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9 ,大小:802.61KB ,
资源ID:6067343      下载积分:13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60673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机械工业“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pdf)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机械工业“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pdf

1、 1 / 29 机械工业机械工业“十四五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规划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 前前 言言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战略性产业,是制造业的脊梁,机械兴,则制造强。“十三五”期间,机械工业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攻坚克难,承压前行,积极作为,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各项指标稳中有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初步形成了从数量递增转向质量提升,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行业整体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2、标承上启下,前后接续的关键期,是制造强国战略的攻坚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形势愈发严峻,内部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而又迫在眉睫。对于机械工业既是迎难而上爬坡过坎的攻坚期,更是抢抓机遇乘势而为的关键期。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强国之基,兴业之本。机械工业“十 2 / 29 四五”时期要实现由大到强、高质量的发展,关键在人,人才兴, 则产业兴, 人才强, 则产业强。 为加强机械工业“十四五”人才培养工作, 遵照制造强国战略、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等文件指导精神和部署要求,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涉及的人才,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

3、能,能够胜任岗位能力要求,从事机械工业经营管理、工程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的人员。 一、机械工业人才队伍现状一、机械工业人才队伍现状 (一一)基本现状基本现状 我国机械工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人力资源结构逐步优化,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人才发展环境逐渐改善。随着制造强国战略、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推进实施,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评价各项工作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人才素质、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截至 2019 年底, 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共计 89116 家, 从业人员总数约 1900 万, 在全行业人才

4、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博士、硕士)学历的占比为 4.6%,具有本专科学历的占比为 51.7%。 具有研究生学历 (博士、 硕士)和具有高级职称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在管理人才队伍总量中分别占比达到 2.8%和 2.3%; 具有研究生学历 (博士、 硕士) 3 / 29 和具有高级职称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在工程技术人才队伍总量中分别达到 6.5%和 9.6%;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总量中达到 36.4%。 (二)存在问题(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 机械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新业态及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总量不足,重点领

5、一是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总量不足,重点领域人才问题突出。域人才问题突出。在基础制造领域,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产业发展背景下,人才总体规模和队伍建设水平还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致使产能受限,成本增加,支撑不够,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整体素质还不够高,知识能力跟不上,致使行业转型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缓慢。在高端制造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匮乏,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致使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不高,技术推广受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 服务型制造、 绿色制造领域人才短缺, 培养渠道还不宽,人才供给不足。 二是行业领军型人才匮乏。二是行业领军型人才匮乏。

6、高层次管理人才、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还很薄弱,技术拔尖型、经营领军型、技能工匠型人才紧缺,一线熟练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非常紧缺,相与日本和德国这样的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三是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三是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 4 / 29 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在职员工培训的统筹规划还不够,培训参与率还不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足。四是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还存在不相适应性。四是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还存在不相适应性。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科学性和适用性,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匹配

7、,人才培养结构和定位不尽合理,知识、能力培养随产业发展更新速度慢,现有的职业教育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以及与当前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与教材,学、教、用脱节,导致既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又熟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人才培养滞后等问题依然未有效解决。五是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缺乏稳定性。五是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缺乏稳定性。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还偏低、发展通道还不畅,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还不足,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二、“十四五十四五”机械行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机械行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 (一)(一)“十四五十四五”机械工业发展形势机械工业发展形势 1.世

8、界经济形势愈发严峻世界经济形势愈发严峻 “十四五”期间,国际形势将更为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形势愈发严峻。进入 2020 年,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影响,全球经济进一步下滑,很有可能经历 20 世纪30 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同时,极有可能是全球价值链体系调整甚至重构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将面临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夹击”双重挑战, 5 / 29 一方面,在中高端、高端制造业上,我们将面临来自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更为激烈的对抗和博弈。同时,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日渐升级的技术封锁和技术打压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全球产业链的风险,在自由贸易和自主创新之

9、间寻求新的平衡点。另一方面,在中低端、低端制造业上,我们将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们周边国家的更为明显的竞争与挑战。 2.“双循环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蕴藏新机遇发展新格局蕴藏新机遇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全力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为机械工业未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有利的外部条件。制造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向纵深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将进入加速推进期,赋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数字化升级加速推进。同时,以新基建为代表的 5G 基建、特高压/电力物联网、高铁/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云计算/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超高清、物联网等

10、产业也将为机械工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愈发明显。庞大内需市场将成为经济提质保速的基础所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纵使外需紧缩效应在逐步显现,机械工业的发展仍将展现较大的弹性和韧性。 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挑战 6 / 29 “十四五”期间,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以夯实产业基础为根本,提升产业链现代化为关键,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找准主攻方向、实施精准发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淘汰落后产能并重构绿色、合理、高端的产业优势,抢占先进制造的制高点。 一方面,机械工业迫切需要主动融入制造智能化的新趋

11、势,包括工业大数据将成为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核心、设备运行智能管理系统将成为远程运维新模式、工业区块链将服务于数据安全及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协作机器人将成为工业机器人主流发展方向、基于算法的工业智能平台将成为应用场景的重要基石、云边协同将成为工业智能应用产品重要技术路线等。 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先进基础制造、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问题,亟待突破重围。要汇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强大合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引擎企业,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企业参

12、与研发和创新的内生动力,力促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重大装备产业的制造能力。 (二)(二)“十四五十四五”机械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机械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1.人才人才规模趋于平稳、质量有待提高、结构迫切优化规模趋于平稳、质量有待提高、结构迫切优化 7 / 29 “十四五”期间机械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在整体规模上将趋于平稳,但是局部短缺与局部过剩的人才结构性矛盾将日益凸显。技术拔尖型、经营领军型、技能工匠型人才紧缺,特别是在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情况更为凸显。机械工业的转型升级要求人才培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发展需求,倒逼人才培养的服

13、务能力由“伴随性服务”向“前导性服务”升级,倒逼制造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上移,服务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工匠型、国际型人才并建立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成为“十四五”期间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任务。 2.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在基础制造领域和高端制造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在基础制造领域和高端制造领域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世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将导致全球价值链条更快速和更广泛的整合与重构。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和先机,要求我们必须在基础制造和高端制造两端同时发力,一方面,要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另

14、一方面,要在引领未来先进制造上获得突破,形成优势,抢占先机。要不断创新机制和模式,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施策准度,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引领性人才;重点培养掌握共性技术和关键工艺的专业人才;全面增强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 8 / 29 及绿色技能和绿色文化;全面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和素养等。 3.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十四五”期间,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人才支撑的高质量。 着力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互生共长的“生态环境”。 深化产教融合,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 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15、,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其核心是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体系,做到产业与专业、生产与教学、岗位与课程、企业与学校多方位的融合贯通。形成产学研用联动机制,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三、三、“十四五十四五”人才培养总体要求人才培养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思想,以体现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顺应“双循环”发展格局新趋势,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需求为导向

16、,坚持人才为本,以强基础、补短板、破难题、增后劲为要义,以行业领军型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 完善顶层设计, 做实谋篇布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深化改革创新,激活内生动 9 / 29 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打造梯次衔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助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 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发展方针(二)发展方针 1.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发展是第一要务, 人才是第一资源。围绕制造强国战略部署,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充分发挥“人才”的集

17、聚效应和驱动作用,引领和支撑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 2.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面向行业,立足区域,强化政策引导,创新体制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供需对接、要素融合、流程再造,着力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互生共长的“生态环境”。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联动机制,提升人才培养厚度、宽度、准度和效度,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3.明确方向, 突出重点。 围绕制造强国重点任务, 聚焦基础制造和先进制造两大主攻方向,突出传统技术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

18、养;加快掌握共性技术,特别是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切削加工及特种加工人才的培养;完善研发、系统集成、生产和维护等全产业链人才 10 / 29 的培养,为机械工业由大变强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4.分类培养, 协同推进。 充分尊重各类人才自身特点、 主体需求和发展规律,统筹研究生、本科、高职、中专不同层次,不同定位的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体系、贯通机制。统筹不同层次、区域、领域、所有制等企业在职各类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实现各类人才持续成长、 协调发展, 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生动局面。 5.高端引领, 全面提升。 加强高端人才培养, 加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以及大国工匠等人才的

19、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水平、职业道德和素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发展目标(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形成与机械工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格局。 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 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梯次衔接的机械工业人才队伍。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总量中达到 50%;具有研究生学历(博士、硕士)和具有高级职称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在工程技术人才队伍总量中分别达到 14%和 12%; 具有研究生学历(博士、硕士)和具有高级职称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在管理人才队伍

20、总量中分别占比达到 12%和 11%;机械工业人才队伍总体学历得到有效提升,研究生(博士、硕士) 、本专科生 11 / 29 (含高职)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 7%和 60%。 先进制造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 核心零部件、 特种加工、现代制造服务、国际化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实效。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电力装备、 农机装备、仪器仪表、 绿色制造、 再制造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显著提升,在重点领域形成人才国际竞争优势,迈入世界机械工业人才强国行列。 五年间,共培养各类人才约 600 万人。其中: 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五年内共培养管理人才约120 万人。其中,高层次管理人才 1

21、5 万;职业经理人才 35万人;专业管理人才 70 万人。 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五年内共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约 200 万人。 其中, 高层次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25 万人;关键基础技术及工艺人才 45 万人;重点产业领域工程技术人才 60 万人;其他工程技术人才 70 万人。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五年内共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约 280 万人。其中,高级技能人才 180 万人(高级技师 30万人、技师 50 万人、高级工 100 万人) ;其他技能人才 100万人。 四、战略任务与举措四、战略任务与举措 (一)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一)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任务内容:以高质量产品生产和

22、服务为目标,以继承与 12 / 29 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途径,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和“工匠队伍”为重点,全面培养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主要措施:1.建立健全多方联动协同培养教师和培训教师的机制,建立、健全和创新高校、科研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协同培养教师和培训教师的机制,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技术技能大师、行业领军人才。 2.多方联动, 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 坚持产教融合,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

23、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 3.深化校企合作,健全机械行业优质资源库建设。建立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提升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跨区域使用,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和使用率,提升资源库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 4.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深度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更开放合理的职业教育办学资质规定,激发企业的办学主体活力。 5.通过行业组织来协调跨企业的技能培训,促进行业内部技能的积累。通过强有力的行业组织来协调中小企业的技 13 / 29 能培训,建立混合所有制的跨企业培训机构,满足中小企业的技能需求,促进行业内技能的形成和积累。同时,

24、继续发挥好行业组织在预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准入标准和发展规划、参与技能等级鉴定标准的制定和调整、代表行业的长远利益实施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提升行业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6.畅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通道, 增加职业吸引力。提高技能劳动在一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与薪酬待遇挂钩制度,逐步弱化以学历等级为标准确定薪酬的制度。 (二)大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二)大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 任务内容:聚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目标任务,以强化工程技术人员的多岗位适应能力、多技术融通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

25、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以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突破口,大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 主要措施: 1.依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面向基础制造、智能制造、核心基础零部件、绿色制造、高档数控机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器等 7 个主要领域,大力培养机械工业卓越工程师,促进机械工业工程技术卓越人才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 14 / 29 2.按照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 精神, 借助国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讲授”等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项目,建立健全全球招才、

26、引才、育人的工作体系。打造机械工业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网络平台,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工作提供专业化、系统化、个性化服务,努力做到待遇招人、事业留人、情谊感人、服务到人。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高端产业工程技术人才。深化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主动对外开放合作,引进和吸收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高端产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4.构建机械工业工程技术人才质量评价制度,建设机械工业人才需求信息平台,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人才服务和一站式、系统化的专业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推动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建设,建立行业学分互认通道,推进“1+X”证书制度建设。

27、 5.统筹推进行业组织、 龙头企业、 重点高校、 科研院所、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联合建立产教融合综合性改革与制度创新试验平台,发挥双一流高校育人资源优势,健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5 / 29 6.构建以“通专融合、跨界培养”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探索“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深厚的基础理论与强烈的创新意识”为目标再造, 建构广义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思维训练、夯实基础理论、拓展学科视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工科及综合学科优势,探索本

28、科生跨界融合培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开设跨学科课程,建立跨学科项目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大力加强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力度。通过通识教育和跨界培养两轮驱动, 教育部门 (学校) 和产业部门 (企业) 双向融合,探索并构建跨界融合式校企合作复合型创新工科人才培养新体系。 7.聚焦双一流普通高等学校的机械工程类专业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国际学科前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学科,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国际一流本科生为目标定位。服务未来机械工程发展,在产品研发、机电测控、智能制造、程序编制等领域提供复合型技能技术人才支撑。 (三)加快创新型经营管理人才队

29、伍建设(三)加快创新型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任务内容: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竞争力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目标,统筹领军人才和企业家、中高层经理人才、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及大众经营人才的管理素养 16 / 29 和能力培养,统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以及创业期、 创业型、 中小微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提升,统筹学历和非学历培养,以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分领域专业管理能力、创新管理、绿色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等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和引进既懂专业技术,又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突破口, 以点带面, 推进高素质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行业企

30、业治理能力和竞争力提升,服务行业企业全球化、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主要措施:1.紧跟国家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等项目,聚力中国 500 强及各省域百强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分批次开展周期性跟踪式培养,力争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 2.围绕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更注重实践的特点,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作用,实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学徒制项目。每年实施 1 万人次,重点面向创业型和中小微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 MBA等高校经营管理专业硕士,配备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作为师傅,通过交叉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企业经营实践,推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31、。 3.抓住普通高等学校“双一流”及高等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契机, 利用普通高校经营管理类一流学科及高等职业 17 / 29 院校经营管理类专业群的优势,在开展学校教育培训的同时,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加强高水平经营管理类“金课”建设,推动在校生学历教育、社会人员在职学历教育、经营管理人员专项研修培训。 4.依托行业组织和院校,打造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研究院或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共商、共建、共赢的原则,由政府主导, 经营管理类协会、 学会、 商会等组织指导, 世界 500 强、中国 500 强等企业和“双一流”“双高计划”等高水平院校参与,面向全国打造 50-100 个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研究院或人才

32、培养基地,推进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研究、培训项目实施和学习资源建设。 5.开展经营管理人才素养、能力普及工程。聚焦创业型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成长、现代企业管理、公司治理、绿色发展、时间管理、项目管理、团队管理、新营销等。发挥企业高水平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以及高校经营管理专业作用,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实施“经营管理大讲堂 500+”计划,全面经营管理人才基本素养、专业知识、职业能力提升。 五、主攻方向与举措五、主攻方向与举措 (一)加快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一)加快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 任务内容:培养大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能够胜任机械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具备机械、自动化、人工智能、

33、信息技 18 / 29 术等知识的智能制造领域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积极总结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与普及,在保证技术技能人才总量基本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加大对智能制造领域的行业领军人才、创新型复合人才、重点领域卓越人才和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推动我国机械工业技术产业升级。 主要措施:1.尽快统筹制定智能制造领域领军人才(团队)引进计划,搭建国际标准化人才平台,建立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重点强化智能领域的领军研发人才和领军工程技术人员培养,促进技术应用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 2.依托国家和行业的科技创新

34、体系,以受聘于团队的院士、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和海外柔性人才等为核心,建立智能制造领域创新型复合人才团队,发挥名师在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引领作用,做好创新型教学团队成员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发挥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科研和工程项目攻关中的主体作用。 3.围绕智能制造,研究型大学聚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普通本科院校聚焦技术开发人才培养;职业学校聚焦技能应用人才培养,构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 4.面向我国智能制造企业院校分布核心区域,建立一批 19 / 29 智能制造卓越人才培养研究中心,负责推进交叉领域人才培养改革、知识与培养体系重构及各领域有机融合,全面助力高水平智能制造卓越人才培养需要。 5.

35、联合全国重点高校、重点高等职业院校及行业领先企业,共建一批智能制造师资培育中心,实施师资培养工程,面向教师开展长周期、深层次和体系化培训,加快推进智能制造领域结构化“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打造智能制造领域卓越师资的高地。 6.依托制造强国战略,创新引进和培养机制,建立技术技能大师学院,进一步强化机械工业智能制造领域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技术大师、大国工匠、技能大师和新兴产业能工巧匠等 5 类技能型紧缺人才系统化培养,培养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7.联合企业和产业共建以数字化智能工厂为原型的“专业+”实训平台,聚合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物联网技术等,搭建智

36、能生产线,完成信息物联网的构建,培养其解决智能制造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企业以及产业的无缝对接。 (二)加强服务型制造领域人才培养(二)加强服务型制造领域人才培养 任务内容:加快懂制造、懂服务、熟悉产品和运营的高端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设“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服务型制造人才发展体系。 20 / 29 依托重点人才工程,加大服务型制造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培育造就一大批国际化、职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一大批熟悉研发、设计、制造、物流、分销、安装、试验、检测、维修、回收等全价值链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服务专家。 主要措施:1.积极探索适应服务型制

37、造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制造企业联合开展服务型制造人才培养、定制与选拔。按照“夯实基础、融合创新、凸显个性、强化实践”的思路,形成在通识教育基础上推进专业教育,在学科融合基础上培养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2.行业牵头组织服务型制造人才能力高级研修班、急需紧缺人才培训, 开展“名师带徒”的代际传承, 举办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培养大批技术过硬、创新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3.设立服务型制造高端化复合型人才引进基金,启动紧缺人才引进工程,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国际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优先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领军人才和团队。 4.构建服务型

38、制造专家库服务平台和人才信息供求平台等信息化平台,积极开展涉及服务型制造发展的问题研究、政策咨询、行业诊断、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加强服务型 21 / 29 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人才信息发布、人才水平评价、人才跨行业跨区域交流与人才激励政策出台,大力提升针对服务型制造人才的服务能力。 5.建立政府主导、 行业服务、 院校企业主体、 社会参与、协同共进、合作共赢的服务型制造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为复合型高端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6.全面推行“IE+IT”集成的管理创新模式,实现管理创新和整体竞争力提升的效果,突破工业工程管理局部单项技术的局限,将 IT 技术与 IE 实

39、践有机结合,构建对企业“产品+服务”管控一体化的体系。 7.有针对性地建设“微型工厂实验实践教学训练系统”网络教学平台, 完善“验证性实践应用型实践综合性实践创新性实践”为核心的链式结构,形成多平台综合实践体系,循序渐进的提高服务型制造领域人才创新实践性。 (三)加强绿色制造领域人才培养(三)加强绿色制造领域人才培养 任务内容:基于工业共生模式、生态工厂、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等产业共生和资源循环的创新工业生态模式,重点加强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使用、清洁生产和绿色回收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培养一批能够胜任绿色材料替代设计、节能性设计、轻量化设计、面向回收拆卸再制造的设计等方面的创新人才,成

40、长一批在铸造、材料成型加 22 / 29 工、切削与磨削、清洗与改性处理等领域深谙绿色制造工艺与装备的技术技能人才,造就一批致力于资源化与再制造方面的专门人才,初步形成一支绿色制造产业专业人才队伍,显著提升机械行业在绿色制造领域的人才服务水平。 主要措施:1.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协调指导作用,依托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专业科研团队,定期开展绿色制造产业方面探讨调研。建立绿色制造产业人才调查统计工作机制,对绿色制造业人才的需求结构与层次开展分析, 建立绿色制造人才需求信息库咨询平台, 为培养、引进各类各层次绿色制造产业人才提供数据支撑。探索建立绿色制造经营管理人才、创新技术人才和技

41、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 2.充分发挥普通高等院校和中高等职业院校、机械工业行业内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职业鉴定中心(基地)的人才培养作用,协调督促相关培训机构联合企业加大绿色制造方面的师资培养力度,开发绿色制造相关的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协同培训,培育良好的绿色行业人才培养市场,提高绿色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一批“绿色制造领域高端人才培训基地”, 形成适应机械行业绿色制造“十四五”人才队伍培养建设需要的培训网络。 3.引导企业积极承担在绿色制造领域发展中的人才培养责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完善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制度、协 23 / 29 同创新制度、师徒传承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指导企业将产业升级转型与

42、绿色制造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鼓励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建立绿色制造协同创新基地培育创新型人才团队,培养适应绿色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4.协调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绿色制造产业链、绿色制造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制造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建立机构开展绿色制造咨询服务,促进企业广泛采用产品绿色评价、 产品绿色设计、 绿色制造工艺与装备、 高能效制造系统、再资源化与再制造等共性核心技术,基于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绿色产品、再资源化回收与再制造产业等产业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优化校企协同育

43、人机制,广泛开展绿色制造产业技术技能培养。 5.依托机械工业继续教育体系,面向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在岗工人等群体,合理高效组织绿色制造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教育培训和学历提升。实施绿色制造产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绿色产业短期培训和在职学历提升工程,开展绿色制造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绿色制造岗位培训项目。大力提高绿色制造人才培养规模和教学质量,提高绿色制造行业人员的整体从业水平。 24 / 29 (四)加强人才升级强基的服务和支撑作用(四)加强人才升级强基的服务和支撑作用 任务内容:针对机械工业由劳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实际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挥行业统

44、筹优势,提升行业领域人才培养质量,为机械工业储备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对接社会高端产业发展需求,加强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机械工业中的引领作用。补短板,提层次,持之以恒做好做深“强基工程”人才培养,实现机械工业人才可持续发展。 主要措施:1.实施工程类人才质量提升、工程管理类人才质量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质量提升、技能型人才质量提升和机械行业国际化人才提升“五大质量提升战略工程”,充分提高机械工业人才质量水平,有效推动产教融合,实现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2.将国家高层次科技人才与机械工业创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以加强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大力开展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

45、强化重点领域卓越人才培养、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为重点,使高层次人才在科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取得创造性成果,从而促进技术应用和社会服务全面发展。 3.以机械行业制造强国战略人才需求专项调研为基础,加强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预测分析,回应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领域”技术发展、“工业强基工程”对人才培养的紧 25 / 29 迫要求,完善机械行业人才培养重点观测专业目录,引导专业设置和内涵提升,坚持与行业发展同步实施等,配合政府部门协同整体推进。 4.创新“四基人才”培育机制,激发升级强基领域高层次人才自我实现。依托国家、企业高层次专家遴选政策与体系发现识别人

46、才, 通过设置“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学术技术带头人首席专家”职业发展路径去培育人才;设立“千人计划”专家、首席专家等工作室,以此为载体,为专家优化人力、 经费和科研平台等资源配置, 增强专家调配资源自主权;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研修体系和高级专家互动交流机制,促进专家在重大科技项目中实现“项目带动、 技术带头、 人才带队”。 5.创新升级强基领域薪酬激励机制,引入多元化薪酬激励体系。建立强基工程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对关键人才、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建立特殊津贴制度,对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人才培养任务的老专家,实行退休返聘特殊待遇制度;对有科技转化前景的项目,建立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计划,以此提高高层

47、次人才生存需求起点,促进升级强基领域高层次需求的实现。 六、支撑与保障六、支撑与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加强组织领导 机械工业人才培养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 26 / 29 院校多方参与,统筹协调,紧密合作。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组织的“机械工业人才培养行业联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加强组织和协调, 做好与政府部门、 企业和院校的联系,建立健全政行企校人才培养统筹协作体系、机制、平台、渠道。各地相关部门在制定本地区机械工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中,要在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向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培训倾斜.各行业协会及专业协会、学

48、会、产业联盟等组织发挥要充分发挥沟通协调、统筹推进作用,为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建构、制度建设、平台搭建等做出应有贡献,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机械工业企业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完善企业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行业院校要增强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树立“面向产业办教育, 面向需求育人才”理念,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二)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 人才工作队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者、推动者和服务者。行业各级领导、各级组织要充分重视并加强人才培养从业者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的

49、原则,保证人才工作决策的高度和力度。着力推进人才工作队伍理念升级、方法升级和思路升级,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队伍体系和联动协调机制,切 27 / 29 实破解“信息沟通渠道窄、工作推进落实慢”等问题,畅通沟通渠道,提升实绩效能,优化便捷服务。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提高从业者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进一步加大从业者业务能力培养力度,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硬、作风优良的人才工作队伍。 (三)构建行业协作机制(三)构建行业协作机制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总方向,围绕“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制度建设、机制完善,积极构建行业协作机制。强化“机械工业人才培养行业联盟”、“全国机械职业

50、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机械行业高等院校继续教育联盟”建设, 结合机械行业现实需求、 技术沿革、 发展趋势,完善机械工业人才调查统计工作机制,开展行业人才需求度分析,提高行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能力。制定行业企业参与协同的实施细则,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主体作用,构建相关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合作培养的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并构建由政府部门引领推动,以行业组织为桥梁纽带,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政行校企四方协同、要素融合、运行顺畅、精准高效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协作机制, 着力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互生共长的“生态环境”。 (四)建立人才评价机制(四)建立人才评价机制 人才评价,贯穿人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