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宜春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目 录前言4一、发展基础6(一)发展成就6(二)存在问题13二、发展形势19(一)发展要求19(二)需求分析24三、“十四五”整体思路26(一)指导思想26(二)规划原则27(三)发展思路28(四)发展目标29四、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33(一)畅通“四纵四横”运输大通道33(二)加快推进铁路项目建设37(三)积极完善高速公路网络39(四)推动国省干线提档升级43(五)完善广覆盖的农村路网 44(六)持续完善旅游交通网络45(七)加快内河航道网络建设47(八)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47(九)推进现代化养护管理52五、完善现代化综合运输服务体系53(一)构建便捷
2、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53(二)完善高效快捷现代化物流体系55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59(一)提升交通智能化发展水平59(二)强化节能集约循环发展能力61(三)提高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63(四)加快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65七、保障措施68(一)加强组织实施领导68(二)全力争取多方支持68(三)积极开辟融资渠道69(四)切实做好规划衔接69(五)认真做好项目储备69(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70(七)全面推进跟踪评估70附件1宜春市“十四五”交通运输业重点项目库附件2宜春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附图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起步期,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五年。宜春市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遵循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工作要求,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并与现代化经济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宜春新篇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宜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对外开放重要窗口的核心支撑。目前,宜春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立体
4、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但是,受政策、资金、土地、区位、地形条件等因素影响,宜春市交通运输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东西贯通、南北通畅、安全便捷、快速高效、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尚未形成,难以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撑。“十四五”时期,江西省交通运输行业将以“交通强省”试点建设为重点,引领带动全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这要求宜春市交通运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运输服务提质增效,着力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建设“交通强省”贡献宜春力量。因此,为更好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求,更好地服务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5、站在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的立场上,编制宜春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总结评估“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和问题,研判“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形势,科学谋划“十四五”期宜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格局,明确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对于指导宜春市“十四五”交通运输行业科学发展,助力宜春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统筹安排投资和拟定重大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规划范围为宜春市全域,规划对象包括铁路、公路、内河、民航、邮政和城市客运管理,涵盖基础设施、客运服务、现代物流、交通信息化、绿色交通、安全应急、深化改革等方面内容。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十三五”时
6、期,是宜春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时期。宜春市交通运输业紧抓“一带一路”和脱贫攻坚等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积极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综合交通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1交通基础设施稳步发展,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铁路建设跨越发展。截至2020年底,宜春境内已建成运营的铁路有6条,分别是沪昆高铁、沪昆铁路(浙赣复线)、京九铁路、向莆铁路、昌吉赣客专、浩吉铁路,铁路总里程515.04公里,其中普速323.7
7、公里,高速铁路191.34里,覆盖袁州区、樟树市、丰城市、高安市、上高县、宜丰县和铜鼓县。2019年,浩吉铁路及昌吉赣客专相继建成通车,极大的便利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及货物的运输,常岳昌铁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铁路的快速发展为宜春向东融入大南昌都市圈,接受长三角经济区辐射,向西连接长株潭城市群,向北进入武汉城市圈,向南接洽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有力支撑。公路网络逐渐完善。“十三五”期间,积极实施公路通达工程,网络连通度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7272公里,比2015年底(18740公里)增加约8532公里,增加45.5%,全市公路网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别达到146.1公里/百平方
8、公里和45公里/万人,全市公路乡(镇)通达率及通畅率均达到10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及通畅率均达到100%。稳步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十三五”期间,东昌高速、铜万高速、铜万宜丰联络线相继建成通车,建成总里程达到172公里,全市高速公路总运营里程达806公里,位居全省前列,“三纵三横两联”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三阳至新田绕城高速、宜春至遂川高速已经开工建设。国省道路网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底,宜春市域有7条国道,26条省道,国省道总里程达到2509公里,国省道公路网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别达到13.4公里/百平方公里和4.1公里/万人,普通国省道二级以上比例达76.1%,比“十二五”末提
9、升14.0%;普通国道一级比例达32.5%,比“十二五”末提升8.2%;普通省道二级以上比例达67.7%,比“十二五”末提升20.5%,普通国省道公路网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及安防工程总里程13606公里,截至2020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3957公里,乡(镇)至行政村已全部通水泥路面。基本实现全市25户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为全面实现小康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内河水运全面升级。“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宜春港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获省政府批复。截至2020年底,辖区内现有等级通航河流409.9km,其中赣江81km三级通航,袁河(赣江支流)53.
10、5km四级通航,31km六级通航,锦河(赣江支流)75km六级通航,12km七级通航,157.4km八级航道。丰城龙头山航电枢纽的建成通航,为赣江整体实现三级通航打下了基础。民航发展稳中向好。宜春明月山机场是赣西地区目前仅有机场,现有9条航线,18个通航城市,2019年实现旅客吞吐量77.78万人次,同比增长21.6%;货邮吞吐量343.9吨,同比减少16.1%;起降8112架次,同比增长16.2%,全年航班平均客座率达84.99%。2019年10月,机场站坪扩建工程顺利竣工,缓解了现有航运客流压力,机场现有3座廊桥,11个停机位,二期扩建项目已经省发改委立项批复,总投资约29亿元,拟于202
11、3年开工建设。枢纽体系逐渐形成。“十三五”期间,宜春市通过将铁路、公路、航空枢纽、港口码头与城市交通进一步衔接,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宜春市作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有所提升。铁路枢纽方面,宜春现在拥有宜春站、宜春西站、樟树站、樟树东站、丰城站、丰城东站、高安站、上高站、宜丰站、铜鼓站等10个铁路客货运枢纽。公路枢纽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一级客运站3座、二级客运站11座,三级12个,四级18个,五级11个,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城乡客运场站体系。航空枢纽方面,宜春机场客运量稳步增长,靖安通用机场建设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港口码头方面,改变了原有码头“老、小、散”的局面,
12、提升了码头的泊位等级和能力,樟树水运口岸作业区码头改扩建工程完成交工验收,樟树港区河西作业区综合码头、五码头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截至2020年底,宜春共有生产性码头8座,岸线总长843米,泊位总数23个,其中1000吨以上泊位2个。养护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建立健全了以县乡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逐级落实养护管理机构、人员责任。上高县、靖安县、樟树市、万载县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十三五”期间,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及安防工程建设里程13606公里,完成新(改建)危桥和独立桥573座,完成总投资额81.45亿元。2运输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提质增效取得重要成果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平稳发展。2020
13、年,全市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2624.42万人、27246.57万吨;铁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280万人、57万吨;水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6万人、2946万吨;明月山机场起降飞机架次5126次,旅客吞吐量41.1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6.9吨。总体上,公路运输主导地位明显,十三五期间,客、货运输总量分别占全社会客、货运输总量的92.34%、89.20%。表1“十三五”宜春市客货运量和客货运周转量完成情况指标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客运量(万人)铁路145.96173.97199.31405.43280.00公路4163.004096.003844.00
14、3583.002624.42水运10.40/4.109.986.00民航47.0054.2763.9877.7941.12总计4366.364324.244111.394076.202951.54货运量(万吨)铁路118.12121.40124.83136.9757公路18764.0021085.0024073.0026029.0027246.57水运2493.602644.202646.502902.602946.00民航0.030.040.040.030.01总计21375.7523850.6426844.3729068.6030249.58客运服务发展成效显著。重点加密开往长株潭地区、东
15、部沿海地区等方向的铁路客运班次,实现了与上海、广州、深圳等方向及周边多个城市铁路客货运输。公路客运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全市客车通省际班线641条,市际班线121条,县际班线363条,形成线路通达全国多个地区的客运班线服务体系。加快打造城乡一体化道路客运体系,通客车的乡镇节点数量达156个,开通率达到100%;全市2236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客车,通达率100%,满足了城乡居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公交优先逐步落实。“十三五”期间,建成城南公交综合场站、渥江综合场站两处中心城区公交场站。新改建公交站台185座,建设站台安全护栏268组。宜春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总体规划(20182035年)已经编制,待市政府
16、审批。新开21条公交线路,线路延伸32条,调整线路29条。新增公交车辆404辆,完成128个租赁自行车停放站点建设。现代物流水平稳步提高。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推动了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商贸服务业、现代农业等融合发展,提升了中心城区现代物流业的聚集力和辐射力,增强了宜春物流在赣西物流区的竞争力,将宜春市打造成了沪昆物流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湘鄂赣区域性的现代物流和商贸中心、赣西地区物流产业中心城市。截至2020年底,宜春市全市各类物流企业3000家余,共有A级物流企业55家,其中4A级物流企业51家,数量居江西省首位,形成了一批与主导产业融合发展的专业化物流企业。邮政及快递业快速发展
17、。“十三五”期间,宜春市邮政业持续快速增长,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提高。2020年,全市邮政企业和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12.8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5.86%,业务总量完成19.7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35.09%。全市快递服务业业务收入完成6.27亿元,同比上年上升45.38%,业务量完成5533.36万件,其中同城业务量完成709.63万件,异地业务量完成4815.93万件,有力地促进了商品流通、拉动了居民消费、吸纳了就业人口。全市乡村站点实现全覆盖,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有序推进。3支撑保障能力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推动智慧交通建设。
18、不断提升ETC安装使用便利性,着重提升ETC客车安装率和使用率,在籍汽车ETC安装率达到80%,高速公路入口通行车辆ETC使用率达到90%。开展了科技示范路的建设,对于路堑高边坡、桥梁进行预警监测,采用弯道预警系统、路面结冰预警及处理系统增强道路的安全性能。全市5800多辆在线营运状态危险品运输车辆已经全部安装4G视频动态监控系统,并升级安装车辆主动安全防御系统,对驾驶人员操作行为做到实时动态监控。在现有IC卡收费系统、智能化调度系统的基础上,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公交系统进行改造,以网上充值、手机扫码支付为依托,促进出行者、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以及交通环境各要素的良性互动,初步形成了信息化、智能化
19、、社会化的新型城市公交系统。全面加快绿色交通建设。加速推广新能源车辆应用,全市城区范围内出租车辆,公交车辆实现100%绿色化改造,运输污染水平持续降低。宜春市政府与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深入合作,公共自行车系统已运营得较为成熟,截至2020年底,市城区共投放3000辆带桩公共自行车,日均使用量达600辆次。有序推进高速公路沿线路域环境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积极推进绿色养护,持续提高废旧路面、沥青等材料再生利用能力,公路养护、加宽改造、交安设施废旧材料回收率、循环利用率加快增长。交通安全应急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
20、方针,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九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月”、“平安交通三年行动计划”、“防风险保平安迎大庆”、“ 消防安全执法检查专项行动”等工作,建立安全风险管控“一图一牌三清单”机制。着眼于安全生产管理“全域一体化”要求,引进第三方监控平台开展“互联网+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有效地降低道路运输安全事故风险。加强渡船日常渡运维护,强化渡口渡船安全管理,深入推进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和危桥改造等工作。应急保障体系持续完善,突发事件联动与应急预案、应急救援机制基本形成。(二)存在问题“十三五”期间,宜春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1综合交通网络服务能力仍显不足综合
21、运输通道建设仍需加强。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对于宜春的覆盖范围有限,上海至瑞丽国家综合运输通道从宜春市域南部穿过,仅覆盖丰城市、樟树市、袁州区,北京至港澳综合运输通道则仅覆盖丰城市。宜春北部县市未形成综合运输通道,南北向通道交通方式单一、对外连接性差,综合运输通道的能力仍显不足。铁路发展不均衡。目前,宜春市既有铁路网络覆盖面积较小,万载、奉新、靖安无铁路经过,发展不均衡;南北向铁路有京九铁路、昌赣高铁、浩吉铁路,但京九铁路、昌赣高铁只经过宜春东南角的丰城市和樟树市,浩吉铁路虽经过铜鼓县、宜丰县、上高县,但只有货运服务,未开通客运,宜春市包括中心城区的大部分区域均无法实现铁路南北通行,严重影响宜春与
22、粤港澳大湾区及长江经济带的沟通连接,铁路路网布局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公路路网规模和等级仍待提升。截至2020年底,宜春市公路人口密度为45公里/万人,在周围5个地市(萍乡市、新余市、九江市、宜春市、南昌市)排名第三;公路面积密度为146.1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周围5个地市中排名第四,仅高于九江市;等级公路占比98.5%,在周围5个地市中排名第一;普通国省道二级以上比例76.1%,在周围5个地市中排名第四,仅高于南昌;县道三级以上比率为56.9%,在周围5个地市中排名第四,仅高于九江;乡、村道双车道比率8.0%,在周围5个地市中排名第三;对比而言,宜春市公路网络的规模、等级在周围地市中排名
23、靠后,存在规模相对较小、路网等级相对较低的问题,公路路网规模和等级有待提升。表2 宜春及周围地市公路规模、等级情况表地域分类江西省南昌市宜春市萍乡市新余市九江市公路人口密度(公里/万人)42.721.445.048.142.448.1公路国土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126.2165.3146.1243.7159.7125.7等级公路占比(%)97.3896.8798.597.4897.1297.12普通国省道二级以上比例(%)73.066.076.188.882.482.6县道三级以上比率(%)55.362.656.966.568.449.8乡、村道双车道比率(%)6.499.148.006.
24、7212.535.51公路路网连接不畅。市域范围部分县不能实现南北向高等级公路快速通行,北部地区路网密度与等级整体较中南部地区低,路网发展不均衡,联系不畅;国省道、农村公路仍存在断头路现象,公路干线网大循环、村与村之间的小循环尚未形成。水运优势尚未发挥。“十三五”期,宜春市辖区内航道疏浚取得巨大进展,龙头山航电枢纽建成,赣江已实现级通航,最大可通过船舶为1000吨。但受限于宜春港现有港口功能单一,服务水平较低,现有货运码头除樟树港区河东作业区和丰城港区曲江作业区集疏运条件相对成熟外,其余大多散布在赣江沿线大堤之外,以公路和水运中转为主,无专门的集疏运通道,货物进出基本靠在堤顶道路直接开口与城市
25、各路网络相连,对城市交通的干扰较大。境内的袁河、锦江受限于跨河桥梁的通航净高有限,河道淤积等问题,无法实现高等级通航,水运优势尚不能充分发挥。民用航空网络仍待扩展。宜春明月山机场是赣西地区唯一一个机场,需满足赣西地区宜春、新余、萍乡三个地区将近860万人的航运出行需求,数据显示,2019年旅客吞吐量77.78万人次,同比2018年增长21.6%,并呈稳定增长趋势;起降0.81万架次,同比增长16.2%,呈稳定增长趋势,“十四五”期间航运需求将进一步提升,现有的机场受限于航线、运力限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要,航空网络仍待扩展。综合交通客货运枢纽布局待完善。宜春市作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6、仅袁州区、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依托于高铁站、机场,形成铁路、公路综合客运枢纽或民航、公路综合客运枢纽,覆盖有限,无法实现公路、铁路、民航、公交客运“零换乘”;现有物流园、码头、铁路等货运场站相距较远、联系不紧密、缺乏有效的衔接,尚未形成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综合货运枢纽,难以适应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综合交通客货运枢纽布局待完善。农村客运站覆盖不足。农村客运站是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支撑,现有农村客运站覆盖不足、功能单一、使用程度较低,与公交线路衔接度不够,部分建成之后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无法满足资源集约和出行便捷的需求,农村客运站的覆盖率待进一步提高,功能待进一步完善。2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效率
27、有待进一步提高客运服务水平仍待提高。客运企业公司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客运企业多、小、散,特别是农村客运企业多数是挂靠经营,客运企业的服务品牌意识有待加强;旅客运输服务方式单一;综合枢纽布局有待优化;公共交通运力投入不足;城乡客运一体化程度不够,客运站使用程度不高,尤其是农村客运站建成之后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农村班线服务质量差,与公交线路衔接度不够,群众出行还存在不便;网络科技应用不足,尤其是公路客运网络售票稳定快捷性、网络信息发布等都有待加强。货运发展速度仍然滞后。货运企业主体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引导行业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简单的货物运输,没有形成现代物流经营模式,甩挂
28、运输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危险品运输车辆随意停放问题突出。服务产业配套有待加强。维修行业方面,缺少长远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脱节,维修企业随意布局,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能力水平偏低,成为制约维修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驾培行业方面,驾校管理不规范,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教练员素质偏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行业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交通从业人才短缺。近年来,随着宜春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和大发展,交通行业人才发展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人才结构的不尽合理,高学历和高技能人才的相对短缺,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人才相对匮乏,城市的整体人才吸引程度不高等。信
29、息技术应用不够。信息设施建设滞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进度,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的投入制度保障不足,制约着交通信息化发展;信息服务水平、对外服务信息实时性及可用性有待提高、服务手段有限,交通诱导分流等交通信息内容不能完全满足交通出行者的需求。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安全设施不足,其中大量农村公路等级水平低,安保设施少,农村公路养护难问题日益显现。应急能力落后,许多地区没有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救援队伍缺乏,救援场地和设备不足,救援经费预算不多,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4交通管理体制尚不健全,资源要素制约严重跨部门协调沟通水平还需加强。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涉及交通
30、、发改、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制度化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之间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协调、不衔接的问题,多头管理导致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困难,衔接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建设项目推进缓慢,影响了各种运输方式自身优势和综合运输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行业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交通管理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结合程度较低,管理力量散弱、执法效率不高等现象仍然存在。资源要素刚性约束凸显,建设项目投融资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趋紧、生态环保效能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理念仍待进一步转变。此外,投融资体制、公路建设养护等交通
31、运输重点领域改革也有待深化,交通运输法治政府建设仍需推进。二、发展形势(一)发展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家将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江西省将进一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重要要求,按照“政治引领、创新驱动、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兴赣富民”工作方针,在“十三五”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宜春市将继续推进“融入大南昌、紧密衔接长江经济带、对接长株潭、融通粤港澳”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2、建设,进一步提高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积极参与“大南昌都市圈”建设,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为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江西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对宜春市“十四五”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落实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宜春发挥区域交通枢纽作用2018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
33、、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西考察,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更大功夫,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更大功夫,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十四五”期间,宜春交通应牢牢把握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机遇,牢牢把握江西毗邻长三角、海西、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加快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构成的
34、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强向外对接,以“东进”“南下”为主导方向,更加紧密地融入大南昌都市圈,并与长三角、粤港澳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接轨,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同时,发挥其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开拓腹地广阔的“北上”“西出”两个方向,加强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战略框架下的区域合作,建设成为内陆双向开放的新高地。2江西推进交通强省战略需要宜春协同发展2018年江西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着力打造“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的新格局,以融合一体的大南昌都市圈为引领,以沪昆、京九高铁经济带为驱动轴,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赣东北开放合作、赣西转型升级为三大协同发展区,形成层次清晰、各
35、显优势、融合互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020年11月18日,江西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意见,提出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国前列的交通强省,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提供坚强支撑。“十四五”期间,宜春交通发展应充分把握宜春在江西省“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的新格局中的定位,加快完善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普速铁路等多层次集疏运体系,使宜春成为江西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通道的重要关键节点,充分利用宜春高铁交会、通江达海、路网密集的区位交通优势,向内加快区域融合,向外加大与长三角、长株潭、成渝等城市群的
36、联通合作,把宜春打造成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绿色产业集聚区,使宜春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城乡融合一体、创新创业活跃、生态宜居宜游新城市。3宜春市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交通贡献力量宜春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35年,宜春市的远景目标是: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宜春市主要目标是: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全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加速中心城区强起来、县市区跑起来、大宜春立起来步伐,加快建设综合实力强市、绿色发展大市、文明幸福城市,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宜春市国民经济
37、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还提到,将宜春打造成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加快构建现代高效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陆水空多元立体、无缝对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冷链物流骨干网络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加强农商互联,促进产销有效顺畅衔接。“十四五”期间,宜春交通发展应围绕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目标,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的作用,努力实现把宜春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的目标。4人民满意交通需要宜春综合交通迎来新发展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波谲云诡,尤其
38、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下,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国家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全球需求市场萎缩态势更加明显,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增大,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明显增加。2020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增长。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是宜春市适应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主动适应双循环发展格局,要求宜春市交通运输业在“十四五”时期按照适度超前、统筹协调等原则,保持合理投资增速和一定的发展规模,开展高质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业在扩大供给与需求、促进投资与消费的双重
39、功效,促使交通运输业主动发挥稳增长作用,全力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切实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作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迈入现代化。(二)需求分析1客货运输总量保持稳步增长“十四五”期,宜春市综合运输网络将基本形成,经济发展将进入新阶段。客运方面,伴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产生的消费性出行需求,市域人均出行次数将大幅增加,出行范围继续向外延伸,旅客接待量不断增加,客运总量和周转量将延续较快发展的态势。货运方面,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推进,产业集群效应和城镇聚集效应将大幅度增强,快捷化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带动货运总量和周转量
40、继续保持增长的发展势头。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根据宜春综合交通运输结构发展现状和“十四五”期发展趋势与要求,预计全市客货运输增长率将总体保持稳定。预测至2025年,全市客货运输年均增速分别为2.6%和3.9%,客货运输总量分别达到4754.88万人和36569.37万吨。表3 “十四五”期宜春客货运输总量与客货运输周转量预测指标2019年2025年年均增速(%)客运量(万人)4076.204754.882.6货运量(万吨)29068.6036569.373.92综合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根据“十三五”期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形势,预计“十四五”期,铁路、公路、水运
41、和民航客货运输结构将基本保持稳定。考虑公路运输方式的灵活性以及旅游、休闲等个性化私家车出行需求,公路运输方式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但客货运输分担率将有所下降。伴随宜春市综合交通运输网逐步完善,尤其是赣江航道、港口整治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结构性调整、旅客对铁路出行需求的大幅增加,铁路运输地位将大幅度提升,水上旅游客运比例也将不断提高。随着宜春产销速度加快和城市经济结构升级,区域间物流量将急速增长,大运量、低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依然旺盛,铁路和水路货运服务需求将更为旺盛。综合考虑宜春综合交通运输结构发展现状和“十四五”期发展趋势与要求,结合客货运输总量增长趋势,预
42、测至2025年,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客运量占全社会客运量比例分别为19.72%、77.64%、0.30%、2.32%,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例分别为8.86%、77.83%、13.31%、0.001%。表4“十四五”期宜春客货运结构预测运输方式客运结构货运结构客运量(万人)分担率(%)货运量(万吨)分担率(%)铁路937.7819.723240.158.86公路3691.7577.6428461.2377.83水路15.000.304867.9513.31航空110.352.320.0430.001合计4754.8810036569.37100三、“十四五”整体思路(一
43、)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五个推进”的根本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按照交通强国建设总体要求,坚决贯彻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建设交通强省总体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智慧、绿色
44、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全力建设南北双向畅通、东西双向开放、枢纽集疏便利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成能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人民满意的交通,使交通运输成为宜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引擎,支撑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为打造江西综合实力强市奠定坚实基础。(二)规划原则稳中求进,适度超前。继续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努力实现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发挥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支撑和先行引领作用。统筹协调、提质增效。着眼全局、统筹谋划,推进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统筹建设、养护、运
45、营、管理各环节,推动交通发展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效率和发展质量。以人为本,扩大供给。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关键通道、重要枢纽和重点领域建设,集中突破发展短板领域和薄弱环节,全力支持农村地区发展,满足各类特殊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人享其行、货畅其流。科技创新、智慧引领。始终把技术创新放在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核心位置,积极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完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提高行业综合治理能力,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创新的发展
46、新路径。安全可靠、绿色集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坚守红线定位和底线思维,着力构建交通运输安全发展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用集约、循环、可持续的方式开展交通建设和运输服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发展思路以交通强国、交通强省战略为统领,按照“畅通道、优网络、强服务、高质量”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畅通道”,强化与周边经济组团的衔接。立足宜春市作为东联大南昌都市圈、西接长株潭城市群、南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完善以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形
47、成与大南昌都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直连、与粤港澳大湾区快速衔接的多路径、多层次、高速度通道群,持续提升区域竞争力,强化宜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优网络”,完善市域内部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服务“合纵连横,串圈组环,一体两翼,双匙联动,三线共荣”城镇空间发展格局,推进国省道三级贯通、重要经济节点贯通、乡镇三级贯通,完善县乡公路网络,统筹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补齐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短板,推动市域经济快速发展。“强服务”,全面提升物流运输服务品质。聚焦货运物流体系建设,围绕运输结构调整,打造以国家物流枢纽为骨干,省级重点发展物流枢纽为支撑,省级培育物流枢纽为补充的多层次货运物流枢纽体系,强化区域物流服务网络,推动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高城乡物流服务水平,实现区域物流运输服务能力、服务品质的跨越式提升。“高质量”,打好交通现代化发展基础。更加注重客运服务提升,全力优化客运出行服务。更加注重“交通+产业”融合,创新交通领域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智慧交通建设,持续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更加注重绿色交通建设,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更加注重交通安全建设,全面提升交通系统安全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