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0 ,大小:101.50KB ,
资源ID:2505922      下载积分: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25059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04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ppt)为本站会员(peixunshi)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04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ppt

1、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国外关于犯罪行为 按“Esc”键返回到章目录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一、犯罪心理机制概述 (一)机制的概念 在心理学研究中,也经常使用“机制”的概念 , 一般地是将产生心理或行为的生理化学过程统称 为机制。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Robert Sessions Woodworth,18691962)将机制定义为一种(或一组) 有目的的反应方式,认为人的活动包括驱力(drive) 和机制,驱力发动机制,机制可以转化为驱力。精 神分析学派则认为机制代表由压抑而产生的无意识 的行为动因。 (二)犯罪心

2、理机制的概念 犯罪心理机制,是犯罪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 一。我国学者一般认为,犯罪心理机制包含犯罪心 理的形成机制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它是犯罪心 理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过程的总称,也就是 要从犯罪人的心理方面揭示犯罪行为发生的机理。 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 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和规律,阐明犯罪行为 发生的动力源泉问题。 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环节和阶段问题,探讨从 犯罪心理到犯罪行为发生的机理。 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与特殊模式问题。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二)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三)萌发犯罪意向 (四)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1.形成犯

3、罪动机。 (1)萌发阶段。 (2)过渡阶段。 (3)定型阶段。 (4)消失阶段。 2.确定犯罪目的。 (五)犯罪决意 1.行动手段的选择。 2.行动时机的捕捉。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一)常见模式 1.渐变型 (1)原发型 (2)继发型 2.突变型 3.机遇型 (1)机会型 (2)境遇型 (二)特殊模式 1.习惯型 2.朦胧型 3.变态型 返回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内外化机制 (一)概念 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3.内外化机制的关系 4.内外化机制的运行 (二)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1.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 2.模仿学习机制 3.角色扮演机制 4.自我强化

4、机制 (三)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1.预谋发动机制 2.情境互动机制 3.挫折攻击机制 二、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一)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变量系统 (二)基本变量的相互关系及形成犯罪心理的过程 1.刺激信息的输入过程 2.信息的选择过程 3.信息的输出过程 4.信息的反馈过程 5.信息的加工过程 (三)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的三种形态 1.刺激反应形态(或SR法则) 2.个体反应形态(或OR法则) 3.前后反应形态(或RR法则) 三、量变质变机制 (一)质与量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主体犯罪前社会化的缺陷 1.不完全的社会化 (1)知识经验与技能方面的不完全社会化。 (2)社会规范方面的不完全社会化。 (3)家庭与人际关系方面的不完全社会化。 (4)特定年龄阶段的不完全社会化。 (5)文化冲突方面造成的不完全社会化。 2.错误的社会化。 (三)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机制 四、防御机制 (一)合理化作用 (二)投射作用 (三)认同作用 (四)反向作用 返回 第三节 国外关于犯罪行为 一、本质相异论 二、犯罪倾向论 三、欲求不满论 四、刺激反应论 五、心理冲突论 六、动机作用论 七、防卫机制论 八、犯罪亚文化论 返回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