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亚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三 亚 市 人 民 政 府二二二年二月目 录前言 1第一章 发展背景与潜力 2第一节 发展优势 2第二节 发展成就 4第三节 存在问题 9第四节 发展机遇 10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 12第一节 指导思想 12第二节 基本原则 12第三节 发展目标 14第三章 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17第一节 海洋经济空间总体布局 17第二节 海洋旅游业重点发展区 19第三节 游艇产业重点发展区 20第四节 海洋渔业重点发展区 21第五节 港口交通运输重点发展区 22第六节 海洋科教产业重点发展区 23第四章 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24第一节 推进海
2、洋旅游国际化进程 24第二节 加快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 30第三节 促进海洋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 36第四节 发展海洋科教产业 38第五节 培育海洋新兴产业 43第六节 壮大海洋现代服务业 46- I -第五章 加强海洋经济区域合作 48第一节 与三沙市建立合作框架 48第二节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 48第三节 加快融入“一带一路” 49第六章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50第一节 构建陆海统筹生态文明格局 50第二节 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50第三节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51第四节 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 52第五节 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53第七章 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的保障措施 54
3、第一节 加强领导与责任分工 54第二节 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55第三节 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 56第四节 加快涉海专技人才培养进程 57第五节 加快推进区域互联互通 58附录一 三亚市“十四五”期间海洋经济建设重点项目表 59附录二 相关图集 75- II -前 言“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 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是海 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鲜明旗帜和重要 开放门户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 作,分
4、别举行专题会研究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 制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明确提出 “深度实施海洋强省战略”。三亚市第七届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共 三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 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作出了“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加强海洋资 源统筹管理,推进智慧海洋建设,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规划 部署。本规划在分析三亚市海洋经济发展条件、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 的基础上, 提出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规划 发展布局、产业体系、发展路径, 确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措施,
5、 目的 是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促进三亚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1 -第一章 发展背景与潜力第一节 发展优势一、 地理区位优势三亚市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 是海南省南部中心城市和交通通 讯枢纽,是“大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城市。三亚市临近 国际航道,辐射我国南部沿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东 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 口岸,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节点城市。三亚市毗邻南海, 是南 海诸岛的后方保障基地,其战略位置在国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 义。三亚市是三沙市的重要发展依托, 双方建立互助共赢、长期稳 定的合作关系,是南海资源开发战略实施的强有力支
6、撑。二、 生态环境优势三亚市地处北纬 18 度, 森林覆盖率达到 69%,属热带海洋性季 风气候, 全年暖热, 年平均气温 25.7,全年日照时间 2534 小时, 年平均降水量 1347.5 毫米。三亚市 2020 年环境质量年报 显示, 2020 年三亚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100%、优良天数为 365 天, 空 气质量指数(AQI)范围为 1288、年均值为 34。近岸海域海水水 质优良率为 92.9%,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天涯海角、蜈支洲 岛、西瑁洲岛、海棠湾等 7 个滨海旅游区海水水质均为第一类海水, 水质总体状况优,浴场水质达到优级水平。三、海洋资源优势海岸线资源。依据 20
7、19 年海南省(本岛)海岸线修测成果(截至 2021 年 7 月 1 日),三亚市海岸线总长 264.42 千米, 包括自然岸线 171.59 千米,占岸线总长的 64.89%;人工岸线 92.83 千米, 占岸线- 2 -总长的 35.11%。海岸线类型有基岩、砂质、生物岸线等, 多样的海 岸线类型为三亚市滨海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及发展现代国际 滨海旅游的基础要素。 截至 2020 年,三亚市已建 2A 级以上滨海旅 游景区共 14 个, 占全省 2A 级以上景区总数的 20%,其中 5A 级景区 3 家、4A 级景区 6 家、 3A 级景区 4 家、 2A 级景区 1 家。海域资源。
8、三亚市管辖海域面积约 3226 平方千米(含海岛面 积),其中水深 02 米海域 8.91 平方千米、水深 25 米海域 61.24 平方千米、水深 510 米海域 144.31 平方千米、水深 1020 米海 域 342.23 平方千米、水深 2030 米海域 470.93 平方千米、水深 3050 米海域 1108.67 平方千米,水深大于 50 米海域 1083.54 平 方千米。 05 米海域为滨海旅游发展的重要区域, 表层海水年均水 温 2228之间, 具备全年发展滨海旅游的先天条件。三亚市还拥 有得天独厚的深海资源, 从临近岸线出发到 1000 米等深线海域距离 不到 80 海里,
9、可成为我国挺进深海的桥头堡。海湾资源。三亚市沿岸天然海湾众多, 有大小海湾 19 个, 其中 主要港湾 6 个,由东向西分布有海棠湾、亚龙湾、 榆林湾、三亚湾、 红塘湾以及崖州湾。 众多的海湾资源为三亚市港口建设提供了优越 的基础条件,目前已建主要港口有三亚港、 南山港、红塘港、榆林 港等。海岛资源。三亚市管辖海域范围内分布有大小岛屿 66 个,其中 有居民海岛 1 个,无居民海岛 65 个。面积大于 500 平方米的岛屿有 44 个,占总岛屿数量的 66.7%。面积较大、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主 要岛屿有 11 个, 自西向东分别是: 西鼓岛、东锣岛、西瑁洲、东瑁 洲、小青洲、神岛、野薯岛、西洲
10、、东洲、蜈支洲和椰子洲。海洋生物资源。 三亚市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潮间带生物和 底栖生物种类繁多,春季达到 600 多种,秋季有 400 多种;红树林 覆盖面积 70 公顷,珊瑚礁覆盖面积 2690 公顷,构成了典型的热带 海洋生态系统,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方面发挥- 3 -着重要作用。三亚市已建成多个红树林保护区和珊瑚礁保护区,其 中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省珊瑚礁发育得最好区域。矿产资源。 三亚市附近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贮存量大, 开发潜力可观。西部海域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现 已探明的崖 13-1 气田, 储量 1077 亿立方米, 开采量 70
11、0 亿立方米。 陆地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物有水晶、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 钛、磷、金矿等 30 多种, 其中石灰石、石英砂、花岗岩含量均达亿 吨以上。第二节 发展成就一、 海洋经济规模稳步增长“十三五”时期,面对国民经济总体下行压力增大的复杂局 面, 三亚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 13”重要讲话及中央 12 号 文件精神, 紧抓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三亚崖州湾科技 城建设,深海科技产业和水产南繁产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海洋经注: 图中海洋生产总值增速按照现价计算。图 1.1 “十三五”时期三亚市海洋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4 -济运行总体平稳, 2016-2020 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
12、年均增速达到 11.8%。其中, 2020 年海洋生产总值实现 263.08 亿元,同比增长了 5.2%, 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 2.1 个百分点,占全市地区生 产总值的 37.8%,海洋经济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二、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加快1.海洋旅游业海洋旅游业是三亚市的支柱型海洋产业,2020 年三亚市海洋 旅游业增加值实现 69.02 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 26.2%。海洋旅 游空间布局逐渐扩展,形成从海岸向海岛、从近海向远海、从海面 向海底海空的空间发展格局。“十三五”时期, 三亚市积极加大邮 轮码头、游艇泊位的建设力度,同时开发多种类的国际邮轮航线, 实施更加宽松的邮轮
13、旅客入境政策,加强游艇租赁与维修行业建 设,极大地促进了邮船行业产业链的形成。2.海洋渔业“十三五”时期,三亚市海洋渔业转型升级速度不断加快, 2020 年海洋渔业增加值实现 16.40 亿元, 较 2016 年海洋渔业增加 值翻了一番。海洋渔业作为三亚市主要传统海洋产业之一,“十三 五”时期,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 近岸 养殖业规模逐步缩小,近海捕捞得到有效控制, 与此同时,积极加 快推进深远海捕捞、智能深水网箱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牧 场建设、休闲渔业等新业态引领作用。3.海洋交通运输业三亚市现有港区为三亚港和南山港,水路运输企业共 27 家(营 运船舶 247
14、 艘, 10675 客位)。 受新冠疫情影响, 2020 年三亚市海- 5 -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实现 6505.9 万元,较 2019 年略有下降。 2020 年,三亚市水路客运量为 311 万人次,同比下降 39.4%;水运旅客 周转量为 3394 万人公里,同比下降 40.3%。4.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2020 年三亚市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实现 76.31 亿 元, 同比增长 29%。“十三五”时期,三亚市抓住自贸港建设契 机, 突出自身资源优势, 围绕南繁、深海、遥感航天等“陆海空” 产业发展, 贯彻“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 积极推进崖州湾科 技城深海科技城建设,发展深海技
15、术装备制造产业、深海采矿业、 深海可燃冰开采业、深海勘探等深海产业, 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 研究院海南研究院为基础,构建了海洋动力环境信息卫星微波遥感 探测理论、方法和技术, 开拓了海洋环境动力过程科学认知多源卫 星遥感探测,研发了卫星遥感海洋环境信息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系 统。三亚具有发展热带海洋教育业的先天优势, “十三五”时期, 依托崖州湾科技城大学城建设契机,吸引国内外重点海洋院校入 驻,建设高端海洋科研平台体系, 培育尖端海洋类专业技术人才, 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海洋服务业作为海 洋第三产业的重点产业, “十三五”时期, 积极加快构建现代化海 洋服务体系,除传统的海
16、洋产品批发、零售外, 海洋金融、船舶维 修、海洋专业人员培训、海洋论坛等多元化的海洋服务业体系逐渐 完善。三、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益逐渐升高与全省其他沿海市县比对分析,三亚市海洋资源总体上开发利 用效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仅次于海口、琼海。 2020 年三亚市单 位岸线经济产出 0.99 亿元/千米,每千米岸线经济产出额比全省平 均值高 0.05 亿元。- 6 -1.101.000.900.800.700.600.50亿元/千米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年 三亚单位岸线经济产出 海南省单位岸线经济产出图 1.2 “十三五”时期三亚市与全省单位岸线经济产出对比图四、海洋科
17、技创新支撑力度加大“十三五”时期,三亚市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积 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科技人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同时, 加快 推进崖州湾科技城建设步伐, 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 断提升。1. 顶层规划设计逐渐完善。 三 亚 崖 州湾 科技 城 总 体规 (2018-2035)和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先后批 复, 初步形成“1 个总体规划、2 个控规、3 个产业规划、5 个区域 评估、8 个重点专项规划”的“1+2+3+5+8”规划编制体系,为深 海科技产业、热带海洋科研教育产业、水产南繁产业的发展提供引 导支撑,为海洋科技发展集聚提供优良的试验场。2.科研要素集聚
18、效果明显提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充分发挥南 繁、深海科研优势, 积极引进深海研究领域顶尖机构、高校及专业 创新人才。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 崖州湾分子检测实验室相继挂牌成立, 一批科研、教学、创新创业 以及服务平台加快建设, 大批科研团队、科研人员陆续入园。 积极 探索“大共享、小学院”和“五互一共”的管理模式,成立科教城- 7 -理事会,打造“研究院+研究生院”相结合的科研教学一体化平台, 落实“海南专项”单列研究生指标,吸引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 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正式入驻崖州湾科技城, 开展办公、研发及研究生培养工作,至
19、今 已招生 974 人,其中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228 名研究生已 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入学;已与南京农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双 一流高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与海南大学签署项目落地协议, 将从 生命健康、热带农业和深海科技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科技成果有 效转化。作为深海科技国家战略的承载地, 三亚市在深海科技领域 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2020 年 10 月 10 日从三亚市出发, “奋 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 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3.科研服务能力逐渐提升。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通过设立 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模式;入驻优惠政策
20、逐渐加 强,对拥有核心技术的优质科技企业实行入库管理, 并提供资金、 科研项目、法律服务等多方位、全过程支持。聚焦“南繁种业”和 “深海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高标准打造三亚崖州湾知识产 权特区,建设中国(三亚)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构建专利快速审查、 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相联动的“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五、海洋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加强“十三五”时期,三亚市积极推进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崖州中 心渔港“二期”建设顺利进行,主要包括渔港二期工程、丝路之 塔、路网二期、保障房二期、商业配套、滨海大道、垃圾中转站等 项目, 保障了渔船停靠、渔获卸货、加工、流通等多功能综合运 用。港口建设方面, 一是积极推
21、进三亚港区规划,根据三亚港总 体规划要求,除原有的运输、旅游码头功能外,确定老港 760 米 岸线和前沿 50 米土地作为旅游码头和配套用地,为邮轮母港、水- 8 -产南繁和深海科研基地建设提供了规划支撑;二是积极推进南山港 滚装码头建设, 开展南山港二期工程和科考船码头项目建设, 完善 南山港功能定位。六、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十三五”时期,三亚市积极组织并实施海洋生态系统保护、 海洋环境监测、治理与修复建设工程, 并积极开展海洋文化宣传教 育工作,制定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制度,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初见 成效。近五年水质监测数据显示, 海洋生态环境、海水水质日益改 善。已划定海洋生态红线,
22、加强围填海全面管控,对受损的红树 林、珊瑚礁、岸滩等进行全面修复。坚持“多规合一”, 建立全市 统一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和监测预警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 “湾长制”“库长制”, 加强环保督察整治力度,对生态环保领域 存在问题进行彻底排查整治。并积极推进产业转型, 符合三亚市资 源环境承载力要求的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第三节 存在问题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 三亚市海洋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 问题。海洋经济体量小。2019 年三亚市海洋生产总值为250 亿元,占 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 14.6%。与全国其它沿海城市相比, 三亚市海 洋经济总量仍然偏小, 仅为厦门市的 15%,深圳市的 10%。海洋产
23、业基础薄弱。 海洋旅游业方面, 与广州、深圳、厦门等 国内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及东南亚等旅游热门城市相比,游客吸引力 不强, 整体旅游服务模式有待增强。海运方面, 港口航运信息化程 度和现代化服务能力较弱,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缺乏。海洋渔业方 面,水产品精深加工相对薄弱、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专业渔业人- 9 -才缺乏,现代化渔业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后续服务保障 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化平台搭建仍有待完善。游艇公共码头建设 有待完善, 缺乏面向大众的低价位游艇停泊模式。现代化渔港建设 进程有待提速, 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收储能力尚未充分发挥,配套设 施需进一步完善。近
24、海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海岸自然风貌、滩涂湿地受损,部分 砂质海岸侵蚀,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退 化。海洋产业绿色转型压力加大。第四节 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三亚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保护和 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已成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主题,全 球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步伐逐渐加快,“一带一路”倡议助推区域一体 化合作加快实现, “海洋强国” “海南自由贸易港” “海洋强省” 战略深度实施,为三亚市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一、“海洋强国”战略助力三亚市海洋经济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十九大”再次对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重要战略部署
25、,“建设海洋强国”成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海洋 强国”要有新的方法、新的要求、新的标准,着力推动四个方面的 转变, 一是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 利用型转变,三是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四是海洋维权向统 筹兼顾型转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 期,是海南省深度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的重大机遇期。海南发展 海洋经济的关键在于南海开发,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端,毗邻南- 10 -海,承担着南海资源开发、保护与服务保障的战略定位, 海洋经济 发展的潜力巨大。二、“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三亚市海洋产业国际化合作2015
26、年 3 月,国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 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其核心是与东盟双方的互联互 通。三亚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 是与东南 亚国家进行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的桥头堡, 对推进南海资源开发进 程,海洋产业跨国合作, 共同完成建立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夙愿具有 重要意义。三、“海南自贸港”建设为三亚海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2018 年 4 月 13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 周年大会上确立了“海南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战略目标,为海 南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战略定位将加快三 亚市海洋旅游国际化进程。2020 年 6 月
27、 1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方案,其中对三亚市邮轮游艇产业、深海科 技产业、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做出重要部署。为 三亚市建立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提速海洋经济发展步伐提供了前 所未有的机遇。四、“十四五”规划为三亚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黄金机遇“十四五”时期是三亚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国家“十 四五”规划纲要做出了“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建设海 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海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三亚作为发 展 “深海产业、邮轮游艇产业”的核心承载区,三亚市“十四五”规 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践行 一带一路倡 议,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28、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目 标要求,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11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加强党对 海洋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 13”重要讲话、 中央 12 号文件精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和省委省政府关 于海洋工作部署和要求, 牢牢抓住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历史机遇,充 分发挥三亚市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产业发展、政策机遇等多方面 优势, 深度融入“海洋强国”、军民融合等重大国家战略和“一带 一路”倡议,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陆海统筹, 坚持高质量发展, 服务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继续完善
29、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海 洋科技创新建设,加快海洋旅游国际化进程,引导海洋渔业、海洋 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壮大 海洋科研教育产业与海洋现代服务业, 将三亚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热 带滨海城市、深海科技研发基地、水产南繁育种基地及热带海洋科 研教育基地。第二节 基本原则一、陆海统筹、协调发展加快推进陆地和海洋的联动性,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确立多层 次、大空间、海陆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意识,构建陆 海空间良性互动、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大力优化近岸海 域国土空间布局,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推动海洋经济由近岸海 域、海岛向深海、远洋延伸; 构建陆海协
30、调、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 开发格局, 全方位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坚持陆海统筹,推动传 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 12 -型转变、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生态功能基线、环境安全底线,健全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 测和监管机制, 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损害赔偿和生态 保护补偿制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广低 碳、循环、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产品价 值实现,发展蓝色碳汇经济, 将海洋生态环境优势不断转化为海洋 生态旅游、生态渔业、生物研发、深海试验产业经济优势。三、科技支撑、创新发展充分利用海南自
31、由贸易港政策与制度优势, 发挥崖州湾科技城、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作用, 加大关键科技研发与成果引 进力度,更大力度吸引集聚企业、人才、资本、技术等海洋创新要 素,加大海洋科研基础设施投入和创新平台建设,深化科研体制改 革,尽快补齐海洋科技创新的突出短板,实现做大总量与提升效益 的有机统一。四、战略引领、开放发展坚持服务于国家战略, 深度融入“海洋强国”、军民融合等战略 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承载区,以海南自贸港建设为契机,充分利 用资源、环境、区位优势,扩大开放合作, 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加 快南海资源开发,建设南海服务保障基地。 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和 产业的开放,积极参与国内、港澳台、
32、国际海洋经济交流与合作,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加强海上互联互通,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 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海洋经济合作架构, 完善海洋经济国际 合作平台和机制,拓展蓝色经济伙伴关系, 提高三亚市海洋经济发 展理念的国际影响力。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高效利 用全球资源,推进海洋领域国际产能合作、技术输出和国际高精尖 技术引进, 推动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全面开放新格 局中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13 -五、以人为本、 共享发展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加强军地联动,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和区域 协调发展。强化公众海洋意识, 推动全市人民共同参与“海洋强市” 建设。不断增加海洋公
33、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 保障沿海居民生命 财产安全。让人民群众共享海洋发展的经济成果、生态成果、文化 成果,促进海洋领域就业创业,增进海洋民生福祉。第三节 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三亚市海洋经济发展将以高质量发展、服务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为中心,形成海洋综 合开发新格局, 成为引领自由贸易港海洋经济开放合作的排头兵。 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高效性、内生型、开放型转变, 海洋 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海洋产业经济结构协调发展、优化升 级,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 海洋生态环境不断 改善,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一、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海
34、洋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海洋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 竞争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三亚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年平 均增长 13.7%,到 2025 年突破 500 亿元, 占三亚市地区生产总值的 比例突破 45%, 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 15%,实现再造 “海上”三亚的战略目标,形成“海洋强市”发展态势。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深海科研有效推 进,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端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优势领 域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 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逐- 14 -步加大海洋研
35、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 到 2025 年,海洋研究与试 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0%以上;积极引进和培养海洋科研人 员,建设一流海洋科研队伍,到 2025 年, 每万名涉海就业人员中 研发人员达到 52 人年以上。三、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国际邮轮旅游有序发展, 提升游艇、帆船旅游经济效益, 加快发展深海科技、水产南繁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 形成以海洋旅 游业为龙头、多个支柱产业并存、新兴产业孵化升级的现代化海洋 产业格局。发挥三产对于一产、二产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优化海 洋产业结构,海洋第一、二、三产业比例接近 10:20:70。四、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提高严格执行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
36、办法 ,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严格限制改变海域、海岛、海岸线自然属性的开发利用活动, 到 2025 年, 三亚市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63%,海洋生态保护红 线面积维持在 739.74 平方千米以上。加强沿岸水质监测与治理, 严防劣水、污水的排放,保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率为95%。建立健全海洋生态文明管理制度, 完善海洋生态文明政策法规 体系,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宣传力度,有序推进海洋生态与保护修复 项目。到 2025 年, 完成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主要包括海 湾、海域及海岛、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海岸线生 态保护与修复项目,修复海域面积 16711 公顷,修复岸线长度约
37、41 千米。五、海洋管理与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海洋事业繁荣发展,海洋执 法能力显著增强,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和公共服务能力显 著增强,参与海洋维权的能力不断提高。- 15 -表 2.1 “十四五”期间三亚市主要海洋产业发展预期目标I 级指标级指标单位2020 年2025 年指标属性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海洋生产总值亿元263.08500预期性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313.70预期性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37.8345预期性科技创新发展目标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0预期性每万名涉海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52预期性海洋产业发展目标海洋旅游
38、业增加值亿元69131预期性海洋渔业增加值亿元1630预期性海洋科学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亿元76150预期性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发展目标自然岸线保有率%64.8963约束性*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率%92.995.0约束性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千米739.74739.74约束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目标海湾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公顷-1651预期性海域及海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公顷-32845预期性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公顷-2092预期性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公顷-81预期性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公顷-24预期性海草床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公顷-18预期性海岸线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千米-41预期性*:
39、 自然岸线保有率指标设定参照海南省市(县、区)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目标制定说明(2022 年 1 月),最终数值以海南省政府下达的三亚市自然岸线 保有率指标为准。- 16 -第三章 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抓住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战略机遇期,立足海洋优势, 围绕 “中优、东精、西拓、北育、南联”五大区域发展格局, 坚持陆海 统筹, 以“协调、创新、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 领,科学有序推进海岸、海岛、近海、远海开发,逐步拓展海洋经 济发展空间。以海洋旅游业为主导、深海科教产业为支撑、现代海 洋服务业为引领、加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进程,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突出、功能清晰、特
40、色鲜明、重点区域发 展成效明显的“双核、两翼、多岛、外联”现代海洋经济空间格 局。第一节 海洋经济空间总体布局一、双核双核即分别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和“三亚中央商务区”建 设为重点,建立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核心区。根据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 建设 完善“一港三城一基地”,全力打造深海、南繁、科教产业的高 地,研究推广深海科技、南繁科技、热带海洋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 续利用技术,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相关的教育科研、研发服务、创新 孵化和转化平台。以南山港和深海科技城为载体发展深海科技产业,重点发展深 海装备、深海材料和深海通讯,在深海科研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科 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重点
41、发展海洋船舶、海工装备和海洋公共服务 等海洋产业,建设以崖州湾科技城为中心的深海产业集聚区; 以南 繁科技城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为载体,积极建设水- 17 -产南繁发展基地,发展水产育种、水产种质资源中转和研究应用; 以大学城为载体,建成热带科研教育业集聚地。三亚中央商务区核心区。结合三亚总部经济区和中央商务区建 设,重点打造海洋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金融、邮轮游艇、总部经 济等。重点建设以海洋为特色的专业化金融、科技和高端海洋现代 服务业发展区、邮轮旅游试验区、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 加速全球海洋产业优质资源要素集聚, 打造驱动自贸港开放创新、 引领总部经济集聚发展的海洋现代
42、服务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以海洋 科技、海洋金融与要素交易、高端海洋专业服务为特色的海洋现代 服务业创新示范区。二、 两翼两翼分为“东翼”和“西翼”,即依托海棠湾、亚龙湾建设东 翼拓展区, 依托三亚湾、崖州湾以及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西翼拓 展区。东翼拓展区,重点发展以海洋会展业、海洋体育赛事、海洋主 题公园为主的海洋旅游业、海洋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化热带滨海 城市。西翼拓展区,结合海洋特色文化, 发展滨海旅游业;结合三亚 崖州湾科技城-南繁科技城、大学城建设,推进水产南繁产业以及 海洋科教产业的发展;结合崖州中心渔港建设, 积极推进崖州渔港 经济区建设, 及休闲渔业、海洋牧场发展。三、 多岛多岛即
43、加强分类指导,做精做强蜈支洲岛、 西瑁洲岛等海岛旅 游产品,推进东锣岛旅游资源开发。深入挖掘各海岛的独有特色, 以“一海岛一主题”的方式建立 蜈支洲岛、 西瑁洲岛、东锣岛多元海岛发展格局。差异化打造一系- 18 -列主题突出的特色海岛旅游目的地,扩大海岛旅游中高端供给。根 据海岛的自然与人文特点,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对海岛进行精准定 位。以主题产品为核心, 以主题海岛为节点,以主题线路为牵引, 形成独具特色的全域海岛旅游体系。四、外联外联即“外部联动”,以南海资源保护与开发为目的,加强与 三沙市、粤港澳大湾区及海上丝路国家的合作,实现互通互利共 赢。一是联动三沙。 三亚市与三沙市紧拥南海,比邻
44、而居,双方协 同并进,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三亚市可作为三沙旅游的游客集 散中心、接待服务中心和保障基地;三沙市可作为三亚市开发远海 岛屿旅游, 建设海上游合作开发基地的承载地, 通过资源要素的高 效整合,促进两市深度合作,实现双方效益最大化。二是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融 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广州、深圳、澳门等城市深度合作, 建设“三亚粤港澳大湾区”3 小时经济圈。支持崖州湾科技城、 中央商务区与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园区交流合作,共建产业合作园 区。三是联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 入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加强海运业、海洋旅游业、海 洋
45、渔业等产业合作,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关系。第二节 海洋旅游业重点发展区海洋旅游产业布局整体以三亚中心城区为中心, 沿着海岸带向 东西两侧延伸, 形成从中心向两翼、从近海向远海的发展布局,规 划布局结构为“一心、两翼、多岛”。- 19 -“一心”即依托榆林湾、三亚湾、红塘湾打造滨海旅游综合 体,开展滨海游乐观光、海上游乐体验等旅游活动, 规划建设国际 旅游总部基地、航空邮轮游艇枢纽、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引领区。“两翼”分为东西两翼。东翼以海棠湾国家海岸旅游度假区、 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依托,以海岛和热带滨海风情为特色,结 合高端滨海游、海洋体育赛事、商务会展为主要旅游功能,打造国 际知
46、名的高端海洋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海洋运动基地, 依托丰富 的海洋资源和海域环境特色, 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主题公园, 成为引领三亚市海洋旅游高端发展的龙头。西翼依托南山文化旅游 区、崖州古城和崖州湾科技城,结合深海、南繁、数字科技等产业 基础和千年文化底蕴,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科研教 育旅游,打造西部海洋文化旅游带。“多岛”即以西瑁洲岛旅游区、蜈支洲岛旅游区建设为重点, 积极开发建设东锣岛旅游区, 发挥海岛旅游特色优势,加快建设现 代化热带滨海城市。第三节 游艇产业重点发展区以游艇码头建设区域为游艇产业重点发展区,发展以游艇展 销、租赁、保养维护、游艇体验、培训竞技及消费购物为重点,全 面建设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根据三亚市总体规划以及滨海规划的结构特征, 规划“五湾多 点”、“一心四基地”的游艇码头布局。五湾多点:“五湾”是指三亚市沿海由自然地形围合的 5 个湾 区,自东向西分别为海棠湾、亚龙湾、三亚湾、红塘湾、崖州湾。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