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HJ13412023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Standard of construction for integrated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station本电子版为正式标准文本,由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审校排版。2023-12-29 发布2024-04-01 实施生态环境部发 布HJ 13412023i目次前言.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建设原则和内容.25观测站命名.26主要建设要求与技术指标.37人员配置.48制度建设.4附录 A(规范性附录)大型综合观测楼建设技术要求.5附录 B(规范性附录)
2、辅助设施设备技术要求.6附录 C(规范性附录)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技术要求.7附录 D(规范性附录)数据管理、存储和办公设备技术要求.8附录 E(规范性附录)植物群落观测技术要求.9附录 F(规范性附录)植物群落观测设备技术要求.11附录 G(规范性附录)动物群落观测技术要求.12附录 H(规范性附录)动物群落观测设备技术要求.15附录 I(规范性附录)微生物群落观测技术要求.16附录 J(规范性附录)微生物群落观测设备技术要求.17附录 K(规范性附录)水文水质观测设施设备技术要求.18附录 L(规范性附录)土壤(沉积物)观测设施设备技术要求.19附录 M(规范性附录)气象观测设施设备技术要求
3、.20HJ 13412023ii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保护生物多样性,规范我国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的原则、内容、命名方法、主要建设要求与技术指标、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等。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M 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本标准生态环境部 2023 年 12 月 29 日批准。本标准自 2024 年
4、4 月 1 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HJ 134120231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的原则、内容、命名方法、主要建设要求与技术指标、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等。本标准适用于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的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22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352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T 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 6 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
5、/T 33027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GB/T 35221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则GB/T 40053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规范HJ 710.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HJ 710.3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HJ 710.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HJ 710.5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爬行动物HJ 710.6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两栖动物HJ 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HJ 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HJ 710.9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蝴蝶HJ 710.10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大中型土壤动物HJ 710.11
6、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大型真菌HJ 710.12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水生维管植物HJ 710.13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蜜蜂类LY/T 1753荒漠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建设规范LY/T 2900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规程SL 276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 733内陆水域浮游植物监测技术规程SC/T 9402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HJ 134120232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3.2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i
7、ntegrated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station长期开展生物多样性野外定位观测和研究,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具备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宣传、示范等作用的综合性科技支撑平台,简称为“观测站”。3.3观测场observation plot用于生物多样性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研究的场所。4建设原则和内容4.1建设原则4.1.1代表性原则建设观测站应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典型性,观测站所在地能够反映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充分发挥观测站的作用。4.1.2可行性原则建设观测站应综合考虑依托单位的技术基础和保障条件,以及观测站的安全性、长期性和经济性因素,合理
8、选择建设指标和技术,因地制宜制定建设方案。必要时可依托已有野外台站,联合建设观测站,建立共建共享机制。4.1.3规范性原则观测站的依托单位应拥有综合观测楼的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拥有主要设施和设备的所有权以及观测场的长期使用权,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长期、持续、高效开展观测研究工作。4.2建设内容观测站的建设包括综合观测楼、辅助设施和观测设施的建设,仪器设备的配置、安装和调试,数据管理、存储和办公设备配置,人员配置,管理体系的构建等内容。5观测站命名观测站的命名格式为“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观测站具体地点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如“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其名称应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认可度
9、。HJ 1341202336主要建设要求与技术指标6.1综合观测楼及辅助设施与设备6.1.1选址综合观测楼所在地应环境适宜、交通方便,到达观测场较为便利,生活、水电、通讯等配套条件较成熟,无地震、台风、滑坡、泥石流、洪涝等重大安全隐患。涉海观测站的综合观测楼选址需综合考虑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的差异以及海洋观测的特点。6.1.2总体技术要求综合观测楼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 3 类。其中大型综合观测楼用地面积应不小于 3000 m2(包含辅助设施,不包含观测设施,下同),中型综合观测楼用地面积为 1500 m23000 m2,小型综合观测楼用地面积为 1500 m2以下,容积率均不大于 0.5。大型综
10、合观测楼建筑面积应不小于 1000 m2,中型综合观测楼建筑面积为 500 m21000 m2,小型综合观测楼建筑面积为 500 m2以下。综合观测楼一般不高于 6层,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70 年,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8 度。6.1.3综合观测楼综合观测楼分为功能用房和辅助用房,其中大型综合观测楼建设技术要求见附录 A。中小型综合观测楼应参照大型综合观测楼的功能用房和辅助用房划分要求进行用房分布设置,各类用房的建筑面积根据综合观测楼实际建筑面积进行合理布局。6.1.4辅助设施与设备综合观测楼应配备必要的辅助设施,以完善观测站整体功能,辅助设施及相关设备配置技术要求见附录 B。6.1.5实
11、验室主要仪器设备观测站实验室配备的仪器设备主要用于生物、水文、水质、大气、土壤(沉积物)样品或标本的前期处理和初步分析,不宜配置价高、测定频率低的大型仪器。对于测定频率低且需要使用大型仪器的样品,应送到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国家认证专业实验室分析。易损坏或丢失的仪器设备应有一定数量的备份。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技术要求见附录 C。6.1.6数据管理、存储和办公设备观测站配置的计算机、服务器、传输设备以及办公设备技术要求见附录 D。6.2生物群落观测与设施6.2.1植物群落观测设置样地、样方或样点,开展森林、草地和荒漠、湿地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观测;设置断面、站位、样方开展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群落观测,
12、观测的技术要求见附录 E。HJ 1341202346.2.2植物群落观测设备植物群落观测设备的技术要求见附录 F。6.2.3动物群落观测根据观测区域动物分布实际情况,设置样线、样方或样点,开展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内陆水域鱼类和浮游动物、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大中型土壤动物、昆虫等陆地生态系统动物群落观测;设置断面、站位、样方、样线,开展海洋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动物、潮间带动物和污损生物中动物群落的观测,观测的技术要求见附录 G。6.2.4动物群落观测设备动物群落观测设备的技术要求见附录 H。6.2.5微生物群落观测根据观测区域微生物分布实际情况,设置样线、样方或土壤剖面,开展
13、大型真菌、土壤微生物等陆地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观测;设置断面和站位,开展海洋微生物群落观测,观测的技术要求见附录 I。6.2.6微生物群落观测设备微生物群落观测设备的技术要求见附录 J。6.3水文水质观测设施与设备针对观测站观测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根据实际需求建设测流堰、地表径流场,设置降水量、穿透水量、树干茎流量、蒸散量等水文观测设施,配置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水文水质野外观测仪器设备。相关观测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配置的技术要求见附录 K。6.4土壤(沉积物)观测设施与设备建设土壤剖面、沉积物取样点和土壤呼吸观测场等设施,配置土壤(沉积物)样品采集、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测定、土壤呼吸测定的仪
14、器设备。土壤(沉积物)观测设施和仪器设备的技术要求见附录 L。6.5气象观测设施与设备建设开展地面气象、梯度气象观测的气象观测设施,配置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和人工气象观测仪器,使观测结果相互备份。气象观测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的技术要求见附录 M。7人员配置观测站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置管理人员、观测科研人员和辅助工作人员。8制度建设制订站务、观测和科研、人力资源、财务、后勤保障、党团工作,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科研数据等管理规定,保障观测站的正常运行。HJ 134120235附录A(规范性附录)大型综合观测楼建设技术要求标准中大型综合观测楼建设技术要求见表 A.1。表 A.1大型综合观测楼建设技术要求
15、类别建筑面积(m2)功能用房办公室150实验室250会议室50样品和标本保存室150中心控制室50小计650辅助用房宿舍200健身活动中心50厨房20餐厅30卫生间30储藏室20小计350合计1000注:综合观测楼建设相关技术要求参照 GB 50352 和 GB 50223 执行。HJ 134120236附录B(规范性附录)辅助设施设备技术要求标准中辅助设施设备技术要求见表 B.1。表 B.1辅助设施设备技术要求类别名称内容及技术指标数量(个/辆/艘/套)辅助设施观测道路站址周围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其他为砂石路面按实际需求建设车库满足停放一般车辆要求12室外运动设施室外篮球场等运动场所按实际需求
16、建设水电暖设施输电线路、输水管道、暖气管道、水塔等1标志牌站点标志牌、设施标志牌等按实际需求配置围墙综合观测楼周边的围墙,高约 2.5 m,并配有围墙大门按实际需求建设通讯设施固定电话、宽带网络1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周界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1消防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等1垃圾收集(存放)设施垃圾箱(桶、篓)等垃圾收集设施,垃圾存放池,由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垃圾1污水排放设施管道、暗沟,接入城镇污水管网或配备污水处理系统1海上观测平台具备观测、办公、生活等功能按实际需求建设或租用辅助设备汽车野外调查用车、后勤保障用车12(购置或租用)调查船具备卫星定位仪、通讯
17、设备、探鱼仪和雷达、网位仪、起网机和起吊设备、冷藏库、冷冻库、声学仪器室、生物学和生态学实验室1(可选)生活电器满足日常办公和生活需求的电器按实际需求配置HJ 134120237附录C(规范性附录)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技术要求标准中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技术要求见表 C.1。表 C.1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技术要求项目名称用途数量(台/个/套)仪器设备电导率仪电导率测定1电子天平称重23玻璃电极pH 值测定1自动电位滴定计滴定分析1分光光度计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1显微镜微生物、浮游植物、昆虫等观测1(可选)解剖镜(体视镜)生物个体观测1(可选)荧光分光光度计对产生荧光的物质进行成分分析1(可选)真空
18、泵、移液枪、电磁炉、超纯水仪、控温消煮炉、高温电炉、离心机、往复振荡器、可调电热板、粉碎机、磁力搅拌器、恒温培养箱、水浴锅、干燥箱、烘箱、冰箱、超低温冰箱、液氮容器、药品安全储物柜等样品储存、处理设备12多参数水质分析仪、透明度盘、水色计、浊度计水质分析1超净工作台进行无菌操作1生物安全柜微生物学实验1实验台常规实验35标本柜标本储藏35PCR 扩增仪、电泳仪、核酸电泳凝胶观察仪分子生物分析1(可选)浅地层剖面仪、多波束系统、数字声呐系统、海洋重力仪、海洋磁力仪海底地质地貌勘测1(可选)元素分析仪土壤、沉积物、生物体等固体样品中总碳、总氮等分析1(可选)全自动连续流动分析仪液体样品,如水、土壤
19、提取液或化合物等分析1(可选)注:对于测定指标交叉的仪器,不重复计算。一般实验室使用要求的仪器设备,参考 分析实验室装备手册(骆巨新主编,2003)HJ 134120238附录D(规范性附录)数据管理、存储和办公设备技术要求标准中数据管理、存储和办公设备技术要求见表 D.1。表 D.1数据管理、存储和办公设备技术要求类别名称用途数量(台/个/套)办公、数据管理设备笔记本计算机办公、野外数据采集24台式计算机办公35激光多功能一体机办公,打印、复印、扫描12投影仪办公12服务器提供文件、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等服务24远程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采集、传输、分析、描述观测数据按实际需求配置数码摄像机影像录制
20、12(可选)地理信息系统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地理数据1(可选)远程实时显示系统及动态演示系统观测成果展示1(可选)办公桌(椅)、书架、档案柜办公按实际需求配置HJ 134120239附录E(规范性附录)植物群落观测技术要求标准中植物群落观测技术要求见表 E.1。表 E.1植物群落观测技术要求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名称技术参数用途数量(个)引用标准森林大型固定样地6 hm250 hm2植物群落观测12HJ 710.1辅助固定样地0.04 hm21 hm2按实际需求建设固定样点森林冠层生物多样性观测系统森林塔吊,工作高度应大于 1.5 倍林冠层高森林冠层观测1(可选)草地和荒漠大型固定样地25 hm2
21、48 hm2植物群落观测46HJ 710.1LY/T 1753辅助固定样地乔木:400 m2灌木:4 m2100 m2草本植物:1 m24 m2植物群落观测按实际需求建设湿地和内陆水域样方乔木:400 m2灌木:4 m216 m2草本植物:1 m24 m2陆生植物群落观测1015HJ 710.12LY/T 2900样点水生植物群落观测1015断面、垂线、点根据调查目标、观测区域空间差异和环境状况代表性设置断面。水面宽度小于 50 m,应在中心布设 1条采样垂线(点),水面宽度为50 m100 m 的,应在左右布设 2条采样垂线(点),水面宽度大于100 m 的,采样垂线(点)不得少于左、中、右
22、 3 条。浮游植物观测3SL 733海洋站位根据观测目标、观测对象、观测海区空间差异和环境状况布设站位。相邻两站位的站距,应不大于所观测海洋空间尺度的一半;如条件允许,应尽量缩小站距;海湾和近岸站位按经纬度间隔不低于每 10 分1 个站位,河口和排污口应适当加密设站,远海调查站位按经纬度间隔不低于每 1 度 1 个站位;断面观测时,每一断面应不少于 3 个站位。浮游植物观测5GB/T 12763.6断面、站位和样方沿垂直于海岸带方向设置观测断面,断面数量根据植物分布区域面积而定,一般需要 510 条断面。每条断面上设置 35 个站位。每个站位设置不少于 2 个样方,样方大小为 10 cm10
23、cm 或 25 cm25 cm。底栖植物观测30150HJ 1341202310续表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名称技术参数用途数量(个)引用标准海洋断面、站位和样方选择不同生境的潮间带断面(不少于 3 条),每条断面不少于 5 个站。通常在高潮区布设 2 个站、中潮区布设 3 个站、低潮区 1 个站或 2 个站。在滩面较短的潮间带,在高潮区布设1个站、中潮区布设3个站、低潮区 1 个站。岩石岸每个站位不少于 2 个定量样方,泥滩、泥沙滩不少于 4 个定量样方,沙滩不少于8 个样方。其中,硬相(岩石岸)底质取样时,样方大小为 25 cm25 cm;软相(泥滩、泥沙滩、沙滩)底质取样时,样方大小为25 cm
24、25 cm30 cm。潮间带植物观测30120GB/T 12763.6HJ 1341202311附录F(规范性附录)植物群落观测设备技术要求标准中植物群落观测设备技术要求见表 F.1。表 F.1植物群落观测设备技术要求类别名称用途数量(台/个/套)植物群落观测设备低空无人机及机载设备植被观测1树木测高仪树木高度测定24光学测树罗盘仪测量距离、水平、高差、坡度等24径向生长仪监测树干直径的微小变化48植物生长节律在线自动观测系统记录植物物候2030(可选)采水器采集微、小型浮游植物24拖网采集大、中型浮游植物38定量框采集底栖植物35便携式叶面积仪测量叶片的叶面积及相关参数1(可选)机载(地基)
25、激光雷达获取观测区域的精细地形和反演植被结构参数(树高、覆盖度、叶面积指数等)1(可选)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净光合(呼吸)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 CO2浓度等1(可选)年轮分析系统年轮分析1(可选)冠层分析仪测量叶面积指数、叶片平均倾角、散射辐射透过率、不同太阳高度角下的直射辐射透过率、不同太阳高度角下的消光系数、叶面积密度的方位分布、冠层内外的光合有效辐射(PAR)等1(可选)HJ 1341202312附录G(规范性附录)动物群落观测技术要求标准中动物群落观测技术要求见表 G.1。表 G.1动物群落观测技术要求观测类群名称技术参数数量(个/条)引用标准哺乳动物样线样线应覆盖样地内所有生境
26、类型,每种生境类型至少有 2 条样线。每条样线长度可在 1 km5 km,在草原、荒漠等开阔地观测大中型哺乳动物时,样线长度可在 5 km 以上。2HJ 710.3样方将观测样地划分为若干个相同面积的样方。样方一般设置为方形。统计动物实体时,样方面积一般在 500 m500 m 左右;利用动物活动痕迹(如粪便、卧迹等)进行统计时,样方面积应不小于 50 m50 m;小型陆生哺乳动物观测可以设置100 m100 m 样方。随机抽取一定数量样方,所抽取的样方应涵盖样地内不同生境类型,且每种生境类型至少有 7 个样方,样方间应间隔 0.5 km 以上。7红外相机观测点分层抽样法中,观测样点应涵盖观测
27、样地内不同的生境类型,每种生境类型设置 7 个以上样点(样点之间间距 0.5 km以上)。系统抽样法中,网格大小为 1 km1 km,每 1 km2至少设置 1 个观测样点。7鸟类样线根据生境类型和地形设置样线,每种生境类型的样线在 2 条以上,每条样线长度以 1 km3 km 为宜,若因地形限制,样线长度不应小于 1 km。2HJ 710.4样点根据地貌、地形或生境类型对整个观测区域进行分区,设置样点,开展水鸟或其他集群鸟类的观测。10红外相机观测点分层抽样法中,观测样点应涵盖观测样地内不同的生境类型,每种生境类型设置 7 个以上样点(样点之间间距 0.5 km以上);系统抽样法中,在观测样
28、地内按照固定间距设置观测样点,每 1 km2至少设置 1 个观测样点。7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样线在每个观测样地至少各设置 7 条样线。在生境较复杂的山区,以短样线(50 m100 m)为主;在生境较单一的荒漠、湿地和草原,可采用长样线(500 m1000 m)。样线的宽度根据视野情况而定,一般为 2 m6 m。7HJ 710.5HJ 710.6样方在观测样地内随机或均匀设置一定数量的样方,应尽可能涵盖不同的生境类型和环境梯度,样方一般设置为方形。样方大小可设置成 5 m5 m 或 20 m20 m。每个样方应间隔100 m 以上。每个观测样地的样方数应在 7 个以上。7栅栏陷阱观测点通常设置“一
29、”字栅栏陷阱和“十”字栅栏陷阱观测点。栅栏高度根据观测对象的习性而定,一般在 30 cm100 cm 之间。栅栏的底部埋入地下至少 20 cm。5人工庇护所观测点用于观测树栖型蛙类的设施。在样地内随机设置 3 个10 m10 m 的样方,样方之间应间隔 100 m 以上。在每个样方内,挑选树蛙常选择的产卵树 10 棵,每棵树捆绑固定 6个竹筒(或 PVC 桶),2 个在地面,2 个离地面 70 cm,2个离地面 150 cm,共布设 60 个竹筒(或 PVC 桶)。60HJ 1341202313续表观测类群名称技术参数数量(个/条)引用标准内陆水域鱼类断面和样点对于湖泊、水库等开阔性水域,根据
30、水体底质、水生植物组成、水深、水流、湖库性状、水质等因素划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设置若干样点,一般湖体水面大于 2 km2时样点不少于 3 个;对于通江湖泊,应确保主要入湖支流、主湖区以及通江水道必须设置采样点,主要入湖支流的样点数不得少于 2 个;对于通江水道,样点不少于 2 个,在离通江口和入湖口的一定距离处分别设置样点。对于河流或河流型水库,根据河流形态、河床底质、水位、水流、水质等因素,将河流划分成若干断面,在同一断面上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个样点。2HJ 710.7内陆水域浮游动物断面、垂线、点根据调查目标、观测区域空间差异和环境状况代表性设置断面。水面宽度小于 50 m,应在中心布设
31、 1 条采样垂线(点),水面宽度为 50 m100 m 的,应在左右布设 2 条采样垂线(点),水面宽度大于 100 m 的,采样垂线(点)不得少于左、中、右 3 条。3SC/T 9402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断面或样线,样点根据湖泊、水库、河流等水体形态特点、底质类型、水文状况、水生植物和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分布特征,以及水体受污染状况等因素,在水域内设置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断面或样线,在同一断面或样线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样点。断面和样点的设置也可根据观测区人类经济活动对水域的干扰程度做适当调整。3HJ 710.8大中型土壤动物样方和样点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或系统抽样法选择样地,样地的选择应
32、覆盖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每个样地内随机或均匀设置 5 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为 25 m2(5 m5 m),样方间的距离通常超过 100 m。对中型土壤动物,在每样方中设 4 个 20 cm20 cm 均匀分布的样点。对大型土壤动物,在样方中设 2 个 30 cm30 cm 均匀分布的样点。10HJ 710.10昆虫样线样线应覆盖样地内所有生境类型,每种生境类型的样线应设置 2 条以上。每条样线长度 1 km2 km 为宜,并划分成样段,各样段编号标记,长度应尽量相等,每个样段内生境类型或土地利用方式相同。2GB/T 33027HJ 710.9HJ 710.13陷阱观测点陷阱一般采用塑
33、料杯,在距离杯口 2/3 处设置出水口,陷阱内可适当放置一些糖等引诱剂,将塑料杯放置到土壤中,上沿与地面齐平。布设点应覆盖观测区域主要生境类型。10马氏网观测点采用马氏网捕捉调查昆虫。根据不同的生境类型设置马氏网,每个生境类型至少设置 3 个马氏网。3海洋浮游动物、海洋游泳动物站位根据观测目标、观测对象、观测海区空间差异和环境状况布设站位。相邻两站位的站距,应不大于所观测海洋空间尺度的一半;如条件允许,应尽量缩小站距;海湾和近岸站位按经纬度间隔不低于每 10 分 1 个站位,河口和排污口应适当加密设站,远海调查站位按经纬度间隔不低于每 1 度 1 个站位;断面观测时,每一断面应不少于 3 个站
34、位。3GB/T12763.6海洋底栖动物站位和样方站位设置技术参数同海洋浮游动物和海洋游泳动物。每个站位设置不少于 3 个样方,其中大型海洋底栖动物观测样方面积不小于 0.2 m2;小型海洋底栖动物观测从取样器取芯样,必须是未受扰动的采泥样品;每站随机取芯样。9潮间带动物断面、站位和样方选择不同生境的潮间带断面(不少于 3 条),每条断面不少于 5 个站。通常在高潮区布设 2 个站、中潮区布设 3 个站、低潮区 1 个站或 2 个站。在滩面较短的潮间带,在高潮区布设 1 个站、中潮区布设 3 个站、低潮区 1 个站。岩石岸每个站位不少于 2 个定量样方,泥滩、泥沙滩不少于 4 个定量样方,沙滩
35、不少于 8 个样方。其中,硬相(岩石岸)底质取样时,样方大小为 25 cm25 cm;软相(泥滩、泥沙滩、沙滩)底质取样时,样方大小为 25 cm25 cm30 cm。30120HJ 1341202314续表观测类群名称技术参数数量(个/条)引用标准海洋污损生物站位在一个港湾、一段近岸水域或相近海区环境通常只需设置 1个站位,河口区等环境变化大的水域,可增设 1 个或几个站位。1GB/T12763.6HJ 1341202315附录H(规范性附录)动物群落观测设备技术要求标准中动物群落观测设备技术要求见表 H.1。表 H.1动物群落观测设备技术要求类别名称用途数量(台/个/套)动物群落观测设备红
36、外热成像仪观测样地范围内大型动物1015红外相机连续、可视化、无损伤地观测野生动物100200鸣声记录分析系统采集动物(例如鸟类,蝙蝠、蛙类及大型动物)鸣声50100双筒望远镜动物跟踪观测510单筒望远镜动物跟踪观测35单反照相机动物跟踪观测23长焦镜头动物跟踪观测12水下数码照相机动物跟踪观测23低空无人机及机载设备大范围动物活动观测1调查网具浮游生物网、底层拖网、变水层拖网、有翼单囊 A 型拖网和 B 型拖网等,进行内陆水域和海洋动物采集1采泥器箱式采样器、多管采样器和弹簧采样器,进行底栖动物采集1采水器浮游动物采集24定量框潮间带动物采集35试板污损生物采集100200其他常用设备地图、
37、对讲机、卫星电话、夜视仪、样品采集工具、筛网、潜水设备等58高清水下摄像机水下动物跟踪观测1(可选)土壤动物观察与自动计数系统用于土壤昆虫、线虫及甲螨等无脊椎动物的自动分形计数和样品自动检测1(可选)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全天候视频不间断监控兽类、鸟类等动物类群1(可选)HJ 1341202316附录I(规范性附录)微生物群落观测技术要求标准中微生物群落观测技术要求见表 I.1。表 I.1微生物群落观测技术要求观测类群名称技术参数数量(个/条)引用标准大型真菌样线和样方采用代表性样地法、随机抽样法、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样地。对于子实体显见的地生大型真菌和木生大型真菌,在所选的样地内设置样线,样线应覆盖
38、样地内主要生境类型,每种生境类型至少有 2 条样线,每条样线至少保持 50 m 距离,每条样线长度在 0.5 km1 km,其中子实体显见的地生大型真菌沿着样线每隔 20 m 设置一个半径1.26 m,面积 5 m2的圆形样方;木生大型真菌则每隔 20 m 设置一个半径 2.52 m、面积 20 m2的圆形样方。对于子实体较小的大型真菌,在靠近子实体较大的大型真菌样方的附近建立样方,以0.56 m 为半径,建立 1 m2的圆形样方。在所选样地内有濒危大型真菌分布的地块上,设置若干10 m10 m 的样方。1050HJ 710.11土壤微生物样方或土壤剖面根据所观测样地内部地形和土壤理化特征空间
39、变异的情况,采用简单随机、双向随机、分区随机、系统网格法划分土壤采样地样方;森林和荒漠生态系统样地的样方为 10 m10 m,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样地的样方为 1 m1 m。用于表层土壤观测的样方数量应不少于 6 个,用于剖面土壤观测的样方数量应不少于 3 个。每个样方采集一个土壤混合样品和土壤剖面样品,土壤混合样品应由10 个20 个表层采样点混合而成,土壤剖面样品应由 6 个8 个样点按深度分别混合而成。3GB/T 40053海洋微生物站位根据观测目标、观测对象、观测海区空间差异和环境状况布设站位。浅海微生物观测时,相邻两站位的站距,应不大于所观测海洋空间尺度的一半;如条件允许,应尽量缩小站
40、距;海湾和近岸站位按经纬度间隔不低于每 10 分 1 个站位,河口和排污口应适当加密设站,远海调查站位按经纬度间隔不低于每 1 度 1 个站位;断面观测时,每一断面应不少于 3 个站位。3GB/T 12763.6HJ 1341202317附录J(规范性附录)微生物群落观测设备技术要求标准中微生物群落观测设备技术要求见表 J.1。表 J.1微生物群落观测设备技术要求类别名称用途数量(台/个/套)微生物群落观测设备单反照相机大型真菌观测23微距镜头大型真菌观测12大型真菌采集盒采集烘干大型真菌标本1015采泥器海洋沉积物微生物采集35采水器水体微生物采集24HJ 1341202318附录K(规范性
41、附录)水文水质观测设施设备技术要求标准中水文水质观测设施设备技术要求见表 K.1。表 K.1水文水质观测设施设备技术要求项目名称单位数量用途观测设施穿透水量观测装置套1020(可选)穿透水量测定树干茎流观测装置套1020(可选)树干茎流量测定地表径流场座3(可选)地表径流量测定蒸散量观测点个23(可选)蒸散量测定测流堰座13(可选)水流流量测定水量平衡场座12(可选)水量测定与水量平衡研究测井口12(可选)地下水位测定观测设备自记雨量计台35降水量测定水样采集器套12采集水样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套12快速检测水温、电导率、pH 值、氧化还原电位、溶氧、浊度等透明度盘套12海水透明度测定温盐深仪套1
42、2海水水温、盐度测定直读式海流计套23海流测定水位自记系统套23(可选)地下水位测定激光雨滴谱仪台1(可选)降水特征分析蒸渗系统套3(可选)蒸发散量测定流速、水位、温度综合测量仪套35(可选)水体流速、水位、水温测定注: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配置参照 SL 276 执行。HJ 1341202319附录L(规范性附录)土壤(沉积物)观测设施设备技术要求标准中土壤(沉积物)观测设施设备技术要求见表 L.1。表 L.1土壤(沉积物)观测设施设备技术要求项目名称单位数量用途观测设施土壤标准采样地个69土壤动物、微生物、性状观测土壤剖面个69土壤动物、微生物、性状观测土壤呼吸观测点个915(可选)土
43、壤呼吸观测观测设备土壤多参数观测系统套35土壤水分、水势、盐分、温度等测定土壤(沉积物)等采样器套装套12土壤(沉积物)样品采集土壤定容采样器套12土壤样品采集土壤呼吸测量仪套25(可选)土壤呼吸测定注:土壤观测设施建设和观测设备配置参照 GB/T 40053 执行。HJ 1341202320附录M(规范性附录)气象观测设施设备技术要求标准中气象观测设施设备技术要求见表 M.1。表 M.1气象观测设施设备技术要求项目名称单位数量用途观测设施避雷系统套2安全设施地面气象观测场座1地面气象观测自动气象观测设备自动气象站台35监测气象环境梯度气象监测系统套1(可选)不同下垫面的边界层能量、辐射、多种物质交换、阻尼和扰动的观测。人工气象观测设备百叶箱通风干湿表个1空气温湿度测定最高、最低温度表个1温度测定电接风向风速仪台1(可选)风速、风向测定定槽式水银气压表个1(可选)气压测定辐射表套1(可选)总辐射、净辐射、散辐射等测定暗筒式日照计个1(可选)日照时数测定蒸发皿个1(可选)蒸发量测定注:地面气象观测场建设和观测设备配置参照 GB/T 35221 执行;避雷系统建设参照 GB 50057 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