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认识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新发展格局,是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从发展阶段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客观实际的必然要求。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实践要求自然也不同。过去,我国基础弱、底子薄,为了打破生产和消费“低水平”循环,我们从积极参与全球大循环切入,通过要素低成本、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这符合当时客观
2、实际。但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那种长期依赖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带来的核心技术缺失、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低、国内市场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从市场和资源两头向外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变。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体现了这种发展阶段内涵变化由此带来的发展格局之变,这是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和遵循。从发展环境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际形势复杂变化这个客观实际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风险急剧上升,
3、对我国原有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同时,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之相应,世界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带来的新风险、新挑战、新机遇,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强烈的问题意识,也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认识。从发展条件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这个客观实际的必然要求。一国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任意选择的,而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经过4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在供给上,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完
4、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9亿多劳动力和1.7亿多各类人才等供应体系,具有持续提供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基础;在需求上,我国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在的经济活力和发展空间巨大。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决定了目前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经具备了现实基础。因此,这时候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从我国资源禀赋客观存在出发,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了矛盾的观点,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主要矛盾
5、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全球经济周期循环历史看,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如何启动需求。而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大国,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在内需市场,通过扩大内需,使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正因为如此,XXX在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时,反复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抓住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扭住了激发我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目标的“牛鼻子”。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统筹兼顾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中,为什
6、么非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从哲学角度看,国内大循环是内因,是经济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而国际大循环是外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换句话说,双循环是有重点的两点,而国内大循环正是两点中的重点。我们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既要平衡兼顾双循环,防止搞单打一、顾此失彼;又要突出内循环这一重点,以内循环带动双循环的整体向前推进。从这个角度看,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鲜明特点。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双循环互促共融。我们党明确提出两种循环,其现实指向就是双循环的循环绝不互相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只有通过内循环的稳固提升,
7、才能使中国在目前全球化发生重大变化的国际循环中,创造新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也只有通过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让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地为国内循环发挥驱动作用,使国内大循环更加通畅,质量更高。因此,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搞闭关锁国,而是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但是更高水平的开放,又必须要服务于国内大循环的发展。也就是,通过以内循环支撑外循环,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进而使双循环在良性互动中实现互促共融。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在经济发展格局上的创造性运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向导。马克思主义认为,实
8、践总是由人的内在尺度,也就是价值维度来引导和评判的。这就要求,制定政策、推动落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头连接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情,一头连接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通过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这个意义上,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有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巨大魅力,又有遵循价值引领的强大力量。新发展格局以释放人民巨大需求潜能为基本动力。作为践行生产方式主体力量的人民,其强大的消费需求是推进生产发
9、展的持久动力。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市场有两大特征:一方面,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消费已经连续6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引擎”;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消费结构特征仍是“两头大中间小”,中等收入者尚未挑起拉动内需的重担。换言之,当前我国消费潜力仍有待释放。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扭住了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既通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消费升级;又通过改革打通堵点淤点,畅通双循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这为我们构建了以释放人民巨大需求潜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实践路径。新发展格局以激发人民创新活力为重要支撑。从哲学角度看,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次影响深远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唯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成为创新制度变革、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才能凝聚广大人民群众聪明才智,打通双循环堵点,以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进展。可以说,构建新发展格局很好地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