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347
2、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更多考研资料 v/q:344647 公众号/小程序:顺通考试资料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案例分析1有人聪明,有人愚笨,问聪明和愚笨分别属于心理学的什么范畴?有哪些相关因素?2根据一项对老年人的调查,情绪稳定开朗的老人身体更好,不容易生病,稳情绪和健康有什么关系?3一个小孩模仿电影情节用刀枪伤害他
3、人,问哪个人格理论可以解释此行为,并介绍此理论。4一个小孩在学校表现为内向安静乖巧,在家任性冲动调皮,问此“双面性格”的原因。5一个中学生4岁前跟奶奶生活,4岁后才回到父母身边,与父母关系疏远,问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6“像是容易相处难”,针对现代都市闪婚闪离现象,结合社会心理学分析人际关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7一个英文的实验题(说明:题目缺失。)二、案例应用1案例是关于强迫症的,写出诊断、病因及干预方法。2案例是关于社交恐怖症,写出诊断、病因及干预方法。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案例分析1有人聪明,有人愚笨,问聪明和愚笨分别属
4、于心理学的什么范畴?有哪些相关因素?答:聪明和愚笨属于心理学的智力范畴。智力是个体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应对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2根据一项对老年人的调查,情绪稳定开朗的老人身体更好,不容易生病,问情绪和健康有什么关系?答: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客观事物同主观需要关系的反映。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绪不仅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且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直接的影响。一个人若是心情愉快、舒
5、畅,生活态度乐观、豁达,则人体免疫功能活跃、旺盛,可减少疾病感染的机会。(1)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不良情绪主要包括2种情绪体验形式:一种是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体验。另一种是过渡性的情绪体验,指心理体验过分强烈,超出了一定限度。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过渡性的情绪体验都有严重的危害性。有的人经受长期的不良情绪之后,不仅人际关系和工作效率受到影响,而且心理上的痛苦还会转变成身体上的疾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研究发现,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哮喘、甲亢、癌症等都与长期的紧张情绪有关。(2)乐观情绪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力大、忧郁的人更易患心脏病和流感等疾病,人的大脑右额前皮层活动主管愤怒、恐
6、惧和伤心等消极情绪,左额前皮层则与乐观、热情等积极的情绪有关。右额前皮层活跃的人(即情绪低落者),体内抗体水平低,情绪最终可以影响人对疾病的抵抗力。另外,大脑的情感中枢会分泌出一种有利于健康的“脑力啡肽”物质,这种物质即可镇痛又可抗衰老,且能激活免疫系统功能,抑制有害微生物和癌细胞生长,还能调节内分泌,排除生理障碍,从而使人体细胞活性增强,抗病能力提高。相反,在情绪不好时,会使肾上腺素皮质酮分泌增加,这种激素进入血液后,可损害人体免疫功能,引发各种疾病。因此,为了避免情绪不良造成疾病,应尽量保持乐观情绪,做到心胸开阔、豁达,对不良精神刺激,要冷静对待,善于解脱,节制过分思虑,学会自我安慰,尽早
7、从不良情绪的阴影中走出来,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3一个小孩模仿电影情节用刀枪伤害他人,问哪个人格理论可以解释此行为,并介绍此理论。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以解释此行为。班杜拉认为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指观察者将其心理资源如感觉通道、知觉活动、认知加工等贯注于示范事件的过程。其中,选择性注意在观察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有:示范活动的显著性和复杂性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观察者的经验背景、认知能力、知觉定向等决定了
8、他有选择地注意一定的示范事件而忽视其他示范事件;行为榜样的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等,均影响着观察者对榜样的注意程度;个体的交际网络、社会的内部组织及其分化程度等社会结构因素也是制约注意过程的重要因素。(2)保持过程保持过程是观察者将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的有关示范行为的信息转换成表象的或语义概念的符号表征并储存于记忆之中以备后用的过程。(3)产出过程产出过程是观察者对示范行为的表现过程,即观察者将在注意过程与保持过程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示范行为的内部符号表征转换成物理形式的外显行为过程。(4)动机过程动机过程是指观察者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在观
9、察学习情境下,决定观察者是否表现示范行为的诱因条件有三类:直接诱因指示范行为本身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如果示范行为的执行本身就会导致某种奖赏性结果,那么观察者就会因为追求这种奖赏性结果的内在动机而表现这种示范行为。替代诱因指对观察者而言,示范原型表现示范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例如,看到他人行为的成功,能增加观察者自己表现这种行为的倾向。自我生成诱因指观察者对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自我评价经验或自我反应。对一个示范行为而言,如果观察者赋予高度的自我评价或怀有极大的兴趣,那么他就更倾向于表现这种示范行为。4一个小孩在学校表现为内向安静乖巧,在家任性冲动调皮,问此“双面性格”的原因。答: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
10、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结合。奥尔波特指出,人格特质除具有概括性和持久性外,还具有焦点性,即它与现实的某些特殊场合联系着,只有在特殊的场合和人群中才会表现出来。例如,一个攻击性强的人,不会在任何场合下对任何人攻击,对他的亲爱的朋友,一般不会攻击。一个人在一定场合下,可以着重显露其性格的某一个侧面,在另一种场合下,可以着重显露其性格的另一个侧面。性格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侧面表现,不仅不能说明人类性格的肢解和分裂,恰好说明人类性格的丰富性和真实性。由于性格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多种场合下,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多方面去考察一
11、个人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一个人的性格全貌,发掘他的“内在性格”。5一个中学生4岁前跟奶奶生活,4岁后才回到父母身边,与父母关系疏远,问: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恋对亲密关系有何影响?答:该中学生与父母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是在婴儿时期未与父母形成依恋关系。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通常表现为,婴儿将其多种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最喜欢同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感到最大的
12、舒适、愉快,在母亲身边能使他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当他们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首先要做的往往是寻找依恋对象母亲,接近母亲的可能性大于接近任何其他人。如果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就成为主要抚养者,因此会与奶奶形成较为亲密的关系。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6“像是容易相处难”,针对现代都市闪婚闪离现象,结合社会心理学分析人际关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答:人
13、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通过交往而产生和发展的心理关系。在人际沟通与相互影响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涉及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并渗透到社会关系之中,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7一个英文的实验题。说明:题目缺失。二、案例应用1案例是关于强迫症的,写出诊断、病因及干预方法。答:强迫症是一种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虽尽力克制但又无力摆脱的神经症。神经症患者以强迫症状为特征,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或强迫行为的存在,有时为了减轻焦虑会作出一些仪式性动作。多见于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1)病因生物因素。遗传基因对强迫症起一
14、定作用。部分患者的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缩短,生化研究表明脑内5羟色胺增强,因此5羟色胺的摄取剂对强迫症具有较好疗效。心理因素。约23的患者在发病前具有强迫性人格特征,表现为注重细节、力求完美,或喜欢循规蹈矩、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固执倔强、墨守成规。社会因素。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和持续的心理压力会诱发强迫症的发生。(2)诊断要点除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以外,至少符合以下一项或混合几项: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强迫回忆、强迫意象、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以强迫动作为主,表现为反复洗涤、反复核对检查、反复询问或其他反复的仪式化动作等。(3)干预方法支持性心理矫治。认
15、真、耐心地倾听患者诉述,以确定强迫症状的具体表现和严重程度,然后耐心解释。行为心理治疗。如系统脱敏疗法、满灌疗法、示范疗法,同时用药物辅助,用抗焦虑药(如安定、利眠宁),抗抑郁剂等。2案例是关于社交恐怖症,写出诊断、病因及干预方法。答:社交恐怖症也被称作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可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与特殊恐怖症相比,社交恐怖症害怕的社交情境往往不易回避,因此社交恐怖症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更为明显。(1)病因多数患者起病于青少年,常逐渐起病,无明显诱因。也有的在一次羞辱的社交经历之后急
16、性起病。一般病程缓慢,起病较迟且无其他精神障碍者预后较好。社交恐怖症常继发抑郁症。(2)诊断DSM-对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APA2000)患者对某种或多种社交场合有显著或持久的恐惧。在这些场合下,患者被暴露于不熟悉的人们面前或可能有人在注意或观察,害怕自己可能会作出一些使人难堪的行为或表现出焦虑症状。如果是儿童则是在与年龄相称的熟悉的人们交往时发生问题。或在同伴中出现焦虑。而不是与成人的交往问题。一旦暴露于所害怕的社交场合下便引起焦虑,并可能出现与处境密切相联系的惊恐发作。如果是儿童,焦虑可表现为大哭大闹、发呆或从社交处境中退缩。患者知道自己的害怕是过分的或没有道理的。如果是儿童,这一点可以
17、没有。患者设法回避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否则便要忍受极度的焦虑或痛苦。对恐怖处境的回避、焦虑性期待或者痛苦,显著妨碍了患者的生活、工作或社交活动,或者对于患有恐怖症感到极度的精神痛苦。如患者年龄小于l8岁,病程应持续至少6个月。这种害怕或回避不是由于某种物质或一般性躯体状况所致的直接生理性反应,并排除其他精神障碍而引起的焦虑或恐怖性回避。如存在某种一般躯体情况或其他精神障碍,那么标准A的害怕与之无关,例如不是害怕自己的口吃、帕金森氏病的震颤或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症的异常进食行为。注明亚型:特殊性社交恐怖症(只限于某一两种特殊场合)、广泛性社交恐怖症(害怕涉及几乎所有社交处境。这种广泛性亚型通常要考虑患
18、者具有回避性人格障碍)。(3)干预方法倾听诉述和解释。耐心倾听患者对病情的诉述,准确把握患者第一次发病情景,分析患者的性格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可能联系。自我松弛训练。采用行为治疗,如系统脱敏疗法、满灌疗法、示范疗法,同时用药物辅助,用抗焦虑药(如安定、利眠宁),抗抑郁剂等。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案例分析1分析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坎农-巴德的情绪学说,沙赫特的认知评价理论,然后结合案例进行比较异同。2冰山模型说明什么,详细叙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并进行评价。3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阶段理论,述青少年为什么说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更大。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
19、段论(三岁儿童认不认识普希金的案例)5社会学习理论的有关原理,说明电视、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影响。6对津巴多做过的狱警和囚犯的实验结果,你怎么看?分析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人的行为有如此改变?7统计题,给了两个表格,让自己出题设计一个实验报告并解答。(说明:题目缺失)二、案例应用1管理组织心理学,涉及到激励。2有关变态心理学,涉及到诊断、症状、治疗(儿童多动症)。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案例分析1分析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坎农-巴德的情绪学说,沙赫特的认知评价理论,然后结合案例进行比较异同。说明:本题暂未做答案,请见谅。2冰山模型说
20、明什么,详细叙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并进行评价。说明:本题暂未做答案,请见谅。3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阶段理论,述青少年为什么说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更大。说明:本题暂未做答案,请见谅。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三岁儿童认不认识普希金的案例)说明:本题暂未做答案,请见谅。5社会学习理论的有关原理,说明电视、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影响。说明:本题暂未做答案,请见谅。6对津巴多做过的狱警和囚犯的实验结果,你怎么看?分析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人的行为有如此改变?答:津巴多的监狱实验表明当人们被赋予某种角色后,就会按照角色的要求和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行事。监狱营造的环境不久就使所有被试的行为远远超过正常扮演
21、者所应有的界限。虽然同是应聘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扮演看守的一部分人由于在社会结构上处于有利位置,因而他们就获得了命令乃至虐待另一部人的权力。而同为被试但扮演了囚犯的一部人,由于社会角色的规定,认为自己作为囚犯有义务服从看守,甚至明显是不合理的命令,也采取了服从的态度与行为。7统计题,给了两个表格,让自己出题设计一个实验报告并解答。说明:题目缺失。二、案例应用1管理组织心理学,涉及到激励。答:本题暂未做答案,请见谅。2有关变态心理学,涉及到诊断、症状、治疗(儿童多动症)。答: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所以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多动症的高峰就诊年龄为810岁,男孩明显多于女
22、孩。男女患儿的症状虽然都有注意缺陷,但男孩多伴有多动,属注意障碍伴多动型(ADHD),而女孩则以注意障碍(ADD)不伴多动为主。(1)临床症状注意障碍注意缺陷是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症状,它表现为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和保持注意有困难,他们很容易被环境中的无关刺激所吸引,使注意力分散和转移。活动过多活动过多是多动症儿童最常引人注意的特征,他们从小开始便表现得几乎没有静下来的时候,只要是清醒的,便总是不停地活动。他们的活动常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和组织性。情绪不稳、行为不良多动症儿童情绪不稳,他们的情绪极容易波动,喜怒无常。在行为表现上,几乎80的多动症儿童有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他们缺乏自我克制能力,比较
23、冲动任性,在受到批评和管教时又容易怀恨在心,要千方百计寻机报复,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或引诱,可能染上说谎、偷盗、离家出走、殴斗等坏习气,成为问题青少年。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约有60会发生学习困难。他们的学习困难与他们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任性、意志力弱有直接关系,更与他们学习能力本身的某些障碍有关,如有听、说、读、写、计算、理解等能力的缺陷,导致学习困难。(2)诊断临床医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用DSM-IV关于ADHD的诊断标准:要求满足A-E。A症状标准:注意缺陷症状:符合下述注意缺陷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a在学习、工作或其它活
24、动中,常常不注意细节,容易出现粗心所致的错误;b在学习或游戏活动时,常常难以保持注意力;c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d往往不能按照指示完成作业、日常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对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e常常难于完成有条理的任务或其它活动;f不喜欢、不愿意从事那些需要精力持久的事情(如作业或家务),常常设法逃避;g常常丢失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东西(如玩具、课本、铅笔、书或工具等);h很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i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忘四。多动/冲动症状:符合下述多动、冲动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a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b在教室或其它要
25、求坐好的场合,常常擅自离开座位;c常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分地奔来奔去或爬上爬下(在青少年或成人可能只有坐立不安的主观感受);d往往不能安静地游戏或参加业余活动;e常常一刻不停地活动,好象有个机器在驱动他;f常常话多;g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即抢着回答;h在活动中常常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待轮换上场;i常常打断或干扰他人(如别人讲话时插嘴或干扰其他儿童游戏)。B病程标准:某些造成损害的症状出现在7岁前。C某些症状造成的损害至少在两种环境(例如学校和家里)出现。D严重程度标准:在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上具有临床意义损害的明显证据。E排除标准:症状不是出现在广泛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亦不能
26、用其他精神障碍(例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分离障碍或人格障碍)来解释。(3)治疗药物治疗目前临床治疗多动症的药物有三大类:中枢神经兴奋剂,包括利他林等;a2受体激剂,主要是可乐定;三环类控抑郁药,常用的有丙咪嗪等。心理治疗多动症儿童的心理疗法主要是使用行为矫正法,目的是修正不良行为,塑造正确行为。家庭治疗许多情况下,儿童的行为只是家庭关系的症状表现,它反映的是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有必要进行家庭治疗。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多动症儿童的治疗必须有学校老师的参与和合作,其中包括课堂行为管理、课外行为管理以及必要的特殊教育安排。无羞惭感行为无计划性社会适应不良 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
27、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简答题1简述注意双加工理论。2简述从众的影响因素。3简述冲突理论。4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5简述情绪的认知理论。二、案例设计题某学校从350名招聘者中选1名心理老师,如果你是本学校的人力资源的负责人,设计一套招聘方案。三、综合题1评析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2你觉得优秀的团队需要哪些特征?四、案例分析题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道案例,就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提出方案。2案例大意:妻子怀疑丈夫外遇,一天发现丈夫衣领有口红后,然后昏倒了。问:说出妻子的病症、诊断以及干预措施。3案例缺失。针对不同气质的小孩(胆液质、血液质、粘液质和黑胆质四种),老师应如何设计处不同的教学方
28、案。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简答题1简述注意双加工理论。答:注意的双加工理论是谢夫林等人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注意理论。该理论认为:(1)人类的信息加工方式有两种: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和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它可以随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2)双重加工理论是对资源有限理论
29、的有益补充,它们共同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有时能同时做好几件事,如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人类认知加工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同时执行两种以上的加工任务时,往往会发生困难。而如果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加工已经变得自动化了,不需要占用加工资源,个体就可以将注意更多地集中于其他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之上。(3)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之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熟练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动作信息由控制加工向自动加工转化的过程。2简述从众的影响因素。答: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这个定义的实质是群体压力使得个体改变其行为,并以某种方式来行动,这种行为方式在没有群体压
30、力时,个体是不会这样做的。群体的压力可能是明确的,也可能是含糊的,也就是在定义中所说的“真实的”或“想象的”。明确的压力是指,如果个体不从众,群体会采取威胁或惩罚等进一步的行为;含糊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指的是,个体认为如果他不从众的话,群体可能会惩罚他,即使群体实际上并没有威胁或惩罚他。从众的影响因素包括:(1)群体因素:群体的一致性。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群体一致性的任何破坏,都会导致从众率的显著下降。群体的规模。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的;但最高的从众率出现后,即使一致性的群体规模再大也不再导致从众率的增加。群体的凝
31、聚力。在一般情况下,团体的凝聚力越大,从众的压力越大,人们的从众行为越可能发生。(2)情境因素:任务的熟悉程度。判断涉及的事物客观标准越明确,人们对自我判断的肯定程度也越高,相应的行为从众率也越低。随着问题的模糊性增加,人们会由于自身的判断失去明确的参照而倾向于从众。权威人士的影响力。地位高的成员经验丰富、资力较深、能力较强、信息较多,能够赢得低地位者的信赖,他们的看法和意见能对群体产生较大影响,并使低地位者屈从。(3)个人因素:自我: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做事情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不太会去从众;而公众自我意识强的人往往以他人的要求与期望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所以从众的可能性更大。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
32、的需求:许多研究证明,有时候人们不从众是为了保持自身独特的自我同一性。个人的控制愿望: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愿望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从众行为的反应。在团体情境中,控制愿望高的人不大会去附和同谋者的较高评价,而是力图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除了以上因素之外,个体的社会地位、预先的承诺和性别等都会对从众行为产生影响。在一个群体中,社会地位越低的人从众的可能性越大;对组织或他人的承诺越大,从众的可能性越高。性别与从众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早期的研究者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比男性高,但最近的研究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有研究指出,如果男女在从众行为上有差异的话,也仅仅发生在要求女性当面反对对方的情境下。(4)文化差异由于文
33、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成员从众的程度存在差异。米尔格莱姆(1961)对法国和挪威的大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挪威人比法国人更趋于从众。他认为部分原因可能是法国文化鼓励独立和个性,而挪威文化则鼓励忠诚于集体,重视社会责任。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所表现出的从众行为是有差异的,说明文化差异对从众现象确实存在影响。3简述冲突理论。答: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着重探讨社会冲突的本质和根源,冲突的类型、预防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1)科瑟尔的冲突理论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
34、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科瑟尔从齐美尔“冲突是一种社会结合形式”的命题出发,广泛探讨社会冲突的功能。他认为,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2)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社会组织不是寻求均衡的社会系统,而是强制性协调联合体。社会组织内部的各种不同位置具有不同量的权威和权力。社会结构中固有的这种不平等权威的分布,使社会分化为统治和被统治两大彼此对立的准群体。在一定
35、条件下,准群体组织表现为明显的利益群体,并作为集体行动者投入公开的群体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组织内部权威和权力的再分配,社会暂时趋于稳定与和谐。但权威的再分配同时也是新的统治和被统治角色的制度化过程。和谐中潜伏着冲突的危机,一旦时机成熟,社会成员就会重新组织起来,进入另一轮争夺权力的冲突。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而“权力和抵制的辩证法乃是历史的推动力”。(3)赖克斯的冲突理论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统治集团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运用强制性权力迫使社会整合。在这种情形中,经济分配体系向
36、不同群体分发一定量的物质生活资源;政治权力体系分配权力以“防范任何破坏经济分配体系的行为发生”;终极价值体系确认“这种政治权力体系的合法性”;宗教仪式则具有“促使人们遵从终极价值体系的功效”。冲突的双方即使认识到激烈的冲突比适度的让步将会付出更高的代价,从而彼此做出妥协,但这种“休战情境”也是极不稳定的。冲突双方继续寻找能够满足自己单方面利益的手段,一旦找到了这种手段,权力的平衡立即被打破,冲突随即重新取代暂时的和平。(4)柯林斯的冲突理论1975年,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早期冲突论者只是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补充和修正,认为秩序理
37、论和冲突理论同是有用的理论工具。柯林斯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过程,仅仅提出一种补充性“冲突理论”不足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建立一门以冲突为主题的社会学。早期冲突论者主要关注宏观社会结构问题,并把社会结构视作外在于个人的强制性力量。柯林斯则认为,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的互动模式,是在行动者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中产生并得以持续的。对宏观社会结构的理解不能脱离建构这些结构的行动者。他吸取了现象学和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力图为宏观社会学奠定微观基础。与早期冲突论者注重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不同,柯林斯强调必须建立假说演绎的命题系统,并从经验上加以验证。唯有如此,才能使冲突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说明性科学。柯林
38、斯为冲突问题的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础,标志着狭义上的“冲突理论”作为一个流派已经式微。4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答:埃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时候的无助阶段,婴儿需要积极的爱和关怀。此时的婴儿得到母亲有规律地照顾,对世界将会有充分的信任。这样的孩子在孩童期充满着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当然这种对孩子的
39、基本信任也不是无限制地给予,因为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信任一切人和一切的事情对孩子是危险的。一定的不信任是必要的,也是健康的,对生存有帮助。这阶段没有得到充分关照的孩子,他们不敢希望未来(孩子对未来的希望是行动的动力),这样的孩子总是喜欢在父母的身边而不敢四处活动,表现出退缩和对外界世界的不信任。(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这一阶段的孩子掌握大量的技能(如谈话,爬,走等),孩子也有自己的“小主意”,决定做某事或不做某事。这时儿童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冲突。此时作为父母既应该宽容,也应该坚持确立儿童的良好习惯,做到宽严并济。
40、如果父母过分纵容保护,或惩罚严厉、不公正,儿童就会怀疑并感到害羞。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豪感来源于未失去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怀疑与害羞来源于外部的过分控制和自我控制力受损害。这阶段的儿童的自主性多于害羞与怀疑,则儿童就形成意志品质,其表现出自我意志和自我选择的不可动摇的决心。(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活动更加精细、灵活,语言更加简练,更富于想象。这些能力的发展使儿童更能自主性地思维、行为、幻想和对未来提出计划。这阶段的孩子对性别差异有很大的好奇心。他们有旺盛的精力,有很大的求知欲。这时候的儿童自我意识
41、越来越强,他们进一步思考他们可能或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了更多的社会意识,他们探索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这阶段父母应该尊重和培养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他们离开这个阶段时将缺乏主动性,他们经常有犯罪感、保守、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对自己的信任。这阶段充分发展的儿童,就会获得“目的”品质。艾里克森把目的品质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期现象的打击、犯罪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阻止。(4)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这时的儿童在大多数是上小学阶段。他们在学校里学到
42、生活所需要的技能,接受社会技能以适应她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但是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到有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应该感到勤奋感,这会让儿童以后找工作时满怀信心,也会使儿童看中工作的重要性,对人类的其他生活方面泰然处之。这时候儿童在学习和学习技能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将会出现自卑,他们会怀疑自己对社会是不是有用的人,甚至会出现“被处理过”的多余感觉。儿童在这个阶段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具有能力品质。艾里克森认为能力就是技能和智力在完成任务时的自如运用,而不会被儿童期的自卑感削弱。(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通
43、过前阶段的学习,儿童知道了他们是什么,他们可能做什么,了解他们的不同角色。这一阶段是对前阶段的各种“材料”加以综合的过程。在这青少年阶段他们必须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策略。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发展的人将会出现“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是对自我身份确定的自我意识,用埃里克森的话说就是“一种知道自己去什么地方的感觉”。这个阶段不能获得同一性,那么这个人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的自我意向。如果这个阶段青少年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那么她们就会形成忠诚的品格。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仍然忠于发自内心的誓言的能力”。从这个时候开始,生活就是扮演同一性的过程。一个人
44、已经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他会把自己的角色一直扮演下去。(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这个阶段是发展具有爱的能力和会工作的人。一个人对自己有确定的同一感才敢与他人建立爱情关系。具有坚定的自我意识的人,才能与他建立起亲密关系。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意味着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这具有牺牲精神,牺牲精神需要很大的自我确定感,对自己不敢确定的人是没有能力给与他人爱或感情的。如果在这个阶段中,个人具有了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那他就会形成爱的品质,“爱是抑制不同机能遗传性的对立而永远相互献身”。(7)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
45、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人生的中年期。一个人顺利地通过了同一性时期,那他就会把这些传给下一代。这一阶段不能发展繁殖感的人,其特征是停滞和人际关系贫乏。(8)成年后期(65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通过前几个阶段的发展,人就有充实幸福的生活,这一阶段对人生是感受阶段。对人生没有做什么的人,这时候常常回忆以往的事情和对人生的绝望。5简述情绪的认知理论。答:情绪的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主张情绪产生于对刺激情境或对事物的评价的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况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影响
46、,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情绪的认知理论包括以下三种:(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这种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或“无关”。如果是“有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刺激物;如果是“有害”,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如果是“无关”,人们就予以忽视。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她提出情绪
47、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传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愤怒及攻击等)。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传送到血管和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评估,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这就是“评定兴奋学说”。(2)沙赫特和辛格情绪认知理论: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是认知因素和生理唤醒状态两者交互作用的产物,认知因素又包括对生理唤醒的认知解释和对环境刺激的认识。认知对情绪有三种作用:a对情绪刺激的
48、评价和解释;b对引起唤醒原因的认知分析;c对情绪的命名以及对所命名情绪的再评价。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a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b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3)拉扎
49、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a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b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判断;c
50、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二、案例设计题某学校从350名招聘者中选1名心理老师,如果你是本学校的人力资源的负责人,设计一套招聘方案。答:本题暂未做答案,请见谅。三、综合题1评析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答: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1)压力源是指引起压力反应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生物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和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感染、噪声、气温变化等。精神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