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防区面积之大,烈度之高,居全国首位。另外,同等强度地震下,发展中国家由于抗震技术落后,其受到地震的损害比发达国家更严重。在大地震中,发达国家的伤亡人数仅为发展中国家十分之一左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房屋建筑物大量采用隔震技术,从而提高了房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我国研发和应用建筑隔震技术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需求。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开始重点关注橡胶隔震支座技术。由广州大学周福霖、华中科技大学唐家祥等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进行了橡胶隔震支座研制、隔震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橡胶支座产品性能检验、检测技术、施工技术等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工作,提出了橡胶支座隔震建筑的成
2、套技术。1993年由周福霖院士设计建造的汕头陵海路八层框架结构商住楼成为我国早的隔震建筑。1994年5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权威专家将这个隔震居民楼的建成誉为“世界建筑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2001年,建筑隔震技术与消能减震技术写入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标志着隔震技术在我国的重要发展。目前,建筑隔震技术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应用,云南、新疆、四川、陕西、甘肃、河北、江苏、山西、北京、山东、宁夏、天津、海南、福建、内蒙、青海等省市已建成隔震建筑4,000多栋。鉴于建筑减震技术与隔震技术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以下分析减隔震在全国范围的应用情况。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
3、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在2015年2月25日颁布的关于印发2014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512号)、在2016年2月26日颁布的关于印发2015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67号)、在2017年3月7日颁布的关于印发2016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78号)以及在2018年5月4日颁布的关于印发2017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823号)的统计情况,截至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全国累计已建成隔震房屋建筑工程分别为2,662栋、3,181栋、3,659栋和4,295栋,
4、全国累计已建成减震房屋建筑工程分别为174栋、270栋、432栋和824栋,全国累计已建成减、隔震房屋建筑工程分别为2,836栋、3,451栋、4,091栋和5,119栋。其中,云南省由于减隔震技术发展起步较早,技术普及程度高,形成了研究、设计、产品制造相关成套技术,同时政府支持力度较大,使减隔震技术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云南省隔震房屋建筑数量分别占到全国81.55%、74.90%、67.85%和71.59%,云南省减震房屋建筑数量分别占到全国36.74%、29.57%、35.55%和56.71%,均为全国高比例。云南省已成为国内减隔震技术推广
5、应用的代表地区,对全国其他省份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目前,全国房屋减、隔震行业以隔震建筑为主,截至2014年末、2015年末、2016年末和2017年末,全国累计建成房屋隔震建筑占比分别为93.86%、92.18%、89.44%和83.90%。近三年,全国房屋建筑减、隔震行业的容量有增长趋势,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全国累计已建成的减、隔震建筑分别增加了21.69%、18.55%和25.13%。其中,2015年,减震建筑增加了55.17%,隔震建筑增加了19.50%;2016年,减震建筑增加了60.00%,隔震建筑增加了15.03%;2017年,减震建筑增加了90.
6、74%,隔震建筑增加了17.38%。近几年,随着政府对于隔震行业的法规规范和政策扶持,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和隔震技术宣传普及度的提高,未来隔震技术推广和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整个行业处于平稳成长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属于典型的朝阳产业。(三)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1)建筑隔震技术与传统抗震技术的比较传统抗震技术通过增强结构强度来抵抗地震,同时允许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具有一定的延性,以某些特定结构本身的损坏为代价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应。由于结构构件在地震中的不断损伤,累计到一定程度还会引起房屋倒塌,不能保证房屋在超大地震下的安全,即使房屋没有倒塌,房屋也很难在震后修复,造成的经济
7、损失较大。与传统的抗震技术相比,建筑隔震技术的抗震效果更好。建筑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由隔震器、阻尼装置等组成),形成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抗震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采用隔震技术,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完整、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还能免建筑物内部结构、设施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工程试验经验和近10多年的地震灾害损失案例表明,隔震技术能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水平方向的破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基本可以保证房屋在大地震中
8、不倒塌。建筑减震技术,又称建筑消能减震技术,是在建筑物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预埋件)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黏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抗震目的。(3)建筑隔震技术与建筑减震技术的替代关系抗震原理隔震技术是指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减震技术是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通过消能器的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提供附加
9、阻尼,以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减震要求。抗震效果从抗震效果角度,隔震技术能降低地震作用的50%-80%,减震技术能降低地震作用的20%-30%。抗震设计对建筑结构的要求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结构采用隔震技术时,应符合如下要求:A、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且不应大于相关规范规程对非隔震结构的具体规定,其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大高度应满足本规范非隔震结构的要求;高宽比大于4或非隔震结构相关规定的结构采用隔震技术时,应进行专门研究;B、建筑场地宜I、II、III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C、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
10、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D、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适应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消能减震技术可用于钢、钢筋混凝土、钢-混凝土混合等结构类型的房屋。抗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隔震技术主要用于抗地震,减震技术应用范围较广,可用于抗地震、抗风震。因此,隔震技术与减震技术在抗震原理、抗震效果、抗震设计对建筑结构的要求以及抗震技术的应用范围方面都有区别,两种抗震技术并不具有完全替代关系,而是各有利弊。(四)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化程度目前,国内建筑隔震行业发展不成熟。近年来,随着建筑隔震技术在近几次大地震中表现出了良好性能,加上相
11、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一些企业(如传统橡胶制品企业,桥梁支座生产企业等)开始进入建筑隔震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行业的发展。但这些企业因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始终局限于单纯隔震产品的生产,缺乏为客户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能力。(五)行业壁垒(1)法律法规及政策壁垒随着隔震产品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被逐步认识、隔震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隔震产品的设计、生产、质量检测、指导安装、后期维护等都加强了监管力度。根据2014年2月21日国家住建部颁布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施工单位编制的减隔震装置及
12、其构造措施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后方可进行安装施工。安装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生产厂家、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施工工序。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减隔震装置生产厂家,编制减隔震工程使用说明书,并与竣工图同时报有关部门备案。”“减隔震装置生产厂家对其产品质量负责。生产厂家提供的减隔震产品,必须通过型式检验,出厂时应明确标注有效使用年限。生产厂家应认真做好施工配合,参加减隔震装置安装的验收,履行合同服务承诺,配合编制减隔震工程使用说明书。”“减隔震装置在质保期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生产厂家应及时予以免费维修或更换,并按合同约定承担相
13、应的赔偿责任。”对于早期进入行业的企业,在隔震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指导安装、后期维护等都已形成了较为严谨的内部控制流程,并且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等也已形成了较紧密的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2)产品标准壁垒除了法律法规和政策壁垒,隔震产品还需要满足多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国家标准主要有橡胶支座第3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20688.3-200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云南省地方标准主要有建筑工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性能要求和检验规范(DBJ53/T-47-2012)、建筑工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施工及验收规范(DBJ53/T-
14、48-2012),行业标准主要有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118-2000)、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GJ360-2015)。多项标准对隔震产品的质量、性能、检验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隔震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隔震产品标准预期也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进入壁垒也会逐步提高。(3)行业准入壁垒根据国家标准橡胶支座第3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20688.3-2006),隔震橡胶支座的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两类。型式检验是指为了认证目的进行的型式检验,是对一个或多个具有生产代表性的产品样品利用检验手段进行合格评价。出厂检验是指隔震橡胶支座产品在使用前应由检测部门进行质量控制实验,检验
15、合格并附合格证书,方可使用。其中,型式检验要求制造厂提供工程应用的隔震橡胶支座新产品(新种类、新规格、新型号)进行认证鉴定时,或已有支座产品的规格、型号、结构、材料、工艺方法等有较大改变时,应进行型式检验,并提供型式检验报告。因此,型式检验是隔震支座行业默认的行业准入制度,生产的隔震支座只有通过专业检测机构的型式检验才能进入隔震支座市场。目前,行业内公认的型式检验机构有华中科技大学隔震减震检测中心、广州大学。通过型式检验,既保证了隔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也对新进入者设置了较高的行业准入壁垒。(4)技术壁垒目前,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从隔震产品设计、生产、质量检测、指导安装、后期维护
16、等对隔震行业进行了技术规范,而这些高要求使得任何一个隔震产品的生产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产品质量的不合格。因此,只有具备一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能力的企业才能进行规模生产,并为客户提供质量可靠的隔震产品。另一方面,隔震产品需要考虑到经济性、安全性、建筑功能性、施工便利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隔震产品的前期设计和后期安装指导及维护等技术服务也尤为重要。具有较强实力的制造商前期能够与设计院进行合作,使得隔震产品的设计方案与建筑总体设计方案更加融合,后期还能够提供安装指导及维护服务,为客户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这为行业新进入企业设置了较高的技术壁垒。(5)产品质量和品牌壁垒隔震产品关乎生命和财
17、产的安全,因此,隔震产品可靠的性能和质量特别重要,生产企业除需通过型式检验外,在隔震产品出厂前,除了要经过内部检测合格外,还需要经过第三方独立检测等;对于客户,往往也会偏向于选择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丰富成功项目经验的制造商,使得行业新进入者面临较高的品牌壁垒。近几年隔震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不仅能生产质量可靠的产品,而且还拥有稳定的客户,使得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竞争优势。第三章 区域内行业发展形势分析南充,又称“果城、绸都”,四川省地级市。成渝经济圈中心城市之一、“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城市、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城市、南遂广城镇
18、密集带中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之一。南充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由于处在充国南部得名;管辖3个区(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5个县(营山县、西充县、南部县、蓬安县、仪陇县),1个县级市(阆中市);总人口728.25万(2019年);幅员面积12479.96k。南充历史悠久,源自汉高祖公元前202年设立的安汉,至今建成2220多年。春秋以来历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解放初期为川北行署区的驻地。南充是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民风淳朴,民俗优雅,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交融生辉。南充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四川省石油天然气和能源化工基地、川东北区
19、域科教文化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是川东北经济、物流、商贸和金融中心。素有“水果之乡”、“丝绸之都”的美誉。2019年10月23日,被确定为“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19年,南充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2322.22亿元,比2018年增长8.0%。一、建设地经济发展概况地区生产总值2393.68亿元,比上年增长8.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1.49亿元,增长8.75%;第二产业增加值1484.08亿元,增长10.60%第三产业增加值718.10亿元,增长7.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7.31亿元,同比增长11.6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6.12亿元,同比增长9
20、.02%。国税收入363.09亿元,同比增长7.47%;地税收入亿元31.50,同比增长9.7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1%。其中,食品烟酒上涨1.11%,衣着上涨0.70%,居住上涨1.11%,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03%,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70%,医疗保健上涨0.97%,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06%,交通和通信上涨0.95%。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766.4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60.69亿元,比上年增长7.41%。规模以上AA、BB、CC、DD(含减震支座)等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290.94亿元,增长5.77%。AA完成增加值486.70亿元,增长5.47%;B
21、B完成工业增加值313.31亿元,增长5.88%;CC完成工业增加值204.99亿元,增长7.66%;DD完成工业增加值140.30亿元,增长6.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6.66亿元,比上年增长8.06%。实现利润总额680.60亿元,比上年增长6.0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20.38亿元,比上年增长8.33%。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完成3361.93亿元,增长9.6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58.45亿元,增长9.66%。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91.02亿元,同比增长11.54%;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903.49亿元,同比增长10.85%;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2
22、5.87亿元,增长5.3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03.87亿元,增长6.59%。民间投资3914.47亿元,增长9.70%。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22.34亿元,增长5.85%。重点项目949个,完成投资2469.91亿元,增长11.97%。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6.51亿元,比上年增长8.71%。城镇实现零售额958.88亿元,增长9.63%;乡村实现零售额550.95亿元,增长5.94%。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亿元355.57,增长10.14%。实际利用外资68458.93万美元,同比增长52.08%。外贸进出口总值207.88亿元,同比增长59.71%。其中,出口总值135
23、.12亿元,同比增长53.03%;进口总值72.76亿元,同比增长59.59%。二、区域内减震支座行业市场分析目前,全国房屋减、隔震行业以隔震建筑为主,截至2014年末、2015年末、2016年末和2017年末,全国累计建成房屋隔震建筑占比分别为93.86%、92.18%、89.44%和83.90%。近三年,全国房屋建筑减、隔震行业的容量有增长趋势,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全国累计已建成的减、隔震建筑分别大量管理资料下载中国电信运营商投资的分析与预测Frost & Sullivan出版日期:2003年7月 电信市场从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到进入千禧年全球电信市场的增速,显著放缓,特别
24、是近23年全球的电信运营商由于过度投资和世纪丑闻造成全球电信市场滑坡。而中国电信市场虽还未受全球市场低迷的严重波及,但是中国电信企业的改革和市场的逐步开发,引发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利润普遍下滑,电信企业都在苦苦寻求利润增长点,追求短期回报和长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电信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调整,面临着固定资产的紧缩和收入持续增长的挑战,面临着网络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变化,新业务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业界都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难以把握,Frost & Sullivan公司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主要通信指标、通信能力以及收入和固定资产的投资进行定量地分析和预测。 Frost & Sullivan公
25、司力求预测更逼真事实。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期分别采用短期、中期和长期适用的数学模型,针对不同的业务和技术领域。本报告面向中国电信业的所有参与者和关心电信业发展的仁人志士,通过对整个电信业和四大运营商各自投资的整体分析和预测,有助于把握整体投资方向;通过对投资业务细分和区域细分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重点市场和区域进行投入和关注;通过对投资热点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迅速地切入市场,取得快速投资回报;通过对未来新技术和业务的分析和预测,掌握中长期投资的重点和公司的业务发展和战略。预测方法见下图:未来的预测方法。 Frost & Sullivan 版权所有 2003年7月例如采用瑞利分布多因素法,对移动
26、电话、互联网用户、宽带用户潜在用户中渗透率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潜在用户真正转化为实际用户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终端价格、移动资费、业务需求等,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后就可确定实际用户在潜在用户市场中的渗透率,进而得出用户的规模。基于瑞利分布模型的多因素预测,能较好体现经济发展、消费水平与移动用户发展的密切关系,是适合移动通信用户中、长期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短期采用曲线模拟,趋势外推等多种方法。这里短期为23年,中期为5年,而长期以1015年为界定。电信业和四大运营商各自投资的整体分析和预测 未来五年,20032007年,中国电信业的收入持续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受到全球低迷的影响。考虑到中国的资费调
27、整,使收入下降;增产不增收,大量的新增用户为低端用户,“ARPU”普遍下滑等因素,因此20032007年收入预测远低于“十五”规划的预测值。 中国电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1998到2002年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电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数达到9,750亿元,2000年中国电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并保持到2001年达到峰值,Frost & Sullivan预测在2003到2007今后的五年投资规模更加理性,投资规模相对较为平稳,五年总的投资规模比前五年有所回落,但固定电话的相互渗透、3G网络和NGN的建设等市场因素的变化将导致投资结构的波动。从投资方向上来看,总投资中传输投资的比重有所下降,业务网
28、和支撑网的投资比重有所回升。 国际上先进的电信运营商的投入和收入比例是在20%30%左右,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比例高与此,特别是在2001年,比例高于70%,2002年已经开始进行调整。在2007年左右,中国运营商将比例控制在45%25%范围内。请参见图表1 。图表:1 中国电信业固定资产投入和收入比例,2001-2007固定资产的业务细分 目前,我国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业务的细分并无严格统一的方法,因此各运营商各自为政,造成极大地混淆。如数据通信分类:有的把WLAN列入其中,有的包括IP城域网,有的则把它列入传输中。本报告对其进行了科学地分类和统一,并对每一分类给与严格地定义。见下列图表:固定资
29、产投资业务细分预测,20032007。 图表:2 中国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业务细分,20032007 移动通信和数据通信是预测期间20032007的投资重点,两者之和接近投资总额的一半。OSS平稳发展,接入网2004年前发展迅速,PHS两年后投资下滑,传输网络很难有亮点出现,固定语音随着软交换的应用和传统网络的退网而逐步增加。 另外还包括重点业务的亚细分,如下图为中国电信业OSS未来投资热点预测,20032007。图表:3 中国电信业OSS未来投资热点预测,20032007 从图中看出服务计费、服务开通的大部分功能构件已经开始建设,但是目前服务保障体系中大部分构件上为建设或功能不完整。未来建设
30、的重点在现有体系架构的完善和未建功能的构造。其中融合计费、新业务计费、网络安全、服务等级和质量管理为建设重中之重。区域细分的分析和预测 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细分,我们除了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分类预测之外,我们还重点分析了四大运营商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情况。见下图:中国联通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比较,20032007。图表:4 中国联通固定资产投资区域细分预测,20032007 投资热点的分析和预测 热点投资的分析和预测包括固网无线市话PHS的建设;移动通信中的GSM、CDMA的建设;宽带城域网的建设、GPRS;接入网中重点在宽带接入网的建设,ADSL、LAN和WLAN,以及正在萌芽的固网软交换
31、。如下图为中国电信软交换预测。图表:5 中国电信软交换固定资产投资预测,20032007未来新技术和业务的分析和预测 竞争驱使企业更注重服务保障系统的构建,中国SLA和QoS的发展已经纳入建设日程,虽然NGOSS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但离最终完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原因是体系方面的变化和不定因素大量存在,NGOSS开发和部署的实际经验还不充足。因此实施NGOSS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跟踪工作,有些工作还相当紧迫。除了完善运营支撑系统之外,新一代的网络和业务更是呼之欲出。 纵观当今的电信技术,无论是NGN、IPv6、3G,NGOSS都不再拘泥于一招一式的得失,而是要经过科学的探索和实践,锁定的是以
32、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成功的业务和运营模式,同时更加注重技术、产业和网络的生命周期的研究。 下面所附的两张图分别为中国电信业未来技术的产业生命周期和中国移动用户数比较预测。图表:6 中国电信业未来技术的产业生命周期 预测期20032007年NGN的投入主要集中在软交换的投入,2008年到2010,随着传统固网和IPv6的商用,NGN必定放大投资规模,新一代网络将在2010年浮出水面。 宽带CDMA技术将在2004年左右投入使用,20032005年将是3G导入和初步完善的时期;预计要到2005年以后,3G才能逐渐从2G中剥离出来,形成有别于2G的市场;到2010年左右,成熟的3G系统会形成独
33、立的市场,并逐步淘汰2G成为市场主导。 IPv6带来的市场是前所未有的,无比巨大的。中国四大运营商目前都在积极地进行IPv6试验网的研究,而且更加关注IPv6可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应用。它将带来的因特网和电信网的革命,IPv4必将被IPv6的网络所代替。但是运营商面对巨大的投入,采取的是慎重和逐步分阶段的。正如积极跟踪、先行试验、培育市场、适时应用。IPv6和IPv4网络的共存要经历很多年。纯IPv6的“孤岛”,是最开始的应用。 IPv6市场将集成电信行业、信息服务行业、家电行业以及汽车行业等多领域。中国IPv6的产业规模接近亿元人民币,电信业的产业规模将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从近期Ipv6
34、的市场始于路由器的支持。中国路由器的市场规模在几年来一直保持在405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2003年中国路由器市场仍然会有小幅的增长,Frost & Sullivan预计,今后五年电信运营商在购买支持IPv6的路由器的投资,将累计达到150亿人民币。图表:7 中国移动用户数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4年是中国3G的导入期,这时3G的用户数同GSM和CDMA相比还非常较小,但是随着3G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GSM和CDMA的用户开始下降,直至2008年(估计)3G的用户首次开始超过GSM,同时传统的GSM和CDMA网络走向衰败,并逐步退网。这期间,需要长期的过程,Frost & Sulliva
35、n预计要在2010年以后。内江减震支座项目行业调研报告行业调研及投资分析内江减震支座项目行业调研报告目录第一章 宏观环境分析第二章 行业发展概况第三章 区域内行业发展形势分析第四章 重点企业调研分析第五章 重点投资项目分析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第一章 宏观环境分析一、行业发展背景分析(一)国家主要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标准1、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118-2000规定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产品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所用的建筑橡胶支座。对构筑物、桥梁、铁路、设备等隔震减震所需的隔震橡胶支座也可参照适用。2、叠层橡胶隔震支座隔震技术规程(CECS1
36、26:2001)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房屋和桥梁结构的隔震设计与施工。3、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03SG610-1适用于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能量的房屋隔震设计,是关于主要由橡胶隔震支座等部件组成的隔震层的结构布置、节点设计、构造连接等4、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制定、修订工程建设标准时,应当及时将先进适用的抗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体系纳入标准、规范,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新建、扩建、改建的房屋建筑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降低抗震设防标准。产权人和使
37、用人不得擅自变动或者破坏房屋建筑抗震构件、隔震装置、减震部件或者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等抗震设施。5、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增强城乡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能力。推进隔震等新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6、建筑消能阻尼器JG/T209-2007标准规定了建筑消能阻尼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7、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20688.3-2006规定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及所用橡胶材料和钢板的要求,包括隔震橡胶支座的分类、要求、设计准则、允许偏差、检验规则、标志和标签。适用于建筑结构所用的隔震橡胶支座。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38、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抗震设防区的所有建筑工程应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国家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经费投入,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
39、工程的抗震设计以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1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本)鼓励类“二十一、建筑”第1项“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1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家扶持建筑业的发展,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13、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开展住宅抗震与防灾、新建筑材料开发与应用。14、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自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
40、业所得税(上述鼓励类产业企业是指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70%以上的企业,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包括国家现有产业目录中的鼓励类产业和西部地区新增鼓励类产业两部分,主营业务属于国家现有产业目录,即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本)中的鼓励类“二十一、建筑”第1项“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15、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97-2013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新建建筑结构和既有建筑结构抗震加固的消能减震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16、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对于抗震设
41、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地震灾后重建阶段的新建3层(含3层)以上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应优先采用减隔震技术进行设计。鼓励重点设防类、特殊设防类建筑和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的建筑采用减隔震技术。对抗震安全性或使用功能有较高需求的标准设防类建筑提倡采用减隔震技术。我国隔震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隔震技术的有效性及综合效益未得到广泛认可,隔震技术的市场推广仍需要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引导。200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率先出台一系列文件和法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减隔震技术应用,并对减隔震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近年来住建部及山西、甘肃、海南、山东、新疆、合肥等省市也相继出台推广减隔震技术应用的政策,但由于从各省市发布支持政策到市场真正推广采用尚存在较长时间(按云南经验为1-2年),其他地区大部分地方政府或者设计院对减隔震技术的认知度仍然较低。建筑隔减震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利于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措施和抗灾能力。随着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和隔震技术宣传普及度的提高,以及强制政策的实施起到的示范和鼓励作用,未来隔震技术推广和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整个行业处于平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