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正式结婚而同居这件事情去刺伤媳妇。树生虽不满婆婆的挑衅,丈夫终日苦恼着脸。但她确割不断对体弱多病的丈夫的怜悯和爱,独自承受难以忍受的精神煎熬。还担当起家庭的重担,照顾吐血的丈夫,积极筹备不少的医药费用。即使远在兰州,也从不间断对家中的支援和一直没有背弃丈夫。三、汪文宣、曾树生悲剧原因第一:时代和社会的悲剧汪文宣是一个小公务员,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重庆经过朋友的介绍有了一份养家糊口的活做,妻子在银行里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按道理上来讲,汪文宣在常人看来是应该生活得幸福的,他们这家人可以说生活得是快乐的,可是从头到尾汪文宣生活得不是人们想像的顺利,最后却在孤独与痛苦中了却了年轻而悲惨的生命。我们不得
2、不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汪文宣有这样可悲的结局?其实他的想法很普通也很简单,他只想和家人在一起好好的生活,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甚至连什么都可以忍受,到了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敢想的地步。对于世界上所有正常的人来说,这是最低的也是最起码的生存要求。然而,像他那样“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老好人为什么偏偏却不能存活在那个年代呢?他也曾经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的一个高材生,也有过崇高理想:创办“乡村化的学堂”来报效祖国。那么到底是谁阻碍了他向前的步伐?又是谁把他由一个“五四时期”的勇士变得懦弱、无能、胆小、怕事、失去个性、失去生命力、失去生命意识的懦夫、孬种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残酷的战争时代;黑暗的社会环境;
3、腐败的社会制度;万恶的反动统治。汪文宣是渴望继续活下去的,然而万恶的旧社会没有给他活下去的机会。战争的炮火、黑暗的社会、反动的统治早已撕碎了他的理想,泯灭了他的人格,无情的把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黑暗深渊。在现实生活中,汪文宣也曾经拼命的努力过、拼搏过、挣扎过。然而,在那样的环境中会有用吗?他所有的拼搏与反抗是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微不足道。第二:婚姻的悲剧。汪文宣与曾树生一起毕业于上海某大学教育系并有着共同的理想:教育救国,他们双方从开始都能从对方满足自己的爱、安全、尊重和从属。这些要求尽管是有些“乌托邦”式的,但是很快动摇了,婆媳之战、动荡的社会、第三者的骚扰等让他们给予双方的需要限制了,扭曲了
4、,最后乃至破灭了。我们不能随便地说汪文宣和曾树生夫妇哪个先给予对方的需求少了起来,因为在他们从开始的结合就已经预示着怎样的结果。虽然夫妻间有着共同的理想,可是相互的需求却已变了质。为什么曾树生和汪文宣之间的思想差距会渐渐变大呢?因为汪文宣的“老好”让曾树生觉得他已对生活丧失了最基本的斗志,曾树生明显感到爱的缺失,可是这也是他们所有需求根基的缺失。曾树生最终离开家庭的原因看似有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汪文宣自身的懦弱导致的。十多年前他们俩人结合时应该算是完美的,但是现实的情景是他们二人之间思想灵魂的差距越来越远。尽管汪文宣和曾树生都仅仅三十四岁,他们两个人却明显不像同一个时代的人。曾树生全身上下
5、都仍然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处处都看得出她是个不甘寂寞的新知识女性;相反,汪文宣却是一个十分委琐的男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公司,处处都是那样的谨小慎微,思想与肉体都行同槁木。连汪文宣自己都感觉到“她因为有自己的一个新天地,我让她住在这里只有把她白白糟蹋了”。当妻子曾树生激情满怀的握着老公汪文宣的手时,她感到“那只手非常软弱无力,并且指头发冷。”与汪文宣相比较而言,追求曾树生的上司陈主任却是另外的模样:他“身材魁梧,仪态轩昂;虽没有什么大作为,可在社会生活中总能左右逢源;她和他似乎更接近,距离更近;他们站在一起倒使看见的人有一种和谐的感觉”。所以,汪文宣和陈主任对比起来,不但没有了可以凭借的感情基础,
6、也没有了道义上的支持。这样,汪文宣就深深陷入了精神痛苦的深渊。最后,作为一个男人,事业上失落和家庭婚姻的不幸,直接把他投向了死亡的坟墓。第三:传统观念的悲剧。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三人是深受传统婚姻价值观念的禁锢的。汪文宣与曾树生没有结婚就同居确实是对旧中国封建传统婚姻观念的冲击。相对于汪母来说,“同居”成了她攻击儿媳妇的强大武器。汪母之所以不满意于曾树生,主要是因为她觉得曾树生很多的行为都不符合作为一个媳妇的“规矩”:爱应酬、爱打扮、还背着汪文宣写“情书”。当然曾树生她也有她自己的道理,当汪母羞辱她是儿子的“姘头”,没有举行过正式的结婚仪式时,她理直气壮的回答道:“我老实告诉你:现在是民国三十
7、三年,不是光绪,宣统的时代了我没有缠过脚,我可以自己找丈夫,用不着媒人。”婆媳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异常尖锐,在这里,除了一般家庭里的婆媳摩擦之外,更有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意识观念的冲突。为什么曾树生会绝情地远走高飞呢?这与汪母是有关的,汪母总是爱在他们之间从中作梗,对曾树生也恶语相向,冷眼相对,频繁引起家庭内战,让汪文宣处在家庭风波的浪尖上。汪文宣的母亲对汪文宣的爱看似无私、宽厚、博大,而实际上她的这种爱是带有自私、狭隘、专断,她的这种母爱是一种畸形的母爱,她只是满足于自己对于儿子的单向之爱。从来都没有顾及汪文宣的个性发展,也没给予儿子多重感情的权利。她的封建观念下的狭隘的母爱,对于儿子来说
8、事实上是起到不幸的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作用。第四:人性和文化的悲剧假设树生能够再坚持忍一忍、熬一熬,也许她们一家人的悲剧可以延迟、减轻、避免。然而,五四之后的新知识女性曾树生,精神上的创痛比起她的物质贫困来说更加让她无法忍受,汪母让她顶着“姘头”的骂名,可是对于树生来说比牺牲她的性命还难接受的是任由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婆婆来支配、漫骂。她是一个爱动、爱热闹、有头脑的个人主义者,她受过西方教育的影响,她没有认为积极争取个人的权利是一种错误,她一直在追求新鲜、幸福、享乐。汪文宣一再的以“老好人”自居,一再的忍让在曾树生看来只能算是软弱,汪文宣的身体有重病,也没有好的生存本领,这怎么能让她满足对生活的
9、追求呢?最恼火的是婆婆在家处处都与他过不去,外面还有风流倜傥、执着追求她的陈主任,这个枯井一般家里,婆媳之争还在不断的消耗着她美好的青春,她不想舍弃自由,她想痛快淋漓的进行人生追求。最后,左思右想,为了自己今后的幸福生活,终于抛夫弃子,远走高飞,并且寄回了一封袒露胸怀但又残忍刻薄的绝情信,断绝了汪文宣的仅有的一点精神上的希望。所以,汪文宣一家人的悲剧又可以说是人性和文化的可悲、可叹! 综上所述,汪文宣本人悲剧命运以及家庭悲剧的真正根源是极其复杂的: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参考文献:巴金作品选 巴 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 吴宏聪 范伯群 武汉大学出版社巴金精选集 巴 金 北京燕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