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645.94KB ,
资源ID:5809134      下载积分:2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58091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锂离子电池SEI膜形成机理及化成工艺影响_1000027920117911.pdf)为本站会员(nanchangxurui)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锂离子电池SEI膜形成机理及化成工艺影响_1000027920117911.pdf

1、综述2018.12 Vol.42 No.12收稿日期: 2018-05-10作者简介: 杜强(1991), 男, 山西省人,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技术。1922锂离子电池 SEI 膜形成机理及化成工艺影响杜强1,2, 张一鸣2,田爽2, 刘兆平2, 张治民1(1.中北大学 材料工程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2.中科院宁波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所 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 浙江 宁波315201)摘要: 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是锂离子电池在化成工艺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物质, 它的形成以及性能优劣对锂离子电池的最终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 锂离子电池生产中的化成工艺直接影响 S

2、EI 膜的性质优劣。综述了电池负极上 SEI膜的形成概况、 化成工艺的参数控制对 SEI 膜形成过程和性质的作用, 以及其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Si 基负极材料是未来负极材料的重点发展方向, 分析了针对 Si 基负极材料的 SEI 膜形成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以及 Si 基负极的化成工艺参数控制是改进电池生产的必要手段与基础。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EI 膜; 化成工艺; 硅基负极材料; 电池性能中图分类号: TM 9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087 X(2018)12-1922-05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lid electrolyte int

3、erphase (SEI) and effect offormation process on it in lithium ion batteriesDU Qiang1,2, ZHANG Yi- ming2, TIAN Shuang2, LIU Zhao- ping2, ZHANG Zhi- min1Abstract: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SEI) film forms during the formation process, which 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b

4、attery performance,while the formation process parameters influence the filmperformance directly.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formation of SEI film on anode, the effect of formation processparameters control on the process and properties of SEI film and its further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l

5、ithium ionbatteries.Since the Si-based anode materials are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ture anode materials and theSi-based anode materials with stable performance are the base for future study as battery electrode materials,thispaper focuses on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of SEI formati

6、on for Si-based anode materials and analyses that thecontrol of formation process parameters on Si-based anode is the necessary means and basis to improve batteryproduction.Key words: lithium ion battery;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 film; formation process; Si-based anode material;battery perfo

7、rmance锂离子电池作为新一代绿色高能环保电池,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已成为二次电池的重点发展对象1。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工艺中, 化成是极其重要的步骤, 该步骤主要包括电芯完成注液后对电芯进行首次充电过程,该过程将激活电池中的活性物质, 使锂离子电池活化; 与此同时, 电解液溶剂和锂盐发生副反应,会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形成一层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 这层膜会阻止副反应的进一步发生,进而减少锂离子电池中锂含量的损失,因此其对锂离子电池的初始容量损失、 循环寿命、 倍率性能及安全性等有着重要影响2。一套完整的化成工序包括多次完整的充放电循环, 但大部分 SEI 膜是在首次循环中生成

8、的。研究表明, 在首个完整的循环中,锂离子电池初始容量的 10%作为不可逆容量损失来形成 SEI 膜, 后续循环中仍有少量 SEI 膜生成直至完全生成3。 在化成过程中, 通过控制电流、 温度、 截止电压, 分别影响还原反应类型、 还原反应速率及极化情况、 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 进而控制 SEI 膜的生成情况, 可以影响电池的性能。本文阐述了 SEI 膜的形成机理和化成工艺,总结化成工艺的三个因素对 SEI 膜的影响以及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聚焦于容量较高但体积膨胀率较大的 Si 基负极材料, 探讨如何通过控制化成工艺的各个因素来寻找较优的化成条件,进而提升具有实用性的 Si 基负极材料的

9、锂离子电池的性能。1 SEI 膜介绍1.1 SEI 膜形成机理SEI 膜形成的过程中, 电解液溶剂、 锂盐、 添加剂、 微量空气杂质等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还原反应。这一系列反应既受还综述2018.12 Vol.42 No.121923原电势、 还原活化能、 交换电流密度等物质固有特性的影响,又受温度、电解液盐浓度以及还原电流等其他因素的影响4。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 SEI 膜的形成过程变得复杂,形成机理难以清晰理解。目前普遍认为 SEI 膜的生成分两个过程: 首先, 电池负极极化, 有机电解液溶液组分发生还原分解, 形成新的化学产物; 接着, 新生成的产物在负极表面经过沉淀形成SEI 膜2。 在

10、SEI 膜形成机理的研究中, 争议点主要集中于还原反应的过程, 尤其是电解液溶剂分子的还原反应过程。这些还原反应的过程是根据电池负极极化、 热力学仿真、 离子粒径等得到的电解液溶液中电子向盐和溶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存在三种可能性: 其一是, 还原反应过程中单独的锂离子直接嵌入负极石墨层, 完成嵌入5; 其二是根据 Aurbach 等的假设,溶剂分子的还原反应是一种单电子反应,生成一种中间产物自由基阴离子,该阴离子经过进一步分解与锂离子结合生成沉淀物质, 成为 SEI 膜组分6, 而根据 Dey、 Besenhard 和Chung 等的假设, 锂离子和溶剂分子共嵌入时, 溶剂分子经历的是双电子

11、还原反应,通过微弱的范德华力使锂离子和溶剂分子结合, 共嵌入石墨层, 形成中间产物三元石墨插层化合物, 该中间产物随后被还原形成 SEI 膜; 其三是负极电子直接转移到阴离子盐, 与锂离子直接生成无机盐沉淀7- 9。1.2 SEI 膜的结构和性能在实际的锂离子电池化成过程中, 由于其化学反应复杂、杂质含量较多、电流分布不均匀等问题, SEI 膜的结构十分复杂。主流观点认为它是双层结构: 靠近电解液的一侧多孔、 疏松, 大部分由有机化合物组成, 且该层的空隙由电解液填充,这层结构在后续循环过程中可能会经历进一步还原,形态发生改变; 靠近负极的一侧主要由无机化合物组成, 该层孔隙较少, 结构紧凑1

12、0。SEI 膜是一层脆弱的薄层结构, 完全形成的SEI 膜具有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和可忽略的电子电导率、 足够的柔韧性并且足够结实。 SEI 膜的电子隔绝特性阻止了负极表面电解液的进一步还原反应;离子电导特性使得锂离子可以通过 SEI 膜嵌入负极; SEI 膜的足够结实和柔韧可以避免在锂离子脱嵌过程中负极材料产生的体积变化使 SEI 膜破裂。同时, SEI 膜和负极表面之间有足够大的分子力,这可以避免后续的进一步极化反应。由于生成 SEI 膜的反应物众多, 且电解液组分不固定, 反应条件也各不相同, 所以还原反应的生成物种类繁多, 不同的研究组测得 SEI 膜的组分各不一样, 但是总体上存在一些

13、相通的规律,比如:当电解液中存在氟化盐如LiAsF6、 LiPF6、 LiBF4时, 氟化盐发生还原反应后以 LiF 或Li PF 的形式沉淀;电解液中的碳酸盐与锂盐发生反应以Li2CO3、 ROCO2Li 或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形式沉淀;电解液中碳酸乙烯酯发生双电子还原反应后会有(CH2OCO2Li)2沉淀出现在 SEI 膜上;当电解液中碳酸丙烯酯的含量较高时, SEI 膜的外层会出现 ROCO2Li 沉淀等等2。1.3 SEI 膜表征对 SEI 膜进行表征,从中获得其各项物理及化学性能是对 SEI 膜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前提。 然而, SEI 膜极不稳定, 当其置于空气中时, SEI 膜的成分很容

14、易与空气中的 CO2和 H2O反应生成 Li2CO3、 Li2O 等无机锂盐11。同时, SEI 中的锂还会与氧气反应生成各种强亲核性的氧化物,进而与有机物分子和半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盐和醇盐12。所以, 对 SEI 膜进行表征时,应该用专门的容器将样品从充满惰性气体的手套箱中迅速转移到分析仪器, 避免化学污染和物理损坏2。随着表征手段的不断增多, SEI 膜的表征方法也变得各式各样。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原子力显微镜(AFM) 以及椭偏仪等可以获得 SEI 膜的表面形态和特征的影像。 传统的电化学表征方法中, 电化学交流阻抗频谱(EIS)和循环伏安(CV)

15、法应用较多, EIS 通过建立等效电路模型, 能够提供拥有扩散层、 电解质电阻、 电极动力学、 双层电容的复杂电化学系统的有用信息; CV 则可以测量阳极和阴极方向上的电流, 有助于更好地了解 SEI 膜。由于 SEI 膜极薄, 所以具有较高表面灵敏度和化学鉴定能力的 X 射线光电子光谱 (XPS)和FTIP 可以用来进行表面分析, 拉曼、 X 射线衍射(XRD)等用来识别 SEI 膜表面的物质类型2。1.4 电解液对 SEI 膜的影响电解液是生成 SEI 膜的还原反应反应物的主要来源, 其电解液溶剂和锂盐都会对 SEI 膜的成分产生影响。当电解液的主要成分基本固定之后,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提升

16、 SEI 膜的性能。 研究人员发现, SEI 膜的形成, 开始于电子从阴极极化的电极传递到溶剂化的 Li+,接着 Li+络合的溶剂分子与产生的溶剂分子自由基之间建立一种电荷交换的平衡,此过程中生成的可溶性还原化合物再次被氧化,电荷需要一个空的分子轨道从电极传递到与离子络合的溶剂分子,当这一空轨道具有比较高的能量时, 电荷只有在更负的电势下才能够传递,即较高电势下被还原的物质是反应活性最强的物质13。所以,人们考虑在电解液中添加活性较强的物质来提升 SEI 膜的性能, 即成膜添加剂, 这些添加剂拥有的活性基团具有较强的吸收电子的能力, 能够提高还原的电势, 在锂离子嵌入石墨负极之前进行还原反应,

17、 形成钝化膜, 抑制电解质再度分解, 改善SEI 膜的性能14。研究人员将成膜添加剂分为有机化合物添加剂和无机化合物添加剂。有机化合物添加剂是成膜添加剂的主要构成部分, 其中, 不饱和碳化物碳酸亚乙酯(VC)具有的双键结构使其具有更低的能量,更容易被还原,亚硫酸丙烯酯(PS)、亚硫酸乙烯酯 (ES) 也能较好地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Doron 等将一定量的 VC 加入 1 mol/L 的 LiPF6/(PC+EC) (体积比 11)和 1 mol/L 的 LiAsF6/(EC+DMC) (体积比 11)电解液中, 通过 CV 结果发现锂离子电池首次充、 放电过程的不可逆容量明显减小15。 含有卤

18、素的有机化合物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提升也有较大的帮助。KIM 等在硅负极锂离子电池中加入氟代碳酸乙烯酯(FEC), 发现其能够促进 LiF 和聚碳酸酯类化合物的形成, 并减小硅表面 SEI 膜的阻抗, 从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16。研究无机化合物添加剂时, 发现 CO2、SO2、 CS2、 S2、 N2O 等能够跟电解液发生反应生成 Li2CO3、 Li2S、Li2SO4和 Li2O 等, 也能改善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但是这些气体化合物难溶解于有机溶剂, 不利于生产实践, 所以选择用无机盐来代替, 比如 Li2CO3、 K2CO3、 NaClO4、 AgPF6等13。郑综述201

19、8.12 Vol.42 No.121924洪河等将少量 Na2SO3加入到 1 mol/L 的 LiPF6/(EC+EMC)电解液, 对 SEI 膜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 SEM 分析, 发现添加剂在动力学方面有助于 Li+迁移形成性能良好的 SEI膜,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容量显著提高, 首次充电过程中的不可逆容量损失有所降低,循环性能和充放电性能都得到了提升17。无机化合物添加剂跟有机化合物添加剂相比, 不具可燃性, 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1.5 SEI 膜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经过大量研究发现, SEI 膜的性质极大地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化成过程中, 形成 SEI 膜

20、的量代表消耗的锂离子电池中锂的量, 直接决定锂离子电池的容量, 因此在生成 SEI 膜的过程中,消耗的锂量越少越好,即不可逆容量损失越小越好。在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如果 SEI 膜的电子隔绝特性差, 则电子会与电解液接触, 还原反应会进一步进行, 消耗电池中锂的含量, 使 SEI 膜不断生成, 造成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差18。SEI 膜在循环过程中会出现脱落和增厚两种现象, 脱落时产生的 SEI 膜碎片进入电解质,在电压作用下发生电泳现象,尤其是在高倍率放电时,产生的碎片会沉积在电极表面; 同时, 锂离子电池在高倍率循环过程中, 负极的 SEI 膜会出现明显增厚。这两种现象使电极表面电阻增大

21、, 影响锂离子的脱出, 进而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19- 20。锂离子电池快充过程中,锂离子通过 SEI 膜的速度如果比锂在负极的沉积速度慢, 锂枝晶会随着充放电循环连续产生, 这可能导致锂离子电池短路, 从而引起燃烧爆炸; 同时, SEI 膜形成不完整或发生分解时, 嵌入负极的锂会和电解液以及粘结剂反应放热, 反应热随着嵌锂量的增加而增大,极大地影响电池的安全性21。SEI 膜对电池性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形成满足要求的SEI 膜对提升电池性能有着极大的帮助。2 化成工艺2.1 化成工艺概述锂离子电池化成工艺中的充电方法有恒流、恒压及智能充电。恒流充电的极化现象比较严重, 而且其初始电流

22、较低,充电末期电流较高, 充电时间较长、 能量浪费严重, 还会降低电池寿命。恒压充电时, 初始阶段电流较大, 电池的电动势会逐渐升高, 直到充电电流逐渐降为零。较之前者, 恒压充电耗能小且充电时间短, 充电性能更接近于最佳充电曲线; 但是充电过程中电池端电压的变化很难得到补偿,而且充电电压选择不当会损坏电池。智能充电是在充电过程中动态地跟踪电池可以接受的充电电流,充电电源能根据电池的状态自动调整充电参数, 使充电电流始终维持在允许范围内以保护电池。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难动态跟踪电池可接受的充电电流22。 综上所述, 实际应用中更多采用恒流恒压充电方式, 即开始阶段采用恒流充电,当电池端电压上升到

23、一定数值后采用恒压充电, 直至电池充满。电池的放电方法比较单一, 一般都是恒流放电, 电压会逐渐降低直至设定的电压。由于 SEI 膜在充电阶段就开始生成, 而且大部分 SEI 膜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生成,所以这一阶段的参数控制对生成的 SEI 膜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参数分别为: 充电电流、 化成温度、 截止电压2。2.2 化成电流密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以石墨为负极活性物质时,形成 SEI 膜的反应类型分两种: 双电子反应, 即两个电子同时参与才能发生反应, 此时更容易生成无机锂盐组分; 单电子反应, 即只需一个电子参与即可发生的反应, 此时更容易生成有机锂盐组分。在 SEI 膜

24、形成的初始阶段, 大量电子聚集于石墨颗粒表面, 更容易与成膜添加剂、 锂离子发生双电子反应, 因此生成的 SEI 膜以无机锂盐为主; 而成膜后期, 电子需要穿越已经形成的 SEI 膜后才能与成膜添加剂、 锂离子结合、 反应, 因此到达反应点的电子数量减少, 更容易发生单电子反应, 进而生成的 SEI 膜以有机锂盐为主23。所以在不同的充电电流作用下, SEI 膜的组分、 结构是不一样的。利用 EIS、原位 FTIR、 TEM 表征 0.312、 1.248滋A/cm2两个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半电池, 分析发现, 常温下化成电流密度从化学本质上影响碳负极上 SEI 膜的形成:低电流密度时, 放电初期

25、生成 Li2CO3, 放电末期生成的是烷基碳酸锂盐24。2.3 化成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化成温度一方面影响生成 SEI 膜的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及相应的生成物; 另一方面, 当温度升高时, SEI 膜的部分组分会发生分解, 造成 SEI 膜破裂, 进一步消耗锂存量来生成新的SEI 膜。Lee 等发现, 在 SEI 膜形成过程中, EC 直接通过还原反应产生 ROCO2Li, 随后 ROCO2Li 转化成 Li2CO3, 同时产生气体。温度越高, 这一过程越剧烈, 产生的气体越多, 进而在 SEI膜上形成的缺陷点越多, 而且形成的 SEI 膜越厚。这为锂离子和溶剂化的溶剂分子的共嵌入提供了更多途径

26、,因此石墨上SEI 膜的钝化进一步加深,电池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加大25。Haruta 等在不同温度下利用线性扫描和循环伏安法测试电池循环性能,发现 60时首次循环后电池的面容量降低 17%,而 25时降低了 40%, 而且在后续的循环过程中测得的面容量也是 60时较高。由于 60下 SEI 膜迅速形成, 结构平整均匀且成分主要为稳定的 Li2CO3, 减少了石墨表面的损伤, 所以提高了面容量。60下的预处理与 25下的相比, 减少了石墨的分解, 石墨电极的容量提高了 28%26。2.4 化成截止电压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截止电压一般是指电池在恒流充电时的截止电压,一般为还原反应完全进行的电压。闻人红雁

27、等发现, 随着充电的进行, 电池内部电压会升高, 同时伴随着气体产生, 而一旦产气速率高于注液孔的排气速率,气体就会在电池内部的隔膜间聚集, 导致隔膜与负极表面接触不均匀, 从而影响锂离子在负极表面的嵌入过程,使得电化学反应过程中锂离子在负极表面分布不均匀, 造成金属锂或锂的化合物在负极表面沉积。所以, 适当降低化成电压可以提高电池的首次充放电效率, 降低电池内阻, 改善电池循环性能27。Kim 等人发现, 电压越高, 电解液越不稳定, 便会有更多的锂供还原反应使用, 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的锂库存。降低化成电压还可以减少化成时间, 在实际生产中节约电力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28。综述2018.12

28、Vol.42 No.1219253 Si 基负极材料3.1 Si 基负极材料概述Si 的理论比容量高达 4 200 mAh/g, 比石墨的理论比容量高出 10 倍; Si 的嵌锂电位低, 为 0.37 mV Li/Li+; 而且 Si 是地球上含量第二多的元素, 对环境不会产生破坏, 生产纳米硅的工艺成熟且成本较低29, 所以 Si 被研究人员视为未来代替石墨的主要负极材料。然而在锂的嵌入和脱出过程中, Si 体积会产生胀缩, 变化率可达到 400%, 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应力变化使得负极材料坍塌、 电极结构不稳定、 负极表面 SEI 膜不稳定且不断生成, 从而使其电化学性能下降; 此外, S

29、i 是半导体, 其电导率较低, 而且 Si 纳米颗粒的胀缩还使得其逐渐脱离电子和粒子的传输网络, 进一步降低其导电性29。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 Si 的电化学性能的发挥。如何限制 Si 的体积变化,同时较好地发挥 Si 的容量优势, 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3.2 Si 基负极材料上 SEI 膜形成机理同石墨负极材料一样, Si 基负极材料在化成过程中也会在其固液相界面处形成一层 SEI 膜, 但是在锂的嵌脱过程中,Si 剧烈的体积变化使 SEI 膜发生破裂并且不断生成,使得电池的循环性能较差、 库仑效率较低。所以, 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如何通过材料的复合来限制 Si 的体积变化, 进而发挥 Si 的

30、容量优势。在众多研究中, 涉及最多的就是硅碳的复合, 实际生产中, 硅材料和碳材料的复合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较理想的结构是采用包覆型和嵌入型的硅碳复合结构来帮助构建形成稳定的 SEI 膜。比如包覆后形成的核壳结构对 Si 的膨胀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使得 SEI 膜更加稳定, 同时还抑制了 Si 颗粒的团聚30。 Masakazu 等通过构造硅片颗粒来制造半电池的负极,在不添加任何电解液添加剂的情况下, 得到 30时 Si 的放电比容量为 2 600 mAh/g,由于 SEI 膜的形成使得首效为 61%,无电势停滞现象, 且 10 圈之前随着循环的增长库仑效率一直升高直到 98%, 随后由于

31、Si 材料体积变化和 SEI 膜加厚, 电子传输通道减少从而使库仑效率衰减, 到第 50 圈时降到首效的69%。同时, 60时 Si 的放电比容量为 2 700 mAh/g, 且与 30时的情况相比 20 圈之后才出现明显的容量衰减和 0.4 V 的电势停滞26。 只有先解决了 Si 的体积膨胀问题, 能够较好地发挥其容量特性, 其后续作为电极材料的进一步研究才有意义。3.3 优化化成工艺当 Si 作为负极材料容量得到较好的发挥时, Si 基材料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才会成为现实,从电池生产工艺的角度来研究通过控制化成工艺参数从而影响形成的 SEI 膜的性质, 进而提升电池性能才具有实际意义。在实验

32、室制作半电池, 利用AFM 并结合常规表征方法和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方法,在单独改变化成电流、 化成温度、 截止电压的情况下探索出较理想的形成 SEI 膜的单一变量参数范围;然后在上述较优单一变量范围内组合两个不同变量,探索出不同组合条件下形成较理想 SEI 膜的变量组合和参数范围。4 结论与展望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大多数集中在材料的研发与制备上, 试图从材料合成和改性等途径提升电池性能, 很少将注意力集中在同样重要的电池生产工艺上。化成工艺是电池从装配到应用的至关重要的一道工艺,通过控制化成工艺中的电流、 温度、 截止电压, 可以影响 SEI 膜的形成及其性质, 进而提升电池性能。Si

33、 被视为一种最有潜力的负极材料,但如果无法解决其体积膨胀这一难题,那么距离 Si 基材料的商业化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能够较好发挥 Si 容量的Si- C 复合材料来说,从控制工艺参数着手来提升电池性能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在成品电池的生产过程中控制化成工艺的三个工艺参数来获得性能优良的 SEI 膜,在电池循环过程中尽量减少 SEI 膜的进一步生成, 降低电池中锂总量的消耗, 可以提升电池的库仑效率、 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能。参考文献:1鲁桂梅, 谢秋, 石永伉,等. 锂离子电池化成工艺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1(9): 46- 47.2AN S J, LI J, DANIEL C, e

34、t al. Cheminform abstract: the state ofunderstanding of the lithium- ion battery graphite solid electrolyteinterphase (SEI)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formation cyclingJ. Car-bon, 2016, 105(28): 52- 76.3PATIL A, PATIL V, DONG W S, et al. Issue and challenges facingrechargeable thin film lithium batteri

35、esJ.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08, 43(8/9): 1913- 1942.4LOEBL A J, OLDHAM C J, DEVINE C K, et al. Solid electrolyteinterphase on lithium- ion carbon nanofiber electrodes by atomic andmolecular layer deposition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13, 160(11): A1971- A1978.5ENDO E. Elec

36、tron spin resonance study of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electrolyte solutions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J.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8, 145(11): 3757- 3764.6AURBACH D, MARKOVSKY B, WEISSMAN I, et al.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urface chemistry and performance of graphit

37、e ne-gative electrodes for Li ion batteriesJ. Electrochimica Acta, 1999,45(1/2): 67- 86.7DEY A N, SULLIVAN B P. The electrochemical decomposition ofpropylene carbonate on graphite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Society, 1970, 117(2): 563- 571.8BESENHARD J O, WINTER M, YANG J, et al. Filming mecha-n

38、ism of lithium- carbon anodes in organic and inorganic electrolyte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1995, 54(2): 228- 231.9CHUNG G, KIM H,YU S, et al. Origin of graphite exfoli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solvent cointercalationJ.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0, 1

39、47(12): 4391-4398.10KIN S P, DUIN A C T V, SHENOY V B. Effect of electrolytes on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EI)in Li- ion batteries: a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J. Journal ofPower Sources, 2011, 196(20): 8590- 8597.11CHUSID O, ELY E E, AURBACH D, et al. Electroch

40、emical andspectroscopic studies of carbon electrodes in lithium battery elec-trolyte system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1993, 43: 47- 64.12AURBACH D, GOFER Y, LANGZAM J.Cheminform abstract: thecorrelation between surface chemistry, surface morphology, and cy-cling efficiency of lithium electrodes i

41、n a few polar aprotic systemsJ. Cheminform, 1989, 136(11): 3198- 3205.13周丹, 梁风, 姚耀春.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负极成膜添加剂的研究综述2018.12 Vol.42 No.121926进展J. 化工进展, 2016, 35(5): 1477- 1483.14EINELI Y, MARKOVSKY B, AURBACH D, et al. Cheminformabstract:dependence of the performance of Li- C intercalationanodes for Li- ion sec

42、ondary batteries on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compositionJ. Electrochimica Acta, 1995, 26(12): 2559- 2569.15DORON A, KIRA G, BORIS M, et al. On the use of vinylene car-bonate (VC) as an additive to electrolyte solutions for Li- ion batter-iesJ. Electrchim Acta, 2002, 47(9): 1423- 1439.16KIM J S, BYUN

43、D, LEE J K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amorphous silicon thin film electrode with fluoroethylene carbon-ate additiveJCurrent Applied Physics, 2014, 14(4): 596- 60217郑洪河, 张丽娜.无机添加剂 Na2SO3对石墨负极性能的改善J.电源技术, 2011, 35(1): 36- 3818SHIM J, KOSTECKI R, RICHARDSON T, et al. Electrochemicalanalysis for c

44、ycle performance and capacity fading of a lithium- ionbattery cycled at elevated temperature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2, 112(1): 222- 230.19AVERY N R, BLACK K J. Kinetic analysis of capacity fade inlithium/coke half cellsJ. J Power Sources, 1997, 68(2): 191- 194.20NING G, HARAN B, POPOV B N,

45、et al. Capacity fade study oflithium- ion batteries cycled at high discharge ratesJ. J PowerSources, 2003, 117 (1/2): 160- 169.21GOODENOUGH J B, KIM Y.Challenges for rechargeable batteries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1, 196: 6688- 669422刘根峰.锂离子电池化成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河南: 河南理工大学, 2015: 7- 9.23OTA H, KOMINAT

46、O A, CHUN W J, et al. Effect of cyclic phos-phate additive in non- flammable electrolyteJ. Journal of PowerSources, 2003(6): 393- 398.24DOLLE M, GRUGEON S, BEAUDION B, et al. In situ TEM studyof the interface carbon/electrolyte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1(3/4): 104- 106.25LEE S B, PYUN S I. The

47、effect of electrolyte temperature on thepassivity of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formed on a graphite elec-trodeJ. Carbon, 2002, 40(13): 2333- 2339.26HARUTA M, OKUBO T, MASUO Y, et al. Temperature effects onSEI formation and cyclability of Si nanoflake powder anode in thepresence of SEI- forming ad

48、ditivesJ. Electrochimica Acta, 2016,224: 186- 193.27闻人红雁, 毛松科, 闻人红权, 等. 不同荷电态对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J.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1, 29(5): 797- 799.28KIM S P, DUIN A C T V, SHENOY V B. Effect of electrolytes on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EI)in Li- ion batteries: a molecular dynamics

49、studyJ. Journal ofPower Sources, 2011, 196(20): 8590- 8597.29李真真.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D.宁波: 宁波大学, 2015.30梁初, 周罗挺, 夏阳, 等.硅负极材料的储锂机理与电化学改性进展J.功能材料, 2016, 47(8): 8043- 8049.(1)同样的能量放到具有冗余电池的电池组, 采用协同均衡法工作, 可以提高电池组的放电效率。(2)增加冗余电池数量可以提高电池组放电效率, 但是存在一个最优值。(3)提高切换频率可以提高电池组放电效率, 但是频率太高会产生谐波, 增加开关损耗。(4)电池组容量初始

50、标准差越大, 为达到一样的放电效率,需要更多的冗余电池或更高的切换频率,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建议对成组电池的标准差做合理的挑选,以便于节约冗余电池数量。(5)由于该系统可以对单个电池的参数进行记录并单独管理每一个电池, 可以避免电池过充过放, 因此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都将大大提高。本文最后还搭建了一个具备协同均衡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池组对仿真数据进行验证。但是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和硬件的搭建难度大, 并没有搭建出 100 节电池的系统, 仅用 18 节电池的系统对仿真结果进行了简单验证,只能简单证明协同均衡电池管理策略仿真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有待后续工作继续开展。参考文献:1周蕾, 张浩, 郄文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