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0 ,大小:218.50KB ,
资源ID:1179769      下载积分:2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11797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为本站会员(魏子好的一塌糊涂的文献)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

1、清华在线 010-62771166 62781166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时期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中古历史的转折点 魏晋南朝士族社会 从汉代经学到魏晋玄学 文学艺术“自觉”的时代 政治制度 军事制度 法律制度社会:士族社会的兴衰政治:皇权与门阀政治消长思想:儒、玄、佛、道并行制度:皇权衰弱而中央集权加强 儒学衰落而影响立法董卓之乱与军阀混战:初平元年(190年):曹操起兵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于许昌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建安13年(208年):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曹操的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任天下之智力

2、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唯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后世尚可推见其心迹也。”赵翼古来只有禅让、征诛二局,其权臣夺国则名篡弑,常相戒而不敢犯。至曹魏则既欲移汉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弑之名,于是假禅让为攘夺。自此例一开,而奉为成式者且十数代,历七八百年,真所谓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屯田兴修水利九品官人法中正则由政府委任,这样就把私人的月旦评变作官家的品第,强迫清议与政府一致,同时使原来与政府有矛盾的大族名士与政府取得协调。政府控制了舆论,而当中正的既是大族名士,他们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了合法地位。唐

3、长孺208年,辟为丞相府文学掾,加入曹氏集团。时年30岁。220226年,魏文帝时期,渐受重用。文帝伐吴,以抚军大将军留守许昌。与曹真等受遗诏辅佐明帝。227239年,魏明帝时期,长期在外统兵,官至太尉。抵御诸葛亮北伐,平辽东公孙渊。与大将军曹爽(曹真子)同受遗诏辅佐齐王芳,拜太傅。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曹爽,独秉大权。251年,平定淮南王凌反抗。同年卒。251年,以抚军大将军辅政。次年进大将军。254年,废黜齐王芳,立高贵乡公髦。255年,平定扬州毋丘俭、文钦反抗。同年卒。255年,以大将军辅政。258年,平定扬州诸葛诞反抗。260年,杀高贵乡公髦,立元帝奂。263年,灭蜀。以十郡封晋

4、公,拜相国。264年,进爵晋王。次年,建天子旌旗,卒,子炎篡魏。西晋灭吴统一晋初政治措施:中央官制:八公、尚书分封诸王推行都督制罢民屯两汉属和平统一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兼并问题成为社会痼疾。魏晋南北朝人口大量死亡,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故国家与士族地主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人口的斗争。政府一面通过实行赐客、复客、荫客等制度,满足世族地主的部分要求;一面又限制对人口的无限制占有,故利用国有荒地,实施屯田、占田、均田制度和与之配套的租调制度,以保证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因此从制度层面看,国家土地所有制呈现出发展趋势。随着豪强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屯田制终于彻底瓦解,泰始

5、元年(公元265年)“罢农官为郡县”。西晋政权一方面要维护豪强大族的利益,另方面又要保障一批为西晋政权提供赋役的国家编户,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颁行占田制。 占田制规定:普通百姓占课田。男子一人有权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中男子五十亩、次丁男二十五亩、女子二十亩为课田,亩税八升。不论占田是否足额,课田必须缴足。世族官僚占田荫客制。一品占田五十顷,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十顷。一品至九品荫客十五至一户,衣食客三至一人,荫亲“多者九族,少者三世”。“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调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十五下至十三、六十一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賨布

6、户一匹,远者或一丈。”占田制只是规定了一般农民有权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并未给予保证;官僚贵族实际占有的土地却并未触动。因此占田制的推行并未限制士族地主的发展。但占田制下的农民比屯田客人身相对自由,所受剥削也较轻,因而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占田制推行的历史意义:首先,调整了世族地主的整体利益,使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得以顺利发展。其次,大批生产者从军事编制的屯田上解脱出来,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第三,允许农民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鼓励了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第四,逃亡避役的屯田客和流民有权合法占有土地,得以定居占田,安心生产,促进了生产者与土地的重新结合。据统计,太康元年政府控户近246万

7、,而占田制实施后三年,激增至377万,说明不少流民重新附籍。晋书卷24食货志谓“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干宝晋纪总论也说“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栖亩”;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八王之乱重用宗室子弟,特别是以之充当握有重兵的地方军政长官的现象,既不见于秦汉,也不见于唐以后,大致萌芽于曹魏,显著于西晋,下延至南北朝乃至唐初未变。问题的症结还在贵族政权之下,皇室作为第一家族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上,皇帝作为第一家族的代表君临天下,其家族成员有资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权势以保持其优越地位。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世族地主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政治上

8、的分裂倾向,世族地主在政治上的代表不断鼓吹促使分裂倾向加剧的分封制及五等爵制,企图从政治制度上肯定世族庄园经济的分裂性与独立性。而限于历史条件的错误认识,也使西晋统治者难以判明态势。早在曹魏时代,司马懿长兄朗就认为“天下土崩之势,由秦灭五等之制”。魏末司马氏篡权,曹魏宗室竟无一人有反抗能力,司马氏也误以为是曹魏对宗室亲王的限制所致。至司马昭执政时,就于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宣布“复五等爵”,实际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入晋后分封之论更为喧嚣,世为名族的刘颂就公然主张“裂土分人,以王同姓”;又如孙吴丞相陆逊之孙、数代显赫的江东大族陆机也作五等论,主张分封,“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

9、 西晋之所以成为短期不稳定统一,除了世族地主经济发展这一根本原因外,统治集团的一些决策与措置,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措置之一就是分封制。西晋建国之初,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便大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下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又“更制户邑”,大国增至四万户,小国皆增至万户。特例更多,如成都王颖食邑十万户,汝南王亮、秦王柬八万户。西晋共分封57王,此外还有众多的公侯伯子男。诸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也不断增加,开始是允许自选国中长吏,其后又听其直接掌管封国中的军队。这样,

10、各封国对中央的独立性不断增强,成为导致“八王之乱”的直接契机。西汉分封的失误,由于社会直接生产者人身依附关系尚未强化,中央集权相对强化,朝廷尚能控制局面;而西晋则因世族地主势力的发展而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社会终于失控。晋武帝司马炎认为曹魏灭亡的原因,是未分封同姓诸侯王,缺乏屏藩。故于泰始元年(265)封宗室二十七人为王,有领地和军队。大国封地不过一郡,军队不超过五千。但诸王是出任军事重镇长官,如武帝未年,用楚王玮都督荆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惠帝即位,用梁王彤、赵王伦、河间王颙等先后出镇关中,成都王颖镇邺。出镇的亲王拥兵自重,导致了八王之乱发生。 西晋统一后,“诏天下罢军役” ,国家控制的军队

11、数量有所削减;大批军士解甲归田,对社会生产是有益的;但西晋政府却未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拥有一支足以维护统一的武装力量。同时却使同姓诸王的领兵权不断增强,甚至以“都督某州诸军事”的名义让他们直接掌管本属国家的军队。更助长了分裂倾向。与汉唐不同的是,西晋建国伊始,统治集团即开始腐化。晋武帝平吴之后,“怠于政术,耽于游宴”。太傅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大臣傅咸曾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武帝死,继位的惠帝智力低下,皇后贾氏专权擅杀,引发“八王之乱”。贾后与皇太后(惠帝姨母)父杨骏争权。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与掌握禁军的楚王玮合谋杨骏,囚死太后。但朝廷又推汝南王

12、亮和卫瓘辅政,贾后使惠帝下密诏令玮杀亮、瓘,再以擅杀罪除玮。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贾后召表面上亲附她的赵王伦入辅,并杀死非亲生的太子遹。永宁元年(公元301年),赵王伦杀贾后并废惠帝自立,诸王纷纷“勤王”,“兵兴六十余日,战及杀害近十万人”。其后赵王伦被杀,惠帝复位,但诸王争战更剧。永兴三年(公元306年)东海王越入朝专权,毒死惠帝,拥立怀帝炽,“八王之乱”才告结束。“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百姓创痍,饥饿冻馁”。但西晋政府及诸王也已元气大伤,而诸王为骨肉相残所招徕的各族势力乘虚而入,引起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 八王之乱两个阶段公元291年,贾后用司马玮政变,杀

13、杨骏废皇太后,又借口楚王玮矫诏擅杀司马亮、卫瓘(gun),将其处死。(公元291299年,贾后专权,名士执政,政治腐败而政局相对安定。)公元300306,六王厮杀,中原残破,权归东海司马越。 八王之乱后,胡汉移民狂潮和遍布全国的暴动起义,已经无法控制,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五年(公元311年 ),随着司马越死亡、晋军主力被歼、洛阳陷落,晋怀帝被俘,西晋王朝名存实亡。其名义上的寿终正寝,是流亡西北的晋愍帝被俘后遇害的时间公元317年。 东晋(317-420)永嘉元年(307)7月 司马睿为安东将军、 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 11月 王澄都督荆州。永嘉三年(309)3月 王敦任扬州刺史。永嘉五年(3

14、11)4月 晋主力灭亡,洛阳陷落, 怀帝被俘。建兴四年(316) 长安陷落,愍帝被俘。 建武元年(317) 司马睿即位。门阀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 田余庆 教授东晋门阀政治的代表家族琅琊王氏 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 太原王氏 东晋基本国策依靠侨姓士族团结南方士族利用流民武装只要注籍在侨州郡户口簿上,就可以获得优复(免调役)等等的优待。对于吸引中原地区人民像怒潮似地涌向江南,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王导的历史贡献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

15、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 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 动乱的方式较多地表现为长江上下游之争,因为在士族专兵条件下,彼此制约的士族,其权力的分配正是表现为长江上下游实力的相持。但是,上下游的这种关系又受南北民族矛盾的制约,冲突一般是适可而止,较少达到决裂地步。 田余庆荆扬之争动乱的方式较多地表现为长江上下游之争,因为在士族专兵条件下,彼此制约的士族,其权力的分配正是表现为长江上下游实力的相持。但是,上下游的这种关系又受南北民族矛盾的制约,冲突一般是适可而止,较少达到决裂地步。 田余庆王敦之乱(3

16、22324)王与马、共天下王敦攻入建康,废帝的失敗历史的结论是:只有皇权与士族共治天下,平衡和秩序才得以维持。所以,本来只是两晋之际具体条件下形成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暂时局面,就被皇权与士族共同接受,成为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模式。田余庆 桓温专权谢安与淝水之战刘裕与晋宋禅代刘裕的成功终归又是靠京口流民的力量。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能维持。等到士族不能照旧当权,司马氏也不能照旧垂拱而居帝位的时候,已经走到前台的流民领袖人物既抛弃了司马氏,也改变了门阀政治格局,树立了次等士族的统治秩序。 田余庆南朝宋 (420479) 420年,宋武帝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国号宋,都建康。宋

17、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北伐失败479年,齐高帝萧道成代宋自立,国号齐,都建康。502年,梁武帝萧衍代齐自立,国号梁,都建康。548552年侯景之乱557年,陈武帝陈霸先代梁自立,国号陈,都建康。南朝走向衰落晋、宋之间,士庶区别日益严格,宋、齐时已达到僵化的程度。门阀贵族坚决反对把新兴的或假冒的士人处于自己的同一等级,他们认为必须保持原来独占的统治轨道。士庶区别的严格化发生在此时,正因为士庶有混淆的危险。所以这里并不表示门阀势力的强大,相反的倒是由于他们害怕这种新形势足以削弱甚至消除他们长期以来引以自傲的优越地位。 唐长孺南朝寒人的兴起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

18、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屣,坐棊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流民起义李特起义和成汉政权 五胡乱华与十六国十六国历史始于304年,终于439年,主要由“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建立,也有部分汉族政权。 十六国习惯性称呼,指时间较长的十六个割据政权,另有几个政权年代较短未计入。按名称分按民族一赵(后赵)匈奴三:汉-前赵、夏、 北凉 一夏 鲜卑五: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 二汉(汉 前赵、成汉) 羯一:后赵三秦(前、后、 西) 氐三(包括賨):前秦、后凉、成汉 四燕(前、后、北、南) 羌一:后秦五凉(前、

19、后、西、北、南) 汉三:前凉、西凉、北燕十六国君主中多有精通汉文化者,普遍重视儒学。(汉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皆略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拓跋族的兴起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而且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他们利用这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装自己的军队,然后以此为出发点由东而西,征服内蒙中部和西部诸部落或最广大的世界,展开他们历史性的活动。鲜卑人如此,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也是如此。 很多的游牧民族都是在呼伦贝尔草原打扮好了,或者说在这个草原装备好了,然后才走出马门。当他们走出马门的时候,他们已经不

20、仅是一群牧人,而是有组织的全副武装了的骑手、战士。 翦伯赞内蒙访古 386年 淝水之战后拓拔珪复国,称魏王。395年 魏军大败燕军。397年 魏军攻占燕都中山。398年 魏王拓跋珪在平城称帝。 魏太武帝统一北方431,灭夏国436,灭北燕439,灭北凉,统一北方。450,击败刘宋北伐,兵临瓜步, 建康震动。“咸荷担而立。”魏孝文帝汉化改制北魏统一北方之际,尚处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阶段,奴隶制残余还很严重,征服过程中不少汉族和他族被掠为奴,阶级矛盾十分激烈,拓跋鲜卑和汉族及他族也存在着民族矛盾。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的条件下,各族人民屡起反抗,兴光二年(公元455年),卢水胡盖吴起义,聚众十余万

21、,虽遭镇压,但北魏统治亦动摇。统治集团中开始酝酿改革。 公元471年,五岁的孝文帝拓跋宏继位,祖母冯太后主政。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全面推行改革。 均田制首先是土地制度,颁行均田令,主要内容:十五岁以上男子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加倍或三倍授给以备休耕。露田年满七十还官,桑田身终不还。地主可按其奴婢、耕牛数量受田,奴婢受田与良人同,耕牛一头受三十亩。土广民稀之处,任力耕垦,不受限制。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县令、郡丞六顷。公田离职移交,不许买卖。与均田制颁布同时,北魏还颁布了三长制和租调制。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加强基层统治

22、,征发赋役。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出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未婚男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分别与一夫一妇相当。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承认普通民众也有获得小块土地的权利,并鼓励开荒,增加耕地面积;租调剥削也相对较轻。北魏社会一度呈现繁荣景象 均田制使许多隐匿户口成为国家编户。但因奴婢、耕牛受田之法,并未太多触动大土地所有制;均田可能只行于荒地、无主地和所有权不明确的田地。 用国家力量干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北朝的均田是古代史上的最后一次。到唐代,均田制不久就瓦解了;但在北朝,均田促成了编户齐民体制的重建,带来了帝国的复兴。 十六国时期的“坞壁”与“宗主督护制”坞

23、壁的主要特点: 坞壁主身份一般是庄园主或有号召力的官吏;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为核心; 规模一般大于原来的里、村,内部建有基层行政单位; 内部生产经营多采用庄园式方法;有军事化色彩,但以自保为主。陈寅恪先生桃花源记旁证一文认为: 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并非简单的随想之作,而是对十六国后期北方弘农、上洛一带一处坞壁的真实描写。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 太和十年以李冲议,实行三长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负责清查户口、征收赋税等基层行政管理工作。使得编户齐民体制得以重建。 迁都洛阳与改革鲜卑旧俗制定姓族,门第选官。迁至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

24、。在鲜卑贵族中分定姓族高低,授予不同官职禁鲜卑服饰、朝廷上禁鲜卑语。 六镇起义与东西魏分裂边塞六镇之鲜卑及胡化之汉族,则仍保留其本来之胡化,而不为洛都汉化之所浸染。故中央政权所在之洛阳其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之反动亦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陈寅恪550年,高洋建北齐557年,宇文觉建北周577年,宇文邕灭北北齐,统一北方。 北周建立者宇文泰,鲜卑族,“世为大人” 。六镇起义时,泰随父现代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教学安排:第一讲:绪论。约6学时。主要讲授:现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学习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意义和方法。教学安排与参考资料。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简介。本讲主要应掌握现代国际关系史的

25、研究对象,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各个流派及主要观点,特别是理想主义学派、现实主义学派、新现实主义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等。对这四个流派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必须熟记。第二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的对外关系。约8学时。主要讲授:从世界革命到和平共处。对外关系发展的阶段。30年代苏联为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斗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本讲应重点掌握十月革命后苏俄由世界革命到和平共处对外政策的演变,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是如何实现正常化的,1939年苏联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与失败的原因。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则应了解国内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同时综合运用所学历史唯物论及辨证唯物论等分析方法,作出自己

26、的评价。第三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约6学时。主要讲授:概述。30年代德意日的矛盾与勾结。关于绥靖政策。本讲主要应掌握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矛盾发展的原因及重大事件,特别是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之间矛盾与勾结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对他们所发动的二战进程的影响。同时要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对绥靖政策的不同观点,并善于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作出自己的评价。第四讲:美苏冷战始末。约8学时。主要讲授: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冷战史的研究。冷战的起源。冷战的发展进程。冷战结束的原因。冷战的后果与教训。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史最重要的内容,掌握了美苏冷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也便掌握了战后国际关系史的

27、要领。本讲作为本门课程的重点,将对美苏冷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析,要求学生对所讲授问题皆要领会掌握,同时运用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冷战的起源、结束原因及后果教训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五讲: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格局。约4学时。主要讲授:国际关系体系与国际关系格局。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本讲所讲授内容是国际关系史与国际政治学的综合,意在使学生熟知国际关系史的同时也掌握一定国际政治学知识,提高分析当代国际关系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首先明确国际关系体系与国际关系格局这两个由重要联系却不完全相同的国际政治学的概念。其次理清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总结其发展规律。最后,对冷战结束后

28、的国际关系格局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第一讲 绪论一、现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1、国际关系一般被定义为所有国际行为体的跨国界交往;或国际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2、国际关系学描述、研究、估价和预测国际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是从总体上研究世界各国之间关系的学科,具有多层次(指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和多维性(指政、经、军、外等)的特点,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组织、外交政策、军事战略。3、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作为学科) 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客观存在)4、国际政治相对国内政治而言,但又有多种解释。国家之间的政治(politics among

29、nations)通常是指代表不同民族的政府之间的政治,如外交、国家贸易、势力均衡、相互宣战等。(狭义)存在于国际社会并且作用于国际社会的各个国家的政治,英文为international politics,与前者的主要区别是这种政治的参与者较多,不止有国家、民族、政府,更有众多的非国家行为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女权运动、生态运动、恐怖主义等超国家和跨国界的集团与势力,同时它的重点不在国家层面,而在国际社会。(广义)5国际政治学(理论)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国际政治学即国际关系学,具体有多种解释,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国家的外交和国家间的斗争,或更确切地讲是外交政策研究。(国际政治研究的对象是历史,是国

30、家间关系史,是近代民族国家生成以来的各种重大记录、文献。)研究的对象是国家对外的政治行为(包括联盟和外交、战争和威胁行为、有制裁或援助色彩的经济和贸易活动等),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与以国际法及国际组织为主体的世界政治的总和。6、外交史各国政府在一定理论原则指导下互相交往的历史,侧重政府关系。7、外交学研究外交实践的科学,从外交业务上总结历史与现实外交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指导国家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正确运用外交手段和智谋,达到推行本国外交政策的目的。8、国际法:国际关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与规章制度,并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国际法律关系。 国际关系史是一门边缘学科,或曰交叉学科

31、,它既属历史学科的范畴,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属政治学的范畴,属政治学的一分支学科。它包括了自从有国际关系以来迄今为止国际关系发展的全部历史。 现代国际关系史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现代史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来国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和多国公司),国际关系是这些行为主体相互关系的总和。国际关系从广义上讲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地域关系、集团关系等,现代国际关系史就是研究俄国十月革命以来这一系列关系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这一系列关系中

32、,政治关系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关系,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因此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现代经济关系基础上的政治关系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二、学习与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意义和方法1、意义:首先,可以史为鉴,避免对国际事件作表面孤立的分析。人类发展到今天,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十分密切。各种国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任何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不能闭关自守,孤立地存在。它必须了解当代世界大事与国际问题。而要了解世界现在的大事和国际问题,就必须追溯过去,特别是对离今天最近的这段历史,也就是第一次大战和十月革命至今这80多年的历史,包括国际关系史,要有透彻的了解。早在1848年,马

33、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深刻地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这是马、恩在100多年前写的。今天,各民族之间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19世纪中期共产党宣言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各国息息相关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的社会主义大国,尤

34、其不能不了解世界大事,但是要深刻认识当前国际大事,不能不了解一次大战和十月革命以来的国际关系。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可以从这段历史里找到直接的根源。有人轻视历史,以为靠着道听途说的一点历史知识就可以就当前重大问题下结论,那是最有害不过的了。比如,拿欧洲共同体来说,其12个成员国规定1992年底建成没有边界的“统一大市场”,消除成员国之间的一切关税壁垒,实现商品、资金、人员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并将加强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关系,由两个组织组成联系更加紧密的“欧洲经济区”。特别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法国和德国本来是世仇,从1870年到20世纪40年代这70多年当中,两国之间曾置身于3次大规模战争普法战

35、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是,从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到现在已经有40余年了,两国之间不仅没有发生过任何战争,而且两国加强合作,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组成了欧洲共同体。原因就要从二战后的历史中去找,否则就难以理解。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二战后,德、法两国都已经降为二等国家。已无法争霸世界,也无法作欧洲霸主。英国也降为二等国家,也只有放弃欧洲均势政策及美英特殊关系,而投靠欧洲共同体。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其力量比欧洲任何单个国家都具有压倒优势。他们的争夺重点又在欧洲。在这种情况下,德、法以及英国,更不用说西欧其他国家,想要生存,就必须联合起来,否则就只能听凭超级大国的摆布。

36、但两极格局解体以后,法德关系又变得脆弱起来,这是值得注意的。又譬如,为什么美国长期执行反共政策?杜勒斯的“和平演变”策略以及里根口口声声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这难道是偶然的一时的冲动吗?翻开现代国际关系史就会找到答案。原来这种反共、反马克思主义的外交战略和策略早自十月革命时已经开始。俄国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当时是乘坐美国使馆汽车男扮女装逃出彼得格勒的。美国拒不承认苏维埃政权而继续保持与临时政府的关系直到1932年。1933年,美国在苏联十月革命16年后才承认苏联。这一切,在所有资本主义大国中是独一无二的。美国还是武装干涉苏俄的积极参加者。与此相一致,国内则出现了“红色大惊

37、恐”。美国之所以这样地与共产主义和苏俄势不两立,是有深刻根源的。从经济政治上看,1919年2月国务卿兰辛就危言耸听地说,“由于布尔什维主义既否定民族性又否定财产权,并以革命威胁美国,归根到底,它对于美国安全的威胁比德国更大”。他们还诬蔑苏维埃政体不是基于公众的支持,而是通过“暴力与狡诈”上台的,是靠着“残酷镇压”所有反对派以继续保持其地位的。他们用资产阶级民主来根本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要求苏俄回到资产阶级所谓的“宪法民主”上来。从意识形态上看,正如美国官方史家凯南曾经指出的,美苏“冲突根源中首要的而且也是最根本的一个,当然就是布尔什维克共产党的领导集团在意识形态上所承担的义务。这在

38、美国的政治经济中,还是一个崭新的东西。这也是美国人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一种敌对方式的表现。”“俄国保证要实现的纲领旨在使美国社会遭到损害,这种损害,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看来,甚至比单纯在军事上惨败于传统的战争可能带来的种种苦难还要可怕”。因之,“苏维埃共产主义被看做是一种应当加以隔离的瘟疫”。当然,在以上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带有决定的意义。美国自认为是私有制立国的“天定命运”与“天然优越”的国家,具有世界上最优越的制度并自一次大战以后越来越感到负有“领导世界”的使命,而这些都被主张公有制的社会主义苏联搅乱了,既使其失去大片市场又威胁到其制度本身,怎能不与之拼死斗争?了解了这些根源,再加上对十月革命以后

39、苏美关系史的了解,就很自然地可以理解杜勒斯、里根等反共的“和平演变”策略的根源,只是由于二战后随着美国实力的膨胀,其领导与称霸世界的野心更为扩展,其寻求“和平演变”之术的心情就更显得急不可耐。当然,由于历史经验的累积,其策略手段也比过去更为圆滑。还可以举个例子,如何理解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如果不了解近几十年国际关系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史,也就难以认识这种政策的形成过程,难以理解其可贵。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执行的是屈辱卖国的外交政策,跪着办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执行联苏反美方针。当时“一边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是因为估计到美国可能对中国进行封锁和干涉,美国逼迫我们一边倒。但当时

40、毛主席就强调要用自己的腿走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对苏联有团结有批评。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以老子党自居。要在中国建长波电台,建联合潜艇部队,企图控制中国。毛主席对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说,你们刚刚搞了点原子弹就想控制我们,什么兄弟党?!是父子党、猫鼠党,苏联是企图把民族主义扩大到中国海岸。后来苏联又反对我国金门打炮,在中印边界问题上袒护印度。总之,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企图把中国纳入苏美主宰世界的轨道。这些统统被中国顶了回去。苏联就把争端扩大到政府之间,1960年突然撤走全部苏联专家,企图使我国的建设特别是高技术发展陷于瘫痪状态。这些痛苦的教训,使中国早从60年代起,就不主张社会主义各国有个什么头以及

41、在国际上要以一个统一的阵线行动;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就开始以鲜明态度反对个别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霸权主义。由于中国在50年代中与印度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身体力行,中国从未用军事力量干预别国内政,几十年来格守“革命不能输出”的原理,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明确论证国家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划线,而以是否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区别亲疏好恶。这些都赢得国际上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在客观上使别国认识到,只要它们按和平共处思想办事,中国就是一个最易于捉摸,也最易于打交道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可见,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是几十年来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努力实践的结晶。我们在美苏压力下经受住了考验。这并非说

42、我们外交上没有说过错话,做过错事。但中国的骨头是很硬的,原则性是很强的,策略又是很灵活的。这一切都是旧中国 100多年外交所不可同日而语的。懂得了这段历史,我们就更要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并使之日臻完善。其次,学习现代国际关系史有利于把理论、历史、现状三者的研究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指导现实和认识未来。毛泽东曾经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这段话直到今天也是正确的。今天,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及外交,同样需要这三者,即理论、历史、现状,需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从研究国际问题角度讲,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史这段离今天

43、最近并且与现状密不可分的历史,恰好能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说,如何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战争与和平问题,这样一个涉及全人类命运前途的重要问题。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既涉及理论,又涉及历史,也涉及现状。而历史又应该以二战后历史,二战后国际关系史为主。因为要回答为什么二战后局部战争不断,一直存在世界战争危险,但世界大战却至今没有发生这样一个问题,仅仅用 19世纪与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与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斗争史的知识是难以说清的,甚至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规律来解释今天的现象,也难以完全令人信服。这就要求人们对二战后世界上、国际关系上发生的事件作系统的综合的过细的研究。就要看到西方发达国

44、家相互依存趋势不断加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到美苏两国之间既对抗又制约,核威慑态势使双方不能不慎重考虑核大战后果;还要看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严重的军事负担制约了两个核大国的经济,使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安全战略重点已由军事转向经济竞争;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人心厌战,人心思和,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制约战争的力量;最后,执行独立自主对外政策的国家越来越多,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越来越多“极”化,对美苏所起的牵制作用等等,都是在战后出现并变得日益明显的现象。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高悬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始终未能落下,人类避免了第三次大战的浩劫。但对上

45、述因素的综合分析却并不能使人们得出结论,可以一劳永逸地防止大战重演。这正是研究二战后国际关系史得出的必然结论。这里既总结了历史,又回答了现状提出的问题,同时还推进了对新时期战争与和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达到了三者的统一。第三,是对人民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对现代国际关系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将更加坚定人类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现世界大同的信念。要作出这种规律性认识当然首先要依靠整个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现代史的知识,但是如果学好了现代国际关系史,则能帮助我们从国际联系及整个国际关系发展趋势上大大加深这种认识。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世界自17世纪中叶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

46、的国际关系史,就会发现,那时以后,特别是19世纪以后的国际关系基本上是欧洲资本主义大国争霸和殖民扩张的历史,是欧洲帝国主义大国加上日、美争夺地区霸权乃至世界霸权的历史,少数几个国家颐指气使把亚非拉占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踩在脚下。列宁指出,“ 1914年大战爆发前夕,殖民地人口已近6亿,如果再加上波斯、土耳其、中国这类当时已处于半殖民地地位的国家,匡算一下,约有10亿人口被最富有、最文明和最自由的国家置于殖民地附属地位,受它们的压迫。大家知道,殖民地附属地位,除了在政治上法律上直接处于附属地位之外,还必须有一系列财政、经济上的附属关系,还要进行一系列不能算作战争的战争,因为这些战争常常不过是用最精良的杀人武器武装起来的欧美帝国主义军队残害手无寸铁的殖民地国家居民的大屠杀而已”。当时的世界格局就是少数几个资本帝国主义强国争霸世界、主宰世界,欧洲成了世界政治中心。十月革命前,国际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维持欧洲大国在欧洲的均势,不让某个欧洲大国称霸欧洲,危及欧洲其他大国自身的独立和安全,始终是国际关系中被奉行的一个不变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以维持欧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