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快推进城市轨道线网建设,构建轨道都市实施方案一、 发展原则(一)坚持系统谋划贯彻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规划和项目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部门分割和行业限制,适度超前规划建设,科学把握规模、速度、标准,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发展的先行引导作用。(二)坚持优化提升坚持人民至上,以提质增效、优化提升作为实现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手段,以方便适用为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从“规模扩张”向“精益求精”内涵式发展,协同高效推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促进供需精准匹配,使人民群众共享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成果。(三)坚持融合共享精
2、准把握产业变革趋势和融合共享的时代特点,着力转变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思路,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突破既有产业技术边界,促进基础设施与新技术和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协同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实现空间共用、设施共建、功能互补。(四)坚持绿色安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发展前提,节约资源、提升效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运营全周期低碳管理,助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底线思维,提升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和应急防护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抵御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五)坚持改革创新正确处理基础设施公益性与经营性关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创新投融资机制,深化投
3、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改革,探索有利于长期发挥基础设施网络效益的长效机制,增强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二、 主要问题(一)综合交通布局尚存短板白云国际机场航站设施年设计吞吐能力仅8000万人次,趋于饱和。港口基础设施供给存在缺口,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较少,出海航道等级仅为10万15万吨级,难以适应港口生产与船舶超大型化发展要求。现状高铁站远离市中心,主要铁路客站间互联互通不足。四通八达铁路通道格局尚未形成,北行通道能力接近饱和,东西向通道标准偏低、能力不足。大湾区城际铁路尚未成网,直联功能较弱。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偏大,线网结构仍需优化。进出城区高快速
4、局部路段出现常发性拥堵,市域骨架路网建设滞后于城市拓展速度,外围区与中心城区快速联系及外围区之间的直接联系通道有待完善。(二)资源保障能力有待提升作为能源输入型城市,本地骨干电源装机规模需要进一步提高,电网供电设施空间分布需进一步优化;本地大型储气设施处于建设阶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可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5G基站建设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衔接不足,站址资源储备仍待加强。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精细化不足,“拉链路”现象仍然存在。再生水利用方式相对单一,非常规水源利用率不高;避险及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有待提速。(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仍需完善生活垃圾产生增速较高,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有待加
5、快。兴丰、火烧岗、狮岭等垃圾填埋场容量不足,需进一步提高应急填埋能力。焚烧类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等处置能力不足,部分危险废物如铅酸蓄电池、冷轧污泥等需要送外市处理处置。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0%)低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90%),公园绿地建设均衡性和精准性有待提高。黑臭水体整体治理效果还不够稳固,尤其是雨季容易出现水质反复。(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有待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仍有薄弱环节,存在部分河道有卡口、行洪能力不强的问题;部分堤防防洪设施离防洪达标还有差距,建设标准有待进一步提升。片区内涝积水状况得到大幅改善,但仍存在自然调蓄空间不足、部分排水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内涝现象
6、时有发生,城市内涝防治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区域的消防站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消防站布局与新时期应急救援需求还有差距,公共消防响应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人防工程局部布局不均衡,部分应急避护场所设置不规范、标准不高、功能不全,需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建设。三、 加快推进城市轨道线网建设,构建轨道都市全面推进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线路,编制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构建高速、快速、普速三个层级的城市轨道网络。加快地铁11号线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密中心城区线网,增加轨道覆盖率;加快建设地铁18号线、22号线,新开工地铁8号线北延段等项目,强化中心城区与黄埔、白云、南沙等外围区轨道快速联系。加快地铁
7、7号线一期工程西延顺德段建设,开展地铁25号线对接东莞1号线等项目规划研究,加强与周边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推动形成广佛一张网、穗莞多通道的轨道网络格局。四、 发挥有轨电车对城市轨道线网的衔接加密作用引导各区按“量力而行、有序发展”原则,结合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发展有轨电车等中运量公交系统,发挥新型有轨电车对轨道线网的衔接加密作用。支持黄埔等外围区有序规划建设有轨电车。五、 推动公交枢纽建设,提升常规公交服务水平结合站场综合体开发、交通枢纽改造、土地出让、城市更新等推动公交站场建设,补齐公交站场用地不足的短板,完成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持续拓展公交专用道网络,力争至2025年新增公
8、交专用道100公里,总规模达620公里。强化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无缝衔接,动态优化公交站点,实现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150米内公交站点衔接。结合交通站场规划建设新能源公交车配套充电设施,解决新能源公交车建设用地问题,实现2025年全市100%公交使用清洁能源车辆。六、 优化组织运营方式,提升公共交通网络运营效率推动精准投放轨道运力,推动中心区骨干线路服务水平达到2分钟。优化客流组织方式、在重点活动区的轨道交通延时服务,改善轨道交通高峰乘车拥挤状况,提升市民出行舒适度。在继续发展如约巴士的基础上,推进便民服务车等特色公交,进一步合理优化水上巴士航线,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出行服务。资料来源: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