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1 ,大小:555KB ,
资源ID:9056017      下载积分:1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90560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九江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规划.doc)为本站会员(13426650027)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九江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规划.doc

1、九江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规划为落实国家及省、市一系列战略部署,进一步促进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根据江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第一节发展基础一、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工业总量扩容提质。“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强市”战略部署,围绕“百千万”总目标,以推进“555”工程、“5+1”千亿产业为主支撑,大力发展工业,推动工业经济稳健前行。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6077.38

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实现利润总额502.9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85户,列全省第二,较2015年增加726户;工业税收实现翻番,达到246.9亿元;新增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2个千亿产业,制造业千亿产业达到4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综合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4%。全市形成了石油化工、钢铁有色、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食品为主体的七大支柱产业。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5.3%、30.0%、22.8%。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20年,全市营业收入过百亿

3、元企业2户,其中:九江石化实现营业收入306.98亿元,九江萍钢实现营业收入237.5亿元,营业收入过10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26户。税收达亿元以上企业16家,较2015年增加10家,其中九江石化遥遥领先,达到100.7亿;亚东水泥位居第二,达8.59亿元;九江萍钢位居第三,达6.57亿元。晨光新材料完成主板上市,实现我市工业企业境内上市零的突破。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2家,省级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3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2家。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十三五”以来,全市坚持“项目为先、项目为大、项目为王”的理念,全力招项目、推项目、成项目,工业投资总量稳居全省第一。创

4、新举办重大工业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16次,累计开工项目1776个,总投资7133亿元。其中,战略新兴产业项目620个,总投资3372亿元,分别占比35%、47%。巨石二期、五星纸业、赛得利(中国)一期、生益科技、心连心、万年青水泥、豪斯特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创新发展增添活力。稳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力夯实“一南一北”两大创新平台和各县(市、区)一平方公里科创园。不断加大科创平台拓展力度,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10家,累计培育潜在独角兽和种子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潜在瞪羚企业27家,累计新增创新平台(载体)211家,其中国家级17家、省级65家、市级134

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0家。推进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成功举办九江市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开园活动暨人才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不断增强产业创新动能。两化融合全面提速。以“两化融合”为抓手,加快工业转型发展,努力实现从“九江制造”向“智能制造”跨越,其中世明玻璃、天赐高新、亚华电子、卡博特蓝星化工、江西兄弟医药等一批 “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不断涌现,九江石化、星火有机硅、巨石玻纤等企业成为全省“互联网+工业”技术应用的“样板”企业。2020年,全市通过国家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4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5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1处;企业上云实现规模以上

6、工业企业全覆盖。园区平台逐步夯实。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园区13个,其中国家级园区2个,重点省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9个。成功创建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数量居全省前列。2020年,全市入园投产工业企业1550家,实现营业收入5127.2亿元,总量列全省第二位,实现利润420.2亿元,从业人员24.4万人。积极推进“五化”园区建设,持续完善园区路网、供水、电力、热力、燃气、网络、雨污管网等设施,建设标准厂房973.5万平方米。绿色制造稳步推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理念,推进工业绿色转型。积极拓展生态园区,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产业,推进项目清洁化,推广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创建绿色

7、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其中九江石化、巨石集团、兄弟医药、星火有机硅、江铜铅锌、诺贝尔陶瓷、明阳电路、扬帆新材料等8家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国能生物发电、亚东水泥等2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工厂;九江经开区、武宁工业园区、永修云山经开区等3家工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园区。此外,国家绿色供应链企业2家,获省级节水型企业称号6家,获评国家绿色设计产品3个。二、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条不健全。一是传统产业占比大,石油化工、现代轻纺、钢铁有色、装备制造、电力新能源五大产业在全市占比近70%,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二是产业发展重点不清晰,部分产业方

8、向不明确,子产业多而散,主链不完善,支链、公共服务链少,缺乏产业链协调能力;三是高端产业集群发展不够,部分非关联产业交叉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创新载体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是短板。一是创新服务平台大多集中于传统性产业,缺乏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重大创新平台;二是企业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投入不足,不少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新产品开发不足;三是产学研结合紧密程度不够,高层次科技人才、技能型人才短缺,供需矛盾凸显。发展环境有待提升,要素支撑力度不够。一是在市场大环境不利因素影响之下,影响企业发展的用地、用工、融资、物流等方面因素仍然存在;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还没有建立内外双循

9、环发展互动共通的商贸体系;三是园区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尤其表现在生活性服务设施方面,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双碳”任务艰巨。一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工业污染治理能力较弱,水体、空气、土壤等环境保护压力与日俱增;二是能耗要求是九江市工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双碳”要求倒逼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腾笼换鸟”。 第二节 发展形势一、机遇从技术层面看,九江市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中科院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环保创新中心、天赐新材料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先后落户我市,九江市工业企业绿色制造、技术改造、智能制造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有力提升了我市研发能力。世界正在进入“智能化时代”,对传

10、统制造产业链、价值链带将来革命性影响,以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这为九江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带来机遇。从产业角度看,九江市拥有石油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钢铁有色、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工业制造产业,门类齐全,良好的工业门类基础有利于制造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同时,九江园区集聚经济效应明显,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荣获中国产业园区创新力百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等荣誉,获批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载体、省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称号。从区位交通来看,九江作为江西省的北大门,是长江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

11、也是江西唯一的沿江港口城市,全省152公里长江岸线全在九江境内。九江是京九铁路、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点,又是四条高速公路、四条铁路的交汇点。武九客专、九景衢铁路、修平高速、都九高速、昌九高速“四改八”建成通车,九江交通优势得到大幅度提升,水陆空交通运输网络发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已基本形成。九江既是沪、汉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又是赣、鄂、湘、皖四省结合部,也是长江中游航运枢纽和国际化门户,可以更好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从政策机遇来看,近年来,九江市坚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治理体系,不断优化企业创新的基础和环境,有力地促进了九江市产业综合发展。2020年国务院批准九江设立“跨境电子商务

12、综合试验区”,九江还是全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唯一综合试点的设区市,“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在九江交叠,为九江市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机遇。二、挑战从国际来看,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进一步蔓延,技术封锁力度加大,贸易和投资争端趋于加剧,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受到影响。面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除关税等贸易壁垒外,发达国家直接采取技术封锁手段遏制发展中国家在前沿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限制高技术中间投入品出口、禁止前沿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等,从而影响技术和产业创新加速升级。九江市的工业发展中将遇到外向型市场不稳定、变数大等钳制

13、压力。从国内来看,国内外市场需求遭遇多重变化和限制,全球产业格局和供应链配置面临调整,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使得产业结构的调整难度进一步增大,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此外,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造成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投资意愿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当中既定战略的执行。从本身来看,九江市还存在着传统产业偏重,创新载体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业集群发展不够,县域经济不强,“一县一产”等县域主导产业发展不足,治理体系尚待建立和提高等问题,都需要在“十四五”时期改进和提升。第二章总体要求与战略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

14、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这个根本遵循,聚焦“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打造万亿临港产业带”目标定位,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融圈入群、强产兴城、绿色发展、实干崛起”的工作思路和“三打造两提升”的重点举措,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严格落实“双碳”目标要求,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未来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具有九江优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全国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全省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

15、设新型工业重镇,争当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奋力开启“十四五”工业强市建设新征程。 第二节 基本原则改革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动质量变革。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制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发展活力,推动效率变革。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动力变革。提质增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淘汰落后,加快产业向中高端延伸、产品向高附加值攀升。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融合协同。深化两化融合、军民融合,促进新一代

16、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发展军民融合产业,依托九江经开区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开发民品和“民参军”,培育新的爆发点。加强产业间的广泛对接,促进工业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绿色集约。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和环保红线。积极发展绿色工业,鼓励实施低碳能源替代,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17、实现引资引技引智并举。着力增强聚集要素资源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强化与国内外大产业大企业对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工业开放发展水平。第三节 战略定位全国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持续推动与大院大所的深度合作对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以化工产业为重点,做精做优产业链细分领域,将九江打造成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绿色玻纤基地、纤维王国和世界硅都,重点建设有机硅、纤维素纤维、玻纤、芳烃、聚乳酸等5个以上全国知名产业链,打造全国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计划,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完善倒逼机制,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促进企业

18、“腾笼换鸟”,推进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打造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全面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着力建设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全省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高举工业互联网发展大旗,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骨干龙头企业,大力规划、策划和支持推广工业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推进

19、重点产业链智能化升级,引进和培育一批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支持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全省领先的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第四节 发展目标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大抓工业决心不动摇,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奋力实现“六大突破”,推进全市工业做大、做优、做强,打造新型工业重镇。产业规模实现新突破。按照“内追南昌、外赶芜湖”的发展目标,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产业链,推进工业总量提升、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打造全省工业重镇。到2025年,炼油芳烃一体化、新能源、电子信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有机硅等产业营业收入力争全部过千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以上,努力培育一批具有九江

20、特色、在全省走前列、在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总量在沿江五个同类城市(宜昌、岳阳、九江、芜湖、扬州)中进位2位。工业在经济发展中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工业税收力争三年翻番,对财政增长贡献率达到55%以上。龙头企业实现新突破。聚焦做大、做优、做强企业发展思路,突出壮大我市重点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推进九江石化企业营业收入过1000亿元,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数突破10户,营业收入过五十亿元的企业数达到50户。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3000户,税收过亿元企业50户以上。积极引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领军企业,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力争国家级、省级“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

21、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新增35户,使“百亿企业”“千亿企业”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更加牢固,作用更加凸显。质量效益实现新突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35%以上。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占比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大步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产业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智能制造全省做示范、绿色制造全省走前列。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0户以上,总户数进入全省前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2、比重达40%以上。数字赋能实现新突破。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专项行动,重点打造一区(全省智能制造示范区)、一园(中部智能装备产业园)、一谷(九江智谷)。以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共青城国家高新区及各地科创园为重点,将九江建设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数字产业化集聚区、产业数字化示范区,九江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到2025年,培育10户省级以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00个市级智能示范工厂、300个市级智能示范车间,3000户以上企业上云入网进平台,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5%以上。大数据、人工智能、5G和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构建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创新融链实现新突破。传统产

23、业优化升级综合试点工作稳步推进,重点产业链之间逐步形成产业协作、产供销协同、要素共享等融链联链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技术研发、产品售后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争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壮大生产性服务交易市场。到2025年,培育10个以上省市级产业研究院、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造一批产业技术联盟,争取国家级制造业产业创新中心实现零突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35%以上,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平台能级实现新突破。聚焦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不偏向,加快打造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构筑功能明确、定位清晰

24、的区域产业布局。打造国家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新兴产业集聚高地。以鄱阳湖生态科技城、九江经开区、共青城市国家高新区及各县(市、区)科创园为重点,奋力打造全省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数字产业化集聚区和产业数字化示范区。“一都三基地”加快建设,即世界硅都、中国最大纤维产业基地、中国最大玻纤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中部千亿级石化芳烃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九江特色、在全省走前列、在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表1九江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目标类别指标2020年2025年年均增长率规模总量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6077.41000010.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1185.2170

25、0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家)1985300010%千亿级制造业集群(个)4711.8年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定在15%稳定在15%产业结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1.8稳定在42%-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5.525-高新技术产业产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035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373.7承载力国家级开发区含高新区(个)231园区实际开发面积(平方公里)146.681703%创新能力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6275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531.10.57规模以上

26、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34.25015.8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个)5410013%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含潜在、种子)(家)-80-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家)154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家)4710016.30%绿色发展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9省下达目标省下达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1.9省下达目标省下达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7.69省下达目标省下达目标注:为五年累计提高或下降数。第三章空间布局与发展引导 第一节 总体布局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主动融入大南昌都市圈。根据各县(市)区、工业园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环

27、境容量,推进现有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加快构建“一核引领、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工业发展格局。“一核”引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九江经开区、濂溪区工业园区、九江沙城工业园和城东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向高端延伸,打造全市工业核心增长极,引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两带”支撑。万亿临港产业带。充分发挥长江“黄金岸线”优势,以长江沿岸我市重点园区、重大平台为依托,主动融入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钢铁有色、新材料等产业提质升级,加速布局数字经济、建材家居、绿色食品等产业,奋力打造万亿临港产业带。

28、京九经济协作带。依托京九、武九、安九铁路和105、351、530国道等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北连京津冀首都经济圈,南接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发展PCB、新型光电显示、智能传感器、新型电子材料、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设计与封测等电子信息产业,为南昌市及京九沿线下游地区提供配套。充分发挥与湖北、安徽接壤的区位优势,积极对接光电显示、集成电路等行业领域的项目转移,推进区域产业协作,不断集聚高端要素、创新发展模式,形成对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三区”协同。以瑞昌、彭泽、湖口、都昌为重点,规划建设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以永修、共青城、德安为重点,规划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以武宁、修水、庐山市为重点,规划建设绿色

29、发展示范区。专栏1产业功能分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以瑞昌、彭泽、湖口、都昌为重点,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全力打造绿色建材、化工新材料、锂电新材料、金属性材料产业链细分领域,突破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全面提升新材料产业集群国际竞争水平。智能制造示范区。以永修、共青城、德安为重点,以星火有机硅、卡博特、鸭鸭、银河表计、中车、新松机器人、亿阳纺织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强数字化赋能,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化升级。绿色发展示范区。以武宁、修水、庐山市为重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进工业固体

30、废物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完善现代产业配套功能。图1九江市工业空间布局图 第二节 区域布局综合考虑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聚焦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不偏向,加快打造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构筑功能明确、定位清晰的区域产业布局。浔阳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都市经济”等“三新经济”,招引市外制造业将其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销售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迁入中心城区,同时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技术中心、产品售后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服务型制造业示范区。濂溪区:以绿色食品为首位产业,以化纤纤维纺织服装、玻纤及纤维素纤维关联的轻工、造纸产业为主导产

31、业,加快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将鄱阳湖生态科技城打造成全市数字经济主平台。柴桑区:以新材料产业为首位产业,以电子信息、绿色食品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纳米材料、特种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和环保节能新型建筑材料,承接微电子、通信设备、IT设备制造等项目转移。武宁县:以绿色光电产业为首位产业,以大健康、矿业循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智能家居、数字经济产业为重点产业。修水县:以机械电子产业为首位产业,以绿色食品和矿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加快完善产业配套功能。永修县:以有机硅产业为首位产业,以电子装备为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星火有机硅、卡博特等龙头企业,打造以银河表计、中车、新松机器人为支撑的高

32、端装备产业集群,培育以立邦、康佳新材料为核心的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德安县:以现代轻纺产业为首位产业,以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着力做优以绿色食品、矿业新材料、现代中医药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持续提升首位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和比重。都昌县:以现代轻纺产业为首位产业,以绿色建材产业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口腔医疗器械、珍珠贝类加工两大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湖口县:以新材料产业为首位产业,以冶金材料、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协同发展新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培育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彭泽县:以新材料产业为首位产业,以精细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协同发展纺织服装及精

33、密制造等产业。瑞昌市: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首位产业,以新材料、木业家居为主导地位,优化提升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庐山市:以绿色建材产业为首位产业,以纺织服装、文体用品、绿色食品产业为主导产业。共青城市:以纺织服装为首位产业,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行业竞争力。经开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首位产业,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加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第四章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大力发展“四新一优”产业,提前谋划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智能制造为重

34、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第一节 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聚焦新兴领域、突出特色优势,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导向,加快培育壮大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钢铁有色、绿色食品等4大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氢能与储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奋力实现全市“工业大突破”。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聚焦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端领域,以链式扩张、成果转化、品牌培育为路径,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现代化

35、水平。新材料。聚焦化工新材料、纺织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玻纤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优势领域,持续加大新材料产业链配套项目引进力度,拓展玻纤及复合材料产品应用领域,延伸配套新材料产业链条,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壮大延伸产业链,重点打造有机硅、纤维素纤维、玻纤、芳烃、聚乳酸等5个以上全国知名产业链,钨精深加工、碲化镉、有机硅单体等5个以上示范型产业链。着力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建成世界硅都、中国最大纤维素纤维产业基地和中部地区最大玻纤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以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为载体,重点发展PCB、新型光电显示、智能传感器、新型电子材料、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设计

36、与封测等,加快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转型。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大力引进高端产业项目,加快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前沿与关键性技术创新,推进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制造业逐步向研发制造转型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以船舶制造、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等为主导,加快发展船舶制造、船用配套和海洋工程装备,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品、零部件总成,着力培育一批汽车配套企业。加快智能化、自动化技术装备研发和配置,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研发。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建成全省

37、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坚持优化布局、多元互补、有序发展,以高端化、智能化、清洁化为方向,重点发展锂电、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突出发挥锂电电解液的生产优势,大力招引上游锂电材料相关基础原料、下游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适时推动锂电废旧电池回收和储能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形成营业收入达800亿元的绿色锂电产业园。推进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发展PERC电池、N型电池(Topcon、HIT、IBC等)、砷化镓电池、钙钛矿电池等高效太阳能电池,提高电池产业化转换效率,着力提升特种光伏组件设计与制造能力。培育风电装备产业链条,以智能化、深远海为方向,重点突破大功率发电机和变流器

38、、大型风机主轴承、变桨控制系统、超长超柔叶片技术等,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智慧风场建设,协同发展风电安装、维护、风电基础设备等相关领域。专栏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一)新材料。依托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江西蓝星星火有机硅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和协同物流,打造能源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重点推进巨石玻纤新材料智能制造基地、金鹰产业园、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沙湾锂电绿色循环产业基地、江西蓝星星火有机硅2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及下游配套、九江天祺氟硅新材料年产15万吨三元锂电基础材料、江西晨光新材料年产6.5万吨有机硅新材料、星火有机硅孵化基地、天赐科技企业孵

39、化器、九江德福科技28000吨高档电解铜箔、九江诺贝尔陶瓷年产3500万平方米高端智能建筑陶瓷生产线、东鹏900万平方米新型建材、永修润禾有机硅新材料、江西科院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3万吨生物质可降解塑胶PLA全产业链、瑞易德树脂材料等项目建设。至2025年,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二)电子信息。围绕锂电池、电子配件、集成电路、智能家电等产业,依托现有龙头骨干企业,着力引进上下游延链、补链、壮链项目。大力扶持生益科技、明阳电路等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从PCB到智能家电应用的全产业链。围绕巨石玻纤、德福电子、生益科技等龙头企业,完善壮大玻纤纱电子布铜箔覆铜板PCB电子产品应用产业链。重

40、点推进九江市鹏博辉电子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平方米柔性线路板、九江耀宇精密电路有限公司年产40万平方米印制板、九江华秋电路有限公司多层线路板技改、江西(湖口)天漪半导体有限公司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九江市鑫华光电有限公司光学设备和元件生产、亚华光学玻璃片、康佳kktv、昕诺飞凯耀照明等项目建设。至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三)高端装备制造。围绕中船九江海洋装备、同方江新造船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中船九江科技研发中心优势,发展船舶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打造中船海洋装备产业园和沿江沿湖船舶制造基地。大力发展智轨和云轨电车为核心的智能交通业,加速中车智能交通产业园建设,推动整车和零部件

41、制造业向新能源汽车方向发展,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重点推进志骋汽车重组、瑞昌市中林智能家居、永修县中车智能交通和智能制造产业园、九江经开区福川未来交通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年产2000公里轨道及车厢等云轨产品、濂溪区高科技机器人爬架、濂溪区福莱克斯年产2000万米5G高频高速桡性覆铜箔板生产线、柴桑区华林实业有限公司15万套精准加工模具等项目建设。至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二、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扩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加快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模式创新,全面贯通供应链、扩张延伸产业链、升级重塑价值链,引导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实施新

42、一轮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力度的技术改造行动。石油化工。围绕石化芳烃产业炼化一体化发展,以石油炼化、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为主攻方向,推动石化产业向基地化、全产业链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原油综合加工能力,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及其下游产成品,全面提升石化产业深加工能力和高附加值,加快建成长江经济带千亿级石化芳烃产业基地、千万吨级炼化一体产业基地。纺织服装。充分发挥纤维素纤维、茧丝绸、棉纺织、羽绒服装等纺织服装产业优势,加快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开发利用,完善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到设计、创意、展示、交易等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以濂溪区、湖口县为重点打造中国最大纤维素纤维产业基地,将共

43、青城市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羽绒服装产业基地,将庐山市打造成全国最大羽绒童装基地,以德安县、瑞昌市、彭泽县为重点发展棉纺产业,以修水县、九江经开区为重点发展桑蚕丝绸产业。钢铁有色。以九江萍钢、华林特钢、九江金鹭、江铜铅锌为骨干企业,瞄准新型钢铁、特钢、钨、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快改造有色金属冶炼和精深加工技术,扩展特钢在新基建、高端装备制造和军工等领域的应用范围,建设高水平钢铁有色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钨产业园、模具钢产业园。鼓励钢铁有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绿色食品。发挥九江生态优势和物流优势,以修水县、都昌县、共青城市、庐山市、濂溪区、柴桑区为重点,

44、聚焦粮食油脂生产销售产业、饮品生产产业、畜禽及水产品加工产业、特色休闲食品产业等四大绿色食品特色优势领域,推动产业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以中粮三期、江海粮油、江中食疗产业园为龙头,发展大宗粮食贸易、粮食深加工和食用油脂加工配送产业,打造华中地区重要的粮食集散交易和深加工中心;以青岛啤酒、陶令酒业、美庐乳业、庐山云雾茶、宁红红茶为龙头的饮品生产产业,打响一批本地知名品牌;做大以博莱、鄱湖水产、矮子板鸭等为龙头的畜禽及水产品加工产业;做强以仙客来、上好佳、溢香禽蛋、鸿立食品、鑫万来、优壹朵、金帆等为代表的特色休闲食品产业。专栏3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导向(一)石油化工。加快

45、实施九江石化芳烃炼化一体化项目,推进产业链上游PX(对二甲苯)生产装置建设,逐步开展产业链中游PTA(精对苯二甲酸)和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产业布局,先期开展聚酯长丝、聚酯短纤、瓶片、服装面料、工程塑料、可降解塑料等芳烃下游配套项目建设,打造炼油PX+PTA+PET+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九江经开区、彭泽县重点招引乙二醇、醋酸、己内酰胺等生产(项目)企业;德安县、共青城市、瑞昌市、濂溪区等县(市、区)重点招引长丝、短纤、服装面料等纺织生产企业;湖口县、彭泽县、永修县、瑞昌市、濂溪区等县(市、区)往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氯(酸、碱)深加工等方向发展。重点推进九江石化89万吨

46、/年PX以及200万吨/年PX二期、中石化300万吨/年PTA及下游PET、九江石化千万吨炼油适应性改造、理文化工产业链延伸项目、天赐新材料、兄弟医药年产13000吨维生素B3、3000吨香料及中间体等项目建设。至2025年,石油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二)纺织服装。重点打造纤维素纤维、棉纺织、羽绒服装、茧丝绸产业基地,培育发展聚酯纤维产业。不断拓展纤维素纤维、无纺布等产品应用领域,研发生产新型纱线等功能性纺织新材料。引进和孵化一批时尚创意、高端面料、高水平印染等优质产业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加快打造濂溪区、湖口县纤维素纤维产业基地,共青城市、庐山市羽绒服装产业公共平台,修水县、

47、武宁县蚕桑基地,修水县、九江经开区茧丝绸产业基地,都昌县、湖口县、柴桑区服装加工集聚区,德安县织造印染产业基地,柴桑区、浔阳区、濂溪区、彭泽县聚酯纤维产业基地。重点推进濂溪区圣山集团年产7.6亿米伞面布智能化生产改造、德安县亿阳纺织年产30000吨纺织品织造及印染、湖口县艳棱年产100000吨纺织品原料、瑞昌市华瑞8万锭缝纫线智能制造等项目建设。引进和孵化一批时尚创意、高端面料、高水平印染等优质产业项目。至2025年,纺织服装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三)钢铁有色。全面贯通、扩张延伸产业链,加快构建以中厚板材为主的钢铁产业链和钨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以江铜铅锌冶炼、金钨硬质合金等为骨干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发展。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钢铁有色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开发高级别的HRB500E抗震钢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支持拥有国内最大钽铌湿法冶炼生产线的九江有色金属冶炼有限公司对原有生产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