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经济结构性变化对大余经济影响的调查报告大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周红英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表现为一定的经济结构形式,经济结构的变化又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任何经济的增长都是在一定经济结构条件下的增长。一、大余县经济结构变化状况1、产业结构大余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 2000 年的 28.3:36.5:35.2 调整为 2005 年的21.7:42.0:36.3。其中一产下降 6.6 个百分点,二产上升 5.5 个百分点,三产上升 1.1 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演变%2005年21.742.036.3 一 产二 产三 产2000年28.336.535.22、就业结构
2、随着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我县的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结 构日趋合理。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比例从 2000 年的41.1:29.5:29.4 调整到 2005 年的 39.0:27.4:33.6,第三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3、投资结构近五年来,我县固定资产投资以制造业和城市建设以及能源、交通等2领域的建设为重点,投资主体多元化。2005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6亿元,同比增长 17.5%。从产业投向看,三次 产业的投资比例由 2000 年的0.1:45.3:54.6 调整为 1.4:54.3:44.3,第二产业 特别是制造业的投资得到加强。2005 年,在全县城镇以上固
3、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占城镇以上投资的46.7%。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民间投资成为 拉动全县投资增长的主体。2005 年全县民间投资(除国有和港澳台投资)8.04 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75.8%。民间投资继续充当投资 “主力军”的重要角色,在各种投资经济主体中的作用明显凸现。4、所有制结构近年来,我县积极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5 年全县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 2000 年的 88.9%上升到 91.1%。私营及个体经济上交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36.9%上升到 52.3%。二、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
4、增长的影响我县经济增长同经济结构变化密切相联,经济结构及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第一,经济结构的状态决定了大余经济增长点的聚集性。从“六五” 、“七五”、 “八五 ”、“九五”到 “十五”计划,我县经济发展结构虽不时变换,但基本上体现为数量有限的几大主导性产业相互间在结构上的比例增减,从工业来看根植于钨矿、铜矿、钼矿资源之上的冶金业始终在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七五”计划之前着重于矿产开采, “八五” 计划之后注重矿产品的深加工。3从实现产值看,在冶金、食品、服装三大传统支柱及其他新兴工业产业中,冶金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名列榜首,2005 年冶金行业实现产值 11.99 亿元,
5、占县属全部工业总产值的 54.4%,比2004 年提高 12.6 个百分点。冶金行业实现增加值 3.36 亿元,同比增长 113.0%,占 县 属全部工业增加值的 53.2%,同比提高 17.1 个百分点,冶金工业占据大余工业的“ 半壁江山” 。 从盈利能力看,在全县工业支柱产业中,冶金工业占据着主导地位。2005 年冶金行业实现税金超百万的企业有 8 家,分别是伟良钨钼集团 1920.8 万元,金大加工厂 771.0 万元,欣荣钨业 公司 770.7 万元,经纬钨业公司747.0 万元,万达工贸公司 541.6 万元,忠盛矿业公司 463.1 万元, 海创钨业公司 416.3 万元,祥隆钨业
6、公司 231.0 万元。这 8 家企业实现的税金 5861.5 万元,占全县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的 78.9%。冶金行业实现税金 7620.2 万元,占 县属工业的 69.8%,是拉动全县工业利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二,经济结构演化的阶段性决定了县域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经济结构的升级变化始终要被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阶段性所左右,并最终使经济增长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改革开放初期,我县生产能力弱,社会经济活动主要围绕农业生产进行,经济结构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经济增长则表大 余 县 2005年 支 柱 产 业 占 县 属 工 业 增 加值 的 比 重53.211.83.7冶 金日 用 化 工
7、食 品大 余 县 2005年 支 柱 产 业 实 现 税 金 占 县属 工 业 税 金 的 比 重69.84.73.9冶 金日 用 化 工食 品4现出主要依靠农业发展带动增长的阶段性特征。1978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6.2%,“七五” 计划以后,我县经济立足农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1986 年开始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我县经济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发展带动,1998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一产业,我县三次产业结构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二、三产业顺序调整为二、三、一的经济发展格局。大余县产业结构情况表单位:%项目 一
8、产 二产 三产1978 46.2 30.9 22.91985 39.1 36.5 24.41986 34.2 37.4 28.41990 39.1 43.3 17.61995 32.6 37.0 30.42000 28.3 36.5 35.22001 27.2 37 35.82002 26 37.7 36.32003 24 39.5 36.52004 24.0 39.2 36.82005 21.7 42.0 36.35大余县 1978 年2005 年产业结构变化(%)010203040501978 1988 1998 2005一 产二 产三 产第三、经济结构的转换升级,促进了县域经济质和量的提
9、高1、经济总量。1985 年之前,我县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第一位,我县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从 1978 年到 1985 年,我县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 9.6%,从 1986 年开始,第二产业在三次 产业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我 县经济进入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发展带动, 经济 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 1985 年到 2005 年,我县经济年均增长15.6%,比 1978 年到 1985 的增长速度加快了 6.0 个百分点。 2、财政收入。因不同产业创税能力明显不同,产业结构变化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第一产业由于国家不断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实施,税赋在不断减轻,直至取消。
10、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一产业还将成为国家财政补贴发展的产业,二、三 产业是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1978 年到 1985 年我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2.7%,1985 年到 2005 年我县经济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以后,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9.1%,比 1978 年到 1985 年的增长速度加快了 6.4 个百分点。3、劳动就业。我县产业结构从 1986 年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1998 年第三产业又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城镇化水6平明显提高,2005 年我县城镇化率达到 30.9%。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1986 年我县三
11、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 70.8:18.5:10.7,1998 年调整为 45.2:21.7:33.1,到 2005年调整为 39.0:27.4:33.6,近二十年的时间,第一 产业劳动力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从 70.8%下降到 39.0%,下降了 31.8 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从 29.2%上升到 61.0%,上升了 31.8个百分点,社会从业人员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比例由 1986 年的 75.5%上升到 2005 年的 90.5%。 4、人民收入。随着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三 产业不仅吸收了大量从第一产业转移的剩余劳
12、动力,而且消化了许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进而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长。1978 年到 1985 年,我 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72 元提高到 378 元,年均增加 54 元,城镇在岗职工工资由 509 元增加到 929 元,年均增长 8.9%;1985 年到 2005年,农民人均 纯收入由 378 元增加到 3115 元,年均增加 136.9 元,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有 929 元增加到 10968 元,年均增长 12.7%。 三、存在问题我县经济发展虽然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但仍存在工业化程度不高,进程不快,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档次低, 产 品低级化的问题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表现为二、三产业占比
13、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内部结构一般性加工工业一直占很大比重,特别是服装业多为来料加工,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比重变化不大。支柱产业单一化,过分依赖于有色金属采选加工业;重点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等。2000 年全国、全省三次产7业比例分别为 15.9:50.9:33.2 和 24.2:34.8:41,2005 年分别为12.5:47.3:40.8 和 18.9:47.4.6:33.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较大,第二产业比重上升明显。而我县三次产业比例虽由 2000 年的 28.3:36.4:35.3 调整为2005 年的 21.7:42.0:36.3,但第二产业比重变动与全国和全省相比还是不明
14、显,尤其是工业比重提升不快。2005 年全国、全省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 41.8%和 33.7%,而我县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4%,与全国比差 8.4 个百分点,与全省比差 0.3 个百分点。四、加快大余县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对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我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一是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要加快推进工业化,促进工业总量提升和结构升级;三是要加快推进城镇化,繁荣第三产业发展。第一,在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土
15、地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政策支持。在基本的经济政策方面,政府要对经济活动实行最大支持,最少干预的主导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动的效能可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在财政政策方面,实行简单而明确的税制,打击偷税及逃税,在企业最有需求的情况下实行减税;在土地政策方面,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土地的供应方式和数量,有目的地对全县经济活动施加影响;在产业政策方面,以市场配置资源,政府主要制订和实施积极务实的产业政策,培育和保护一些核心产业和新兴产业,使这些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突出抓好工业主导产业,迅速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作8用。我县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要大力实施主攻工业战略,以工业
16、的崛起带动我县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一是要狠抓工业园区建设。要切实抓好新华工业小区、新世纪工业小区和皇隆工业小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为主攻工业战略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二是继续做大做强钨业。要狠抓钨的深加工,推动矿山企业、精选企业在资金、技 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与伟良钨业、海创钨业等企业合作,采取委托加工等办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进而促进县内精选企业做大做强,提高钨业对县财政的贡献率。三是做好扶优扶强工作。对 5 万吨纯生啤酒、海创钨业、大余海裕贵金属、金祥矿业、雅黛日用品和粉磨站等重点扶持的 36 户的纳税大户或销售额大的重点企业,要采取切实措施在原材料供应、人员、资金、服务等各方面予以
17、重点调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使优强企业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四是大力推动银企合作。要继续完善银企协作机制,抓好贷款担保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确保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 第三,狠抓农业主导产业,提升第一产业的科技含量。一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把引进、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围绕花卉苗木、肉鸭养殖及板鸭加工两大主导产业,抓好赣源食品厂、南安板鸭厂的技改扩能,鼓励有条件的花卉种植大户发展成为集种植、销售、技术指导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的发展促动产业的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提高经济 效益。二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整合部门力量,积极发动群众,以“三清
18、三改”为切入点,尽快完成村镇规划,建立各种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以“五新一好 ”为主要内容的新 农村建设 ,推动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农村面貌的大变化,以有力的措施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9第四,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外部的推动力。引进外来高科技企业,可以借此引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发挥后发优势,加速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现阶段,招商引资还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总抓手,必 须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一是 进一步突出重点。要紧紧围绕培植壮大优势产业集群这一目的,精心策划和筛选整理钨业、食品、制衣以及农业优势产业等一批重点项目,积极向外推介,吸引和引进更多的外商投向我县的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产业聚集,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进一步加强调度。要着力抓好签约项目的上报、审批、开工、进资等工作,抓好引进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督促有关单位加强与外商的沟通联系,帮助外商解决各类困难。第五,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第三产业是提供税收和就业岗位较多的产业。要大力加快推进城镇化,通 过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服务业发展,要进一步放松管制,降低税费, 规范服 务标准,积极开拓如社区服务、旅游、租赁、物流、 娱乐、各种信息咨询和计算机服务、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领域的增长空间,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