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3 ,大小:74KB ,
资源ID:9056575      下载积分:1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90565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余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13426650027)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余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docx

1、新余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目 录第一章 “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成效4第一节 创新成效亮点纷呈4第二节 创新平台量质齐升5第三节 创新服务精准周到6第四节 创新队伍持续壮大6第五节 政策体系日益完善7第二章 “十四五”科技发展形势及面临问题9第一节 发展形势9第二节 面临问题10第三章 总体思路11第一节 指导思想11第二节 基本原则11第三节 发展目标13第四章 “十四五”创新驱动发展主要任务17第一节 产业创新再优化工程17第二节 平台创新再提升工程19第三节 人才创新再发力工程22第四节 园区创新再升级工程24第五节 成果创新再聚焦工程27第五章 保障措施28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28第二

2、节 深化机制改革28第三节 稳定财政保障29第四节 营造良好环境30- 2 -新余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江西省创新发展驱动纲要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结合江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编制本规划。第一章 “十三五”科技创新发

3、展成效“十三五”以来,新余市牢牢把握“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总基调,紧紧围绕建设“精美特新中小城市典范”总目标,把创新放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人才为先、协同创新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致力转型发展添动力,改革创新优环境,厚植发展新优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产业发展扎实稳健,经济结构日趋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市场主体充满活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民生福祉持续增强的崭新面貌。创新发展已成为引领和推动新余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路径和主动力,为创建创新型城市奠定良好基础。第一节 创新成效亮点纷呈“十三五”时期,新余全社会

4、研发投入工作取得了人均研发经费增长全省第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三年总增幅全省第一,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三,2020年跃居全省第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新余市连续五届入选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先后入选全国智慧城市、信息惠民、信息消费、“宽带中国”和“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城市,是江西省唯一获得五项全国试点殊荣的设区市。全市共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2家,由2015年的48家增长到2020年200家,新钢高品质稀土钢、赣锋固态锂离子电池等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赛维成功研制世界首个旋式铸造单晶炉。全市科技成果登记数量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新余市共获得省科技奖24项,数量与

5、质量位居全省前列,2018年度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9年度首次实现了省自然科学奖项零的突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保持在19.2%和12.4%,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较五年前增长113.2%,获国家专利优秀奖和江西省专利奖数量在全省设区市名列第二位,新余高新区成为全省首批三个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过万件的园区之一,被列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分宜县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并进入“全省知识产权十强县”行列,渝水区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并以“优秀”等次通过验收且连续三年获得“全省专利工作十强县”荣誉称号。第二节 创新平台量质齐升“十三五”时期,新余

6、市新增省级研发平台26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目前,共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4家,省级以上研发及创新平台6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1个,国家级星创空间、众创空间各1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个。2019年8月新余高新区获批建设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中科院金属所签订合作协议,先后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中科院青海盐湖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知名高校、院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率先在全省成立钢铁、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创新三大产业创新技术联盟,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协同配合,实现合作共赢。第三节

7、创新服务精准周到进一步了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贷通”融资管理办法,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缓解了融资难题,累计为36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放市科贷通融资担保贷款33077万元、省科贷通融资担保贷款1700万。建立并完善了科技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赣锋锂业、赛维、木林森等34家企业搭建了专业化的数字图书馆,有力的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每年利用100天左右的时间,对科技型企业开展调研帮扶,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全面掌握科技型企业创新现状,宣传科技政策。搭建了覆盖全市工业园区的科技协同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咨询、科技创新、专利申请、项目策划等一系列服务;首次开展网上常设技术市场交易登

8、记,交易额列全省第三;12项成果获评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二等奖;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单位数量居全省第二。第四节 创新队伍持续壮大“十三五”时期,新增国家特支人才计划3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2人,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1人。新钢公司为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新签入站院士1名、博士后6名。至2020年底,共认定高层次人才1139名,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9人,现有国家特支人才计划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省“双千计划”15人2团队。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32.07万人、人才密度达27.6%,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托“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聘请钱逸泰、杨德仁、陈仙辉3名院士及10名国

9、内新材料领域知名专家组成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为重振光伏产业提供人才团队支撑。2021年6月,赣锋锂业与上海交大签约重大科研项目并共建轻合金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柔性引进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顶尖人才10余名。第五节 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完善支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构建起完整的科技创新各环节政策链。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健全了科技创新体系。出台关于创新驱动“3315”工程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出台新余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方案、新余市专利奖励办法及关于实施促进人

10、才发展政策三十条的意见,进一步加快引进、培养、激励高层次人才,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出台新余市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意见,各政策链汇合形成系统的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推广政务数字化办公平台,并率先建成社区数字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把事办好。“一照含证” “一照含证”指各类许可证的信息都集成到企业营业执照的二维码。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获中央深改办充分肯定,并在国办要闻上专题刊发。 2016年至2018年,荣获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十周年领军城市、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标杆城市、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50强、转型升级优秀智慧城市等。第二章 “十四五”科技发展形势及面临问题第一节 发展形势“

11、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迫切需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和治理效能。智能化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为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机会窗口。全国各地也纷纷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创新发展呈加速态势,同时为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江西省正处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并逐步构建起“一核十城多链” “一照含证”指各类许可证的信息都集成到企业营业执照的二维码。的区域创新体系,而“十城”中提出重点建设“新余宜春锂电新能源科创城”、辐射带动

12、周边县市,“多链”中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的“创新链4:新能源领域”重点任务明确提到“以新余市、南昌市等为重点部署新能源创新链”,必将催生新一轮政策机遇、市场机遇和开放机遇,为新余市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新余市地处赣西,毗邻鄱阳湖,在钢铁、锂电等主导产业具备拓展和延伸产业链空间,光伏、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相关重点特色产业正在形成规模效应,随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生产力布局将向内陆腹地拓展,新宜吉六县转型合作加速推进,有利于全面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活力。此时,全市应抢抓科技变革机遇、加快科技发展,在科技创新发展上精准发力,在重大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团

13、队引育、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科技企业培育等方面积极补短板,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实现更大发展,展现更大作为。第二节 面临问题“十三五”时期,新余市依靠工业基础、产业聚集、区位优势和政策环境等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科技资源供给不足。新余高校、科研机构数量较少、层次不高、实力不强,科研资源分散管理难以形成合力,科技创新效率仍待提高,高质量创新成果不多,技术研发应用、工业设计环节发展滞后或缺失,产学研脱节的现象也依旧存在。新余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缺乏高端创新创业平台,对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端领军型人才吸引力有限,人才培育

14、机制不灵活,人才结构不合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经济发展动能乏力。新余传统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占比过大,以加工型、能耗型、配套型企业居多,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钢独大”困境仍待破解,急需提升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紧迫性不强、积极性有待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偏少,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偏低。三是科技机制有待完善。科技创新宏观统筹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和制度不够健全,配套措施制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够。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尚未有效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尚未深入扎根,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第三章 总体

15、思路第一节 指导思想“十四五”时期,新余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十三次全会、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思路,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更高要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支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建设全省“三区两典范”为统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

16、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创新环境,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科技创新“12345”工程,努力构建区域性创新发展高地,重点建设新余宜春锂电新能源科创城,着力构建新能源产业创新链,打造中西部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范,奋力共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新余篇章。第二节 基本原则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关键领域,多措并举、主动作为,以激活人才资源为抓手、优化产才融合为关键、提升人才服务为重点,加大人才引

17、育力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人才保证。高位推进、重点聚焦。锚定新余市二三五远景目标,努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整体布局,积极融入江西省创新型省份建设重大行动,争取政策支持,整合地方、部门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采取系统工程的方式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同时,结合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巩固钢铁、锂电两大支柱产业地位,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麻纺等优势产业,优化消防产业结构,推动建立硅灰石产业集群,突破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推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注重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

18、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把着力点放在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企业上,加快建立引导企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和机制,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利用全国科技资源,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提高核心竞争力。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实施科技大开放战略,全方位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强化与重点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校科技合作,引进一批优势人才、技术、成果、项目,广泛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资源。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等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多元、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主体深度结合、创新要素有机融合、

19、优质资源充分共享,提升整体创新效能。数据引领、智慧智造。以数字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大数据及智能制造产业,有效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工业企业实施设备数字化改造,并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通信运营商等在省内建设工业数据平台。同时,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方面,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并以为民服务解难题为宗旨,统筹推进智慧安防、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社区等建设,加快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在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实现政务服务更高效、市民生活更便利。第三节 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大力实施科技创新“1

20、2345”工程,即争创1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奖励30项,培育400家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50项以上重点科技项目。到2025年,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优势特色产业创新能力和国内影响力显著提升,区域性创新发展高地逐步形成,实现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社会文化、人文环境等领域的全面创新,将新余打造成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创新队伍激情灵动、创新政策集成配套、创新体系完备合理、创新效率全省领先、创新环境更加优越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中西部地区中小工业城市创新驱

21、动升级典范。研发投入大幅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大幅提升,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6%;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5%。人才队伍更加强大。研发人员规模进一步提升,壮大高层次人才团队储备,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引进与培育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十四五”期间,新增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或青年科学家和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到15亿元。创新平台提质增效。聚焦科学技术前沿和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实施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增量提质计划。到2

22、025年,力争新增20个省级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个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发展成果丰硕。精心谋划,科学布局,整合科技资源优势,争取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奖励30项。创新主体更具活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00家,瞪羚(潜在)企业20家,独角兽(潜在、种子)1-2家。产业结构体系更优。打造全球锂电高地、全国高品质稀土钢研发生产基地,重构全国光伏产业重点生产基地,实施“揭榜挂帅”、重大科技研发专项、重大基础研究专项等50项以上重点科技项目。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全社会以创新促转型的统筹协调机制基本形成,部门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各项财政支持政策的创新导向基本确立。全民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创

23、新氛围进一步增强。积极融入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力争通过5年努力把新余市建设成为创新体系全、创新绩效高、经济社会效益好、创新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专栏 全市“十四五”科技创新预期性指标科级发展指标2020年2025年1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1.682.62科技公共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1.922.5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亿美元)5.436.54每万人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万元)914.731143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2004006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351.507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个)60808

24、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家)2023009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比重(%)30.232.010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749011每万人新增注册企业数(家/万人)5060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8.621113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64.2751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3.866.015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8.4920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2.072.0517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96.796.718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980.75第四章 “十四五”

25、创新驱动发展主要任务围绕科技创新“12345”工程,重点开展产业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园区创新和成果创新,大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实现新余市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第一节 产业创新再优化工程紧抓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围绕新余市“2+4+N”的产业体系,即钢铁、锂电两大主导产业,光伏、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麻纺四大重点产业,以及大数据、节能环保、安防、电力、建材、制鞋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创新“1050”再优化工程,即从10个重点优势产业50个重点项目着手(见附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质量。1.钢铁产业。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技术需求,重点研发高

26、品质稀土轴承钢、超高强度热成形钢、无取向电工钢、电炉特殊钢和基于大数据的钢铁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技术等关键技术。2.锂电产业。大规模开发固态锂电池制备技术、超高压实型磷酸铁锂材料研究技术、超低温磷酸铁锂特种电池工艺研究技术,推动国标通用型锂电池技术、退役三元锂电材料高效清洁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3.光伏产业。围绕推广多晶硅铸锭炉新型节能材料与热场技术,重点开发全熔法低成本高效多晶硅的研究与制备、大尺寸铸锭单晶硅片研究与制备技术,促进晶硅生长中位错等缺陷机理的研究、新型太阳能电池的设计、5G+在太阳电池产线上实现数据融合和智能制造的应用,推进MBB半片高功率组件技术的开发。4.电子信息产业。围绕OL

27、ED(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技术、智慧安防- 3D TOF的人脸识别加密应用研究技术,加快发展新一代光电显示和半导体照明技术,大力发展消费电子等产业,逐步形成光电信息产业集群优势。5.装备及机械制造产业。围绕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大规模开发液态料智能饲喂系统研究技术、智能养殖物联网系统研究技术、电子雷管智能制造技术、人工影响天气集成化体系化装备技术、环保装备制造技术等项目。6.麻纺产业。以“高端化、时尚化、专用化”为目标,研发推广纺织新产品。提升纺织制造的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水平。7.新材料产业。发展建筑新材料,开展发泡陶瓷等资源综合利用高值化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项目,研发推广硅灰石产业向精加工

28、发展,加强环保生物填料技术的研究及市场化。8.特色农业产业。推进苎麻生物脱胶废液的有机利用技术、N2N区域沼气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道地药材香薷草种植技术、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及食品行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业生态体系。9.信息技术产业。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城市大脑”,充分发展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创文、公共卫生、应急、交通、城管、安全、养老等城市综合治理的难点、痛点,全面提升就业、教育、住房、出行、信贷、养老等信息惠民水平,推进企业生产智能化水平。10.消防产业。围绕消防产业产值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延伸不足、科技含量低

29、以及精深加工企业技术基础薄弱等问题,推进新型灭火剂产品、高端消防材料、配套消防装备及智能化报警系统创新发展,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消防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第二节 平台创新再提升工程围绕重点产业及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整合该领域的行业科技资源,融通行业的技术研发,组织瓶颈技术创新攻关,加快研究成果共享与转化,优化产业链,推动产业整体升级。1.创新主体培育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激活科技创新主体,完善独角兽、瞪羚企业等培育措施,构建成长培育机制,树立一批标杆型企业,至2025年,全市国家级高新

30、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400家。创新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方式,支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新金融体制机制,健全“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抚育体系,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门槛和融资成本,着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加快上市。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专项,资助初创期企业和成长期企业技术研发,促进其快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拓宽创新创业发展空间,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发展科技服务业,强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众创众包众筹众扶,以新余学院为

31、重点,鼓励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2.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以高新区获批建设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契机,加强资源优化整合,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投融资体系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开放创新等方面探索示范。聚焦科学技术前沿和我市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围绕主导产业和创新优势企业,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卡脖子技术问题,鼓励企业加大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培育力度,到2025年,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0家。在钢铁领域,依托新钢公司现有科研平台,推动新钢公司与本地用钢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逐步健全以新钢公司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新钢公司牵头组建创新联盟,加快技术研

32、发攻关行动,积极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合作设立研究中心,大力推进新钢公司中试试验平台与测试中心建设,提升全市钢铁产业以新钢公司为龙头的整体自主研发水平。在锂电领域,构建以赣锋锂业、江西雅保与东鹏新材料为主体多元参与的科技创新平台(3+N模式),破解锂电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难题,重点支持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江西锂电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申报组建“锂电材料及应用国家实验室”。在光伏领域,重点加强“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团队建设和科研绩效的双提升,积极发挥中心院士团队作用,将其打造成为世界光伏领域一流水平的创新平台。推动研发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搭建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培育发展研

33、发设计与检验认证服务,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或产业创新中心,建成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或产业创新中心、2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完善科技资源(仪器设备、科技文献)开放共享管理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3.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企业在一二线创新发达城市建立研发飞地。鼓励重点企业或创新龙头企业牵头,积极对接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以产学研合作形式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所共建“实体办院、投管分离、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或将内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

34、实验室等独立运营,面向产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服务。重点推动新钢公司与中科院合作共建创新中心或研究院,打造服务钢铁研发的高端研发机构。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广泛引导产业链上其他企业参与机构创新项目,实现产业链企业有机高效协作,形成人力物力财力有效集聚和机构作用明显发挥的良好局面。4.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紧密围绕江西省新余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余高新区发展规划以及中共新余市委、新余市人民政府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增强自创新能力的意见等政策,多维度打造科技创新载体、高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技术转移高地。大力发展硬科技孵化器,为虚拟现实、物联网、

35、人工智能等硬科技,前沿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专业技术和服务支撑。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误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实践。积极谋划推进合作项目,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平台、公共服务。全方位促进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院所的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换。推进院士(专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支持重点创新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通过项目委托、共建研发机构等方式,建设一批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鼓励企事业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国际合作、对外项目交流,加强与科教资源发达

36、地区科技合作,推动技术转移转化,力争重点领域跻身行业领先地位。鼓励采用“揭榜挂帅”等新机制,积极争取省部级“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专项资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强化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作用,以优势产业链为引领,对应组建形成“一链一协会”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建设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抱团取得新突破。促进财政资金的引导融合,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引导银行、创投、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发科技金融产品,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从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加快现代经济的结构转型和快速发展,实现全面的创新驱动。

37、第三节 人才创新再发力工程紧紧抓住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刻把握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做到靶向引才、精准育才。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引才引智体系。努力造就培养一支数量充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1.人才集聚机制。协调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拓展人才工作思路,营造和完善适宜的外部环境。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各类配套制度,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和聘任“绿色通道”。严格知

38、识产权保护执法,切实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容错试错机制,构建极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才发展环境。开展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战略,改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依托我市发展规划,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科学制定引才计划,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2.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各类创新人才发现与成长机制。尊重人才发展规律,为人才发展提供各类舞台,促进杰出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为青年人才参与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成长创造更多机会。鼓励企业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和创新服务人才。集中开展紧缺急需和骨干专业技术

39、人员专项培训,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完善高端创新人才与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3.使用评价机制。优化改革人才激励、评价和流动机制。在人才激励方面,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保障创新人才分享创新收益等合法权益。在人才评价方面,深入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逐步探索建立人才“评绩并行”评价体系,以创新能力、实绩、实效、贡献作为衡量科技人才的重要指标,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强化人才分类评价,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符合人才特点和市场规律的科技创新

40、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薪酬体系。4.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政策宣讲制度、服务保障制度,打造科技人才之家。以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为抓手,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健全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健全并落实高层次人才来余创新创业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试行事业单位录用特殊人才备案制,完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密切对接的联动机制,开展“单一窗口”试点建设服务,加快推进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一对一”及个性化服务,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力度。第四节 园区创新再升级工程支持开发区聚焦首位产业、主攻产业,大力实施开发区产业集群提能升级行动

41、,提升首位产业聚集度。稳步有序配合开发区优化整合,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向效益高、质量好的开发区倾斜,支持新余经开区、分宜工业园扩区调区,推动新余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新设省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1.做强园区产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发展,积极融入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首位度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专业领域的产业链中心,与各地园区协调联动、利益共享。积极融入新宜吉六县跨行政区转型合作试验区,坚持“创新、宜业、众吉”的理念,强化产业升级、集约发展与技术创新,增强现代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重点增强渝水区核心带动能力,推动与分宜县及周边县市协同互动发展。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

42、、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发展战略,以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交流活动为契机,紧盯与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契合度高的央企、国企、知名民企、上市公司,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开展定向定点招商,精准引进落地一批铸链、补链、扩链、强链型重特大项目。支持开展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两型三化” “两型三化”:指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管理提标提档等行动,支持以赣锋锂业为依托的江西锂电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建设建成国内一流的锂电材料研发中心;加强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创新提升,依托院士团队,打造国内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光伏工程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新钢公司、沃格光电、盛

43、泰精密光学等企业整合国内优势创新资源,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研发机构建设。助力高新区建成千亿级园区、分宜工业园建成500亿级园区、新余经济开发区建成超千亿级园区并力争获批成为国家级经开区,形成“双核”驱动、三园并进发展态势。2.拓宽攻关渠道。大力推进工业园区科技企业改革创新,全面落实满园扩园和节地增效等行动,持续提升园区科技服务水平。开展包括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构建市级重大创新平台体系、开展科技特派员“千百万”帮扶行动在内的9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组织的“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由市科技专项中安排引导资金,对园区企业或组织的总研发投入不低于300万元的技术难题或重大需求实施财政补助。

44、引导支持企业与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从创新资源的“磁场效应”向创新驱动的“产出效应”转变,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成果转化。3.优化园区结构。重点加强以钢铁、锂电两大产业为主导,光伏、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麻纺四大产业为重点,大数据、节能环保、安防、电力、建材、制鞋为特色产业的“2+4+N”新型产业体系的支持,深入实施包括高品质稀土钢研发与产业化在内的“1050”产业创新再优化工程。鼓励科技导向现代农业,支持发展“优质水稻、优质瓜果、高产油茶、商品蔬菜、中药材、生态畜禽、休闲农业、特色水产、苎麻”等九大特色产业,形成“苎麻、粮食、肉食品、油茶、中药材”等五大加工产业

45、集群,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园区集中、先进生产要素加速向园区集聚。鼓励园区企业进行绿色制造转型升级,开展清洁生产和节能诊断,支持高新区国家级绿色园区、赣锋锂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和新钢公司等3家省级绿色工厂与相关产业政策的衔接,发挥绿色制造的示范作用,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4.引流金融活水。强化金融服务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确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确保科技投入实现法定增长。重点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稳步提高我市R&D投入比例,发挥财政科技支出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改进财政科技投入的模式和机制,切实发挥政府创新资源的导向作用。落实贯彻市政府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总体水平的

46、要求,确保市和各县区政府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第五节 成果创新再聚焦工程实施科技创新“12345”工程和产业创新“1050”再优化工程,努力构建区域性创新发展高地,通过“深化服务、突出主体、搭建平台”三轮驱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重大原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努力在重点领域成为全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引领区。 通过优势特色产业头雁效应,促进区域性创新发展高地逐步形成,打造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创新队伍激情灵动、创新政策集成配套、创新体系完备合理、创新环境更加优越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争取实现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奖励30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独

47、角兽(潜在、种子)1-2家,瞪羚(潜在)企业15家,获批省重点新产品100项,全市主要创新指标继续位居全省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加速培育工业设计主体,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到2025年,力争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第五章 保障措施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将安全生产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纳入“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切实承担起推行实施的责任。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工作分工落实责任,进一步细化工作安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实施机制,把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第二节 深化机

48、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生成机制和实施机制。改革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通过各类“后补助”方式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市场导向的科技项目主要由企业牵头,引导以企业为主的全社会R&D投入强度明显提高,实现财政科技资金精准发力和绩效提升。重新优化布局科技计划体系,改革市级科技计划框架体系,按照不同类型项目和要求编制项目申报指南、制定管理办法、设定管理流程,实施分类管理。突出企业在科技计划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增加财政科技资金的普惠性,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科技计划改革释放的红利。建立科技项目和绩效管理统一平台,健全科技报告、创新调查、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完善专家遴选制度,加强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覆盖指南编制、项目申请、评估评审、立项、执行、验收全过程的科研信用记录制度。改革项目指南制定和发布机制,扩大项目指南编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