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09 ,大小:6.11MB ,
资源ID:1369180    下载:注册后免费下载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13691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维赛(江苏)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doc)为本站会员(瓦拉西瓦)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维赛(江苏)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doc

1、填写。 13. “空间电台(星座)名称”栏,系指与该地球站通信的空间电台或星座的名称。 14. “标称轨道经度”栏,系指对地静止卫星星下点的标称地理经度,并在经度值前填写“E”表示东经或填写“W”表 示西经,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非静止卫星则不填此项。 15. “启用日期”栏,系指该站拟启用的起始日期。 16. “发射中心频率”和“接收中心频率”栏,填写频段或中心频率,如“发射频率”为频段,则填写频段的起止频率。 频率单位按以下原则选择填写: 29.7 MHz10 GHz 用 GHz 表示 17. “发射必要带宽”和“接收必要带宽”栏,系指发射频率和接收频率的必要带宽,可以填写每频率的实际带宽。

2、 18. “发射功率”栏,系指发射机在正常工作时的输出功率。在功率值前填写功率标志代码(功率值与代码之间需间隔 一至两个空格) 。根据发射类别不同,可用以下三种代码来标定功率类别: X 峰包功率 Y 平均功率 Z 载波功率 19. “调制特性”栏,根据调制信号的性质以及调制方式(射频调制方式)来选择填写,具体如下所示: FDM/FM 基带最低频率 * 基带最高频率 * 测试音均方根频偏值 PCM/PSK 比特率 * 相位数 MPSK 信息率(kbit/s)* 相位数(bit/s)* 前向纠错方式 AM 调制信号的性质 * 调幅种类 TV/FM 电视信号标准电视制式(P(PAL 制) 、N(NT

3、SC 制) 、S(SECAM 制) )* 预加重的基准频率频偏值 * 扩频带宽(kHz) 。 20. “使用总带宽”栏,系指该站所有发射载波带宽值之和。 21. “设备型号”栏,系指 HPA 的型号,对 VSAT 站填写射频单元的型号;单收地球站则填写 LNA 的型号。 22. “型号核准代码”栏,系指无线电发射设备经过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型号核准后,获得的唯一代码。 23. “设备生产厂家”栏,系指发信机或收发信机的生产厂家,最多不超过 20 个汉字。 24. “天线型号”栏,按厂家指定填写。 25. “天线类型”栏,系指天线类型代码,按以下规定用代码选择填写: CA 抛物面天线(普通抛物面天

4、线) CB 双反射抛物面天线 CX 其他类型天线 26. “天线增益”栏,系指最大辐射方向上的各向同性增益(Gi),按发射增益和接收增益分别填写,单位是 dBi。 27.“馈线系统总损耗”栏,系指天线输入(出)端口至接收机(发射机)端口之间馈线系统的总损耗(包括双工器、 合(分)路器、馈线等) 。单位是 dB,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8. “天线生产厂家”栏,系指天线的生产厂家。 29. “天线尺寸”栏,抛物面天线填直径,其他天线填写“长宽”或长度。 30. “天线距地面高度”栏,系指天线馈电点至地面的高度(包括架设天线的建筑物的高度) ,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1. “天线方位角”栏,栏系指

5、在当地水平面上,自真北(沿顺时针方向)起算的天线最大辐射方向的方位角。对于静止 卫星系统可不填写此栏。 32. “天线仰角”栏,系指在通过天线安装点的垂直平面上,天线最大辐射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对于静止卫星系 统可不填写此栏。 33. “极化方式”栏,按以下代码选择填写: H 水平线极化 V 垂直线极化 CR 右旋圆极化 CL 左旋圆极化 QT 其他极化方式 34. “接收系统噪声温度”栏,系指在晴朗天空条件和实际工作仰角的情况下,折算到地球站接收天线输出端的接收系 统的噪声温度。 35. “天际线仰角数据表格”栏,填写实际测得的地球站周围(0360 度)天际线仰角与对应方位角的值,仅当地

6、球 站周围建筑物仰角变化时填写,精确到度。 36. “障碍物距离”栏,填写设站地点到障碍物的距离,单位是 km。 37. 如需填写续表,其资料申请表编号与前表相同,并在“备注”部分中“表号”栏“/”左侧填写该表的顺序号,右侧 填写表的总数。例如,2/4 表示此资料表号下共有 4 张申请表,此表为第 2 张表。 以确保施工工程投入安全运行。 3、工程设计必须切实考虑施工安全等因素,要因地制宜,方便施工,又要 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4、现设计方案有不安全隐患时,设计人员要及时报告,迅速修正设计。 5、设计人员不得向外人泄露设计的工程项目及有关内容。 6、凡翻阅过设计资料的人员,均不得向外人泄露看到的

7、内容。 7、设计资料一般内部掌握,不对外公开,确因工作需要对社会公开的,也 需对公开的内容严格审查,报主管领导审批。 第九节第九节 设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设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 1、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的人员,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求真务实的 苦干精神,吃苦耐劳、踏实工作。 2、有敬业爱岗的敬业精神,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3、有奉献精神,不计名利,只讲贡献。 4、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魄力,既遵守设计规范,又不拘泥于书本教条。 5、有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忠于职守、敢于负责, 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心上。 6、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进取,为防雷事业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全 部力量

8、。 第十节第十节 考核、奖惩制度考核、奖惩制度 1、凡设计人员参与国家或省防雷减灾主管部门组织的设计比赛获奖的设计 项目,公司将依获奖的等级给予嘉奖,获一等奖的奖 2000 元,二等奖的奖 1500 元,三等奖的奖 1000 元。 2、凡设计人员设计的工程,按设计施工出现安全质量事故的,将视情节轻 重,追究设计人员的行政、经济责任。 3、凡泄露设计资料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者,将按可收益利润 30%追究泄露 者的责任。 4、凡不按规章制度办理资料交、接手续,造成资料丢失者,将追究当事人 的责任。 5、凡不遵守规章制度,造成资料室发生安全事故的,将追究资料管理人员 的行政、经济责任。 附件一:防雷工

9、程设计国家技术标准规范汇总表附件一:防雷工程设计国家技术标准规范汇总表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 94)(2000 年版) 2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YDT50982005) 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 92) 4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39- 90) 5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 57- 88) 6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JGJ 58- 88) 7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J 49- 83) 8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 91) 9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25- 86) 10科学试验建筑设计规范(JGJ 91- 93) 11公园设计规范

10、(CJJ/T 53- 93) 1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 92) 13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 50059- 98) 14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GB 50154- 92) 15烟花爆竹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 50161-92) 16氧气站设计规范(GB 50030-91) 17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GB 50195- 94) 1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 93) 19氢氧站设计规范(GB 50177- 93) 20乙炔站设计规范(GB 50031- 91) 21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 15599-1995) 22电子

11、计算器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 93) 23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 2011- 93) 24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YD 5003- 2005) 25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GBJ 79- 85) 26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J 115- 87) 27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 7450- 87) 28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GBJ 64- 83) 2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9- 92) 30 110-500KV 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33- 90) 3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 50194- 9

12、3) 附件二:防雷工程勘察流程图附件二:防雷工程勘察流程图 负责人下达任务 拟定勘察计划 进入勘察现场 勘察实施 水文、地质气象调查 资料、信息汇总 资料整理 勘察负责人签名负责人审查勘察人员签名 仪器准备人员确定 数据测量绘制各种草图 存档设计室 附件三:防雷工程设计流程图附件三:防雷工程设计流程图 负责人下达任务 制定设计方案 绘制草图 图纸会审 描图晒图 图纸定型 负责人审核 主管领导审批 工程施工 勘察资料 人员确定仪器、设备、材料准备 用户存档 第八章第八章 中国文化的近代化中国文化的近代化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13、也开 始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1的过程。随着在第二次鸦片战 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反侵略战争中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也一步步地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 身而诚” , “吾日三省吾身” ,本是正统儒家的教导,而眼前黯淡的 现实与传统中国人心目中“天朝大国”的历史形象和文明中心的自 我期许相去也实在太远,这不能不促使一部分“先觉”之士对中国 传统文化重新反省和评估。中国到底怎么了?中国文化出了什么问 题?它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它又要走向何方?这些一直萦绕 在近代中国人头脑中的问题,成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文化史诸现象 的关键。 同时,西方侵略者带来的,不仅是中国

14、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 破产,还有西方近代新知识、新思想和新价值观的传入,给中国人 展示了一个与固有的文化不同的世界。随着彼此交往的增多,中国 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在逐渐地深入。西方文明带给中国人的最初 印象是它的“坚船利炮” ,它引发了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洋 务运动” 。1895 年的甲午海战,洋务派二十年来惨淡经营的北洋舰 队败给了武器装备未必比自己精良的“蕞尔小国”日本,举国震撼。 人们在战后的反思中,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仅在于武器和技术, 更重要的是其政治制度的完善。因此,改革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成 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思想界思考的重心。与此同时,如何对 待中国传统

15、的价值观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问题,成为思想界的 聚讼之所。 “中体西用”论最初颇受保守论者的非议,后来又一度 形成思潮,但自 20 世纪初开始,广泛地向西方“文明国”学习就 1 近代化(modernization) ,或译现代化。按本书采用的“近代史”这一概念,涵盖了一 般所谓“现代史”的内容。 2 成为社会大势所趋,而为 “中体西用”论所不能涵盖。1915 年起, 以陈独秀等创办的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 )为中心掀起 的“新文化运动”风靡全国。从思想继承的角度看, “新文化运动” 可说是辛亥前一时期思想界众多观点的深化;就其影响看,更推动 了此后中国社会的迅速转型。 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

16、的重新思考,一方面是对西方文化认识的 不断深入,中国文化就在这一历史性审思下急转直下而走向近代。 第一节 物质生活的近代化因素 一 饮食 19 世纪,一些西方人到中国传教、经商,西式餐饮也被带了进 来。它一开始只是在通商口岸的西方人、通译、买办及一些“新派 少年”等人群中流行。19 世纪末,特别是民国建立以后,中国社会 习俗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向往西方文化成为许多中国人的共识,西 式餐饮作为一种时尚也在一些大中城市和一些西化派人士的圈子里 迅速风靡。随着消费群体的扩大,中国人也加入到生产者的行列, 从而促进了民族西式餐饮业的发展。而西式餐饮中的某些因素,也 进入了寻常百姓的食谱。 最早一批西餐馆

17、,出现在鸦片战争前的广州。19 世纪 80 90 年代,在上海等地出现了一大批西餐馆。这些餐馆,最初主要是 为了满足在华外国侨民的饮食需要,主要开在虹口等处,酒店则多 在法租界。西人的餐具、菜肴、酒类都给中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时有人在竹枝词里描述了西餐馆里的情形:“刀叉耀眼盆盘洁, 我爱香槟酒一觞。 ”1881 年,上海法租界开设了三家面包房。同时, 又有英国人经营的牧场,向外侨提供新鲜的牛奶和奶酪。冰淇凌和 汽水是 1853 年始由英国人在上海“老德江药房”出售的。 西餐的消费者一开始只是西方人,但是渐渐的,也开始出现了 些华人消费者。虽然有些人对西餐的评价并不太好,说“味非素嗜, 3

18、食难下咽” ,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同。不过,在 19 世纪末,西餐 已经在一些大城市的中上阶层中流行了。到民国时期,此风更盛。 以北京为例,从 1914 年到 1920 年,仅 6 年间,有名的西餐馆就从 4 家发展到 12 家。胡朴安在 1922 年出版的中华全国风俗志里 说:北京“向日请客,大都同丰堂、会贤堂,皆中式菜馆;今则必 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 ”在天津,民国 时出现了 10 多家西餐馆。 随着华人消费者的增加,西式餐饮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华化” 。如最初西餐馆多取洋名:礼查、密采照等等。后来则有海天春、 一家春、江南春等华名餐馆的出现。同时,由于西餐的流行,

19、中国 人也开始对西餐的做法产生了兴趣。中国最早的西餐烹饪书是 1909 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了造洋饭书 。该书体例,先列厨房条例, 说明做西餐的必要准备事项;然后分 25 章分别介绍了西餐的配料 和烹饪方法。不过,并非所有的西菜都受到中国人的欢迎。有些汤 类、米面类食品、布丁等就很难在中国立足。显然,这还是与中国 人的传统饮食口味有关。 另一方面,西餐对中国传统饮食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近 代粤菜就是总结了固有粤菜与川、鲁、淮扬菜系的精华,并兼收了 西菜的做法改良而成。这也使得它迅速成为中国四大名菜系之一。 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有的中餐馆也开始吸收西菜的一些长处,如, 使用西红柿、土

20、豆、洋菜、莲花白等从外国引进的蔬菜,并开始采 用味精、咖喱、番茄酱等调味品,创造了一些新菜品种。 西餐的传入,还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饮食方式和进餐习惯。一些 中国人开始学习西式人各一器的较卫生的就餐方式。而西方人注重 营养的观念也开始逐渐地为人接受。 与大餐比较,冰激凌、洋酒、糖果、罐头、点心、香烟等小产 品更易在一般中国人中普及。在 20 世纪初的北京,往年专卖酸梅 汤、冰水等传统消夏饮品的摊子,都开始兼卖汽水了。输入中国的 4 酒类有葡萄酒、香槟、啤酒、威士忌等。19 世纪 80 年代,英国人 在上海创办的福利啤酒厂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厂。中国传统的点心主 要是鸡蛋糕、眉毛饺等。19 世纪末,市场

21、上出现了饼干、罐头。西 式糖果,如太妃糖、巧克力、水果糖等,更是以先进的制作工艺、 精选的制作原料和良好的口感在 30 年代以后的市场上压倒了中国 传统的糖果种类。 在饮品方面,传统的茶饮料和西来的咖啡各有消费群体。咖啡 的消费者主要是在大城市里的中上等级,在上海,咖啡馆成为人们 约会、交换信息的“公共空间” ;茶是一般人解渴、待客的饮品, 即使在北京这样的传统大城市,茶馆也比咖啡馆更普及。 二 衣饰 中国近代的衣饰变革,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一部分。它随着性别、 身份、地位以及地域的不同而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西装最初流行于广东沿海地区的买办阶层中,人数也不多。19 世纪 90 年代, “易

22、服”成为维新人士所呼吁的改革内容之一。按康 有为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的衣饰与别国不同,不利于发 展外交关系;同时,穿着旧式服装活动不便,也不适合“机器之世” 的要求。但是,由于中国传统中把“改正朔,易服色”看作改朝换 代的标志之一, “留发”在满清初年又一度引起过汉民族的反抗情 绪,事关“社稷” , “断发易服”的建议并没有在官民中推行。不过, 正如康有为所说,服饰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也一定要适应社会变 革的要求。在“新政”期间,清政府模仿日本的制度,设立了新军 和警察,他们的制服也参照了西洋和日本的军服、警服,一改旧观, 显得十分干练。另外,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各地纷纷建立新式学校,

23、许多学校还统一制作了新式校服。 20 世纪初,社会上流行的服装可谓五花八门,在新派人士中, 有穿西装的,有穿和服的(这是当时国内“日化”风潮的体现) , 甚至有的“中西合璧” ,上身穿西装,下身穿中裤扎绑腿。多数人 5 的穿着打扮仍是旧式的。 这一时期,反对满族贵族统治的革命思想在国内和海外留学生 中形成潮流,其外在的表现之一就是剪辫子。这一带有象征意义的 “叛逆”性举动最初引起了清政府的不安。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趋 新,剪去辫子的人越来越多,当然他们未必全是“革命党” ,有的 只是借此表明“不守旧”而已。 民国初期,晚清时候多元化的穿着方式依然没有改变,根据当 时人的观察, “西装东装(按即日

24、式服装本书作者)汉装满装, 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这一“庞杂”的现象是当时中国社 会状态的反映。在这一阶段,旧的思想和习惯还未退潮,新的思想 和要求已经出现,中国社会呈现出新旧杂陈的“过渡”状态。 20 年代以后,社会上的服饰开始趋向稳定化。国民政府建立后, 参酌中西服制,颁布了服制条例 ,规定国家公务人员必须穿着 中山装。男式礼服为长衫、马褂,女式礼服为上衣下裙。长衫多为 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脚踝上 2 寸,袖与马褂齐长,下摆两侧开有 1 尺左右的衩。马褂多用黑色,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有 5 粒 扣子。在民间,西装流行于城市里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机关干 部中,中老年人和农村居民

25、仍以老式服装为主。 中山装据说是孙中山参照英国式猎装所制,也有的说是孙中山 改革日本的学生装而成。正因为它和孙中山有关,这一并非中装也 不是标准西服的服装也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有人说,中山装 的 4 个口袋象征“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前襟的 5 个扣子 象征“五权宪法” ,袖口的 3 个扣子表示三民主义等。 相对于样式通常比较单调、一般说来也没有什么装饰品的男式 服装而言,中国近代的女式服饰可谓是“变化多端”了。如果说, 男式服装的变化,多和“政治”这一“宏大”因素有关的话,女式 服饰的改变,则更多地反映出中国近代审美观及妇女地位的改变。 早在鸦片战争前后,对新事物反应敏锐的江南妇

26、女,就已经开 6 始流行舶来的花边等衣饰了。19 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受西方影响 的上海妇女的装束“竞尚紧小,窄袖细腰” ,衣领则崇尚高领。甚 至有年青女学生“赤胸露臂,短袖青衣,云鬟高垂,皮鞋耸底。 ” 中国传统伦理对妇女的要求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 “笑不露齿” ,在服装上也就体现为宽腰大袖,对“紧”和“露”的服饰风格是 很忌讳的。而新式服装则刻意突出了人体的曲线美,这表明了当时 一部分中国人的审美观在发生变化, “人体美”有从“伦理要求” 那里独立出来的趋势。 满族妇女的服饰也由宽大向合体过渡,到 20 世纪 20 年代形成 了旗袍。它一出现,就迅速风靡起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时尚

27、、 流行时间最长的女装。旗袍在国际上也被视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民族 服装,它是以旗装为基础,融进西式服装的风格而形成。比起传统 旗装来,改造过的旗袍袖口缩小了,滚边变窄了,长度缩短了,腰 身收紧了。旗袍出现后,又经过了几次变化,到 40 年代,最终确 立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基本形态。它充分体现了女性的曲线美,因此 受到了妇女们的普遍欢迎。 上海作为西化倾向最明显的城市,是中国近代各种时尚的策源 地,并从这里辐射全国。当时有人说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 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其实,这一状况并不止于清 末,在某种程度上,其流风余韵一直延续到晚近。 三 居止 中国近代建筑和居住风格的变化,一方

28、面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一时期,在广大的农村和内地的中小城镇,还保留了中国传 统的土木结构立体院落式低层建筑。这种建筑取材方便,建筑技术 要求不高,翻修也比较容易,但是也存在着易燃、承重力低等缺点。 更重要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在有的大城市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状况,而中国旧式建筑占地面积较 7 大,不适合新的社会环境要求。因此,在一些新兴的大城市里,西 式建筑就应运而生了。 中国最早的西式民居建筑,1840 年以后在一些通商口岸如厦门、 上海、广州、汉口、青岛、天津、哈尔滨等地出现,它们通常集中 在租界内,而且随着居住者国籍

29、的不同呈现出各异的风格。在上海, 淮海路一带多是法国文艺复兴式,英租界里则是希腊式、意大利式 的房屋。不过,这些洋房的建筑者和居住者都是外国人,还不能被 视为中国建筑的近代化。 西式建筑是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在普通百姓家兴起的。这一时 期,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并迅速横扫了半个中国,特别是江南一带, 受到的冲击更是严重。为了躲避战乱,大量人口涌入上海。为了适 应人多地少的状况,一种新的民居类型里弄建筑出现了。里弄 的建筑布局基本上还是中国式的:主房居中,左右分别有两个厢房, 房前有天井;但从外观上看,又是二层联立的外来风格。里弄的出 现适合了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迅速流行开来,到了 20

30、 世纪 30 年代,上海的里弄建筑面积达 63.5%以上,几乎成了上海的代表 性建筑。此外,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都出现了 里弄建筑群。 如果说里弄建筑主要是为了满足一般人士的生活需要的话,花 园洋房则是一些社会上层人士选择的目标。它的出现已经到了民国 时期,主要建在一些大城市和旅游胜地,样式较多,有英、法、德、 西班牙等各种风格。 20 世纪 30 年代,随着上海、北京等地人口越来越多,一种新 的西式建筑形式高层公寓也就开始大规模出现了。它们通常建 在学校、商业区附近,主要出租给一些有身份、有地位但又不需要 或买不起洋房的人士。高层公寓多为套房,一般设有厨房、浴室, 有的还有餐

31、厅、仆人室等,并配有高档家具。 在建筑材料方面,19 世纪中期以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出现了 8 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物。这种建筑采用了砖石承重墙、木架楼板、 人字木屋架等技术,当时很是流行,如 1891 年建成的上海江海关、 1900 年建成的北京饭店等都是砖木混合建筑的代表。20 世纪初, 砖石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传入中国,如 1901 年建成的上海俄 华道胜银行、1905 年建成的青岛提督公署等,就是这一结构在中国 的初期代表。随着造价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了这一结构, 它成了城市中最常见的主体结构方式。 四 交通 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肇端于 19 世纪中叶,主要体现在:现 代道路的修

32、建、现代交通工具如火车、汽车、脚踏车、轮船及邮电 通讯事业的出现等方面。 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道路是 1862 年在上海修建的静安寺路, 它是由碎石子铺成的,改变了中国传统城乡道路“晴天三尺土,下 雨一街泥”的状况。1865 年,上海城内的主要道路安装了煤气照明 设备。1904 年,北京东华门大街修筑了碎石马路,这是近代道路首 次在北京出现。此后,作为晚清“新政”的一部分,全国各地纷纷 修建了新式道路。 随着新式城市道路的兴建,一些新的交通工具也传入了中国。 19 世纪 60 年代,从日本传入的人力车在一些大城市流行开来,并 一度成为中国社会最常见的代步工具。脚踏车的出现也在这一时期, 只是当时

33、还是前轮大后轮小的式样,也不普遍。新式交通工具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大量出现。1898 年,袁世凯向慈禧进献了一台德 产“奔驰”车;1901 年,第一批汽车出现在上海街头;1906 年, 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天津开通。 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则是 1865 年英国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 修筑的。不过,它只有 1 里多长,主要是为了人们观赏之用。此后, 不断有人提出修筑铁路的建议,但是也有不少反对意见,如认为铁 路破坏风水等。1874 年,淞沪铁路开通不久,发生了交通事故,致 9 使民怨沸腾,这段铁路被拆毁抛入海中了事。不过,洋务派如李鸿 章、刘铭传等还是修筑了唐山至胥各庄、基隆到新竹的两条线路。

34、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是中国铁路建设的第一个高潮期,到 1911 年, 中国境内修成铁路 9618.1 里。不过,大部分控制在外国人手中。民 国初立,由于政治局面不安定,路政建设没有太大的发展。直到国 民政府建立,才迎来了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第二个高峰。同时,这 一段时期,中国的公路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从 1932 年到 1937 年,新建公路 2 万多公里,初步形成了全国公路网。 1835 年,英国轮船渣甸号出现在中国海上,此是中国海上之有 近代轮船之始。更重要的是,列强获得了在内河的航运权,对中国 传统的沙船航运构成了极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创办新式航运业 的呼声日渐高涨。1872

35、 年,中国轮船招商局成立,这是中国近代轮 船航运业的开始。不久,便出现了大达内河航运公司、政记公司、 吉林官输局、宁绍商轮公司等一系列官办、商办的近代航运企业。 它们不但往来于中国的各个港口之间,也开通了一些国际航线,与 外国的航运业展开了竞争。民国时期,一批新的航运公司也加入了 这一竞争,其中著名的如民生公司等,成为中国现代民营企业的典 范。 近代邮电业也始于在华外国人。他们为了便于处理旅华人士的 邮传业务,设立了“领事邮政代办所”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 在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等一些设有海关的通商口岸,陆续建立 起海关邮政。1896 年, “大清邮政”成立;1906 年,作为

36、“新政” 的一部分,清政府设立了“邮传部” ,中国才开始有了官办的邮政 事业。 电报、电话事业的发展更加迅速。1881 年,电报招商局成立。 到 1908 年,全国就建成了 90897 公里长的电报线路。电话方面, 1882 年,第一个电话交换所在上海外滩建成;1903 年,北京也出 现了电话。到 1906 年,全国有 10 几个大城市出现了市内电话,有 10 的还开通了长途业务。 第二节 摸索变革的学术思想 一 洋务运动及其思想 鸦片战争的爆发,把中华帝国从自我陶醉的迷梦中惊醒。一批 先觉者意识到,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敌挑战。林则徐、 魏源等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开始前

37、,就派人收集 英国人的报刊资料。魏源的海国图志则表明,中国人开始关注 到“天朝”以外的世界。或许近代中西文明的交流是由战争这样一 种并不文明的方式拉开序幕,西方文明带给中国人的最初印象是他 们那强大的“尖船利炮” 。对此,魏源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以谋求对外关系的胜利。这 句话成为 19 世纪 60 年代90 年代中国“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国内出现了一段 较为和平的时期。一股新兴的政治势力掌握了政权,他们认为,要 改变中国的弱势,就要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 化军事工业,以谋求“自强” 。人们

38、把这些人称作“洋务派” 。他们 在中央以奕訢、桂良、文祥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 鸿章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崭露头角的封疆大吏。此外,还有许 多为革新著书立说、大造舆论的知识分子,以及一批渴望采用先进 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洋务派对于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及西方精良的技术感触甚深。 李鸿章叹道,洋人“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 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 未有之强敌。 ”在这种情况下,洋务运动确定了发展以机器生产为 核心的近代工业的方针。洋务派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 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使得中 1

39、1 国在很短时间内具备了铸铁、炼钢及机器生产军工产品的能力,产 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 此外,洋务派还开办了一批军事院校。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 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为中国近代军事业做出了贡献。 洋务运动的最初推动力虽然是军事,但其实践和后来的开展却 远远超出了军事的范围。1861 年 6 月,在奕忻等人的提议下,清政 府开办了“同文馆” ,教授英、法、俄文,以后又增加了算学、天 文、物理、化学、外国历史、地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等课程。 作为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它为中国造就了一批外交人才和近代科

40、技人才。从 1872 年开始,清政府开始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到 1895 年,共派出 7 批,200 多人。这些人回国后,在许多领域代替了洋 人,致力于中国自己的近代化事业。如中国第一条独立修筑的铁路 京张铁路,就是由留美学生詹天佑设计修筑。 洋务运动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19 世纪 90 年代日本的崛起, 使清政府认识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 。洋务派也趁此机会, 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 的“海防议” 。清政府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和南洋海 防,又决定每年拨银四百万两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 端。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

41、也发展起来。 1872 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设立,并在天津等地建立了分局,打破 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1875 年,李鸿章等分别在直隶和台湾 试办煤矿,台湾的基隆煤矿成效显著,是中国第一座近代化煤矿。 1877 年,开平矿务局筹建,至 1889 年产量已达 247000 吨。1893 年,张之洞兴建的汉阳铁厂竣工,设备先进,所生产的铁除了供应 本国外,还出口到美日等国。此外,现代交通和轻工业也在洋务运 动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12 洋务运动的背后是一些新的观念。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 最初接触到西方现代学术和技术的人,倾向于把西学视为中国传统 学术的衍生物和发展,即“西学中源”说

42、。当时新派的著名人物, 如奕訢、冯桂芬、曾纪泽、郭嵩焘、郑观应、薛福成、黄遵宪等, 都是此说的附和者。西学中源说固然是人们对西学了解不深的表现, 但在当时保守力量还比较强大的情况下,它也成为向西方学习的理 论支持。 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中体西用”论。这一思想与 魏源的“师夷长技”说近似,不过比魏源说含义更广。它最初是由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的。冯使用中国传统思想概念, 把西方文化分为“礼”和“器”两种,谓:“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 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一说法的提出表明,在学习西方的过 程中,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已进入人们的思考范围。到了 19 世纪 90 年代, “

43、中体西用”论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共识。康有为、 梁启超、郑观应等均有类似的表述。1898 年,张之洞在劝学篇 中总结诸家之说,系统论述了“中体西用”的观点。 一般说来,中体西用说有两种含义,一是以“形而上”和“形 而下” 、 “体”和“用”来区分中学和西学。这是人们经常说到的一 面。但在另一面,中西体用的区别并不是指中学与西学之所长,而 是如何配置它们的问题。如郭嵩焘说:“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 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明言西学本身即有体用的区别。这一 认识为后来中国思想的进一步趋向西化奠定了基础。中体西用论是 19 世纪 90 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观念,也是 20 世纪初清政府实行 “新政”的

44、基本指导思想。它一度被视为保守分子维护“封建纲常 礼教”的思想表述,但它更是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努力保存 传统文化的表现。 二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主要思想 洋务运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军事的近代化追求国家的强盛,但 13 是,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给了这一梦想以沉重的一击。老大的中 华帝国败给了一个“蕞尔小国” ,本已可耻;更重要的是,从武器 装备情况看,双方互有所长,基本不相上下,中方在陆军装备方面 还远强过日军。日本的明治维新大约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同时启动, 但仅仅用了 25 年时间,就打败了中国。这就不能不促使国人对此 败绩做出反省。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武器装备

45、不如 人,而是不懂得近代的战略战术,这一情形又暴露了自洋务运动以 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策略上存在的问题:只偏重“器物”尤其是军 事上的技术,而忽视了制度和人们思想的改变。对此,康有为曾指 出:“中国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也,而八股致之也。 ”他认为,中 国传统的政治、教育体制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层原因。 甲午以后的几年中,对传统体制的反思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共同 关注点。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 严复等。他们认为,枝枝节节的变革已经无法解决迫在眼前的“列 强瓜分”问题,要改革就要“全变” 、 “速变” 。在政治体制方面, 他们建议采用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为此,康有为著有孔子改制

46、 考一书,提出,历来为中国人尊崇的孔子,就是春秋时代的改革 家。上古帝王,如尧、舜等,都是孔子的伪托。 春秋一书,就 代表了孔子的改制思想。在经学观点上,康有为是所谓经今文学家, “每多非常异议可怪之论” 。他的说法,并不合乎历史实际,但在 当时那种情形下,却为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减少了改革的阻 力。 谭嗣同是这一时期最激进的思想家,他的主要作品是仁学 。 谭嗣同认为,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都是君主专制的“秦政” ,两 千年来的学术,都是乡愿之学“荀学” 。他指出, “二千年来君臣一 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 。因此,他呼吁人们要勇于“冲决 罗网”:不但要冲决“利禄之罗网” ,还要冲决“

47、君主之罗网” 、 “伦常之罗网” ,以打破旧制度、旧习俗,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 14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1896 年,他与另一位维新派人士汪康 年一起创办了时务报 ,并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 、 论中国积 弱由于防弊 、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文章,提出“伸民权” 、 “设议院”的主张。他的文字通俗,文笔犀利,感情丰沛,极受欢 迎。 严复是留英学生,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他痛感改 变思想的重要性,翻译出版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 ,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提出,中国若不变法自强, 就必然陷入“弱者先绝”的悲惨境地。 天演论出版后,风靡全 国,并成为对 20 世纪初的思想

48、界最有影响的思想之一。 在宣传变法的过程中,维新派知识分子还成立了中国第一批近 代社团,如强学会、南学会等,并出版了中外纪闻 、 强学报 、 时务报 、 湘学报 、 国闻报等刊物,有力地推动了变法思想 的传播。1897 年,湖南巡抚陈宝箴设立了时务学堂,聘请梁启超为 总教习,对培养变法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到 1898 年,在维新思 潮的刺激下,全国共成立了学会、学堂、书局、报馆等 300 多家。 民间思想的兴起,以及中国面临的危机,也推动了清王朝上层 的政治改革。1898 年,光绪皇帝任用康有为等“新党”实行变法, 史称戊戌变法。变法的内容包括变官制、开路矿、废科举、设学堂 等一系列举措。但这一变法很快遭到慈禧太后等人的反对和镇压, 光绪帝被软禁,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