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讲解】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变化原因:(1)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2)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西方殖民者给中国的通商城市带来了建立在近代科技发展基础上的生活方式。如在电影日出金粉世家中,我们就看到旧上海租界里有留声机、自鸣钟、霓虹灯、西式轿车、电报、西式餐厅、舞厅、银行和操各种语言的多种肤色的外国人,这对闭关锁国的清朝人僵化的生活方式影响很大。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些与城市工商业发展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兴起了,它包括电灯照明、火车运输、自来水供应和宽阔的马路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出现,势必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
2、活,打破市民多年来旧的生活习惯。(3)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2.表现:衣、食、住、风俗(1)衣(服饰):(1)特点: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文明文化的历程。(2)变化: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青睐。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服装五花
3、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拓展】A.服饰是思想、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服饰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的变化。B.中山装: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上衣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因其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2)食:(1)传统饮食中餐南方饮食:米饭、海鲜北方饮食:面食、肉类满汉全席;中餐的八大菜系。八大菜系(2)变化: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4、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住:(1)原因:受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使、领馆区建筑式样的影响(2)特点: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3)代表:北京四合院、圆明园(4)风俗:短发易服、废止缠足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三寸金莲)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
5、文明。近代社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近代城市生活之中,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旧式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处于落后、封建的状态。【核心讲解】如何正确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原因、特点? 答案: 演变 物质生活方面: 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 服饰断发易服; 男子:长袍马褂西服礼服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休闲服 女子:旗装旗袍连衣裙 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 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 社会风俗方面: 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尊 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增添了国庆、元旦
6、等新节日。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 历届政府的影响 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特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强;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中国社会生活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例题1】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也积极地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拜金主义盛行B城乡生活方式全盘西化C盲目崇洋媚外D市场完全被洋
7、货占领【答案】C【解析】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拓展】农村各种习俗变化很小的原因:A. 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B. 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拓展】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3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化:(1)原因:人民当家作主是建国后
8、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告别了被剥削和被压迫的时代。党和人民政府代表人民利益,给农民分得了土地,给城市居民解决了就业的问题。人民政府还实行了社会福利,保障困难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人民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建设中对国内国际的诸多因素认识不足,缺乏经验,特别是1958年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兴起,导致经济建设的步伐过快,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其次,城镇人口增长过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沉重负担;第三,一些不法的投机商贩借机哄抬物价,所以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供求矛盾,为此,党
9、和政府相继对粮食、食用油、棉花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2)表现: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证供应,定量供应(计划经济的特征)政府下令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等丑恶现象;改革封建婚姻制度,提倡婚姻自主,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妇女,提高了妇女的地位。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朴实而又带有革命色彩的衣着:20世纪50年代:女孩子喜欢穿布拉基(连衣裙);男孩子以列宁装、中山装为主流;“文革”时期:以着绿军装、戴军
10、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2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1)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2)表现:服饰: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衣着的变化不但说明人们富裕了,也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也在悄然变化,而且服装材质丰富,设计新巧,工艺水平也提高了。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国力在增强。饮食:经济体制改革后,粮食产量增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取消实行了几十年的票证。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饮食多样化。住房: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普通平房简易楼房90年代以后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福利。社会风俗:A.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11、特别是 “五一”“十一”长假,成为人们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黄金周。B.休闲方式多样化:休闲度假、郊区游、出境游以及娱乐健身等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内容,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C.新的社会时尚: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核心讲解】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答案:演变物质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改革开放以来: “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 “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 “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社会
12、习俗方面: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例题2】“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答案】A【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迁【拓展】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
13、俗变化的启示一定要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要重视发展科技和社会经济;要开放,向世界文明靠拢;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社会才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巨变,所以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例题3】【例题4】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这一现象客观反映出A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 B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已肯定了当时社会生活领域新变化的出现,“如果只说
14、黄土地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更说明当时社会呈现出两种文明并存的状况,故答案选B项。“发展”、“改善”与材料意思不符合,排除AD两项;C项中“完伞解体”结论明显与材料意思不符。【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迁【例题5】中国社会传统的习俗是女子婚前梳辫,婚后梳髻。清末民初广东顺德、中山、南海等地,盛行女子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风俗,这些女子称为自梳女。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风俗逐渐近代化 B程朱理学对女性的束缚削弱C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 D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答案】C【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15、的变化妇女地位的变迁【例题6】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答案】C【解析】材料中所述“外国杂货”均是日常用品,这说明这些外国用品在中国有一定的市场,故反映了当地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迁【课堂小结】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构建本课知识网络版权所有:学优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