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56 ,大小:3.03MB ,
资源ID:6928464      下载积分:2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69284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水文地质学第一章.ppt)为本站会员(初中学霸)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ppt

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是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的水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文循环 地质循环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 气象因素 径流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地球是一个富水的行星,地球上的水不仅存在于大气圈、地球表面、岩石圈和生物圈中,也存在于地球深部的地幔乃至地核中 地球上水的起源,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组成地球水圈的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在原始地壳形成以后,在各个地质时期内从地球内部

2、不断逸出而起源的 地球水圈是怎样形成的?冷的尘埃云物质按比重分离,形成圈层结构50亿年前星云压缩形成太阳地幔的含水矿物脱气,水汽穿过薄热地壳形成最初的地球大气45亿年前地球形成,地球内部开始固结和分化地壳表面冷却,水汽开始凝结形成瓢泼大雨,持续数百万年,形成最初海洋, 地球各个层圈水的分布状况及其存在状态都有很大的差别,可以区分为浅部层圈水和深部层圈水两大部分 从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属浅部层圈水。其中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中的水,这些水均以自由态水分子存在,以液态为主,也呈气态与固态存在水系统水系统地球上有多少水?不包括地球上有多少水?不包括生物体内的水和矿物中的生物体内的水

3、和矿物中的水,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水,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积约为: 13.861013.86108 8 kmkm3 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表数字);最新发表数字);若平铺在地球表面将形成若平铺在地球表面将形成2718 m 2718 m 的水层。的水层。其中咸水占其中咸水占97.47%97.47%,淡水,淡水只占只占2 2 .53%53% 这些水分布在什么地方?海洋96.5%其他3.5%大气水0.001%陆地冰1.74%河流水0.0002%包气带水0.001%湖泊0.013%永久冻土带固态水0。022%沼泽0.0008%饱水带水1.7%表11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

4、生物圈的水及矿物结合水 人体构成中水平均占70%。 植物体的水分含量可高达90%以上。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构成中水占6570%,植物体的水分含量达90%。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天需要23千克水。当人体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当人体失水10%20%时,就会出现幻觉,甚至死亡。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一个人在饥饿时,可以损失40%的体重而不致毙命,但是如果损失了20%的水分,就很有可能死亡。 矿物结合水是指矿物结晶内部及其间的水。如:沸石水、结晶水、结构水等 矿物结合水在一定温度

5、下从矿物中释出成为自由态的水,与其他水体相互转换。 地球深层圈水分布于地壳下部直到下地幔这一范围内,在地壳下部深约1535千米处,地温达400摄氏度以上,压力也很大,这里的水不可能以普通液态水或气态水存在,而成为被压密的汽水溶液 地幔的含水量:未经去气作用的地幔物质约含57%的水 地幔软流层中所含水分总量约相当于现代海洋水总量的3550倍 据推测,在极高的温压下,这里的水电离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甚至进一步电离为氢离子和氧离子。当软流层的岩浆沿通道上升,温压降低时,氢氧离子将结合为自由态的水析出 地球深层圈中特殊高温高压下的离解状态的水,以及地壳矿物内部的结合水,均是以非自由态存在的水。传统观

6、点未将其纳入地球水圈之中,这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存在于地球各层圈的水具有共同的来源。其次,目前有许多证据说明,地球深层的水及地壳矿物结合水均与地球浅层圈中自由态的水相互转化,地球各层圈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整体。而且,在成岩、成矿、岩浆、变质等过程乃至地球形变过程中,深层圈的水及矿物结合水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教材认为:广义的水圈应当包括地球各圈层中以不同状态存在且相互转化的所有的水 第二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构成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内的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过程即是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

7、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两类作业1-1:自然界的水循环可分为和两类.地球总水量地球总水量13.8613.86亿亿kmkm3 3,其中每年平均仅其中每年平均仅0.005770.00577亿亿kmkm3 3参与水循环,参与水循环,按此速度全部水量循环一次,或者说全部水量更新一次,需要按此速度全部水量循环一次,或者说全部水量更新一次,需要24002400年。各种水体发生完全更新所需时间是不同的。年。各种水体发生完全更新所需时间是不同的。极地冰盖、常年雪、地下冰 10000年世界大洋 2500年高山冰川 1600年地下水(深部) 1400年湖泊 17年沼泽 5年土壤水 1年河水 16日

8、大气水 8日生物水 几小时水在自然界是以循环运动的方式存水在自然界是以循环运动的方式存在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是极在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不均匀的。 一、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水文循环的特点:循环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 水文循环的能动力及循环方式:水文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作业1-2: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的过程 地表水、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 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形成降水 落到

9、陆地上的大气降水,部分汇集于江河湖沼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 渗入地下的水,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中的土壤水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水分),其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 地表水和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111385基本任务:基本任务: 弄清水循环演变规律弄清水循环演变规律 水文循环分为小循环和大循环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通过调节小循环的条件,加强小循环的频率和强度,可以改善局部性的干旱气候 目前人力仍无法改变大循环条件 地壳浅表部水分如此往复不已的循环转化,是维持生命繁衍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前

10、提 地壳浅部的水循环意义(作用): 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另一方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水作为资源可以不断的更新再生,可以保证在其再生速度水平上的永续利用 二、地质循环 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称为水的地质循环 上地幔的高温熔融的塑性物质(软流圈)的大规模对流,驱动着地壳板块的不断位移 在软流圈上升流区,上地幔熔融物质进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时,地幔岩中的水分也随之上升与分异,转化为地球浅层圈的水 这种由地幔熔岩物质直接分异出来的水称为初生水Company L自然界的水循环地循与水文循关系示意 (据阿勃拉莫夫) 据E.K.马尔欣宁利用千岛群岛火山研究成果,

11、推算出全球所有岛弧由火山喷发作用、水热作用和喷气作用,每年溢出地表的初生水约为2亿吨 在下降流区,含有大量水的地壳岩块俯冲沉入地幔,使地幔得到浅层圈水的补充 自然界的地质循环还发生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等过程中 这些地质作用过程中,不仅有分子态的水进入矿物成为矿物结合水或从矿物中脱出 同时还常常伴随着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 学习水循环的意义 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在地球的浅层圈中,是分态水的转换,更替较快 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著,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 水文循环是水文学、水文地质学的研究重点 第三节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

12、象、水文因素 一、气象因素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蒸发、降水,都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气象和气候因素对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1、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又叫大气层,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据科学家估算,大气质量约6000万亿吨,差不多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氢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氦气、氖气、氪气、氙气和水蒸汽。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 大气中水汽的垂向分布不均匀:大气圈最下部3.5千米范围内集中了其全部水量的70%,下部5千米范围内含全部水量的90%,再往高处水汽含量已十分稀少了。 水汽在大气

13、中分布不均匀。以体积百分比算:大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平均为:赤道带2.6%,北纬70度处0.2%,90度纬度带0.9%. 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自地表面上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层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 对流层的状态和运动规律是影响水文循环和水资源分布的最重要的因素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 赤道地区可达1718千米,中纬度带1012千米,极地地区为89千米。 对流层受地面的热影响,其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对流层经常发生上升和

14、下降气流,和大规模的水平对流。 其物理状态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决定着气象要素的复杂变化 2、大气的热源 太阳的热辐射是地表和大气的最主要热源 大气的主要成分氮和氧几乎不吸收太阳辐射能,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光线,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故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仅占15%,其余部分42%通过散射和反射返回宇宙空间,43%到达地球表面。 地表接受辐射热后,再向大气和宇宙空间辐射热量,主要是长波辐射,大部分为大气吸收而增温。 空气与地面直接接触,由于热传导、对流而升温,是大气增温的主要原因,因此,地表是大气的二次热源 地表热力状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直接引起大气物理状态的变化,如:

15、气温 3、主要气象因素 (1)气温 地表热力状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必然导致气温的相应变化 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多年变化 气温随空间的变化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 高度相同的地区,气温变化主要受纬度控制,自赤道向两极由高变低。以同一时期各地区气温平均值绘制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变化 垂直方向的变化,是指同一地点不同高度上气温的变化,在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一般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5度作业1-3:主要气象因素有 、 、 、 和 。 (2)气压 大气的质量施加在地表或地表物体上的压力称为大气压力。 常用毫米汞柱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气温为0摄氏度

16、,纬度45度的海平面上)的气压为760毫米汞柱高度,即约相当于十万帕斯卡压力 大气质量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压力也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压差别引起气流,气流运动使大气中的水分和热量重新分配,从而引起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 (3)湿度 大气中水汽的含量构成了空气的湿度 水汽具有重量,所以也有压力。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可以用重量或压力表示。 湿度分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 绝对湿度表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采用重量单位时,用1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克数表示。重量单位绝对湿度的代表符号为m;采用压力单位时,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毫米数,或以毫巴表示,1毫巴=100帕斯卡。代表符

17、号为e 绝对湿度只能说明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而不能表明此时空气中水汽含量的饱和程度,因此又有相对湿度的概念。 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数量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大 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t-30-20-100102030E(mm)0.41.02.24.69.217.531.9M克/立方米0.51.12.44.89.417.330.4 某一温度下,空气中可容纳的最大水汽数量,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 同样也可以用重量单位, 1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克数表示,代号为M, 或压力单位,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毫米数,或以毫巴表示,1毫巴=100帕斯卡。代表符号为E 绝对湿度和饱

18、和水汽含量之比即为相对湿度(r)。相对湿度以百分比表示 r=(e/E)100%或r=(m/M)100% 相对湿度可通过计算求得。作业1-4:某地气温为20摄氏度,绝对湿度e=4.6mm,求其相对湿度。若夜间气温下降到0摄氏度,相对湿度是多少? 查表可知E=17.5mm,则相对湿度 r(20)=(e/E)100%=(4.6/17.5)100%=26.3% E=4.6mm,则r(0)=100% 由此可见,由于饱和水汽含量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因此当绝对湿度不变时,随气温下降,相对湿度随之增高。 当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相等,相对湿度等于100% 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称为露点 当气温降到露点以下,

19、空气中过剩的水汽即凝结而形成不同形式的液态或固态降水 (4)蒸发 在常温下,水由液态或固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称为蒸发。 发生于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由水面的蒸发称为水面蒸发;发生于陆地表面的蒸发称为陆地蒸发。 蒸发量是一定时段内从一定的表面积的水面或冰雪面上可能逸出的水汽量。通常所指的蒸发量实际上是指水汽分子从蒸发而逸出的通量与水汽分子返回蒸发面的通量之差,即蒸发而净逸出的水汽通量。 空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植物的蒸发。有了蒸发作用,水循环才得以不断进行 水面蒸发的速度和数量取决于许多因素: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 决定水面蒸发的速度和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绝对湿度的对

20、比关系 气温决定了空气的饱和水汽含量,而绝对湿度则是空气中实有的水汽含量,该两水汽含量之差,称为饱和差(d),即d=E-e 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即饱和差越大,蒸发速度也愈大 相对湿度愈小,则饱和差愈大,蒸发速度也愈大 风速是影响水面蒸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蒸发的水汽容易积聚在水面上,从而妨碍了进一步的蒸发,风将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汽不断吹走,使蒸发加快。因此,风速越大,蒸发就越强烈 一般温度越高、湿度越小、风速越大、气压越低,则蒸发量就越大;反之蒸发量就越小。 雨量稀少、地下水源及流入径流水量不多的地区,如蒸发量很大,即易发生干旱。 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土面蒸发、叶面蒸发等。通常用水面蒸发

21、量的大小表征一个地区蒸发的强度。 气象部门常用蒸发皿(直径数十分米的圆皿)(通常E20E601)测定某一时期内蒸发水量,以蒸发的水柱高度mm数表示蒸发量。 注意:气象部门提供的蒸发量,只能说明蒸发的相对强度,而不代表实际的蒸发水量。因为通常一个地区不全是水面,并且,用小直径的蒸发皿测得的蒸发量比实际的水面蒸发量要偏大许多 (5)降水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降水 空气冷却是导致降水的主要条件 暖湿气团由于各种原因变冷就可以产生降水,其中最常见的是锋面降水:当暖湿气团与冷气团相遇时,在两者接触的锋面上,水汽大量凝结形成降雨 气象

22、部门用雨量计测定降水量,以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降水总量平铺于地面得到的水层高度mm数表示 降水量为一定时段内,降落在平地上(假定无渗漏、蒸发、流失等)的降水所积成的水层厚度(如为固态降水则须折合成液态水计算),以mm表示。 雨量器由承雨器、储水筒、储水器和器盖等组成,并配有专用量雨杯。雨量器是一个直径20cm的金属圆筒。筒高58cm,分为上下两节,下节高35cm,里面装有一个储水瓶。把储水瓶中的水倒进特制的量杯,就可以知道当日的降雨量(水深)。 降水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决定了该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量、降雨量,这些气

23、象要素的变化决定了大气的物理状态 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各种气象因素综合影响所决定的大气物理状态称为天气 某一区域天气的平均状态(用气象要素多年平均值表征),称为该地区的气候 无论是变化迅速的气象要素,还是变化缓慢的气象因素,对自然界水文循环过程,以至地下水的时空分布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径流 径流是水文循环的基本环节,也是水均衡的基本要素。 径流是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径流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两者具有密切联系,并经常互相转化。 据统计,全球大陆地区年平均有47000立方千米的水量通过径流返回海洋,约占陆地降水量的40%,这部分水量大体上是可资人类利用的淡水资

24、源 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均有按系统分布的特点。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一个地表径流系统,称为水系 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称为该水系的流域。 流域范围内的降水均通过各级支流汇注于干流。 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即为分水线,又称分水岭 这些概念同样可用于地下水,但地下水系统不象地表水系那样明显和易于识别,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水文地质学中有时也采用相应的特征值来表征地下径流 流量(Q)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单位为立方米/秒。 流量Q等于过水断面面积F与通过该断面的平均流速V的乘积Q=VF

25、径流总量(W):系指某一时段T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单位为立方米。 可由流量与时间的乘积求得:W=QT作业1-5:流量: 径流模数(M):系指单位流域面积F(单位平方公里)上平均产生的流量,以升/秒平方公里为单位。 以流量除以流域面积再乘单位换算系数1000求得M=1000Q/F 径流深度(Y):悉指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单位为mm。 由计算时段通过过水断面的径流总量除以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再乘单位换算系数0.001:Y=0.001W/F 径流系数(a):为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Y(mm)与降水量X(mm)的比值,以小数或百分

26、数表示:a=Y/X 第四节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一年中雨季与旱季分明,降雨的时空分布很有规律。 冬季大部分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寒流所至,天气干冷晴朗;夏季大部盛行东南风,陆地增温强烈 一般年份,四月东南沿海一带雨季开始;六月,长江沿线形成连绵不已的“黄梅雨”;七、八月,华北、东北南部及西部内地进入雨季,南方雨量减少;秋季,西北季风开始控制大陆,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蒙古高压强盛,形成多次寒潮作业1-6:我国水文循环特征 我国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降雨集中,使我国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相当不均匀,雨季多旱季少。 雨季降雨量充沛,是水文循环积极进行时期,即使是较干旱的地区,由

27、于降水集中,各地表水体的水量得到大量补充,不少地区甚至出现洪涝灾害。地下水在此期间也获得大量雨水入渗补给。 旱季降水较少,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以不同的速度流向海洋,或以不同的蒸发强度转入大气圈,补给量小于排出量,总水量逐渐消耗减少 各地区水量随时间变化,给用水带来不利影响。 雨季过后,地表径流迅速流走不能充分利用,地下径流速度比地表水缓慢得多, 当旱季地表间歇河流已干涸,地表水流量急剧减少之际,地下水仍能保持一定的水量和水位高度。 这样,不仅地下水自身可以保持供水能力, 还能源源不断地补充和其有水力联系的地表水,使其保持一定的旱季流量。 地下水对水文循环的滞缓,对水量在时间上的分配起调节作用,对水

28、资源利用很有利 我国水文循环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降水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整体呈南多北少的趋势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较为充沛,水文循环总量可满足生产及生活的需要;但由于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某些地区在旱季,尤其是干旱年份仍感到缺水; 华北、东北地区,一般雨季水量不少,但干旱季节长,普遍缺水,总的来说水量不能满足要求。 西北干旱或沙漠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贫乏,形成大面积荒漠,仅在盆地边缘可获得山区冰川和积雪融化谁补给,形成局部水源较为丰富的绿洲 中国水资源情况: 1)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较为充沛,水文循环总量可满足生产及生活需要,不缺水。 2)华北、东北地区一般雨季水量不少,但干旱季节长,普遍

29、感到缺水,总的说来水量不能满足要求 3)西北干旱或沙漠地区降水量稀少,水资源贫乏。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排在世界第6位, 但人均水资源量排在109位; 淡水资源量仅占世界的8,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 故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 中国已被列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之一。 合理利用极为宝贵的水资源,是全球的更是中国的重要任务 无论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均以大气降水为其补给来源 因此,一个地区水资源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寡。 降雨量大的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反之,水资源贫乏 降水是地下水最重要的补给来源。 把地下水资源的形成作为水文循环的一个环节加以研究,是水文地质学的根本。 谢 谢 !明德任责 致知力行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