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7 ,大小:203.50KB ,
资源ID:9055925      下载积分:1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90559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赣州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为本站会员(13426650027)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赣州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

1、赣州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赣州市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需求,统筹赣南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全面推进健康赣州建设,加快建设革命老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根据国家、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和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全市“十四五”全面推进健康赣州建设,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相关政策和安排相关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一、规划背景(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十

2、三五”期间,赣州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引领下,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机制保障;健康扶贫工作强力推进,为决胜脱贫攻坚构筑起坚实健康保障;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等供给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实现,为促进赣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健康保障。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沉着应战、科学处置,为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1.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8.51/10万,婴儿死亡率为2

3、.4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15,均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2.坚持生命至上,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紧紧扭住“防控”和“救治”两个关键环节,认真落实“四早”措施,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研判疫情形势,科学精准有力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全市自2020年1月24日出现首例确诊病例以来,仅用9天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21天实现新增确诊病例“归零”,42天实现确诊病例“清零”,6个县(市、区)未出现病例,307名援鄂医疗防疫人员出色完成驰援任务。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得到国务院疫情防控指导组、中办国办复工复产调研工作组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3.强化政策创新,健康扶贫工作目标全面实现。在全国率先实

4、施农村贫困人口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制度,创新“四道保障线”“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政策措施,健康扶贫工作在全国作经验介绍并在全省推广。贫困人口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基本实现兜底保障,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贫困人口10种大病实行免费救治,全市累计救治31.83万例;将25种大病纳入专项救治,全市累计救治贫困患者3.6万例。截至2020年底,全市44万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全部脱贫,对全市的脱贫贡献率在42%左右。4.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供给能力持续提升。2015-2020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4.23张增长到6.03张,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从1.37人提

5、高到2.1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从1.73人提高到2.63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从0.49人提高到1.45人,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42.55%、53.28%、52.02%和196%,医疗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赣州市人民医院、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功迈入全国地级城市综合医院百强,取得全省历史性突破。全市三级医院数量从7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6所)增加到19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8所),优质资源得到扩容。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640所,其中医院124所,乡镇卫生院32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7所、村卫生室6811所,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构建起了乡村30分钟

6、、城市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看病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5.综合医改工作深入开展,试点示范作用有效发挥。全市共组建紧密型医联体37个、专科联盟6个,组建家庭医生团队3000个,覆盖医疗机构593个。组建了以赣州市人民医院、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赣州市立医院为牵头医院的城市医疗联合体,并实行统一的“一体化”管理。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强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创新推进全市卫生人才双向交流。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提高至31.1%,药占比控制在28.6%,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次均费用涨幅控制在5%以内(分别为263元和9132元),平均住院日缩短至7.7天。我市因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绩突出,

7、三年内两次被国务院评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典型案例,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医改考核“五连冠”。6.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传承创新取得新进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17所中医院,其中三甲中医院1所、三乙中医院1所、二甲中医院14所。赣州市中医院建立了首个国家级中医传承工作室,牵头组建了赣州市中医医疗联合体。兴国、会昌、上犹等一批县级中医院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全市8名中医师成为“江西省名中医”,20名中医师成为“江西省基层名中医”。7.健康服务业加速发展,产业融合提质释放新动能。全市成为第一批5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之一。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

8、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赣州市建设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实施方案赣州市安宁疗护国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系列文件,将涉及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医疗机构设置纳入全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市投入使用医养结合机构47家,安宁疗护试点机构45家。积极培育健康养老新产业、新模式,推进“旅游+健康养老”、“生态+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社会资本办医政策扶持效应逐步显现,多元办医格局初步形成。8.全面开展“放管服”改革,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取得新成效。全面梳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放管服”改革有新突破。创新开展了卫生健康领域普法,“七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市卫健委连续五年被评为法治赣州先进单位。全面推行

9、行政执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大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力度,全市案件查办总数连续四年排名全省第一,严厉打击了卫生健康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有力护佑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十四五”时期是赣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奋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关键阶段,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既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又面临新问题、新挑战。1.落实健康优先发展,强化健康基础地位。健康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同纵深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建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有效深度

10、衔接,已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重大疫情防控实践进一步深化了统筹发展与安全,协同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和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落实健康优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落实个人健康主体责任,强化城乡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夯实健康根基。2.应对复杂多样风险,保障公共卫生安全。赣州市位于赣粤闽湘四省交际地区,处在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阶段,人口体量大,内外交往频繁,面临健康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新发传染病和地方病风险交织、公共卫生风险防控地理空间跨度大等不利因素。特别是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生产力布局、

11、人口流动和集聚给维护城乡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新挑战,对跨区域监测预警、保障体系、应急协同处置、精细化防控能力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常见精神障碍与心理疾病人数逐年增多,职业健康、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挑战依然突出。3.城市战略定位升级,创新融合发展加速。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加快打造革命老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卫生健康事业现代化面临历史性机遇。进入“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和内外部人才、科技、信息化等要素融合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两城两谷两带”产业布局动能加快释放,医教研产协

12、同一体化发展平台有望进一步提升。4.经济社会加快转型,高品质健康需求增长。近年来,赣州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民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区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人民群众更高品质、更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快速释放,优质资源和服务压力加大,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更加迫切要求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预计到2025年,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11.57%,失能、半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8%,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需求快速增长给加快补齐服务短板带来新挑战。应当看到,与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赣州市卫生健康

13、事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与保障能力不足,与有效应对快速城镇化和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风险的要求不相适应,平急结合、快速转化能力不足。二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依然短缺。截至2020年底,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3.34%、72.41%、78.74%;“高峰”不高,“龙头”不强,学科水平和发展后劲不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仍为空白,市属高水平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与周边地市及其他革命老区高水平医院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基层能力亟待提升。县(市、

14、区)域之间医疗资源仍不平衡,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短板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分诊和健康管理能力不足。四是卫生健康治理现代化任务仍然艰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有一些亟待攻克的难点堵点问题,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仍待增强,部门间、医疗机构间以健康为中心的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形成。全社会健康意识和城乡居民健康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增强。健康产业特色优势不突出,创新聚集效应不强。五是卫生健康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足,卫生健康系统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发展基础还较薄弱,对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发挥不够。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

15、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二十四字”工作思路,紧扣市委、市政府“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健康赣州建设,以全面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主题,以建立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为两翼,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医学学科、临床专科和信息化建设为关键支撑,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广

16、泛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全面提升城乡公共卫生保障和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卫生健康事业与产业协同互促,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卫生健康现代化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节点,实现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强化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领导,牢记初心使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继承发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红医”精神,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7、加快建立完善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各项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与赣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协同发展。坚持预防为主,共建共享。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创新医防协同、平急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织牢城乡区域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加大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向公共卫生领域倾斜力度,强化个人健康主体责任,推进全面社会健康管理,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坚持系统整合,促进均衡。着眼于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和“桥

18、头堡”建设全局,聚力优化资源要素结构与区域布局,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整体效能。深化卫生健康系统集成联动改革,坚持“市级引领、县强、乡活、村稳”的改革思路,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城乡均衡布局,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提高县域基层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加快卫生健康发展方式和服务模式转变。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提级赋能。统筹内在支撑条件与外部发展环境,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推动全市卫生健康发展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医教研产协同创新平台载体,推动建立“输血”

19、平台,大力引进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强化要素支撑保障。聚焦优势学科和人才,大力培养引进人才,增强自身“造血”机能。强化健康事业与产业双轮驱动,激发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活力,提升卫生健康发展能级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立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公共卫生保障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医疗服务高地、高峰建设取得突出进展,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健康城市与健康村镇建设深入开展,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促健康、筑安全、提质

20、量、调结构、优布局、增动能、强治理”目标,力争打造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基本建成革命老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1.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改善。全市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6岁左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同比例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人口素质持续改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5%以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9.9%以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取得标志性进展。2.公共卫生保障和服

21、务能力持续提升,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能力有效增强。织密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和隔离墙,重大传染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明显提升,重点疾病和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能力持续巩固,保持法定传染病疫情总体平稳。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婴幼儿、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健康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取得新进展,主要医疗养老服务能力指标超过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平均水平。3.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立与革命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城乡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以国家

22、区域医疗中心等高水平医院为引领,以县域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域内医疗高地辐射带动作用大幅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传承创新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县域基层服务能力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力争实现常住人口30万以上的县(市、区)都有达到城市三级医院水平的县级医院,全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均等化和同质化迈上新台阶。4.卫生健康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取得标志性成果,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推进赣州市与广东省知名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对接合

23、作,引进青年杰出医学人才等高端顶尖人才和一批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大力引进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级学科主委来赣州设立工作室。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打造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省级领先学科。5.以康养产业为标志的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基本建成“一核四区”康养产业格局,建设一批高端健康养老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综合产业体,打造国内知名的养生养老基地。推动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支持各县(市、区)开展创建国家全民健身运动模范县(市、区)活动。6.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卫生健康体系发展方式和管

24、理模式转变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健全完善,卫生健康执法监督队伍能力显著提升,在健康影响评估评价制度建设等方面有新探索。赣州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主要指标领域主要指标单位2020年2025年目标指标性质健康水平与健康生活人均预期寿命岁78.6预期性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孕产妇死亡率/10万8.5112预期性婴儿死亡率2.465预期性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156预期性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1.4625预期性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5预期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80.36、74.1681、75预期性疾病防控以乡(镇、街道)为单

25、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1590约束性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3.4215预期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10万58.2255预期性全人群HIV感染率%0.03220.15预期性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县级以上疾控中心具备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比例%100100约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覆盖率%98100预期性医疗卫生资源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6.037.5预期性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12.6预期性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633.1预期性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1.453约束性健康服务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数个02预期性产前筛查率%7275预期性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97.69

26、8预期性县(市、区)规范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覆盖率%100约束性二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天7.597.4约束性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3.5预期性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化健康管理服务率%7072预期性健康保障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25约束性健康产业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年均增速%7预期性注:标注“”栏为当前未统计或无法提供相应年份数据。三、主要任务(一)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治,打造区域公共卫生中心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平急结合”方针,织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大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力度,探索建立疾控机构与医院

2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加快补齐重大疫情防控短板弱项,改善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检测、应急响应、救援处置能力,建设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和辐射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提升市级传染病医院和县级传染科能力,全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水平得到显著增强。1.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动市、县级疾控中心改革发展,明确疾控中心为公益一类职责定位。进一步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推动市、县两级疾控中心融入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流程,根据任务定责定编。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明确市、县、乡疾控职能定位,强化属地化管理。

28、强化医疗机构疾控工作职责,落实跨机构协同配合。筑牢“第一道防线”,强化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职责,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街道)联防联控机制。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公共卫生科,确保各项公共卫生任务落实到位。按照分级管理原则,推行疾控中心考核科室、科室考核科员的两级考核机制,激发调动疾控机构人员队伍积极性。2.提高城乡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预警、响应、指挥和救治机制,完善重大疫情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早期预警和响应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

29、制。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和各县(市、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健全防治结合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促进医防融合发展。建设卫生应急作业中心,搭建卫生应急作业管理系统平台和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指挥能力。保障卫生监督机构执法用车,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动性和灵活性。3.提升紧急医学救援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加快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救援队伍建设,到2025年,建成市县两级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构建空地联动的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在全市组建一支响应迅速、素质优良、技能熟练、战斗力强的空地卫生应急处置队伍,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依托市人民医院、

30、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市第五人民医院建设职业中毒与核辐射事故医疗救援基地,构建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医学救援体系。加强卫生应急装备标准化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规范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建立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城市卫生应急联席机制,争取建设江西省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赣州分中心,建设危急心血管疾病综合救治体系和区域性创伤急救中心。依托市人民医院按照国家级创伤急救中心标准创建高水平创伤急救中心,依托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市第五人民医院建设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承担区域内重大疫情急危重症救治,辐射带动县域救治能力提升。依托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探索建立省域公共卫生中心,提高监测预警和现场处置能力。4.改善提升公

31、共卫生安全基础条件。探索建设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推动县(市、区)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标准化建设,支持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规范化建设,支持呼吸科等学科建设。按照疾控机构建设标准,加强市、县、乡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市疾控中心易址新建。健全市级疾控机构学科体系,新设立质量控制科、微生物检验科、理化检验科,单独设立慢性病预防控制科。强化县、乡疾控机构建设,定向培养县、乡级疾控人员。根据工作需求,在县级疾控机构增设学校卫生科、艾滋病预防控制科、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地方病慢性病预防控制科等业务科室。推进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加强检测服务能力建设。与本地高等

32、医学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基层公共卫生医师,为县、乡落实健康赣州建设储备人才。加强资源整合,构建公共卫生数据交换平台,整合传染病、慢性病、卫生监测、免疫规划、应急指挥协同管理。专栏1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市公共卫生应急中心项目。建设集疾控中心、医疗急救中心、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健教中心为一体的市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建设市疾控中心应急业务大楼项目,完善菌毒种库、P3实验室等建设。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建设项目。依托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设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市第五人民医院建设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在县级综合医院建设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科),设置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和病房。公共卫

33、生基础设施改善提升项目。市人民医院开展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开工建设转化医学大楼项目,建设赣州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建设国家级创伤急救中心。市第五人民医院新建1栋4.8万平方米、597张床位、总投资5.88亿元的传染病重症大楼项目,新建1栋总建筑面积3万平米、200张床位、总投资1.96亿元的传染病重症大楼附属工程。市皮肤病医院新(改、扩)建1栋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新增床位120张,总投资0.75亿元的皮肤病综合大楼建设项目。新建信丰县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新(改)建南康、赣县、信丰、大余、上犹、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兴国、宁都、于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赣州经开区、赣州蓉江

34、新区等19所县级疾控中心,建设业务大楼、检验检测大楼、卫生应急作业中心和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及配套设施。改(扩)建南康、赣县、信丰、大余、上犹、安远、龙南、定南、兴国、宁都、于都、瑞金、会昌、寻乌、石城等15所独立的皮防所。改(扩)建南康、兴国、宁都、于都、瑞金、石城等6所独立的结防所。各县(市、区)依托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建设相对独立的感染楼或感染性疾病病区。(二)强化社会健康管理,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积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及疾病谱变化,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全面推进健康赣州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更加注重健康危险因素特别是生活行为方式和自然社会环境因素

35、的综合治理和早期筛查、干预、管理,进一步强化个人健康主体责任,开展精准有效的健康教育,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提高个体健康生活管理能力,从被动应对健康问题转变为主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强化全面社会健康管理,加快在全市范围形成有利于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1.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加大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支持力度。根据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要求,建立健全由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和网络,实现县(市、区)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机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县级以上公共卫生机构的健康教育机构全覆盖。将健康教育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支持健康教育基

36、地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购置。深入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健康科普讲师队伍,广泛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巡讲活动;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健康促进县(市、区)建设;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完善全省首个市级健康科普传播平台。实施公民应急救护技能提升工程,加大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培训力度。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各级健康促进县(市、区)建成率达到25%以上。2.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和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丰富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37、,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管理机制,聚焦重点场所,落实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市场、车站、家庭等各类生产生活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等的环境整治。强化农村地区防控措施,定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推进国家、省级卫生城镇创建工作,重点推动定南县、安远县、于都县、兴国县、会昌县、信丰县、上犹县、瑞金市、寻乌县等9县(市)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市)。到2025年,全市新增国家卫生乡镇30个、省级卫生乡镇56个,全市实现省级以上卫生乡镇的比例达到60%以上。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打造卫生城市“升级版”,不断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筑牢健康赣州建设基础。实施以社区、单位、

38、家庭为基础的“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推动将健康政策融入城市规划、市政建设、道路交通、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并保障落实。积极推进健康企业建设,将健康企业建设作为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企业健康文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效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福祉,在每个县(市、区)重点行业建设不少于1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健康企业。3.完善重点慢性病防治策略。依托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强化社区慢性病管理,推进健康支持性环境创建,引导居民加强自我健康管理。逐步开展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点慢性病早期筛查干预与健康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探索建立以健康查体、重点人群筛查和机会性筛查为主要途径的

39、重点慢性病筛查与早诊早治模式。“十四五”时期,全市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4.提升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和营养健康保障水平。加大城乡供水工程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并有效运行供水水质监测系统,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通过现场活动、专家授课、营养课堂、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做好全民营养周暨“5.20”中国学生营养周宣传活动,积极推进“三减三健”专项行动。进一步做好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元素缺乏、部分人群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等问题。试点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创建活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5.促进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

40、。市第三人民医院综合能力争取位列全国地级城市同类专科医院前列,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所精神病专科医院。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扩大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的覆盖面,推进精神障碍患者福利机构建设。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降低患者疾病负担。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100%的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100%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二级甲等民营综合医院设置心理咨询中心或开设精神(心理)科,100%的中心卫生院设置心理咨询中心或咨询室,其他卫生院要创造条件设置心理咨询室。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

41、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6.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将保持人口合理生育水平确定为人口发展的重要目标,优化生育政策,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和环境,积极完善与生育政策相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引导和鼓励按政策生育,促进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合理区间。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市、县两级妇幼保健和儿科机构建设。推进妇幼健康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强生育全程优质服务,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健全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爱

42、和帮扶支持力度。大力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健全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早期教育的政策体系。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3.5个,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三)强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建设区域儿童和老年医疗康养高地以婴幼儿、妇女儿童、职业人群、老年人、残疾人等为重点,扩大适宜优质健康服务供给,满足多样化、高品质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快建设辐射省域及周边区域的儿童和老年医疗康养高地。1.加强婴幼儿早期发展的业务指导。加强家庭健康育儿指导。通过入户指导、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方式,利用传统媒体以及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和互联网的优势,为家长和婴幼儿照护

43、者提供科学养育、早期发展科普服务,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卫生保健的业务指导,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为婴幼儿家庭提供新生儿访视、膳食营养指导、生长发育评估、预防接种、疾病防控等服务。2.加大妇女儿童健康支持力度。围绕妇女儿童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构建防治融合的三级妇幼健康服务体系,确保每个县(市、区)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妇幼保健院。高标准推进孕产保健管理中心、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妇女健康管理中心建设,通过辐射带动,优化全市妇幼健康资源配置,增加高品质、普惠性产科床位和儿科床位供给,改善产科住院分娩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产科儿科疑难病症和危急重症

44、救治能力,提升出生缺陷防治能力。积极协调推动将产前筛查中的唐氏综合征检查、盆底康复及无痛分娩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或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加大对母婴保健法实施的检查执法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3.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加强职业病防治科室建设,具有职业病防治职责的机构应设立独立的职业卫生科并有专人负责职业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健全职业病监测网络,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实现全覆盖,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网报率达到100%、职业病诊断机构报告率达到100%。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推进健康企业建设。4.促进老年人健康。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优先为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完善65岁以上常住

45、居民健康管理服务,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为老年人定期开展体检、巡诊、健康指导和健康评估,并建立健康档案。建立“1+1+N”三级服务体系,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所护理型养老院或突出护理功能的综合养老院。大力开展医养结合,发展康养产业,推进安宁疗护,促进医养深度融合,不断满足老年人需求。巩固提升居家和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圈,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到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场所,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医疗业务协作机制,打造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推动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推动发展居家老人长期医疗照护服务。5.维护农村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健康。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现有健

46、康扶贫政策总体稳定,调整优化支持政策,健全脱贫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群常态化健康帮扶机制。持续推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推动资源下沉,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和质量。持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达标和提质升级建设。大力推进以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及孤独症等五类残疾为重点的0-6岁儿童残疾筛查。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优化就医环境,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专栏2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工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对新建和正在建设的城市居住小区,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10个托位规划、建设婴幼

47、儿照护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并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区和已建成无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的城市居住小区,2025年前要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8个托位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纳入棚户区或老旧小区改造的,要按新建小区的标准,规划设计婴幼儿照护设施,预留托育机构建设用地。到2025年,每个乡镇(街道)建有1个以上公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新建市儿童医院,建筑总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资11.2亿元。市妇幼保健院新建1栋建筑面积约1.49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的妇产大楼建设项目。新(改、扩)建南康、赣县、信丰、上犹、安远、定南、瑞金、会昌、

48、寻乌、石城等10所县级妇幼保健院。健康企业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健康企业建设,将“健康企业”建设作为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企业健康文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效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福祉,每县(市、区)重点行业建设不少于1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健康企业。健康养老能力建设项目。推进赣州国投天同健康养老项目、赣州经开区金凤梅园养老服务中心、南康康养中心二期建设项目、龙南妇幼保健院异地扩建(康养、医养中心)项目、大余明悦森林康养项目、上犹医养中心、崇义阳明正颐康养中心等健康养老能力建设项目。(四)强化基层网底和龙头带动,建成专科优势突出的区域医疗中心以卫生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扩大优质健康资源供给,促进城乡、区域间优质资源配置均衡化,提升疑难病症、危急重症等专科医疗服务均质化水平,做优做精市级医院,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筑牢基层服务网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