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造的精神。陶器上的动物形象,有的画在器物上,有的却是塑出来粘贴在器壁上的,还有的作为器物的组成部分出现。动物形象写实性很强。人们在长期的捕鱼、狩猎、饲养以及生活实践中接触到了动物,掌握了它们的形态和习性的突出特点,便将其形态和神态简练地制作出来了。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黑陶钵上刻划的猪,是由野猪培驯为家猪过程中的形象,形态结构尚残留野猪的特点,但肥胖的体态、温驯的性格又酷似家猪。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中出土陶片上的壁虎,不但准确塑出了壁虎的形象,而且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其精神状态。壁虎爬伏在罐的口沿和肩腹之间,有明确的方向感,前肢卷曲,缩颈抬头,背微弓起,两眼紧盯前方,似乎发现了前面的猎物,准备
2、一跃而起,猛扑上去,但其前爪已经接触罐口,似乎又感到会坠入深渊那样的警觉。简练的几根线条,在静与动的一瞬间把壁虎的精神状态刻划得淋漓尽致。从大量的动物形象能看出当时已经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例如蛙的形象,有的就将蛙的四条腿夸张到主要部位,其他如鸟纹也有由夸张到变形,乃至图案化的程度。当时的人物形象,有人的头像,有将器盖塑成人头形,也有在陶器的一面塑出人头形,但最多的是在器物壁上用黑彩画出人物形象。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一件舞蹈纹彩陶盆。内壁最大腹径处绘四道平行弦纹,上端紧接口沿处绘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人物舞蹈画面三组,每组两边是五至八道并排的弧线。在相反两组弧线纹之间,各有一条斜行
3、的柳叶形宽带纹。人物舞蹈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随着舞蹈的节拍,发辫顺势摆向一侧。外侧之人不拉手的一臂画为两道,表明跳跃动作较大,接触地面的两竖道是人的两条腿,成一定角度垫起全身,有运用脚尖起舞的意味。表明跳的是踏着欢快舞步的舞蹈,显示出舞蹈的旋律。每个人在臀部下端有一略为上翘的尾巴状装饰,这是原始社会里人们通常喜爱的打扮。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这可能就是装饰着兽尾的人们,在劳动之余,围着水塘,在树荫下面,手拉手翩翩起舞情景的生动写照。陶盆上的人物群舞画
4、面,用流畅的实线条来表现,人物突出,形象写实。陶盆是澄黄色,装水使用时,水映陶色更加美化和丰富了舞蹈的形象。这样的装饰反映了原始社会精神生活的内容多么丰富,多么深刻,也说明了陶器的装饰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图1)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制陶成就和瓷器的发明中国奴隶社会自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包括夏商周三个王朝。在这千余年间,制陶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但品种继续增加,在工艺上也有许多创新。这一时期,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还发明了原始的青瓷,这是一项划时代的成果。一、夏代的陶器古代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曾有夏王朝存在。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本世纪50年代后期,考
5、古工作者通过对“夏墟”的大量发掘和考察,证实了夏文化的存在。其中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可作为夏文化的典型代表。人们从这些夏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很多陶器。这些陶器种类有灰陶、灰褐陶、黑陶和少量的白陶、红陶。经分析证明,这时制陶所选用的原料与新石器时代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取普通陶土作原料,少数用北方坩子土作原料烧成白陶。制陶的原料一般加工不细,只有少数的磨光黑陶加工精细。陶器的成形方法也以轮制法、泥条盘筑法为多。烧成的温度在800左右。作为生活用具,这些陶器的质量还是很好的。从陶器的用途看,这时期有一组区别于其它文化的陶器组合。它们是作为炊器的鼎、折沿深腹罐、侈口圆腹罐,作为食器和容
6、器的是深腹盆、三足盘、平底盘、豆、小口高领罐、瓮、缸等,酒器有觚、爵、缸等。对于原始社会晚期龙山文化中常见的斝、双腹盆、带把鬲、带耳杯等,这时期基本不见了。这些陶器的装饰花纹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圆圈纹、云雷纹、花瓣纹、弦纹、叶脉纹、铆钉状泥饼等。通过对夏文化遗址的发掘、考察,人们看到这时期的陶窑都是单个地存在,没有成群的窑址发现,而且陶窑建造得也不大。这一切表明,当时还没有制陶手工业的专业作坊,制陶还仅作为家庭副业分散于各个家庭内。二、商周时代的陶器和制陶工艺商、周是继夏朝之后的两个奴隶制发达的王朝。这时期的青铜冶炼、纺织、制陶等手工业都很发达。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的早商遗址中已经发现了青铜器、
7、骨器和烧陶的作坊遗迹。在河南郑州二里岗、河北邯郸等地的商代遗址中也发掘出规模很大的制陶作坊。例如在一处遗址的1250平方米范围内,就发现有密集排列的14座陶窑和十多座房基。这些陶窑平面为圆形,直径约1.2米。同时发现的还有未经焙烧的陶坯、烧坏的废品、陶拍和印有回纹、斜方格纹,夔纹的陶印模等工具。这些制陶作坊的存在,说明商代的手工业比夏代已有很大进步,不仅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而且各种手工业作坊又有分工。商周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和城市的出现,都为陶器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商周时代的陶器,无论是泥质陶器还是夹砂陶器,也无论是白陶还是印纹硬陶,所用原料都经过选择加工。工
8、匠们根据陶器的不同种类而配制胎泥,所制的陶器庄重古朴,即使一般制作不太精细的、作炊器用的夹砂陶,掺的细砂也相当匀实,经高温焙烧,不但不变形,外观效果也很精美。商周陶器的造型特征,最突出的是在结构上运用弧线灵活自如,富于弹性美,所以器物多用圜底、圈足或袋状足。这时期作为生活用具的陶器种类比夏代有所增多,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和使用的方便。这时期盛行的泥质灰陶、夹砂灰陶、泥质褐陶(包括红陶)、夹砂褐陶、磨光黑陶等品种,仍然属于实用工艺品。在商代晚期,开始出现一种为死人殉葬用的陶制明器。当时这种陶制明器尚未受到人们重视,所以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然而这种明器确为陶器的多种用途开辟了新途径。商代以后
9、,随着人们对殉葬品的重视,专门作为明器的陶制品越做越精美,成为中国陶器艺术中很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商代陶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就是陶质酒器的制作越来越多,这与商代统治阶级生活日益腐化、大小官僚无不沉湎于宴饮的风气有关。这种风气波及到一般平民,便出现了“庶群自酒,腥闻在上”(尚书酒诰)的社会现象。商代青铜器中酒器多,那是供上层统治阶级使用的,而众多的陶质酒器则是统治阶级和平民都可以使用的。商代陶制酒器以盉、觚、爵、斝、尊、壶等居多,西周以后则盉、觚、爵等酒器明显减少。商周时代陶器上的装饰纹样,经粗略统计,有绳纹、蓝纹、方格纹、圆圈纹、双钩纹、云雷纹、四瓣纹、轮焰纹、曲折纹、方圈四瓣纹
10、、回纹、涡纹、附加堆纹、夔龙纹、饕餮纹等。商周的陶器庄重而华丽,工匠们非常善于将器物体积感最强的部分放在最显著的地位,以此为重心,同其他部分共同形成统一的雄浑的整体,即使是一些素面,只有简单几条弦纹的器物,其浑然一体的厚重浑朴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很多陶器上,特别是白陶上,安排了许多几何图案,它们重复使用,有的布满全器,有的只在一定部位划出一个装饰带,有的安排神异的夔龙纹或饕餮纹,或几种纹样同时使用,其成功之点是能够使装饰与器形统一起来,很协调地产生一种艺术效果。与原始社会的陶器相比,商代工匠们更善于选择装饰部位,也更善于在不同的装饰部位进行不同的修饰。一件器物可以划分出主要装饰面和次要装饰带。主
11、要装饰面都在器物凸的腹部,加上大面积的图案,如夔龙纹、饕餮纹等,显得十分醒目。有的器物则完全相反,只有肩部作出窄细的装饰带,而肩腹部分整个是光洁面。无论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都要求肩腹最突出部分的面积完整统一,绝对没有任何琐碎和不均衡的造型和装饰。工匠们在造型时就考虑到装饰的安排了。陶器上的各种图案,包括几何形线条、自然现象或动物形象,都随不同器物、不同部位的需要以及装饰内容的变化,组织得有一定的条理。复杂纷纭的自然现象被加以提炼、简化,哪怕是神秘化的内容也组织成条理分明的画面,表现出与造型和谐而又整齐的装饰美。陶塑艺术在商周时代也取得很大成就。属于艺术品的陶器有龟、鱼、羊头、虎、猪、蛤蟆、鸟类
12、,陶人坐像等。它们既稚拙又生动,例如陶羊头,双角向前弯曲,头上扬,两眼微闭,眼、鼻、口等器官都塑得相当准确。陶蛤蟆不仅姿态生动、而且背上还印刻有密集的小圆圈,表现蛤蟆的突出特征。陶虎作伏卧状,张嘴露齿,双眼圆瞪,刻划出虎的健壮与凶暴。这些陶塑艺术品取材于现实事物,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周代的陶塑制作技术继承了商代的传统并继续有所提高。在河南的一些殷墟遗址还出土了陶质水管。这些陶水管一般长40余厘米,直径21.3厘米,管口平齐,表面饰有绳纹和弦纹。在一处遗址还发现了一段三通水管。这些陶水管是夯土建筑基址的排水设施。它们的出现说明,商代的陶制品中已有建筑构件,制陶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建筑业。
13、作为建筑用陶,到了周代进一步得到发展。周代的排水陶管已经长达1米。西周的建筑物上已开始用瓦。西周的瓦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板瓦较大,约50厘米,表面有绳纹,上面还有瓦钉或瓦环。筒瓦较板瓦稍短,表面有绳纹或云雷纹。(图2)三、原始青瓷的出现瓷器是在制陶技术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由于原料和工艺的关系,使得瓷器既能表现出高雅的气质,又具备实用的价值。瓷器有利于工匠在生产中发挥自己的高度智慧和艺术创造才能。图2 商周建筑构件(采自中国陶瓷史)1.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陶水管2.河南郑州铭功路商代中期陶水管3.陕西扶风岐山西周陶瓦4.陕西长安沣东西周瓦5.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陶三通管6.河南安阳殷墟
14、商代晚期陶水管7.陕西扶风西周陶水管中国的瓷器究竟发明于何时?这有一个认识过程。过去人们根据晋代文献中开始出现“瓷”字,认为中国的瓷器发明于公元三世纪的西晋。但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商代遗址的多处发掘和充分的科学测试数据断定,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制成了瓷器。考古工作者首先在郑州二里岗商代中期的地层里,发现了一种胎质坚硬,施有青釉的器物。以后又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苏南的商代中、晚期遗址和墓葬中继续有发现。这类器物在西周、春秋、战国,两汉时期发现得更多、更普遍了。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自成一个体系,与后来公认的瓷
15、器一脉相承。上述情况令人信服地看到,中国瓷器的发明比“瓷”字的出现要早得多。根据科学测试,商、周时期的青釉器物完全具备了构成瓷器的基本要求。第一,已经采用高岭土作胎。第二,在表面施有一层玻璃质的釉。釉的主要成份是瓷土加上石灰石、草木灰,调成悬浮液状涂在瓷坯表面,它在入窑烧焙时熔化,形成玻璃状物质。第三,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230左右。迄今为止,陶器的烧成温度只需要800900,极少数达到1000,而瓷器烧成温度须在1230左右。第四,陶器有吸水性,瓷器没有吸水性或吸水性极微。商代的原始青瓷吸水性已经仅为1,或更低。由于胎体中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和唐宋时各名窑瓷器一样,都在70以上,三氧化二
16、铝(Al2O3)在17以上,经过1200左右的高温焙烧,烧结良好,使吸水性很弱,达到了瓷器的标准。第五,在物理性能方面,如比重、硬度、莫来石(也叫“富铝红柱石”)结晶的发育程度等都和以后瓷器一样。敲击起来也有清脆的金属声。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瓷器在商代已经被发明。不过商周时代的这种瓷器选料并不精,工艺也比较简陋,如釉层薄厚不匀,且易剥落,与后世瓷器相比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对于这种尚不成熟的瓷器,由于它的釉色多呈青绿、青黄或黄褐色,所以人们称它为原始青瓷。现今发掘出的原始青瓷的器形有尊、罍、钵、罐、瓮、豆、簋等。其中豆的数量较多,器形为浅盘矮圈足,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最为流行的器物。在江西清江吴城还
17、发现了原始青瓷制作的工具,如马鞍形背的双孔刀和纺轮等,这是其它地区所不曾见到的。第三节 战国秦汉的陶瓷 从战国开始,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经过秦朝的巩固和发展到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手工业技术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汉朝的陶瓷工艺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以民用粗陶来说,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后世的粗陶制作在规模和质量上很少有超过汉朝的。这时期,建筑用陶,所谓秦砖汉瓦,千百年来为人称颂;低温釉陶的发明为陶器的美化开拓了广泛的道路;画像砖大量烧制,其图象生动而具体地记录了汉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成为研究汉代历史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青瓷烧制的成就为中国陶瓷史揭开了新的一章。 一、战国秦汉的制陶
18、成就 在战国和秦朝,各地制陶手工业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官府办的作坊,为了适应各国兴建都城和宫殿的需要而大量烧砖烧瓦,建筑用陶的生产发展相当快。各地兴起的私营作坊仍然以生产生活用具为主。战国陶器主要是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还有磨光黑陶和彩绘陶。生活用陶的设计和各部分的安排,也是着眼于实用,例如炊器的釜,底部作成半球形的圜底,拍印绳纹和麻布纹,便于放置,也便于煮食物时受热均匀。釜的口沿作成外折或卷沿,为了提拿方便。秦国的釜,腹体扁圆,腹上的颈作得厚实而短粗,这样设计可以增强口部的承受力。与釜配套的炊器是甑,甑是一种复合炊器,它放置于釜上,上面要加一个盆,因此甑底作得尖瘦,在各种口径的釜上均可放置,作饭
19、人家用起来既灵活又方便。为了使扣在甑上作盖用的盆放置牢固稳当,甑的口唇表面作得又宽又平。作为储盛器或容器的瓮、罐一类器物,腹体特别大,而口却很小,使用起来便于加盖和封闭。饮食用具也是以实用的原则来设计的。在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中的贵族崇尚用青铜礼器作陪葬品,战国以来发生了变化。由于青铜名贵难得,人们逐渐用陶来仿青铜制作器形。很多贵族墓葬出土了仿青铜器造型的各种鼎、壶、敦、簠,豆、簋等。陶器的装饰主要是彩绘和粉绘。在烧成的陶器上用朱红、土黄、白垩土和黑色颜料来绘画,有红黄二色,或红黄白三色或多种颜色。江淮楚国地区多用白色作地。所绘花纹有神化了的动物形象,如龙凤、蟠螭,还有柿蒂、几何纹等。这些画饰讲
20、究对称,优美动人。此外在北京、河北等地陶器上还运用流畅的线刻艺术作出鱼、龟、猛兽和人物狩猎图案,装饰性很强。战国到秦,陶器生产中大量制作各种雕塑品,有鱼、飞鸟、鸭、鸡、马、虎、舞蹈人物等作品,有的与日用器物结合在一起,有的是单独小品,有的成组出现。1956年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出土一组乐队与舞人的群塑,是战国时期人物雕塑的代表之作。乐队是8个人物,梳着各式发型,席地而坐,以不同的姿势,捧着不同的乐器,身驱微微前倾,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舞蹈者的动作。虽然一些人手臂残缺,乐器已缺失,但弹奏的表情相当逼真。这些雕塑作品,包括个体的动物形象或器物上的动物,虽然没有后代雕塑那么精细、写实,还带着几分稚拙之
21、气,但已经塑制得相当传神,给人一种立体写意的美感,表现出东方艺术的特有风格。这个时期的陶塑艺术成就最高、最为壮观的,莫过于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马俑。这些陶制兵马俑多达七千余尊,还有战骑百余匹,战车百余乘,组成了威武雄壮的军阵。秦朝的工匠们以超凡的技艺和智慧,赋予这些陶塑品以神奇的生命,为中国古代陶塑艺术增添了异常光彩。汉代陶器主要以灰陶和硬陶制成。汉代灰陶一般呈青灰色,火候均匀,质地坚实。灰陶容器很少有印纹,基本上是素面的,在随葬品中有彩绘陶器。陶鼎、陶锺是汉代最为流行的器物,其它容器有陶制的瓮、罐、盆、盘、樽、碗等。在汉墓中,作为随葬明器的陶制模型也很多,如陶俑及仓、灶、井、磨、猪圈、楼阁等
22、等,数量很大,种类也很多。汉代硬陶流行于长江以南,是用南方的粘土烧制而成的。与灰陶相比,硬陶烧成温度更高,陶质更坚硬,故称硬陶。硬陶表面往往有拍印细密的方格纹或刻划的波状纹、锯齿形纹。器物种类以瓮、罐、壶、盒、碗等为多。汉代官营的制陶作坊,往往在陶器上面印上戳记,如“河亭”、“河市”、“陕亭”、“陕市”等。亭和市是指汉代各城市中由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区和商业区。 二、汉代釉陶的发明 在汉代,有一种表面涂有浓厚的棕黄色或绿色釉的陶器,这就是发明于战国时期的釉陶。釉陶就是在普通陶器(即瓦器)上,施一层含铅量很高的釉。铅的熔点低,在釉里起助熔剂的作用,它可以在普通的低温陶上烧成。在釉里加入一定数量的呈色
23、金属物质,烧成后釉面会呈现出美丽的颜色。关于铅釉陶器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受了东地中海沿岸属于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埃及绿釉、褐色釉陶器的影响。据考古资料和化学分析证明,中国铅釉和地中海地区的铅釉陶器没有任何联系。铅釉陶器是中国自己发明的。科学家们分析,在秦汉时代,道家在炼丹过程中,很可能采用包括铅、石英在内的一些物质作为原料进行烧炼。这些东西混合后,在一定温度下便会熔融成玻璃状物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冶练和使用铅的长期实践中,完全可能把铅与砂、粘土、灰等含二氧化硅的物质混合,进行高温化学反应,逐渐掌握其生成物即铅玻璃物质的形成规律及其特性,并且最终把它应用到陶器上去,这就导致了铅釉的发明。(1)低温釉
24、陶配制工艺比原始青瓷复杂,它要加入金属铅作助熔剂,配入呈色金属物质,还要求控制陶器烧成的温度、掌握适合陶胎的膨胀系数等。原始青瓷在商代发明以来,制造方法至汉代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中国也有很久的用铅历史和在铜中加入铅的经验。汉代就是在制陶及原始青瓷和用铅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新的工艺而发明了釉陶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铅釉陶器,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墓葬中。釉陶出现的初期,品种和数量很少。釉陶采用普通陶胎,一般以泥质红陶为多,灰陶很少,制作时与制普通陶器一样,在拉成的坯体晾干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施釉,一次烧成。只要配釉技术掌握了,釉陶就可以很快地发展起来。釉陶在西汉中期还只有壶类,西汉末
25、期至东汉初期增加了仓、樽、罐、洗、钵、盒、魁、几、勺、杯等。到东汉末年,除上述器物外,又增加了博山炉、瓶形器、各类动物、人俑、水井模型等。在河南、山西、甘肃等地还发现了大量的水榭、高楼、坞壁、楼橹等。棕黄色的釉陶出现较早,绿色的釉陶出现略晚。东汉时期大量流行的是绿釉陶器。釉陶质地不坚,釉也容易剥落或破碎。不过,汉代南方的硬陶上,有时也涂一层薄釉,或黄或绿,烧成温度较高,是属于商周以来的传统青釉,与汉代的铅釉还有区别。 三、东汉青瓷的提高 经过战国、秦和西汉,瓷器的制作技术在不断提高,逐渐摆脱了其原始状态。根据化学测试得知,西汉瓷器胎体中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增高,这就需要更高的烧成温度。但是西汉的烧瓷窑炉较战国时期的改进不大,因此瓷器的烧结程度没有明显提高。到了东汉,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瓷器的烧制工艺得到一次飞跃性进步,其标志是制造出了青瓷。东汉时期,由于对制瓷原料进行精选,对胎釉配方加以改进,并且改造了窑炉结构,使得烧造技术大大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