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一天,周恩来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然而,这时却遇上了一件改变周恩来一生的事!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有一天,魏校长问大家都是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说出了那句让人振聋发聩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周恩来自少年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并以此为座右铭,矢志不渝地追求革命真理,艰苦奋斗一生,创建了伟大的新中国。建国后,周总理依然呕心沥血,忘我奋斗,为人民的幸福和国家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消息传到国际上后,联合国决定降半旗七天。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降半旗七天,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是文明古国,拥有无数财宝,可周恩来却没有一分存款。第二:中国人口众多,占全世界四分之一,可周恩来却没有一个孩子。”
周总理——中国人民的好总理!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原件地址: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分享本文章目的在于学习,如有侵权,请邮件告知删除,本站将在收到删除告知信息的情况下,24小时内删除,并给予道歉,谢谢支持! 请使用微信客户端打开页面并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或者微信直接搜索文库网。
[ 微信公众号ID:WENKU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