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 ,大小:1.85MB ,
资源ID:21747767      下载积分:1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217477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董其昌《葑泾访古图》风格探析.pdf)为本站会员(爱文献爱资料)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董其昌《葑泾访古图》风格探析.pdf

1、【中国美术研究】一、董其昌简介及葑泾访古图的定位(一)董其昌简介董其昌,字玄宰,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曾任编修、讲官等学术性官职,也在湖广担任副使、学政等地方官职。崇祯七年(1634年)致仕,崇祯九年(1636年)卒,被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敏”。董其昌极具天赋,文采俊逸,少年时即已成名,后成为松江画派的卓越代表。松江画派是中国美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流派,其中的画家以超群的书画能力著称。董其昌虽后出于沈度、沈桀、张弼、陆深、莫如忠及莫是龙等人,但他在书法上以米芾为宗,水平超越了松江画派原先的几位大家。董其昌的绘画也集宋、元两代诸家之长,明史评价其为“行以己意

2、,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表明董其昌对绘画的理解已经超过了寻常绘画工匠的水平,呈现出自身胸中的洒落之感,能够表现文人的高雅志趣和儒雅气象。另外,董其昌展现出温和平易的性格特征,他在日常生活中不讲俗语,不呈俗见,还精通佛学禅理。史书上的董其昌是一个有着高尚人品、文化底蕴深厚、对佛学认识深刻的士人形象。董其昌尤其擅长山水画,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等绘画大家身上汲取了大量长处,笔法上清明秀气、中正平和,常常表现出恬淡静雅、疏阔旷达的深远意境;用墨上提倡明秀简洁、隽永清朗、温和敦厚、淡而激荡;用色常为青绿,纯真简约,古朴典雅;又常常将佛教中的禅意融入画中,极具文人画的色彩。董其昌参照佛教禅宗的南

3、北宗分化之说,提出了文人作画也分“南北宗”之论,认为北宗属于工匠画,无法表现文人的高雅志趣和高洁追求,只有以松江画派为代表的南宗画派才是真正的文人画。董其昌的绘画作品和“南北宗”的绘画理论对明清时期的绘画实践和理论影响极深。董其昌强调师古学古,但反对完全机械式的模仿照做,他在画禅室随笔中重提“读万卷书”,强调要想形成个人书画风格就必须向传统学习、向古人学习、向历史学习。他的人生历程就是一部生动的学习历史,无论是十七岁学书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还是学画时取法黄公望,遍学诸家、汲取众长都是他八十多年人生的生动写照。董其昌通过博览宋元诸家之法,而又复返于“元四家”尤其是黄公望的过程,找到了一种集大成的

4、方法。随着人生阅历的逐渐增加、对书画理解的逐步深入、处事水平的逐步提高和自我思想的不断成熟,他在继承先哲大家的技法时又有创新,选择性地取舍并融入自己的创意,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董其昌广泛吸收各家之长,最终成为抉精探微、书画双绝的一代大家。(二)葑泾访古图的定位董其昌早期留下的作品不多,葑泾访古图往往被看作他逐步形成自我风格的标志性作品。该图左上方有“壬寅首春,董玄宰写”和“时同顾侍御自檇李归,沮雨葑泾,检古人名迹,兴至辄为此图”两条题跋,说明创作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当时董其昌与同年中举的进士顾际明从嘉兴访友归来,遇上大雨,于是在葑泾夜宿,检索鉴赏古人名迹名画后,兴起而作

5、画。葑泾访古图是山水画。中国古代绘画中,山水画是数量最多的类型。山水画能够表达文人的理想和境界,因此在存世的中国画作品中占比很高。该图以山水之景为主题,属于典型的山水画取材。图中包括茅舍、山石、曲水、小桥、古树、远山等具体景物,呈现出一幅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和谐共生的唯美图景。葑泾访古图是仿古画。董其昌提倡“师古”,即向古代贤哲学习作画理念和技艺。董其昌将这种“师古”的方式首先界定为“模古”,强调对古代画作精神和技艺的理解要从模仿入手,从中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葑泾访古图是交游画。历史上文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一件雅事,文人们常常互赠诗句、画作,或在群体活动之后编制诗集、文集以留作纪念。“访古”也暗含董其

6、昌葑泾访古图风格探析魏赢摘要:董其昌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葑泾访古图在其创作生涯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介绍董其昌的绘画风格,讨论葑泾访古图的定位,认为该图是山水画、仿古画、交游画和禅意画。同时,从技法、构图、意境等角度进行鉴赏,认为该图技法醇熟,着色练达;构图精巧,一气贯通;以禅入画,儒禅之风。关键词:董其昌;葑泾访古图;松江画派602023 09了拜访故人之意。该画是董其昌出游观画之后所作的一幅佳作,所以可以看作他参加了文人活动后留下的留念画作。葑泾访古图是禅意画。董其昌在佛学方面的造诣较高,特别是佛学中的禅宗一系对董的影响极大。以文化的基本神韵为艺术作品底色,是古代文人诗文画作创作的共通点。董其昌

7、在画作中常常以禅宗悟道为重要的追求方向,试图在画作当中体现佛语佛意,特别是禅宗当中的无修之修、不假自然、任运自通的禅意。因此,可以将这幅作品看作表达禅意、体现佛教文化特色的画作。二、葑泾访古图的艺术风格董其昌的山水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为常见的水墨或兼用浅绛法,另一种是较为少见的青绿设色,时有没骨掺杂。他的题材相对比较稳定,特别是在运笔和用墨上有着独特的理解和造诣。他经常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并在题识中标注,脱窠臼而自成风格。比如他临摹北宋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采取青绿设色、水墨兼并浅绛的综合绘画手法,充分表现出他的人物工笔精湛、山水风格独特、画作风格自然的艺术魅力。这种独特风格和巨匠魅

8、力也在葑泾访古图中有着细致的体现。该图可从下到上分为以茅舍为中心的近景、小桥流水堤岸构成的中景和以高耸群山为背景的远景三部分。陈继儒在该画题跋中写有“此北苑兼带右丞。玄宰开岁便弄笔墨,此壬寅第一公课也。叹羡叹羡,继儒”,评价此图为“北苑兼带右丞”。其中,“北苑”指董源,因其曾官北苑副使,故称其为董北苑;“右丞”指王维,因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董源创造了水墨山水画的新格法,王维则以诗画一体、画外有画著称。陈继儒的评价既表述了一个现实,即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确实师法董源和王维,又表达了一种高度评价,即该画作已经融合董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别是画中的岩石呈右上倾斜分布,这种非水平的布局方式增添了物

9、形之间的互动,流露出明显的王维风格印记,其中也有董源的一些印记,比如画中的披麻皴。(一)技法醇熟,着色练达董其昌用墨醇熟,浓淡相间,在同一对象上使用不同笔法,以使形象愈加饱满立体。以茅舍为中心的近景部分,小丘和老树的树叶着墨较多,与稀疏线条构成的茅舍形成对比,同时近景的右下侧自然留白,表现出茅舍前的空地,可以说用墨大胆而别具气韵。特别是老树的树叶部分,根据用墨的浓淡可以分为浓、淡和浓淡夹杂三种类型。右侧老树以浓墨点缀,表现出树体的苍劲之感;中间的树木树干稍小,叶片稀疏,以淡墨点缀;左侧树木立根于小丘之上,树叶主体以淡墨着色,树冠边缘则以浓墨点缀。综合看来,近景的几棵老树布局居中合理,树叶与树干

10、呈现着浓淡之间的适宜感,淡墨线条勾勒的茅舍则被隐于景中。小丘山石也以浓淡墨的对比勾画展现,所以构建出的整个近景生气十足。中景部分用墨更加大胆,以浓墨山石和留白河道对比呈现流动质感,特别是几笔勾画的小木桥和蜿蜒行道,颇有“曲径通幽”的意趣。远景部分则以淡墨为主,几点浓墨远树嵌于山体之间,若隐若现,犹如仙山。董其昌在“师古”的基础上“以书入画”,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融于皴、擦、点、划等绘画技法之中。董其昌还特别讲究技巧,在山水画创作中兼采泼墨、惜墨等用墨手法,浓淡干湿自然,意境深邃,韵味无穷,无须刻意雕琢、炫异争奇,而真气横溢,充塞纸间。董其昌的设色山水,或用杨升之没骨,以彩代替墨,完成画作基

11、本元素的勾、染、皴、擦,自然而真,生动活泼;或仿公望之浅绛,并掺以赵孟頫的青绿法,层次鲜明,雅正清新,兴趣盎然。整幅画卷可以说用笔老辣,自然生拙,骨力雄厚,着色练达,墨气氤氲,形体鲜润,弃绝习旧媚俗,以旷疏之笔,点出凝烟邈远又淡朴真率的景致。卷面又附行书跋文,书体刚劲有力、娟秀可亲、爽朗潇洒、自具风格,书卷之气充溢其间。(二)构图精巧,一气贯通葑泾访古图呈现出山峦林壑、平丘远峰、绵延无际的自然景色:上方群山重峦相叠,气势雄厚沉稳;中间水流潺潺、堤岸幽幽,憩亭、怪石、平丘、浅岸、流水、曲径错落不乱、杂而有韵,水流穿过,曲折跌宕其间,偶见云烟氤氲弥漫,丘树相依成景,路人若隐若现,图有尽而意深远;下

12、方以浓墨集点,雄浑无比,镇住整张图纸,左侧绘有小坡,坡上以点墨带出一片远木,又以疏折笔作迎客林。这正是董其昌巧妙表现“王洽泼墨,李成惜墨,两家合之,乃成画诀”的结果。全图疏密相合,淋漓尽致,用笔遒劲流利,又含秀蓄灵,纯以墨色气势的润泽、醒目而动人遐思。如不是熟练地掌握“空处有画”的精神内核,这样巧妙高明的布局就无从谈起。实际上,从这里也能感受到董其昌61【中国美术研究】“疏可走马,密不通风”的书法精气。整幅作品纯以水墨之色,但面貌清丽,咫尺千里,给人以远深宁静的悠悠远思。他在构图上还注重整体性,将整幅画作呈现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画中虽然以静物居多,但是小桥之下的流水反而在一众静物中显现得别有一番

13、趣味。如果从意象分类的角度看,可以说董其昌使用的意象并不多,没有超过山水画常规意象使用的范围。可从布局上看,反而显示出与常见的山水画完全不同的感情色彩,将淡雅悠远、凝神静气的文人情趣表现得极为明显。全图远景、中景和近景三个基本构图区块之间相互交叉,毫无突兀分裂之感。近景以茅屋为中心,周边以平旷小地和小山怪石包围,还穿插几棵多年老树,营造出山野静谧的祥和之感。中景部分以中等大小的山包和河中怪石为主,描绘出山水之间潺潺小溪的流动感。此图整体布局以静物为主,却在中景部分留出一条小溪的流动空间,特别是小溪上游的来水之处若隐若现,引起观者的无限想象。正因小溪的点缀,中景部分呈现出动静交融的整体感。远景部

14、分以远山为主要对象,表现出悠远意境。在构图和意象的比例上,画家采用上大下小、远大近小的对比方式。这并不是画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从而忽视了现实物体的大小关系。这种大小关系的表现与写实手法不同,其采用了多视角融合的方式,把各个部分的图景融入一幅画作当中,这是典型的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法,与西方流行的焦点透视法相比更加具有想象空间。(三)以禅入画,儒禅之风董其昌作画强调写意,同时他兼长书法、诗文,每每绘完山水,便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董氏的创作,也因此成为文人画追求意境的典范。董其昌是典型的古代读书人,长期以来对文学造诣

15、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中举入仕。这种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理想在众多文人画中也有着深刻体现。读书人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辅佐君主、救济百姓,儒家的这种道德理想也在董其昌的人生历程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董其昌早年中举,后来经历多种官职的历练,最后告老还乡,可以由此看出董其昌非常典型的儒者气象。这幅画是董其昌在人生经历中的重要阶段所作,体现着他本人在经世致用和淡泊宁静之间的选择和平衡,这种人生气象在董其昌的画中时常可以窥见。在这幅葑泾访古图中,也体现出了董的这种儒家理想境界。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就开启了不断本土化的历程,特别是隋唐以后,佛教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文人君子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都

16、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董其昌是明代的士大夫,因此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巨大影响,尤其是佛家中的禅宗一系对其影响极大。董其昌结合禅宗南北之分一说提出了山水画的“南北宗”之论,丰富了绘画理论体系,并根据“南北宗”的风格差异以禅入画,将禅风体现于自己的创作之中。由此来看,该图也体现了董的禅意之境界。从文化融合的视角来看,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在古代文人墨客的成长历程中,其也毫无疑问地受到一家或两家或三家兼有的影响。在董其昌的人生历程中,受儒释的影响较深,他的总体风格是前期崇儒,强调经世济民的理想,中晚年则受禅宗影响,呈现出恬淡无为、无惧拘泥的本觉理想。在这幅画中,还是能够感受到经世济民

17、和恬淡无为理想的结合。可以说,这是董其昌作为明代文人,在思想发展历程中体现的融合境界。三、结语董其昌不仅留下了大量的书画作品,更提出了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宗”之说,对中国书法和山水画艺术的影响很大。可以说董其昌创作的山水画,特别是以葑泾访古图为节点之后的山水画,对水墨技法的使用、构图的布置和文人意境的追求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也为明清之际的山水画意境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和思路。参考文献: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董其昌.画旨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3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4郑文.托古出新:董其昌的“模古”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6):55-59,236.5魏云飞.试论董其昌早期绘画的“不和谐”感J.书画世界,2019(7):77-78.作者简介:魏赢,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佛学。62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