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知识课件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pdf

上传人:魏子好的一塌糊涂的文献 文档编号:1065238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PDF 页数:105 大小:33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知识课件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历史知识课件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历史知识课件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历史知识课件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历史知识课件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内容提要 本书论述了世界中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其中重点突出了西欧中世 纪庄园经济、中国隋、唐、宋、元封建经济的发展及东欧拜占庭帝国与斯拉 夫人的经济生活。 本书通过对西欧庄园制度、土地制度及行会制度的分述,揭示了封建经 济在西欧的成熟与演变史;通过对中国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的剖析,揭示了 中国封建经济的曲折发展历程;通过对东欧拜占庭与斯拉夫人的经济生活的 描述,反映了帝国的封建化进程。同时,本书还分类概述了当时农业的发展、 手工技术的进步及商业的繁荣,并分析了西亚经济的几度兴衰,南亚次大陆 经济的独特风格及非洲、美洲经济的多层次发展。本书力求扼要反映世界中 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貌。 一、概

2、述 1 . 西欧封建经济 西欧中世纪的经济也就是西欧封建时代的经济。在西欧,封建经济关系 的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渡时期。5至 6世纪,统治西欧大部分地区的法 兰克人主要按地域关系组成农村公社,称为马尔克。马尔克的土地制度是从 公有到私有的过渡。绝大部分土地归马尔克所有,村社成员对分给他们的耕 地仅拥有世袭使用权。这种土地制度直到 8 世纪前期,始终是法兰克社会的 经济基础。从 8 世纪下半期开始,一种新的土地制度封建采邑制开始成 为西欧主要的土地制度。采邑是承担一定义务的封地,受封者必须服骑兵兵 役。采邑制以土地为纽带,在国王和封建贵族之间确定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 后来,各级封建贵族纷纷仿效

3、,把土地作为采邑,层层分封。这样,到 9 世 纪时,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关系及相应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最终 确立。西欧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封建经济关系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作为村社成 员的自由农民逐渐沦为农奴的过程,特别是在采邑制度下,农民连同土地被 层层分封,从而大大加强了农民对封建领主的依附性。因此,封建经济关系 在西欧最终确立的时候,村社农民也就完全陷于农奴的境地,成为封建等级 制度中被压在最底层的一个社会阶层。 封建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的基层经济组织。庄园制度是西欧封建经济关系 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是封建领主以经营庄园的方式在其领地上剥削依附农 奴的制度。庄园土地属于封建领主,但除部分土地由

4、其直接经营之外,大部 分土地以份地形式分给农奴使用。农奴必须定期在领主土地上耕种,或把份 地上的部分产品以实物或货币形式交给领主,还要服许多杂役和交纳贡税。 领主还拥有超经济特权,可以审判、惩罚农奴。庄园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 的经济单位,与外界很少发生经济联系。庄园内除生产农产品外,还附设一 些手工业作坊,生产大部分日用手工业品。大约从 1 3 世纪开始,由于商品货 币经济的发展,庄园制度日益走向瓦解,到 1 6 世纪,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庄园 都为小土地持有所代替。 行会制度是西欧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关系中又一项重要制度。所谓行会, 是中世纪城市中手工业者或商人的同业组织。它们是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5、 和工商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手工业行会按不同的行业加以组织,会员称“行 东”。为了消除外来产品的竞争以及同行业内部工匠间的竞争,行会一面排 斥外来产品,一面对行会内部各“行东”的生产规模、价格、工作时间、工 资以及销售方式等作出详尽规定。工匠们必须严格遵守行会的规定并接受监 督。商人的行会在西欧一般称“同业公会”,其性质和手工业行会是一致的, 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按行业组织, 一个城市的商人往往组织在一个统一的 “同 业公会”里。 在西欧中世纪的一千多年里,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从 7 8 世纪开始,斯拉夫人发明的一种带轮的重犁在西欧各地特别是西欧北部 的平原地带传播开来。这种重犁很适

6、合在北部平原地区由河流冲积而成的粘 质土壤上使用。因此,重犁的传播有力地促进了西欧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 也为新的土地耕作制度轮作制度在西欧形成提供了条件。轮作制度的最 初形式是二圃制,这种制度要求把全村的土地分成两大块,一块秋季种植, 另一块休耕一年以便恢复地力。随后,三圃制取代二圃制成为主要的轮作制 度。它把土地分成三块:一块秋播地,主要种麦类作物;一块春播地,主要 种燕麦和豆科植物;一块休耕地。1 6 世纪中期以后,不少地区在畜牧业发展 的基础上,把饲草纳入了轮作周期中,从而产生了四圃制、六圃制或更多圃 的轮作制。轮作制有效地维持了土壤肥力。从 9 世纪开始,由于套马法的改 进以及马蹄铁和

7、车前横木的发明,马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此外,在兴修水 利和围海造田方面,也达到较高的水平。所有这一切,都为西欧农业生产的 繁荣提供了保障。因此,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西欧的农业生产都保持 增长势头。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许多作物被从世界各地引种到西欧,荒地不 断被开垦出来,畜牧业也日益发达。 手工业是在 1 0 世纪以后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随着交换 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些拥有熟练手艺的农奴纷纷逃出庄园,在交通便利 而又较安全的地方聚居下来从事手工业生产。以此为开端,独立的城市手工 业在西欧各地发展起来。大约 1 1世纪开始,人们把水力作为动力运用到纺 织、冶金、金属制造、木材加

8、工等手工业生产的各个行业中。在机械设计方 面也不断取得进步:曲柄和复式曲柄被广泛运用于手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机 械时钟的原理在 1 4 世纪时已为人们所掌握; 效率较高的织布机和纺纱机被逐 渐推广开来。1 5 世纪时德意志人开始掌握活字印刷技术。1 6 世纪以后,西欧 的手工业技术继续取得新的进步。1 1 1 5 世纪,从尼德兰的佛兰德尔到意大 利北部和德意志南部一带是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这里的呢绒业、毛织业、 亚麻业、造船业、金属制造业等都达到很高水平。1 4 1 5 世纪时,这里出现 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形成了众多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1 6 世 纪以后,荷兰和英国成为手工业生产最

9、发达的地区。荷兰的造船业规模巨大, 分工发达。毛纺织业、亚麻业、陶瓷业、印刷业等享有国际声誉。英国的毛 纺织业开始在西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采矿业、冶金业以及造船、造纸、建 筑等行业部获得迅速发展。西欧中世纪的手工业生产与城市的成长联系在一 起。城市手工业者完全与农业相脱离,而成为专门的手工业生产者。尽管在 庄园制瓦解后,西欧的广大农村也出现了兼营农业的小手工业者,但专门的 手工业者始终居支配地位。 西欧中世纪的商人阶层是在 1 1 1 2 世纪从城市手 工业者中分离出来的。他们以经商为独立职业。1 2 世纪以后,城市商业日益 发达,国际贸易的发展更为迅猛。发达的国际贸易可以说是西欧中世纪商业

10、的最大特色。1 2 1 3世纪,西欧就形成具有国际贸易色彩的大型定期集市。 在众多定期集市中,法国香槟集市最为有名。到 1 4 1 5世纪,西欧出现 4 个区域性贸易区,即地中海贸易区、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汉萨同盟、不 列颠贸易区。东西方贸易也达到相当大的规模。1 6 世纪以后,由于新航路的 开辟和重商主义思潮的弥漫,西欧的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进入了一个空前 发展时期。地中海沿岸、中欧地区、波罗的海沿岸和大西洋沿岸出现活跃的 国际贸易活动。在西欧和美洲、亚洲之间,伴随着殖民活动的开展,不公正 的国际贸易使大量财富流入欧洲。这一时期,西欧还产生了诸如合伙公司、 特许公司、股份公司等具有近代意义

11、的商业组织。 在商业和国际贸易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信用和银行业在西欧逐渐成 长起来。1 2 世纪时,货币借贷在意大利已占有一定地位,还出现了海上保险 业务。一种具有票据色彩的债务证券也产生了。与此同时,银行业开始兴起, 但早期银行业主要掌握在意大利人手中。从 1 3世纪末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 里,意大利人垄断着全欧洲的银行业务。1 5 8 7 年,威尼斯诞生了第一家较为 正规的“公立银行”。1 6 0 9 年在阿姆斯特丹开业的汇兑银行,其业务活动已 具有“中央银行”性质。在信用工具和手段方面,从 1 4 世纪开始,汇票、支 票、本票等信用票据相继产生。到 1 6 世纪中期,票据贴现已成为一项重

12、要的 银行业务。 1 4 1 5 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尼德兰南部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出现了手工 工场。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产生。手工工场一部分是 由行会手工业转化而来,一部分是商人用资本控制小生产者,把他们变为雇 佣工人的条件下出现的。1 6世纪以后,在商品货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推动 下,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手工工场的数目大量增加,生产规模迅 速扩大,分工日益发达。手工工场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1 4 1 5 世纪,分 散的手工工场占绝大部分;1 6世纪以后,集中手工工场日益成为主要形式。 除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发展之外,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和发展也深入到商业活 动和土地制度之中

13、。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在土地经营中发 展的表现,又反过来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日益发展的结果, 最终导致了封建时代的结束和资本主义时代的降临。 2 . 中国封建经济 中华民族是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民族之一。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 2 2 1年至公元 2 2 0年),以农业为核心的封建经济结构基本形成并稳定地延 续了二千多年。在隋、唐、宋、元时代社会经济经历了曲折变化,兴盛和衰 落。其间小农制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核心。小农制经济的形成,是 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是随着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而确立的。土地兼并本是 土地私有制度的一种必然相随而至的占有形式,而这种占有方式所

14、决定的土 地经营方式,又必然是小土地经营,马克思称之为:“小块土地所有制”。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农制经济。这种经济结构的形成和长期存在,决定了中 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方向,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隋、唐、宋、元的 土地制度为小农制经济结构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秦汉以来,封建土地关系中 的地主大土地私有制(私田),已取得了主导地位,国有土地(官田)已降 为次要,不成其为制度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纷纷,土地荒芜,官田数在 总耕地面积中比例增加,但并未改变大土地私有制的基本形式。隋颁布均田 新令,延用到唐。唐中叶后,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均田制彻底崩溃。从 此,封建大土地私有制向单一化方向发展。宋、元时

15、期,土地形态分为官田 和私田两类。民田即私田,官田名为国有,实际多转化为私田。当时的官田, 一般采取佃农制。由于官田的租佃没有任何数量的限制,贵官、地主便借机 大量包租,转佃给佃户耕种,以此从事中间剥削。包租者变成二地主、便构 成封建国家、二地主,佃农三重关系。二地主不仅居中间剥削,而且在国有 土地转化为私有的发展过程中,把官田据为私田,至此,国有土地便逐渐转 化为私有土地了。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在土地兼并中不断破产, 流亡,流动性极强;不可能被永久地固定在土地上,客观上消弱了农民对地 主的封建依赖关系。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农民的经济独立化 加强,社会地位提高。于是,佃农

16、制代替了佃奴制。佃农制在宋律中被规定 为唯一法定的制度。土地兼并本是土地集中过程,通过土地兼并,把分散在 许多人手里的小块土地合并为大地产。但随着土地私有化的发展,地权很分 散。即集中起来的“田连阡陌”的大地产,并不能保持长久不变,尽管拥有 大量地产的大地主,也常常不断地将地产分割、转让、出卖。佃农成为土地 的主要经营者。佃农生活条件都非常贫困。佃农没有佃耕大片土地的能力, 加上极端残酷的剥削,又使得他们有能力也不敢多佃,只能是小规模地经营。 所以中国历代都因土地兼并的猛烈进行,而形成了数量巨大甚至跨州越县的 大地产,但却永远不可能出现对土地进行投资和以租地经营的农业企业家。 亦即土地虽然不停

17、地集中,而经营单位则在不停地分散,并且土地愈集中, 丧失土地的农民愈多,农民生活越贫困,则土地的经营单位便愈分散,愈缩 小。所以,小农制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严重妨碍了商品经 济的发展。在以小农制经济为社会经济基本结构的前提下,手工业经历了曲 折的发展历程。隋、唐统一以后,国内环境相对安定,生产逐渐发展,刺激 了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行会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使我国手工业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唐代手工业、商业的行会已经存在。最早的“行”似乎是指街 巷上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此外街巷也可以称为“行”,在一条街上往往开 设的都是同类的店铺,因此一种职业也称为“行”。故同职业的店铺间产生 一种

18、组织,所以“行”也是同类店铺的组织,也就是行会的起源。 中国的行会与欧洲中世纪基尔特型的行会完全不同。当然也就不存在对 工商业的那种行会式的约束力量,因而工商业的发展是自由的,每一个同行 业的营业者,可以根据各自的能力资力和才力,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合的 生产和营运方法,把经营规模扩大到自己的能力可以胜任的程度,以攫取自 己可能获得的最大利润,而不必担心有来自同行的干预或阻挠,不会遇到由 行会设置的规章条件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中 世纪手工业的基本格局,就是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双层结构共同发展。 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装备精良,垄断了许多重要部门,如:冶炼业、创造 业、采矿

19、业等。随着民营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 地位。当时较为突出的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陶瓷业等。纺织业又分丝织业、 棉织业。据记载,唐中宗女安乐公主有用百鸟毛织成的毛裙两条。裙正看是 一色,倒看又是一色;白昼看是一色,灯影下又是一色。百鸟之状,并在裙 中;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 4 0 0 多年;元代景德镇的瓷器,颜 色、形式多样,品质相当精致。此外,建筑雕刻等艺术也可见手工业技术发 展的水平。隋代匠人李春所建的赵州安济桥,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桥, 工程相当伟大。隋唐都城的建筑都很宏壮,建设计划是很周密的。唐代寺庙 等的建筑也颇为壮观,有些保存至今。 手工业的发达,引

20、起了商业的繁荣。商业开始是保持历代相沿的市坊制 度。唐代的市、由京城至郡府州县,都限于城内的一个固定区域,一般不过 占两坊之地,四周设门墙,聚散有定时。 (市中商店必以类相从,聚集而成为同业商行街。)宋代的城市已没有 这些限制,完全取消了市场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不但许多繁华的大街中 有门面广阔的大商店,经常进行着大宗买卖,而且到处都有早市、夜市。形 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商贩人,日日夜夜地进行着交易。 唐代都市中除普通商店外,还有一种资本雄厚、经营大宗贸易的中间商 人组织,名曰邸店。这是一种兼营货物存放、批发和银钱保管拨兑的货栈, 外来的“商客”或“沽客”将其所携货物寄存邸店,由邸店的“行头、主

21、人、 牙人”代客买卖,而收取佣金。由于邸店经手的贸易数量很大,巨额贷款多 存放店中,故很自然地兼营银钱存放拨兑业务。随着商业的发展,邸店分化 发展为专门代人保管财物的“柜坊”,即以柜租赁于人存放钱物,而收取一 定费用。至宋、元邸店和柜坊都专业化了,规模在不断加大,管理也日臻完 备。 交通的开发和便利,一方面是商业发达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商业进一 步发展的条件。历代政府对水陆交通都十分重视。陆路交通主要通过官道联 络,进行与周围各族(国)的缘边互市,范围广及亚欧两大洲;水路交通除 充分利用了江河湖海等自然水道外,又大力开凿运河,打开了南北水上商路。 水路四通八达,商运繁忙。海上交通有其固定的航线

22、,西到欧洲,南到南洋, 东到日本,范围极广,开辟了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新时代。 货币制度随着商业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主要特点是:实物经济逐渐让 位给钱币经济。隋唐时代,实物经济仍占相当大的势力。布帛谷粟等被明文 规定为主要货币。但它们体积笨重,价值微小,既不能随身携带,又不能越 境运输。唐中叶,商业发展为全国性的大商业,大宗商货要不停地从一个市 场转到另一个市场。实物货币很难与之相辅而行,逐渐衰落。政府曾感货币 十分缺乏,下令强制人民兼用钱币和实物。随着商业发展,有些商人作大宗 交易时,无需支付现钱,只需使用支票式的东西就可完成,于是出现了“飞 钱”,“飞钱”发展的结果导致宋代纸币的产生。纸币的

23、出现,自然反映商 品经济的发展(它起初只是一种支票的性质),可是在这时候,有信用的正 式纸币的出现,实际上还不够条件。宋元时代的纸币制度,只是当时商品货 币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畸形现象。封建政府利用纸币,掠夺人民,以解决 财政上的困难。对社会经济的推进作用甚微。宋元纸币,与近代的纸币性质 是不同的,不可混淆为一。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经济具有很明显的特点。首先,生产资料极为分散。 每一个直接生产者都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并用这些少量的生产资料来生产 他们需要的生活资料。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收获也很小。所以,他们不得 不把自己限制在小生产方式的狭小躯壳内,力求一种简单的自给自足的生 活。尽量减少或根

24、本不向市场购买。其次,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紧密。 随着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的增强,农民的经济状况不断恶化。使农民意识到 不能单纯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于是家庭手工业便发展起来,且补助作用日 益重要。形成了男耕女织方式的农工业结合体,并成为中国封建经济的基本 核心。这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广大国内市场,得不到应有的范围和 稳定性。当生产资料分散在家家户户而为每一个小生产者所占有时,说明资 本主义因素已萌芽了,但由于没有广大的国内市场,且无法开辟这个市场, 所以它始终停滞在一种萌芽状态。 3 . 西欧与中国:封建经济的两种形态 在中世纪时期,即 5 至 1 7 世纪上半期,西欧和中国都有过高度发

25、展的封 建经济形态。但无论是封建经济形态的形成过程,还是表现特征,二者都有 着重大差别。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的成长过程是艰难曲折的。3至 4世纪的时候,封建 经济的一些因素开始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一些地区稀疏地出现,然而,这种 稀疏出现的封建经济因素并没有能够在罗马帝国的旧制度下成长起来。直到 尚处于氏族公社阶段的日尔曼各部落在 5 世纪推翻西罗马帝国时,西欧的封 建时代才真正拉开了帷幕。这种变化的到来是因为日尔曼各部落征服西罗马 帝国之后,它们既不能把被征服者吸收到自己的氏族中来,又不能用自己落 后的氏族团体去统治他们。但它们在继承西罗马帝国的统治时,不能继承原 有的社会矛盾,它们必须用一个新型

26、的统治机构来代替旧的统治机构。于是, 封建主义便从日尔曼原始的军事组织中成长起来。因为被征服地区对内对外 的安全需要,要求增大军事首领的权力。这样,军事采邑制应运而生,军事 首领便自然而然地向封建领主转化。但另一方面,正因为包括法兰克人在内 的日尔曼各部落当时还处于氏族公社阶段,这种转化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 就的,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从 5 世纪末开始一直 延续到 9 世纪, 在有些地区甚至延续到 1 2 世纪。 因此, 西欧封建时代的到来, 并不意味着封建经济形态的确立。封建经济形态的最早确立应该是 9 世纪的 事情。与西欧相比,中国封建经济形态的确立要早得多。按通行的

27、观点,早 在公元前 5 世纪末,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封建经济形态。这是由于生产力的 不断提高,以致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结果。相应地, 封建土地的租佃关系及实物地租代替了井田制和劳役地租。因此,当世界进 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经济已经存在了近 1 0 0 0 年,并开始了进一步的 发展阶段。 西欧的封建经济形态以庄园经济为最基本内容。这是因为封建庄园是在 土地的层层封受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 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在庄园经济的汪洋大海 中,又存在另一种独立的经济体系城市经济。它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 经济体系,是与中世纪城市

28、的性质和作用密切相关。因为这种城市是在封建 王权统治之外的一种独立的和自治的城市,其居民都是具有“市民权”的基 本上摆脱了封建依附关系的特权市民。因此,这种城市充满自由的空气,能 置身于封建王权统治的干涉和管制之外。由于城市所具有的这种性质,使中 世纪西欧的手工业和商业呈现出自己固有的特点。它们与封建王权并不发生 多少联系,形成为相对独立的手工业者阶层和商人阶层。他们的生产生活不 受封建政权或地方封建主的管制,他们通过行会组织来管理自己的事务,每 一个市民都是一定行会的成员或准成员,城市实际上是由行会组成的。 庄园经济和城市经济虽然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其性质和特征 却又极为相似。每一个

29、庄园都是一个独立的,同时又是孤立的经济单位,人 们的经济生活都是在庄园之内得到满足,生产与消费间的距离不大。因此, 每个庄园的经济生活都是地方性的,是一种地区经济。城市虽是手工业和商 业中心,但都是控制在城市的商人公会和手工业行会之手的小型手工业或商 业;商人与顾主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几乎都是固定的。所以, 不论是商业还是手工业,市场都是非常狭小的;商品的购买者都是本城中的 市民,并且,这种市民都是特权市民,如果不能获得市民权,就不能在这个 城市中定居和营业。因此,城市经济也是一种地方性经济或者说是地区经济, 同样表现出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是整个封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庄 园经

30、济和城市经济的这种独立性和相似性质,使西欧封建经济的形态结构呈 现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当然,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不是完全封闭的。 由于广大封建主的奢侈消费需要从外界获得地方经济无法提供的许多消费 品,由于独立商人阶层的存在,使得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贸易交往既有需 要,也有可能。于是,除城市商业之外,地区贸易乃至国际贸易逐渐成为中 世纪西欧经济的重要内容。 中世纪时期,中国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始终是以小农制经济为核心。所 谓小农制经济,是小土地经营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 济。在中世纪乃至更长的时期内,中国的土地占有和土地经营总是存在一种 相反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的存在使小土地经营

31、成为一种必然。其发展趋势 的具体表现是:一方面,通过社会周期性的震荡,使土地得以在一定时期内 集中于封建政府之手,或是通过土地兼并使土地集中到大地主手中。另一方 面,无论土地如何集中,土地的经营总是趋向分散化。这种趋势的存在,在 隋和唐朝前期主要是政府推行“计口授田”制度和人口不断增加的结果。在 此后的时间里,则与土地占有和土地经营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一方面,由 于种种偶然和必然的原因,土地总是处于不断分割、转让或出卖状态之中。 所谓偶然原因,是指土地占有者因各种偶然遭遇而没落、破产,以致部分地 或全部地丧失原有的地产。所谓必然原因,是指多子平分财产的继承制度, 这种制度总是要使土地趋于分散。

32、另一方面,中国的土地经营者主要是佃农 和自耕农。对于佃农来说,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巨大的自然风险以及极端残 酷的剥削,使他们既无力量也不敢佃耕大片土地。自耕农也往往缺乏足够的 资力来扩大自己的土地。更为重要的是,土地兼并总是造成大量被剥夺了生 产资料的破产农民的存在;这使佃农在佃耕土地时总是存在激烈竞争,土地 占有者因此得以对佃农进行最大限度的榨取。在这种情况下,出租土地往往 比雇佣破产农民进行直接经营更为有利。因为这样既可以节省大笔管理费 用,又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更何况在商品市场不发育的情况下,直接进行 大规模的经营,必然会面临产品销售的困难。 小土地经营再加沉重的封建负担,使广大农民生活极

33、端艰难。为了维持 生活,他们不能不自己动手生产自己所需的手工业品,特别是纺织品。这样, 男耕女织的小农制经济便成了中国封建经济形态的最大特色。正是小土地经 营的必然性和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使中国的小农制经济得以长期 存在。这种小农制经济的长期存在,决定了中国历史的面貌和发展方向,成 为中世纪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小农制经济之外,在中国的封建经济形态中,也还包含除家庭手工业之 外的相对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但这种手工业和商业与西欧相比,也有显著 差别。在中世纪,中国的城市与西欧的城市相比,在性质和作用上是完全不 同的。它不是封建王权之外的独立和自治的城市,而是封建统治体系的一个 重要组

34、成部分,是封建国家机器的核心部分;大小不等的城市,都是大小不 等的行政中心或防御地点。因此,城市与农村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农村为 城市所统治。这样,城市当然只能是根据封建统治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建 立,而不可能适应手工业和工商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这样的城市中,手 工业和商业不可能独立存在。独立的手工业者阶层和商人阶层也是不存在 的,他们的存在必须以不威胁封建统治为前提,不得不接受封建统治者的监 督和管制。因此,那种体现独立和自治的行会制度不可能产生和存在。尽管 中国也有按行业形成的组织,但在起源、性质和作用上都与西欧行会完全不 同。它是封建统治者对手工业和商业进行管制的产物。为了管制的方便,

35、唐 代统治者往往强制手工业者和商人依职业聚居经营。中国的“行”正是在此 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从性质来说,它必然是手工业者、商人与封建政府之 间的中间组织。封建政府正是利用它来对各个行业进行控制,使人们的经济 行为不与“礼法”或“王制”相抵触。不可否认,手工业者和商人有时也利 用它应付官府的过度需索,维护同业利益。因此,一定意义上“行”在官府 和手工业者与商人之间起着调节器作用。 不同的经济形态往往决定着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由于中世纪时期西欧 和中国的封建经济形态有着显著的差别,其社会发展进程也必然呈现不同的 特点。在西欧,城市置身于封建王权统治之外,手工业和商业享有独立的地 位。因此,当行会制

36、度因生产力发展和市场扩大而走向瓦解的时候,手工业 和商业便得以按自身的规律走上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道路,并把被剥夺了一 切生产资料的手工业者和农民转化为雇佣工人,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发 生彻底的变化。在中国,由于手工业和商业始终处于专制政权的控制之下, 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些因素,尽管有可能在没有行会制度束缚下的手工业生产 中产生萌芽,却不可能壮大到足以引起革命性变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小土 地经营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制经济的长期存在,使广大自耕农和佃 农总是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无法成为真正的消费者。作为消费主体的封建 统治阶层又由于封建政府实行的土贡制度、官手工业制度等而得到大部分的 消费品

37、。再加对外贸易被官府严密控制,商人们无法开拓海外市场。所有这 些,都使手工业和商业因为缺乏赖以支持的外部市场条件而无法向资本主义 性质的经营前进一步,大量因土地兼并而破产的农民也因此无法转化为雇佣 工人。为此,整个社会长时期踏步不前。 4 . 拜占庭与亚、非、拉的经济 当西罗马帝国城乡经济衰落,奴隶制陷入绝境时,东方的拜占庭帝国却 继续保持繁荣,并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当西罗马帝国在奴隶大起义和蛮族 入侵的刀光剑影中灭亡之时,拜占庭帝国却在无数灾难和动乱中维系下来, 并保存和发展了欧洲古典文化。因此从开始进入中世纪的时候起,拜占庭帝 国的历史就显现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拜占庭能度过危机并

38、在中世纪早期发展繁荣起来,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其 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且还因为帝国早期的经济政治发展,具有与西罗马帝国 不同的特点。 拜占庭地理位置优越。它囊括了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亚洲的小亚细亚、 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上游平原及非洲的埃及、利比 亚等广大的富庶地区。尤其是首都君士坦丁堡,扼黑海进地中海的出口,控 制着黑海同爱琴海诸岛及整个地中海的海上交通,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 转站;它三面濒海,陆地一面修筑了坚固的堡垒,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军事防 线;它背靠色雷斯和伊利里亚平原,从该地不断得到精壮的兵员补充国家军 队。 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大的军队,中央集权的政策,都是拜占庭强大的重

39、 要因素。但支撑着如此庞大的军队、保证集权政策推行的根本保障还在于它 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尽管有战争和外敌的侵犯,君士坦丁堡的商业关系却 从未中断过,在没有开辟通往印度新航路以前,它一直是东西方贸易中心之 一。三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集中于君士坦丁堡,并转运至东西方各地。商 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润,加强了拜占庭帝国的财政资源。这不仅 有助于稳定国内政治,而且有利于加强防卫力量。帝国政府可以运用雄厚的 财政资源建立强大的军队,推行有力的外交政策,以维系疆域的稳定。 城市和商业的兴盛,带来了手工业的繁荣。中世纪早期拜占庭的主要手 工业是丝织业、陶器、玻璃制造业。采矿、制盐、造币及武器、军需品

40、制造 业,全控制在政府手中。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的行会也都在政府严密控制之 下。由于政府的严密控制,加之帝国交通发达,城乡及各地城市与首都之间 联系密切,因而帝国内部有较强的经济联系,这亦是维持国家统一和巩固的 一个重要条件。 中世纪早期,隶农是拜占庭农业的主要劳动者,但在帝国领土上的西亚 北非地区,还保留着农村公社的残余,自由农民在当地生产中仍占主要地位。 自由农民的存在,为帝国扩大了赋税与兵士的来源。 商业贸易的发展,自由农民的存在,加之帝国东部各省人口的持续增加, 使帝国军队和财富得到不断补充,维持了足以防御外敌的力量。尤其值得提 出的是,由于东方的元老贵族们多是君士坦丁建都时随之东迁者和

41、后来的暴 发户,历史较短,地产分散,依附者不多。因而,在西方发展了大领地制, 使国家失去了必要的军队和税收来源时,东方的大领地远没有像西方那样发 展,元老们还没有控制皇帝的意志和能力。因而,东方逐渐确立了君主专制 的政治体制。对内,皇帝通过他的臣属、官吏,重重控制下层劳动人民;对 外,皇帝可以自由运用属于国家的军队、财富,从事战争或以金钱媾和。皇 帝的意志就是法律,皇帝就是帝国的化身。这一基本特点,使拜占庭的历史 显现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中世纪拜占庭的封建化是以三种途径进行的:一是奴隶解放(释奴); 二是自由农民逐渐形成依附关系的隶农;三是隶农农奴化。拜占庭封建化过 程大体分为两个阶

42、段。第一阶段 7 至 9 世纪,奴隶制大地产已经衰落,斯拉 夫移民带来的农村公社使帝国的社会结构和土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土地 为公社自由农民占有,公社对土地的使用有监督权,休耕地要暂时收回作为 公共牧场。森林、草地、牧场则为公共所有。公社中的自由农民已开始分化。 随着,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公社的财产分化和阶级分化亦不可避免,公社制 度的瓦解只是时间的问题了。第二阶段 9至 1 1世纪是拜占庭封建化完成阶 段。9世纪后期,大封建主乘托马斯起义和保罗派农民运动被镇压的机会, 肆意兼并自由农民土地,侵占公社地产并夺取教会土地,自由农民数量日益 减少,农奴的数目激增。到 1 0 世纪,拜占庭的大地产迅

43、速增多,小领地不断 减少,一个新的贵族阶级已经形成,并在 1 0 至 1 1 世纪发展为统治阶级的基 本集团。1 1 世纪科穆宁王朝实行“普洛尼亚”制度,即监领地制,封建关系 最终确立。 中世纪的亚洲地区,基本都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在西亚曾先后兴起两 大封建帝国: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两大帝国都是在不断扩张中确立了 自己的封建制度。并且阿拉伯人在征战过程中取得了垄断近东贸易的地位。 中国、印度、印尼、中亚、东非、东欧的货物都经阿拉伯商人转销世界各地。 而奥斯曼帝国在征战中曾采取消灭被侵略地区原有文化、语言等政策,严重 阻碍了被征服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还控制东地中海和通往东方 的商路

44、,打破了意大利商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当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 西欧诸国被迫积极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从而开始了远洋航行和殖民地掠 夺。出现在南亚次大陆的封建制则别具特色,它没有形成西欧那样的封建农 奴制,并且在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出现暴力革命,农业、手工业、 商业等社会经济都没有出现类似西欧那样的全面衰落。东亚的朝鲜和日本, 都是在中国唐朝制度强烈影响下形成并确定了封建制度。其中日本还出现了 类似西欧封建经济形式的庄园制。日本的封建制度具有不同于亚洲其他封建 国家的突出特点。东南亚的越南也是在中国先进文化影响下,从原始公社制 过渡到封建社会的。 中世纪时期的非洲与美洲,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

45、衡,大多数地区处于原 始公社制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有已进入阶级社会的国家与地区。北非的埃及 就是非洲地区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文明古国。美洲则只有中美洲的阿兹 特克人和南美的印加人开始进入阶级社会。但在西方殖民者侵入前,非洲美 洲人民已创造了相当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西欧封建经济的演变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步发展 1 . 封建经济关系的成长与演变 早在罗马帝国的后期,奴隶社会的母胎内便开始孕育封建生产关系的一 些因素。3世纪时,就有一些罗马奴隶主把他们的大田庄分成小块土地,租 给小佃农。这种小佃农也就是以后人们习惯上所说的隶农。隶农在法律上虽 保持自由人地位,但不能脱离他所耕种的土地,并要随

46、土地出售而转移。他 们不仅要向主人缴纳地租,还服各种劳役。4世纪中期,隶农制在法律上被 固定下来,隶农的人数也日益增多。 在隶农制逐步确立的时候,奴隶主又把部分奴隶安置在小块土地上,让 他们自由经营,准许他们有自己的家室,向他们征收一部分的收成。一些 “蛮 族”移民也租种奴隶主的土地,他们和奴隶主的关系和隶农相似。另外,有 些独立经营的小农,或因欠债,或不堪豪强税吏欺压,自愿将自己的小块土 地献给大土地所有者,请求庇护。大土地所有者则让他们继续耕种那块土地, 向他们收取地租。上述“奴隶”、“蛮族”移民和受庇护的小农,其实际地 位与隶农都极为相似。 隶农和与之地位相类似的小土地经营者,其身份与奴

47、隶具有根本性区 别。他虽附着于土地之上,没有处理自己财产的自由,但已不完全是奴隶主 的私有财产。他们有家室,能较自由地进行土地经营。其与奴隶主的关系已 具有一定的契约性质。因此,他们被当作是中世纪农奴的先驱。他们的产生 也可以看作是封建经济关系的萌芽。但它并没有使罗马帝国过渡到封建社 会,相反,却大大加速了它的崩溃。 从 4 世纪中期起, 罗马帝国在奴隶、 隶农及贫民的起义和被他们称作 “蛮 族”的日尔曼人的进攻下走向崩溃。3 9 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西罗马帝 国和东罗马帝国。进入 5 世纪上半期,日尔曼人中的哥特人、法兰克人、汪 达尔人等纷纷占据西罗马帝国的领土,甚至建立起自己的王国。4

48、 7 6年,西 罗马帝国灭亡。一系列“蛮族”国家的建立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宣告了西 欧封建社会的开端。从此,西欧也就进入了中世纪时期。 (1 )西欧的封建化进程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出现的法兰克王国是日尔曼人在西欧建立为王国中最 为强大的一个。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直接促进了西欧封建经济关系的形成。 法兰克人各部落原住莱茵河下游,处于氏族制度阶段。4世纪时,法兰克人 以罗马同盟者的地位得以进入高卢东北部定居。5世纪末期,法兰克人的势 力迅速壮大起来,出现了法兰克人的第一个王国墨洛温王朝。后来,其 疆域几乎扩大到整个西欧地区。 法兰克人进入高卢之后,氏族制度逐渐解体。根据“萨利克法”的记载, 5 至 6

49、 世纪的时候,法兰克人已经按地域关系组成了农村村社,称为马尔克。 马尔克的土地制度是从公有到私有的过渡。土地归马尔克所有,村社成员仅 拥有对宅旁土地的所有权。耕地和一部分草地分给成员使用,可以世袭,但 不能买卖转让,土地的最后处理权仍属于村社集体。森林、池沼、河流、道 路、桥梁、荒地等,由所有成员共同使用。村社成员对耕地使用权的世袭, 最初限于男性亲属,如果无男性亲属继承则交还村社。到 6 世纪后期,女性 才开始享有继承权。至 8 世纪初为止,马尔克的土地所有制一直是法兰克社 会的经济基础。 前述马尔克的土地制度保存了原始氏族的许多特点。在 5 至 6 世纪乃至 8世纪初以前,这种土地制度在法兰克人的社会中一直居于支配地位。但在 马尔克制度下,很快就出现了财产分化现象,进而便直接进入了封建化的过 程。尽管村社成员起初对耕地和部分草地的世袭使用权是平均分配的,但这 种平等很快就因分享遗产的子女多寡不一而遭到破坏。此外,还出现其他一 些阶层的居民。首先是因为幼子没有继承份地的权力,他们只得迁往份地区 域以外尚未开垦的土地上定居、放牧,但他们要缴纳家宅捐和牧场捐。他们 的父亲也可以分给他们一部分园地去建造房屋。外来的手艺人和其它居民也 处于村社组织之外,他们大多只有一所房屋,没有份地。另外,法兰克人征 服高卢之初,尽管夺取的大部分土地分配给了村社成员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