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谣言的成本收益断桥 选美 欢迎点击上方“选美” ,关注选美公众号这是选美的第731篇文章本文作者断桥,文章转载自微信号忽悠(ID: huyoudeyuanli),首发于腾讯较真平台。普通人在社交媒体时代都能发布和传播信息,谣言自然也就泛滥了。很多人问:每天工作很忙,没空查证所有新闻和朋友圈的帖子,怎么快速判断它们是不是可疑呢?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法,但了解谣言生产和传播的成本与收益,将有助于你寻找简明的判断方案。1 谣言的目标早期互联网的造谣者大多业余,写作动机通常是一时兴起,目标往往是为传播个人理念、文字,或满足虚荣心等。如今流量可直接变现,造谣者职业化,目标变得单一纯正生产攻击(或诱骗)某
2、个群体(或个人)的爆款文章,对贯彻谣言目标也比以往有了更大的自觉和自律。反映到内容上,就是指向性变得非常明确。因为暧昧不明的指控会弱化谣言的效果,导致谣言的收益减少。以上图为例:为什么恐怖分子与合影网民长得这么像?因为两张照片本来就是同一个人。为什么知名恐怖分子这么凑巧地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合了影?因为左边照片并不是恐怖分子,而是造谣者用那位网民的照片PS的。正确的描述是,由于这位青年不幸和默克尔合了影,为了攻击默克尔,他发布社交网络上的各种私人照片,被人PS到无数场景中,“ 被参与”了多次恐怖活动,他个人自然也被骚扰得不胜其烦。谣言此后再从英文网络传播到处于信息链下游的中文生态中。同样的情况也发
3、生在麦凯恩(美国著名鹰派共和党参议员)、希拉里、还有埃尔多安的儿子身上。如果你看的帖子够多,就会发现各国政要与有名有姓的恐怖分子合影是如此常见(有时会是知名恐怖分子的亲属,比如巴格达迪的侄子和表弟等等),情报部门几年抓不到的人,政要们在路边随便合个影就有。尽管这类帖子或照片很难在短时间内识别考证,但它们有个共同特征就是指向非常明确。你仿佛能看见作者伸出手指大声呐喊:攻击吧,攻击吧,赶快攻击我指着的那个人。“那个人” 通常是个知名政治人物。为了明确指向,作者会不惜牺牲合理性,对为何会发生这些“巧合”永远没有任何合理的解释。2 谣言的传播在社交网络中,一篇好文章让你受益无穷,但你不见得会去转发它。
4、相反,一些文章虽然不佳,但若成功地激发了你的情绪,则通常会得到转发。阅读严肃媒体,你会在平和,冷静的情绪下获得知识,但阅读谣言,你的情绪通常会剧烈波动。然后在“震惊”、“感动 ”或“气愤”等情绪的驱动下,如作者预料的那般,按下转发键。造谣者通过煽动情绪,大大降低了谣言的传播成本。看见上图这种事,你一定很“震惊”对吧?转发量自然极高。现在请仔细想想,你为什么会“震惊” 。产生这种情绪,通常是因为你接触到了超出个人生活常识、知识,难以想象场景的新闻事件。以上图为例:1.伊斯兰居然给女性搞割礼。超出个人知识之外,因为你之前可能从来没听说过它有这种事,也没听说它有这种“教义”。(作者没有明说是什么教,
5、但配图是露骨的暗示)2.这种事居然发生在瑞典。超出个人生活常识之外,因为瑞典是个法治良好、“女权最昌盛” 的国家。(作者没有明说是发生在瑞典,但“号称女权最昌盛”的讽刺同样是个露骨的暗示)3.一个班集体发生。 难以想象的场景。是这个班搞性虐派对么?朋友圈里,大家每天都在转发让人震惊的新闻。但仔细想想,如果“震惊” 意味着不合常理,偶尔发生一两件的确不奇怪,天天都有不合常理的事情,这可能吗?绝大多数看起来不合常理的事件,要么是捏造,要么合理的细节被隐瞒了。比如女性割礼,伊斯兰教义中并无强制性内容,但在非洲及少数亚洲地区,源自远古或部落文化的女性割礼传统却很普遍。伊斯兰教部分派系(特别是苏菲派)传
6、播到这些国家后,与这些传统混杂形成当地宗教文化。到达瑞典的这批难民就是集体来自这样的地区(从卫报采访看,很可能是索马里或东非周边国家),其中28名女性在一次身体健康检查中发现遭遇割礼。当你把主要细节如实还原后,“震惊”消失了。因为割礼很可能并不在瑞典发生,而是在很偏远的非洲部落,所以瑞典女权无论有多昌盛,都不可能阻止,只能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应对由此产生的健康问题。此时,新闻变得“可以理解” 了,然而,它同时也丧失了传播力,这是社交网络的主要缺陷。让人“震惊” 的文章才有希望成为热门,读者一惊一乍已成常态。更糟糕地说,当一些人经常阅读这类信息源,多次被谣言“震惊” 之后,违反常识的事情反而会被他
7、们接纳为新的常识。信息污染从外部进入了内心。3 谣言的成本谣言职业化的时代,对制造成本的控制变得重要。纯粹原创的谣言很少,多数是歪曲正规媒体报道,或传播和改造已有的谣言,这意味着谣言会年复一年地重复出现。善用关键词或图片搜索,通常可以搜出前几年的辟谣文章。对平台或媒体来说,Fact Check(事实核查)的资料积累,用算法自动将辟谣匹配在谣言之后,均很有效。在信息污染时代,查考来源是个好习惯,发达国家有一系列遵守新闻规范、查证相对严格的“主流媒体” ,它们出错或造谣的概率尽管有,但很小。正因为它们对谣言的遏制作用,造谣者通常会鼓吹“这些主流媒体不可信 ”。在你无法找到更权威的替代品之前,不要理
8、睬这句话,而要掌握主流媒体的名单与搜索方法。当新闻来自欧洲国家,因语言鸿沟(如法语、德语、瑞典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难以查证,此时可去英国的严肃报刊中检索。相对美国,英国媒体对欧洲关注更多,报道概率更大。超越读者个人常识的异常现象或新奇事务,正规科学报道会附带详细解释。而骗局则只报道现象或营造神秘感,比如耳朵认字。因为编造一套科学解释要耗费大量成本。且解释越多,暴露出来的知识错误(通常中学水平就能发现)也就越多。成本大风险高,不合算。若无力判断解释是否科学,则可用经济解释替代。比如有人号称绿豆汤能根治某种癌症,他就应解释“药厂为何不用绿豆汤却要花几十亿美元开发相关抗癌药物 ”。比如有人说,视
9、频中以极短时间闪现一张商品图片,就会让人在完全不知情时对该商品产生购买欲望,那么他就要回复“为什么广告商不接受这种广告模式 ”。不做类似解释的文章,都不值得阅读和取信。4 熟悉谣言的特征与应对了解谣言特点后,即可罗列一套简要识别方案:1.判断文章目的。在阅读内容的同时揣摩作者的目的。当作者指向明确,攻击性特别强的时候,不能再假设作者中立。而要警惕,花费更多精力,思考指控的合理性,验证材料的可靠性。2.查找来源。很多谣言并非原创,而是建立在对真实新闻的歪曲或改编之上。查找信誉可靠的主流媒体出处进行对比是个好习惯。有时,一条谣言可能流传数十年,辟谣文章也同样久远,简单搜索就能解决你的疑问。不要关注经常传播谣言的信息源。3.克制情绪。谣言通过调动人们的情绪获得转发。当你感到“ 震惊”时,先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事让你震惊?发生这件事是否符合常理?如果不符合常理,那么它提出的证据是否可靠?是否隐瞒了细节?确定真实性后再转发不迟。4.验证解释。科学类的文章,光描述奇异现象是无意义的,需要附带解释,包括科学上与经济上的解释。只有当解释合理且没有明显的错误时,文章才值得进一步阅读或取信。当然,无论采取什么简便方案,验证谣言总需要时间精力。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一条真实的信息,永远比接受一大堆假消息,更有价值。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