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25.50KB ,
资源ID:2860022    下载:注册后免费下载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28600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冯骥才:年味回归 期待百姓智慧.doc)为本站会员(教育咨询)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冯骥才:年味回归 期待百姓智慧.doc

1、冯骥才:年味回归 期待百姓智慧我们不担心“年”本身,而是担心满含先民智慧与情感的“年文化”会丢失记者:辞旧岁,迎新春。春节将至,我们一边欢喜,一边担忧:春节是不是式微了,年味怎么会变淡了为什么“年”对我们如此重要,它仅仅是个节日吗? 冯骥才:其实静下心想一想,国人对“年”的感情并没有淡薄,淡化的只是今天不再适用的传统年俗方式;我们担心的也不是“年”本身,而是满含着先民智慧与情感的“年文化”会丢失。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春运。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会为了过年这样调动“千军万马”?又是什么调动着“千军万马”?是我们的传统。可见对年的感情依旧根深蒂固,这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血液里面蕴含着的,是你自

2、己精神的基因,到时候就要“发作”,一年“发作”一次。我们说年味淡了,并为此着急,主要是因为感受到了旧日年俗的淡薄。年俗里有我们文明的传统,有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观、生活观、理想信仰、道德准则、价值审美,等等。春节本身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创造,因为在农耕时代,人们生活生产的节律跟大自然的节律一致,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于是人们春播夏养、秋收冬藏,一轮以后,又开始新的一轮,所以,在新旧更替时,人们总是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期盼,形成了过年的两个主题避邪与祈福。你可以看看,我们的年俗里充满了避邪祈福的符号,春联、门神、年画等,都是这两个主题的表现。另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主题团圆。 总之,在农耕社会,人们就是这样使

3、劲儿亲近着年,为了表达生活情怀、表达对年的盛情,创造了一整套独特而丰富的年文化。现在,生活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受到冲击,于是我们开始害怕,怕迎福的祈求、生活的理想没有了,年的意义丢失了,这是我们着急的心理根源。我们缺少过年的新载体。春晚算一个,但远不够记者:一种习俗,固然称得上是民族的瑰宝,可城市化的进程已经遍及中国,我们的生活在变,环境在变,观念思维也在变,习俗又怎能有一成不变的空间呢。 冯骥才:我们已经眼见了许多变化的发生比如家居装修,我们现在的墙上都贴着墙纸、湖湘绸,没法再挂木版年画了;大门不是两扇而是一扇了,自然就没法再贴一对的门神;没有影壁了,也就没法贴影壁上专用的福字了在社会由计

4、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候,文化习俗里自然有要消退的东西。这是正常的。节日文化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人们的生活需求是自己创造的,不是别人给你的。真正属于老百姓的文化,是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文化。年俗也一样,是百姓自己创造的,他不需要了,自然就放弃了。 从古到今,年俗一直在变,有的产生了,有的消亡了。就拿年画来说,并非上下五千年一直都有。中国汉代就发明了纸,但到了明朝以后年画才全面兴起,这说明社会有需求了,才产生相应的节俗。 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缺少新的过年的载体。过去的一些载体不适用了,但我们还没有找到适用的,对年的盛情没有地方安放,所以渐渐有“年味淡了”之感。记者:

5、新的载体,这的确是问题的肯綮所在。就好像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段山路,来到水边,却还没有建造好渡河的船。冯骥才:对。在时代转型期,我们的文化有时会出现轮空。当然,也不能说今天对年俗没有创造。有几个创造应该注意。第一个,春节晚会。我们回忆一下,上世纪八十年代,春节晚会受到了老百姓怎样的欢迎,现在不管老百姓对春晚有多大的意见,但是如果不办了,相信反对的人更多。这说明春节晚会在人们的心里已经站住脚了,人们需要这样一台晚会。为什么春晚能在百姓心里站住脚?因为它符合了春节习俗的几点要求:一是阖家团聚。吃完年夜饭了,老老小小围坐在一起,看一台热闹的晚会,符合我们过年的习惯和意义要求。二是以笑为主题,阖家欢乐,所

6、以春节晚会从来没有悲剧。第三个,春晚是陪着人们熬过凌晨零点的,符合中华民族守岁的习俗。因此说,春晚是我们的一个创造。但和传统民俗不一样的是,春晚是电视晚会,电视是看的,可民俗具有参与性,每个人都是主角,都能尽兴,电视却只能被动接受。所以,人们有些意见,在所难免。再比如手机拜年。我曾经在人民日报写过一篇文章,叫短信拜年,真好。尽管我有些怕拜年短信,一开手机,“哗”一下几百条拜年短信都来了,难以招架,但是没有的话,遥远的朋友没法沟通。人们处理短信各有各的方式,但至少把年的感情发挥了一下。短信拜年就是一种新创造。当然,这些够吗?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创造。 最重要的还是发动民间的智慧记者:创造

7、新的,那么旧的年俗怎么办,安然地进入博物馆,静默于历史吗? 冯骥才:不要轻视传统的力量。旧的年俗并没有消亡,旧的文化也没有被简单丢弃。我们还是自觉不自觉地保留了很多传统表现,比如放鞭炮、吃饺子、贴对联等等。 其实,对传统方式进行一些再创造,依然能够适应今天的新要求。我举个例子。有一次敬一丹春节来天津,想采访天津怎么过年,我就领她去了年货市场。在一个专门卖剪纸、年画的摊位前,我拿起一个手指甲盖大小的菱形福字问她:“你知道这个是贴在哪里的吗?”她没见过,我告诉她,是贴在电脑上的,黑屏幕上拿小小的红色福字一装点,年味就出来了。人们创造的文化都是安慰自己心灵的,有这么一个福字在眼前,心里就高兴。这就给

8、我们一个启示:人们已经开始立足传统创造新的文化方式,来满足自己对年的情怀了。记者:您曾经这样发问:谁来操办我们的节日?那么,对于春节文化而言,谁来负起这个责任呢,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冯骥才:先给你讲一件事。这两天我收到了一个年轻人寄给我的礼包,里面是他自己做的对联、福字、门神等等。他做的门神不是一对,而是河南传统的单尊门神“独坐天”,正适合今天家居单扇门用。我觉得非常好,这就是一种智慧。现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创造各种新的文化方式,帮助我们的文化渡过难关,使它能够传承下去。这就依靠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国家自觉、地方政府自觉、社会各界自觉,因此我们艺术界、文化界、民俗界都在努力,创造适合今天的文化,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老百姓自己的创造。这个年轻人这么做,说明有人已经开始琢磨这个事了,我觉得要鼓励,要发动民间的智慧。另外,我觉得也不需要太着急。因为原有的一整套年文化,是用了将近一千年才创造出来的,现在才一二十年,不可能那么快把年俗完成了。按照民俗学的观点,传承三代才叫民俗。所以现在是一个正在创造、正处于形成中的时期,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来思考和创造新的“年载体”,我们完全能够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用自己创造的文化来享受自己的节日。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