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 ,大小:34KB ,
资源ID:8603391      下载积分:12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86033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完整word版)中国伦理道德思想与公私观的关系.doc)为本站会员(知识的力量)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完整word版)中国伦理道德思想与公私观的关系.doc

1、中国伦理道德思想与公私观的关系一、中国传统公私观的历史演变公私观是对公与私的关系根本看法,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公私关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因而没有私有观念,也不存在公与私的对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公有制解体,出现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由此产生私有观念,形成公私关系。1、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公私观念。儒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儒家主张以道德完善和自律来灭私。儒家学派的基本社会政治主张是行“仁政”,故“仁” 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最核心的范畴。何者为“仁”?一曰“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复礼”,其一般的意义是指克制、压抑一“己”之私

2、欲,是个体的言行完全服从于“礼”即公共秩序。儒家名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n),女有归。货恶(w)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法家。在先秦,法家最先提出尚公论。在韩非子中有“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 法家立公灭私的思路是以法为公,一断于法。在公私相背的视点中,韩非子强调公私对立的绝对性,坚定地否定私而倡导公,进

3、而提出解决公私冲突的原则和方法。“去私行公”、 “废私立公”是韩非提出的作为臣民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故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臣之情,害身无利

4、;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至夫临难必死,尽智竭力,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故先王贤佐尽力竭智。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韩非子3,道家。大道无私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氏春秋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

5、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 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

6、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4,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是其身”,从而做到“诸侯相爱”、“家主相爱”、“君臣相爱”、“父子相爱”、“兄弟相爱”,乃至“天下之人皆相爱”。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于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之以令。”举贤不分出身门第,“不党父母,不偏富贵,不嬖颜色”,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家主张义利统一、德利并重,肯定国家、人民的公利就是最重要价值。墨子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也就是说,兴利除害乃是志士仁人

7、的最高价值取向。墨子的“三表法”也明确表明,追求真理也就是追求国家、人民的公共利益,这是最高的价值实现。杨朱宣扬的则是赤裸裸的自私纵欲论“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臭腐消灭,是所同也。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列子杨朱篇唐代韩愈尚“公”:“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足为以之为二则顺则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不当。” 原道,韩昌黎全集5,晚明至清中期思想家对“公”、“私”的讨论又前进了一

8、大步,他们论证、赞扬人之“私”的合理性,分析了“公”、“私”关系,认为“公”、“私”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借助、利用人之“私”而治理社会不仅得人心、展人性,也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公”、“私”是相对的,当我们反对具体的“私”时,必须考虑到更大的“私”与更小的“私”,要用动态的比较的眼光来处理公私关系问题,而不是先验地制订一个“存公去私”的处理原则,去除一切“私”。在寻找合私成公之途径、公私统一之原则、公私易位之方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与宋明比较,晚明清初思想家更重视“私”的意义及公私的协调,而不视“私”为恶,夸大“公”、“私”的对立,既然“私”是人之情,那么“大公无私”是逆人情,是假道学;既然“公”由“私”生,那么去公存私是一不切实际的迂腐之论 到了18世纪初,由于有了较多的对外贸易,以及商业经济的发展,接踵而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意识与实践大面积渗透,使商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经济自由成了近代商人的基本要求。商业的发展更加挑战了传统观念中的对私的压制,私的合理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肯定和认可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