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学方法教育的思考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了方法的重要,其实人人离不开方法,事事离不开方法。人生在世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某种方法,思考问题,要用这种或那种思考方法;处理事情,要用这种或那种处理方法;交友有交友之法,走路有走路之法;吃饭有不同的吃法;睡觉亦有不同的睡法。方法广泛地存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中。另一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处理同一事情,一般情况下会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有的是正确的方法,有的是错误的方法,有的是科学的方法,有的是非科学的方法,有的是聪明的方法,有的是愚蠢的方法。在物理学中也有很多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
2、们传授知识固然重要,而掌握方法则更为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必须坚持实施方法教育,才能取得一定的实效。一、物理学方法与物理学方法教育(一)什么是方法:1、方法的涵义“方法”一词起源于希腊文,最早的意思是沿着正确的道路运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墨子天志“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何故?则方法明也”这里“方法”表示量度方形的办法。方法的涵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在,方法就是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从实践或理论上所采取的手段或方式的总和。2、方法的存在形式(1)对于同一事物来说,沿纵向或横向发展过程中的转折过渡处必然存在着方法。例如从部分电
3、路的欧姆定律出发研究全电路欧姆定律时,必然要用到实验归纳与理论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从气体实验定律到气态方程也是用归纳演绎的方法。(2)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或发生关系时必然存在有方法。例如,使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运动,或者使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运用上述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磁与电两种事物建立起联系。17-18世纪,人们对力的概念认识不清,常从不同意义上用力来描述力的各种效应,把动量和动能都视为力,笛卡儿学派通过各种实验,从运动量守恒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应把mv叫做“力”或作为“运动量”的量度,而莱布尼茨认为应用mv2量度物体运动的“力”,这场争论中许多物理学家运用实验比较,分析
4、比较,数学计算比较和综合归纳比较等方法最终逐渐抓住了力,动量和动能的区别。(3)理论用于实践以解决问题时,理论本身就具有了方法的意义。例如研究一物体从光滑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时所具有的速度,我们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或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相结合来求解,此时,上述理论实际上就成了解题方法。 (4)新的概念建立,新的物理定律的提出,新事物的发现必存在方法,如1930年,波特和贝克用a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从铍中发射出一种贯穿力很强的中性射线,他自认为是高能g光子,一时间大家都在重复他们的实验,其中约里奥.居里夫妇于1931年用这射线轰击石腊,发现能打出强质子束,可惜他们把这一现象解释为g光子同质子
5、的康普顿散射,失去了发现中子的机会,查德威克则反复实验,并比较这些实验中的反冲,进而估算出未知射线粒子的质量与质子质量几乎相等,否定了g光子的说法,发现了中子,他的成功在于他用比较方法,抓住了新射线与g光子的本质区别。又如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综合的方法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利用第谷的观察数据,通过作图,计算得出了几个行星的运动规律,从而归纳出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5)新的科学理论建立时必然出现新的方法。例如量子力学的建立产生了以统计因果观为核心的思维方法。又如在伽利略开创了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牛顿才总结出了牛顿力学。3、方法的基本特性科学的方法通常有三个特性:(
6、1)明晰性:可使人们能够予以理解,接受并加以传授。(2)操作性:可使人们能够有所 循并有效地加以运用。(3)移植性:多数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因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二)物理学方法1、物理学方法论研究的内容物理学方法论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探讨物理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它主要探讨用什么方法研究物理现象,怎样描述物理现象,怎样探索并总结物理规律,如何捡验物理规律等。(1)探讨物理科学认识的逻辑结构和研究程序,揭示物理科学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每一环节的作用,特点及其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2)总结物理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并将它们分类,揭示各种方法的含义,特点,适用
7、范围,运用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以及物理学史上的例证,并尽可能地给出使用模式,以便使用,借鉴与移植。(3)研究物理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和有代表性的事例,揭示著名物理学家的研究方法。(4)研究新兴科学,新兴技术对物理学研究的重大影响,并探讨其方法论意义。2、物理学方法体系物理学方法是以数学方法为核心,科学思维方法贯穿始终,以观察实验方法为基础的。物理学方法应该包括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学理论的建立方法以及物理学理论的学习与传播方法。这里主要讨论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物理学方法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凡是对人类认识的发展起到过积极影响的,不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哲学家,都非常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巴甫
8、洛夫认为“搞科学研究时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拉普拉斯说:“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爱因斯坦在介绍自己取得科学成功的秘诀时,总结了一个公式:A(成功)=X(艰苦的劳动)+Y(正确的方法)+Z(少说空话)。其中不少人还留下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著作,如:笛卡儿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莱布尼兹的人类理智新论,黑格尔的逻辑学,拉普拉斯的宇宙体系论,爱因斯坦与英费尔德的物理学的进化等。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玻恩说:“我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奖金,与其说是因为我所发表的工作里包括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
9、,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面包括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的发现。”物理学方法教育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学是一个大系统,物理学方法教学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其它子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物理学方法教育与知识教学的关系从认知学习的角度看,物理知识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动地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尽管在实际教学中这一过程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但学生认识过程的主要脉络如下图: 观察实验问题 建立概念得出规律 知识应用(含解题) 检索已有知识用方法论观点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究物理世界的过程加以比较,将会发现两者在本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1)物理学家是从人类的
10、已知出发,探究人类的未知。学生是从自身的已知出发,探究自身的未知。(2)物理学家的认识活动和学生的认识活动,尽管复杂程度不同,但都服从科学认识论的基本规律,即都要经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辩证过程。(3)两者所使用的物理学方法基本相似,都是从问题开始,都要检索已有的知识,都要用到观察实验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方法。只是独立性,创造性,复杂性方面的程度不同。(4)物理学家根据理论或假说去解释或予言物理现象,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去解释物理现象或解答习题,方法也是相似的。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的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种认识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11、直到17世纪,伽利略才根据实验指出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观念的建立需要这样长的时间,说明了这一认识过程的艰难性,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这一过程同样也是艰难的,即使到了高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会出现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这些相似性决定了知识教学与物理学方法教育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教师如果能以物理学方法为线索组织知识教学过程,实施知识教学与物理学方法教育的良好结合,必然有利于使知识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不仅知道知识本身是什么,而且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知识结构,这正是现代认知教学理论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不变的,而方法则是灵活的,活
12、跃的,更具有创造性的。2、物理学方法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能力与方法是密切联系的,一般地说,如果一个人具有了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就意味着他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完成这种任务的方法。人们完成某方面任务的能力的强弱,是与人们掌握完成这方面任务的方法的自觉程度与熟练程度密切相关的。可以认为,方法是能力的“核心”,是对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与物理学方法密切相关。要具有实验观察能力,就需要掌握实验观察的方法;要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在思维训练中逐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就要掌握实验观察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数学
13、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根本上必须从物理学方法教育入手。总之,物理知识教学,物理能力培养和物理学方法教育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教学实践中,这三者都不能独立地进行。方法教育比之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在表现形式上往往较为含蓄,但它处于更高的层次。它是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骨架和指南,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自觉地把物理学方法的教育渗透,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3、物理学方法教育与科学世界观的培养从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看,影响最大的还是科学方法论,因为自然科学方法论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的一个结合点,正确的方法论是马克斯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法论必有助于学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促
14、进科学的世界观的树立。现在的学生不相信政治说教,而相信自然科学,所以在物理课中进行方法教育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建立更有效。由于物理学研究的是关于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能量转换的系统知识,因此它的研究方法在科学方法论中又有着特殊的意义,物理知识本身以及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充满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方法教育,即使不讲明其中的哲学原理,也能够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起到较明显的作用。例如,强调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是物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懂得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物理知识的基本源泉,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在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
15、识来源于实践,又受实践检验的哲学观点。4、物理学方法教育与培养学生优良科学品质的关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富有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这些科学品质,是构成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物理学方法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这些可贵品质,也能发挥独特的作用。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方法教育相结合,能使学生知道科学先辈是怎样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一步一步地认识物理世界的奥秘,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发展披荆斩棘,开辟道路的,他们对真理的渴望,勇于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为真理献身的优秀品质,对青少年学生是极富人格感染力的光辉榜样。同时学习科学方法论可以使人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
16、的研究工作,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5、物理学方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包括德育素质,智育素质和体育素质,物理教学中以显性地培养智育素质为主,隐性地渗透德育素质的培养。而智育素质中又应以科学素质为重点,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的观念,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各种基础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加强了物理学方法的教育不仅教给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也逐步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树立了科学的观念,而且也训练了学生各种基础能力。6、物理学方法教育与课程教材改革的关系为了使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化到素质教育,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课程教材改革,但是课程教材改革是宏观上的事,对于一位教师,一所学校乃至一个较小的地
17、区来说是无能为力的,另一方面科学素质的培养也不是单靠教材改革能解决的,新教材可以老教法,老教材也可以新教法,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关键在于在教学中是否有意识地强化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把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7、物理学方法教育与其它学科教学的关系科学方法是各种学科共同的,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即使是物理学的专门方法同样也有可迁移性,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方法教育也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三、中学物理学方法教育的实施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物理学方法教育,是一个迫切需要积极探索的课题,且无成熟的经验,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实践。1、实施物理学方法教学的原
18、则(1)与物理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原则前面已经指出,物理学方法教育是整个物理教学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物理知识教学,学生能力和科学品质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因此物理学方法教育应是结合物理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过程而长期地分散地进行的,除专题讲座外,不要求集中地对中学生大量补充物理学方法论的专门知识。例如在原子物理教学中,通过讲授知识,介绍了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地用新的模型取代旧的模型,逐步逼近真实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了实验假说新实验新假说这样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又如在讲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时,就可以结合知识教学,介绍研究“变”的一般方法,即以恒代变和无
19、限分小两种方法。(2)从隐性教育逐渐向显性教育过渡的原则物理学方法的隐性教育,就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隐蔽地发挥物理学方法的向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物理学方法的熏陶,但一般不提方法的名称,更不对这些方法的内容进行解释。物理学方法的显性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物理学方法的内容,特点和操作过程讲清楚,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这两种方法各有其长处和短处,隐性方式适用面广,不必另外为方法教育化费较多的教学时间,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地学到了一些物理学方法,但不能使学生获得物理学方法的理性认识,不能让学生自觉地以物理学方法为指导,加深对学习过程的理解。显性方式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但有些方法的理论较
20、难,学生不易接受,处理不当会适得其反。所以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显性方式可以逐步增加。例如上面提到的原子物理的教学就是隐性教育,当然在这一章结束时再显性地总结一下效果会更好,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的教学则一定要显性地介绍这两种方法,否则学生不会领悟,当然在这一节中学生不可能就掌握了这种方法,还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次接触才能逐步领会。(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循序渐进的原则物理学方法教育,不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迅速增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初中阶段应着重进行观察实验方法的教育,对于科学思维方法,只能隐性渗透,即
21、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增强,对方法论开始感兴趣。因此可以对观察实验方法作进一步的显性教育,并且随着知识教学的进展由浅入深逐步介绍理想化方法,近似方法,假说方法,用图象和公式反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数学方法。对于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基本的思维方法,也可以从反复的隐性训练逐步过渡到显性教育。到高三年级还可以对物理学方法作一些显性的整理和进一步的解释,并让学生在复习中反复运用。有的方法一开始只能提一下方法的名称,详细的介绍要以后逐步进行,如重心的教学,要讲清重心的概念就要讲到重力的等效合成,但是力的合成分解还没讲到,这一节课中只能提一下
22、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为简单起见我们常把它们等效集中为一个重力,它的作用点称为重心,而到学了力矩平衡后可以反过来讨论一下重力的合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重心的概念。(4)贯穿始终的长期性原则物理学方法比物理学知识要难,不是一次教学就能理解和掌握的,教材中物理学方法因素大多是隐含的,物理学方法教育也大多是隐性的,所以学生只有在长期的熏陶下,才能潜移默化,自觉或不自觉地学到一些物理学方法,即使是显性教育也要注意适度,某种方法开始出现时,通常只需画龙点晴,点到为止,不必详细解释,以衙通过同一方法的多次出现,多次运用,学生才能领会掌握。所以教师应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方法教育。例如理想化方法
23、,对高一学生来说较难,因为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观念的转变,所以学生能否学好理想化方法又是学生能否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高中第一次出现理想化方法是在质点这一节,高一学生在学习质点这一新概念的同时要学习这一新方法,结果往往两样都没真正理解,根据这一情况,在绪论课时增加了方法教育的内容,先让学生做测量课本面积的实验,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上下边宽不等,左右边长也不等,与学生原有的观念“长方形对边相等”不符,于是我提出了实际长方形与理想长方形的概念,以学生熟悉的几何问题引出理想化方法,并介绍了相对比较,忽略次要因素,建立模型和等效替代等方法,这样教学效果大大改善,质点这一节的教学也就顺利了。(5)各种方法有机
24、结合的综合性原则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物理学方法交叉在一起,不可能一种方法的教育完成以后再进行另一种方法的教育,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把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例如在质点的教学中,我先通过在直角坐标系中确定一点的位置和一个正方形的位置,引出(1)点最简单,(2)点是组成物体的基本单元,研究物体位置时或者把物体视为一点,或者把物体拆成很多点,因而为解决物体位置的确定,只要先解决点的位置的确定,这是化繁为简的常用方法,接下去介绍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视为一点,这里又介绍了比较的方法和理想化方法。2、实施物理学方法教育的途径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方法论分析,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每课时都要有
25、方法教育目标。对教材进行方法论分析是实施物理学方法教育的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教师只有发现教材中隐含的和外显的物理学方法教育因素,才能结合学生实际,考虑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隐性的或显性的方法教育,所以在备课时,每一课时必须要有方法教育的教学目标,这就迫使教师自己对教材去进行方法教育因素分析。对教材进行方法教育因素分析有二步:一是结构分析,这是粗线条的,是对某一章或某一单元而言的,教师先分析这一章或这一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画出方框图,然后确定各个联系键中的物理学方法。二是思路分析,这是细节分析,是对某一概念,规律或习题而言的,教师先分析这一概念,规律或习题的引入,导出思路,画出方框图,然后确定各联系
26、键中的方法。(1)模拟物理学家的探究过程实施教学(这一方法常适用于概念引入,规律导出或实验课教学)。物理学家探究过程有常见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实验归纳法。大体顺序是问题探索性实验分析归纳初步结论(假说)验证科学理论。第二种是演绎验证法。大体顺序是问题演绎初步结论(假说)验证科学理论。中学物理教材中有不少是基本吻合这两种科学探究过程的,可以模拟科学探究过程,实施方法教育。例如,在教库仑定律时,首先不要求学生予习,上课时一开始就先让学生猜想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是探索性实验的前提,学生会提出:带电体的形状,大小,两带电体带电的多少,两带电体间的距离,两带电体间的媒
27、质等,然后再让学生考虑这么多的因素怎么研究?有没有主次之分,猜想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这些次要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忽略。当还剩下电量和距离两个因素时,又让学生考虑两个因素对作用力的影响又如何研究?再提出控制变量法。这样模拟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体会与学习物理学方法,能达到较好的效果。(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做好示范(这一方法适用于所有课型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它起着隐性的方法教育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用正确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使学生潜移默化,逐步掌握物理学方法。例如教师在研究物理问题时坚持按选取研
28、究对象,建立模型,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然后再选择规律列方程的正确方法进行,长期下来学生必然掌握了这种方法。又如教师在研究新问题时,如坚持把未知问题通过等效转化,转为已知的,简单的问题来研究,长期下来学生也会掌握这一方法。在中学教材中由于知识局限性,还常会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在教学中也应作适当的说明,中学教材中常出现的一些从特殊推到一般的情况就是典型,如教材中的动能定理是由恒力做功时物体作直线运动的情况导出的,电势的概念是由匀强电场得出的等等,教学中必须指出其它情况下我们同样可以证明,但由于我们现有的数学水平的限制,目前暂时无法证明。否则学生会对归纳法造成误解。 (3)有意识地把已学过的理论
29、转变为方法(这一方法适用于习题课的教学)。被实践捡验过的科学理论知识,当用来在其知识领域内或其它知识领域内建立其它理论时,就其实质来说,也起了方法的作用,而且往往是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对较为具体的知识发挥着方法的功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知识都可以通过应用转化为方法。例如,极限是数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当用它来建立瞬时速度概念时,就成为极限方法了。控制论在研究电子计算技术时也起着方法的作用。 (4)在非难点内容的教学中有重点地进行物理学方法教育非难点内容,有的教师往往不重视,经常压缩课时一带而过,其实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是进行物理学方法教育的良好机会。如高一物理中力的一节,内容大多是初中学过的,
30、但我抓住这一节着重进行物理学方法教育,先是抓住力的概念的建立,一般书上都从人推车,人提重物和人拉弹簧等实例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人的肌肉感到紧张,车,重物和弹簧的运动情况或发生变化,因而说人对车等物体施加了力。我在后面又加上这样几个例子:用棒推车,用绳拉重物和重物挂在弹簧下拉弹簧,可以想象棒,绳和重物的“肌肉”也会紧张,且外显效果与前面几个例子相同,可见物体对物体也能施加力。这里介绍了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物理概念的方法。高一学生还不善于按正确的方法来判断是非,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回答:平时讲的“力气”是不是力?指导学生对照物理概念(有无“肌肉”紧张,有无外显效果)来判断,介绍了正确的判断方法。(5)充分
31、利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行方法教育实验往往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综合程度越高包含的方法也越多,所以是方法教育的最好机会,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除控制变量法,图线法外还有很多等效替代的方法,在教学中可重点抓住等效替代法让学生讨论,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是小车,小车受到重力,支持力,绳子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要确定它所受的合外力较复杂,所以采用垫高长木板的一端来平衡摩擦力,使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转化为绳子拉力,但绳子拉力仍难以测量,所以再转化为绳子下面所挂砂桶和砂的重力,这一转化的条件是小车的质量远大于砂桶和砂的质量。高考中实验题的命题也在向考查学生实验能力和实验方法的掌握的方向努力,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实验
32、教学进行物理学方法教育。(6)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科学思维主要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形式,这两种思维形式在科学创造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在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后者在概括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谓直觉思维就是人们有时候能敏感地臆测到真理的认识,科学家在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观察资料后,就转入对资料进行抽象概括的思索。在苦思冥想中,突然敏悟,提出猜想和假说。例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悟出浮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假说,都是以思维的突变方式出现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推测,想象等直觉思维能力,过去在教高一时,为了克服学生在初中养成的不经过思考瞎猜的坏习惯,我总是对回答问题积
33、极的学生进行批评,要他们多动动脑子,但后来发现这样压制了学生直觉能力的发展,因此后来改为鼓励加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根据直觉思维先得出一个结论,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逻辑推理等方法鉴别自已结论是否正确,这正是物理学家探索未知的一般方法,这样就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7)在习题教学和复习教学中进行物理学方法教育习题教学也能进行物理方法教育,例如实验习题,可以着重进行实验设计方法和实验方法的教育。解释现象或预测现象的习题,可以着重进行演绎方法的教育。较复杂的计算题,可以着重进行建立物理模型和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现在各种解题方法介绍很多,但教师还是要从基本的科学方法教育的角度,重视解题中普
34、适性较广的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不要过多地追求特殊的解题技巧。(8)重要方法可作专题讲座对于物理学中一些常用的方法,如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说方法等还应在平时长期的隐性教育,或显性教育后专门作一些专题讲座,让学生掌握这些常用物理学方法的内容,特点和操作过程。使学生对物理学方法有更深的理解。例如理想化方法,是中学物理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绪论课中初步给出了这一方法,在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的教学中,使学生接触了实体理想化,过程理想化和条件理想化的实例,对理想化方法有了较深的理解,在单摆和简谐振动的教学中可显性地作一专题讲座,介绍完整的操作过程:(1)分析影响因素(2)比较各因素作用(3)忽略次要因素(4)建立理想化模型。在单摆实验中进一步就摆球半径是否要加进去的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有一个精度要求,到电场一章中可让学生计算一个均匀带电圆环在它的轴线上离环心X处的一点所产生的电场强度,然后讨论当X和X0时的情况进一步明确理想化的条件。到这里理想化方法的教学可算是比较完整了,当然以后还可多次应用,使学生较熟练理想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