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9 ,大小:87KB ,
资源ID:9056441      下载积分:1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90564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九江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为本站会员(13426650027)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九江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

1、九江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根据江西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至2025年。第一章发展环境和形势一、“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在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九江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体实施进展良好,九江市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安康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气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台站建设以及气象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整体实力

2、显著增强。气象综合监测站网持续完善。建成国家级地面天气站30个、省级骨干天气站260个、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站184个、雷电监测站2个、风能监测站4个、太阳辐射监测站1个、温室气体监测站1个、负氧离子监测站9个、大气成分监测站2个、酸雨监测站1个、紫外线监测站2个、PM2.5监测站5个、GNSS/MET水汽监测站7个、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6个、蓝天指数监测站1个、鄱阳湖湿地监测站1个;完成天气雷达双偏振改造,建成“风云三号”卫星地面接收站,逐步构建广覆盖、多种类、全要素的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完成市、县两级气象广域网和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升级改造,建成“市级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池”,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3、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显著增强。完善乡镇(街道)精细化常规要素预报和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系统,建成全市智能网格预报业务运行平台,基本形成市、县两级分工合理的集约化、现代化气象预报预测预警业务体系,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5公里,时间分辨率达到1小时,预报准确率提高3%,暴雨等灾害性天气24小时预报准确率提高4,预警提前量达到43分钟。着力将气象信息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市本级和11个县(市、区)完成了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建设,建设农村预警大喇叭1372套、电子显示屏181块,实现专项服务产品2小时到达乡镇,预警信息5分钟到达行政村,预警信息受众面和时效性得到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效益不断提高。

4、基本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格局。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创建国家级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14个、省级标准化乡镇117个。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稳步提高,突发性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2%,预警提前量提升13分钟,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1分。建立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181个,组建了2200余人的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公众气象科学素质、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机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估、预警能力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有力。基本建

5、成覆盖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生态自动监测站网,初步构建市县联动、内外联合的生态气象业务格局,基于需求的生态气象产品推陈出新。人影作业设备全面升级。人工增雨抗旱和改善空气质量作业成效显著,累计增雨3.9亿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1.95亿元。庐山市、武宁县、修水县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永修县云居山、彭泽县龙宫洞等4家获评“江西旅游避暑目的地”。“茶树种植低温冻害气象指数保险”惠农600余万元。多部门联合开展的“特色气候小镇”评选广受好评。集约化的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形成特色招牌。“气候资源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获国家局、省局创新工作奖。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制进一步健全,开

6、放包容、众智众创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更加完善。气象关键技术研发、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取得明显突破。连续5年获得全省创新工作奖,1人次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成果获得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气象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结构更加合理,领军人才、基层一线优秀人才数量明显增加。新增正高1人、副高4人、硕士研究生7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增长18%。1人获聘省级首席专家,4人获评县级业务带头人。1人获全省“五一劳动奖章”。20人次和6个单位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集体定期奖励,1人次和1个单位获记功。气象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完善了市、县两级气象部门权责清单,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

7、网通办”。推动出台九江市防雷减灾重点单位管理办法关于调整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等权力事项的通知,明确各相关部门许可范围和监管职责,增强防雷安全社会履职能力。防雷安全纳入安全生产管理和考评体系。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创新开展片区执法检查,常态化开展部门联合检查。“互联网+”气象普法教育进一步强化,公众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气象文化建设成效突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传承、丰富和发展气象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习型组织建设、气象信息产品传播、精神文明建设、气象宣传、气象科普等工作成效显著,有效提高了气象“软实力”,提高了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干部职工思想道

8、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全市90以上的气象部门建成文明单位,其中5个单位保持省级文明单位,6个单位保持市级文明单位,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各级党委政府表彰和奖励。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气象工作全面融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江西省气象局与市政府召开市厅合作联席会议2次,每年召开全市气象灾害防御暨气象现代化工作会议,市气象局与12个县级政府召开了局县合作联席会议,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形成了各级政府主导气象防灾减灾、共推共建气象现代化的新格局。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进一步落实,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快速增长。开展了新一轮台站建设规划编制,3个台站实施了“28+2”探测环境改善工程,7个台站完成山洪配套设施项

9、目和综合改善工程建设,台站功能得到提升,台站面貌明显改善。二、“十四五”时期气象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一)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为气象工作指明了方向。党中央高度重视气象工作,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了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任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明确提出江西要“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奋力推动九江气象事业高质

10、量发展,更好地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新发展阶段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综合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威胁性和敏感度越来越高,筑牢九江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对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气象事业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奋力开创九江气象事业发展新局面。新发展理念对推动气象事业发展提出新任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着力补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等

11、方面的短板弱项,更好地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面向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围绕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健康等多元化服务需求,进一步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和更好地发挥气象“眼睛”作用。创新气象服务模式,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着力提升公众满意度。新技术迅猛发展对气象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对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同时,我市气象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对气象科技保障事业发展带来新挑战。必须把推进科技创新

12、摆在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快科技创新,为全市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添新优势。(二)主要问题与不足。“十三五”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九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气象保障服务需求,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气象预报预测准确性、提前量、精细化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人才保障还不适应事业发展需要,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高水平创新团队缺乏,高效运作的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建设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三是气象服务保障能力难以满足九江重大战略实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四是观测站网布局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保障和稳定运

13、行水平不高,多源数据融合能力偏弱。五是气象信息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有待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六是气象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亟待提升,部分台站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气象强国战略,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人

14、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助力九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持续推进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为鲜明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九江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气象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政治统领、融合发展。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气象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政治与业务深度融合,健全政治建设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机制,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联动发展、互促共进。坚持人民至上、安全发展。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5、围绕“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新要求,着力构建保障民生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绿色优先、生态发展。坚持服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优先,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气象服务,为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江西江海直达的门户开放城市、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城市提供优质气象保障。坚持创新驱动、智慧发展。坚持科技型气象事业定位,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科技引领,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聚焦气象科技攻关,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气象应用,促进业务与科研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优化和创新资源配置,培育创新人才,提高气象自

16、主创新能力,提升“智慧气象”服务水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全面深化气象业务、服务、科技、管理等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的多元开放发展机制,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规划引领、重点发展。融入全省气象事业发展总布局,着眼于全市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和长期性,遵循气象事业发展规律,全面规划“十四五”事业发展目标任务,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全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综合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进一步优化,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稳步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精准水平和提前量大幅提高,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不断扩大,基于需求的“智慧气象”服务能

17、力显著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更加完善,防灾减灾效益持续提升,基本建立“智联数据、智能观测、智慧预报、智惠服务、智创科技、智谋管理”的新时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持续推进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以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为鲜明特色的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市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气象保障等领域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展望2035年,气象强市基本建成,气象科技实力、气象综合能力大幅提升,气象预报预测服务水平和台站面貌、队伍素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等迈上新台阶,部分领域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实现九江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发展分目标如下:1.观测分目标。建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质量

18、稳健、效益显著、管理高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运行保障支撑系统。观测站网完善度达到90%,业务可用性达到98%,数据可用率达到99%。2.预报预测分目标。建成从短临到延伸期全覆盖、无缝隙的智能网格预报预测业务体系。2小时内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客观产品时间分辨率逐10分钟,空间分辨率1公里,2-24小时时间分辨率达1小时,1-10天时间分辨率达3小时。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90%,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6%,预警信息发布提前量达到50分钟。3.防灾减灾分目标。气象灾害防御机制进一步健全,市、县、乡三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2分以上

19、,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科普普及率达到80%以上,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覆盖率达到80%以上。4.生态文明气象服务分目标。生态气象监测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生态气象观测网络全覆盖。空气质量预报质量达到95%,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估、生态遥感、环境气象、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生态价值评估等能力显著提升,基本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5.人影作业分目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粮食生产、生态湿地涵养、降低森林火险等级、人工防雹、城镇降温减碳、改善空气质量、水库增蓄等能力显著增强,人影作业标准化作业点县(区)覆盖率达到100%,人影作业面积覆盖率提升32%

20、。6.农业气象服务分目标。建成“布局合理、运行稳定,上下协调、分级服务,支撑有力、智慧高效”的区域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保障体系。7.气象信息化分目标。建成“云+端”的气象信息化体系,实现气象信息集约化管理,气象信息传输能力和安全性大幅提升,数据存储能力达到1PB,气象信息网络运行稳定度达到95%以上。8.科学管理分目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比例提升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比例提升5%,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比例提升10%,新增正高级工程师1-2名。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达标率达到95%以上。“十四五”时期九江气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序号类别指标名称现状值目标值1观测分目标站网完善度75%90%2业

21、务可用性96.2%98%3数据可用率98%99%4预报预测分目标2小时内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逐1小时、5公里逐10分钟、1公里52-24小时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时间分辨率3小时1小时61-10天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时间分辨率12小时3小时7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6.1%90%8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74%80%9预警信息发布提前量43分钟50分钟10防灾减灾分目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91分92分以上11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90%95%以上12气象科普普及率78.2%80%以上13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覆盖率75%80%以上14生态文明气象服务分目标空气质量预报质量90%95%15

22、人影作业分目标人影作业标准化作业点县(区)覆盖率90%100%人影作业面积覆盖率41%73%16气象信息化分目标数据存储能力50TB1PB17气象信息网络运行稳定性93%95%以上18科学管理分目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比例87.3%92.3%19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比例14%19%20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比例67.8%77.8%21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达标率90%95%以上第三章主要任务一、构建保障有力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一)提升防灾减灾气象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无气象机构区域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落实专人专岗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健全完善部门间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和预报预警联动机制,推进将

23、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基层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健全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机制。加强面向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行业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体系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气象灾害社会应急响应机制、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一体化平台,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建设(一本帐、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提升市县精细化、智慧化、标准化服务水平。加强与应急管理等部门合作,推进综合减灾示范单位共建共管,推进气象科普和预警信息向乡(镇)、社区有效传播。(二)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围绕“山水林田湖草”

24、和城市各生态功能区,提升现有气象站网生态气候观测能力,填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等监测空白。组建生态气象服务机构,完善旅游景区自然景观、气象景观预报服务业务,强化卫星、雷达、无人机等多源遥感生态气候监测应用能力,发展生态遥感、环境气象、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估等生态气象业务,建立完善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等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提升城市降温、空气质量改善、生态涵养改善等人影业务能力,提高生态文明试验区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引进污染物源解析定量分析系统并实现本地化,推广环境气象监测预报平台,开展大气污染预评估、污染源排放轨迹追踪服务。开展工业园区主要污染物环境气象监测服务,强化重污染天气监

25、测、预报、预警服务。(三)提升双碳战略气象保障能力。加强温室气体监测及碳中和行动有效性评估能力建设,完善以CO2浓度观测为主的高精度监测站网,开展主要生态系统碳收支和碳源汇平衡的监测评估,以及对碳收支和碳平衡影响机理的研究。结合碳卫星、探空、大气环流和区域化石能源、工业消耗等资料,构建基于物质平衡的区域大气温室气体排放客观化核算模型。开展大气CO2浓度和源汇变化动态监测评估,开展碳排放反演模型的本地化应用研究,实现更高精度区域人为源排放量反演。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碳排放管理等地方规范、标准的研究。强化风能、太阳能研究与服务能力,继续融入地方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四)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

26、障能力。完善与“三区三园”(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棉油主导农业和特色农业气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试验基地。高质量推进江西省棉油气象中心、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业务建设,做好春耕春播、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季节及灾害性、关键性天气的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开展特色农产品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和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服务。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技术研究应用,开展特色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完善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标准,建立智能评价模型和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气候品质评价服务。开展农作物种植区划、农业气象风险区划、农产

27、品品质区划。建设农业气象大数据平台,完成农业气象远程专家会诊系统二期建设。(五)提升公众气象服务能力。健全城乡全覆盖的气象服务体系。升级气象影视系统,建立集约统一的气象融媒体中心,构建基于云端的九江智惠公众气象服务平台,发展基于需求和位置的精准智慧公众气象服务,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加密布设大气电场仪,升级闪电定位仪,开发易燃易爆场所等重点单位雷击风险精细化预报产品,提升雷电监测预警业务能力。强化雷电灾害风险区划、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雷电防护技术研究等基本业务。加强防雷公共安全监督,强化防雷减灾社会管理,切实维护防雷公共安全。进一步加大面向农村的雷电灾害防护知识普及,着力提升民众防雷减灾意识

28、。(六)提升专业气象服务能力。推进专业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加强航运、交通、水电、水利、生态、农业、林业、旅游、能源、保险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深化部门合作,建立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部门合作机制,建立重点行业气象服务技术规范和指标体系,开展基于天气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业务。发展以气象数据为核心的专业气象服务。推进专业气象服务规模化集约发展,发展“前店后厂”服务模式,产品研发制作向上级集约,服务推广、反馈向基层下沉,资源要素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集约。打造生态、能源、交通、旅游、农业、林业等分领域的专业气象服务创新团队,提升专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七)提升

29、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深度对接“平安九江”网格化管理平台,建立完善与国家级、省级相配套,市、县两级衔接顺畅、规范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整合、扩大预警信息短信发布渠道,对接省市县“12379”预警短信、“12379”叫应业务、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全网发布机制,加强与社会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等部门合作,构建广泛覆盖的信息传播网络,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组织开展市县两级预警信息发布效果评估,建立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监控机制。建立完善全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市县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预警业务服务体系。(八)提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挖掘九江特色气候资源,继

30、续推进“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气象公园”“中国气候好产品”“江西避暑旅游目的地”“气候养生之乡”“国家气候标志”“特色气候小镇”等品牌创建。围绕宜居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智慧城市及美丽乡村建设等,开展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城市热岛”治理、洪涝排水设计等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评估,对城乡规划、省级以上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等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九)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立气候变化监测和预报业务,开展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湿地、长江、修河流域影响分析和定量评估。开展气候变化事实和影响研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关键气象因子贡献率

31、,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做好城市通风廊道、城市地下管廊建设等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做好城市精细化温度、风等气象要素预报,开展“城市热岛”监测、评估和预报服务。继续推进与住建部门合作,做好城市暴雨强度公式重修工作。开展城市积涝气象风险预警,开发城市雨洪模型,应用精细化降水预报格点产品,建立城市积涝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系统。二、构建智慧精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一)发展立体精密、集约高效的气象观测。深化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完善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气象观测布局,完善太阳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及气溶胶监测网,健全广覆盖、立体化的多要素气象观测站网。建设

32、气象装备市级中心库和县级分库。加强省级资源池应用,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数据、行业与社会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等融合应用。建设庐山云雾物理试验基地、九江综合气象观测基地、庐山西海生态气象观测基地。(二)发展精准无缝、全面覆盖的气象预报。依托国家、省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建立精准化、无缝隙、全覆盖、智能型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持续完善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不断提高从分钟到10天的气象要素预报的精细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重点发展数值预报客观订正、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算法、多源实况数据融合三维分析、局地强降水主客观融合订正、灾害风险影响预报、高分辨率卫星短临预报应用等算法技术。构建大风、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智

33、能监测识别模型,改进提升中小尺度恶劣天气识别跟踪及临近预报技术,对灾害性天气实现市县一体的交互式报警。建设科学化、标准化、客观化、定量化的检验评估业务体系,特别是加强对本地客观预报和中尺度模式的检验评估,完善对客观预报和模式预报的订正方法。打造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市县两级集约统一的实时分析、同步共享、上下互馈的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平台。(三)发展面向需求、普惠精细的气象服务。提升服务需求精准感知能力,发展用户行为智能分析、场景构建等核心技术。加快发展以大数据分析与用户分析为核心的气象服务需求感知挖掘技术,建立用户信息识别管理系统,实时感知用户需求。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气象服务精准供给体系,发展重点行业全

34、过程、全链条的气象服务业务。大力发展以基于5G、用户大数据、语音交互、量身打造为显著特征的多终端伴随式无感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建立“5G+物联网”气象服务平台。(四)发展集约开放、安全智能的气象信息网络。优化扩容地面气象通信网络,推动气象内外网物理隔离。整合冗余资源,建立市级虚拟资源池,扩容虚拟服务器,提升气象大数据加工处理和应用支撑能力。建立“云+端”业务模式,为全市气象业务服务提供大数据在线计算、产品在线加工、大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应用。推进气象信息与九江政务云对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撑和优质高效的气象信息供给。构建网络、数据和业务一体的整体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体系,建立气象信息

35、网络实时监控体系,提升信息网络安全主动防护能力。三、构建协同开放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一)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完善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业务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研究型业务体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建立市级“研究型应用型”、县级“研究型服务型”整合联动的气象业务模式。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建立健全团队培养、人员准入与退出机制。设立科研创新基金,强化竞争机制。建立与研究型业务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制定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增强创新活力。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完善创新培育体系,健全创新项目的需求凝练、组织实施、成果应用、考核评价以及政策支持等流程

36、。(二)强化关键领域联合攻关。坚持面向现代科技前沿、面向社会重大需求、面向气象现代化主战场,坚持聚焦气象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建立联合立项、联合攻关模式,加强与省局业务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加大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整合市、县两级优秀人才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持续协同攻关,不断加强5G、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天气预报预警以及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领域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加强本地化算法研究,提高预报准确率,提升预警提前量,推进预报预测以客观化技术逐步代替主观经验。(三)构建开放科技创新平台。设立庐山云雾物理试验基地科研流动工作站,搭建众创研究平台,完成1-2项关键技术突破。围绕气象科技创新重

37、点领域和优先方向,建设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实验室,采取“实验室+基地+站点”模式,深化与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和高校合作,促进各类气象科技创新主体对接融通,聚集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引领作用、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平台。(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业务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研究型业务体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作为检验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的重要内容,加快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向提升气象业务能力和服务效益的有效转化。建立科研成果业务转化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力有效、合法规范的科技成果处置和转化激励政策,加强科技成果的技术集成、

38、中间试验和推广示范,构建“业务、科研、再业务”良性循环。(五)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一轮人才工程,统筹协调各类人才队伍发展。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快市县研究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团队,加强首席专家队伍建设及动态管理,强化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实施“青年骨干计划”,加强对青年人才和县级一线人才的培养。支持鼓励业务人员参与更高层次的创新团队建设,进驻开放式创新平台开展契合业务需要的专项研究和项目建设,促进业务科研融合型人才的发展。加大业务科研、气象服务等各类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围绕我市研究型业务发展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引聘方式,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跨单位、跨部门以及

39、不同层级之间的科技人员交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培养,设立首席工作室,发挥首席的领头和帮带作用,储备3-4名首席培养对象。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大规模开展各类岗位培训、转岗培训、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培训,完善气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着力培养基层综合型人才。四、构建系统高效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一)完善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以数据为中心重构集约贯通的业务流程,以科技为引领发展研究型业务。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推进气象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健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考评机制。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气象局和九江市人民政府合作协议,提升市、县

40、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健全联动工作机制,深化与应急管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合作,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面向重点人群普及气象知识,提升气象灾害处置能力。大力推进气象科普实体场馆体系建设,在地方博物馆、科技馆或其他公共文化场馆中建设气象科普展区,开展气象科普公园、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和气象科普示范村建设。(二)加强气象法规标准建设。加强气象地方立法,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地方规范性文件制修订。落实江西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重点任务,强化气象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执行情况监管。加强气象标准化建设,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快标准制修订,推动建立气象地方标准与气

41、象重大工程建设、科研项目挂钩机制。强化气象标准的实施应用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气象标准在业务、服务、管理中的效益。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气象政务和事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互联网+政务”,实行告知承诺制、容缺审批制、网上办理和“一网通办”,提高审批效率,增强气象部门公信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管时效。加大气象普法力度,制定实施气象“八五”普法计划。(三)优化基层台站发展环境。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气象局和省气象局有关规范和标准,大力推进基层气象台站业务用房、附属用房建设,着力改善台站水、电、路、围墙、护坡、大门等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场地标准化、房屋特色化、水电市政化、道路规范

42、化、护坡景观化、院落花园化,适应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加大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力度,全面推进第二批气象台站探测环境改善工程。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依法加强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切实落实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实现台站气象探测环境得到长期、有效保护,台站气象探测环境综合考核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四)加强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准确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党建与气象业务深度融合,发挥党员干部在依法履职和制度执行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压紧压实市县气象部门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

43、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气象文化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习型部门建设,通过“三色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特色文化)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三大工程”(气象铸魂工程、气象风貌工程、气象支撑工程)、“七个一”(一个标准化规范化党员活动室、一个职工书屋或标准化道德讲堂、一批宣传栏、一套电子显示屏、一个科普基地、一个展览区或局史室、一系列室内外文体活动场所及设施)阵地建设,不断提升气象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凝聚力,逐步建成具有时代特征、人文底蕴、九江特色的气象文化。第四章重点工程项目一、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程(一)综合生态智能监测站网建设子工程。在现有

44、观测站网的基础上,依托地基、空基、天基立体气象观测系统,拓展站网布局和观测要素,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生态气象观测网络全覆盖,生态气象及生态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基本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需要。完成城区激光雷达组网。建设九江市综合气象观测基地,建设庐山、庐山西海生态气象观测基地。建设庐山温室气体监测大气本底站、城区温室气体监测加密站。建设“风云4号”卫星地面校准站、污染物流向监测系统、蓝天指数监测系统、梯度生态监测系统、城市热岛监测系统,以及工业园区和湖泊、草地、农田等典型生态系统监测系统。在鄱阳湖区域建设5个湿地、水体监测站,在修水县、武宁县建设2个森林监测站。建设鄱阳

45、湖野外观测试验基地,在鄱阳湖主湖体区布设1个包含2m风、温、湿、雨和水体温度的水文气象浮标观测站,在鄱阳湖中心小岛建设1个GNSS/MET水汽监测站、1个微波辐射观测站和1个湍流通量观测站,形成鄱阳湖区的立体观测体系。建设鄱阳湖流域生态气象省级重点实验室九江分试站。(二)庐山云雾物理试验基地建设子工程。建设环庐山气溶胶-云-降水观测系统、梯度观测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在庐山、庐山市、柴桑区布设云降水物理观测设备、气溶胶观测设备、大气垂直廓线观测设备以及综合气象要素观测设备。在庐山山脚、山腰以及山顶三个位置布设雨滴谱仪、通量观测系统、雾滴谱仪等观测设备。建设综合分析系统,对云雾降水的宏微观特征进行

46、初步整理和分析,开展不同高度上云雾物理、降水、气温、气压、风、相对湿度等多要素立体观测研究和人影作业试验。(三)生态遥感业务建设子工程。建设九江市遥感分中心,建设生态遥感监测分析服务平台,加强省级遥感产品应用服务,建设遥感产品分发、应用和服务系统。开展洪涝、水体、地面高温、污染物流向、植被覆盖、鄱阳湖湿地生态、大气环境污染、森林火灾等气象业务服务,强化地面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城市、重要农业开发区等生态状况动态监测评估业务能力建设。(四)生态型人影综合保障能力提升子工程。实施人工影响天气“耕云”行动计划,推进碘化银地面发生器组网建设,完成人影火箭作业系统升级改造,建设人影作

47、业指挥系统,健全上下游和片区协同作业机制,建立改善空气质量、森林防火、水库增蓄、抗旱降温、涵养改善等生态型人影作业服务常态化机制,开展人影作业生态效益评估。推进国家级、省级人影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完善作业装备库房、弹药库房、值班室、休息室、作业平台及相应的保障设施,实现标准化作业点市县全覆盖。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一)气象监测能力提升子工程。升级改造现有观测站网,建立满足天气、气候、生态和大气环境、防雷安全观测业务要求的观测系统。建立重点区域立体监测体系和智慧城市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大气电场监测系统,升级闪电定位观测装备。在暴雨多发的探测盲区,增建风廓线雷达、X波段雷达和微波辐射计。(二)

48、气象预报能力提升子工程。建立集约高效的精细化无缝隙、智能化气象灾害预报预测业务体系,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短临预报预警系统,实现灾害性天气的全天候、全类型监测预报预警。构建以气象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为基础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平台,实现业务系统的智能化、可视化和集约化水平跨越式发展。基于人工智能和创新团队,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客观预报技术体系,不断提高无缝隙、格点化预报的准确率;基于5G和物联网技术,着力提升天气预报信息化水平和预报预警时效。(三)公众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子工程。升级改造九江市气象影视业务系统4K高清融媒体。升级现有气象影视业务系统,实现市、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全覆盖,集约化、一体化发展市、县气象影视事业。建设九江市气象防灾减灾5G全媒体移动直播系统。对接5G技术,发展公众气象服务数据呈现和可视化技术、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基于云端的九江智惠公众气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