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5 ,大小:1.40MB ,
资源ID:652258      下载积分:1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6522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QX-T 147-2011 基于手机客户端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播发规范.pdf)为本站会员(Koalabear)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QX-T 147-2011 基于手机客户端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播发规范.pdf

1、ICS 07A 47060QX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 22-2004地面气候资料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Compilation of 30-year conventional surface climate data and their statistics2004-10-20发布2005-02-01实施中国气象局发布QX/T 22-2004前言本标准是在国家气象中心199。年1月编定的全国地面气候资料(1961-1990)统计方法,王树廷、王伯民等1982年10月编著的气象资料的整理和统计方法,中国气象局1979年12月编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本标准中的常规

2、项目与全国地面气候资料(1961-1990)统计方法中的出版项目意义相同。本标准规定的是地面气候资料30年整编常规项目,有关部门可根据业务需要增减项目。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气象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立亭、孙永是、郑静娥、邹立尧、王国贵、周永吉、国世友。QX/T 22-2004地面气候资料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气候资料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各类气象台站进行地面气候资料30年整编累年值的统计。2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如下术语和定义:年year以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年。年度y

3、ear specified以本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为本年度。2.3累年multi-year连续3年或3年以上的年份。日数number of days某一期间某现象出现的日数。2.5初日first date全年(或全年度)中最早出现某现象的日期。终日last date全年(或全年度)中最晚出现某现象的日期。初终间日数days from first date to last date包括初日和终日在内的初日与终日之间的日数。出现频率frequency of occurrence某现象在某时段中出现的次数与所占观测总次数的百分比数为该现象在该时段中的出现频率。2.9气温年较差annual ra

4、nge of temperature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为本年气温年较差。常规项目3. 1气压累年各月、年平均本站气压QX/T 22-20043.2气温3.2甲1累年各月、年平均气温及年较差3.2.2累年各月、年平均最高气温3.2.3累年各月、年平均最低气温3.2.4累年各月、年极端最高气温及出现日期3.2.5累年各月、年极端最低气温及出现日期33空气湿度3.3. 1累年各月、年平均水汽压3.3.2累年各月、年平均相对湿度3.3.3累年各月、年最小相对湿度及出现日期3.4云3. 4. 1累年各月、年平均总云量3.4.2累年各月、年平均低云量3.4.3累年各月、年晴天日

5、数3. 4. 4累年各月、年阴天日数3.5降水3.5. 1累年各月、年降水量3.5.2累年各月、年最大日降水量及出现日期3.5.3累年各月、年各级日降水量(O. 1 mm,妻10.0 mm, 25.0 mm, 50.0 mm,100.0 mm,150 mm)日数3.6蒸发累年各月、年蒸发量3.7风3.7. 1累年各月、年平均风速3.7.2累年各月、年最大风速及其风向、出现日期3.7.3累年各月、年最多风向及出现频率3.8地温3.8. 1累年各月、年平均地面温度3.8.2累年各月、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3.8.3累年各月、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3.8.4累年各月、年平均5 cm,10

6、 cm,15 cm,20 cm,40 cm地温3.9日照3.9. 1累年各月、年日照时数3.9.2累年各月、年日照百分率3. 10天气日数3. 10. 1累年各月、年大风日数3. 10.2累年各月、年沙尘暴日数3. 10.3累年各月、年雾日数3.10. 4累年各月、年冰雹日数3. 10.5累年各月、年雷暴日数及累年雷暴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3. 10.6累年各月、年降雪日数及累年降雪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3. 10.7累年各月、年积雪日数及累年积雪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3. 10.8累年各月、年霜日数及累年霜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QXT 22-20043. 11积雪累年各月、年最大积雪深度及出

7、现日期3. 12冻土累年各月、年最大冻土深度及出现日期4统计方法4.1总则4.1.1统计时段规定4.1.1.1凡有记录的均可参加统计,每30年(如1981-2010,1991 -2020年)作一个阶段性的累年值统计。4. 1. 1.2在统计时段内,观测记录连续不足10年的,不作累年值统计;连续中断3年或以上时,分段作累年值统计。4. 1.2时制和日界4. 1.2. 1日照用真太阳时,其他项目采用北京时。4.1.2.2日照以日落为日界,其他项目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4. 1.3不同观测时次资料的统计4. 1.3. 1平均值按4次(02,08,14,20时)观测记录求得。4. 1.3.2按3次、8次

8、、24次记录统计的平均值与按4次记录统计的平均值合并统计。4.1.3.3 3次观测的02时记录凡用自记记录(如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或08时记录代替以及加权和反查(如水汽压)求得的项目,其统计值与4次实测记录合并统计。4. 1.3.4 3次观测期间的地面温度和无自记记录的气温,其02时记录用当日最低地(气)温与前一天20时地(气)温的平均值代替,求得的平均值与4次实测记录平均值合并统计。4. 1.3.5 3次观测期间水汽压,相对湿度和5 cm,10 cm地温的。2时记录用08时记录代替,求得的平均值与4次实测记录平均值合并统计。4. 1.3.6 3次观测期间的气压,云量,风向、风速

9、和15 cm,20 cm,40 cm地温按3次观测记录求得的平均值与4次实测记录求得的平均值合并统计4. 1.3.7 3次观测期间按云量统计的晴、阴日数与4次观测期间按云量统计的晴、阴日数分开统计。4、.4夜间不守班与旦夜守班观测的天气日数的统计4. 1.4.,夜间不守班的台站,其天气日数值右上角加注“*”,已观测到夜间出现的天气现象参加统计。4. 1.4.2夜间不守班的天气日数与昼夜守班的天气日数合并统计。4. 1.5站址迁移前后资料的统计4. 1. 5. 1站址迁移前后在地形、地势上差异不大,而且水平距离未超过50 km,拔海高度差在100. 0 m以内,其资料序列经均一性检查确定为连续时

10、.则前后两段记录合并统计,但迁站前后高度差在1. 5 m及以上时,本站气压须进行高度差订正。4. 1.5.2站址迁移前后,如果在地形、地势上差异较大(如山区的谷地与岗地、阳坡与阴坡等),或水平距离超过50 k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0 m及以上,或资料序列均一性检查确定为不连续时,取记录年代长的资料统计。当记录年代长度相同时,取距整编时间最近的时段统计4. 1.6按年和年度的统计项目划分4.1.6.1除降雪、积雪和霜日数及初、终日,最大积雪深度,最大冻土深度等按“年度”统计外,其他项目均按“年”统计。4.1.6.2在南方一些地区雷暴较多,雷暴初、终日不受12月31日限制。当12月份无雷暴时,

11、仍以12月31日为界;当12月有雷暴时,则以12月的最后一个雷暴日至下一年的2月末挑取最长无雷暴期,以该无雷暴期的前一天为上一年的雷暴终日,以该终日后的第一个雷暴日为下一年的雷暴初日。当最Qx/T 22-2004长雷暴期出现两次或以上时,则从其中最先一个无雷暴期挑取。4.1.6.3在高寒地区,按年度统计项目的初、终日统计不受6月30日的限制。例如霜的初、终日统计,先从暖季中挑选一个连续无霜日数最长的时段(当最长连续日数有两段或以上相同时,则取其中日平均气温的累积温度最高的一段),然后以该时段的前一天为上一年度的终霜日,该时段的后一天为本年度的初霜日。4.1.7不完整资料的统计4. 1.7. 1

12、平均值和总量值项目,资料不完整的年份不作年统计,该年年值按缺资料处理,并且该年其余月资料也不参加累年月平均值的统计(5 cm,10 cm,15 cm,20 cm地温除外)。4. 1.7.2极值项目,资料不完整年份的实有资料参加极值的挑取。4. 1.7.3初、终日项目,某年(年度)初日(终日)缺测时,则该年的终日(初日)不参加累年平均终日(初日)的统计。4.1.8历年值的统计4.1.8.1平均值和总f值4.1.8. 1.1月平均值由该月逐日值的总和除以该月总日数求得;年平均值由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值相加除以12求得。4.1.8.1.2月总量值由该月逐日值相加求得;年总量值由一年12个月的月总量值

13、相加求得。4. 1.8.2极值月极值从月逐日最高(最低)值中挑出,同时将出现极值的日期也一并挑出;年极值从月极值中挑出,同时将出现极值的日期也一并挑出。4. 18.3日数,初、终日和初终间日数4. 1.8.3. 1某年(或某年度)某现象只出现一天,则该日既是初日,又是终日,初终间日数为“1“。某年(或某年度)某现象未出现,则该现象在该年(或该年度)既无初日,又无终日,初、终日项空白,初终间日数为,1.0.,4.1.8.3.2凡统计初、终日的项目均统计初终间日数。4.1.8.4频率统计公式:f=m X100%“.。,。(1)式中:了一一某现象在某时段出现频率;、该现象在该时段中出现次数;二该时段

14、观测总次数。f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当fro. 5而不是未出现时记“。”;没有出现时,相关栏空白。4. 1.9累年值的统计4.1.9.1平均值、总,值和频率由历年值相加除以年数求得。4. 1.9.2极值从历年极值中挑取,累年月极值记极值出现日期、年份,累年年极值记极值出现日期、月份和年份。同一极值出现两天或以上时,记天数,加“T0;出现两个月份或以上时,记月数,加“Y l,;出现两年或以上时,记年数,加“N“.4. 1.9.3日数累年平均值为历年值相加除以年数求得,取小数一位,第二位四舍五人。4. 1.9.4累年平均初、终日,初终间日数4. 1.9.4. 1统计方法:先从历年出现的初日(或终日

15、)中选取最早出现的月份为基本月,并以该月1日QX/T 22-2004为起始日,计算各年初日(或终日)距离起始日的天数,然后逐一相加,再除以年数得平均累计天数。当平均累计天数小于或等于基本月的天数时,即表明该初日(或终日)出现在基本月中。当平均累计天数大于基本月的日数时,则表明该初日(或终日)出现在基本月份以后的月份中,从平均累计天数中减去基本月的日数(2月份按28天计算),即得累年平均初日(或终日)。4. 1.9.4.2累年平均初、终日取整数,余数进1,如25.1和25.01均记为26日,累年平均初终间日数取小数一位。4. 1.9.4.3累年平均初、终日,初终间日数按记录年数统计,但当某天气现

16、象的初、终日有一年(年度)或以上未出现时,除按“记录年数”统计外,还须按“出现年数”统计4.1.9.4.4有一年(年度)或以上未出现初、终日时,按记录年数统计的方法为:4. 1. 9. 4. 4. 1按记录年数统计累年平均初终间日数时,未出现初、终日的年(年度)的初终间日数按“0“或“365”参加累年平均初终间日数的统计。当现象日数为“。”时,按“。”参加统计;当现象日数不为“0“时,按“365“(闰年“366“)参加统计。4.1.9.4.4.2按初、终日出现的年(年度)数统计平均初、终日和平均初终间日数。平均初终间日数直接由平均初日和平均终日求得。4. 1. 9. 4. 4. 3由上述4.1

17、.9.4.4.1中统计出的累年平均初终间日数减去4.1.9.4.4.2中统计的平均初终间日数,再除以“2”得商,余数进1,4. 1. 9. 4. 4. 4由上述4.1.9.4.4.2中统计的平均终日加由4.1.9.4.4.3中求得的商为累年平均终日,该累年平均终日换算为距1月1日(或7月1日)的间隔天数后,减去4.1.9.4.4.1中统计的累年平均初终间日数(余数进1)再加“1“,再换算为累年平均初日。4. 1.9.4.5按出现年(年度)数统计时,未出现年(年度)的初、终日,初终间日数都不参加累年平均初、终日,初终间日数的统计。4. 1. 10精度和单位气压、水汽压为。. 1 hPa,气温、地

18、温为。. 10C,相对湿度、风向频率、日照百分率为1%,云量为0. 1成,日数为0. 1日,降水量、蒸发量为0. 1 mm,积雪深度、冻土深度为1 cm,风速为0. 1 m/s旧照时数为0. 1 h,4.1.11资料的质,控制及均一性检查4. 1. 11. 1所有资料都需要作质量控制和均一性检查。4. 1. 11.2使用观察法、对应差值法和对应比值法、相关图法、要素频率图法等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和均一性检查。4. 1. 11.3对非均一性部分的资料,由于资料质量很差引起的,不参加统计;由于观测场地周围环境的改变或气候变迁引起的,不作订正,照常参加统计;由于站址迁移引起的,按4.1.5.2的规定

19、统计;由于仪器更换引起的,以仪器本身的误差进行订正后参加统计;由于以上情况之外的原因引起的,可按以上情况考虑。4.1.12缺测资料的插补订正4.1.12.1只进行插补订正,不作序列延长4. 1. 12.2只作平均值和总量值项目的插补订正。4.1.12.3使用差值法、比值法、回归法等统计方法进行插补订正。4. 1. 12.4插补月值资料时,要求作月资料的相关系数和订正公式的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订正,否则不作订正。4.2各项目的统计方法4.2. 1气压由于迁站或其他原因,致使气压表感应部分拔海高度发生变化,造成同一测站不同时段的资料不连QX/T 22-2004续,这种不连续性在一定范围内通

20、过高度差订正来消除。当高度差在1. 5 m以上,100. 0 m以内时将变化前的资料进行高度差订正(年平均本站气压由订正后的各月气压值相加除以12求得)。当气压表感应部分拔海高度变化多次,且都在订正的标准范围内时,一律订正到最后一个高度上。本站气压高度差订正公式:P=P, X e0-D34 15X(、一、)/(273+e,)。,(2)式中:P订正后的本站气压;O(订正前的本站气压;h,变化前气压表感应部分的拔海高度;h2变化后气压表感应部分的拔海高度;t,观测时的气温。4.2.2气温累年气温年较差为12个月的累年月平均气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4.2.3最小相对湿度历年月最小相对湿度挑自日自记

21、记录的最小相对湿度。当无自记记录时,从定时记录中挑选,并在数值右上角加注“二”,以示区别。挑自自记记录和挑自定时记录中的最小相对湿度混合挑取累年的月、年极值。4.2.4云日平均总云量8.0成时统计为阴天。4.2.5降水纯雾、露、霜、冰针量不计降水量。4.2.6燕发各月蒸发量分小型(口径20 cm)和E-601蒸发器所测的蒸发量进行分开统计。4.2.7风4.2.7. 1风向按16方位,加静风统计;若观测8个方位时,按8个方位,加静风统计。4.2.7.2累年各月各风向出现频率统计公式同式(1).式中:f累年某月某风向出现频率;m累年该月该风向出现次数;n累年该月风向观测总次数。4.2.7. 3累年

22、各月(年)最多风向及出现频率,从累年各月(年)各风向及出现频率中挑取,出现频率最大的风向为最多风向。4.2.7.3. 1当最多风向有两个或以上时,挑出现次数最多的,出现次数又相同时,挑其累年平均风速最大的那个方向,当平均风速又相同时,记风向个数,加“G“,4.2.7.3.2某风向频率与静风“C,的频率同为最多时,则不考虑“C.,只挑该风向为最多风向。若静风“C”为最多风向时,则应挑次多风向;次多风向有两次或以上时,按4.2.7.3.1规定挑取。4.2.7.4最大风速及其风向挑自自记记录,无自记记录不作统计。最大风速及其风向为最大10 min平均风速及相应时间的最多风向。累年最大风速的风向有两个

23、或以上时,记风向个数,加“G“,4.2.8地温平均5 cm,10 cm,15 cm,20 cm地温,冬季月份因收回曲管地温表而无记录时,其他月份记录照常参加统计,年平均值按缺资料处理。累年各月平均值按实有记录统计.QX/T 22-20044.2.9日照4.2.9. 1月、年日照百分率的历年值由月、年日照时数与相应月、年的可照时数求得,其统计公式同式(1).式中:f一某年某月(年)日照百分率;。该年该月(年)的日照时数;n该年该月(年)的可照时数。4.2.9.2月、年日照百分率的累年值由月、年日照百分率历年值的和除以年数求得。4.2.10天气日数4.2. 10.1大风日按出现极大风速)17. 0

24、 m/s的日数进行统计;若无自记记录,则从定时观测记录中挑取。4.2. 10.2雷暴初、终日若是按年统计的,某年只出现一天雷暴时,则这天既是初日,又是终日,初终间日数为,Ill,;某年未出现雷暴,则该年既无初日,又无终日,初终间日数为“0“,4.2. 11积雪最大积雪深度从各日雪深记录中挑取。4.2. 12冻土最大冻土深度若超出冻土器最大刻度,并被挑为极值时,在数值前加“”。ICS 07.060A 47qX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 23-2004旋转式测风传感器Revolving wind sensor2004-10-20发布2005-02-01实施中国气象局发布QX/T 23-20

25、04前言本标准采纳了世界气象组织(WMO)仪器与观测方法委员会(CIMO)编写的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及CIMO提出的“地面观测的准确度要求和自动气象站传感器特性的建议”有关内容,其技术要求主要是针对用于数字式输出、自动观测的测风仪所用传感器提出的,其他用途的旋转式测风传感器可参照使用。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锡科、马凤春、田艳、贾明书。本标准于2004年首次发布。QX/T 23-2004引言旋转式测风传感器是风向风速常规观测仪器应用广泛的传感器。目前,我国生产应用的旋转式测风传感器品种规格较多,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差异较大,为了适应测

26、风传感器和测风仪器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制定旋转式测风传感器的行业标准。本标准对风速测量最大允许误差的表述采用了世界气象组织对“业务准确度要求”的表述方法,即:按风速测量范围分段规定最大允许误差。本标准各类检验中“受检样品数”的确定方法及“合格判定”方法,采用了我国气象行业多年来对气象仪器鉴定检验或质量一致性检验时采用的方法。QX/T 23-2004旋转式测风传感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旋转式测风传感器(以下简称测风传感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等。本标准适用于数字式输出、自动观测的数字测风仪所用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产品验收等。其他用途的旋转式测风传感器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

27、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828.1-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ISO 2859-1:1999,IDT)GB/T 2829-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GB/T 4857. 3-1992包装运输包装件静载荷堆码试验方法(eqv ISO 2234:1985)GB/T 15464

28、-1995仪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JB 570. 6-1988气象仪器定型试验方法可靠性试验JB/T 9329-1999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QX/T 8气象仪器术语术语和定义QX/T 8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要求4.1分类按风速传感器结构形式分为:a)风杯式;b)螺旋桨式;c)叶轮式。4.2可命性和维修性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应不少于2 000 h,平均修复时间(MTTR)应不多于。.5 h,4.3互换性同一型号的部件、组件和零件,不经修配或改动原传感器主体,应能在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上互换。4.4组成4.4.1风杯式风速部分的旋转器主要包括风杯、臂杆、垂

29、直轴等,转换器主要包括光电组件或磁电组件;风向部分的风向标主要包括尾翼、水平杆、平衡锤、垂直轴等,转换器主要包括光电组件或电位器、同步电机等。4.4.2螺旋桨式风速部分的旋转器主要包括浆叶、水平轴等,转换器主要包括光电或磁电组件;风向部QX/T 23=2004分的风向标主要包括尾翼、水平风向标体、外套筒、支架等,转换器主要包括光电组件或电位器、同步电机等。4.4.3叶轮式风速部分的旋转器主要包括叶片、水平轴等,转换器主要包括光电组件或磁电组件等。4.4.4用于便携式数字测风仪的风向传感器应有自动定向(定北)装置。4.5结构与外观4.5. 1测风传感器应有防尘、防雨雪、防盐雾措施,特殊地区使用的

30、测风传感器,应配置防雨淞和积冰的防护罩。4.5.2风杯式风向传感器与风速传感器分离时,应架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其横杆长度宜在1.0 m-1.5 m之间。4.5.3测风传感器外观几何形状、尺寸应符合机械图样要求。几何平面应光洁、无损伤、无变形、涂层无脱落。4.5.4各组件、部件、零件焊接或插接应牢固,机械零件表面无毛刺、无锈蚀,弯曲部位不应有裂纹或褶皱。4.5.5产品商标、印记、字符和代码应完整、清晰、美观、牢固。4.6测t性能4.6. 1风速传感器测量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a)起动风速:风杯式分为0. 5 m/s; 1. 0 m/s; 1. 5 m/s;螺旋桨式分为1.5 m/s; 2.0 m/s

31、;叶轮式为0. 8 m/s;b)测量范围:风杯式分为。-20 m/s;0-30 m/s;0-60 m/s;螺旋桨式分为。-60 m/s;0-90 m/s;叶轮式为020 m/s;c)最大允许误差:风杯式分为5 m/s及以下不超过士0.5 m/s;5 m/s以上不超过士5%;5 m/s及以下不超过士0.5 m/s;5 m/s以上不超过士10%;螺旋桨式分为10 m/s及以下不超过士1.0 m/s; 10 m/s以上不超过士10%;叶轮式为5 m/s及以下不超过士。.5 m/s;5 m/s以上不超过士10%;d)距离常数:2. 0 m一5. 0 m(在5 m/s风速条件下)。4.6.2风向传感器测

32、量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a)起动风速:风向的起动风速应不大于配套风速的起动风速;b)测量范围:0-3600;c)最大允许误差:风杯式不超过士3;螺旋桨式不超过士100;d)阻尼比:在用于天气学和气候学时,应为。3m一。. 7 m(在5 m/s风速条件下),其他用途时另行规定;e)距离常数:2.0 m -5.0 m(在5 m/s风速条件下,释放前指示偏离实际风向f lo);f)动态偏移角;应不超过最大允许误差的三分之一(在风向标三倍起动风速条件下)。4.7电源适应性供电电压宜采用直流5V或12 V,并应在电压变化士10%条件下正常工作。4.8环境适应性4.8.1工作环境温度:一400C-500C;

33、湿度:10% RH-v100% RH或降水环境;抗风强度:当风速不超出该风速传感器测量范围20%时,测风传感器不应有损坏现象。2QX/T 23-20044.8.2储运环境4.8.2.1气候环境温度:一40C -60 0C;湿度:95% RH(350C)。4.8.2.2机械环境测风传感器外包装后,根据其包装件的重量和尺寸,碰撞和跌落要求应分别符合JB/T 9329-1999表1中第4项和第5项的规定,其中自由跌落高度选为100 mm.4.9材料4.9.1测风传感器所用材料应符合批准的图样和本标准规定。4.9.2全部材料应是合格品并应附有合格证明。4.9.3除非另有规定,风杯式的风杯和风向标尾翼宜

34、采用碳纤维工程塑料注塑或热压成型;螺旋桨式桨叶和风向标尾翼宜采用铝合金做骨架,而后蒙上亚麻布喷漆而成,或其他经使用已证明同样适用的原材料。4.9.4凡不能进行涂层保护的磨损面、枢轴、轴承及类似的零件,应采用不易锈蚀或有利于氧化膜形成的材料制造。4.9.5转动部件的支撑部分宜采用高精度支撑元件,必要时可采用宝石轴承,微风风速传感器宜采用磁悬浮轴承。4.9.6电子元器件在装机前,应进行老化筛选,以剔除不合格和性能明显下降的产品。5试验方法5.1可靠性5.1.1故障分级本标准可靠性试验故障按下述情况分为四级:a)轻微故障:不影响测风传感器正常测量数据的故障;b)一般故障:致使测风传感器不能正常输出测

35、量数据的故障;c)严重故障:致使测风传感器重要部件、组件或元器件损坏的故障,d)致命故障:导致测风传感器报废的故障。5.1.2故障加权计算总故障数时各级故障的加权应在试验前由试验方、订货方和供货方商定,一般宜遵循以下原则:a)轻微故障:0. 1或不计;b)一般故障:0. 2,0. 3,0. 4或0. 5 ;c)严重故障:1.0;d)致命故障:出现一次判为不合格。5.1.3方法宜采用定时截尾试验方案,取-9=20%,d=3,试验方法应符合GJB 570. 6的规定。试验结果应按定时截尾试验方案的评定方法判定,MTBF观测值应符合4. 2的要求。5.2维修性维修性试验一般宜与可靠性试验同时进行。若

36、可靠性试验中的故障不能满足修复时间统计的要求,可在设备正常运行情况下,人为设置偶发性故障,以统计平均修复时间。试验结果应符合4. 2的要求。5.3互换性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检查。其结果应符合4.3的要求QX/T 23-20045.4组成目视检查。其结果应符合4.4的要求。5.5结构与外观通过实际操作、目视或器具测量检查和验证。其结果应符合4. 5的要求。5.6测f性能5.6.1风速传感器5.6.1. 1试验设备低速风洞及相关测试仪器;动态特性测试设备。5.6.12起动风速将风速传感器安装在风洞的试验段,启动风洞,从零逐渐增大风速,记录风速旋转器开始并持续转动时的风洞指示风速。重复三次,以算术平均值

37、求起动风速。其结果应符合4. 6. 1 a)的要求。5.6.1.3测f范围和最大究许误差试验点按不同的风速传感器分为以下几组:a)风杯式:2 m/s,5 m/s,8 m/s,10 m/s,12 m/s,15 m/s,18 m/s,20 m/s;2 m/s,5 m/s,10 m/s,15 m/s,20 m/s,25 m/s,28 m/s,30 m/s;2 m/s,5 m/s,10 m/s,20 m/s,30 m/s,40 m/s,50 m/s,60 m/s;b)螺旋桨式:2 m/s,5 m/s,10 m/s,20 m/s,30 m/s,40 m/s,50 m/s,6(栀匀%鐂栀讀缁缀琀曘節貔%頀

38、h椀鴂褃夀娀鉙博罏鉙博罏鹵坣瀀搀昀瀀椀挀最椀昀夀娀鉙博罏鉙博罏鹵坣瀀搀昀尀尀攀昀挀攀愀昀攀愀愀昀攀昀搀昀搀吀甀渀氀稀攀匀夀昀氀稀搀搀琀樀戀瀀漀儀洀愀吀攀匀礀儀欀栀栀挀最最礀鉙博缀鸀鸀坣打戀攀愀挀昀搀搀戀搀愀搀昀攀攀昀搀搀愀萀H栀u漀愀氀愀戀攀愀爀蕖销蘀DH胔-鑻棙i缀$毕业生就业工作 .pptpic1.gif毕业生就业工作.ppt2019-824f55224b6-4c16-4cf8-a904-5481c82f9038sdaqdxw0l1wqtzJi/JzyRanMLJB5XOxr74eKmy1f1GHi8revoRZ4VQ=毕业生,就业,工作34478887ee42ddfc2c730c054c

39、32eae9 毕业生就业工作1、 签约程序2、 派遣规定3、 报到手续4、 落户手续5、 档案转递 6、 二次派遣7、 改派规定8、 改派后户籍规定9、 报到证补办手续10、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程序11、毕业生求职需要准备的基本材料12、毕业生求职技巧1.毕业生签约程序 - 网上签约流程( 1)毕业生登陆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注册个人信息,制作个人简历,牢记个人帐户、密码。( 2)用人单位(包括省外单位)登陆“省网”注册发布招聘信息。( 3)毕业生网上向意向单位投递个人简历,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发出网上签约邀请,毕业生应约,完成网上签约操作。( 4)就业系统发送签约信息到用人单位鉴证机关审核

40、鉴证,生成就业协议 ( 省 就业流程)。( 5)用人单位 就业协议 ,单位 、本人签 后, 本人 , 。( 6)就业系统发送签约信息到 校, 校用户审核、 档就业协议 。发送签约邀请发布招聘信息用人单位注册毕业生注册简历投递简历签约网上签约流程 协议 签 、 档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1.毕业生签约程序 - 签 协议操作流程 (1)毕业生登陆“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毕业生 (2)用“ 省 就业协议 ”, 用人单位关信息(3)currency1 协议 ,人“网上鉴证fi 关fl (4) 本人 , 。 毕业生省 备网上签约”的用人单位签约用, 的。签 协议 操作流程毕业生登 省 就业协议就

41、业协议 人“网上鉴证签 、 档1.毕业生签约程序 - 省外就业( 1)单位 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注册的省外单位( 2)操作流程 毕业生本人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 请省外就业 校审核后,系统 定省 网上签约;毕业生本人到 校就业办fl 统 的 就业协议毕业生单位签 就业协议 后 协议 上 校就业办fl审核、 档 协议 关信息准 到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作派遣 。省外就业操作流程毕业生登请省外就业 协议 签 就业协议网上 协议 校审核 档2.派遣规定(1) 校派遣毕业生统 用 高 校本 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毕业 生就业报到证 (简 报到证 )。(2) 校上报就业 案, 落就业工作单位(

42、签约)的高校统招毕业生, 报到证 的报到向派遣毕业生。(3) 校上报就业 案, 落就业工作单位(签约)的高校统招毕业生,派 生 , 人“ , 续落工作单位。2.派遣规定 - 报到证的作用(1)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就业, 报到证 ,用人单位 报到 证 毕业生办关手续。(2)单位 fl 报到证 毕业生办落户手续。(3) 校关 报到证 毕业生办档案投递, 关系转 户口迁 手续。(4) 报到证 两页,正页 毕业生本人有副页 高 校毕业生就业知 ,该页装 毕业生本人档案。(5) 报到证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道 给用人单位,是毕业生参fi工作的初始记currency1 证。(6) 报到证 是毕业生就业的证明。 中的姓名必毕业生身 证中的姓名 致,单位名 单位 必准 。瓦拉西瓦0000200010继续教育20190824091900933156B(栀匀%鐂栀讀缁缀琀曘節貔%頀h椀鴂褃夀娀鉙博罏鉙博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