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39 ,大小:1.35MB ,
资源ID:5646965      下载积分:49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56469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pdf)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pdf

1、目录第一编 古代教育史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1 复习笔记1.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2章 古希腊的教育2.1 复习笔记2.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3.1 复习笔记3.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4章 古罗马的教育4.1 复习笔记4.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5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1 复习笔记5.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6章 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6.1 复习笔记6.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第7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7.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8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8.1 复习笔记8.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9章 17世纪至1

2、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9.1 复习笔记9.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10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11章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13章 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14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15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3、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17章 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18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2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21章 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23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23.1 复习笔记23

4、.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2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教育理论的发展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25章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25.1 复习笔记25.2 课后思考题详解第一编 古代教育史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1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他们将教育视为一

5、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力图证明教育乃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一种现象。他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

6、模仿”。(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4)教育

7、的需要起源论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最早提出“需要起源论”的人。2史前教育的概况(1)原始社会的分期及研究途径 原始社会的分期。有人根据生产工具的进步程度,将原始社会划分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三个时代;也有人将其划分为蒙昧和野蛮两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我国史学界一般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社会(血缘家族的原始群)、母系氏族社会、父

8、系氏族社会,以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社会四个阶段。 研究途径。人们主要从三个途径了解原始社会的概况:第一,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科研成果;第二,民族学的资料;第三,古代典籍中的有关记载。(2)史前教育的概况 前氏族时期。此时期的教育主要是由成年人在生产劳动中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 母系氏族时期。进入此时期后,幼小儿童在妇女身边受教育。七八岁以后男女儿童按劳动分工分别接受教育,包括社会生活知识和宗教道德教育。这一时期出现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青年之家”。 父系氏族时期。进入该时期后,教育内容中增加了伦理道德、军事体育,并在到达成人之际举行“成丁礼”(或称“青年礼”)等特定的仪式,

9、对后世影响较大。 军事民主制时期。此时期军事教育的地位提高,重视道德与精神教育,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意识。 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成人的榜样、讲述、奖惩,以及儿童自己的活动、观察、模仿。在原始社会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文字及学校的萌芽。二、巴比伦的教育1苏美尔的文化教育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文化。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

10、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1)文化与科学 文化a泥板书古代生活在两河流域的人们利用本地丰富的黏土资源,就地取材,将黏土和水调匀,制成大小不等的泥板,作为“纸”使用,并将字写(或刻)在上面,然后再把它晒干或烧干,这就成了所谓“泥板书”。最早的泥板书出现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所载文献往往由几块到几十块泥板组成。泥板书极为笨重,但它的广泛采用仍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的智慧。b楔形文字最初的文字是图画文字,由于图画文字在泥板上书写不便,而在泥板上压出符号则要方便得多,于是从图画文字逐渐演进到楔形文字。这种文字用芦苇管或小木棒在未干的泥板上刻写而成,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

11、宽,提笔处较为细小,形同木楔,故名。楔形文字符号较多,一般分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类。开始有上千个字型,后减少到六百个左右。由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体系后来在两河流域得到广泛的传播及采用。 科学在古巴比伦,生产活动及生活的需要促使人们观察与研究自然现象,从而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古巴比伦在科学上最杰出的成就是天文学和数学。a天文学公元前2000年初,巴比伦的天文学家已把五大行星和恒星区别开来,并将星辰划分为星座,对太阴月的计算与现代只差04秒;他们还制定了历法,根据月球的盈亏,定每月为29日或30日;还知道置闺。b数学在古巴比伦,数学也得到很大发展。他们以60进位,会演算四则运算,会开平方和立方,

12、会解二次方程式和某些三次方程式。早在毕达哥拉斯出生之前,他们就已知道了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定理(勾股定理),还把圆周分为360。古巴比伦人在医学、建筑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2)教育概况 学校的由来文字的发明、泥板的广泛使用以及科学的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条件。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密切联系。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将知识视为神赐,非祭司不敢享有,传习这些知识也是僧侣的特权。苏美尔文字更多各类考试资料 v:344647 公众号:顺通考试资料 最早是由祭司发明,并由祭司首先使用的。由于管理寺庙财产的需要,故寺庙中有关人员需要学习文字和符号,这样就产生了训练书吏的学校。 教学内容及方法a教学内容早期苏美尔

13、人在训练书吏时,教学内容重视语言,尤重书写能力,此外还有阅读、翻译、计算等。b教学方法当时的教学方法简单,一般由教师先在潮湿的泥板上写上字,再由学生临摹;课程主要是抄写和背诵长串的单词或词组,也包括数学或文书。学校中纪律严格,常采用体罚。 考古发掘的最早的学校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帕拉在幼发拉底河畔南部一个叫马里城的地方挖掘出一所约公元前2100年的学校遗址。2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这时的寺庙学校有两级:一级是初级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级教育,除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三、古代埃及的教育1文化与科学(1)文化埃及最早的文字也是象形文字,以后出现表示音节的符号,在

14、古王国时代已经发明24个辅音字母。这种世界上最早产生的字母,是埃及人的独特贡献。埃及的字母文字后来成为腓尼基字母文字的根据,而腓尼基的字母又影响了希腊字母的创造。古代埃及人的文字写在“纸草”上。(2)科学 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和数学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古埃及人经常观察天体,能够区分行星和恒星,还编制了天体图,制定了相当精确的太阳历。为了满足丈量土地以及建筑等需要,数学获得了相当的发展,采用了10进位的计算法,能计算正方形截头棱锥体的体积,求出圆周率=316。 在医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古埃及建筑艺术也达到极高水平。2教育概况(1)学校类型古代埃及的教育较为发达,与其他国家相比,其教育制度较为

15、完善,学校种类也更多一些,大致包括以下类型: 宫廷学校宫廷学校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 僧侣学校(或称寺庙学校)僧侣学校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职官学校(亦称书吏学校)职官学校约创办于中王国时期,训练一般的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期12年。 文士学校文士学校主要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此类学校较僧侣学校和职官学校低级,招收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稍宽,修业期限有长有短。(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a有关宫廷学校的教学内容无

16、法考证。b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是传授高深学识的学府,其教学及研究内容以较高级的天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为主,培养能力优而水平高的人。c职官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往往以吏为师。d文士学校通常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有的还教授数学、天文和地理之类。 教学方法在古代埃及的学校中,教师惯用灌输和体罚,教师施行体罚被认为是正当、合理的。四、古代印度的教育1古代印度社会概况从公元前1000年到前600年,古代印度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通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种姓),按高下依次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

17、平民)、首陀罗(奴隶及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前三种为再生人(即通过入法礼,可以得到第二次生命),首陀罗为非再生人。不同种姓的人通婚所生子女被排斥在种姓之外,称为贱民。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公元前9世纪以前,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用梵文写的吠陀经。学习方法机械、神秘、烦琐,主要靠背诵。公元前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均系婆罗门种姓。儿童入学后即迁居古儒家中,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学习内容

18、主要为吠陀经。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过去注重呆读死记的家庭教学方法比较起来,有所改进;体罚很常见;还采用类似于“导生制”的方法进行教学。3佛教教育公元前6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佛教由释迦牟尼所创,它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姓平等。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主要为佛教经典,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适应了平民学习的需要。佛教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僧徒学习12年,合格者为“比丘”。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在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在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4婆罗门教育与佛

19、教教育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 婆罗门教育是一种私立的教育,教师均由婆罗门担任,教育对象多为婆罗门子弟,故教育带有强烈贵族性,教育方法采用口授法及导师制; 佛教教育则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教师均由佛教僧侣担任,教育对象较为广泛,故教育带有平民性,教育方法把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2)共同点 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使每个人都能稳步减少乃致彻底摒除尘世迷惑,而使自己的精神或灵魂“得救”或“解脱”。 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的因素。 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变革,也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古代印度的医学、天文学、数学等自然科学都主要是在宗教学校或寺院以

20、外,由学者私人传授的。五、古代希伯来的教育古代希伯来位于现在的西亚巴勒斯坦地区,为现代犹太人祖先的居住地。希伯来人由以色列和犹太两个部落组成,其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从摩西带领希伯来人逃离埃及(约在公元前14前13世纪)到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亡于巴比伦;第二时期从公元前538年希伯来人返回家园,至1世纪被罗马帝国吞并。1第一时期的教育这一时期希伯来人以家庭教育为主。希伯来人一般以家庭为子女受教育的场所,父亲既是家庭的祭司,又是子女的教师。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民族传说、宗教信仰和祖先的训诫。在儿童观及儿童教育方法上,古代希伯来人常常采取积极影响的手段。在教育内容上,主要以圣经旧约来

21、教导子女,以培养宗教信仰为最重要的目标。2第二时期的教育这一时期希伯来人主要发展学校教育。希伯来人由异邦返回故土后,犹太会堂也随之迁移而来,并在犹太人居住区得到发展。在希伯来,男童一般6岁入初级学校,610岁间学习圣经和简单的读、写、算;教师以口授方式摘读若干经书的语句,指导儿童高声诵读。教师在教学时鼓励儿童发问,认为不善发问就不善学习。学校管理很严,常施惩戒责罚。1015岁儿童主要学习米施那。15岁以后,则主要学习基马拉,这相当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以上还有培养僧侣的学校,教授宗教理论和法律理论,并训练主持宗教活动的能力。六、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的特点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

22、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3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具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适应力。5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6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与后来古代希腊、罗马学校教师社会地位卑下形成鲜明对比。7文明及文化教

23、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1.2 课后思考题详解说明:本部分主要对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对个别题目进行了整理和修改。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何在?简析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答:(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它是教育学和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探讨这一问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2)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参见本章复习笔记。2原始社会教育

24、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区别何在?答:(1)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参见本章复习笔记。(2)原始社会教育与奴隶社会教育的区别 原始社会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利平等,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 原始社会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奴隶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在专门的场所进行,学习间接经验,与生活、生产活动相脱离。 原始社会教育无组织、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奴隶社会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有专职的教师,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原始

25、社会教育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而奴隶社会教育则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原始社会教育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多种方面,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而奴隶社会教育学习的内容脱离生产、生活经验,学习遗留下来的间接经验,以“六艺”为主。3试析亚非文明古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如何理解“光明来自东方”这一论断?答:(1)亚非文明古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亚非文明古国是指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号称四大文明古国,是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学知识及学校的萌芽。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

26、亚非文明古国。学校的产生无疑是一种进步现象,它对于传播科学文化、发展社会生产起了极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为了保存日益增多的知识,单靠口耳相传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便创造了文字,出现了教学的场所和专门的人来进行教学工作,学校教育由此产生了。 亚非文明古国的教育对其他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亚非文明古国,而且其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教育机构种类繁多,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后来各国纷纷前来学习,从而对其他各国甚至是世界教育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可以说,亚非文明古国的教育是世界教育的发端,并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7、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2)对“光明来自东方”的理解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始自东方,正如一些不怀偏见的西方学者所肯定的:“光明来自东方”、“历史从东方开始”。尤其是象征人类走向文明的教育的发达亦以东方为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各国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 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具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

28、强大适应力。 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 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单从教育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光明来自东方”,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4人类文明(包括文化教育)的发展是否存在多中心?如何看待“西方中心论”?答:(1)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存在多中心人类文明的发展,包括文化教育方面是以亚非国家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为起源的,东方文明是最初的中心,并由此而传向世界各地。人类文明既兴起于东方,又在东方得到充分的发展,继之通过各种媒介向西方和全世界各地传播,而其他地方的文明发展或多或少都带有东方文明的气质和特点。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并由此将科学文化

29、知识和学校教育进一步发扬光大,丰富完善,对其他的地方产生影响和作用。在此条件之下,其他文明则处于模仿或者崇拜之心理,将东方文明保存、继承以及发挥,并对其进行一些改造,形成自身的特色,建立一套自身的体系。但是,这种文明的起源或者积淀仍然是以东方文明为基石的,仍然尊崇东方文明为中心。(2)对“西方中心论”的看法所谓的“西方中心论”,主要是一些西方学者以文明起源者的角色来推崇的西方模式,认为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在其后的发展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开创现代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之后,西方文明呈现出鼎盛时期,成为全世界各国膜拜和学习的对象。相反,再观东方文明时,已呈现衰败的

30、景象,昔日的胜景已经不在,反而在向西方学习,这使得一些学者开始蠢蠢欲动,急欲提出西方中心论来强调西方文明的重要性和发源性。只是他们没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待文明问题,从现实一些事实出发,殊不知东方文明开启了整个时代,没有东方文明的起源和传播,就没有整个世界的繁华,所以,“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是片面的。第2章 古希腊的教育2.1 复习笔记希腊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过程通常被划分为四个阶段: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前800年);古风时代(公元前800前500年);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前330年);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0前30年)。一、荷马时代的教育1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在荷马时代,希腊处于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

31、度的过渡时期。从社会组织的基本状况看,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正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铁器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同时也造成了财产的差别,氏族的一些成员拥有较多的财产,从而成为氏族的贵族。氏族制度原始的平等、民主逐步动摇。另一方面,男女之间的差异逐渐变成为一种不平等。荷马时代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重大变迁。2荷马时代的教育在荷马时代,尚未出现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主要是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进行的,通过参与成年人的各种活动,儿童和青少年逐渐获得了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1)荷马时代教育的内容 荷马时代教育的内

32、容大致以军事和与军事直接有关的知识、技能为主,同时也注重演说能力的培养。 荷马时代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德教育。在荷马时代,希腊人最为重视的道德品质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2)荷马时代教育的目的荷马时代的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勇敢、武艺高强和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武士。(3)荷马时代教育的影响荷马时代的教育还处于较为低级的发展阶段,但是它对希腊教育的历史发展却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荷马史诗始终是希腊人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教材,自有学校后一直是希腊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 荷马时代教育中着重培养的道德品质,不仅成为希腊人的重要道德规范,也始终是希腊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荷马时

33、代教育中所具有的既注重个性发展又重视群体利益,既强调实干又注重雄辩、谋略的特点,事实上为后来希腊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深刻的历史基础。二、古风时代的教育古风时代的古希腊社会完成了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的转变,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即城邦,是指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主权国家。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具代表性的。1斯巴达教育 公元前8前7世纪,斯巴达人为保持政权的稳定,先后实行了一系列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措施。在斯巴达,教育被当作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斯巴达的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1)教育目的训练良好的公民,培养合格的军人,培养坚韧不拔的战士和一个绝对服从的公民是斯巴达的惟一目的。(2)教育过程与内容斯巴

34、达人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实行体检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种族在体质上的“优越性”,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 在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 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在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坚忍、顺从、爱国等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 1820岁,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开始接受正规军事训练。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残酷的正规军事训练和实际锻炼。 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3)评价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鄙视思

35、考和言辞,生活方式狭隘,除了军事作战,不知其他。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实践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同时,斯巴达教育中的国家导向性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的模式代表着世界教育史上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向。此外,斯巴达人非常重视女子教育,这是与古代其他国家相比的先进之处。2雅典教育雅典城邦也高度重视教育。雅典人认为,要培养公民在履行公共义务时所应具有的理智、聪慧和公正等品质,这是要由国家来规定的。但是,在如何安排个人的闲暇时间以及勇敢、强壮等品质的培养上,就不能完全依靠由国家控制的教育。因此,雅典盛行私人办学,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教育。(1)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的人(公民)。身心和

36、谐发展包括:身体健美,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2)教育过程和内容公民子女出生后,也要进行体格检查。 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 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者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如游泳、舞蹈、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其目的在于使公民子弟具有健全的体魄和顽强、坚韧的品质。 1516岁,大多数公民子弟不再继续上学,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则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 1820岁,青年进入

37、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 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3)评价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职业化和专业化教育的反对,对自由教育的强调等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重大影响。与斯巴达实用性的国家导向教育形成的对比,成为教育史发展过程中一条重要的冲突线索。3毕达哥拉斯的教育思想(1)教育任务毕达哥拉斯把数当作世界的本源,认为数具有完全、匀称、和谐三种特性,这些特性乃是天心所示,也是人心所求。因而,如何化天心为人心,就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教育目的毕达哥拉斯生活的全部目的和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通过对数的研究、体会、领悟以及日常生活的训练,实现灵魂的

38、净化,达到和谐、完全和完善的境界。此外,毕达哥拉斯关于义务、自由等论述,也直接涉及对教育的看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以后的思想。三、古典时代的教育1古典时代的雅典社会希波战争的胜利和海上霸权的建立,使雅典经济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雅典的民主制度进一步成熟。伯罗奔尼撒战争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这场战争极大地动摇了雅典民主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战争不仅使雅典与其他希腊城邦之间的冲突公开化,而且进一步激化了雅典内部的阶级矛盾和党派斗争。前411年,民主政权被颠覆。2文化的繁荣和价值观念的变化(1)文化的繁荣希波战争结束后,随着雅典经济的高速发

39、展和民主政治的确立,希腊文化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传统的贵族文化开始向公民普及,并产生了像阿里斯托芬、爱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这样的戏剧作家,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著名的哲学家。(2)价值观念的变化 希波战争后,雅典社会进入了一个思想启蒙、个性解放的时代。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以及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尤其是雅典)社会发生了又一次非常重大的变化,并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古典时期的教育到前5世纪,智者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智者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普

40、罗狄克斯、希庇阿斯、安提丰和克里底亚等等。(1)智者的贡献智者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同样做出了重大贡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惟一条件,这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而且,由于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智者适应了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与辩论、演讲直接相关的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并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人,因而,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正是由智者

41、首先确定下来的。 智者最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这样,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智者的出现表明教育工作已经开始职业化,这对于提高教师的地位、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教育才真正成型,在智者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2)希腊学校的变化在古典时期,希腊学校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在雅典,逐渐形成了文字教师与音乐教师的分工,文法学校与弦琴学校从此分设。更为重要的变化是,出现了一些由著名学者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四、希腊化时期的教育在希腊

42、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等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文化和教育中心从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在整个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利亚城事实上一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3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希腊化时期,带有军事目的的体育首先被取消,美育逐步被削弱,小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局限于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4中等教育同样面临衰微的境地。在希腊化时期,原有的中等教育机构体育馆为文法学校所取代。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强调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视。 5希腊

43、化时期真正得到明显发展的是高等教育。除原有的柏拉图的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和伊索克拉底的雄辩术学校之外,出现了由芝诺开办的斯多噶学派的哲学学校和伊壁鸠鲁开办的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学校。2.2 课后思考题详解1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是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两种教育,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与斯巴达相比,雅典的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其表现如下:(1)雅典教育通过教育要求学生在体力、智力、美感和品德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在斯巴达的教育中是找不到的。(2)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的教育目的不仅把统治阶级的子弟训练成身强体壮的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

44、养成具有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商人,并不是斯巴达单纯的军事教育,把学生训练成为只会打仗的士兵。(3)雅典把知识教育作为培养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活动家和官吏的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可以让他们学到航海知识和政治法律知识,这是斯巴达教育望尘莫及的。(4)雅典对音乐教育的要求比斯巴达要高得多,斯巴达设置音乐歌唱仅仅为了在战场上鼓舞士气,而雅典的音乐教育主要在培养人的节奏感,进而作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有利武器,雅典的音乐教育是其和谐教育和文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与斯巴达实用性的国家导向教育相比,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职业化和专业化教育的反对,对自由

45、教育的强调等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重大影响。2试分析雅典教育特点形成的原因。答:雅典教育特点的形成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发展相联系的,在分析形成的原因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1)经济上,雅典奴隶制经济比较发达,工商业经济繁荣。雅典是中希腊南部亚狄加的首府,沿袭为国名。境内多山,不适宜农业,只能种植橄榄、葡萄,但矿藏丰富,手工业发达。雅典濒临海岸,多良港,交通方便,不仅与境内各国贸易频繁,而且与北非、西亚也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是中希腊各城邦与东方联系的前缘地带,至公元前5世纪初成为全希腊最繁荣富强的国家。(2)政治上,雅典长期实行奴隶主的民主体制,具有浓厚的民主气息。雅典的阶级关系比斯巴

46、达复杂,除了奴隶主和奴隶的长期殊死搏斗外,以手工业者和农民为主体的下层自由民与贵族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也极为尖锐。自公元前6世纪初,首席执政官梭伦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和下层自由民的政治经济改革后,经过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特别是克里斯提尼的改革,至公元前6世纪末,胜利地结束了平民反抗的斗争,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终于在战胜氏族贵族专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3)文化上,繁荣的工商业经济,民主的奴隶主政治,促进了雅典文化科学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雅典出现了各种哲学派别、艺术水平很高的雕刻和美术作品,文学、史学也很发达,科学,如天文、算术、几何都得到较高的发展。3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是什

47、么?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3.1 复习笔记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1生平和教育活动苏格拉底一生的主要事业是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他在从事教育活动时,从不收取学费。当时没有学校,没有教科书,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是以讲演、交谈的方式在各种场合进行的。广场、作坊、市场、街道都是他施教的地点。他的教育对象以自由民为主,也有奴隶。2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意义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就有差别,但是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不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都必须勤学

48、苦练。越是秉赋好的人,越需要受教育。仅凭财富不能使人有才德,以为富有就不需要受教育的人是愚人。对于治国者来说,受教育更为必要。(2)论教育目的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备各种实际知识。苏格拉底是历史上最早的专家治国论者,这一观点是柏拉图培养哲学王的思想渊源。(3)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实践的哲学道德。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的研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哲学应从天上回到地上,从自然回到人间,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类自身的问题,研究伦理、政治,哲学应当是能够实践的。 寻求道德的“一般”。苏格拉底汲取自然哲学家探讨万物本原的思想方法,要求在真理、道德问

49、题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寻求本质,研究伦理概念的一般定义。苏格拉底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理论问题。他的寻求普遍有效的真理的观点,是哲学思维的一次飞跃,影响了柏拉图对共相、理性的探求。 教人学会做人。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 智慧即德行。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行事,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地行事,智慧就是道德。 自制是德行的基础。苏格拉底要求人们以明智的认识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自己的欲望。他认为自制是“一切德行的基础”。 守法就是正义。苏格拉底认为,正义的行为和其他一切道

50、德都是智慧。他认为“守法就是正义。”正义的本质含义就是遵守城邦的法律。 身教重于言教。苏格拉底不仅劝人向善,他本人就是崇高道德的榜样,严于律己,以身教人。(4)要求掌握广博而实用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为此,他孜孜不倦地以各种知识教人。苏格拉底除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以外,还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学习这些学科的目的在于实用,而不在于纯理论的思辨。(5)苏格拉底方法 定义苏格拉底方法是指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