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期中考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 共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惆怅(chng) 刁难(nn) 请柬(jin) 蹒跚(mn) B、徘徊 (hu) 自惭形秽(su) 积攒(zn) 佳肴(yo)C、颠簸 (b) 誊写 (tng) 奢华(sh) 黯淡(n)D、契约(q) 惊骇(h) 打盹(dn) 婀娜(n)2、下列加点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清晰 朦胧 屋檐 笙萧 虎锯龙盘B、翅磅 感概 漂缈 洵烂 老骥伏砺C、淘醉 懊脑 犹豫 抑制 口密腹剑D、项链 磕碰 喘气 点缀 萍水相逢3、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自惭形
2、秽 蓊蓊郁郁 刻舟求剑 火中取栗B、英雄气概 相题并论 分庭抗礼 迫不及待C、情不自尽 变本加利 休戚相关 完壁归赵D、再接再励 虎假狐威 谈笑风声 声色俱历4、没有语病的是:( )A、“国际博物馆日”这天,组织了免费参观自然博物馆的活动。B、沉浸在幸福中的人,往往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C、练武术和学舞蹈的动作要领有点截然不同。D、少年儿童佩戴的绿色胸卡,是环保活动的志愿者。5、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时,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集中在那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身上。B、小李工作非常积极,总是提前上下班。C、全厂职工听取并讨论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D、齐辉同学的这篇习作立意深刻,结构严谨,
3、语言流畅,在全市作文比赛中把它评为一等奖。6、句中画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欢声笑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B、如果台湾当权者胆敢铤而走险,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C、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D、听到敲门声,我和妈妈不约而同地跑去开门。准是爸爸出差回来了!可开门一看,是查水表的王叔叔。7、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是:( )首先设法安慰自己,树立信心,镇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遇到无法下笔,思路阻塞,判断不清的难题时,不要着急。心里平静后再冷静思考就
4、不怕难题了。这时候,你应该想:我难,别人也难,何必畏惧呢?ABCD8、下列有关项链一文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链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短篇小说巨匠,他著有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和羊脂球等。B、项链的结尾写到项链竟然是假的,这让人感到非常的意外,但仔细思考之后又会发现这种结局也在情理之中。C、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贪图享乐、爱慕虚荣,这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D、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经历了十年还债的艰辛后,终于变成了一个吃苦耐劳的妇女,并且她很后悔参加十年前那个舞会,后悔自已当初爱慕虚荣。9、下列各句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是家家户户
5、养在家里的家虫。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10、依次填入句中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 ),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2)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 )淡青色。(3)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着西北风。A.屹立 露出 抵抗B.耸立 泛出 对抗C.矗立
6、 显出 抵御D.直立 现出 抗拒二、默写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1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2 ,3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4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5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6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7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8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 9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
7、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 10 ,峭楞楞如鬼一般; 11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 12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13 ,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 14 。树色15 , 16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17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18 ,19 。这时候最热闹的, 20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三、阅读理解。(30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16分)乡 情 陈德才 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
8、。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 ,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
9、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
10、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
11、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2分) 甲 乙 丙 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绿叶对根的情意。”2、在第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3分)答: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能
12、抄原文)(3分)答: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3分)答: 5、(1)第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说法,你怎么说?(3分)答: (2)第段:“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么?(2分)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14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得七八岁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
13、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个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 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这是什么”他拿起了我的诗。“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
14、!”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亲还在为那首诗吵着。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现在我已经有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因
15、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1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是为了表现巴迪_的心情。(4分)2用文中原句回答: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3分)答:_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分别是:(2分)母亲对我_;父亲对我_。4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反映“我”思
16、想感情变化全过程的3个词语,依次填入下面括号中。(2分)得意信任醒悟悔恨失望( )-( )-( )5用文中原句回答,能够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是:(3分)_四、作文(共40分) (一)李红同学接到校团委的通知,让她4月29日上午去三亚市参加演讲比赛。因此,29日上午她不能到校上课了。请你以李红的身份替她给班主任林老师写一张请假条。(5分)(二)在你成长的经历中,你也许在爷爷宽大的手掌的搀扶中学会走路,你也许在奶奶的悠悠眼歌的温柔中甜甜入睡,你也许不曾理解父亲威严的训导,你也许看见过母亲期许的目光,你也许曾经在学校里遇到过一位改变你命运的好老师,你也许身边有过一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好朋友相伴左右。请选
17、择你熟悉和喜欢的一个人作为写作对象,写一篇文章,要求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有真情实感,不少于800字。(35分)注意:立意自定 题目自选 书写规范 不少于800字600700一、1、C 2、D 3、A 4、B 5、C 6、A 7、C 8、D9、B 10、B二、默写填空。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
18、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
19、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四、阅读理解题。(一)1、甲乙丙丁(每项0.5分,共2分)2、开放型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内容与前文相吻合,句式相似,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一句不恰当扣2分,扣完3分为止。(3分)3、动物只是一种本能,而人对故乡热土是一种深切而执着的爱。(言之成理即可)(3分)4、因为童年天真、烂漫、纯朴、坦诚、全神贯注,对陌生世界充满好奇心和
20、刺激感,而人过中年,这些都再也找不回来了。为了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段无比珍贵的时光,人们就会怀念故乡。(只要能将中年和童年相比较,内容较全面,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3分)5、(1)“斯”是“这里”的意思。换个表述法:其实,祖国就是在这里生、在这里长的故乡,只不过这个故乡更大些罢了,这里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言之成理即可。前一问1分,第二问2分。“更大的故乡”、“生命的源头”两个要点各1分)(2)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中年之后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言之成理即可)(2分)(二)1、急切2、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3、热情鼓励 严格要求4、得意失望醒悟5、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