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8 ,大小:707.34KB ,
资源ID:5629445      下载积分:14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56294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11∕T 1595-2018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编制规范(北京市).pdf)为本站会员(秋儿)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11∕T 1595-2018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编制规范(北京市).pdf

1、ICS 13.020.01 Z 06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 11/T 15952018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编制规范 Compil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on priliminary design for ecological and clean small-watersheds 2018 - 12 - 17 发布 2019 - 04 - 01 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1/T 15952018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基本要求 . 1 4 调查与评价 . 2 5 功能分区与措施布局

2、 . 2 6 措施设计 . 3 7 监测 . 8 8 施工组织设计 . 8 9 小流域运行管护 . 9 10 投资概算 . 9 11 效果预测与后评估 . 10 12 结论与建议 . 1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提纲 . 11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附表 . 15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图件内容与要求 . 18 参 考 文 献 . 22 DB11/T 1595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制。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

3、草单位: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周嵘、李京辉、常国梁、杨元辉、叶芝菡、刘佳璇、颜婷燕、宫亚光、陈芳孝、孙迪、宿敏、吴敬东、祁晔、李文忠、周泉成、刘可暄、薛万来、张久权、杨华、包美春、杨坤、欧阳琨、丁建新、黄炳彬、胡晓静、阳文兴。 DB11/T 15952018 1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编制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文本、投资概算、设计图件的编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及其同等深度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设计文件的编制, 平原区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

4、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645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规范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 50869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 GB 51018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CJJ 52 生活垃圾堆肥处理技术规范 SL 379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 DB11/T 126 封山育林技

5、术规程 DB11/T 548 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 DB11/T 633 水土保持林建设技术规程 DB11/T 1173 山区河流水文地貌评价导则 DB11/T 1174 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 3 基本要求 3.1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应以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立项文件为依据。 3.2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文件由设计报告文本、投资概算和设计图纸等部分组成,应满足施工招标、主要设备采购、材料采购和施工的需要。 3.3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应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当一个项目包含两条或两条以上小流域时,除综合说明外,其余部分按小流域单独设计,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设计图件可以合并。 3.4 生态清洁小

6、流域初步设计内容应包括调查与评价、功能分区与措施布局、措施设计、监测、施工组织设计、运行管护、投资概算及效果预测评估等。设计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录 A。 3.5 小流域措施设计与投资概算完成后应填写附录 B 表 B.1。 DB11/T 15952018 2 4 调查与评价 4.1 调查 4.1.1 自然地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及土地利用现状等,填写附录 B 表 B.2、表 B.3;绘制小流域地理位置图、坡度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参见附录 C 表 C.1 的序号 1、2、3。 4.1.2 社会经济,包括人口、产业结构等,填写附录 B 表 B.4。 4.1.3 水土流失,

7、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强度等,填写附录 B 表 B.5,绘制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图,参见附录 C 表 C.1 的序号 4。 4.1.4 面源污染,包括化肥和农药施用情况。 4.1.5 人居环境,包括污水、垃圾、厕所、养殖废弃物处理、村容村貌等情况。 4.1.6 沟道生态状况,包括沟道水文地貌特征、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等,按照 DB11/T 1174 执行,绘制小流域主沟道水文地貌分级图,参见附录 C 表 C.1 的序号 5。 4.1.7 防洪排水,包括沟道水位和流量、村庄防洪标准、历史洪水、泥石流及治理情况等。 4.1.8 小流域调查内容与方法应符合 DB11/T 548。 4.2 评价 4.2.1 按

8、 DB11/T 548 的规定对小流域进行评价,沟道水文地貌评价参见 DB11/T 1173。简述评价结果及主要问题,填写附录 B 表 B.6 中治理前的数据。 4.2.2 根据评价结果,从污水、厕所、垃圾、面源污染和沟道生态环境及其他方面开展存在问题及限制性因素分析。 5 功能分区与措施布局 5.1 一般规定 5.1.1 明确设计水平年小流域建设目标,各项指标应符合附录 B 表 B.6 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标准的规定,其中沟道生态修复宜满足防洪、水质、人水和谐等综合目标。 5.1.2 根据有关前期文件和区域发展相关规划,确定小流域功能定位。 5.1.3 治理措施布局应与乡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

9、相协调,应在明确土地权属的基础上开展。 5.1.4 绘制“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三道防线划分图,按三道防线进行治理措施配置。 5.1.5 小流域治理措施应按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污水、垃圾、厕所、面源污染和沟道生态环境“五同步”治理的原则布设。 5.1.6 各项治理措施应落实到地块, 小流域治理措施布局图内容和制图要求参见附录 C 表 C.1 序号 7。 5.2 功能分区与措施布局 5.2.1 生态修复区 坡度一般大于 25 度,采取封禁治理措施,包括警示、人工巡护、标牌、设置围栏等措施,与生态移民等措施相结合。 5.2.2 生态治理区 5.2.2.1 坡度一般小于 25 度,

10、采取坡地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和村庄美化、田间生产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等措施。 DB11/T 15952018 3 5.2.2.2 坡地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防治应以地块为单元,综合考虑地貌、坡度、土层、土地利用等因素,因地制宜配置梯田整修、树盘、经济林、水土保持林(草)等水土保持措施,并控制农作物、经济林等的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梯田措施宜以整修破损梯田为主、一般不新建梯田。 5.2.2.3 护坡及挡墙等措施应根据房屋、道路等防护对象情况配置,保障房屋及道路等防护对象的安全。 5.2.2.4 村庄美化措施应布设在村庄区域的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等规划用于美化的地块等。 5.2.2.5 田间生产道路以原

11、有道路标准的提高及硬化为主,不宜新建道路;节水灌溉措施应根据水源情况配置。 5.2.2.6 污水处理应根据人口规模、自然条件、水源保护、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进行集中或分散处理。水源保护区内人口密度大的村庄以及民俗旅游村应优先进行污水收集处理, 规模养殖场应配套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 5.2.2.7 垃圾应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处置。人口相对集中的平原和山区村庄,生活垃圾可按照“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模式,纳入区级末端垃圾处理设施统一处理。人口相对分散的山区,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可建设区域性垃圾处理设施就地处置;对有毒有害及难降解有机垃圾应定期集中运送到区级处理站。 5.2.3 生

12、态保护区 5.2.3.1 应进行沟道水文分析及水力计算,确定各洪水频率的水位线及流速等;明确防洪标准,一般沟道生态修复范围为 10 年20 年一遇最大 24 小时降水情况下洪水淹没范围;绘制沟道纵断面、平面和典型横断面图等。 5.2.3.2 应根据沟道调查、监测及水文地貌评价结果确定需生态修复的沟道,生态自然、功能完好的沟道(水文地貌等级 I 级和 II 级)应以保护为主、不宜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5.2.3.3 应以沟道为单元,进行沟道生态修复的总体规划及其措施配置;宜采取防洪空间拓展、水质改善、水文地貌与生境多样性修复、纵向连续性修复、横向连通性修复和垂向连通性修复等生态修复措施。 5.2.

13、3.4 应尽量扩大沟道的行洪空间,在满足沟道防洪的条件下,保持沟道平面形态多样性,维护沟道的纵向连续性、 横向连通性及垂向连通性; 在沟道常水位河床以外范围, 可配置步道等人水相亲措施,但不得影响河道行洪和人身安全。 5.2.3.5 合理确定村庄、道路和耕地等的防洪标准,配置防护措施。 6 措施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遵循经济合理原则,优先选用满足治理要求、成本低廉的当地天然材料,林草配置应以适地适树(草)和优先选择乡土树(草)种为原则。 6.1.2 所有措施均应在遵循 DB11/T 548 的基础上开展设计,列出设计所依据的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技术资料等。 6.

14、1.3 单项措施设计图内容及制图要求参见附录 C 表 C.2。 6.2 封育保护 6.2.1 根据生态修复区范围,明确封育保护的区域和面积。 6.2.2 确定封禁标牌、护栏设置位置、数量、形状、规格与材料。 DB11/T 15952018 4 6.2.3 封禁标牌应标明封禁范围、封禁管理规定或管护公约等内容。 6.2.4 封育保护设计应符合 DB11/T 126。 6.2.5 绘制封育保护工程平面布置图,绘制封禁标牌和护栏断面图。 6.3 梯田整修 6.3.1 采用高精度遥感影像,结合现场量测,确定修整梯田的分布范围、面积和田坎破损率。 6.3.2 根据土壤、地形、取石难易程度等情况,并结合现

15、状梯田的材料和设计标准,确定田坎材料,确定地块布置。 6.3.3 明确田坎长度、高度、底宽、边坡比等典型断面尺寸,根据田坎破损率及原材料重复利用情况,计算工程量。 6.3.4 需进行田坎防护利用的,应确定植物种类、栽植方式等。 6.3.5 需配套截排水沟的,确定截排水沟的设计标准、断面尺寸、修筑材料。 6.3.6 梯田设计应符合 DB11/T 548。 6.3.7 绘制梯田修整地块平面布置图和梯田典型断面图,其中地块图以高精度遥感影像为底图。 6.4 树盘 6.4.1 采用高精度遥感影像,结合现场量测,确定树盘修筑的分布范围和面积。 6.4.2 根据土壤、地形、取石难易程度等情况,确定树盘材料

16、和型式,确定地块布置。 6.4.3 根据林种类型、树龄、地形等确定树盘数量和半径、外沿高度(宜低于汇水面)等断面尺寸,计算工程量。 6.4.4 树盘设计应符合 DB11/T 548。 6.4.5 绘制树盘修筑地块布置图和断面图,其中地块图以高精度遥感影像为底图。 6.5 经济林 6.5.1 结合土地利用现状、产业结构调整和灌溉设施等,确定经济林栽植区域的布设与面积。 6.5.2 根据立地条件,确定经济林整地方式、规格及时间。 6.5.3 结合小流域气候和土壤养分状况,确定经济林的栽植种类和品种、苗木规格、栽植方式、密度、栽植时间和施肥、灌溉要求。 6.5.4 经济林设计应符合 GB/T 157

17、76。 6.5.5 绘制经济林地块平面布置图,绘制整地断面图和栽植典型平面图。 6.6 水土保持林 6.6.1 根据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现状,确定水土保持林栽植区域的布设与面积。 6.6.2 根据不同用途确定水土保持林的林种和林型,其中混交林需确定混交类型、混交方法和混交比例。 6.6.3 结合立地条件确定整地方式、规格及时间。 6.6.4 确定水土保持林的栽植树种、苗木规格、栽植方式、密度、栽植时间和幼林管护、成林管理措施等。 6.6.5 水土保持林设计应符合 DB11/T 633。 6.6.6 绘制水土保持林地块平面布置图,绘制整地断面图和栽植平面图。 6.7 水土保持种草 6.7.1 根据

18、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现状,确定水土保持种草区域的布设与面积。 DB11/T 15952018 5 6.7.2 结合立地条件确定整地方式、深度及时间。 6.7.3 根据适地适草的原则确定水土保持种草的草种、种籽处理措施、播种方式、播种量、播种时间和管护措施等。水土保持种草设计应符合 GB/T 16453.2。 6.7.4 绘制水土保持种草地块平面布置图。 6.8 土地整治 6.8.1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结合村镇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土地整治地块的分布范围及面积。 6.8.2 按照整治后土地利用方向,确定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类型。 6.8.3 工程措施应确定具体位置、规模、设计标准、结构形式和断

19、面尺寸。 6.8.4 植物措施应确定面积、植物种类、苗木规格、栽植方式、栽植密度和管护措施等。 6.8.5 绘制土地整治措施平面布置图,绘制工程措施断面图、植物措施配置图。 6.9 节水灌溉 6.9.1 根据基本农田灌溉条件,结合土地属性和节水农业相关规定,确定节水灌溉地块范围和面积。 6.9.2 节水灌溉地块应具备灌溉水源,不应配套打井。水源的水量水质应符合灌溉要求。 6.9.3 根据土壤等基础资料和种植结构,以高效节水为原则明确灌溉方式与节水技术,计算确定灌溉制度、轮灌制度和灌溉用水量。年灌溉用水量设施作物不应超过 7500m3/hm2、大田不应超过 3000m3/hm2、果树不应超过 1

20、500m3/hm2。 6.9.4 根据水源供水流量与设计流量,确定调蓄池、集雨池等构筑物的建设规模,明确其位置、结构形式和断面尺寸。 6.9.5 水源工程应配备灌溉用水计量装置。 6.9.6 应进行管道水力计算,确定管道布置形式及干、支、毛管道直径,明确管道材料类型、机泵选型及配套供电条件。 6.9.7 节水灌溉设计应符合 GB/T 50363。 6.9.8 绘制节水灌溉工程总体平面布置图、管线布置图和构筑物断面图,并附相关设计说明。 6.10 挡土墙 6.10.1 按照防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挡土墙工程等级、设计标准、位置、长度和高度。 6.10.2 应根据防护坡面高度、地质、水文、筑墙材料等

21、条件,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挡土墙断面结构型式。 6.10.3 应计算确定挡土墙断面尺寸,并进行稳定性验算。 6.10.4 根据基础的地形地质条件,确定基础类型、地基处理措施和基础埋深等。 6.10.5 根据地基条件和墙前、墙后水位差、坡面汇水面积等因素,如需布置防渗与排水,应确定防渗措施、地面排水沟断面尺寸、墙体排水孔断面尺寸和间距。 6.10.6 根据地基的地质条件、墙高及墙身断面的变化情况,确定沉降伸缩缝的宽度和间距。 6.10.7 挡土墙设计应符合 SL 379 。 6.10.8 绘制挡土墙平面布置图,绘制挡土墙立面图、横断面图。 6.11 护坡 6.11.1 根据坡面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

22、,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护坡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类型。 6.11.2 工程措施应明确布设位置、设计标准、结构形式、断面尺寸、材料规格及来源等。 6.11.3 植物护坡应明确栽植区域、面积、树种草种、苗木规格、栽植方式、管护措施等。 DB11/T 15952018 6 6.11.4 根据坡面地形条件、降雨强度、降雨历时、汇水区面积,计算确定坡面截、排水沟位置、长度和断面尺寸。 6.11.5 绘制护坡工程平面布置图, 绘制措施断面图、 植物措施配置图、 截水沟断面图、 排水沟断面图。 6.12 村庄美化 6.12.1 根据村镇规划、村庄环境现状,确定村庄美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类型。 6.12.2 工

23、程措施应明确构筑物的位置、设计标准、结构形式、断面尺寸和材料类型及来源。 6.12.3 植物措施应明确分布范围、面积、树种草种、苗木规格、栽植方式及管护措施。 6.12.4 村庄美化宜与雨水利用相结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促进雨水利用。 6.12.5 村庄道路、广场硬化等应根据周围土地利用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透水铺装,确定透水铺装材料类型、 规格及铺装要求;村庄坑、 塘整治宜与雨水利用调蓄措施相结合, 确定雨水蓄积工程类型、 容积、结构形式、断面尺寸和材料类型及来源,不应随意封填坑塘;植物措施宜与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措施等相结合。 6.12.6 绘制村庄美

24、化工程平面布置图,绘制工程措施断面图、结构图及植物措施配置图。 6.13 垃圾处置 6.13.1 采取垃圾收集转运的村庄, 应按照服务范围和人口, 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 配套收集设备设施。 6.13.2 采取垃圾就地处置的村庄,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选用符合环保要求、成熟可靠的处理工艺,建设区域性设施处理垃圾。工程设计应符合 CJJ 52 和 GB 50869 等。严禁简易填埋和露天焚烧垃圾。 6.13.3 明确垃圾处置设施主要构筑物的类型、数量、结构形式、尺寸和主要设备型号、规格、数量及技术参数等。 6.13.4 绘制垃圾处置设施平面布置图,绘制垃圾处置设施主要构筑物断面图。 6.14 污水处理

25、 6.14.1 污水处理站位置选址应满足防洪标准要求,不应设置在沟道管理范围内。 6.14.2 根据服务范围和人口,计算设计规模。设计规模应在满足项目区现有排放量的基础上,考虑远期发展。 6.14.3 污水处理工艺应进行方案比选,选择技术成熟、生态高效、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的工艺。鼓励对厕所污水、厨房洗浴灰水及雨水进行分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 6.14.4 应明确污水处理设施场址、规模、工艺、设计进出水水质,以及主要构筑物的类型、数量、结构形式、尺寸和主要设备型号、规格、数量及技术参数等。 6.14.5 依据服务范围、地形、土地利用性质和设计规模等确定污水收集管道布置、干支

26、管道直径和管道材料类型。 6.14.6 距离河沟道较近、影响水源安全的农户旱厕宜改造为无害化卫生厕所,卫生条件应符合 GB 19379。改为水冲式厕所的应接入村庄污水处理系统。 6.14.7 绘制污水处理工程总体平面布置图、污水收集管网布置图,并绘制工艺流程图、竖向高程图、纵横断面图以及构筑物平剖面图、主要设备安装图等。 6.14.8 污水收集、处理应符合 GB 50014 要求,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应执行相关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鼓励进行再生水回用。 6.15 田间生产道路 6.15.1 根据地形、生产道路现状及其规划布局,确定道路布设路由及长度。 DB11/T 15952018 7 6.15.2

27、应明确生产道路设计标准,确定道路坡度、宽度、路面及垫层结构等断面尺寸和材料、规格。田间生产道路宽不宜超过 3m,坡度不宜超过 8。 6.15.3 生产道路需配套道路排水、 雨水收集利用、 边坡防护等设施的, 应明确配套设施的类型、 数量、位置、设计标准、断面尺寸、材料及规格。 6.15.4 绘制生产道路路由布置图,绘制生产道路纵横断面图、配套设施断面图。 6.16 沟道生态修复 6.16.1 防洪空间拓展措施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治理后的防洪空间尽量扩大、不能缩小,不宜采用防洪堤形式; b) 沟道堤顶高程不宜高于外侧地面高程,必要时应设置导流排水沟等措施; c) 防洪空间拓展主要包括拆除

28、违章建筑物、拆除硬质护岸和外移防洪堤等。 6.16.2 水质改善措施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水质改善措施主要包括截污、清除沟道垃圾及在沟道两岸配置植物过滤带等。 6.16.3 水文地貌与生境多样性修复措施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恢复沟道平面与断面形态多样性,恢复多样的生存与栖息环境; b) 沟道形态宜宽则宽、宜弯则弯,蜿蜒自然,深潭、浅滩、急流和缓流交替出现,沟床微地形起伏多样; c) 防洪空间足够大时,宜配置沟道子槽,并尽量恢复子槽自然蜿蜒; d) 在有常流水的沟道,宜利用水流自然的冲刷淤积变化实现水文地貌多样性修复。 6.16.4 纵向连续性修复措施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沟道在纵

29、向上应保持连续,没有阻碍径流与泥沙输移的障碍物; b) 纵向连续性修复措施主要包括拆除横向拦水建筑物或改造为生态型跌水。 跌水宜低、 缓并采用石、植物等材料。应根据沟道纵坡、流速、流量及水位条件,确定跌水的型式、高度和比降等。 6.16.5 横向连通性修复措施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沟道横向上应无硬性阻隔,保持连通,断面多样; b) 沟堤宜蜿蜒自然,避免直线化; c) 在堤脚或子槽易冲刷部位宜采用石块或与植物结合的生态防护形式, 不宜采用浆砌石等硬性防护; d) 干砌石或码石护岸,应根据流量及流速确定石块粒径。石块应咬合码砌,基础稳固且满足冲刷深度要求,大石块压顶; e) 沟岸宜保持自然,

30、恢复植物过滤带,净化雨水径流。 6.16.6 垂向连通性修复措施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沟道垂向应与地下水连通,不应修建防渗工程; b) 沟底发生下切侵蚀的,宜采用石块或堆石防护,固定侵蚀基底。 6.16.7 宜使用自然的修复材料,如石和植物等,不宜使用浆砌石等硬性人工材料。 6.16.8 在植物措施上,重点应修复适宜植物生长的水土环境,适当配置乡土树种,引导植物的自然恢复。 6.16.9 绘制各项生态修复措施的平面布置、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图。 DB11/T 15952018 8 7 监测 7.1 一般规定 7.1.1 应在治理前、治理中及治理完成后开展监测,便于对比分析治理前后监测数据,

31、进行治理效益评价。 7.1.2 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定期开展监测,监测项目的实施进度、工程质量等。 7.1.3 大暴雨发生后,应及时调查监测水土流失、面源污染、人居环境、沟道水质水量、工程受损及洪水灾害等情况。 7.2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 7.2.1 监测各类点、线、面状水土保持措施的变化情况,包括规模、数量、分布及质量等。 7.2.2 应以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判读结合实地调查为手段开展监测。 7.2.3 对重点工程,应以拍摄影像资料为手段,监测重点工程的实施过程及效益情况;拍摄地点、拍摄方向、拍摄时间及拍摄频次等应相对固定,使影像资料能直观反映工程前、实施中及实施后的发展变化情况。 7.3 坡面土

32、壤侵蚀监测 7.3.1 可通过实地监测或遥感技术, 查清坡面地块立地条件的变化, 参照 DB11/T 548 计算地块土壤流失量变化。 7.3.2 根据小流域及周边降水监测网点布设情况,适当增设降水监测设施;在有条件的小流域典型坡面建设径流小区、实际观测坡面土壤流失量。 7.4 面源污染及人居环境监测 采用定期调查、访问等方式监测流域化肥和农药施用情况及其人居环境的变化情况,包括污水、垃圾、厕所、养殖废弃物处理、村容村貌等情况。 7.5 水质水量监测 以掌握治理前后小流域水质水量变化为目标,按照DB11/T 548确定沟道水质水量监测网点布设、监测指标和频率。 7.6 沟道生态监测 以掌握治理

33、前后小流域水生态环境变化为目标,在有条件的小流域按照DB11/T 1174开展沟道水文地貌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监测,确定监测点与监测时间。 8 施工组织设计 8.1 一般规定 沟道生态修复施工中,应保护河床内原有植物,便于植物的自然恢复。 8.2 组织管理 8.2.1 确定组织管理机构、组织管理形式和监督管理办法。 DB11/T 15952018 9 8.2.2 明确组织管理制度,包括项目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管护责任制等。 8.2.3 明确施工组织形式,主要包括施工单位施工、专业队施工、农民施工或多种形式结合。 8.2.4 明确保障项目实施的技术培训和安全生产、文明

34、施工等措施、明确保证工程质量、进度及控制投资的监督管理措施。 8.3 施工准备 8.3.1 阐述气候和水文条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 8.3.2 阐述施工交通方案和施工用水、电、风、油等来源及供应方案。 8.3.3 阐述施工所需苗木(种籽)和建筑材料。 8.3.4 明确各类治理措施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要求。 8.3.5 编制施工布置方案,确定工程进度,绘制工程进度图。 9 小流域运行管护 9.1 管护目标 说明植物措施保存率、工程措施完好率及运行效率的保障目标。 9.2 管护措施 9.2.1 明确各项措施的产权、使用权和管理权,说明管护责任和要求。 9.2.2 明确重要单项工程的维护管理方案。

35、9.2.3 明确工程运行管护的保障制度与措施。 9.2.4 说明工程运行管护的资金来源。 10 投资概算 10.1 一般规定 10.1.1 投资概算内容包括编制说明、投资概算和概算附表。 10.1.2 明确概算编制原则、编制依据、价格水平年、项目组成与划分、基础价格、工程取费、独立费用及基本预备费等。编制依据应符合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367 号)。 10.2 编制说明 编制说明包括以下内容: a) 简述工程建设地点、规模、措施数量、施工总工期、概算总投资等; b) 列出概算编制依据; c) 说明人工费、材料费等基础价格的计取; d) 说明项目划分结果,不同项目取费计

36、价基础、费率等。 10.3 投资概算 投资概算包括以下内容: a) 工程总概算表; b) 工程措施费用投资概算表; DB11/T 15952018 10 c) 独立费用投资概算表。 10.4 概算附表包括以下内容: 概算附表包括以下内容: a) 工程单价汇总表; b) 主要材料预算价格汇总表; c) 施工机械台时费汇总表; d) 单价分析表。 11 效果预测与后评估 11.1 小流域规划设计效果预测 11.1.1 沟道生态修复段水文地貌预测 按照DB11/T 1173的沟道水文地貌评价方法,在设计阶段进行沟道水文地貌修复评估,开展治理前后的对比预测。治理后的沟道水文地貌等级应优于治理前。 11

37、.1.2 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效果预测 按照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标准, 在设计阶段进行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评估, 开展治理前后的对比预测。治理后的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各项指标应优于治理前。 11.2 小流域生态修复实施效果后评估 11.2.1 沟道生物状况改善效果后评估 基于调查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治理前后沟道生物状况的变化情况,评估沟道生物状况改善效果。 11.2.2 沟道水文地貌效果后评估 基于调查与监测数据, 对比分析治理前后沟道水文地貌修复状况及等级变化情况, 评估沟道水文地貌状况修复效果。 11.2.3 沟道水质改善效果后评估 基于调查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治理前后沟道水质变化情况,评估沟道水

38、质改善效果。 11.2.4 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效果后评估 基于调查与监测数据, 对比分析治理前后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评估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改善效果。 12 结论与建议 12.1 结论 简述工程主要内容及初步设计的主要成果,阐述工程效益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达标情况。 12.2 建议 对工程下阶段工作及参建各方提出建议。 DB11/T 15952018 11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提纲 A.1 综合说明 A.2 基本概况 A.2.1 自然条件 A.2.1.1 地理位置 A.2.1.2 地形地质 A.2.1.3 水文气象 A.2.1.4 土

39、壤植被 A.2.2 土地利用现状 A.2.3 社会经济情况 A.2.3.1 人口 A.2.3.2 产业结构 A.2.4 水土流失和治理现状 A.2.4.1 水土流失现状 A.2.4.2 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A.3 存在的问题及评价 A.3.1 污水 A.3.2 垃圾 A.3.3 厕所 A.3.4 面源污染 A.3.5 沟道生态环境 A.3.6 小流域评价 A.4 功能分区和措施布局 A.4.1 建设目标 DB11/T 15952018 12 A.4.1.1 建设目标与思路 A.4.1.2 控制指标 A.4.2 功能分区 A.4.2.1 生态修复区 A.4.2.2 生态治理区 A.4.2.3 生态

40、保护区 A.4.3 措施布局 A.4.3.1 布局原则 A.4.3.2 措施布局 A.5 措施设计 A.5.1 设计依据 A.5.2 封育保护 A.5.3 梯田整修 A.5.4 树盘 A.5.5 经济林 A.5.6 水土保持林 A.5.7 水土保持种草 A.5.8 土地整治 A.5.9 节水灌溉 A.5.10 挡土墙 A.5.11 护坡 A.5.12 村庄美化 A.5.13 垃圾处置 A.5.14 污水处理 A.5.15 田间生产道路 A.5.16 沟道生态修复 A.5.16.1 防洪空间拓展 A.5.16.2 水质改善 A.5.16.3 水文地貌与生境多样性修复 A.5.16.4 纵向连续性

41、修复 A.5.16.5 横向连通性修复 DB11/T 15952018 13 A.5.16.6 垂向连通性修复 A.6 小流域监测设计 A.6.1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 A.6.2 坡面土壤侵蚀监测 A.6.3 面源污染及人居环境监测 A.6.4 水质水量监测 A.6.5 沟道生态监测 A.7 施工组织设计 A.7.1 组织管理 A.7.2 施工准备 A.8 小流域运行管护 A.8.1 管护目标 A.8.2 管护措施 A.9 投资概算 (简述,并列出投资概算总表。详细内容见单独成册的投资概算文本。 ) A.10 效果预测与评估 A.10.1 小流域规划设计效果预测 A.10.1.1 沟道生态修复段

42、水文地貌预测 A.10.1.2 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效果预测 A.10.2 小流域生态修复实施效果后评估 A.10.2.1 沟道生物状况改善效果后评估 A.10.2.2 沟道水文地貌效果后评估 A.10.2.3 沟道水质改善效果后评估 A.10.2.4 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后评估 A.11 结论与建议 A.11.1 结论 DB11/T 15952018 14 A.11.2 建议 DB11/T 15952018 15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附表 A.1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附表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附表见表B.1B.6。 表 B.1 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特性表

43、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所属流域 小流域代码 涉及区 涉及乡镇 涉及村 小流域面积(km2) 治理面积(km2) 建设投资(万元) 实施时间 设计水平年 气候类型 多年平均降雨量(mm) 土壤类型 土壤侵蚀模数 t/(km2 a) 植被类型 林草覆盖率(%) 治理措施 分区 序号 措施 单位 数量 生态修复区 生态治理区 生态保护区 编制单位 建设单位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地址 地址 联系人及电话 联系人及电话 DB11/T 15952018 16 表 B.2 小流域自然条件与土地利用情况表 小流域名称 小流域代码 流域面积 km2 海拔 m 年均气温 无霜期 天 年均降水量 mm 土壤类型

44、植被覆盖度 % 农业用地 hm2 林地 hm2 草地 hm2 果园 hm2 水域 hm2 居民区 hm2 未利用地 hm2 其他 用地 hm2 最高 最低 小计 其中: 坡耕地 小计 其中: 疏林地 小计 其中: 荒山荒坡 表 B.3 小流域地面坡度组成表 坡度组成 面积(hm2) 所占比例(%) 35 合计 表 B.4 小流域社会经济情况表 行政村名 人口 (人) 劳动力 (个) 人均 土地 (hm2/人) 耕地 面积 (hm2) 人均 耕地 (hm2/人) 农村各业总产值 (万元) 年人均劳动所得 (元) 合计 DB11/T 15952018 17 表 B.5 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表 侵蚀强

45、度 水土流失面积(km2) 所占比例(%) 平均侵蚀模数t/(km2 a) 轻度 中度 强大 极强 剧烈 总计 表 B.6 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表 序号序号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 治理前治理前 治理后治理后 1 小流域出口地表水环境质量 一、二级水源保护区 II 级,三级水源保护区及其他区域 III 级。 2 坡面地块 土壤侵蚀强度 t/km2 a 一、二级水源保护区不超过 200,三级水源保护区及其他区域 III 级不超过 500。 3 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比例 % 80 4 化肥施用强度 kg/hm2 250 5 农药施用 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其他应符合 GB4285的规定

46、 6 沟道 形态特征 沟道形式、宽度和深度保持自然多样性,沟道底层及两岸几乎未扰动或扰动不明显,扰动沟道已按照近自然的方法进行了处理,无 IV-V级水文地貌的沟段。 是否有四五级河段,如果有, 总长度, 占沟道长度的百分比。 河道水文地貌是否提高,提高的量;如果维持原状,说明维持原状的理由。说明是否达到标准。 7 生态指标 沟道及两岸动植物群落基本保持自然状态 8 地表水环境质量 III 级 9 村庄 村内生活污水处理率 % 处理率80,村内及沿村沟道无明显的污水遗留痕迹。 10 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 % 100 11 村庄 村内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 % 处理率80,村内及沿村沟道无明显垃圾堆放,

47、流域内无明显垃圾丢弃。 12 规模养殖污水处理 不存在规模养殖;或存在规模养殖,粪便规范堆放和处理,实现直接利用或高温堆肥。 13 村庄防洪达标 设计标准以内的洪水不淹村 DB11/T 15952018 18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图件内容与要求 A.1 生态清洁小流域调查和治理措施布局图件的内容与要求 表C.1规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调查和治理措施布局图件的内容与要求。 表C.1 小流域调查和治理措施布局图件内容与要求 序号 图件名称 内容 底图要求 底图比例尺 1 地理位置图 小流域在所属行政区及主要水系的位置 所属行政区边界、水系、主要道路、小流域边界 2

48、 坡度图 划分各等级坡度分布 小流域边界、村庄、主要水系 3 土地利用现状图 划分各土地利用类型地块分布 小流域边界、村庄、主要水系和道路 4 土壤侵蚀强度图 划分各土壤侵蚀强度分布 小流域边界、村庄、主要水系 5 主沟道水文地貌分级图 划分各沟段水文地貌等级 小流域边界、村庄、主要水系 6 三道防线划分图 划分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三道防线 小流域边界、地形图、主要水系、村庄 1:10000 7 小流域措施布局图 标注各项措施的位置、范围、图例等 小流域边界、地形图、村庄、主要水系、道路 1:10000 8 沟道措施平面布置图 标注沟道各项措施的位置、范围、图例等 地形图、村庄、

49、主要水系、道路 1:10000叠加影像图 DB11/T 15952018 19 表C.2规定了单项措施设计图的内容与要求。 表 C.2 单项措施设计图内容与要求 序号序号 措施名称措施名称 平面布局图平面布局图 设计图设计图 内容内容 地形底图地形底图比例比例 备备注注 内容内容 出图出图 比例比例 备注备注 1 封育保护 在地形图上标识 1:10000 标牌数量、护栏长度,位置控制点坐标 平面图、剖面图 材料、规格、混凝土基础标号等。 2 梯田整修 在地形图上标识 1:10000 梯田面积、位置控制点坐标 典型设计 材料、规格等。 3 树盘 在地形图上标识 1:10000 树盘数量,位置控制

50、点坐标 典型设计 规格。 4 经济林 在地形图上例标识 1:10000 经济林面积;位置控制点坐标 典型 设计 1:200 1:100 树种类型、苗木规格、树种数量、造林设计等。 5 水土保持林 在地形图上标识 1:10000 水土保持林面积;位置控制点坐标 典型 设计 1:200 1:100 树种类型、苗木规格、树种数量、造林设计等。 6 水土保持种草 在地形图上标识 1:10000 水土保持种草面积;位置控制点坐标 典型 设计 1:200 1:100 草种类型、播种量、种草设计等。 7 土 地 整 治 平面图 包括原地形线、调整后地形线、高程点、道路、景观小品等 1:2000 1:1000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