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138.50KB ,
资源ID:3359304      下载积分:1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33593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检验科质量管理自查表.doc)为本站会员(A小芳)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检验科质量管理自查表.doc

1、1 = 0 (2分)斜块2的力平衡方程式: Q + R12 + R32 = 0 (2分)按比例尺P = 1 N / mm 。分别画出楔快 1、2 的力多边形如图 (3分)并从图中量得 da = 16.5 mm,则 Q = da P = 16.5 1 = 16.5 N (1分)三、(共14分)在图示双滑块机构中,已知工作阻力 Q = 500 N,转动副 A、B 处摩擦圆及移动副中的摩擦角 如图所示。试用图解法求出所需驱动力 P 。 规定 :取力比例尺P = 10 N / mm 。解:在机构图中画出各全反力。其中 R21(R12)、R23、(R32)各给2 分,R43 、R41 各给 1 分;滑快

2、1的力平衡方程: P + R21 + R 41 = 0 滑快3的力平衡方程: Q + R23 + R43 = 0 杆 AB 的力平衡方程: R12 + R32 = 0 按 P = 10 N / mm 分别画出滑快 1、3 的力多边形如图;考虑到 R21 = - R12 ,R12 = - R32 , R32 = - R23从力多边形图中量得 P = 10 40 = 400 N四、图(a)所示为一凸轮 - 杠杆机构,原动件凸轮 1 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从动件杠杆提起重量为 Q 的重物 。已知此机构运动简图是按长度比例尺 L = 4 mm / mm画出的,重量 Q = 300 N 转动副 A 和 C

3、 处的摩擦圆半径 = 10 mm,高副接触点 B 处的摩擦角 = 200 。试用图解法求出为提起重量 Q ,在凸轮 1上所需施加的主动力偶距 M1 的大小和方向。解:杠杆 2 的力平衡方程为: Q + R32 + R12 = 0 其中:Q 为工作阻力(已知); R12 为主动力,根据杠杆 2 在 B 点相对于凸轮 1 的滑动方向,可判定 R12 从法线方向向上偏转 角,且与 Q 力相交于 M 点;因为杠杆 2 在凸轮 1 的推动下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中 23 所示),且 C 全反力 R32 的大致方向是从右指向左,所以 R32 应切于摩擦圆上方且通过汇交点 M。受力图如图(b)所示。取力比例尺

4、P = 20 N / mm 画出力三角形如图所示。从而求得: R12 = ca P = 28 20 = 560 N R12 的反作用力 R21 作用在凸轮 1上,根据凸轮 1 的力平衡条件,在转动副 A 处应有一与 R21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全反力 R31 (与 R21 平行)。因1 为逆时针方向,故 R31 应切于摩擦圆的上方,如图所示。R21 和 R31 之间的垂直距离为 h1 ,它们形成一个顺时针方向的工作阻力距,则主动力偶距 M1 应与此阻力距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考虑到 R12 = R21 = R3 = 560 N故 M1 = R21 h1 L = 560 11.5 4 = 2576

5、0 N mm = 25.76 NmM1的方向为逆时针(与1 同向)。第六章 机械的平衡基本要求 了解回转件平衡的目的。掌握回转件的平衡计算,熟悉动、静平衡的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基本概念题与答案1.什么是机械的平衡?答:使机械中的惯牲力得到平衡,这个平衡称为机械平衡。目的 :是消除或部分的消除惯性力对机械的不良作用。2.机械中的惯性力对机械的不良作用有哪些?答:(1)惯性力在机械各运动副中产生附加动压力增加运动副的磨擦磨损从而降低机械的效率和寿命。 (2)惯性力的大小方向产生周期性的变化引起机械及基础发生振动使机械工作精度和可靠性下降,也造成零件内部的疲劳损坏。当振动频率接近振动系统的固有频

6、率时会产生共振,从而引起其机器和厂房的破坏甚至造成人员伤亡。3.机械平衡分哪两类?什么是回转件的平衡?又分几种?答:分回转件的平衡和机构在机座上的平衡两类:(1)绕固定轴线回转的构件产生的惯性力和力距的平衡,称为回转件的平衡。回转件的平衡又分两种:一、是刚性转子的平衡,不产生明显的弹性变形,可用理论力学中的力系平衡原理进行计算。二、是挠性转子的平衡(不讲)。4.什么是刚性回转件的静平衡、动平衡?两者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答:静平衡:刚性回转件惯性力的平衡 动平衡:刚性回转件的惯性力和惯性力偶的平衡。 区别:B / D 0.2 即不平衡质量分布在同一回转面上,用静平衡。静平衡可以是静止轴上的力的平

7、衡。B / D 0.2 即不均匀质量分布在不同的回转面上,用动平衡。动平衡必须在高速转动的动平衡实验台上进行平衡。5.机械平衡中重径积作用是什么?答:用重量和半径的乘积表达刚性回转件中所产主的惯性力的大小和方向。6.B / D 0.2 的刚性回转件只要进行静平衡就可以了,但是在同一个回转平面不能加平衡的重径积若达到机械平衡,得需要什么样的平衡?答;在上述情况下,得到在两个相互平行的回转平面内加平衡重径积,使惯性力平衡,还必须达到惯性力偶的平衡,因此:得到用动平衡的方法来进行了平衡。典型例题例1 在图(a )所示的薄型圆盘转子上 ,钻有四个圆孔,其直径以及孔心到圆盘转轴 O 的距离分别为:d1

8、= 50 mm,d2 = 70 mm,d3 = 90 mm,d4 = 60 mm;r1 = 250 mm,r2 = 200 mm ,r3 = 200 mm ,r4 = 260 mm。各孔的方位如图所示,其中:12 = 600 ,23 = 900,34 = 600 。已知圆盘由均质材料制成。试求为使圆盘平衡,在孔心位置 rb = 300 mm 处应钻平衡孔的直径 db 和方位角4b 。解:由于圆盘的材质是均匀的,因此,圆盘上各孔的直径 d 即可代表该处所欠缺的质量,孔径 d 与距离 r 的乘积 d r 也就代表了不平衡质径积 mr 的大小。由已知条件算出的 di ri 值如下.素质教育的内涵1.

9、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评价观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2.评价内容多元化;3.评价方式多样化;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更注重评价过程。学生观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现代教师观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现代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

10、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三爱二人一终生)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

11、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通过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教师可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缺陷,加以纠正,并做出评价,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设;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上作业,辅导检查)一堂好课的标准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简捷性;5.有指导的认识。教学过程的结构1.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效果。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

12、循序渐进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8.量力性原则。(直启系巩,理因思量)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1.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谈话法的实施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

13、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1.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2.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3.升学就业指导教育。(一安四生)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疏导性原则;2.方向性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也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平行主义德育原则);6.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7.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8.长善救失原则。(书方知信,极致因善)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14、;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3.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

15、针对性和实效性。贯彻因材施教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6.人道主义和社会功德教育;7.正确的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德育过程的基本规

16、律1.德育过程是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知思活长(知识和思想可以帮助人活得长久)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法;3.指导实践法;4.情感陶冶法;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的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运用榜样法要注意的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实际锻炼法也称指导实践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运用实际锻炼德育方法要注意的要求1.运用实践锻炼的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锻炼;2.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