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2 ,大小:1.82MB ,
资源ID:7170088      下载积分:7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71700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pdf)为本站会员(宜品文库)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pdf

1、艺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1前 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3年,教育部

2、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

3、修订)2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

4、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基本原则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

5、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 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经济社会前言3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3. 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相关领域人员的意见建议,重大问题向权威部门、专业机构、知名专家学者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

6、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4. 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一)关于课程方案1.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

7、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2.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4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

8、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3.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从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规划、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 、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增设“条件保障”部分,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1.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

9、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2. 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学生年

10、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前言5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3.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

11、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4. 增强了指导性。本着为编写教材服务、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的原则,突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课程标准通俗易懂,逻辑更清晰,原则上每个模块或主题由“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组成,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与评价案例,同时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增强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可以预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在过去十余年改革的基础上,在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

12、水平,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共创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辉煌,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贡献。1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1(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4(一)学科核心素养 4(二)课程目标 6三、课程结构.7(一)设计依据 7(二)结构 8(三)学分与选课 9四、课程内容.11(一)必修课程 11目 录 2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9五、学业质量.32(一)学业质量内涵 32(二)学业质量水平 33(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37六、实施建议.39(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9(二)学业水平考

13、试命题建议 43(三)教材编写建议 44(四)地方和学校实施课程的建议 45附录. .47附录1 艺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47 (一)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表现 47 (二)艺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49附录2 教学与评价案例 51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艺术是人类运用特定媒介、形式和方法,将思想和情感表现为审美形象的创造性活动。艺术源于生活,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结晶。艺术能够引领社会风尚,激励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高中艺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必修课程,是包含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影视与数字

14、媒体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课程。艺术课程弘扬中国艺术精神,学习世界多元文化艺术,培养社会责任感,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以美育人,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理念高中艺术课程实施审美教育,培育时代新人,培养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21. 培育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通过艺术学习,掌握相关的艺术语言,理解艺术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方式,提高艺术感知能力;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提高表现与创造能力;通

15、过艺术鉴赏,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人文情怀;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了解、尊重中国和世界艺术的多样性,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文化理解,增强人文底蕴。2. 强调整体性和关联性 强调整体性和关联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整体性是指以整体观念认识艺术,整合艺术信息,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从单向思维转向整体思维,从单科知识的学习转向综合能力的提高。关联性是指各艺术门类既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又有相互之间的共性联系;学生通过探究各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超越简单的形式叠加,并认识艺术的真谛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3. 开展情境化教学开展情境化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不同文化、

16、生活和科学的情境,进行艺术教学;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艺术,建构知识,积累艺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4. 探索信息技术与艺术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艺术教学的深度融合,变革教学方式。了解“互联网+”理念,开展“互联网+艺术教育”实践,面向未来,创造和发展艺术教育新形态。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35. 运用多样性评价方式运用多样性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通过艺术学习档案袋评价、交流对话的过程性评价,书面测试和展示展演的结果性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

17、价值判断,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艺术成长、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4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之间不是递进关系,而是不同维度的体现,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1. 艺术感知艺术感知是艺术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对各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思想情感的感受和认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艺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天人合一”

18、“气韵生动”等意象特征。了解世界其他民族艺术语言,在生活、文化和科学情境中感受和领会艺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各艺术门类的个性与共性要素,形成艺术通感,感受艺术形象,引发情感共鸣。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52. 创意表达创意表达是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活动,是学生在各种艺术实践中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的体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中国艺术虚实相生等表现特征,追求形神兼备的意境美,探索传统艺术的创新。借鉴世界其他民族艺术成果,进行有个性的艺术表现,并将创意表达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领域。3. 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审美愉悦、高雅气质、人文情怀等艺术涵养的体现,是对真善美的精

19、神追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艺术魅力,形成审美兴趣与爱好,品味中国艺术的意蕴;具有欣赏自然、生活和世界其他民族艺术美的情趣;在生活中营造艺术氛围,养成高雅气质,具有人文情怀和健康的审美价值观;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现象,提高审美鉴别力。4. 文化理解文化理解是从不同文化的角度认识艺术,体现在艺术鉴赏、文化认同和艺术精神的领悟等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参与艺术鉴赏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理解艺术精神,弘扬中华文化艺术优秀传统,提升文化认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促进跨文化交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分享世界各民族艺术,加深国际理解。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20、6(二)课程目标艺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素质教育。以美育人,培育学生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相关联的情境中,参与各艺术门类实践活动,获得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和文化理解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中国民族艺术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中国艺术精神有所感悟,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通过对世界艺术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世界文化艺术有所理解,敞开胸襟、放眼世界,在交流中吸收其他国家文化艺术优秀成果,为成为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课程结构 7

21、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1. 依据国家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美育人,培养学生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建构艺术课程。2.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与学分安排,设置艺术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艺术发展的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或升学考试需求选择修习的课程。3. 依据当代国际艺术教育综合性发展的趋势,注重各艺术门类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与整合,设置艺术综合性课程。本课程内容关注艺术与自然和生活的联系,以及中国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注重学生科学探究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延续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思路,

22、设置“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文化” “艺术与科学”必修模块。4. 依据高中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参与艺术类高考的需求,设置“美术创意实践” “音乐情境表演” “舞蹈创编与表演” “戏剧创编与表演” “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实践”选择性必修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8(二)结构课程模块选题举例课时、学分必修课程1.艺术与生活1-1 艺术之源18学时1学分1-2 时代映象1-3 四季抒情1-4 民族节庆1-5 用艺术设计生活2.艺术与文化2-1 线的韵味36学时2学分2-2 生命节奏2-3 符号象征2-4 山水情怀2-5 丝绸之路2-6 个性表现2-7 剧场艺术

23、2-8 影视艺术2-9 走进博物馆3.艺术与科学3-1 秩序与混沌之美18学时1学分3-2 艺术与科学的互动3-3 多媒体艺术3-4 互联网时代注:学生须在学习上述必修课程并获得4个学分的基础上,再从以下选择性必修模块中自主选择2个模块作为必修课程,补足必修课程应获得的6个学分。 三、课程结构 9课程模块选题举例课时、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4.美术创意实践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等18学时1学分5.音乐情境表演歌唱、演奏、戏曲唱腔、音乐剧等18学时1学分6.舞蹈创编与表演中外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街舞、健身舞的创编与表演等18学时1学分7.戏剧创编与表演戏剧游戏、经典戏剧、戏曲表演

24、、小品创编与表演等18学时1学分8.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数码摄影、微电影创作、计算机音乐制作、数字动漫创作等18学时1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各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升学奠定基础,又为校本课程和特色资源开发提供了空间。各地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拓展校本课程。(三)学分与选课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学分规定,艺术课程须修满必修课程6个学分方可结业。本标准规定:学生应获得必修课程的4个学分,加上选择性必修课程中2个模块学习所获得的2个学分,共计修满6个学分(108学时) 。1. 必修课程中“艺术与生活”模块为18学时,学生学习并

25、通过考核可获得1个学分; “艺术与文化”模块为36学时,学生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个学分; “艺术与科学”模块为18学时,学生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1个学分。2. 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美术创意实践” “音乐情境表演” “舞蹈续表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0创编与表演” “戏剧创编与表演” “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实践” 模块均为18学时,学生学习并通过考核各获得1个学分。3. 在一个学期内,学校可安排一门36学时的必修课程,或一门18学时的必修课程和一门18学时的选择性必修课程,达到一学期36学时。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每学期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课程安排,也可根据学生的

26、兴趣和需要,满足其发展或升学考试的需求。 四、课程内容 11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模块1:艺术与生活生活是艺术之源,艺术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发展。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了解中外艺术表现的人类与自然的相处共生和在节庆、风俗中体现的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学生能深入认识中国各民族艺术在生活中的表现和价值;感悟艺术在生活中的意义,探索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途径。本模块学习可参考“艺术之源” “时代映象” “四季抒情” “民族节庆” “用艺术设计生活”等主题。【内容要求】1.1 认识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活、生产实践,探究人类如何运用艺术语言表现社会生活。1.2 发现、感受日月星辰、山川湖

27、海、春夏秋冬等自然景观的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2美,探究人类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艺术形式借景抒情。1.3 了解各民族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探究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表现,发现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1.4 选择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以及中外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经典作品,探究艺术与时代的内在联系。1.5 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艺术设计,认识艺术在生活环境、产品创意等方面的应用及其体现的审美价值。1.6 关注青年群体在发型服饰、旅游摄影、街头表演、场馆观摩等方面的艺术喜好,探究如何在生活中提升个人艺术品味。【教学提示】(1)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节奏、色彩、力度

28、、结构等艺术要素在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存在,以及这些艺术要素在艺术作品中的意义与作用,从多种艺术门类的角度感受艺术表现生活的丰富性和关联性。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2)通过比较中外民族生活中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探讨其艺术表现的手法、形式、风格、意境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评价能力。 例如:以“艺术之源”为主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资料,探寻古代先民是如何在图腾信仰、劳动生活中创造和发展了艺术;以“民族节庆”为主题,组织学生调查、分析、描述艺术形式在民族的历史、传说、节日、庆典、习俗、服饰、歌舞、仪式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3)选择中外不同地区、

29、不同时代的经典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引导学生探究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关系;了解艺术家如何运用艺术形式表现时代生活、表达人类的精神世界。 四、课程内容 13例如:以“延安文艺”为主题,表现军民大生产、抗日救亡、革命理想信念,讴歌党和人民的革命时代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多样性鉴赏、体验的实践活动,探究经典音乐、建筑、绘画、舞蹈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概括经典艺术的总体特征与时代的关系,做出各自的评价并与他人交流分享。(4)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组织艺术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艺术经验,尝试运用综合艺术形式,编创表现生活的艺术。例如:组织“做艺术生活的设计师” “生活用品的装饰”等艺术实践,引导

30、学生用艺术形式设计生活用品;组织“日常生活的音乐” “校园艺术长廊”等艺术实践,引导学生设计出美化生活环境的方案;组织“本地区非物质文化艺术展演” “敬老院的艺术性社会公益活动”等艺术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朗诵、歌唱、舞蹈、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表现文化与情感。【学业要求】学生学习本模块之后能做到:(1)认识艺术与各民族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发现生活和环境中蕴含的艺术要素;在中外各民族艺术与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了解艺术语言,感受艺术表现力。 (素养1 “艺术感知” )(2)选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感受,交流情感;选用适当的材料有创意地设计、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 (素养2 “创意表达” )(3)

31、用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景观、生活环境中美的元素,欣赏表现生活的艺术作品,分析艺术作品的品位和意蕴,体现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 (素养3 “审美情趣” )(4)有选择地探寻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生活中艺术的表现特点;理解艺术在民俗活动和节日庆典中的意义和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增进对世界文化的理解。 (素养4 “文化理解”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4模块2:艺术与文化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以其形象性、审美性特征体现出文化的丰富多彩。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在艺术与文化的关联中,学生能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32、、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理解多元文化,具有立足自身、放眼世界的艺术视野。本模块学习可参考“线的韵味” “生命节奏” “符号象征” “山水情怀” “丝绸之路” “个性表现” “剧场艺术” “影视艺术” “走进博物馆”等主题。【内容要求】2.1 从中国的书法、舞蹈、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中,感知各艺术门类中“线”的表现和韵味,探究“气韵生动”所体现的艺术关联性。2.2 选择中外各艺术门类的经典作品和艺术现象,探究其节奏的相通之处,理解节奏律动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2.3 选择中外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的经典作品和艺术现象,探究其符号象征的文化意义。2.4 选择中国的

33、绘画、音乐、舞蹈、园林、诗词等传统艺术的经典作品,体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境,探究艺术的文化内涵。2.5 选择中外各艺术门类中现代艺术流派的代表作品和艺术现象,探究艺术创新与文化思潮的关联。2.6 选择中外通俗艺术的代表作品,探究其凸显个性的风格特点,及其与大众传播、文化产业的关联。 四、课程内容 15【教学提示】(1) 启发学生探究各艺术门类中“线”的运用和文化关联,感悟“线的韵味” ,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进行不同文化特点的创意表达。例如:体味中国书画中线的造型变化、舞蹈身体“圆曲拧倾”中线的运动、古琴“吟猱绰注”音线的流动、园林建筑“曲径通幽”和飞檐的曲线韵味等,理解中国艺术“气韵生动”

34、的意象特征。欣赏、比较阿拉伯各艺术门类中线的运用,体会阿拉伯书法、建筑、舞蹈、音乐旋律中线条的装饰性。(2)以“生命律动的节奏”作为教学主题,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加深对艺术节奏表现力的感悟,并进行创意表达。例如:从中国古代陶器、青铜器的造型与音乐、舞蹈节奏的相通之处,理解其文化含义;从西方艺术中,探究节奏时空特点与文化的关联;从印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的节奏特点,了解印度文化中的时间循环观念;从非洲舞蹈、音乐的节奏,联系木雕造型的节奏,理解非洲艺术的顽强生命律动。(3)引导学生探究艺术符号的文化象征意义,学生通过多样性艺术实践,加深对艺术与文化紧密关联的认识。例如:以中国的徽派民居、苏

35、州园林和西方经典建筑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建筑艺术的特殊造型及其所具有的文化符号特征。(4)通过欣赏表现自然题材的绘画、音乐、舞蹈、园林、诗词等作品,探索同一主题各艺术门类的关联性,感悟中国艺术哲学中崇尚自然的精神;通过比较其他民族文化中表现自然主题的艺术,使学生认识不同文化艺术精神的特点。(5)引导学生感受、了解现代艺术和通俗艺术的时尚特点,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新的艺术形式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表达。引导学生搜集现代艺术和通俗艺术资料,探究其表现形式,自主创编并进行个性化表演。在艺术活动中表现青年的理想信念,放飞青春梦想。(6)引导学生搜集现代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的资料,探究艺术与信息时代的关系,并做出

36、反思评价。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6【学业要求】学生学习本模块之后能做到:(1)从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中,感受中外民族艺术的独特表现和意蕴,认识艺术与文化的联系。 (素养1 “艺术感知” )(2)欣赏和表述中外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主要特征,选择适当的文化主题,进行艺术的模拟表现、变化表现和创意表现。 (素养2 “创意表达” )(3)感受中国不同区域民族文化中的艺术情趣,理解艺术表现人文情怀的方式,提高艺术欣赏品位和人格修养。 (素养3 “审美情趣” ) (4)了解世界不同艺术形式的文化背景和意义,认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艺术的差异,增强文化自信,形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

37、价值观。 (素养4 “文化理解” )模块3: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密切相关,中国传统艺术崇尚自然,践行“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当今,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意和表现手段,艺术的发展也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想象、和谐、美感等方面提供了创意。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欣赏科学所揭示的秩序与混沌之美;能够了解科学技术在艺术表现中的应用,运用多种媒体进行艺术创造。本模块学习可参考“秩序与混沌之美” “艺术与科学的互动” “多媒体艺术” “互联网时代”等主题。【内容要求】3.1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科学观及其实践活动,以及它们对 四、课程内容 17世界文化的影响与贡献。认

38、识“和”的生态观及阴阳五行等在中国艺术中的运用。3.2 了解人类如何从自然、生活、科学实践中寻找并概括出和谐美的特征;在艺术与科学的关联中,认识变化与统一的秩序之美。3.3 了解混沌现象的无序特征,感受无序在艺术与科学中的表现形态。3.4 了解多媒体艺术的特点,探究数字化技术为艺术创造开拓的新领域和表现形式。3.5 探究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影响,发现科学中的艺术美和艺术中的科学美,激发创造性思维,理解科学技术创造中的人文精神。3.6 了解中外科学家热爱艺术并从中获得灵感,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事例,领悟感性与理性思维的相互作用,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不懈追求。【教学提示】(1)把握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相通之

39、处,比如和谐、秩序或多样统一,混沌、无序或随机性。引导学生搜集艺术中的对称性平衡与非对称性平衡的示例,感受对称性的庄严,非对称性的奇异;搜集、了解科学家与艺术关联的事例,探究艺术与科学发现之间的联系。例如:搜集、感受达 芬奇在艺术与科学两方面的探索事迹,了解艺术在爱因斯坦、钱学森等科学家发明创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了解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的研究成果和左右脑分工理论的相关知识等,探究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异同,以及艺术创作与科学发现之间的关联。(2)设置情境,选择科学原理在艺术中的表现示例,对科学美和艺术美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二者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在体验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40、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8例如:通过艺术与数学的链接,引导学生感受和探究黄金分割、斐波拉契数列等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中国古代抽象数字或要素结构在艺术中的反映(如阴阳五行在音乐、建筑、书画、舞蹈、戏曲中的运用) ,悖论在艺术中的表现(如埃舍尔的画) ;通过艺术与物理的链接,引导学生感受和探究不同物理反应产生的混沌现象,并与相关艺术进行比较。(3)引导学生探究科学中的混沌理论,分析混沌在艺术与科学中的表现特点,感受其魅力。例如:通过混沌学研究对象之一的分形实例雪花、海岸线、菜花头等,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科学家通过电脑创作的分形图案之美,感受科学与艺术的连通,探究秩序美与混

41、沌美的差异;引导学生欣赏云雾、烟雾、湍流等混沌现象中的朦胧美或随机动态美,探讨混沌的科学道理;引导学生感受、探究艺术作品中的混沌表现,如偶然艺术、热抽象艺术、中国画中的写意泼墨、噪音音乐、现代抽象舞蹈的随机表演等,与自然和科学中的混沌进行比较。(4)充分调动学生对现代数字化媒介的热情,引导他们利用生活中常用的设备,如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电脑等,利用相应的软件或程序,进行艺术创造活动。 例如:引导学生考察利用现代数字化媒介进行的艺术创造,欣赏并分析艺术摄影、音乐电视、网络歌曲、动漫作品等;寻找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与艺术制作相关的软件,将其纳入课堂艺术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与艺术相关的数字化设备,

42、如制作动漫的设备、计算机音乐制作设备等,掌握基本的艺术制作技术,设置情境,创作新媒介艺术作品,开展相关的艺术活动,如为诗歌配画、配乐等。(5)在探究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二者的差异,加深对艺术人文精神的认识。例如:感受电脑自动作画、作曲、演奏、舞蹈等,并与人类的艺术创作相比较,找出二者的差异,深刻认识艺术的文化和审美性质; 四、课程内容 19引导学生探究“多维空间”在数字表达和艺术表达上的可能性及差异,聆听序列主义音乐,分析乐谱,探究理性设计和实际感知效果之间的距离,认识理性与感性的不同。【学业要求】学生学习本模块之后能做到:(1)了解自然中有序和无序的现象,感

43、受和谐与混沌在艺术与科学中的表现和魅力,认识科学技术对艺术形象塑造的作用。 (素养1 “艺术感知” )(2)发挥想象力,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创造具有秩序之美与混沌魅力的艺术作品;探索现代科学开拓的艺术新领域,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艺术创作。 (素养2 “创意表达” )(3)从科学家、艺术家对真善美追求的事例中受到启迪,探究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素养3 “审美情趣” )(4)了解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脉络及其与特定时代的联系,理解科学与艺术的相通和区别,认识它们的功能和价值。 (素养4 “文化理解”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4:美术创意实践美

44、术创意实践模块,通过美术实践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塑造视觉艺术形象,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与文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能力。启发学生通过视觉与其他多种感官的统觉,形成新的艺术创意,表达丰富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20本模块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等内容。【内容要求】4.1 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进行分析,并从时代和地域文化背景等方面描述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理解美术在表现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和特点,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艺术感知。4.2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认识其独特的体系和特征,理解“诗书画印”交融一

45、体的意境;分析和阐释民族传统美术具有的人文情怀和当代意义,并依据相应的主题进行创意表达。4.3 认识美术的造型规律,掌握一定的技能,运用点、线、面、形、体、色等要素,通过材料媒介和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临摹、写生和创作。在美术实践中,运用个性化的造型手段表现特定的艺术主题或解决日常生活的美化问题,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4.4 比较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特点,探究美术与其他学科在观念、原理、形式、材料、媒介等方面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性艺术创造。【教学提示】(1)通过鉴赏与临摹经典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主题与时代的关系、艺术家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技法与情感表达的关系,体验不同情感的艺术表现效果。(2

46、)通过速写、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然、生活事物的特征,寻找表现美的着眼点,研究线条、明暗、色彩、肌理等基本造型要素在形象表现中的作用。(3)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画的章法布局、笔墨技法表现的意境,尝 四、课程内容 21试书法篆刻与绘画融为一体的表现。在发挥传统中国书画特点的基础上,借鉴现代艺术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段,创作出有新意、有个性的作品。(4)在创意实践中,引导学生探究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联,运用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透视与构图等艺术法则,表达思想情感,形成艺术感性与理性的动态平衡。(5)围绕一个学习主题,创设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对环境或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美化设计

47、。在实践中学习简单的环境雕塑、建筑模型、装饰方法等。发挥学生个人专长,独立或与同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6)组织学生使用“艺术学习档案袋” ,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例如:以公益广告为主题设计单元,制订广告设计流程,搜集相关图文资料,围绕主题进行筛选;运用编辑软件制作平面形式、立体形式和微视频形式的主题广告,在校园展示或在校园局域网发布。单元课程后期,对作品的主题立意、形式美感、传播效果等进行评价交流。【学业要求】学生学习本模块之后能做到:(1)感知美术中点、线、面、形、色、肌理等要素及组织形式在形象塑造、情感表达中的作用。鉴赏美术作品的主题内容、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素养1 “艺术感

48、知” )(2)运用适当的材料媒介及艺术形式法则,发挥想象力,关注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学科要素的关联,进行有个性的美术表现与创作。 (素养2 “创意表达” )(3)从大自然和生活中发现美的要素,选择相应的美术手段装饰生活和环境,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趣。 (素养3 “审美情趣”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22(4)理解中国传统美术的文化特征,将其运用于“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美术创作实践中。联系文化情境,分析与评价有代表性的世界美术风格,理解不同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素养4 “文化理解” )模块5:音乐情境表演音乐情境表演是以情境化活动为主的音乐学习和实践。本模块旨在通过链

49、接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门类,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音乐的多种表现形式,在合作、交流和表演中,提升音乐情境中的艺术表现能力。本模块包括歌唱、演奏、戏曲唱腔、音乐剧等内容。【内容要求】5.1 设计中外民族生活情境化的音乐表演,学习、运用音乐语言,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情感。5.2 运用多种艺术形式的音乐表演,营造视听情境,获得通感,发挥想象力,进行角色相互配合的创意表达。5.3 欣赏、排演中外经典音乐剧目,通过模拟和创意表现形式,表现剧情发展、形象塑造、场景意境等,获得剧情人物的思想情感体验。5.4 欣赏、学唱和表演本地区有特色的戏曲唱段,感受地方戏曲唱腔的特点,了解中国戏曲文化。5.5 参与音乐

50、表演、创编活动,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教学提示】(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校园生活、民俗节庆等,确定 四、课程内容 23音乐情境表演人文主题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采用歌曲情境表演、音乐剧、歌舞剧的创编等形式,创作和表演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例如:学生编演环保主题的音乐剧,表现“如果以牺牲环境换来金山银山,不如保护好自己的绿水青山”的主题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主题确定剧中人物角色,创编剧本,可选择地方戏曲或其他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主题音乐设计。(2)引导学生进行以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综合性艺术创意表达,在情境表演中提高歌唱、演奏的音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