凸显特色的原则。充分认识城市自然山水骨架,在规划中加以保护和利用;深入挖掘城市历史和文化,在景观规划中体现城市文脉和历史传承;分析地域内在特征,通过多种景观要素凸显地方特色,并使中心城区形成“四山为屏、三河为脉、山水相依、六岸活城”的景观结构,突出山水城市格局。中心城市旧区更新:城市旧区建设时,按照合法性、和谐更新、可持续发展和重点突出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规划,以此达到优化城市功能结构,疏解部分公共服务职能,缓解旧城区压力;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增加绿地和开敞空间,优化居住环境;理清道路结构体系,
11、优化交通设施,建设顺畅的公共交通体系的更新目标。合理疏散旧城区的居住人口,并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社会网络的改善与延续问题,提升旧城区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的素质。老城区适宜的居住人口规模宜控制在43万人左右,人口毛密度控制在150-180人/公顷。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对古城整体空间格局的保护、对传统风貌街区的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续做好西宁市区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中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应达到水环境保护目标、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固体废物综合整治目标、声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环境经济目标
12、等6个目标。坚决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分为大气环境功能分区、地表水环境功能分区、噪声环境功能分区。从产业布局的角度、能源结构的角度和污染源的角度综合考虑,提出重大污染源布局建议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内容包括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环境管理措施、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中心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内容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通信工程、供热工程、燃气工程、环卫设施等七个专项规划。根据西宁市地形地势,将西宁市用水划分
13、3个片区:中心片区、南川工业园区和甘河片区。其中,中心片区包括西宁市中心片区大部分地区和城南新区,主要由第七水厂供水;南川工业园区由改造的第三水厂加压后供水;甘河片区由西纳川水库供水。根据污水处理厂布置情况和地形地势,将西宁城区分为5个排水分区:多巴综合片区为1个排水分区,该区污水排入新建多巴污水处理厂;主城区、东川开发区和北川长宁科研教育产业组团为1个排水分区,污水排入团结桥污水处理厂和在建第三污水处理厂;考虑到污水量的增长,规划建设第四污水处理厂。南部高原特色产业组团为1个排水分区,污水排入城南新区污水处理厂;塔尔寺旅游片区为独立排水分区,污水排入新建湟中县城污水处理厂;甘河工业园区为独立排水分区,在甘河东区和西区分别建设污水厂,收集工业污水进行达标处理。 电网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