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等方面,必须严格注意节约土地。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今后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建筑用 地管理等方面,必须严格注意节约土地。 (2)适当降低建设标准。适当降低建设标准。 李富春、薄一波关于解决目前经济建设 和文化建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意见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九日) 李富春、薄一波关于解决目前经济建设 和文化建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意见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九日) 2、2、“大跃进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4年)964年)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城乡差别大,中国农民一向十分羡慕城里 人的生活。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城乡差别大,中国农民一向十分羡慕城里 人的生活
2、。 城里人乡下人城里人乡下人“围城围城”现象现象“铁饭碗铁饭碗” “吃皇粮吃皇粮” 单位 工 作 干活 打工 单位 工 作 干活 打工 “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好”、吃饭不要钱、吃饭不要钱 “三年困难时期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高指标高指标”、“浮夸风浮夸风”、农业:大放、农业:大放“卫星卫星”、工业:、工业:“全民大炼 钢铁 全民大炼 钢铁” “赶英超美赶英超美”“机器到处响、工厂遍城乡机器到处响、工厂遍城乡”,仿佛,仿佛“工业化工业化”就在眼 前 就在眼 前 “七千人大会七千人大会”:刘少奇在报告中将城市人口和职工人数增长过 快列为 :刘少奇在报告中将城市人口和
3、职工人数增长过 快列为1958年以来的主要失误之一。年以来的主要失误之一。 1960年年11月下旬,国家计委在北京召开全国计划会议月下旬,国家计委在北京召开全国计划会议 实行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八字方针 批评城市规划中出现的批评城市规划中出现的“四过四过”问题:问题:“规模过大、占地过多、 求新过急、标准过高 规模过大、占地过多、 求新过急、标准过高” 宣布宣布“三年不搞城市规划三年不搞城市规划” 3、“三线三线”建设和建设和“文革文革”时期(时期(19651976年)年) 1964年在内地建设上实行年在内地建设上实行“山、散、洞山、散、洞”的建设方
4、 针 的建设方 针 “分散、靠山、隐蔽分散、靠山、隐蔽”“分散、靠山、进洞分散、靠山、进洞” 1967年国家建设主观部门指令停止执行北京城 市总体规划,提倡 年国家建设主观部门指令停止执行北京城 市总体规划,提倡“见缝插针见缝插针”和和“干打垒精神干打垒精神” 搞建设,波及全国。搞建设,波及全国。 1973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人员仅有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人员仅有700人左右, 几乎不能正常开展工作。 人左右, 几乎不能正常开展工作。 4、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1977年年今)今) “好时代好时代”、“好日子好日子” 四、城市建设发展基本方针 1955年,国家建委党组在关于
5、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情况 和几个问题的报告中提出: 年,国家建委党组在关于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情况 和几个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今后一般不应发展大城市今后一般不应发展大城市”, 对沿海旧有大城市和 , 对沿海旧有大城市和“一五一五”计划期内新建和扩建工业项目较 多的城市,其人口规模 计划期内新建和扩建工业项目较 多的城市,其人口规模“应予以严格控制应予以严格控制”。 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建 设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提出控制城市规模,指 出: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建 设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提出控制城市规模,指 出:“根据工业布局不宜过分
6、集中的情况,城市发展的规模也 不宜过大。今后新建城市的规模,一般地可以控制在几万至 几十万人口的范围内。 根据工业布局不宜过分集中的情况,城市发展的规模也 不宜过大。今后新建城市的规模,一般地可以控制在几万至 几十万人口的范围内。”“控制大城市规模控制大城市规模”与与“积极发展小城 市 积极发展小城 市”的指导思想,对新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规模结构变化产生 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城市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 用。 的指导思想,对新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规模结构变化产生 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城市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 用。 1980年年10月,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规划 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7、了 月,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规划 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 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 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的城市发展总方针。 1989年城市规划法(第四条)年城市规划法(第四条)“国家实行严格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 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国家实行严格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 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1990年代以来,大力推行年代以来,大力推行“城市化战略城市化战略” 五、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 城市规划的发展分期 建国初:复苏发展期建国初:复苏发展期
8、19601976年:挫折停滞期年:挫折停滞期 19781989年:恢复发展期年:恢复发展期 19902007年:快速发展期年:快速发展期 2008未来:成熟发展期未来:成熟发展期 城市规划的总体特征城市规划的总体特征 (1)由终极蓝图走向动态过程)由终极蓝图走向动态过程 (2)由计划型(刚性)规划走向市场型(弹性) 规划 )由计划型(刚性)规划走向市场型(弹性) 规划 (3)由技术型规划逐步走向综合规划)由技术型规划逐步走向综合规划 (4)由城市规划走向区域规划)由城市规划走向区域规划 (5)由精英规划走向社会规划)由精英规划走向社会规划 (6)由功能效率优先走向科学发展观指导)由功能效率优先
9、走向科学发展观指导 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 1956年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中国现代城市 规划史上第一个技术性规范 年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中国现代城市 规划史上第一个技术性规范 1973年关于编制与审批城市规划工作的暂行规 定(试行) 年关于编制与审批城市规划工作的暂行规 定(试行) 1980年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城市规 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年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城市规 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年城市规划条例 1989年城市规划法(年城市规划法(1990年年4月月1日施行)日施行) 2007年城乡规划法(年城乡规划法(2008年年1月月1日施行)日
10、施行) 六、实例简介六、实例简介 上海深圳上海深圳 上1958年的上海高速干道布局 左1953年的上海总体规划 1950年代上海总体规划 1973年上海道路系统规划 1984年上海中心城区规划1986年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规划 上海 内外 环路 规划 1990年 浦东新区规划1991 优秀历史建筑保护 上海新天地 中心城区的主 体路网将形成 “三环三纵 三横十三 射”的格局, 以及“四纵三 横一环”的轨 道交通格局。 “深圳发展深圳发展”-“赶超型模式赶超型模式” 经济增长以初级要素驱动为主经济增长以初级要素驱动为主: 空间发展以外延式扩张为主; 市场和投资以国外为主; 空间发展以外延式扩张为主;
11、 市场和投资以国外为主; 外资以香港和台湾资本为主; 劳动力以流动性为主。 外资以香港和台湾资本为主; 劳动力以流动性为主。 发展的前发展的前2525年年 深圳的成功为全国提供了一个依靠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典范深圳的成功为全国提供了一个依靠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典范 开创了我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高速发展进程。开创了我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高速发展进程。 深圳深圳 东莞东莞东莞东莞 惠州惠州惠州惠州 香港香港 发展的前发展的前2525年年 2002年年1990年年1996年年 发展的前发展的前2525年年 建设用地面积(单位:平方公里) 12 74 137 342 467 570 767 0 100
12、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 年 发展的前发展的前2525年年 珠三角城市建设用地供需比较珠三角城市建设用地供需比较 深圳市近几年建设用地面积(左轴)与GDP(右轴) 488.48 513.28 535.73 561.3 1954.65 2895.41 3422.8 2256.82 440 460 480 500 520 540 560 580 2001200220032004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建设用地面积 GDP 深圳市建设用
13、地与深圳市建设用地与GDP成正比增长成正比增长 ?城市发展领先遭遇资源“瓶颈”城市发展领先遭遇资源“瓶颈” ?市域战略分工市域战略分工 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 ? 近期生态保护以环境容量为主; ? 中期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格局; ? 远期构建安全的生态体系,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基本生态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 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 XX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目 录引言3第一章 XX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31.1 XX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31.2 战略目标与思路61.3 战略实施的途径与对策措施7第二章 XX发展的资源潜力与限度92.1 土地资源的潜力及可持续利用92.2 水资源供
14、需矛盾加剧的趋势102.3 能源评估和预警11第三章 XX人口及就业可持续发展123.1 人口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23.2 XX市人口规模发展趋势判断123.3 人口流动与可持续发展133.4 人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4第四章XX社会可持续发展164.1 XX社区发展164.2 XX城市文化建设对策174.3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194.4 XX科教集群发展战略19第五章XX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205.1 XX生态环境的现状与问题205.2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和思路215.3 最优环境保护投资对策225.4 巢湖的污染与治理对策24第六章XX可持续发展制度与政策的探索256.1 制度要素对于
15、可持续发展的意义256.2 国际上对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探索266.3 XX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战略构想30引言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全面反思自己的发展历程,对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重新认识,从而总结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思想。本世纪以来,伴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与这一切伴生着的是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严重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阻碍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此,人类被迫重新审视和反省自己走过的历程,于是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只是谋求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是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
16、、资源、环境的协调,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XX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还有相当差距,要尽快缩短差距,XX绝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XX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XX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未使环境污染继续恶化,并且局部地区环境质量还有所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XX在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如人口的数量、素质问题,能源结构及其利用率问题,水质、大气污染等问题。这些现实而严峻的问题要求XX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XX的进
17、一步发展。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实力上,同时体现在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上。改革开放的与时俱进,以及我国加入WTO等大环境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致使XX不仅要和国内的城市展开竞争与合作,同时也将和国外的一些城市发生竞争与合作。这也要求XX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以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一章 XX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1.1 XX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1.1.1 XX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条件建国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XX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从而为XX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经济领域,一是经
18、济总量快速增长。“九五”时期及至“十五”初期,XX市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从1992年到1997年,GDP年均增长达到19.1。2001年,XX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由21位提升到18位。图11 19782000年XX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波动情况二是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XX市2001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1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6.4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XX三次产业比例为10.5:48.5:41。图12 XX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三是城市功能实现了转换。近年来,XX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
19、新成绩,城市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道路基本搭起了“二环九射” 加方格网的大框架。城市供水、排水、供电、绿化已基本构成完整体系,管道燃气供应也已初具规模。在社会领域,一是教育事业取得较大进步。XX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素质教育得到重视。XX不仅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质,而且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图13 19782000年XX市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的增长和变动情况二是形成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目前,XX共有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XX分院、XX工业大学、XX大学等十所科研院所和普通高等院校。XX已经基本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科技成果转
20、化等多层次的科研格局,建立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三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已经基本由温饱跨入小康,并正向富裕迈进。体育、卫生保健事业也得到长足进步。在生态环境领域,一方面,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开始得到遏制。XX在生产持续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开始得到遏制。大规模环境治理过程开始得到重视。另一方面,结合产业结构调整,XX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着手对重污染的企业进行有计划的清理整顿。通过治理整顿,XX将污染严重的15家企业从市区迁出。XX一贯重视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素有环境优美的“绿色之城”之称,连续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此外,XX市淡水资源利用条件优越。由于XX市气候湿润,所以水系丰富。在XX水系上游修建了几十座大中型水库和数千口塘坝。这些水流组成水网,为XX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1.1.2 制约因素XX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虽然有不少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如下一些制约因素。第一,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制约。虽然有十几所大中专院校在XX落户,但是XX对于这些院校尤其是一些顶级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