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12.20KB ,
资源ID:6938579      下载积分:3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69385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3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为本站会员(淘淘)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3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

1、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过关练题组一了解物质循环(碳循环)1.(2020辽宁盘锦辽河油田二中高二上期末改编)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是指C、H、O、N、P、S等化学元素B.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C.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消费者与此无关D.生物群落中的碳不能实现循环,而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2.(2020山东日照高二上月考改编)如图为生物圈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表示呼吸作用B.和的速率基本相等,使生物体和大气中的碳含量长期处于稳定状态C.甲丙丁构成一条食物链D.碳通过过

2、程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实现循环3.(2020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二上月考改编)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时期碳吸收量(kgCa-1)碳释放量(kgCa-1)A1.2010141.201014B1.2010141.261014A.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碳的释放主要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B.如果碳释放量远远大于碳吸收量,会引起温室效应C.A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说明此时海洋在调节大气碳含量中无作用D.B时期大量植树造林可以使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趋于平衡4.(2

3、020北京东城高二上期末)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如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减少对过程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而减少大气CO2含量C.图示伴随着生态系统的能量释放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和5.(2020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二上期中)下图中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A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表示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1)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的形式传递。(2)字母B表示,代表的生理过程是。深度解析(3)写出图中所包含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若环境中有

4、不易被分解的有毒物质,则在中含量最多。(4)若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可能会加剧。题组二分析生物富集现象及原因6.(2020山西阳泉高二上期末联考)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B.M时甲、乙两种群的数量相等,但出生率不一定相等C.甲种群中的碳元素可通过一定途径进入乙种群D.若长期受某重金属污染,甲种群体内重金属浓度大于乙种群7.(原创)下列与生态系统中的铅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和叶片吸收非生物环境中的铅B.非生物环境中的铅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分解者回归非生物环境C.由于植物体的不断吸

5、收、积蓄,最终铅在植物体的浓度可能会超过环境浓度,该现象可称作生物富集D.铅能沿食物链富集的原因是铅在生物体内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被排出8.(原创)环境中的汞、铅等重金属随食物、饮水进入生物体内,能够形成多种比较稳定的化合物,分布于生物体的多种组织细胞中,不易被排出体外。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某种重金属的浓度,结果如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甲处于营养级。(2)经测定,该生态系统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超过环境浓度,该现象称为,且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的相对值越,原因是。(3)该重金属在其他生态系统的种群,如北极熊、企鹅等中是否能检

6、测到,原因是。题组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9.(2020湖南长沙雅礼中学高二上月考)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能得到的结论是(易错)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循环往复C.能量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过程10.(2020辽宁阜新二中高二上期末改编)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物质沿食物链实现循环B.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则不行C.利用粪便做肥料

7、肥田,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D.富营养化水体出现水华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题组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1.(原创)关于“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课题,设计不合理的是()A.用等量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处理等量淀粉糊B.实验应分别对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进行高温消毒后再处理淀粉糊C.应在20 左右下处理7天后,再进行相关检测D.用碘液检测淀粉的剩余量,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生成量12.(2020安徽芜湖教学质量监控)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1

8、组2组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组和3组B.该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落叶与土壤湿度间的关系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能力提升练题组一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1.(2020安徽合肥六校高二上期末联考,)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CO2和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叫作碳循环B.生产者与分解者的部分生理活动是完成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C.能量为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提供

9、动力D.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独立地进行2.(2020天津耀华中学高二上期末,)下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循环在该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C.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的关系往往不符合该图D.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能正在增加3.(2020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改编,)选择合适的鱼在稻田中放

10、养可以提高水稻产量。下表为养鱼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处理水稻产量(kg/hm2)土壤有机质含量(%)稻田养鱼8 0232.72对照7 4742.56A.养鱼有利于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B.鱼捕食浮游植物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C.鱼排出的粪便可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D.稻田养鱼的模式运用了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4.(不定项)(2020山东烟台高二上期末联考改编,)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黑松老龄(砍伐后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0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试,结果见表。据表判断正确的是()碳量黑松林生产者活

11、生物量(g/m2)净初级生产力g/(m2年)异养呼吸g/(m2年)老龄12 730470440幼龄1 460420380注:净初级生产力指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A.幼龄黑松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小于老龄群落B.幼龄黑松群落每平方米有40 g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的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无机环境D.根据年碳收支分析,老龄黑松群落能降低大气碳总量避免温室效应加剧5.(2020河南九师商周联盟联考,)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消费者,乙为分

12、解者,丙为生产者B.碳元素以无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食物链中流动C.温室效应主要是图中过程释放大量CO2进入大气造成的D.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CO2通过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的量是相对稳定的题组二综合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6.(2020天津静海一中高二上月考改编,)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图D与B间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与A之间也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比较图乙和图丙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动,但物质可以实现循环C.从研究内容来看,甲和乙、丙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D.因捕食关

13、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7.(原创)()图1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2代表的是图1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结构图,其中、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请据图回答问题:图1图2(1)图1中能够将大气中CO2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填图中字母),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填数字序号),从该图可看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的特点。(2)图1中,过程的进行需要(填具体的能量形式)的驱动,而能量在BC的流动过程,以为载体,这些都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间的关系是。(3)从图2“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该图中、中的生物分别对应图1中何字母指代的生物

14、成分?、(填图1中字母)。(4)若铅、汞等重金属进入图1所示生态系统,则图2中所示营养级重金属含量最高,原因是。题组三运用不同信息构建食物链(食物网)8.(2020河北邢台高三月考,)某生态系统中,镉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现象。该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各营养级所积累的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四个营养级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C.镉沿食物链不断聚集并最终积累在最高营养级,几乎不能回归非生物环境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D错误。9.B根据捕食关系中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即先增

15、先减为被捕食者,图1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乙丙甲,根据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图2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6月,种群、即种群丙、乙、甲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衰退型,A错误;铅等重金属沿食物链积累,最高营养级含量最高,即甲种群(种群)含量最高,B正确;种群全部生物同化的能量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故其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少于(111.0-41.5)106=6.95107(kJ),C错误;丙为第二营养级,甲为第三营养级,能量由丙传递到甲,D错误。10.答案(1)竞争(2)17%(3)有机物单向解析(1)生态系统中,农药DDT等具有沿食物链

16、富集的现象,且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的特点,参考甲、乙、丙、丁四个生物种群的同化量及DDT平均浓度,可知甲种群同化量最多,DDT平均浓度最低,为生产者;乙、丙种群DDT平均浓度相当,推测两者间无捕食关系,处于同一营养级;丁种群DDT平均浓度最高,为最高营养级。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计算可知,若第一营养级同化量为1 300107 kJ,则第二营养级同化量应为130107 kJ260107 kJ;假设丙获得的能量是由乙传递而来的,按照能量传递效率10%20%计算,丙应为13107 kJ52107 kJ,结合表中数据丙的同化量不在此范围内

17、,故乙和丙处于同一营养级,且该营养级总同化量为130107 kJ+91107 kJ=221107 kJ,该值处于130107 kJ260107 kJ间,故乙、丙同处于第二营养级,且该营养级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22.1107 kJ44.2107 kJ;丁同化量为25107 kJ,处于两数值间,故处于第三营养级。综上得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是,乙与丙之间为竞争关系。(2)第一营养级同化量为1 300107 kJ,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为130107 kJ+91107 kJ=221107 kJ,两者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21107)/(1 300107)100%=17%。(3)碳元素在食物网中以有机物形式传递,且只能由被捕食者传递到捕食者,单向进行。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