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41.50KB ,
资源ID:366957      下载积分:1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3669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核电站电子全文管理软件系统开发.doc)为本站会员(杨浈)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核电站电子全文管理软件系统开发.doc

1、tenthousand people)资料源于:“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http:www199itcornarchives206620btml网络支付业务的人数达到2783亿人。这个规模是使用传统商业银行开设的电子银行服务的15倍。这两类网站上具有代表性的分别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和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据调查显示,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用户为75703万人,支付宝用户的人数为251116万人。支付宝用户是工商银行用户的332倍,如图11和图12所示。通过比较二者可知,国内的互联网金融进入到了高速发展期。无论是基于第三方平台的电子支付还是传统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其影响是非常广泛的。然而相比较于电子

2、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在互联网时代,占到了金融业发展的主流。二、余额宝的出现和网络理财意识的兴起据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关于互联理财的社会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曾经购买网络理财产品,660的采访者会把存在银行中的闲置资金投资到网络理财产品中去。从年龄结构上看,受访者三十五岁以下的占到72。3,三十五岁以上的占到277。通过对购买网络理财产品的人数进行深入调查发现,这些人当中将资金转入到余额宝中来获取收益的占到总数的630。而余额宝的问世仅仅始于2013年的6月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余额宝就掀起了网络理财的新高潮。针对其进行网络理财的原因进行的调查显示,银行存款利息太低(239)

3、和理财随时可以转换成现金(189)是两个主要原因,原因之三是网上理财的高收益(占176),原因之四是收益变化额每天都在2万方数据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变化,客户可以通过账户看到这个变化,体验式理财效果明显。但是,调查还显示,554的人并不了解网络金融理财的经营方式以及潜藏的风险,风险意识淡薄。三、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互联网金融方面当前,电商企业基于逐利的目的和实现“纵向一体化”的发展需要,由之前的电商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变成自己开设银行,自己经营银行,从而实现增加收入和削减交易成本的目的。然而,商业银行本身发展了数百年的历史,有着完备的风险监管理念和风险监管工具。而电商在银行业务这方面没

4、有多少经验,如果继续沿着传统银行的路线发展的话,它很难在市场中同拥有雄厚实力的商业银行进行竞争。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的风险监管工具被应用到互联网金融中。风险的管理可以借助于新的计算机技术实现有效管理。例如:大数据技术和云存储技术。云存储技术实现了海量数据如何有效存储的问题,而大数据技术则是在云存储技术的基础上,既可以针对传统的数值数据也可以针对类似于视频、文本这样的非传统数据,进行有意义韵分析,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的过程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四、金融监管有所放松2014年3月11日,银监会的网站上转发了一篇人民日报的消息【2,称银监会主席尚福林

5、表示经过反复论证和筛选,并经国务院同意,目前已经确定了5个银行试点方案。试点采取共同发起人制度,每个试点银行至少有2个发起人,同时遵守单一股东股比规定,分别由参与设计试点方案的阿里巴巴、万向、腾讯、百业源、均瑶、复星、商汇、华北、正泰、华峰等民营资本参与试点工作。接着将对发起人的资格进行审查,如果通过的话,可以正式确定为试点银行,进行互联网银行业务。透过这篇公告可以看出,银监会对于民营企业创办互联网银行是持谨慎支持态度的。透过背景的描述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有意进入互联网银行这一行业,为传统的商业银行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方支付

6、平台为电子商务银行的创办提供了客户来源;互联网理财意识的兴起为其提供了资金来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为电子商务银行的经营提供了安全保障;监管的放松为电商银行的准入提供了可能。因此一种新的带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互联网银行模式即将出现。它为小众企业投资与融资提供了新的途径,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万方数据ERP产品占绝对主导地位。在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厂商开发ERP软件。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成型的ERP系统,但由于大多数软件都是国外厂商开发的,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的国情,国内厂商开发的产品多数都是财务方面的软件系统,非常缺乏能够适合我国目前制造企业,特别是适合兵工企业使用的ERP软件。18本课题

7、的设计目标本次课题开发的设计目标是根据ERP的先进思想理念,设计出能够适合我6嚷嚷,当前可实行由人民银行制定基准利率,商业银行自行决定浮动幅度,允许差别定价的政策。 (4)制定鼓励创新的具体措施,加大对业务创新的保护力度。建议人民银行及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创新基金,对创新行为予以激励,人民银行监管部门也可以采用特许权、专利权等措施对业务创新进行保护。 (5)适当扩大创新业务市场准入范围,遵循鼓励、规范和控制风险的原则,对有利于拓展金融业务领域的资本工具、保险工具、债券工具等予以准入,特别是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等领域的创新业务。(二)建立符合现实国情的业务创新

8、风险管理体系,以加强对业务创新的监督管理业务创新是把双刃剑,在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业务创新监管体系,以规范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行为,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当前应加强以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监管。一是强化资产、负债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督促商业银行下大力气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资产与负债的对称管理,调整资产结构,增加流动性强的资产,促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趋于对称;通过推行分级审批责任制度,用集体审批来发现和制止可能带来高风险的创新业务;通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限制创新业务的风

9、险度;通过分级、集体审批制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防止个别人的创新冲动造成不可挽回的经营风险产生。二是加强对表外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表外业务创新复杂多变,且其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应采取切实措施有效控制表外业务创新产生的风险。在对表外业务创新准确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系统和风险评估以及预警指标体系;针对表外业务创新设计具有工程性、数理化的特点进行根本性剖析,从其运作流程上实施全过程监管;实现表外业务创新自律性监管,建立信息披露和公开制度,对表外业务创新活动进行及时、完整、准确的记录,杜绝不负责任的冲动性“创新”行为。三是在加强监管、防范创新风险的同时,要注意尽可能地简化创

10、新业务的审批程序。监管机构审批创新业务的效率对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只求活不求稳是不对的,同样只求稳不求活也是不对的,由于怕出风险而延长审批的时间或干脆把创新业务扼杀在摇篮里是一种消极的做法,积极主动地分析风险的大小、范围和影响力,并努力提高风险的控制能力才是可取的。(三)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时应循序渐进,并注重同业间的合作一是开展创新业务应以传统业务为基础,商业银行创新业务是传统业务或现有业务的延伸,许多创新业务的开展依赖于传统业务,没有传统业务就没有创新业务。如果忽视传统业务的巩固和发展去进行业务创新,那么业务创新就失去了根基,应该在发展创新业务的同时不断巩固和壮大传统业务,并

11、以传统业务的发展带动创新业务的发展,形成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互动和良性循环,实现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双向促进,共同发展。二是业务创新要坚持改进、改造和拓展相结合,在借鉴和引进国外创新业务时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切忌全盘照搬,对已开发的创新业务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增加新内容、新功能,提高综合效益。三是业务创新在合理竞争的同时要注意相互合作.后危机时期国际组织金融监管改革评析及启示汤柳,王旭祥 2010-09-28摘 要: 文章回顾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国际组织关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改革行动,归纳了国际组织改革的突出特点及其实施障碍。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组织的改

12、革建议和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特点,从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构建中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以及加快中国系统性风险管理研究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政策建议。关键词: 后危机时期,国际组织,金融监管,监管改革一、国际组织金融监管改革行动概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稳定与发展需要深层次的协调与合作。国际组织已经成为各国共商全球经济金融、促进共同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的世界级平台。就监管而言,G20、IMF. BIS 等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国际组织,负有维护金融稳定这一重要职责。为了共同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造成的巨大冲击,自2007 年以来,各国际组织在各自相关领域内,就洞察危机根源、重塑监管理

13、念以及改革监管体系等各个方面均提出相关指导方针及政策建议,其监管改革措施之密集、涉及范围之广泛令人印象深刻。如果说宏观审慎监管的推行开启了法规管制新时代,那么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相关监管理念的重塑、监管体系的重构,以及加强全球监管合作和监管法规统一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各国最高层次的会晤,G20 在国际组织针对金融监管的改革中发挥着统领、监督和协调的作用。客观而言,自危机发生以来连续召开的四次峰会中,伦敦峰会正式提出的审慎监管的国际架构以及加强监管的若干建议对于未来监管体系的变革明确了方向,成为四次峰会中最具有实质成效的会议。伦敦峰会时期是全球危机最为严峻的时期,也许唯有共同的“

14、切肤之痛”方能让争论不休的美国、欧盟和英国等主要经济体达成共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fMF)、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以及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监管改革行动主要集中在加强对发达国家的监督、加强系统性风险和逆周期监管研究以及启动早期预警机制的相互合作等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 IMF 对金融稳定模型的引入(Standardized risk-assessment matrix(RAM)。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从宏观审慎的角度将主要的风险来源(如家庭过度负债、银行资产不足等)、引发危机的驱动因素(宏观经济的严重衰退、系统重要性机构的倒闭)和传导机制以及监管和危机的管理框架、压力测试的结果等各项内容纳入综

15、合评估,同时该模型还给出风险引发危机概率的计算以及相关风险事件发生对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影响的模拟等。除此之外,巴塞尔委员会实施的银行监管框架改革,以及提出将流动性偿债能力系数和净稳定融资系数作为流动性风险的国际监管标准等新举措,也受到各国关注。国际保险监督协会(lAIS)、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 )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分别在证券和保险的监管和会计准则等方面出台了有关支持宏观审慎监管、扩大监管范围、加强逆周期监管、促进国际监管合作的相关改革措施。二、国际组织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贡献和特点(一)主张政府主导的金融稳定与市场主导的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平衡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被视为两种

16、法规管制时代的分水岭。危机前的现代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关于金融主体如何实现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而危机的发生则使”自由市场是促进成长与稳定的最佳方式”这一结论受到了严重质疑。以 G20 共识为基准的国际组织所采取的各项改革措施表明,金融改革并不是以惩罚为目的,而是以创造一个足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制度为出发点。这一态度表明危机后的监管改革取向:既要防范金融创新过度导致的金融风险,又要鼓励法律规范下的金融创新活动;既要从日益加强的金融一体化中获益,又能控制潜在负面溢出效应的发生,从而实现管制与市场的最佳平衡。(二)围绕宏观审慎的监管要求,实现对监管理念的重塑G20 伦敦峰会强调监管体系必须能防范波及

17、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缩小而非扩大金融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一主张体现出宏观审慎的监管要求。随着各项监管方案的推行,关注单个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理念,正在被关注金融系统整体情况的宏观审慎管理理念所取代。与此对应,顺周期循环正在被逆周期工具下的平缓周期循环所替代,各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沟壑正在被各项关于加强信息沟通的合作机制所拉近;法定的监管边界正由于跨行业、跨国、跨地区的监管合作而得到延伸,新的监管理念正在逐步形成。(三)创新性的监管方法层出不穷伴随监管理念和体系的变化,国际组织在此次改革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监管方法和依据。如金融稳定模型的提出,对“系统重要性” 的重新定义及资本缓冲与动态贷款拨备

18、等逆周期工具的构建,按金融关联度实行资本附加费、薪酬发放与风险管理有效结合之理念的提出,衍生品场外交易制度的变革等。尽管其中一些监管工具并非被首次提出,但是在国际范围内探讨其操作性实属首次。(四)加强国际组织监管合作和制定全球监管最低标准从国际组织的改革行动中可以发现,加强合作的内容不仅强调各国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还突出强调国际组织间关于监管的合作。根据 G20 的要求,应加强 FSB、IMF 和 BIS 的沟通与合作,加强 FSB 和 IMF 在金融稳定方面的共同职责,要求 IMF 和 FSB 共同建立早期预警演习机制( Early Warning Exercises,EWE)。在系统性风险

19、的研究方面,IMF、BIS 和 FSB 共同合作研究,提出了关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本框架,用于从系统性风险的角度评估和测量单个机构、市场以及工具在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性。此外,为了促进各国监管法规的一致性,2010 年 1 月 FSB 出台了关于加强遵守国际标准的框架 ,通过建立最低全球标准的方式,要求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提供标准。(五)加快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纳入主要经济体在此次危机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凸显危机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性。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显著上升,加之各国对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及系统性监管的要求不断增加,共同推动了新兴市场国家在 IMF 等国际组织中地

20、位的提升。这一趋势在其他国际组织的金融监管改革中也得到体现,例如,G20 替代 G8,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 FSB 吸收 G20 中包括中国在内的数个发展中国家成为正式会员:与金融监管有关的各个主要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纷纷吸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作为新成员;巴塞尔委员会将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行长和其他监管者领导纳入该委员会的治理机构。当然,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得到体现和提升,但在这些长期由发达国家控制的机构里,能否获得应有的话语权,还需要充分的时间来实现。(六)针对欧美国家展开的改革行动,未充分考虑新兴市场国家的要求在国际组织的改革行动中,无论是对危机根源的剖析还是加

21、强监管的举措,均是针对欧美国家的经济金融特征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监管和法律安排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不断纳入新兴市场成员国的国际组织,此次加强监管的改革行动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则考虑甚少。这样的改革如果在所有成员国范围实施的话,其行动效果颇有“欧美国家生病,全球跟着吃药”之嫌。因此,如何结合本国的经济金融和监管特点,汲取危机的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采纳国际组织监管要领,加强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是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三、关于国际组织金融监管改革的争论和实施障碍(一)关于改革启动时间的选择虽然危机后围绕宏观审慎原则展开的改革行动已成为各国共识,但是改革何时实施仍在各国存有

22、分歧。例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查尔斯古德哈特反对在经济金融尚未企稳的形势下,草率以监管法规的形式强化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管劳拉科德雷斯指出,在金融稳定委员会及巴塞尔委员会的配合下,G20 已在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进程中取得显著进步,但“仍有需要继续推进和改善的环节”,要避免因冒进产生监管套利空间让投机者有机可乘。在经济金融复苏基础尚不稳固的后危机时期,尤其是在以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主的全球财政风险加剧的情况下,包括监管在内的各种纠正市场的行动都应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二)关于对改革力度和细节的共识对于国际性协议而言,细节问题往往是最难统一的,这也直接影

23、响到各国改革方案实施力度的大小。对于此次国际组织的监管改革,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当前各成员国在多个改革领域仍然存在意见分歧,而已达成共识的改革措施则实施状况也不尽如人意。例如在逆周期监管改革中提出的逆周期乘数的引入,在各国可能会因经济周期影响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从而出现不同国家对银行资本要求有松有紧。因此,英国央行负责金融稳定事务的副行长保罗托克指出,准确制定出最得当的逆周期措施并非易事。而美国财长盖特纳表示,达成一致的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十分重要,否则极易导致各国之间形成分裂局面。根据新的巴塞尔协议,新的银行资本金和流动性规定将于 2012 年年底开始实施。在银行薪酬系统监管方面,金融稳定委员会表示,尽管美、英、德、法、日等国家和地区已开始采取相关改革措施,但阿根廷、巴西、新加坡、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罗斯以及土耳其等国在落实银行薪酬改革措施方面仍显滞后。英国银行家协会首席执行官奈特针对这一问题指出,就目前而言,“协议”与“ 实施”之间仍存在巨大鸿沟。(三)关于改革的持续性问题国际机构及各国的风险预警体系对于危机并不成功的预测,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逆向监管的难度。尤其在景气时期任何影响经济增长的政策均不易被采纳。危机来临使全球面临共同灾难,经济金融形势的急剧恶化促使各国对监管改革表明了共同的决心,从而形成了国际组织的监管改革行动。随着危机影响的消退和经济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