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254.50KB ,
资源ID:960803    下载:注册后免费下载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unet.com/d-9608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公司简介 .doc)为本站会员(瓦拉西瓦)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发送邮件至13560552955@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公司简介 .doc

1、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概念;J 曲线效应的概念;吸收分析法的基本理论。2、掌握:J 曲线效应发生的原因;小型开放经济中的收入决定;乘数分析法的总体评价。3、熟练掌握:吸收分析法的政策主张和总体评价;货币分析法的政策主张和总体评价。第十三章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均衡(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开放经济下的宏观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运用 ISLMBP 模型分析不同经济条件下进行调节的宏观政策。(二)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开放经济下的宏观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能运用 ISLMBP 模型分析不同经济条件下进行调节的宏观政策。(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

2、观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的内容;支出改变政策的概念;支出转换政策的概念;丁伯根法则的概念。2、掌握:不同经济条件下运用 ISLMBP 模型进行调节的宏观政策。第十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和内容,重点介绍金本位制的内容和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牙买加体系的内容。(二)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的概念和内容,重点掌握金本位制的内容和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和崩溃原因,了解牙买加体系的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金本位制的概念;铸币平价的概念。2、掌握:金本位

3、制崩溃的原因;牙买加体系的内容;牙买加体系的特点。3、熟练掌握: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第十五章 世界经济危机与国际经济(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经济危机的概念和特点,重点介绍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以及由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发展的路径,提出应对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法。(二)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经济危机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经济危机的概念;经济危机的特点;次贷危机的概念。2、掌握: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三、有关说明

4、和实施要求(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 、 “掌握” 、 “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它们的含义是: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林归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步骤等。3、熟练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知识点。(二)自学教材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国际经济学(修订版) ,张为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三)自

5、学方法的指导本课程作为一门的专业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难度大,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4、学完

6、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后,应认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和思考题,这一过程可有效地帮助自学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

7、启发引导为主。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 “掌握”40%, “熟练掌握”为 40%。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 2:3:3:2。

8、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及案例分析题等类型(见附录题型示例)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附录 题型举例一、单项选择题1.在 GATT 的 8 轮谈判中,首次包含非关税壁垒的内容的是( )回合。A.肯尼迪 B.狄龙 C.东京 D.乌拉圭2.因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 )。 A货币性失衡 B收入性失衡C结构性失衡 D周期性失衡二、填空题1美国经济学家_倡导的技术差距论以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为起点,分析国际贸易的成因。2外汇市场上,依据投机行为与市场均衡之间的关系,外

9、汇投机可区分为_投机和非稳定性投机两种类型。 三、名词解释1.国际收支平衡表 四、简答题1. 在金本位制下,黄金输送点为何能够限制汇率的波动幅度?五、论述题1. 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容和评价是什么?六、案例分析题1收音机最初在美国被发明出来,风靡全球,但几年后日本就成功地研制生产出收音机。后来收音机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在东南亚以很低的成本生产并出口。试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这种现象。2016年第07期 No07,2016 历史教学 History Teaching 总第740期 Sum No740 运用文学经典 透视历史风貌 鲍丽倩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上海200063) 【关键词】文学作品,

10、历史价值,教学 中图分类-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104576241(2016)07001505 对历史风貌的再现,固然要求老师“据史”而 言,严谨精准地描述已经消散的历史云烟。然而, 由于历史文献和叙事方式的局限,故去的历史风 貌往往言之寥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客观 而不失动感的,真实而不失观感的展现历史风 貌,就成为许多历史老师迷茫和纠结的难题。笔 者以为,运用文学经典透视历史风貌不失为一种 有效的教学策略。正因为司马迁的史记将历史 与文学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被人们誉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历史教师,要人木三分 地刻画历史风貌,需要关注相关的文学经典,从 中领悟作品与时代

11、的关系,让历史课更生动与深 刻,焕发文学的魅力。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再现 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表现作家内 心情感的艺术,它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 剧等。经典文学作品指具有典范性及权威性,经 过历史选择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能代表特 定时代的文学作品。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每一个 民族都诞生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不乏历经时 代考验至今熠熠生辉的经典,这些经典作品,理 应成为我们解读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源。 一、经典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 虚构中见真实 要将文学作品引入历史课堂,不能回避的 【收稿日期】20160305 问题是如何解决文学的“虚构性”与历史“真实 性”之间的矛盾。

12、 首先,我们要正确把握内容的虚构与背景 真实之间的关系。不可否认的是,文学作品的具 体人物和内容难免是虚构的,但作者的创作都 植根于具体的时代,而一部好的作品恰恰能体 现作者对时代的深刻体悟和关切情怀,体现艺 术与历史的有机融合。当然,并不是每一部作品 都能体现这种融合,因此,我们在有限的历史课 堂中还是以关注经典作品为主,因为经典作品 经历了众人的“挑剔”和时间冲刷的考验,更具 代表性,历史价值也相对更高。 其次,我们要正确把握个体作品与创作思 潮之间的关系。基于孤证不立的原则,很难断定 一部作品,它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就一定是真实 可靠的,这就需要我们放大视野,将其置于当时 的创作思潮中来看,

13、看其反映的历史背景是否 符合了时代主流,看其体现的价值倾向是否顺 应了未来趋势,看其蕴含的思想哲学是否倾注 了悲悯情怀。同时,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 学的关注重心自然也会随之变化,因此,不同的 历史时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学创作思潮。例 如,从西方文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可以概括为 “两大源头”和“六大思潮”。“两大源头”是指古 希腊、罗马的神话艺术及文艺理论,和中世纪的 基督教文学及文化理论。“六大思潮”是指文艺 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8世纪新古典 教学研究 15 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20世 纪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和20世纪现代

14、主义与后 现代主义思潮。如果教师能选择体现时代思潮 的文学作品进入历史课堂,显然其与历史时代 的关联度会更高。 可见,只要选择精当,历史教师是可以通过 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为透视历史风貌提供有 力支持的。 二、从历史视角阅读文学经典: 透视历史风貌 (一)分析创作要素,把握时代背景 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丰富的精神财富。历 史教学自然应重视这些财富,但历史课的解读 与语文课的解读视角显然不同,如果说语文课 重视文学赏析和艺术价值的话,那么历史课应 重视时代背景和历史信息的解读。我们应结合 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具体环境,以及作品创作的 具体时间和空间,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去解 读作品背景和作者情感,从

15、而读懂作品并感悟 历史,这也是当前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最 主要的方式。例如,在讲到南宋朝廷偏安江南, 不思收复失地的内容时,可引入时人李纲的诗 作述怀:“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 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中原夷狄相 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教师还可补充李纲其 人在当时的处境:南宋王朝建立的初期,李纲一 度被任命为宰相,时间只有两个半月,就被主降 派排挤出朝廷,他苦心经营的政治和军事革新 措施也连带被废除干净。这首诗是作者卸任后 被流放到广东边远地方时写的,诗中叹惜自己 抗金的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对当时的卖国投降 分子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还表示了他的奋发图 强、抵抗侵略的坚定信心。

16、在铺垫充分的基础 上,教师可针对诗中的具体内容设计问题,诸 如,胡骑指什么?退避指朝廷的什么政策?中原 指什么地方?李纲为何如此述怀,渴望自强?通 过这些问题的互动,既促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内 16 心世界,更加深学生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把握。 (二)解读文学细节。探究社会风貌 史书的叙述方式一般是比较宏大的,其关 注的重点大多为政治、经济及思想等维度,但对 人们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则较少,也较 难深入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要了解各个 时代具体的人文社会风情,要更多地贴近那个 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要更感性地把握历史时 代特征,文学艺术作品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更广 阔的观察空间。我们除了要把握作品的

17、时代背 景,更要珍视文学细节,恰恰是这些细节,为我 们构建了一个更丰富、立体、富有人性、充满活 力的历史空间,其实,也就是一个曾经的现实空 间。文学虽然是虚拟的,但其陈述的细节总在不 经意间透露出历史的意味。 珍视文学细节,发挥历史教师应有的敏锐 度,从而融通文史脉络,是培养突破学科思维局 限、具有大历史视野及丰厚人文素养的现代公 民的有效路径之一。例如,林镇国老师在执教 两宋新格局一课时,对各类官修正史、诗词戏 曲、小说志怪、笔记文集、考古材料等史料信手 拈来,让历史穿梭于丰富的历史细节中,不仅将 历史课上得立体生动、灵性通透,而且培养了学 习者文史相通的思维意识和珍视文化典籍的厚 重情感。

18、他对文学细节的解读,既有提炼出历史 本体知识的,如从“水浒中的清风寨副知寨花 荣无论武艺如何了得,都必须受制听命于对军 事一窍不通的正知寨文官刘高”这一细节,分析 出北宋“以文官压抑武人,统辖武人,防范武人” 的时代特征;也有提炼出时人价值观变化的,如 从“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 善其身”等诗句中,分析出北宋时期“社会风气 和价值观念也急剧变化”。当然,对于推测结论 的信度,林老师后续又通过文学作品史料价值 方法的提炼归纳加以指导。 大胆推测,小心求证,是我们对待文学史料 的基本态度。对于如何“推测”,华东师大聂幼犁 教授在对教师的培训课程古代诗歌中的历史 中进行了方法示范。

19、他对白居易卖炭翁一诗的 历史解读,使大家对文学作品历史价值的认识豁 教学研究 然开朗。他首先示范了如何从诗歌语言中提取表 层历史信息,例如从“伐薪烧炭南山中”和“夜来 城外一尺雪”等诗句中推测“南山可伐薪烧炭、长 安可能有较大冬雪”。这一细节探究看似简单却 极重要,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基本被教师们忽 视。接着聂先生示范了由诗歌语言表层信息所 引发的思考,例如,关于“一车炭”和“半匹红纱一 丈绫”究竟价值是否相当,是否涉及“宫使强买强 卖”,并进而引发出对当时个体工商者养老问题 的关注。这些都是历史的细节,是历史教科书 “管”不到的地方,但我们在文学作品里却能发现 端倪。当然,要善于发现文学中的大

20、历史与小历 史,不仅在于我们要读懂文字,更要有心、有意识 和有方法。聂先生的这些示范不仅从方法上,更 从思想上给我们以触动,二期课改绝不仅仅是学 一点教学理念武装一下头脑那么简单,而是要内 化为行动,要将历史意识贯彻到教学行为中,要 反思过往的教学行为,将那些习以为常的做法置 于新课程背景下重新思考。过去我们对这些文学 本身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基本无视,现在换个角度 看文学竟发现了无尽的宝藏。历史无处不在,文 学作品充满了历史意味。 (三)发掘内容关联,推演历史特征 如果说从单个细节获取的信息和结论过于 单薄和无力的话,那么,善于发掘同一个作品或 同时代多个作品的内容关联,对于我们推演历 史特征会

21、更有说服力。如前文提及的林镇国老 师,在教学中就非常注重发掘多个文学作品的 内容关联。例如,从唐末总兵力部署、北宋总兵 力及林冲所辖的禁军数量等多个细节,推导出 北宋“集权中央”的特征;再如,从唐诗“宁为百 夫长,胜作一书生”、宋诗“莫道儒冠误,诗书不 负人”及小说水浒中“贼配军”成了一句骂人 的话等细节资料,推导出北宋“重文”的社会风 气。可见,对多个文学细节进行关联运用,或者 将文学细节资源与其他资源对比运用,有利于 坐实历史和融通文史。 除了通过聚合多个信息推演出一个重要历 史特征外,还可以通过多个信息的组合勾绘出 历史画卷。如林建明老师在执教唐代长安城内 容时,就通过解读唐代三位诗人的

22、作品,来呈现 长安城的历史全貌。教师从白居易登观音台望 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 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李白少年行“五 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 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及秋夜吟“六街鼓歇行 人绝,九衢茫茫室有月。九衢生人何劳劳,长安 土尽槐根高”组合出了一个布局严谨有序、商业 繁荣但管理严格以及胡汉交融的城市景象。为 了提高推演的可信度,教师还通过与唐长安城 平面图、唐西市东市示意图等相互印证。可见, 聚合多个文学作品中的信息,对于我们认识历 史全貌是很有裨益的。 (四)知晓价值取向,走进历史深处 文学作品属于艺术范畴,具有主观性,所以 作品会反映创作者

23、或传播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透过作品,了解创 作者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我们也可以通过类似作 品在同时期的数量和受众欢迎程度,包括作品的 传播广度等,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态,从 而弥补历史教材因宏大叙事的抽象陛,以及第三 人称叙事的旁观者心态而带来的不足。 透过文学作品,有助于体悟时人感受,养成 历史之同情。例如,在讲述汉武帝一课时,教师 大多对其评价很高,但如果忽略了汉武帝执政 时期时人的感受,那这样的历史就颇有后人立 场、过分拔高的味道了。如果能引入社会底层的 歌唱汉代乐府民歌中的相关内容,汉武帝 时代就会变得厚重立体。武帝以后,长期的战争 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4、因此反对战争就成为汉 代乐府民歌中的一个突出主题。例如十五从军 征这样写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 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 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 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 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诗 中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 中与到家之后情景。作品读来,字字皆血泪,虽 没有一个字直接谴责战争,但对战争的控诉却 非常有力。这样的作品具有穿透性和震撼力,能 教学研究 17 帮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体悟特定时期普通人 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唯有真正回到过去,历 史之同情才有坚实的依托。 透过文学作品

25、,有助于再现被遮蔽的情感,理 解历史之复杂。例如,讲英国工业革命时,很多老 师都会运用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的如下表述:“万 国博览会开幕式成为整个伦敦的节日,万众喧腾 中,前来剪彩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一个 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隋绪:荣光、荣光、无尽的 荣光。”这一材料中的“万众喧腾”给人一种错觉, 似乎当时大多数英国人都是肯定和迎合工业革命 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英国文学上,以乡村 田园为主题进行创作成为一种时尚。作家把工业 城市描写成丑陋的怪物,尽情歌颂乡村静谧、安 适、停滞不前的社会环境,以此反衬对城市工业文 明的厌恶”,“约翰穆勒对经济发展作为一种理想 挣I不疑态度,查尔斯狄更

26、斯反对工业资本的价值 观,安东尼特罗洛普对商业的作用表示忧虑,马 修阿诺德辛辣地批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约 翰罗斯金强烈地憎恨工业社会”。 1瑛国诗人威 廉莫里斯在地上的天堂中写道:“忘却六郡天 空上弥漫着的黑烟,忘却蒸汽机的喧嚣和活塞的 撞击声,忘却那丑陋城市的延伸;我宁愿怀念原野 上的驮马,在梦幻中去追忆那小小的伦敦,那白色 而清洁的伦敦。”引入这样的文学作品不是为了否 定工业革命的进步主流,而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 实,再现被遮蔽的情感,刻画时人在历史洪流裹挟 下的纠结,塑造激进与保守、进步与局限并存的立 体现实场景,帮助学生懂得历史发展充满惯性和 复杂性。 三、以科学方法运用文学经典: 提升证据意识 (一)明辨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