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1,014.55KB ,
资源ID:21763292      下载积分:1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217632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非充分采动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pdf)为本站会员(爱文献爱资料)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非充分采动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pdf

1、第 11 期 山 西 焦 煤 科 技 No.112023 年 11 月Shanxi Coking Coal Science&TechnologyNov.2023试验研究收稿日期:2023-08-17作者简介:刘宗柱(1986),男,河北沧州人,2014 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工程师,主要从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研究工作(E-mail)liuzongzhuzi 非充分采动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刘宗柱(山西焦煤 西山煤电集团斜沟矿,山西兴县033602)摘要基于斜沟矿 23105 综放工作面实际开采条件,对非充分采动沿空巷道上覆关键层“伪砌体梁”结构中 A、B、C 岩块失稳过程进行分析可知,非充

2、分采动沿空巷道围岩受 A 块回转失稳和 B 块滑落失稳的双重矿压冲击,矿压显现强烈。通过矿压监测、破碎圈和塑形圈理论分析方法,确定了该类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呈现出非对称性破坏特性,提出了巷道围岩非对称支护的综合控制对策。现场实践应用表明,巷道补强支护后,顶板和两帮下沉量减少了 50%左右,非充分采动沿空巷道围岩的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关键词非充分采动沿空巷道;伪砌体梁;非对称支护;围岩控制中图分类号:TD3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652-(2023)11-0013-04传统对称型的锚网索联合主动支护作用可满足大部分巷道围岩控制要求,但对于临近非充分采动采空区的综放工作面巷道,由于临

3、近采空区基本顶未形成稳定的“砌体梁”结构,工作面回采期间受上覆岩层稳定性的影响,传统对称型支护结构无法适应该条件下的巷道围岩控制要求,巷道围岩的控制存在一定困难,支护参数不合理将会导致巷道围岩失稳,产生大变形。因此,该类条件下巷道围岩的控制具有其特殊性。以斜沟矿 23105 综放工作面皮带巷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矿压观测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非充分采动沿空巷道围岩失稳机理和控制机理进行分析,提出“非对称锚网索”联合支护的围岩控制技术,并对其控制效果进行现场试验。1工程概况斜沟矿 23105 综放工作面位于 21 采区回风上山北侧,北侧为实煤区,西侧为 23103 采空区,东侧为23107 采

4、空区,保护煤柱宽度约 20 m,21 采区回采13#煤层,煤层平均厚度 14.2 m,机采高度 3.6 m,平均采放比为 1 2.94,工作面倾向长度 242.5 m,煤层平均倾角 9,23103 工作面地面有需要保护的墓地,回采期间在保护煤柱线 544.5 m 范围内未进行放煤作业,仅进行了回采作业,23105 工作面回采至 23103未放煤区域后,皮带巷矿压显现强烈。工程概况图见图 1.2矿压显现2.1巷道原有支护参数23105 皮带巷原有支护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顶锚杆采用 22 mm 2600 mm 高强度锚 杆,间排距850 mm900 mm,锚索采用 21.6 mm12 000 mm

5、 钢绞线,三花型布置方式,间排距 2550 mm1800 mm,实体煤侧帮部锚杆采用 20 mm2100 mm 全螺纹玻璃纤维锚杆,间排距 900 mm1200 mm,金属网挂至第一 排 帮 锚 杆。沿 空 侧 帮 部 锚 杆 采 用 20 mm 2600 mm 螺纹钢锚杆,间排距 900 mm1200 mm,金属网挂至第二排帮锚杆。2.2巷道位移监测在 23105 皮带巷距离工作面 50 m 处设置围岩位移测点 1,当测点 1 分别距离工 作面 40 m、30 m、20 m、10 m 和 5 m 时监测巷道位移量,矿压监测结果见图 2.图 1工程概况图图 2巷道围岩变形量曲线图由图 2 可知

6、,受工作面采动影响,巷道顶板最大下沉量 570 mm,最大底鼓量 250 mm,实体煤侧最大鼓帮量 350 mm,沿空侧最大鼓帮量 530 mm,沿空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呈现不对称性,沿空侧煤柱顶板及帮部变形破坏更为严重。3巷道围岩失稳及控制机理研究3.1关键层效应及伪砌体梁结构综放工作面相邻工作面已回采完毕,沿空巷道上方的采场上覆岩层形成的“砌体梁”结构是起到主要承载作用的关键层1,关键层所形成的“砌体梁”结构的稳定性是决定沿空巷道围岩稳定的关键。根据“砌体梁”S-R 理论1,关键层形成的“砌体梁”结 构的稳定 性取决于关 键块 B 和 C,见 图 3.23103 综放工作面回采期间未对顶煤进行

7、放煤作业,顶煤垮落后采空区充填高度较高,基本顶破断不明显或破断后回转空间较小,基本顶关键块 B 与关键块 C之间回转变形角 过小,B 块易发生滑落失稳,形成一种伪砌体梁结构2.3.2巷道失稳机理分析23105 工作面回采期间,综放工作面基本顶周期性的破断,形成工作面侧的砌体梁结构,在综放工作面基本顶砌体梁结构形成过程中,A 块发生回转,临近采空区侧伪砌体梁结构中 B 块与 A 块之间咬合点处的咬合力 T 减小,B 块发生滑落失稳,孤岛工作面护巷煤柱和巷道受到 A 块回转失稳和 B 块滑落失稳的双重矿压冲击3-4,巷道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巷道破碎圈和塑性区圈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巷道围岩大变形失稳。

8、T砌块间的咬合力;砌块回转角图 3沿空巷道上覆岩层砌体梁结构图3.3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机理分析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受回采采动影响,采空区关键层 A 块和 B 块的失稳造成巷道超前段 A 块和 B块上的载荷在不断增加,但工作面在推过之前,关键层各个块体之间的支撑条件并没有改变,仍能保持随机的平衡状态,关键层的稳定性不会受到根本改变,只有在工作面推过后,关键层的稳定性才会被彻底打破,造成巷道的彻底破坏5,只要巷道合理的支护,确保工作面推过前巷道的稳定性,巷道就不会被破坏。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的关键在于将采动影响阶段破碎圈和塑形圈的扩大控制在有效范围内,因此,合41山 西 焦 煤 科 技2023 年第 1

9、1 期理的分析沿空非充分采动综放工作面顺槽两帮破碎区和塑性区的大小是选取锚杆、锚索规格,进而控制巷道围岩变形的基础。煤体上破碎区和塑性区的分布范围可按下式进行估算6-8:破碎区:x1=x0-hM0StRc(1-m)(1)塑性区:x0=11ln1mRckH-2(eRc(1-m)/2-1)(2)式中:1=2f1Kph,2=M0St2f1Kp,Kp=1+sin1-sin(3)式中:Rc为煤体抗压强度,MPa,取 29.5;h 为采高,m,取 3.6;k 为支承压力峰值;为煤层内摩擦角,(),取 39.6;f1为煤层与顶底板间摩擦角,(),取14.7;m 为残余强度系数,MPa,取 9.2;M0为软化

10、模量,取 0.24;St为塑性区煤体应变梯度,St=tan1,1为塑性区煤层顶底板偏转角度之和,取 0.7.支承压力峰值:k=-0.841+0.445h+0.013L+0.084D+3.725 10-3H-0.02(4)式中:h 为采高,m,取 3.6;L 为采空区宽度,m,取242.5;D 为直接顶与煤层弹模比,取 0.85;H 为采深,m,取 225;为煤层倾角,(),取 9.根据大小不等的相邻两孔应力分布规律,孤岛工作面顺槽巷道在掘进采动影响阶段稳定后,沿空侧支承压力大于实体煤侧的支承压力,且支承压力峰值是实体煤侧的 1.3 2 倍1.23105 皮带巷沿空侧支承压力峰值 k1取实体煤侧

11、支承压力峰值 k0的 1.3 倍,将 23105 工作面和 23103 工作面已知条件代入上述公式得破碎圈和塑形圈大小如下:沿空侧煤帮:k1=6.27,x1=2.45 m,x0=5.56 m实体煤侧:k0=4.82,x1=1.85 m,x0=4.15 m由计算可知,沿空非充分采动顺槽左右两帮破碎圈和塑形圈大小存在差异,沿空侧破碎圈和塑形圈均大于实体煤侧,呈现出非对称的特性。在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下,围岩应力进一步叠加,巷道围岩变形的非对称性将会进一步显现。4巷道围岩控制措施4.1控制技术原理根据围岩强度强化理论可知,锚网索联合支护将破碎圈表面的两向应力状态改变成为三向应力状态,对围岩提供主动的支

12、护阻力,能有效提升围岩的力学参数和力学性能,提升围岩的整体性和承载性,随着围岩的变形,支护阻力不断增加,锚杆与破碎围岩形成一个稳定的锚固体小结构,抑制巷道围岩早期的离层和变形,从而实现对巷道围岩变形的控制9-10.4.2围岩控制措施非充分采动沿空巷道围岩破坏呈现出非对称性的特点,因此,在围岩控制对策中应采取非对称性的支护策略。1)加强沿空侧巷道顶板支护。在采动影响下,沿空侧巷道围岩破碎圈、塑形圈大于实体煤侧,沿空侧顶板支撑点向煤壁深处转移,顶板跨度变大,沿空侧顶板下沉量大于实体煤侧,通过加强沿空侧顶板支护,有效控制顶板下沉,从而改善沿空侧帮部受力,减小沿空侧帮部受顶板下沉挤压变形量。2)增加沿

13、空侧帮部支护的护表面积,提高支护体整体支护性能。将巷道帮部全断面铺设金属网并横向布置钢带锚索支护,提高煤帮锚网索支护的整体性,提升破碎围岩的力学参数和性能,提高破碎围岩的承载特性。3)增加沿空侧帮锚杆体长度。在工作面采动影响下沿空侧巷帮煤体的破碎圈大于实体煤,为了确保巷帮锚杆支护的有效性,必须增加巷帮锚杆的长度,使其锚固于巷帮松动破坏范围之外的塑形圈内。4)树脂药卷采用加长锚固方式。在工作面采动影响下,围岩破碎圈将进一步扩大,端头锚固方式易造成锚杆支护体的整体性失效,加长锚固方式将锚杆与围岩黏结为整体,可有效抑制巷道围岩的剪切破坏、拉伸破坏,同时提高围岩的力学参数。5)提升实体煤侧煤帮锚固体的

14、支护强度。为方便工作面回采,23105 实体煤侧采用玻璃钢锚杆进行支护,玻璃钢锚杆在工作面采动影响下极易发生剪切破坏,导致巷道围岩失稳,为兼顾支护强度要求和回采要求,实体煤侧帮部加设点锚索,以确保巷道围岩的稳定。5工程实践应用效果为验证支护参数的合理性,根据围岩控制技术措512023 年第 11 期刘宗柱:非充分采动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施,在距离 1 号测点 40 m 范围以外对 23105 皮带巷道进行补强支护,并在距离 1 号测点 50 m 处设置围岩位移测点 2,监测巷道顶底板及两帮位移量。5.1补强支护参数根据以上计算,沿空侧破碎圈为 2.45 m,塑形圈为 5.56 m,实体煤侧

15、破 碎圈为 1.85 m,塑形 圈 为4.15 m,原支护锚杆可锚入塑形圈范围,可满足掘进影响阶段的围岩稳定。为确保巷道围岩在承受工作面超前采动压力作用下的稳定,杜绝原支护在采动影响下的失效,帮部采用 21.6 mm3500 mm 钢绞线锚索将原锚杆支护围岩向更深部的塑性区域进行锚固,同时结合非对称性的支护策略,制定了具体补强支护参数:沿空侧巷道顶板打设一排钢带锚索,锚索采用 21.6 mm12 000 mm 钢绞线,帮部全断面铺设金属网,打设两排钢带锚索,锚索采用 21.6 mm3500 mm 钢绞线,实体煤侧帮部全断面铺设金属网,打设两排点锚索,锚索采用 21.6 mm3500 mm 钢绞

16、线,具体支护参数见图 4,5,6.图 4巷道顶板支护参数图图 5沿空侧帮部支护参数图5.2支护效果分析由监测结果(图 7)可知,受工作面采动影响,巷道顶板最大下沉量 260 mm,下沉量是原支护条件的45%,最大底鼓量 320 mm,底鼓量是原支护条件的128%,实体煤侧最大鼓帮量 220 mm,变形量是原支护条件下的 62%,沿空侧最大鼓帮量 240 mm,变形量是原支护条件下的 45%.顶板下沉量和两帮变形量均下降了 50%左右,底鼓量较原支护增加了 28%,巷道顶板及两帮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图 6实体煤侧帮部支护参数图图 7巷道围岩变形量曲线图6结论1)通过对非充分采动沿空巷道上覆关

17、键层“伪砌体梁”结构中 A、B、C 岩块失稳过程进行分析研究,非充分采动沿空巷道围岩受 A 块回转失稳和 B 块滑落失稳的双重矿压冲击,矿压显现强烈,确定了该类条件下巷道围岩的失稳机理。2)通过矿压监测、破碎圈和塑形圈理论分析方法,研究确定了非充分采动沿空巷道围岩变形呈现出非对称性破坏特性,并据此提出了针对巷道围岩非对称支护的综合控制对策。3)现场实践应用表明,巷道采取非对称支护的综合控制对策后,巷道顶板和 两 帮 下 沉 量 减 少 了50%左右,底鼓量增加了 28%.(下转第 47 页)61山 西 焦 煤 科 技2023 年第 11 期主关键层厚且坚硬,与下部岩层结构互层是注浆空间形成的关

18、键。3)注浆层位确定、注浆压力的计算、注浆时机的掌握对于覆岩离层注浆施工及应用至关重要,而注浆时机要根据现场实际注浆生产情况实时调整。4)提出了一种注浆时机以“滞后距”为依据的确定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特殊地层条件注浆,为类似矿井注浆生产提供理论依据。5)覆岩离层注浆技术有效解决了矿井大宗固废的外排问题,该技术的创新与完善对未来更好更全面地服务于绿色矿山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煤矿绿色开采技术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32(4):5-10.2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实践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4(4):1-4.3许家林,钱鸣

19、高.绿色开采的理念与技术框架J.科技导报,2007,229(7):61-65.4朱卫兵,许家林,赖文奇,等.覆岩离层分区隔离注浆充填减沉技术的理论研究J.煤炭学报,2007,32(5):458-462.5刘建功,李新旺,何团.我国煤矿充填开采应用现状与发展J.煤炭学报,2020,45(1):141-150.6韩磊.覆岩离层注浆充填现状与展望J.山西焦煤科技,2022,46(12):4-8.7轩大洋,许家林,王秉龙.覆岩隔离注浆充填绿色开采技术J.煤炭学报,2022,47(12):4265-4277.8沈传波.新义煤矿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开采技术研究J.煤炭与化工,2022,45(10):31-33

20、,70.9赵辉.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开采方案及应用分析J.煤炭技术,2021,40(3):12-14.(上接第 16 页)参考文献1钱鸣高,石平五,许家林,等.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0:57,85-93.2荆升国,谢文斌,赵晨光.孤岛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围岩变形因素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7,5(35):68-72.3王朋飞.非充分采动采空区与煤岩柱(体)耦合作用机制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5):1186-1200.4王朋飞.非充分采动采空区与煤岩体采动应力协同演化机理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7:15-22.5李志华,杨科,华心祝,等.采场覆岩“宏

21、观-大-小”结构及其失稳致灾机理J.煤炭学报,2020(45):541-550.6张科学.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机理及控制技术J.煤矿安全,2010(11):61-64.7秦声.深部软岩巷道预应力锚杆(索)非均匀支护合理参数确定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20:37-42.8白宇.寺家庄矿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7:12-18.9侯朝炯,郭励生,勾攀峰.煤巷锚杆支护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45-57.10廖鹏.东庞矿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16-20.(上接第 25 页)参考文献1文志杰,

22、卢建宇,肖庆华,等.软岩回采巷道底臌破坏机制与支护技术J.煤炭学报,2019,44(7):1991-1999.2刘剑,郝万东.深井大断面软岩巷道底鼓破坏特征及治理技术研究J.煤炭工程,2019,51(4):30-33.3杨阳,郭雷,张恒,等.某掘进巷道过断层的应力演化规律及预防措施J.现代矿业,2022,38(10):136-138.4李鹏.综采工作面过断层施工工艺及支护技术J.现代矿业,2023,39(4):66-68,72.5黄庆享,郭强,曹健,等.软岩大变形巷道破坏机理与支护技术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39(6):934-941.6林志斌,李元海,高文艺,等.基于透明岩体的深埋软

23、岩巷道变形破裂规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5,32(4):585-591.7孟庆彬,韩立军,乔卫国,等.泥质弱胶结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与机理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6,33(6):1014-1022.8王云博,景继东,张德泉,等.弱胶结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控制技术及其应用J.煤矿开采,2014,19(2):53-57.9曹志安,刘亚明,高明仕,等.软弱泥岩巷道底板下向钻孔锚注加固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44(3):12-17.10李伟,乔卫国,林登阁,等.极弱胶结泥岩大变形巷道联合支护数值模拟J.煤矿安全,2016,47(8):226-229.11刘银,张志强,赵梓彤,等.断层破碎带在渗流作用下应力特征及控制J.地下空间与安全学报,2019,15(3):820-826.12黄剑斌.顺槽底板泥岩蠕变特性及其底臌治理技术研究J.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8.13李盈.胜利煤矿井下留设煤柱蠕变规律与稳定性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742023 年第 11 期王小军:基于绿色开采理念的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