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64 ,大小:1.82MB ,
资源ID:2955087      下载积分:7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29550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不懂战国的日本战国史文集(第二辑).pdf)为本站会员(魏子好的一塌糊涂的文献)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不懂战国的日本战国史文集(第二辑).pdf

1、更多资料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书名:吕思勉文丛:精校版 作者:吕思勉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本书若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向出版社营销中心调换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79-118 竭诚为您服务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更多资料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出版说明 吕思勉先生是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他著述颇丰,在通史、断代史 和专门史领域都有著作传世。 吕思勉注重排比史料,长于综合研究,融入西方思维。他主要有两 部通史、五部断代史、八部专门史以及大量历史研究读物传世。主要著 作有白话本国史(1923)吕著中国通史(19401945) 先秦史(1942)秦汉史(1947)两晋南北朝史 (19

2、48)隋唐五代史(1957)历史研究法(1945)史 学四种中国民族史(1934)经子解题(1926)先秦 学术概论(1933)理学纲要(1931)宋代文学(1931) 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吕先生的几部断代史均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政治史,包括王朝 兴亡盛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措施的成败得失,以及 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采用新的纪事本末体;后半部是社会经济、文化 史,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疆域、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发展情 况,采用新的叙述典章制度的体例。 本套丛书重新编排,包括先秦史 政治卷先秦史 文明卷 秦汉史 政治卷秦汉史 文明卷两晋南北朝史 两晋卷两晋 南北

3、朝史 南北朝卷两晋南北朝史 文明卷隋唐五代史 隋唐卷 隋唐五代史 五代卷隋唐五代史 文明卷中国近代史中国 通史三国史话等。 我们参考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现已出版的吕思勉著作,对本套丛书进 行了精心校订、重新编排,形成了简体版吕思勉文丛,以飨读者。 限于学力和经验,在编校过程中难免有错讹疏漏之处,敬请广大方 家、读者斧正。 编者 总目录 第1册 三国史话 第2册 中国通史 第3册 中国近代史 第4册 隋唐五代史.五代卷 第5册 隋唐五代史.文明卷 第6册 隋唐五代史.隋唐卷 第7册 两晋南北朝史.文明卷 第8册 两晋南北朝史.南北朝卷 第9册 两晋南北朝史.两晋卷 第10册 秦汉史.政治卷 第11册

4、 秦汉史.文明卷 第12册 先秦史.政治卷 第13册 先秦史.文明卷 更多资料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更多资料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版权页 楔子 宦官 外戚 黄巾 历史和文学 后汉的地理 董卓的扰乱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赤壁之战的真相 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替魏武帝辨诬 从曹操到司马懿 替魏延辨诬 姜维和钟会 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司马懿如何人 司马氏之兴亡 晋代豪门斗富 附录 后汉乱源与三国始末 袁曹成败 论魏武帝 曹嵩之死 诸葛亮南征考 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奖率三军,臣职是当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马钧 关羽欲杀曹公 李邈 姜维不速救成都 孙策欲袭

5、许 边章、韩遂 张纯之叛 君与王之别 罢社 吞泥 三国之校事 山越 更多资料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三国史话/吕思勉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8 (吕思勉文丛:精校版) ISBN 978-7-5609-7575-7 .三 .吕 .中国历史-研究-三国时代 .K236.0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00672号 三国史话 Sanguo Shihua 吕思勉 著 策划编辑:李吉 责任编辑:桔树 封面设计:OTdesign 责任校对:刘竣 责任监印:张贵君 出版发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中国武汉) 武昌喻家山 邮编:430074 电话:(02

6、7)81321913 录 排:华中科技大学惠友文印中心 印 刷:湖北新华印务有限公司 开 本:880mm1230mm 1/32 印 张:5 字 数:157千字 版 次:2016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 价:16.00元 本书若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向出版社营销中心调换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6679-118 竭诚为您服务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更多资料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楔子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说书虽然是 口中的事,然到后来,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 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

7、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 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 他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 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 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 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来会考时看过 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 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 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

8、上普遍 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 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 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 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 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 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 他、考证他、解释他。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 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 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

9、,却误 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其意以为一件事办好了,我 们就当取以为法,摹仿他;一件事办坏了,我们就当引以为戒,不可再 蹈其覆辙。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 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事情既实不 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对付?别的事情姑弗论,在欧人东来之初, 我们所以对付他的,何尝不根据旧有的知识?所谓旧有的知识,何尝不 是从历史经验而来?其结果却是如何呢?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 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

10、得的事情一 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 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 观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 兴味些。 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 宜。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 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学问的荒疏,见解的浅陋,自不免为大 方所笑,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 的渐多,亦希望人们就我所说的赐与教正。 更多资料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宦官 讲起三国的纷争来,大家都知道其乱源起于后汉。后汉末年为什么 会

11、乱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灵帝的宠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乱,引 起黄巾的造反。因黄巾的造反,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 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的进 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 就从此分裂了。然则后汉的祸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这还是人谋之不 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然则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 呢?历来读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来源者少。我 不妨借此机会,和诸君谈谈。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为太 监。那是

12、因为在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 故,这是不难解的。然则何以又称为宦者呢?在后汉时代,这一种人, 威权很大,败坏政治很利害,所以写后汉书的人特地替这一班人做 了一篇传,名为宦者列传,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 者悉用阉人。”这句话,和我们通常的见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见解,都 以为宦官就是阉人,现在却说光武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 自此以前,宦官就并非阉人了。所以有人疑心这“宦”字是错的,说当 作“内”字。然而他这句话,实在是错的。 宦字的意思,本来并非指阉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阉割的人所 做的官。 我们所谓五经,中间有一部唤做礼记。礼记的第一篇是 曲礼,曲礼里有

13、一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学就是进学 校,宦是什么呢? 须知道古代所谓学校,和现代全然不同。现代的学校,必须要传授 些知识技能,古代的学校则全无此事。古代的学校亦分为大学小学,所 谓小学,只是教授一些传统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间的礼节,如洒扫 应对进退之类。又或极粗浅的常识,如数目字和东西南北等名称之类。 根本说不上知识,更无实际应用的技能。 至于大学,其中颇有些高深的哲学,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浓厚的。 礼记里又有一篇,唤做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说:当时大学 中所教的,是诗、书、礼、乐。这并不是现在的诗经书经礼 记等等。须知古代的人研究学问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却较后世人 为深。当时的人对于一切

14、问题的解释,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后 世,学术和宗教是分离的,在古代则是合一的。所以古代的学问只存于 教会之中,而教育权也操在教会手里。古代教会中非无较高深的学问, 然总不能全脱离宗教的意味。至于实用的知识技能,则是他们所看轻 的,学校里并不传授。所谓诗、书、礼、乐:礼即宗教中所行的礼,乐 即宗教中所用的乐,诗就是乐的歌辞,书大约是宗教中的记录。在古 代,历史和宗教中的经典,也是分不开的。印度和西藏都是如此。古代 学校中有所谓养老之礼,其仪式非常隆重。天子对于所养的老人,要自 己割好了肉,捧着酱送去请他吃。吃了,还要自己斟酒,给他漱口,就 因为他是一个宗教中的长老,与不带迷信色彩的师长不同。

15、礼记上 还有一篇,唤做王制。王制里有一句说:“出征执有罪,反释 奠于学。”释奠是一种祭祀之名。发兵出去,打了胜仗,回来却在学校 里去举行祭礼,就可见古代学校不是一个学术机关,而其宗教意味极为 浓厚了。古书上说学校制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说他是子虚乌有,然而 从没见古书上记载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就是为此。 然则古人没有应用的知识技能么?不然。我们知道:所谓三代之 世,已有较高度的文明,其时有许多事情,已非有专门知识技能不能 办,就是现在所传的几部先秦子书,其中包含专门的知识技能也颇多, 不能说全是后人伪造的。然则古人的知识技能,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 从宦之中得来。 古人解释宦字,有的

16、说是学,有的说是仕;的确,这二者就是一 事。因为在古代,有些专门的知识技能,就是在办理那件事的机关里, 且办事且学习而得的,从其办事的一方面说,就是仕;从其学习的一方 面说,就是学。 读者诸君,总还有读过论语的,论语的先进篇有一 段,说:“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 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路再鲁莽些,也不会主张人 不学就可以办事。子路只是看重且办事且练习,而反对不能直接应用的 知识,和现在的人看重应用技术,而藐视高深学理一般。这就是重视宦 而轻视学。汉时皇室的藏书,由刘向和他的儿子刘歆编成一部书目,谓 更多资料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之七略。班固汉书的艺文志

17、,大部分就是抄录他的。他对 于每一类的书,都有推论这种学问从何发源及其得失的话。其论先秦诸 子之学,都以为是出于一种官署,就是为此。然则宦就是在机关中学习 做公务员。公务员中,自然有出类拔萃,有学术思想的,就根据经验, 渐渐地成立一种学术了。 话越说越远了,这和后世所谓太监者何干呢?不错,听我道来。刚 才所说的,只是宦的正格。譬如现在机关中正式办理公务的公务员。现 在机关中不有名为公务员,而实在无事可办;或者只是替长官办理私事 的么?在古代亦何尝不是如此。所以秦始皇少年时,有一个人唤做嫪毐 的,和他的母亲奸通了,嫪毐自然阔起来了,于是“诸客求宦为嫪毐舍 人千余人”。这句话,见于史记的吕不韦列传

18、里。这所谓宦, 哪里是在什么机关里学习什么公务?不过在他家里做他的门客罢了,所 以要称为舍人。嫪毐的舍人固然极一时之盛,然而古代的贵族,决不止 嫪毐一个人有舍人。这种在贵族家里做舍人的,都谓之为宦。所 以“宦”字又有一个训释是“养”。“养”字可从两方面解释。他们是他们主 人的食客,是他们的主人养活他的,所以谓之养。亦可以说:他们是以 奉养他们的主人为职务的,所以谓之养。 此等门客,皇帝名下自然也是有的,这便是所谓宦官。中常侍即宦 官之一。在前汉时,并不一定都用阉割过的人,到后汉光武帝之后,才 专用此等人。所以后汉书宦者列传序要说:中兴之初,宦官悉用 阉人了。 然则阉割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说到这

19、里,又有一件有趣味而且又 有些意义的事情。诸位知道刑字是怎样讲的呢?在下发这个问,逆料诸 位一定会说:刑字不过是惩罚的意思,所以把人拘禁起来,剥夺其自 由,也是刑的一种。然而古代的刑字,却不是这样讲的。在古代,必须 用兵器伤害人的身体,使之成为不能恢复的创伤,然后可以谓之刑。 “十三经”里,有一部书,唤做周礼。周礼全是记古代所设 的官及各官的职守的。其体例,极似明清时的会典。须知会典 原是依据周礼的体例编成的。不但会典的体例是摹仿周 礼,就是隋唐以后的官制,其大纲也是摹仿周礼制定的。周 礼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后世就摹仿之而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周礼的地官司徒,就是后世的户部

20、,是管理人民 的。治理地方的官,都属司徒管辖。他们都可以治理狱讼。狱便是现在 所谓刑事,讼便是现在所谓民事。然而他们所用的惩罚,只能到拘禁和 罚作苦工为止。如要用兵器伤害人的身体,那是要移交司寇办理的,司 寇便是后世的刑部,其长官称为司寇,寇是外来的敌人。听讼之官谓之 士,其长官谓之士师,师字的意义是长,士师就是士的长,士则本是战 士的意思。然则古代用兵器伤害人的肉体,使其蒙不可恢复的创伤,其 根本,实在是从战争来的,不是施之俘虏,就是施之内奸。后来社会的 矛盾渐渐深刻了,才有以此等惩罚施之于本族,用之于平时的。然而管 理本族人民的机关里,还是不能用。这一因其为习惯之所无,一亦因此 等施刑的器

21、具及其技术,本非治理本族的机关里所有,所以非把他移交 到别一种机关里不可。把现在的事情比附起来,就是从司法机关移交军 法审判了。 古代有所谓五刑,都是伤害人的肉体的,便是墨、劓、剕、宫、大 辟。墨是在脸上刺字;劓是割去鼻子;剕亦作膑,是截去足指;宫,男 子是阉割,女子是把她关闭起来;大辟是杀头,这是伤害人的生命的, 和墨、劓、剕、宫又有不同,所以又称为大刑。五刑对于男子,都是伤 害身体的,独宫刑对于女子不然,不过是拘禁。这亦伤害肉体之刑,原 起于军事,因为在军事中,女子倘或做人俘虏,战胜的人还要用来满足 性欲,所以不肯施以阉割,于是自古相传阉割之刑,只对于男子有之。 到后来,要将此刑施于女子,

22、就只得代以不伤肉体的拘禁了。 伤害身体的刑罚,最初只施诸异族,或者内奸。所以较古的法子, 是“公家不畜刑人,大夫不养”。这话亦见在礼记王制上。因为俘 虏原来是敌人,内奸是投降异族的,也和敌人一样,怕他们报仇之故。 到后来伤害身体的刑罚,渐渐地施诸本族了,于是受过刑罚的人,其性 质的可怕,就不如前此之甚,因此,就要使他们做些事情。周礼这 一部书,从前有人说他是周公所做的,这是胡说。这部书所采取的,大 概是东周以后的制度,时代较晚,所以受过各种刑罚的人,都有事情可 做。而其中受过宫刑的人所做的事情是“守内”。因为古代的贵族,生怕 他的妻妾和人家私通,所以在内室里要用阉割过的人。 到后来,就有一种极

23、下贱的人,虽未受过宫刑,而希望到贵族的内 室里去服役,就自行阉割,以为进身之阶了。宫刑,当隋文帝时业已废 除。自此以后,做内监的人,都是自行阉割的。汉时虽还有宫刑,然据 后汉书宦者列传序里说,当时的宦者,亦以自行阉割进身的为 多。后汉时的宦官,即专用此种人。自此以后,宦官二字,遂成为此种 人的专称,失其本义了。 皇帝为什么会相信宦官呢?在历史上,有少数是因其性多疑忌,以 更多资料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为朝臣都要结党营私;只有宦官,是关闭在宫里,少和外人交接,结党 要难些;而且宦官是没有家室的,营私之念也要淡些;所以相信他的。 然而这只是极少数。须知古来的皇帝,昏愚的多,贤明的少。这也 并不是历代

24、的皇帝生来就昏愚。因为人的知识,总是从受教育得来的。 这所谓教育,并非指狭义的学校中的教育,乃是指一切环境足以使我们 受其影响的。如此说来,皇帝所受的教育,可谓特别坏。因为他终年关 闭于深宫之中,寻常人所接触到、足以增益知识的事情,他都接触不 到。所以皇帝若是一个上知,也仅能成为中人;如其本系中人,就不免 成为下驷了。 皇帝是一个最大的纨袴子弟,要知道皇帝的性质,只要就纨袴子弟 加以观察,就可以做推想的根基了。纨袴子弟不是有的不肯和上等人交 接,而专喜和奴仆攀谈,且专听奴仆的话么?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只 够听奴仆的话,而且只有奴仆,本无身分,亦无骨气,所以肯倾身奉承 他们。历代皇帝的喜欢宦官,

25、其原因亦不过如此。但是有等人,因其所 处地位的重要,其所做的事,往往会闯出大乱子来。譬如在前清末年,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不和,这种情况若在民间,也闯不出多大的乱子。 母子不和之事,我们在社会上亦是时时看到的。然在皇室之中,就因此 而酿成“戊戌政变”、“庚子拳乱”种种关系大局之事了。历代皇帝喜欢宦 官,所以酿成大患,其原理亦不外此。 外戚 宦官是后汉的乱源,这是个个人都知道的了,却不知道后汉还有一 个乱源,那便是所谓外戚。什么叫做外戚呢?外戚便是皇帝的亲戚,俗 话谓之国戚。其实这是不通的。皇帝是皇帝,国家是国家,如何好并做 一谈呢?但是君主专制时代的人,对于这个区别是不甚清楚的。所以皇 帝的舅舅

26、,就唤做国舅。 读者诸君,不还记得三国演义上,有“何国舅谋诛宦竖”一回 么?何国舅便是何进。他是后汉少帝的舅舅,少帝名辩,是灵帝的儿 子,正宫皇后何氏所生。灵帝不喜欢他,而喜欢后宫美人王氏所生的儿 子,名唤协。不立正宫皇后的儿子做太子,却立后宫美人的儿子,在君 主时代唤做“废嫡立庶”,是违反习惯的,不免引起朝臣的谏阻,招致全 国的批评,所以灵帝迟迟未能举行。后来却一病死了。 据历史上说:灵帝是把后事嘱托宦者蹇硕,叫他拥立协做皇帝的。 当灵帝死的前一年,曾设立八个校尉。校尉是汉朝直接带兵最高的官, 就像现在的师长一般。凡校尉手下,都是有兵的。再高于校尉的将军, 却像现在的军长一般,手下不一定有兵

27、了。当时设立八校尉,其中第一 个便是蹇硕。其余七个校尉,袁绍、曹操,还有后来属于袁绍、乌巢劫 粮时为曹操所杀的淳于琼,都在其中。历史上说其余七校尉,都统于蹇 硕。大约蹇硕是八校尉中的首席。以一校尉而兼统七校尉,其实权就像 将军一般,不过没有将军的名目罢了。大概因为他是宦官,不好加他以 将军的称号罢。然而其实权的不小,却可想见了。当时到底是灵帝因为 他有兵权,把废嫡立庶的事嘱托他?还是他因兵权在手,生出野心,想 要废嫡立庶,诈称有灵帝遗命?我们现在也无从断定。 须知历史上这类不知真相、难以断定的事实,正多着呢。灵帝未曾 废嫡立庶,灵帝死后,一个宦官却出来干这件事,无论其立心如何,在 法律上总是毫

28、无根据的,非靠实力不能解决。蹇硕虽是八校尉的首席, 其余七校尉未必肯听他的命令。而且八校尉只是新设的兵。在京城里还 有旧有的兵呢。旧有的兵属谁?那何进在名义上是大将军,一切兵都该 听他的调遣的。汉朝离封建时代近,大家都有尊重贵族之心。国舅是贵 族,容易得人拥护。宦者却是刑余贱人,大家瞧不起的,无人肯听他的 命令。所以蹇硕在当时,要废辩而立协,名义上既觉得不顺,实力上, 更多资料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倘使为堂堂正正的争斗,亦决不能与何进敌,只有运用手段,把何进骗 进宫里去杀掉之一法。在宫外是大将军的势力大,在宫内却是宦官的势 力大,宫禁是皇帝所在,攻皇宫就有造反的嫌疑,这件事无人敢轻易 做。蹇硕在

29、当时,倘使真能把何进骗进宫杀掉,他的希望,倒也或许可 以达到,至少是暂时可以达到的。苦于何进也知道他的阴谋,不肯进 宫,蹇硕无法,只得听凭辩即皇帝位。此即所谓少帝。蹇硕既未能废 立,就不过是一个宦者,他手下的兵,是既不足以作乱,也不能拥以自 固的,就给何进拿下监,治以死罪。 当后汉时,宦官作威作福,天下的人民恨极了。当时的士大夫也都 痛恨他。这时候,要诛戮宦官的空气,自然极其浓厚。何进便想把专权 得宠的宦官,一概除尽。然而宦官和太后是接近的,天天向太后诉苦。 女人家的耳根是软的。听了他们的话,就不肯听从何进的主张。何进无 法,乃想调外边的兵进京来威吓太后。这样一来,宦官知道事机危急, 乃诈传太

30、后的诏旨,叫何进入宫。何进想不到这时候的宫内还会有变 故,轻率进去,竟给宦官杀掉。宦官此等举动,不知道是以为无人敢犯 皇宫呢?还是急不暇择,并未考虑?总之,在此种情势之下,还要希望 人家不敢侵犯皇宫,就没有这回事了。这时候,袁绍的堂兄弟袁术,正 受何进之命,选了两百个兵,要去代宦官守卫宫禁。听得这个消息,就 去火烧宫门,攻击宦官,宦官如何能抵敌?只得挟持少帝,逃到黄河边 上的小平津。有的为追兵所杀,有的自己投河而死在京城里。那袁绍此 时,正做司隶校尉,是京城里管缉捕督察的官,把他(们)尽数搜杀。 宦官到此,算(被)一网打尽,然而西凉将董卓,亦因应何进之 召,适于此时入京。西凉的兵是强的。董卓又

31、是个粗暴的人,敢于妄作 妄为。进京之后,便专擅朝权。把少帝废掉,而立协为皇帝,这个就是 汉献帝。于是袁绍逃到东方。东方的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董卓 就把洛阳烧毁掉,逃到西京长安。东方起兵的人,并无意于讨伐董卓, 各自占据地盘,互相争夺,天下就从此分裂了。 追源祸始,宦官固然不好,外戚也不是好东西。因为外戚不好,后 汉的皇帝总和宦官合谋诛戮他,宦官因此才得专权,而和外戚亦遂成为 不两立之势。积聚了许多次的冲突,最后一次,到底撞出很大的乱子 来,其事就不可收拾了。所以外戚也不能不算是后汉的一个乱源。然则 外戚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我们现在,亲戚二字是指异姓而言,古代却不然。戚字只是亲字的 意思。

32、凡是和我们有血统上的关系的,都谓之戚。我们的血统是有父母 两方面的。父亲的父母和母亲的父母,父亲的兄弟姊妹和母亲的兄弟姊 妹,和我们的关系,正是一样,夫妻之间,妻对于夫之父母,和夫对于 妻之父母,其关系也是一样的。但是从父系家庭成立以来,父亲一方面 的亲属和我们是一家人,母亲一方面的亲属却是两家人。夫妻之间,妻 是住在夫的家庭之内的,夫的家就是妻的家,妻的家却不是夫的家。凡 在家庭团体以外的人,古人都于其称谓之上,加一个外字,以示区别。 所以母亲的家庭,称为外家。母亲的父母亲,称为外祖父母。妻称夫的 父母为舅姑,夫却称妻之父母为外舅外姑。外戚二字,正是一个意义, 就是指不是一家的亲属。单用一个

33、戚字,或用亲戚两字,则是指一个家 族以内的亲属的。 古人对于血统有关系的人,亲情特别厚,后世的人却淡薄了。世人 都说:这是古代的人情厚,后世的人情薄。其实不然。亲密的感情,是 从共同生活而来的。所谓生活的共同,并不限于财产相共。凡一切事实 上的关系都是。如几个人共同经营一件事业,共同研究一种学问,都是 生活有关系。所以现在同事或同学之间,感情会特别亲厚。人类的团 体,其范围是愈扩愈大的。所以愈扩愈大,则其根源是经济上的分工合 作。譬如现在,上海木匠所用的材料,或者是江西、湖南等省贩来的, 或者是外国贩来的。如此,上海的木材行,就不能不和江西、湖南等省 的人有关系,甚而至于不能不和外国人有关系。

34、各省或各国的人都可以 做起同事来。既利害相同,又时时互相接触,彼此之间,自然容易互相 了解,而其感情自然也易于浓厚了。这是举一事为例,其余一切都是如 此的。古人则不然。其时交通不便,这一个部族和那一个部族,往往不 相往来。事实上有关系和互相接触的,都限于部族以内。亲厚的感情, 自然也限于部族以内了。古代同部族之中,大抵是血缘有关系的人。后 人不知道其感情的亲厚,由于当时人的生活局促于部族之内,误以为血 缘有关系的人,其感情自然会特别亲厚。遂以为血缘有关系的人,其间 另有一种天性存在,这真是倒果为因。假如血缘有关系的人,其间自然 而然会有一种天性存在,那么,把小孩从小送入育婴堂里,为什么长大 后

35、,不会自然认得其父母呢?所以现在伦理上所谓天性,无不是事实所 造成,根本没有一件是生来就有的性质。读者诸君一定要驳我,说别种 性质都可以说是事实造成的,母爱怕不能这么说罢?不然,最初的人类 如何能绵延到如今呢?当时是没有所谓社会习染的,最初的母亲,如何 会自动抚育其子女呢?要问这句话,只要请你就动物试验试验。假如你 家里有雌猫,当他生小猫的时候,你试把他自己所生的取掉,换几只别 一只猫所生的小猫给他,他一样会把乳给他吃的。可见母猫的哺乳小 猫,只是满足它自己的哺乳欲,哺乳欲是并不限于自己所生的幼儿的。 更多资料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人类远古的母亲怕也是如此。以当时人类能力的薄弱,倘使个个母亲都

36、只肯抚育自己所生的子女,那怕人类真不会绵延至于今日了。然而人类 这一类倒果为因的误解,是非常之多的。既误以为血缘相近的人,其间 有一种特别的天性,就以为血缘相亲近的人,在伦理上应当特别亲厚, 于是有国有家的人,也就要特别任用自己的亲戚了。 亲戚分为两种:一种是父系时代自己家里的人,后世谓之宗室。一 种是母亲家里或者妻子家里的人,后世谓之外戚。 伦理上的训条只是一句空话。到实际上的利害和伦理上的训条相冲 突的时候,普通人是不会遵守训条、不顾利害的。所以古人误以为宗室 外戚和自己特别亲厚,而把他们封了许多国,到后来,其冲突就起于宗 室和外戚之间。因为并吞人家的国,利益就大,也就顾不得什么一家不 一

37、家,亲戚不亲戚。试看东周列国,互相吞并,其间哪一国不有同姓或 者婚姻的关系呢?然而直到汉朝,人心还没有觉悟。汉高祖得了天下, 就把子弟及同姓分封了许多在外边,而朝内之事,则专一付托吕后。诸 位读过两汉演义么?韩信、彭越是何等样利害的人?为什么都会给 吕后杀掉?这不是汉高祖自己在外面跑,把京城里一切政治都交付给吕 后,才会这样么?倘使吕后亦像别一朝太平时代的皇后,专门坐在宫 里,不管外事,能够忽然跳起来杀掉这两个人么?可知后来吕后的临朝 称制,事非偶然了。 一种不适宜的制度,人类是非经过长久的经验,不会觉悟的。把宗 室封建于外,后来要互相攻击,甚而至于对天朝造反,这是从封建时代 就积有很长久的经

38、验的。所以秦始皇并吞六国之后,已不肯再封建子 弟。汉高祖虽不行其法,到景帝时吴楚七国造反之后,也就觉悟其制度 之不可行,把所封的王国,地方都削小,政权也都夺去了。至于外戚秉 政,足以贻祸,则其经验较浅。因为古代等级森严,诸侯是要和诸侯结 婚的,和自己国内的大夫结婚,是个例外。所以古代国内,甚少外戚, 自然不会撞出多少祸事来。所以在汉代,前汉为外戚王氏所篡,后汉还 是任用外戚。所用的外戚,没一个有好结果,然而一个外戚去,一个外 戚又来。正和辛亥革命以前,一个皇帝被打倒,又立一个皇帝一样。当 一种制度的命运未至灭亡的时节,虽有弊病,人总只怪身居其位的人不 好,而不怪到这制度不好。譬如我们现在,天天

39、骂着奸商,却没有人攻 击商业制度一样。 黄巾 后汉的乱源,还有一个“黄巾贼”。“黄巾贼”的事迹,料来诸位都知 道的了,用不着在下来谈。在下却想借这机会和诸位谈一谈道教。 大家不都知道,在江西的龙虎山上,有一个张天师么?这天师的称 号,从何而来?据魏书释老志说,是这样的:当魏世祖时,有道 士寇谦之,少修张鲁之术,后来太上老君下凡,授以天师之位,据太上 老君说:自从天师张陵去世,地上久已无修善之人。因为寇谦之为人 好,修道诚,所以特将此位授给他的。然则张陵是第一位天师了。张陵 是谁?便是三国时代割据汉中的张鲁的祖父。 据三国志说,张陵是在四川的鹄鸣山中学道的。要学他的道的 人,都要出五斗米,所以时

40、人称为“米贼”。张陵的道,传给他的儿子张 衡,张衡又传给他的儿子张鲁,然而后汉书灵帝纪说:中平元年 (184)七月,巴郡妖巫张修反。注引刘艾说:张修替人治病,病好的 给他五斗米,号为五斗米师。三国志张鲁传注引魏文帝所做的 典略也说:灵帝时妖贼大起。在现在陕西省城一带,就是汉朝人所 称为三辅的地方,有骆曜。在东方有张角。在汉中有张修。张修之道, 称为五斗米道。并没有说起什么张陵和张衡。张修和张鲁都是益州牧刘 焉手下的军官,刘焉差他俩去夺取汉中的。既得汉中之后,张鲁又将张 修杀却,而并其众。典略说五斗米道,本起于张修,张鲁在汉中, 因百姓相信张修的道,把他增加修饰的。 倘使张鲁之道,真系受之于其父

41、祖,则三代相传,历时不为不久, 为什么魏文帝和他是同时代人,绝不提及其父祖?而且张鲁是江苏丰县 人。魏文帝说五斗米道和张角的太平道,大略相同,张角是巨鹿人,巨 鹿是现在河北的宁晋县;还有被孙策杀掉的于吉,是琅邪人,琅邪是现 在山东的诸城县;其地亦都在东方,为什么五斗米道独出于四川?江苏 人跑到四川去传道,固然不是没有的事,为什么其道在四川又并无影响 呢?三国志和后汉书的刘焉传都说张鲁的母亲是懂得鬼道 的,因此在刘焉家中进出,亦不说她的鬼道和她的丈夫张衡、公公张陵 有何关系。 然则张陵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殊不可知。似乎张鲁既据汉中之 更多资料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后,因人民信奉五斗米道,不能不行,

42、而又不愿意承认此道出于其仇敌 张修;五斗米道既为人民所尊奉,把来装在自己的祖父和父亲身上,至 少在当时的环境里是光荣的;而且三代相传,则根柢深厚,又可以引起 人民信仰之心;于是妄言其道出于父祖。然则张陵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物,殊不可知,而后世自称为他子孙的人,居然代代以天师自居;历代 的政府,也居然多加以天师、真人等封号。倘使张陵有知,怕也要觉得 出于意外罢? 替人治病,使人思过,给他符水吃,这是张修和张角相同的。就是 于吉,也用符水替人治病的。然而他们的行径,也有大不相同的地方。 张角是要煽动人民造反,夺取天下的。他分遣弟子八人,传道于四 方。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说,相信他的人,青、徐、幽、冀、荆

43、、 扬、兖、豫八州都有。后汉时这八州,要包括现在江苏、安徽、江西、 湖南、湖北、山东、河南、河北八省。他的信徒有几十万人。他把他们 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一朝事泄,他一个命令传 出去,这些信徒就同时并起了。他又谣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 句话,三国演义上有,后汉书上也是有的。诸位读了,一定要 觉得奇怪,怎么天会得死呢?也不过以为草寇的说话,是不通的,不求 甚解,一笑便置之罢了。其实不然。摇惑人为的话,也是要人家懂得 的。倘使没有人懂,还造作他做什么?就使造的人不通,这话又何能风 行呢? 须知古人的见解,和今人不同。今人说天子,只是一句空话。古人 说天子,则真当他是天的儿

44、子的。这种思想起源很早。到汉朝时候,其 迷信还未尽破除。诸位大概都知道汉高祖斩蛇起义这句话。这件事史 记汉书上是这样说的:汉高祖夜行,前有白蛇当道,汉高祖拔剑 斩之,高祖走过之后,又有人走过这地方,见有老妪夜哭。问她为什么 事情。她说:我的儿子被人家杀了。过路的人问她:你的儿子是什么 人?给什么人杀掉?她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现在给赤帝的儿子 杀掉了。过路的人听她这话奇怪,觉得她不老实,正要给些苦头她吃, 她却忽然不见了。这话自然是假造的。然而为什么要造这段话?就可见 得当时的人有此思想,造出来足以摇惑人心了。什么叫做赤帝、白帝 呢?这正和张角所说的苍天、黄天,是一个道理。把天和地当作整个

45、 的,天上只有一个总的天神,地下也只有一个总的地神,这是业经进化 后的宗教思想,古人却不是这样。 古人所祭的地,只是自己所居住、所耕种的一片土地。这便是现在 的社祭。所祭的天,也只是代表一种生物的功用。农作物是靠着四时气 候的变化,才能够生长成熟的。古人看了这种变化,以为都有一个天神 在暗中主持着,所以有青、赤、白、黑四个天帝,青帝主春生,赤帝主 夏长,白帝主秋收,黑帝主冬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要靠 土地的,所以又有一个黄帝,以主土地的随时变化。古人又很早就有五 行的思想,把物质分成五类,那便是水、火、木、金、土。把五行来配 五方和四时,则木在东方,属春;火在南方,属夏;金在西方,属

46、秋; 水在北方,属冬。这大约因春天草木生长;夏天炎热,火的性质也热; 秋天草木都死了,其性质为肃杀,而金属是做兵器的;冬天寒冷,水亦 是寒冷的,所以如此配合。至于土,则古人每以自己住居的地方为中 心,自然只好位置之于中央;其次序,自然在木火和金水之间了。 古人认为天上的五帝,是应该依着次序来管理人间之事的。为天下 之主的,必须是天帝的儿子。所以朝代的更换,便是这一个天帝的子 孙,让位给那一个天帝的子孙。这就是所谓“五德终始”。所以我们看古 史,往往说某一个帝王是以某德王,如以木德王、以火德王之类。五德 终始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依相克的次序,木德之后该金德,金德之后 该火德,火德之后该水德,水德

47、之后该土德,土德之后又该木德的。一 种是依相生的次序,木德之后该火德,火德之后该土德,土德之后该金 德,金德之后该水德,水德之后又该木德的。在秦朝和西汉的前半期, 是依着相克的次序。所以秦朝以周朝为火德,自己为水德,汉朝又自以 为土德。到西汉的末年,却改用相生之说了,于是以周朝为木德,自己 为火德,而把秦朝去掉不算。后来魏文帝代汉,又自以为是土德。 张角说什么苍天、黄天,自然也是想做皇帝的,不过依相克的次 序,应该说黑天已死,黄天当立;依相生的次序,应该说赤天已死,黄 天当立;总不该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不知道是张角另有说法呢,还 是做历史的人弄错了一个字?不过他说到这一类的话,其有取汉朝而代

48、 之之心总是显而易见的了。所以我说:张角是要煽动人民造反,夺取天 下的。 至于张修,则其规模大不相同。据三国志和注引魏文帝典 略说:他隔了若干里,就设立一个义舍,以便行人歇宿。又把米和肉 置于其中谓之义米肉。过路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量吃饱。但是不能多 取的,多取的鬼会罚他。他又禁酒。春夏则禁杀生。有小罪的人罚他修 路一百步。如此,人民的经济,颇可因之而宽余。 张鲁据汉中,亦有二十余年,始终未曾出兵争夺别的地方。后来曹 更多资料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操去伐他,他的意思还不愿抗拒。可见其宗旨只要保守一地方,与民相 安。 于吉又和张修、张鲁不同。张鲁虽无意于争夺天下,扩充地盘,毕 竟还带过兵,打过仗。

49、张修并还造过反。至于于吉,则大约是个文人, 所以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说:他在现在的苏州,设立精 舍,这精舍乃是汉人读书讲学之处。他的被杀,江表传和注所引的 搜神记,说法亦有不同。江表传说:孙策在城楼上聚会诸将宾 客,于吉从楼下走过,诸将宾客有三分之二都下楼迎拜他。孙策大怒, 说他摇惑众心,使自己手下之人失掉君臣之礼,就把他捉起来。信奉于 吉的人,都使家中的妇女去见孙策的母亲,替他求情。诸将又连名请求 孙策,要替他保全他性命。孙策不听,竟把他杀了。搜神记说:孙 策要乘虚袭击许昌,带着于吉同行,时适大旱,舟行困难。孙策一清早 就自出督促。将吏却多在于吉处,不能依时聚集。孙策大怒,说他败坏 部伍,就把他绑在地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