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租房 用地 经济适用 房用地 商品房 用地 其他 用地 合计1564.7865123.9127330.1070391.963700219.7420172.2217165.1641531.935214.07307.6308 张店区282.189217.253330.1306151.0154122.914228.101230.214850.81562.7595 淄川区101.055313.951038.810532.96624.492728.47352.722112.6055 博山区86.924714.818628.481510.65743.86426.793214.174313.09295.70
2、00 周村区104.111911.111520.864733.77055.042728.72784.991630.07363.3000 临淄区315.436014.847453.787326.62954.464522.165021.9439195.22713.0008 桓台县134.72588.408936.714921.738721.738723.163044.7003 高青县93.585214.967034.993125.112919.51295.600011.66476.8475 沂源县95.04309.704236.848223.44695.075018.371911.701813.3
3、419 高新区218.12038.037432.213630.097826.62363.474227.8745114.28355.6135 经济开发区114.27189.000117.262629.54846.013523.534910.913447.5473 文昌湖省级 旅游度假区 19.32331.81336.98006.98005.80003.40001.3300 - 10 - 附件 2 淄博市 2018 年度住房用地供应计划表 单位:公顷 区县 供地总量 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商品住房用地 保障性安居工 程和中小套型 商品房用地占 比(%) 保障性住房 用地 各类棚户区改造用地公共租赁房
4、限价商 品房 中小套型商 品住房 合计存量增量 廉租 房 经济适 用房 廉租 房 经济适 用房 划拨出让 1234567891011121314 合计391.9637154.6923237.271400168.170000004.0517219.7420170.940487.55 张店区151.015466.347784.667728.1012122.914298.993784.16 淄川区32.966226.23616.730124.42184.05174.49273.957398.38 博山区10.65748.85741.80006.79323.86422.704989.12 周村区33.
5、77058.125425.645128.72785.04274.386298.06 临淄区26.62956.848719.780822.16504.46453.125294.97 桓台县21.738721.738721.738716.412775.50 高青县25.11297.033318.07965.600019.512914.106578.47 沂源县23.44694.730818.716118.37195.07505.0750100 高新区30.09783.474226.62363.474226.623618.636573.46 经济开发区29.54841.300028.248423.5
6、3496.01353.542491.64 文昌湖省级 旅游度假区 6.98006.98006.9800100 抄送: 市委各部门,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市政协办公厅, 市法院, 市检 察院, 淄博军分区. 各民主党派市委.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年月 日印发 日日引导龙头企业建立食品产业园和大型食品交易市场,以园区和市场带动食品产业布局的优化。 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大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 7.3 完善食品原料基地配套建设 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原则,建设和进一步完善一批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专用原料生产基地,逐步使原料基地建设走向专业
7、化、规模化、区域化和标准化。鼓励龙头企业在现有原料生产基地基础上,可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发挥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形成互利互惠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 7.4 完善扶持政策 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县直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和统筹运用好各类支持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种植及养殖业等发展的专项资金,扶持食品产业发展;协调好金融机构对经济效益好的食品产品和优势食品产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积极给予金融支持。 7.5 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质量控
8、制管理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从原料生产到食品加工、物流储运和销售等全过程的检测和监控,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7.6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引导企业加强市场调研,把准市场变化趋势,制订科学的营销策略,建立新型的营销机制,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商业销售模式,支持企业发展虚拟经营和规范发展电子商务,完善国内外市场的营销网络。加大区域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品牌等有关认证,开展国际商标注册,激励国内外参展。积极开发新型、特色食品,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发挥政府或协会的引导作用,不断提高企业出口营销能力。 附:主要编制依据 中华
9、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主席令21号,2015年4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改)(2016年2月6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 山东省行动纲要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5年3月13日)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鲁
10、发201513号)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65号)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工信部2011-2020年) 食品工业发展报告(工信部2013-2014) 浓缩果蔬汁(浆)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工信部2011年第27号) 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工信部2012年第22号) 山东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10-2020年) 山东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2018年) 山东省肉牛肉羊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未来5-10年山东省生物产业
11、发展思路研究(山东省发改委) 2016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报告(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荷兰合作银行) 泗水县2014年鉴 泗水县经信局、发改局、农业局、科技局、食药局等部门提供的有关资料 规划编制组实地调研资料 济南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四化”同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新常态下农业对省会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将更加凸显,科学谋划好“十三五”全市农业发展路径和工作重点,是推动省会现代都市农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对于确保“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战略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全市统一部署,特制定济南
12、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一、发展基础与未来形势(一)“十二五”回顾“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主动把握适应新常态,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方略,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然灾害多发等各类风险挑战,成功开创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局面,促成了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进入又一个黄金期,有力支撑了全市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向好发展,为协调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省会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业生产连续保持稳产增产好势头,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丰盈充裕,农业经济总体规模不断壮大。2015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总产达到
13、264.6万吨;蔬菜(含果用瓜)、水产品总产达到726.7万吨、4.8万吨,较2010年分别增长6.3%和11.6%;实现农业增加值31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32元,年均分别递增7.9%和9.83%,其中农民增收连续6年跑赢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现代都市农业内涵外延深度拓展。粮经统筹、种养结合、功能复合、链条完整、产城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加快形成。累计建成粮食高产创建功能区80万亩、保供菜田50万亩,商河县成为全市首个吨粮县;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茶叶、中药材分别达到8000亩和1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速增量,形成以“一区六园”为龙头、200
14、个特色园区为骨干、主体规模经营达60万亩的都市农业园区集群,章丘、历城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建设开放型市场化农业,发放菜篮子工程配送车350辆,推出泉城农业旅游指南“一图一册”,建设3处现代农业体验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发展都市农业主导力量,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536家、5647家,是“十一五”末的1.5倍和2.1倍;家庭农场注册总数达到1276家,实现了从无到有大发展。3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强化创新驱动和基础支撑,农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科技兴农走出“一主多元”新路子,市农科院创新高地效应开始显现,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培训中心50个、“兴农之家”10
15、0处,累计实施科技创新推广项目256个、引进应用新成果500余项;蔬菜展示示范评价平台建成启用,蔬菜集约化年育苗能力达到5亿株,较2010年增长5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高标准建设千亿斤粮食、市农高区“四园一校区”等重大项目,新建高产稳产粮田43万亩,设施农业发展到50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58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2%,比2010年分别增长14.7%和6.2个百分点。4生态安全农业建设卓有成效。“推进清洁生产、建设美丽田园”工程深入实施,启动建设长清区、济阳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确立了“减肥、控药、洁田、修复、循环”农业生态治
16、理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再上新水平。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50处、各类沼气工程100余处,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达到730万亩次,生态循环农业推广模式达到25万亩。农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累计达到1.35亿亩次,统防统治面积累计1800万亩次,化学农药年均用量比“十一五”减少20%。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管”并重工作机制,公开招聘乡镇协管员445名,公示农药产品2932个,发展省级质量安全示范县4个、标准化示范基地100个,农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982个、是2010年的1.7倍。5支持农业发展的动能更加充沛。农村“三资”管理机制日益科学规范,农民负担控制在较低水平。落实各
17、类支持保护性补贴29.3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76.7%;小麦玉米棉花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全覆盖,为农民挽回受灾损失1.5亿元;拨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4亿元,强力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起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吹响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识别出贫困村917个、贫困户10.1万户、贫困人口24.2万人,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8亿元,30万低收入人口受益增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全市4163个村完成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1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7%;在全国首创了“三台共建”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模式,初步建成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
18、组建了注册资金1亿元的政策性的济南财金农业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产权信息管理平台上线运行。五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之所以取得不凡成就,在于我市紧紧抓住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坚持不懈地改造升级传统农业、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使全市农业成功跨过了农业现代化初级阶段,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一是注重运用“四化”联动思维。将农业发展放置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中统筹考量,着力用城镇化成果反哺农业,用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用市场化方法发展农业,用统筹融合机制提升农业,用先进技术装备改造农业,用现代信息手段服务农业,为农业转型升级赢得了广阔空间。二是坚持融合协调发展的
19、理念。积极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按照“抓住两头、放活中间”的思路,通过服务衔接、要素聚集、技术渗透和制度创新,加快农业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激活多元主体参与建设,促动多种业态共荣共生,形成了农业产前中后紧密关联、一二三产交叉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有效提升了农业链化聚集效应、生产经营效率和农业发展空间。三是切实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至关重要位置。将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增创新优势、增加新效益的基础和关键,从源头控制做起,牢牢绷紧监管之弦,织严织密监管之网,千方百计改善产地环境,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创出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生产格局,确保了城乡居民“舌尖上的安全和美味”,极大提升了济南优质农产
20、品的品牌影响度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刻把握中央深化农村改革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决策要求,围绕制约农业发展的难点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亟待突破的焦点问题,注重调查研究,敢于动真碰硬,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理顺农业生产关系、盘活农村资源和更好地提供服务等方面,探索实践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有效激发出了农业农村内部活力和内生动力。(二)“十三五”面临形势“十三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口,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大调整大变革的崭新时代。未来五年,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拉长农业短腿的内外动能不断增强,农业转型发展大有可为,同时各类
21、矛盾诸多风险交叉叠加,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临的重要机遇。一是宏观发展环境总体有利。国家正在全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经济基本面整体稳定且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农产品刚性需求和转化需要将有增无减,拉动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动力强劲、潜力巨大。中央和各级对做好“三农”工作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增强,国家将继续巩固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将更加丰富完善有力。二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窗口已经打开。农业连续多年丰产丰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有所减轻,为适度调整粮经比例预留了空间;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化解过剩和无效产能,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
22、端供给,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供了有利时机;“十三五”我市人均GDP将迈入1.4万美元以上的高位区间,居民具备了消费优质安全营养健康农产品的愿望和条件,为促进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带来了市场动力。三是四个中心建设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势动能。“四个中心”战略布局为济南农业抢占区域发展制高点创造了广阔空间。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将为农业产业更新和动能转换提供更好发展环境,有利于强化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将加快构筑“三农”普惠金融商圈,有效破解农业投入瓶颈;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将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带来强劲推力,有助于丰富完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全市科技
23、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能够吸纳整合更多科技资源为济南农业所用,为农业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四是农业新增长极正在加快形成。经过多年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培育,特别是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振兴规划,蔬菜、渔业、茶叶、食用菌、中草药、种苗、休闲观光农业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正在崛起,现代农业综合体、“互联网+农业”等一些经营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快孕育并“破土而出”,日渐成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新生力量。五是农村改革的红利将不断释放。未来五年,农村改革将持续恒久地向深水区推进,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更加优化完善,以“三权分置”为特征的农地制度会加速确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导向将发生重大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
24、并不断蓄积力量。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发展空间收缩的挑战。近年来农产品生产成本始终处于上升通道,同时进口农产品数量增加且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国内库存积压增长,国内农产品生产面临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农业比较效益开始下降,农业的边际效益在逐步地递减。如不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势必对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二是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市不可改变的现状实际,加之为保障农产品刚性增长需求所形成的“以增产为导向”的生产模式,我市的水土资源已经用到极致,农业生态环境受损严重,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三是农业兼业化趋向的挑战。我市农户户均耕地和土地流转率均低于全省全
25、国平均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仍属于典型的小农经营和碎片化生产,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低下,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民已不把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和谋生之道,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兼业化现象,解决好“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尤为紧迫。四是突破投入瓶颈的挑战。现代农业是资本高度聚集的产业。未来五年我市农业将进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快车道,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金融资本的支持。而我市绝大多数农村资源还游离于要素市场体系之外,加之金融支农手段乏力,农业生产经营存在巨大资金缺口,要求我市必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在释放农村产权的融资功能上做好文章。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四个全面”战
26、略布局为总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按照“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总体要求,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根本途径,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主题,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建设农业产业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综合体为载体,遵循“抓住两头、放活中间”的基本思路,坚持抓发展促转型,抓生产保供给,抓主体强带动,抓融合拓功能,抓品牌育市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力提升农业的综合产出、物质装备、科技进步、经营管理、支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绿色体系和共享体系,不断提
27、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率先发展原则。积极创新发展理念,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走数量增长与质量效益提升并重、外延扩张与内涵挖潜并举、科技支撑与创新驱动并行的农业发展新路子。把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首要目标,正确处理转型与发展的关系,做到转型不停歇、发展不止步,努力在农业区域竞争中占得先机。坚持协调推进、三产融合原则。树立全产业链发展思维,促进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展渗透,推动农业产业链叠加、供应链相通和价值链相乘。结合省会城市功能定位,着眼于满足居民对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精神消费
28、需求,深度开发农业的休闲、观光、旅游、文化、养生、教育等功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相统一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把建设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生态农业作为转型升级着力点,转变“竭泽而渔”的资源利用观,加强绿色生态导向政策创设,推广绿色高效生产经营模式,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走出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涵养产能与有序利用相结合、产业链与生态链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修复改良农业生态,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农业永续发展。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共享原则。通过组织创新、经营创新和产权创新,优化利益分配和要素配置,加快放活农村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以发展外向型农
29、业为导向,打破农业内部循环和封闭运行的圈子,统筹利用好域内域外的资源和市场,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健全权利保护、起点公平、终点保障和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成果,全力实现共同富裕、共奔小康。坚持规模经营、主体带动原则。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稳定家庭经营基础地位,优化配置土地、资金、技术、装备、管理等生产要素,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导地位,促进多类主体协同发展,通过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原则。准确把握市场与政府各自功能,正确处理政
30、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市场规律、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促进农业发展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提升依法行政、依法治农能力,促进政府在宏观引导、提供公共服务、强化市场监管、农民权益保障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农业发展创造公平有序的制度和环境。(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农业发展进入更高层次,农业产能建设迈上新台阶,各主导产业的集聚度、协调性、规模化明显提高,以农业高科技和现代装备武装的农场化、园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成为主要手段,农业发展环境、农业内部运作、农业产出效果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形成供需协调、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经营集约、功能
31、多元、发展持续的发展新格局,基本建成与济南大都市功能相匹配、在省会城市群中首屈一指的现代都市农业框架体系,到2020年之前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成果更加丰硕。农业增加值达到374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400元左右,年均增长8.5%;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市农民共同过上小康生活。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增强。粮食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左右,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亿斤左右;蔬菜面积稳定在17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800万吨,蔬菜自给率达到70%;棉花和油料产量分别稳定在2万吨、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万吨。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济南市建
32、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70%以上,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三品一标”认证总量达到1200个。农业产业组织形态明显优化。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300家,现代农业综合体达到100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稳定在450家左右,农民合作社达到6600家,家庭农场达到4000家,80%以上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农业的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大田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大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初步成型,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5%和75%。设施农业面积超过60万亩,化肥使用量下降8
33、%,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90万亩,灌溉用水系数达到0.66以上。三、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十三五”时期,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将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协同发展和产业集聚发展的趋势,需要在符合济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前提下,打破县域限制,对全市农业发展空间和主导产业进行总体布局,以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互动并进。一方面按照地理区位、资源禀赋趋近和生产模式、产业功能趋同的准则,综合考虑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施片区化建设和组团式开发,将全市农业发展空间规划为“一圈、两带、三区”,即环城都市农业圈、南部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带、中
34、部黄河风情农业带、河北设施农业组团区、东部高效特色农业组团区和西部科技精品农业组团区,集中打造六大农业区域经济板块。另一方面,按照既有的产业基础和分布现状,以调整结构、调优布局为主线,对粮食、蔬菜、渔业、特色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形成四大主导产业功能区。(一)发展空间环城都市农业圈。在济南市主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的环绕地带,主要涵盖市中、槐荫、天桥、历城、市高新区的近郊地带,建设都市农业主体圈,同时在次中心城市周边地带建设都市农业卫星圈,形成主次分明的都市农业圈层。在功能定位上,发挥贴近城市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承接城市要素资源,突出精品、创意、科普、生态、休闲等特色,重点发展工厂化农业、立体式农
35、业、智能型农业等高科技农业,建设地产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基地和城市居民农业休闲体验胜地,满足城乡消费者物质、文化、精神等多重需求。健全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展览馆、农产品展示销售平台进入城市核心区和关键枢纽布局建设,加速形成农业与城市的双边渗透格局。加强生态建设和基本生产能力,恢复保护近郊水稻生产,强化近郊菜田保护建设,支持农田景观等创意农业,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打造城市天然湿地绿地,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将该区域建设成为省城济南的近郊菜园、市民乐园和都市田园。南部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带。涵盖济南市地理概念上的3200余平方公里的整个大南部山区,总的方向是:以建设济莱协作区为契机,
36、按照南部绿色发展的总要求,对接莱芜市雪野水库生态观光农业区,坚持以高效特色、生态循环、功能多元为主攻方向,做优做强经济林果、高山蔬菜、山地杂粮、中草药、茶叶和旱地花生等高值产业;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绿色防控体系建设,打造南部山区以绿色优质为基调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夯实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产业基础。将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农耕文明、乡村文化、山水风貌、名胜古迹有机结合,推出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吸引市民参与农事体验和农业旅游,打造济南市最富盛名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中部黄河风情农业带。西起平阴东至章丘,主要涉及槐荫、天桥、历城、长清、济阳、章丘、平阴沿黄地带。抓住全
37、市实施“携河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以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为主轴,依托黄河水面、小清河水系、池塘湖泊、水田滩涂、湿地等资源,搞好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农业发展和黄河文化传承,重点培植稻米、莲藕、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打造沿黄10万亩水稻生产长廊和7万亩沿黄生态渔业产业带。建设集水生、水产、水养、水乐特色于一体的黄河风情农业带。河北设施农业组团区。主要包括黄河以北的济阳、商河两个产粮大县和蔬菜生产大县。以“携河发展”战略为引领,主动对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和要素输出,围绕优质粮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改造提升农田基本设施,使两县大部分农田达到路渠林电井综合配套、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标准。在抓好优质粮食生产的
38、同时,鼓励发展冬暖棚、大中拱棚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和蔬菜集约化育苗,广泛推广以精准种子、精准施肥、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管理、精准收获为主要内容的精准农业,完善“基地+农产品市场”的产地输出模式,形成稳定的大宗农产品供给区,将该区域打造成北上京津,南供省城的“济南粮仓”和“省城北菜园”。东部高效特色农业组团区。该区域主要包括章丘、历城北部黄河和南部山区之间广阔的平原地带,区域内陆空交通便利,农业知名品牌集聚,农业现代化水平高,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继续巩固该区域粮食生产优势,借势章丘大葱、明水香稻、龙山小米、唐王白菜、辛寨鲍芹、伟丽种苗第一梯队名牌产品,迅速跟进董家草莓、遥墙莲藕、黄河大米、白云湖
39、甲鱼、高官寨甜瓜第二梯队,积极培育道地中药材、脱毒种苗繁育、设施蔬菜生产、优质观赏鱼等新兴产业梯队集群,努力把该组团区打造成济南农产品的“省城品牌孵化器”。发挥章丘、历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和先发优势,重点通过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力争2018年左右在全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西部科技精品农业组团区。以大学城、园博园、市农高区和市农科院为核心,辐射长清、平阴部分镇办。利用该区域高校院所汇集、科技人才集中、文化气息浓厚、创新动力充足的优势,突出发挥泉城农业公园、长清和平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带动作用,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协作,重点发展农业良种、农产品加工、集约化种养、高科技设施、兽药饲料、休闲
40、观光等产业形态,做强做优食用菌、中草药、玫瑰、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省会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发展的样本区。(二)产业布局粮食生产功能区。以推进生产现代化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按照高产创建示范区、丘陵山地旱作改造区、中低产田提升区三种类型,协同打造32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一是建设120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功能区,主要按照“三带、四片、三十五个乡镇”展开布局。“三带”:即长平粮食高产创建带,涵盖长清区、平阴县沿黄河一带;章历粮食高产创建带,涵盖章丘、历城沿济青高速一带;济商粮食高产创建带,涵盖济阳、商河沿济乐高速一带。“四片”:即25万亩长平沿黄片区,涉及长清、平阴沿黄9个乡镇;30万亩章历沿济青
41、高速片区,涉及章丘、历城济青高速北线两侧的12个乡镇;50万亩济商沿济乐高速片区,涉及济阳、商河沿济乐高速10个乡镇;15万亩济商东部片区,涉及济阳、商河东部3个乡镇。二是建设50万亩丘陵山地旱作改造区,主要包括章丘、历城、市中、平阴的丘陵山地粮作区,共涉及32个乡镇。三是建设150万亩中低产田提升区,包含除高产创建示范规划区域以及丘陵山地粮食种植区域外的粮作区。蔬菜产业功能区。坚持区域划分、品种优化的原则,统筹解决好蔬菜的市场供应、应急保障和均衡供给问题。一方面调整改善优势主导产业带,在远郊区重点发展大宗蔬菜和常规蔬菜,在近郊区重点发展叶菜类等速生蔬菜,推进规模化商品蔬菜基地跨区整合、连片开发,打造蔬菜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布局。一是抓好3个蔬菜优势产业带,即章丘、济阳、商河为主的50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带;以市中、槐荫、天桥、长清、历城五区为主的15万亩叶菜(速生菜)优势产业带;以章丘、商河、平阴、长清为主的特色蔬菜优势产业带。二是重点抓好历城草莓、章丘大葱、平阴马铃薯、长清归德蔬菜、商河大蒜、济阳黄瓜等10个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三是重点抓好平阴孝直镇、章丘高官寨镇、济阳曲堤镇等10个以蔬菜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乡镇。四是突出抓好200个以蔬菜专业村为主导的市级标准园和应急菜田。另一方面,丰富栽培结构,增加花色品种,实行早春晚搭配,淡反季与时令蔬菜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