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外向型和复合型的特性;(2)具有广泛的经济知识和社会知识,善于处理公共关系;(3)具有对银行数字的敏感性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4)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才能,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 2.做好人才的配置工作,让团体发挥更大的优势,顺利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人才的配置是举足轻重的,“明星队不一定是最好的队”,这就是现代管理科学强调的“群体最优组合”。而人才的配置就是要实现最优组合的目标,即根据每一个金融人才的素质和特点,通过合理配置,既要保证银行经营活动的劳动力需要,又要使每一个金融人才各得其所,人尽其才,以确保银行的整体经济效益和运转效率。现代商业银行是一个综合性经济实体,是各种金
2、融人才共同劳动的有机整体,劳动分工和劳动协作是共同劳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想实现金融人才的有效配置,一方面只有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范围,才能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劳动协作,才能把各个劳动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之在分工的基础上,互相配合,协调行动,以创造一种集体的生产力。银行只有通过对金融人才的合理配置,做到人人定岗定位,既有合理分工,又有严密协作,才能产生银行的整体运转效率,确保经营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3.通过对激励机制的优化,使人人都能发挥更大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证明,有了相应的金融人才并经合理配置后,并不一定意味着银行就有很高的运转效率。如果没有每一个银行职工的
3、积极努力工作,也很难提高银行的整体经济效益。因此,如何通过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一位银行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挖掘金融人才的潜力,增强银行的凝聚力,就成为银行人才战略的核心问题。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发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精神激励作用,尤其是行领导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2)建立具有竞争激励机制的劳动、人事、工资、管理制度,使各种金融人才在合理的竞争环境中施展各自的才能。如竞争上岗、以德、勤、能、绩为考核内容,制定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以岗定编、以编定员,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不同层次的人才要拉开收入差距和职位差距
4、,很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建立一个员工的业绩评价系统。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该项系统还比较落后,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只有实行平均分配制度,大大挫伤了优秀员工的积极性。香港汇丰银行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对员工的考核,并以考核结果作为员工加薪和晋升的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要增加银行的凝聚力。实行全行全员聘用制,大胆启用有真才实学、业绩显著、贡献较大的员工,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全行职工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敬业、勤奋、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4.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专业金融高级人才,提高整体员工的素质和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金融系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上而下,建立相
5、应的教育基地,建立健全教育和培训制度,选拔和鼓励业务骨干进行在职或脱产深造,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以全面提高现有职工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人才战略的根本途径。由于金融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金融人才,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成长。因此在金融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结合以下几点做出整体规划:(1)选送到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实践培训,使其具备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建议在高校有这种资源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提供到金融部门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脱离枯燥,在实践中去感受金融、理解金融,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为国家培养金融培养人才;(2)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的
6、专家学者来本行举办讲座,以提高、充实和更新员工的知识水平,了解金融发展动态;(3)对员工的培养要真正做到立足本行、面向市场、按需施教,直接有效地为银行经营服务;(4)实行培训适应型、内向型人才到培养复合型、外向型金融人才的观念转变,以适应与国际金融接轨的需要;(5)注重培训国际金融和外语人才、信息咨询和资产评估人才、研究管理和操作电脑人才,以适应金融工具发展、金融产品创新之需要。总之,商业银行的人才培养和开发不能临渴掘井,更不能滞后于需求,它是银行经营的百年大计,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又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以充分发挥银行的主观能动作用,为跨世纪人才的运用作好“贮存”。同时,在用人制度上,要建立
7、起有一定权威性的管理和调控体系,减少政府对银行人事的干预,引进激励机制,将育人和用人融为一体,实现培训、使用、聘任一体化,逐步形成金融人才培训和开发的良性机制,不断提高银行的智力水平,更好地适应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和金融事业发展的需求,以此迎接其他国有银行的强大的冲击。参考文献: 1. 吴欣 国际金融报 第七版 2004年04月16日 2. 姜知然 中新社 2004年03月14日 3. 冯秀艳 经济日报 2004年06月4日 4. 赵延 国际金融报 第七版 2005年04月26日 5. 程裕中 顾学进 关于加强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初步思考 2006年08月08日6.笑闻 一名法学博士的求职经历
8、引起的困惑 2005年12月05日7周 韬 中国银行业人才管理激励机制探讨 2004年12月07日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而努力奋斗福建省委书记 卢展工前言: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八次代表大会,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新阶段,福建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中央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服务全
9、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第一篇章:全省人民团结奋斗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成效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福建继往开来、实现新世纪发展良好开局的五年,是坚持科学发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步前进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认真研究解决事关福建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先后召开十二次全会,就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制定“ 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作出部署, 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努力奋斗,基本完成了省第七次党
10、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提出并实施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思路。这一发展思路,是学习贯彻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福建实际出发,在历届省委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持续开展“四个专题”调研的过程中,集中全省干部群众智慧逐步形成的,体现了福建人民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视察我省,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寄予厚望,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
11、对福建发展的极大关心和支持,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对于完善全国区域发展布局、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优势、形成服务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建设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都具有重要意义,福 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将处于主体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五年来,在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我们持续拓展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部署,这就是:构建“三条战略通道
12、”,推动全省以三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施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实行社区建 设和乡镇工作两个纲要,建立反腐倡廉和公正选人用人两个长效机制,夯实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础; 落实“六个扎实” 的主要任务, 实施“八大举措”,构建“九大支撑体系”;按照“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 的基本格局,努力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 的基本态势;把握“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 的工作要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
13、 的实践要领,保持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预计从2001年到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从4073亿元增加到7360亿元,年均增长114;人均生产总值从11892元增加到20700元,年 均增长106;财政总收入从428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134亿元增加到3100亿元,年均增长223。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年万里”农村路网建设累计完成21万
14、公里,“六千”水利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3亿元,林业“三五”工程顺利实施。工业化进程加快,主导产业日益凸显,产业竞争力增强, 工业总产值达到12万亿元, 年均增长179,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44,五年提高5个百分点。 “数字福建”建设成效明显,信息化水平继续提高。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得到发展。海洋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持续发展。城镇化水平达到48,五年提高55个百分点,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电力装机容量从1262万千瓦增加到2158万千瓦;高速公路从364公里增加到1229公里,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铁路
15、出省通道从两条增加到四条,温福、福厦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厦深、向莆、龙厦铁路筹建工作正在抓紧进行;港口货物吞吐量从8278万吨增加到23000万吨,年均增长227,集装箱吞吐量从197万标箱增加到570万标箱,年均增长237;机场建设取得新进展,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整顿规范市场 经济秩序,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普遍受益;率先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总结推广 “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 的经验, 下派村支书、科技特派员,建立
16、“六大员” 队伍,农村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经济活力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乡镇机构改革,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层次和水平继续提高。东南亚等传统市场进一步巩固,欧美日等主要市场和新兴市场加快拓展,市场多元化成效显现。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建设和闽澳“四项合作”不断加强。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完善大通关机制,强化外经贸支持促进体系,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 外贸进出口总值从2001年的2263亿美元预计增加到2006年的617亿美元,年均增长222;其中出口从139亿美元增加到405亿美元,年均增长238。引导外资投向,创新招商方式,提升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的层次,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按历史可比口径, 实际利用外资从2001年的39亿美元预计增加到2006年的70亿美元,五年累计27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