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9 ,大小:143.19KB ,
资源ID:7062035      下载积分: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70620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少年哲学向导丛书真理王国的必由之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pdf)为本站会员(空登山)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少年哲学向导丛书真理王国的必由之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pdf

1、 真理王国的必由之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一 不是鱼,便不知道鱼的快乐吗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如果给少年朋友们提这样一个问题:你认识你的父母吗?你肯定马上就会说:当然认识。我不仅认识父母,还认识我的老师,我的同学,还有我上学的学校、教室、黑板,还有我身边的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因此,你会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的确,我们在生活和学习当中,认识了很多东西,这也就是我们所拥有的知识。那么,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来想一想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是可以认识呢?或者说,事物能不能被我们所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平时可能没有想到过。而现在我们学习认识论,首先就要了解这个问题。在哲学上,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

2、,一种观点认为事物是不可认识的。例如,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庄子,一次他和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 “你看,鱼多么快乐呀!”惠施回答说: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这是庄子和惠施的一段有趣的对话。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便不能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也就不能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认识了。这就是不可知论的观点。在外国哲学当中,

3、也有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如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就否认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至于视觉、听觉、嗅觉之外有什么东西,是不是有东西存在,我们是不能知道的。休谟的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我们才会产生感觉,感觉是不能凭空产生的。只有收音机里播放出美妙动听的音乐来,我们才能听到它。人们看到迎面开来的汽车一定会赶快躲避它,而绝不会认为这只是自己的视觉而去与它相撞。我们到剧场观看演出,经常被演员那动人的歌声、优美的舞姿所吸引,这就是歌声传进我们的耳朵、舞姿映入我们的眼帘而产生的结果,使我们得到美的享受。可是一个双目失

4、明、耳朵全聋的人,即使给他一个最好的座位,他也不可能得到这种享受。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其它任何事物,也都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的感觉器官全部失灵了,不能接受外部事物的刺激,那我们也就不会产生任何感觉,也就什么也不认识了。持这种不可知论观点的只是少数哲学家,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主张可知论。我国先秦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说得好:“凡以知,人之性以;可以知,物之理也。”这就是说,人有能力去认识世界,世界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讲得更加形象,他说:“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由于他们忽视了社会实践的意义,因

5、而都不能彻底地驳倒不可知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做到这一点。恩格斯说:对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第 2 2 1 页)。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实践的成功就有力地证明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人们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例如, 我国 1 9 8 8 年 9 月 7 日首次用新技术研制的 “长征四号” 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按预定计划送入与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这就证明了人们对发射人造卫星的认识是正确的。我国动物学家采用人工授精的办法使熊猫产仔,并存活下来,这说明动物学

6、工作者对于熊猫的妊娠、生育的认识是正确的。1 9 6 5 年,我国科学家用化学方法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具有牛胰岛素的生物活性,开始了从非生命系统合成蛋白质的尝试,这就证明了我们对牛胰岛素化学结构生成条件的认识是正确的。还比如在公安工作中,公安人员按照预定计划把一个案件侦破了,这就证明人们预定计划中对案件的认识是正确的。人类对天花这种疾病的征服更能说明事物是可以被人认识的。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得种牛痘,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种牛痘吗?原来,种牛痘是为了预防天花。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对人类危害很大。根据资料记载, 1 9 世纪以前, 天花曾是一种流行最广、 死亡率最高的 “不治之

7、症”。有人形容当时的欧洲就像一个天花病的大病院,每年至少夺去 1 5 0万人的生命。因此,天花被人称为“死亡之神”。谁得了这种病,轻则脸上留下疤痕(俗称“麻子”),重则死亡。因此,当时的人们对天花真是谈虎色变,简直比现在的癌症还要可怕得多。然而,事实证明,天花并不是不可认识、不可征服的“不治之症”。早在我国宋代,就有人知道用接种人痘的方法(将天花脓汁移入儿童鼻孔)预防天花,以后传到欧洲。1 8 世纪末叶,英国民间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挤牛奶的妇女从来都没有得过天花。于是他对这个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又研究了中国预防天花的资料。后来他大胆地把牛痘的脓汁接种到自己儿子身上,人类第一次人工接种牛痘终于成功了

8、。从此以后,发达国家逐步消灭了可怕的天花。后来,在我国也普遍推行种牛痘,消灭了天花病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作过调查,于 1 9 7 9 年 1 0 月 2 6 日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猖獗一时的天花病终于被人类征服了。还有肺结核病,过去曾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后来也被人类征服了。现在,肺结核病已算不了什么大病了。无数事实证明,任何疾病都是可以战胜的。尽管癌症在当今仍是一种可怕的疾病,有人断言它是“不治之症”。然而,人类在同癌症作斗争过程中,对它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人们已经发现了不少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种种致癌的因素,初步了解到癌变过程的某

9、些内在特性,为癌症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一些抗癌药物不断出现,有许多癌症患者得到了治疗并恢复了健康。完全可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癌症一定会被人类征服的。所谓“不治之症”一定能够转化为可治之症。正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过去曾经被认为不可认识的事物,一一被人们认识了,许多“不解之谜”,也一一被人们解开了。过去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现在有了气象卫星,能及时而准确地进行气象预报,使变化多端的天上风云也可以预测了。实践每前进一步,都是对不可知论的有力驳斥。当然,我们反对不可知论,主张可知论,并不是说我们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已经认识了。就现实情况而言,世界上有许多现象对人们还是一个谜。像生命的起

10、源、人脑的奥秘、宇宙人等等,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但是,整个人类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实践无止境地发展,认识也随之无止境地发展,过去没有认识的,现在有可能认识;现在没有认识的,将来有可能认识。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二 曹操谋杀不成说明了什么人类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三国演义这本书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可能有的同学还读过。它是我国明代作家罗贯中写成的著名的历史小说,反映了东汉末和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其中描述了许多精彩的、有趣的事件。在三国演义第四回有一段曹操企图谋杀董卓的故事。曹操是汉末有名的军事家,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他曾经建立私人武装讨伐董卓。董卓是东

11、汉末年的武将,后来篡夺权位,专断朝政,受到反对。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天,曹操带着一把宝刀去见董卓,到房里看见董卓坐在床上,吕布站在旁边。他谎说自己的马瘦弱,所以来迟了。董卓就叫吕布去把一匹好马牵来送给他。董卓因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便侧身向里躺着休息。曹操见房里没有别人,心想这家伙今天该死了,立即拔出腰间宝刀,正想下手。想不到董卓床里有一面镜子,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忙回身问道:“你干什么?”这时吕布已牵马回到房外。曹操知道谋杀不成,急中生智,赶忙捧着宝刀跪下,说:“我有宝刀一口,特献给你。”董卓接过去看,确实是一把好刀,就收下了。接着董卓陪曹操到屋外看马,曹操借口试马,出了大门,快马加鞭,一去不

12、复返了。待曹操走后,董卓和吕布这才感到曹操的行动不正常,越来越疑心,便派人去追。可是,曹操早已无影无踪了。于是,董卓断言曹操一定是来行刺的,立即下令捉拿曹操。曹操行刺不成反倒被人识破。曹操为什么行刺不成呢?我们可能会想得到,就是因为董卓床里面的镜子照了曹操拔刀的动作,让董卓看到了,因此曹操未能下手。在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当中,有这样两个反映过程,首先是镜子照了曹操拔刀的动作,这是镜子的反映,其次是人脑的反映。镜子反映的是拔刀这一表面现象,人脑反映的是谋杀这一本质。什么是反映呢?反映就是说某一事物作用于另一事物,这一事物的表面形象就在另一事物当中映现出来。比方说,锄头作用于土地,土地留下锄印,锄印

13、就是土地对于锄头的反映。天上的月亮照到水里,水里也出现一个月亮,水里的月亮就是水对天上月亮的反映。我们走路总是一步一个脚印,脚印就是地面对我们脚板的反映。这里反映都属于物理反映。镜子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也是一种物理反映。这种反映是消极的、静止的、表面的、机械的反映,它只能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董卓只能从镜子里看到曹操拔刀的影像,曹操行刺的本质却是无法用镜子看到的。而人脑对事物的反映则不同。人的大脑是一个构造非常复杂的物质体系,有非常发达的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各区域担负着不同的反映功能,如视觉区、听觉区、嗅觉区等等,从而能够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感觉作出反映。人脑对事物的反

14、映是能动的积极的反映,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表,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曹操拔刀和试马逃避这两件事反映到董卓的大脑里,经过反复分析思考,看出了曹操企图行刺这一本质。人脑的这种反映功能是镜子所不具备的。可见,人脑具有反映能力,使人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说到这里, 也许有的人会想: 动物也有大脑, 不也同样具有反映能力吗?是的,动物脑也具有反映能力。但是人脑的反映与动物脑的反映不同。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在一切生物体反映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生物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当中,产生了感觉细胞,于是产生了感觉能力。以后,生物体又产生了感觉器官,感觉器官的发展,形成了神经系统。感觉能力随着

15、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动物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愈发达愈健全,对外界的感觉能力就越强。高等动物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非常发达,而人的这些器官更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因而比动物具有更高的感觉能力。这样说,并不是说人的感觉是万能的,相反,它有很多局限性,如人眼不能分辨小于 0 . 1 毫米的事物,不能看到紫外线、红外线;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次声波等。并且人的感觉还远远比不上某些动物的感觉灵敏,如蛇可以感知由其它动物体温发出的红外线,在黑夜中捕食;蝙蝠有感知超声波的能力,避开障碍物,在暗中飞翔;鹰能在几百米的高空看到地面上小鸡的行踪;军犬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辨出人的气味而去追捕罪犯,等等。它们的这些感

16、觉能力是人所不能比的。然而,人并不是消极的,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出人工的认识手段,从而延长自己的感官,克服自身感觉器官的局限性。如人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等科学仪器,能够看到鹰所看不到的红外线、紫外线、分子和原子,观察到遥远的宇宙天体的运行。人类的这种能力,任何高等动物都是比不上的。同时,人类还能够从事生产劳动和语言交往,从而也使人类的反映能力比动物强得多。动物不会从事生产劳动,而只能依靠自身的器官本能地从自然界获得现成的食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某些机灵的动物,如黑猩猩、猿猴等有时能够利用天然的工具获取食物或者攻击敌人,但绝不可能制造任何工具。人类能够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

17、然,这就是人类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由于需要交流思想便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人的意识的发展。就这样,人类通过生产劳动产生意识,又以自己的意识作为指导,去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类的需要。这是任何机灵的动物都不可能做到的。由此可见,人类通过实践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事实也正是如此,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很多东西。宏观领域里,我们知道宇宙广阔无边,其中有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它们都在按自己的规律运动着。我们借助于射电望远镜,可以觉察到距离地球 1 0 0 亿光年(光每秒钟走约 3 0 万公里,一年中有 3 1 5 3 万多秒,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路程约为

18、1 0 万亿公里,这一长度称为一光年)的星系。微观领域里,原来人们以为原子是最小的;早就有人提出了万物是由不可分的原子组成的朴素猜测。到 1 9 世纪,人们通过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2 0 世纪以来,又发现了原子核,并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还发现了质子和中子,认识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人们把 1 0 电子、质子、中子都叫“基本粒子”,提出了层子模型和夸克的科学假说。近年来,又发现了胶子存在的迹象,说明有比基本粒子更深的物质结构存在的可能性。人类的认识就是这样,一步步进行,一步步深入,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完全确切到比较完全确切,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19、越来越精确。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原子能的利用,计算机的出现,宇宙航行的实现,回旋加速器、电子显微镜、激光测天仪的制造等等,显示了人类社会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使人们的认识由宏观扩大到宇观,深入到微观。尽管对某一个人、某一时代来说,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就像今天我们还没有完全征服癌症一样;但对整个人类来说,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例如,电这种现象。在古代,人们对它是毫无认识的,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发展,到了近代,人们逐步地揭开了电的秘密,掌握了电的规律,并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又比如,在 1 9 世纪上半叶的化学,有机物还是神秘的东西,而现在人们却可以按照各种有机物的化学成分用人工的方

20、法把它制造出来。奥秘的大门终于被人们打开了。正如恩格斯指出:“这些不可理解的事物,已经被科学的巨大进步逐一地理解、分析,甚至重新制造出来了;而我们能够制造的东西,我们当然不能认为是不可认识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3 8 8 页) 三 孙大圣原来是只猴子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我们知道了人脑有反映能力。现在我们想一想:人脑的反映是怎么产生的?是凭空产生的吗?没有客观事物,人脑能不能产生认识?我们说,人脑的反映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客观上存在着的事物的反映,没有现实生活当中各式各样的事物,人脑是不能产生认识的。同学们一定看过西游记吧,可能有的看过这部小说,有的看过小画书,有的看过电视

21、连续剧。它是我国明代作家吴承恩写的长篇神话小说,写的是唐僧和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少年朋友们一定非常喜欢孙悟空这个形象,它机智勇敢,敢于同妖魔鬼怪作斗争;它打破迷信,敢于大闹天宫。它有很多本领,会 7 2 变,有火眼金睛,能识破妖怪,在花果山众猴当中,它被称为猴王孙大圣。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这么想: 世界上根本没有孙悟空那样的猴子, 而 西游记的作者为什么会写出孙悟空来呢?孙悟空又是什么东西的反映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确实存在着构成孙悟空的具体形象的各种因素,如猴子的样子,人的性格等等。西游记的作者最终还是以现实生活当中猴子的形象和特征为基础,如我们平常就说猴子最聪明、最

22、灵巧,甚至有人认为猴年的孩子聪明,这当然没有什么道理,但它反映了人们认为猴聪明这一事实,再附加上人的性格特征,就是孙悟空了。同样,现实生活当中如果根本没有猪,没有牛,没有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那么,西游记中就不可能创造出猪八戒、牛魔王的形象来。可见,神话幻想也不是完全与现实无关的东西,而是以人们从现实世界中得到的各种真实事物的感觉材料为基础的,它的内容还是来源于客观世界。也就是说,人的认识不可能反映客观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关于这个道理,我们还可以从人们的语言词汇中得到证明。语言词汇是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联系的代表符号。当人们认识一个新事物或设想有某种事物时,就要造出一个

23、词汇来称呼它,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事物,语言词汇里也就没有这种符号。例如,没有发明火车之前,人们头脑中根本没有火车的概念,语言里也没有“火车”这个名词。三国演义里没有写诸葛亮坐汽车,红楼梦里不可能写贾宝玉坐飞机。孙悟空本领再大,也只能是腾云驾雾,而不可能乘坐宇宙飞船去见玉皇大帝。也许有的人又会这么想:如果说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传说中的上帝和鬼神又是什么东西的反映呢?原来是这样,在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缺乏,人们愚昧无知,对许多自然现象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像刮风、下雨、闪电、打雷、洪水泛滥或干旱无雨等等,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人们在自然力

24、面前束手无策,不能征服它们,因此就认为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控制着自然界。同时也把它看作和人一样,看作是有意志、有愿望的神秘力量,这就是人们头脑中的神。人们对各种各样的神进行崇拜,以求它们的保佑和赐福,于是就形成了宗教迷信。由此可见,宗教迷信就是人们对自己无法支配的自然力的一种歪曲的、虚幻的反映。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不断地接触到自然界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逐步地认识了自然界和社会的性质和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立和发展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而对许多自然现象有了正确的解释。例如,我们民间流传有这样一句话:“雷公发怒打雷婆,雷婆落泪成江河。”这是对雷雨现象的一种解释。在他们看来,闪电是雷公

25、发怒时眼睛发出的火光,雷鸣是雷公打骂雷婆的声音,下雨是雷婆流下的眼泪,泪水落在地上便汇成了江河。这种说法,同学们一定感到很可笑,是不科学的,没有什么雷公、雷婆。那么,打雷、下雨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现在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它。原来,雷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神秘。夏天,地面和海洋受强烈的阳光照射,温度高、蒸发快,下面的热空气夹着大量的水蒸气猛烈上升,到高空遇冷之后变成了云,这种云带有很多电荷。如果带有正电荷的云同带有负电荷的云靠近时,由于电场的作用,使原子中的电子跳跃,放出光,就是闪电;在此同时发出大量的热,空气、水蒸气因受热而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就从四周迅速填补过来,从而使空气振荡,发出巨响,就是雷

26、鸣。上升的水蒸气在高空骤然遇冷,凝结成水滴而下落,就是下雨。这便是雷雨这种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鬼神就是这么产生的,它是人们愚昧无知的结果。有了科学,人们所崇拜的鬼神也就不存在了。至于鬼神是什么东西的反映呢?实际上,人们对鬼神的认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同样是来自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宗教中的神,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而且各民族的神都具有本民族的人的特征。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得好: “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至于宗教中所描绘的神的活动以及神之间的关系,也无非是尘世间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反映。人们对鬼神的认识是这样,对其他事物的

27、认识也是这样。我国著名艺术大师徐悲鸿的画是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他画的马更是令人叫绝。但是,他所画的马不是他头脑中主观自生的。了解徐悲鸿艺术生涯的人都清楚,他常常对马进行观察,有时,他甚至整天留在马场里,观看马的各种不同的姿态,连饭都顾不上吃。这就在他的头脑中形成对马的深刻印象,从而创作出各种姿态的马,如立马、饮马、奔马、群马等,达到了超凡脱俗,“一洗万古凡马空”的艺术高峰。他画的马正是对世界上马的生动形象的反映。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优秀影片,它所反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许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包括一些台湾、香港的炎黄子孙都泣不成声。如此感人肺腑,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伟大人

28、民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如果缺乏现实的基础是制作不出这样的优秀产品来的。由此可见,人的大脑不能自行产生认识,只有当外部世界作用于人的大脑时,人才会产生认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的大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如果不从客观世界中取得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厂”便无料可加工,不会产生出任何成品来。 四 王阳明格竹的教训什么是实践 我们知道,人脑就像一个加工厂,需要不断提供原材料,加工厂才能 “加工”出产品。现在,我们还要进一步问: “原材料是怎样送进加工厂的呢?”也就是说,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又是如何反映客观世界的呢?或者说,客观世界是通过什么渠道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的呢?这个问题是我们学习

29、认识论必须了解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从来没有人能够正确地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从王阳明格竹的故事说起吧!我国明朝中期,在浙江余姚这个地方有一个大哲学家名叫王阳明。有一天,王阳明从书上看到“格物致知”这句话(“格”是研究的意思,“致”是取得,“格物致知”就是从研究客观事物当中取得知识)。于是王阳明就想通过格竹来弄明白竹子的道理,从而获得关于竹子的生长规律等知识。在王阳明所住的书院里,正好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青枝翠叶,挺拔俊秀。王阳明于是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他神情专注,双目发直,紧紧地盯着竹子不放,一定要搞清楚竹子是怎么回事。就这样过了一天、二天、三天,

30、到了第六天,家里人见他脸色苍白,劝他回屋里休息,都被他拒绝了。到了第七天,他终于病倒了。王阳明观竹七天,始终电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我们想一想,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不能成功呢?如果在你家小院里有一棵树,你想知道这棵树的生长规律,比方说它适应的土壤条件、开花结果的时间变化等等,你会不会像王阳明那样去“格”它呢?坐在大树前一动也不动?如果你那样做,结果肯定是失败。王阳明在哲学上是个唯心主义者。他格竹失败说明:不管你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竹子面前,静坐体会,苦思冥想,是不可能掌握竹子的生长规律以及竹子的性能、用途等科学知识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毛泽东同志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31、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 8 7 页)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适应外部环境,因此,它只能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人不仅能适应环境,重要的是能够改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不仅是人的认识对象,而且首先是人的实践对象。所以,人的认识不限于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而且能够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像王阳明那样,在竹子面前仅仅是观看,只能看到竹子的青枝绿叶等表面现象;而通过变革竹子的各种实践活动,人们就可以逐步了解有关竹子的科学道理。那么,什么是实践呢?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

32、工人做工,农民种田,牧民放羊,渔民出海,战士打仗,科学工作者搞实验,教师讲课,医生治病,演员表演,营业员售货等等,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都是实践。人们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采,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改造自然的生产斗争是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人们要生存,首先必须解决吃、穿、住等问题。人们只有进行生产,才能有粮食吃,才能有衣服穿,才能有房子住,才有可能从事政治、科学。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还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活动。这是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不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在社会当中人才能够维持生存。在社会当中人与人相处必

33、然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我们同父母的关系,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同学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等等。人们的实践活动就包括这种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形式还有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从生产活动中逐步分化和发展起来,到近代就成为人们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大,如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光纤通讯。激光、海洋开发、宇宙航行等新科学技术的广泛利用,都将使社会生产力发生新的飞跃,引起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社会实践有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社会活动和科学实验这三种基本形式,这就包括文化、教育、艺术等人类活动。同时,随着社会的

34、发展,人们实践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实践的形式也日益复杂多样。我们把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叫做实践,那么动物的活动能不能叫做实践呢?当然不能。我们在前面说过,动物活动与人的活动不同,而它们的区别就在实践。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呢?首先,人的实践活动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能动性这一特点。能动性的意思就是说,人不仅能适应自然,更重要的是人能够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在这种改造和征服过程中获得对自然的认识。我们居住的地球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上有巨轮行驶,空中有人造卫星运行,陆地上有无数的城市、村庄,这都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结果。人类历史发展表明,自然界处处都留下人的活动的印迹,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

35、人类活动的范围会越来越广。我们再来看看王阳明格竹为什么不能成功。原来王阳明以为消极地、静止地观察客观事物就能获得对于事物的认识,不懂得实践是一个能动地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只有这种实践才能给人们提供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对王阳明来说,你要认识竹子的内部结构和生长规律,要了解竹子的组织和器官的构造,你就得解剖竹子,利用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和研究;你要知道竹子的生长规律,你就得亲自种植竹子,观察竹子的四季变化,研究竹子生命活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发育)的规律,还要研究竹子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关于竹子的认识,才能说你认识了竹子。可见,王阳明正是不懂得实践能动性这一特点,导致格

36、竹的失败。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社会活动。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有些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好似都是科学家的个人活动,一些科学定律、定理还以个人命名,例如,牛顿定律、波义耳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等等,好像只是科学家们自己实践活动的结果。而实际上,任何科学家的物质生活资料,从事科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和知识才能,以至语言,都是从社会中得到的。科学实验工作的进行也离不开他人的协作。特别是现代尖端科学实验的课题复杂,难度较高,规模较大,绝不是个人单枪匹马所能进行的。说到这里,也许有的同学会这么想:如果说人类的活动不是单个人的活动,那小说鲁滨逊飘流记中的鲁滨逊,独自一

37、人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着,奋斗着,他的活动不就是个人的活动吗?其实,鲁滨逊的活动也不是个人活动。鲁滨逊在荒岛上之所以能够生存下去,就是因为他身边有衣服、斧子、火枪等工具,这些东西都是社会提供给他的。而鲁滨逊上了小岛不久就收下了“星期五”当助手,并不是孤独一人。可见,鲁滨逊的活动并不是离开社会的。可见,实践活动还具有社会性这一特点。实践除了具有能动性、社会性之外,还具有历史性。历史性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实践不会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无止境地发展着。每一历史阶段上的实践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古代人就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操纵自动化机器生产,用拖拉

38、机耕田。从原始人的骨针、石刀、石斧,到近代的火车、轮船、飞机,现代的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机器人,从原始人居住的山洞到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显示了人类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实践的范围、规模、水平都在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后人的实践水平和能力总是比前人高、比前人强。我们这一代人一定比我们的父辈强,比他们知道的东西多。事物的发展都是这样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超旧人。当然,我们必须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前进。 五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认识来源于实践 我们在前面讲了什么是实践以及实践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讲认识论为什么要讲实践呢?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说,你

39、知道人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吗?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呢?看了王阳明格竹的故事,我们可能会说: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认识是从实践当中得来的。正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因此我们讲认识论必须讲实践。为什么说认识来源于实践呢?我们先看下面两个事实。我国明朝,明成祖为了夺取建文帝的皇位,把建文帝的儿子朱文珪关闭起来。当时朱文珪只有两岁,一关几十年,等到被释放出来,已经是 5 7 岁的人了。一个 5 7 岁的老人,应该很有知识,但他被释放出来后,连牛马也不认识。印度曾经发现过狼孩,就是小孩幼时被失去狼仔的母狼带入狼穴,跟狼一块生活、长大,结果这些小孩养成了狼的习性,吃生

40、肉,在地上爬行,不会干活,不会说话,也不会思考。这两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没有生活实践,就不会产生任何认识。毛泽东同志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 8 6 2 8 7 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9 1 年版横排本)道理是这样的,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感觉器官才能同客观事物接触,获得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如只有亲眼看,才能知道某件东西是个什么形状,只有亲口尝,才能知道某个食品是什么味道;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人同客观事物反复相互作用,变革客观事物,使事物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人们才能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

41、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我们春秋战国时代,没有人吃螃蟹,结果螃蟹泛滥成灾,把越国的稻子都吃光了。弄得越王勾践一筹莫展,没有办法讨伐吴国。到魏晋时才有人懂得螃蟹好吃。人怎么知道螃蟹好吃的呢?一定是有人不管它难看不难看,硬是抓住吃过它。鲁迅先生说: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其实,不光懂得吃螃蟹,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实现裂变反应,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结果命中率很低。后来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不但很容易击中,而

42、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亲爱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烧分裂时放出的大量热能,建立原子能发电站。如果不是去变革原子核,人们能掌握原子核的裂变反应吗?当然不能。事实证明,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出教书理论。有办工厂的实践,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才总结出指导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我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它反映了人们通过实践才对“百草”有所认识。世界上的植物种类多种多样,人们今天知道哪些可以吃,哪些可以治病以及治什么病,这些认识是怎么得来的呢?这些都是长期以来人们亲口品尝和使用后才认识的。 我国

43、明朝的李时珍, 写了一部中药巨著 本草纲目 ,记载药物 1 8 0 0 多种。他为了写这部书,行程数万里,换集资料,向许多人请教。他的书不仅是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前人和他同时代人实践经验的结晶。鲁迅说:“本草家提起笔来,写道:砒霜,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经毒死过若干性命了。”可见,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一切功夫,也都是在实践当中练就而成的。提起东晋的王羲之, 我们可能都知道他是一位大书法家, 人们称他为 “书圣”。王羲之从小就喜爱写字,而且异常勤奋。他七岁时,就跟当时很有名的书法家练字。由于他勤学苦练,不到五年,写的字就笔力遒劲、自成一体。有一次,

44、王羲之去看望一个朋友,碰巧这位友人不在家。于是,他进了书房,在人家的茶几上写下几个字,就走了。后来,这家人想把他写的字擦掉,可是用力擦也擦不净,用水洗也洗不清。王羲之在木板上写的字,木工拿去雕刻时发现,这木板到三分深的地方,还渗透有墨汁哩!因此,后人称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形容有笔力、功夫深。他要求儿子王献之也要刻苦练字,指着院子里的大水缸说: “你能写完这 1 8 缸水、 字才有骨架子, 才能站稳脚。 ”果然,王献子经过刻苦训练,也成为一名书法家。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周讲过一个有名的故事:庖丁解牛。故事是这样的:庙丁是个宰牛的能手。他刮起牛来十分熟练和干净利落,那全身的动作和剖牛的声响,简直如同

45、舞蹈和音乐一般,潇洒自如而有节奏。一头牛到他手里,不费多大力气,一会儿工夫就全部剖开。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次刀,由于他多用拉割的方法;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次刀,由于他多用劈折的方法。而庙丁的刀用了 1 9 年,解牛数千头,仍然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庖丁解牛为何这样技术高超呢?原来他是经过 1 9 年的训练, “解”了数千头牛的实践的结果。他自己说,他开始解牛的时候,看见的全是整个的牛,而现在他看见的牛都不是整个的牛,也就是说他对牛的内部骨架结构十分清楚,可以根据他的理解去解剖一头牛,而不需要用眼睛看。可见他有多么熟练。而庖丁对牛体结构的认识以及他的剖牛技巧都是从解牛实践当中得来的。一切思想家、科学

46、家的伟大创造和理论,都不是他们头脑中原来就有的,也不是他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源于实践。陈景润同志是我国数学界的一颗灿烂的明星,在世界数学的数论方面 3 0 多道难题中,他攻下了六七道难题,从而有助于其他难题的解决。他还勇敢地向“哥德巴赫猜想”高峰攀登,登上了(1 + 2 )的台阶,在世界数学界被誉为“陈氏定理”。他的成功不是天生的。在中学时代,陈景润就是个“科学迷”,多年来他一直抱着为祖国科学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艰苦努力地学习和工作。有一次,他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他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用在数学上,才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这些都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获得的

47、认识,也都与亲身实践分不开。如,一些老营业员在长期柜台服务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从顾客的目光是否集中,脚步是否紧凑,对某样东西是不是感兴趣等多方面,判断出他是来商店看看,还是有明显的购买目的。营业员没有长期柜台服务的实践,是不会有这样的经验的。技术高超的厨师也是经过长期的烹任实践,才做出十分可口的饭菜。相反,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不接触的人,是不能产生正确认识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正是在实践中,人们不断改造客观事物,才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总结出科学理论来,人类的认识都是来源于实践。 六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发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认识从古到今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

48、学发展更加迅速,新理论层出不穷,新学科不断出现,新知识爆发式地增加,说明了人类认识在快速发展。那么,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求知欲”、“好奇心”、“科学兴趣”等,这些心理因素对认识的发展无疑有重要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并不是认识发展的推动力。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表明,认识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践,是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才推动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向更多方面发展。同学们知道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吗?它是 1 9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之一。这个定律是怎样得来的呢?1 7世纪以前,生产活动基本上是手工操作,人们用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带动一些简单的机械。后来,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纺织、采

49、矿等工业逐步发展起来,生产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机器。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关于动力测量以及机械运动传递的学说,在机械运动范围内也有了运动守恒的初步概念。到了 1 8 世纪,有了温度和热量的概念,计温学和量热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1 8 世纪后期,热机出现了。首先出现的热机是蒸汽机,并广泛运用于生产,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但实践证明蒸汽机还存在不少缺点,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加以改进。在改进蒸汽机的同时,人们又制成了一些新的热机。如为了交通运输的需要,制成了柴油机和汽油机;为了适应电力工业的需要,制成了蒸汽轮机。当时的热机一般效率很低,怎样用较少的燃料来使热机尽可能地多作功,即一

50、定量的热到底可以转化为多少功?这是物理学和实际生产技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于是人们就从事热功当量的研究。1 8 4 0 年至 1 8 7 8 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 4 0 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测出了热功当量的数值:J = 4 . 1 8 焦耳卡= 4 2 7 公斤米千卡。这就从实验上证明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同时,又有人在理论上从气体的定压和定容比热之差推算了热功当量的数值。这时,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才以科学定律的形式被确立起来。为什么蒸汽机不在中世纪出现?为什么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要到 1 9世纪后期才被人们发现呢?我们知道,认识来源于实践,任何科学发明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了一定实践的需要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