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1.28MB ,
资源ID:5877658      下载积分:1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58776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有关降膜蒸发技术的几个热点问题浅析.pdf)为本站会员(jintaihu)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有关降膜蒸发技术的几个热点问题浅析.pdf

1、第1 4 卷第4 期2014 年4 月剖玲铲室调R E F R I G E R A T l 0 NA N DA 1 R C O N D I T I O N I N G有关降膜蒸发技术的几个热点问题浅析王恕清( 大连冰山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苏厚泉2 2 ( 山东格瑞德中兴空调有限公司)摘要从理论和应用实践的角度对有关降膜蒸发技术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论述,包括降膜蒸发技术对机组能效比提升的贡献、降膜式蒸发器轴向换热量的差异和降膜式机组的系统优化策略等。关键词冷水机组;蒸发;降膜因子;轴向换热量;系统优化A n a l y s i so nh o tt o p i c so ff a l l i

2、n g - f i l me v a p o r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W a n gS h u q i n 9 1 S uH o u q u a n 2 ( R e s e a r c h & D e s i g nI n s t i t u t eo fD a l i a nB i n g s h a nG r o u pC o ,L t d ) ( S h a n d o n gG r a dZ h o n g x i n gA i r c o n d i t i o n e rC o ,L t d )A B S T R A C TAc o u p l

3、eo fh o tt o p i c so ff a l l i n g f i l me v a p o r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a r es t a t e di n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c l u d i n g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f a l l i n g f i l me v a p o r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t

4、 oi m p r o v i n gc h i l l e r SE E R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o fi t sa x i a lh e a te x c h a n g ec a p a c i t ya n ds y s t e mo p t i m i z a t i o ns t r a t e g yo ff a l l i n g f i l mu n i t K E YW O R D Sw a t e rc h i l l e r ;e v a p o r a t i o n ;f a l l i n g f i l mf a c t o r

5、 ;a x i a lh e a te x c h a n g ec a p a c i t y ;s v s t e r no p t i m i z a t i o n国内同行关于降膜蒸发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兴未艾,而通过与一些同行交流发现,有的同行对降膜蒸发技术持怀疑态度,而有的同行则对降膜蒸发技术十分推崇。对一项新的技术,无论持什么样的态度,都应有确凿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而对于降膜蒸发技术与冷水热泵机组( 以下简称“机组”) 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提高降膜式机组的性能等问题,一直未见相关文献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笔者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就降膜蒸发技术对机组能效比的贡献

6、、换热器沿轴向各部分的换热量差异、降膜式机组系统优化设计策略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藉此与国内同行交流,共同推动降膜蒸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技术进步。1降膜蒸发技术对机组能效比的贡献推崇降膜蒸发技术的同行普遍认为,应用降膜式蒸发器的机组的能效比会比满液式机组有大幅的提升,这就导致“降膜式机组的能效比提升不很明显”的说法会被质疑为“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为让一些同行和用户对于降膜蒸发技术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给降膜蒸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笔者认为有必要占用一定篇幅把“降膜蒸发技术对机组能效比的贡献”这个涉及制冷传热基础的常识性问题稍做分析,对制冷系统的热力计算和换热器传热计算比较熟

7、悉的同行可以直接跳过本节。讨论蒸发器对于机组能效比的贡献,有个默认前提就是机组除蒸发器外的其他部件都不变,工况也不变。而通过理论计算可知,蒸发温度每提升1 ,机组的冷量和能效比都会增加约3 ,那么“降膜蒸发技术对机组能效比贡献”的问题就转化为“与满液蒸发技术相比,降膜蒸发技术可使蒸发温度提高多少”的问题。讨论降膜式蒸发器相对于满液式蒸发器蒸发温度提高幅度,应保证换热量、换热面积、管内换热系数基本相等,这样才可消除热流密度、管内换热系数等因素的影响,才能比较准确地对比管外降膜蒸发换热系数和管外成核池沸腾状态下的换收稿E l 期:2 0 1 4 - 0 2 1 3作者简介:王恕清,工程硕士,高级工

8、程师,主要从事单螺杆式压缩机、大型冷水机组及降膜式蒸发器的优化设计。万方数据剖洚铲室调第1 4 卷热系数差异对蒸发温度的影响。为了便于比较,引入降膜因子K 定义如下“:K f f = t 2r e f 0 。b( 1 )式中:f 为管外降膜换热系数( k w ( m 2 K ) ) ;为与降膜相同热流密度下的管外成核池沸腾换热系数( k W ( m 2 K ) ) ,即通常所说的满液管外换热系数。根据文献 1 的研究结果,对于不同管型,降膜因子一般在1 3 1 4 范围内,即降膜管外换热系数是满液管外换热系数的1 3 1 4 倍,笔者根据实际测试结果,取Kr t 1 4 。也许有的同行会对本文

9、K “的取值提出疑议,因为市场上已经出现专门为降膜式蒸发器而开发的降膜蒸发专用管,是否这些降膜蒸发专用管的降膜因子K 。会更高呢? 就此问题,笔者曾与国内一些高效管企业的研发人员沟通,比较有倾向性的观点认为,降膜蒸发和满液蒸发的换热机制并无本质区别,满液换热系数高的换热管,降膜换热系数也会比较高。也就是说,降膜因子K “基本变化不大,笔者暂且采信这种观点。关于“降膜蒸发专用管”这个问题,希望以后能够看到更多来自换热管企业的研究成果。根据上述假设,选取一个常用的满液式蒸发器,根据给定的工况,计算其相关传热性能参数,并根据降膜因子( K t r = 1 4 ) 计算相同配置的降膜式蒸发器的相关性能

10、参数,计算结果见表1 。表1满液式和降膜式蒸发器传热性能对比类别满液式蒸发器降膜式蒸发器在对上述计算结果进行说明之前先引入2 个算式。1 ) 传热系数K 的计算公式如下:K = ( 去+ i 1 会峨。)式中:A 。为单位长度换热管名义外表面积( m 2 ) ;A 为单位长度换热管实际内表面积( m z ) ;R 。小为包括管壁热阻、污垢热阻在内的其他热阻( m 2 K k W ) 。2 ) 换热器传热计算公式如下:Q = K F A t( 3 )从式( 2 ) 可知,由于管外换热系数口。与管内换热系数n i 相差不大,因此当管内换热系数不变时,即使管外换热系数增加4 0 ,总传热系数K 只增

11、加不到2 0 ,而如果R 。增加的话,管外换热系数n 。增加所引起的传热系数K 的增加幅度将更小 2 。根据算式( 3 ) ,如果传热系数K 增加不到2 0 ,对数传热温差的减少幅度不到2 0 ,即从3 9 9 减少为3 3 7 ,在蒸发器的进出水温度不变时,蒸发温度由5 提高到5 5 3 ,能效比提升约( 5 5 5 3 ) X3 1 7 。由表1 可见,当降膜因子K ,= 1 4 时,该实例的蒸发温度只提高不到0 6 ,机组的能效比提升只有1 7 左右。本实例未考虑蒸发器内制冷剂静液柱高度对换热的影响,也未考虑机组不同蒸发温度下的蒸发器换热量差异,根据实践经验,这将可能导致本实例降膜蒸发温

12、度提升幅度的计算值有不大于5 的误差;对于蒸发温度不同的其他实例,降膜蒸发温度提升值的计算结果与该实例的差异一般在1 0 以内;即使降膜蒸发因子提高到K ,= 1 6 ,降膜式机组的蒸发温度提升也只有0 7 左右,能效比提升值也只有2 多一点。综上所述,即使降膜式蒸发器能够做到理想状态即全部换热管均为降膜蒸发换热,且降膜因子达到最佳状态与同样达到最佳运行状态的满液式机组相比,降膜式机组能效比提升一般只有2 左右,并且有时降膜蒸发技术对机组能效比的提升可能会被同型号不同压缩机间的性能差异所掩盖,远远达不到有的同行所期待的“降膜式机组的能效比会大幅提升”的结果。上述结论中有个前提“达到最佳运行状态

13、的满液式机组”,而实际上国内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满液式机组并未达到如本实例所示的“最佳运行状态”,按照本实例的配置,有不少满液式机组的蒸发温度甚至不到4 0 ,与这样的满液式机组相比,降膜式机组的能效比确实可以提高5 甚至更多,但这样的能效比差异,是系统优化设计结果,而不仅仅是降膜蒸发技术的贡献。本文第3 节将对此进行讨论。万方数据第4 期王恕清等:有关降膜蒸发技术的几个热点问题浅析1 0 9 2 降膜式蒸发器轴向换热量的差异如图1 所示的两流程下进水上出水换热器,究竟是靠近进出水侧区域的换热量高,还是远离进出水侧区域的换热量高,或是二者换热量基本相同? 这个有关换热器轴向换热量差异的常见问题可能

14、未必所有人都能够准确回答,有的同行可能会觉得二者换热量差不多,理由是靠近进出水侧的区域虽然进水流程温度最高,但出水流程温度最低,而远离进出水侧区域进水流程和出水流程的温度都是接近中间温度,两个区域的平均水温相差不多,所以换热量也应相差不大。进液出气图1一个典型的降膜式蒸发器结构示意图对于常规冷凝器和满液式蒸发器,上述问题的答案无关大碍,而对于降膜式蒸发器而言,明确降膜式蒸发器沿轴向各区域换热量的分布规律,对于布液器的设计及降膜式机组的控制策略都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如果上述问题模糊不清,就可能导致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方向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降膜式蒸发器是依靠

15、上方前几排换热管承接布液器滴落的制冷剂液体,换热管外表面液滴由于毛细作用,会在如图1 所示的换热管表面向左右有限范围内拉伸的同时沿换热管外表面向下流动,形成液膜并沸腾蒸发,未蒸发的制冷剂液体滴落到下一排换热管顶部重复相同的过程,直至液态制冷剂的量不足以完全覆盖换热管表面,此时即在换热管表面出现干蒸区,干蒸区的出现将使降膜式蒸发器的总传热系数减小,随着干蒸区面积的扩大,降膜式蒸发器的总传热系数可能会接近满液式蒸发器甚至比满液式蒸发器更低。由于从布液器滴落的制冷剂液滴只能在有限区域内沿换热管轴向往两边分散,布液器各点的液滴分布规律只有与换热器中各区域的换热量分布规律尽量吻合,才能实现真正的纯降膜蒸

16、发。为了计算降膜式蒸发器各区域换热量,将如图1 所示的降膜式蒸发器以进水流程的左管板处为起点、以出水流程的左管板处为终点、以右管板为中间点,沿轴向从左到右将所有换热管分成4 0个单元,第1 2 0 单元为进水流程,第2 1 4 0 单元为出水流程。设定蒸发器的进出水温度为1 2 7,蒸发温度t 。= 5 5 ,可知第1 单元的进水温度t ,i = 1 2 0 ,第1 单元的出水温度t 。= t :i ( 第2单元的进水) ,以此类推,第4 0 单元的出水温度t 。= 7 0 。根据对数传热温差的计算原理可推导出上述4 0 个单元的进出水温度分布规律如图2 所示。由图可知,该温度分布为一下凹的曲

17、线,这是因为当水温比较高时,由于水温与t 。的差值较大,换热量较大,水温降低较快,所以曲线较陡;当水温较低时,由于水温与t 。的差值较小,换热量较小,水温降低较慢,所以曲线较平。p赠薯相对位置图2 蒸发器沿轴向温度分布示意图首先根据式( 3 ) 计算第1 2 0 单元的换热量,为了计算简便,假定各区的传热系数K 相等,对计算结果不会产生本质的影响。并规定第2 ( )单元的换热量为1 0 0 ,其余单元取其换热量与第2 0 单元换热量的比值的百分数,计算结果如图3 所示。誉豳癞辎霞霉相对位置图3 进水流程各区域相对换热量分布示意图万方数据捌痔铲室调第1 4 卷其次,同样根据式( 3 ) 计算第2

18、 1 4 ( ) 单元的换热量,并规定第2 0 单元的换热量为1 0 0 ,其余单元取其换热量与第2 0 单元换热量的比值的百分数,计算结果如图4 所示。零删瘊鲻餐罂相对位置图4出水流程各区域相对换热量分布示意图最后,计算第1 单元和第4 ( ) 单元的换热量之和,计算第2 单元和第3 9 单元的换热量之和,以此类推,最后计算第2 ( ) 单元和第2 1 单元换热量之和。并规定第2 ( ) 单元和第2 1 单元换热量之和为1 ( ) ( ) ,其余单元取其换热量与第2 ( ) 单元和第2 1单元换热量之和比值的百分数,计算结果按顺序( 降膜式蒸发器从左( 进出水一侧) 到右( 远离进出水一侧)

19、 的2 ( ) 个单元) 排列,如图5 所示。零删霰璀嚣寞相对位置图5降膜式蒸发器轴向换热量分布示意图由图5 可知,如图1 所示的下进水上出水结构两流程降膜式蒸发器,最靠近进出水侧区域的换热量大约比距离进出水最远侧区域的换热量大1 7 ,并且从左至右的换热量分布规律呈非线性关系。如图1 所示结构的降膜式蒸发器要保持所有换热管均处于降膜蒸发状态且不出现干蒸区,布液器的分液量分布规律也必须如图5 所示。布液器能做到布液均匀尚且不易,若要做到布液量呈现如图5 所示的非线性分布,更是难上加难,并且也无经济性可言。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布液器做到布液均匀,即使降膜式蒸发器底部基本没有液位也不能称其为纯降膜

20、蒸发,因为越靠近进出水侧该降膜式蒸发器中下部换热管的干蒸区越多,这就可能导致该降膜式蒸发器的传热系数甚至会低于相同配置的满液式蒸发器。那么在降膜式蒸发器中下部是否有可能出现干蒸区的换热管之上再设置一个二次布液器,以实现消除干蒸区并让所有换热管均处于降膜式蒸发状态的效果呢? 姑且认为存在这样一种二次布液器。由于位于此二次布液器之下的换热管一般情况下都处于降膜式蒸发器的进水流程,而由图2和图3 可知,进水流程各换热管的换热量差异更大,二次布液器的布液量必须呈现如图3 所示的规律才可保证下方的换热管均处于降膜区。而包括布液器在内的绝大多数均流装置的一个关键技术原理就是,依靠流体在其中较大的压降实现均

21、匀布液,二次布液器无论为何种结构形式,由于已经位于降膜式蒸发器筒体内部的换热区,制冷剂液体流过其中的压降几乎为零,只能依靠重力作用实现自然布液,这样就很难对上游无规律的来流分布规律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如果前面讨论过的可供发挥空间那么大的一次布液器都无法实现如图5 所示的非均匀布液,那么只依靠重力作用进行布液的二次布液器就更不可能实现如图3 所示的非均匀布液。所以,能实现纯降膜蒸发的二次布液器是不存在的。而提高降膜式蒸发器的传热系数比较易行的办法是让蒸发器的下半部分少部分换热管处于满液区,这种方案也可称之为“混合降膜”。满液区占总换热管的百分比以保证降膜式蒸发器靠近进出水一侧的换热管表面不出现干蒸

22、区为基准。由于换热管表面是否出现干蒸区很难通过肉眼判断,一般是通过在稳定工况下在控制蒸发器内的液位从低到高的同时观察蒸发温度的变化,当蒸发温度变化幅度很小时,保证此蒸发温度的最低液位即为降膜式蒸发器的最佳液位。因为此时干蒸区已消除,液位再提高,只能使满液区的比例增加的同时降膜区的比例不断减少,由于降膜蒸发的管外换热系数一般要比满液蒸发的管外换热系数大4 ( ) 左右,这可能会导致蒸发温度变化不大甚至略有下降。如果布液器布液均匀性较好,满液区换热管的数量约占总换热管数量的1 0 2 ( ) 。综上,由于两流程下进水上出水降膜式蒸发踮鲫巧加砧弱钙加他M他m吆万方数据第4 期王恕清等:有关降膜蒸发技

23、术的几个热点问题浅析器的靠近进出水侧区域的换热量与远离进出水侧的换热量有明显差异,对于以布液均匀为目标的降膜式蒸发器而言,没有必要以干蒸区面积增加、传热系数下降为代价去追求蒸发器零液位的所谓纯降膜蒸发,降膜式蒸发器中的合理液位即为使传热系数接近最大值时的最低液位。3降膜式机组的系统优化设计策略通过上述2 个小节的讨论,笔者得出的结论是降膜式蒸发技术对于机组能效比提升的贡献并不明显,那么降膜式蒸发技术是否有其存在的价值?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分2 个层面看。对于满液式蒸发器的性能已经做到甚至超过如表1 所示性能的满液式机组而言,降膜蒸发技术更大的存在价值在于可用类似干蒸的充注量达到超过满液式机组

24、运行效率的效果,而充注量的降低绝不仅仅是对环保的贡献,也不仅仅是成本的降低,而是可最大限度地保证降膜式机组不会出现类似满液式机组那样由于蒸发器内液位过高而导致吸气带液或液位过低而无法回油的问题,机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均有保证。如果能有一种技术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冷水热泵机组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这种技术的存在价值是无需赘言的。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满液式机组的性能有待提高,而降膜蒸发技术不但可能使得此类机组的蒸发温度在相同换热面积的前提下有1 5 左右的提升,而且通过油平衡、冷凝器、系统管路的优化设计及采用新型控制逻辑,可使得此类机组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都有质的飞跃。对于这类机组而

25、言,以降膜蒸发技术为主的系统优化设计技术更有其应用的广阔空间。本节先对笔者所理解的降膜式机组的系统优化策略进行简要分析。油平衡技术是研究如何保证压缩机失油和得油平衡的技术。笔者认为,应关注如何采用低成本、低阻力、高效率的油分离器让尽量少的油跑到系统中,如果机组运行几天都不需从蒸发器回油也不会导致压缩机失油,就没有必要为如何提高回油效率而投入更多精力,而且如果油分效率较低导致蒸发器和冷凝器中油浓度偏高,即使通过回油技术的提升能够保证压缩机不失油,机组的能效比也会因为冷凝温度偏高、蒸发温度偏低而下降。对于冷凝器的优化设计,可能有些同行不太重视,但如果不控制冷凝器的充注量,降膜式机组的充注量是不可能

26、减少太多的。如果以设计良好的降膜式蒸发器为基础,再通过对冷凝器过冷区与两相区的合理分配以及制冷剂液体缓存装置和供液管路的合理设计,降膜式机组可以做到每1k W 冷量所需的制冷剂充注量控制在0 1 5 0 2 0k g 。关于新型控制逻辑,笔者认为,由于降膜式蒸发器的吸气过热度基本接近0 ,若勉强使用吸气过热度为反馈信号控制电子膨胀阀开度,必然会因为蒸发器内出现更多的干蒸区而降低蒸发温度,从而降低机组的能效比,并且控制的稳定性也得不到保证;若使用电子液位计,则至少需要增加几千元的电子液位计成本。有些同行因此比较推崇以排气过热度为反馈信号的电子膨胀阀开度控制方法。本节对这种控制方法稍作分析。一般的

27、观点认为,冷水热泵机组的排气过热度为1 0 3 0 ,如此大的过热度带宽用于控制应该没有问题。但持这种观点的同行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不管多高的排气过热度,能让机组吸气不带液且蒸发器液位合理的排气过热度范围只有零点几度。如果排气过热度高于这个范围,说明吸气过热度增加,即蒸发器内的液位降低。从冷水热泵机组的压焓图可知,吸气过热度产生一定幅度的变化,就会引起排气过热度产生几乎相同幅度的变化,这就导致虽然排气过热度的绝对数值虽然比吸气过热度大很多,但实际可用作反馈信号控制电子膨胀阀开度的排气过热度范围其实与吸气过热度相差不多。以排气过热度为反馈信号相对于吸气过热度的惟一好处就是:通过吸气过热度

28、数值的变化无法监测到机组是否处于吸气带液状态;而通过排气过热度数值的变化可以监测到机组的吸气带液状态,吸气带液越多,排气过热度越低。也就是说,以排气过热度为反馈信号可以根据吸气带液量的多少进行电子膨胀阀开度控制,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排气过热度控制是依靠间歇性的吸气带液控制膨胀阀供液的,而压缩机吸气带液不但会影响冷量,而且会因润滑油被液态制冷剂稀释黏度降低而影响压缩机长期运行的可靠性。排气过热度控制相对于吸气过热度的一个不利之处是排气过热度的准确目标值很难确定。因为排气过热度的影响因素有排气压力、蒸发压力、万方数据剖痔f 室调第1 4 卷压缩机的绝热效率和能级等,并且引射回油、喷液及经济器补气都

29、会使系统自动计算的排气过热度目标值偏离实际的最佳值,这会增加机组吸气带液的可能。另外,排气过热度也有类似吸气过热度的温度信号反馈滞后的问题,这会导致排气过热度控制对于水温、水量的变化等工况的变化速度有比较苛刻的要求。而计算开度法膨胀阀控制逻辑可以克服上述几种方法的缺点而兼具其优点,该控制逻辑的详细介绍见参考文献r 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单纯的降膜蒸发技术对冷水热泵机组的性能提升作用比较有限,降膜式机组的存在价值及应用前景更多地需要通过系统优化设计技术实现。4结论通过从理论和应用层面的分析,笔者得到下列结论:1 ) 单纯的降膜蒸发技术相对于运行状态达到最佳的满液式机组而言,能效比提升幅度并不

30、太大,一般为2 左右。2 ) 降膜式蒸发器沿换热器轴向各区域换热量存在差异,具体分布规律是:在进出水温差为5 时,最靠近进出水侧区域的换热量比距离进出水最远侧区域的换热量增加大约1 7 ,且各区域换热量分布规律呈非线性关系。这就需要以布液均匀为目标的降膜式蒸发器保持一定比例的满液区平衡这种换热量差异,没有必要以干蒸区面积增加、传热系数下降为代价去追求蒸发器零液位的所谓纯降膜蒸发。3 ) 通过系统的优化设计策略,可使降膜蒸发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应用前景。笔者相信,只要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降膜蒸发技术,并持之以恒地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扎实细致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该技术一定会为冷水热泵机组的

31、性价比提高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 1 杨丽,王文水平管降膜蒸发器传热优化研究 C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 0 0 8 年传热传质学术会议郑州 2 王恕清,张德超,刘文静水源热泵机组的优化设计 J 制冷与空调,2 0 1 1 ,1 1 ( 5 ) :3 0 3 5 3 1 王恕清计算开度法电子膨胀阀供液控制技术研究E J 制冷与空调,2 0 1 2 ,1 2 ( 3 ) :1 1 6 - 1 2 1 :I k 9 k 9 k :j k ,:j k 警e 誓 业妊 蕾 9 e ,9 - 业,9 k 9 k 0 ,9 9 k 警 出- - X e 逝j 9 j ,9 k 坐 9 _ 业业业业业,

32、9 e 蕾 e 9 酱业薯 业 薯 ,:I k( 下接第1 1 9 页)参考文献 1 赵禅,许松林降膜蒸发研究进展 j 石油化工设备,2 0 1 3 ,4 2 ( 6 ) :5 4 5 9 2 范延品水平管降膜蒸发实验研究 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 0 0 6 3 1 何茂刚,王小飞,张颖制冷用水平管降膜蒸发器的研究进展及新技术 J 1 化工学报,2 0 0 8 ,5 9 ( S 2 ) :2 3 2 8 4 S U L T A N AP a p i a ,W I J E Y S U N D E R ANE ,HOJC ,e ta 1 M o d e l i n go fh o r i z

33、o n t a lt u b e - b u n d l ea b s o r b e r so fa b s o r p t i o nc o o l i n gs y s t e m J 1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o fR e f r i g e r a t i o n ,2 0 0 7 ,3 0 :7 0 9 7 2 3 5 R O Q U E SJ e a nF r a n o i s F a l l i n gf i l me v a p o r a t i o no nas i n g l et u b ea n dat u b

34、 eb u n d l e D S w i t z e r l a n d :E P F L ,2 0 0 4 6 1 黄兴华,王启杰,王如竹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满液式蒸发器性能模拟 J 1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 0 0 4 ( 7 ) :1 7 7 1B O U R O U N IK ,M A R T I NR ,T A D R I S TL ,e ta 1 M o d e l i n go fh e a ta n dm a s st r a n s f e ri nah o r i z o n t a l t u b ef a l l i n g f i l me v a p o r a t

35、 o rf o rw a t e rd e s a l i n a t i o n J D e s a l i n a t i o n ,1 9 9 8 ,1 1 6 :1 6 5 1 8 4 8 费继友,李连生水平管降膜式蒸发器管间流动模式的研究 J 制冷与空调,2 0 0 6 ,6 ( 4 ) :1 0 2 1 0 4 9 江舟,周荣琪,汤志刚降膜蒸发器设计软件的开发 J 1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 0 0 3 ,2 0 ( 1 ) :1 5 6 1 5 8 1 ( 3 1W o l v e r i n eT u b e ,I n c S h a n g h a i T u r b o - E H P E B O L 2 0 0 8 0 3 0 2 h t t p :W W W w l v c o r n p r o d u c t s p r o d u c t s E n h a n c e d T u r b o E H P h t m 1 1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 M 1 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6 :3 2 1 3 2 2 1 2 翟玉燕,黄兴华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水平管式降膜蒸发器模拟 J 机械工程学报,2 0 0 9 ,4 5 ( 7 ) :2 8 4 2 9 0 万方数据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