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容提要 本书叙述了以拜占庭帝国为中心的西方战争舞台和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中 心的东方战争舞台在中世纪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拜占庭帝国在军事制度、 战略战术和作战指挥诸方面都继承了古罗马的传统,军事实力一度十分强 大。但在与波斯和阿拉伯帝国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衰弱。代之而起的是欧洲各 封建国军事力量。中国在此期间几度分裂,但最终都通过战争走向统一。随 着在军事力量在大漠草原上崛起及其远征亚欧大陆,东、西方战争舞台长期 隔绝的状况得到改变。中国发明的火药、火器被传入西方,使整个世界从此 开始跨入火器时代的门槛。 一、中世纪的世界形势与战略格局 4 7 6 年,历史悠久的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被手
2、下的日耳 曼族将军奥多亚克废黜。这个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 的。它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的崩溃和封建制社会的开始,也使一些昔 日鲜为人知的、社会形态落后的游牧、半游牧民族登上文明历史的舞台, 在长期的民族融合和斗争过程中推动社会的发展。在东方,强大的中国 历代中原王朝虽然一次又一次进行统一战争,但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大规 模内迁仍持续不断,在宋代更形成了宋、辽(金)、西夏鼎立的局面。 随着当时世界上各种政治势力的消长和分化组合,其战略格局也呈现出 不同于古代的新变化,围绕着中国诸中原王朝和拜占庭帝国,分别形成 了东西两大战争舞台。 1 . 以拜占庭为中心的西方战争舞台 疆域辽阔的古罗马帝
3、国崩溃以后,众多民族和政治势力都曾在它的 废墟上显示过自己的力量。但持续时间长、统治地域广、影响范围大的 主要有 3支力量:一是自诩为古典罗马文明继承者的拜占庭帝国(亦称 东罗马帝国)。它以原希腊殖民城市拜占庭(后更名为君士坦丁堡)为 首都,拥有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及埃 及等地。在野心勃勃的统治者查士丁尼在位期间,一度将领土向西扩展, 先后灭亡了汪达尔、东哥特等国。它从 3 6 4年东西罗马帝国正式分立时 起,到 1 4 5 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时为止,存在了 1 0 0 0余年。其间几经 兴衰变迁,却都顽强地维持下来,这与其具有较完善的军事组织体制和 强大的军事力
4、量不无关系。二是阿拉伯帝国。8 世纪至 9 世纪,随着拜占 庭和萨珊波斯帝国的衰落,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思想指导下,建立起一 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东起帕米尔高原及印度河,西迄直布罗陀海 峡的庞大帝国。它历经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法帖梅王朝,直到最 后一个麦木鲁克王朝时,仍占领着埃及和叙利亚,控制着圣城麦加,并 成为阻遏蒙古西进的坚强力量。三是西欧各国。从 3世纪开始,许多落 后的日耳曼部落不断越过莱茵河,多瑙河边界,迁入古罗马帝国境内。 罗马帝国灭亡后,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先后建立了东哥特、西哥特、汪 达尔、勃艮第以及法兰克、不列颠岛上的盎格鲁萨克逊等一系列国家。 在其后漫长的历史过程里,正
5、是以法兰克王国为中心,孕育出以基督教 为主体的西欧封建文明。 由于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横亘欧亚非三洲交界之处, 阻挡了阿拉伯帝国征服叙利亚、埃及,进入西欧的道路,也阻挡了西欧 各国封建骑士进攻耶路撒冷和地中海中部沿岸地区的必经之路,中世纪 许多战争都是围绕着拜占庭帝国来进行的。在东方,强大的阿拉伯骑兵 充分发挥其英勇善战、不畏艰苦、行动迅速、补给方便的特点,积极开 拓疆土。6 3 4 年,阿拉伯哈里发艾卜伯克尔派兵进攻叙利亚,企图夺回 伊斯兰教圣地之一的耶路撒冷。在其后的艾只那代因和雅穆克河战役 中,拜占庭军队先后大败,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叙利亚全境被征服。4 6 2 年,阿拉伯军队又
6、逐走驻埃及的拜占庭军队,占领全埃及。在阿拉伯伍 麦叶王朝时期,强大的阿拉伯海军甚至每年都出现在君士坦丁堡城外水 面,只是依靠著名的“希腊火”这一新式武器和海军的浴血奋战,才将 阿拉伯战舰击退。7 1 7年,阿拉伯海军遭到暴风雨袭击,1 8 0 0艘战舰几 乎全部沉没。从此阿拉伯海上力量一蹶不振,其从水路进攻拜占庭的势 头受到遏制。在西方,西哥特曾为重新夺回被查士丁尼所夺取的西班牙 地区斗争多年。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入侵,也使拜占庭帝国丢掉了意大 利北部和巴尔干半岛。1 1 世纪,西欧封建骑士以收复圣地为名发动了著 名的 “十字军东征”,他们也没有忘记侵略和掠夺自己的 “基督教兄弟”。 在第 4次
7、东征(1 2 0 2 1 2 0 4 )时,骑士们掉转进攻矛头,占领了君士坦 丁堡,肆意抢劫珍宝钱财,并在征服拜占庭大片领土的基础上,建立起 拉丁帝国。但无论是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还是西欧诸国的自身统治 都极不巩固,需要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镇压内部叛乱和民众反抗上 面,军事实力随之不断衰落,自然无力彻底消灭对方。只是当 1 3 世纪蒙 古旋风横扫亚欧大陆时,这一僵滞不变的战略格局才被打破。 2 . 以中国唐宋王朝为中心的东方战争舞台 同西方世界一样, 5 世纪以后中国历代王朝也面临着游牧民族大举内 迁的问题,突厥、回鹘、吐蕃、契丹、女真等民族的兴衰,都给唐、宋 等中原王朝带来严峻的考验,而内
8、地分裂与统一的战争、农民起义战争 也此伏彼起,接连不断。唐代实行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度,由 中央政权控制的武装力量在数量上有所扩大,战斗力有所提高。加上唐 太宗实行文德与武备并重的民族政策,对表示臣服的边疆民族,实行羁 縻、和亲政策;对侵扰不止的突厥人,采取积极防御、适时出击给予彻 底打击的方针,保障了唐朝西部和北部边疆的安全。面对强大的唐朝军 事力量,突厥民族的一部分接受唐朝的封爵,成为中央政权统辖下的少 数民族地方割据政权;一部分迁往中亚,与阿拉伯人建立的中亚各国混 战争夺。宋朝建立以后,崛起于大漠草原的契丹、党项人和来自白山黑 水的女真人构成了对中原王朝的直接威胁。契丹人所建立的辽
9、朝占领了 燕云地区的大片土地,使宋朝失去依据长城防御体系抗击北方牧游民族 侵扰的可能性。党项武装力量在西北边疆的不断蚕食进攻,也耗费了宋 朝巨额军费,牵制了其相当一部分兵力。但最为致命的却是女真铁骑挟 灭辽之余威,大规模南下,攻破宋都汴梁(今开封),灭亡北宋。此后, 赵构在江南重建南宋政权,女真人占领黄河流域以为金朝根基,中国历 史上再一次出现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这一历史时期,朝鲜半岛由分裂走向统一,新罗和高丽先后两次建 立起统一的中央政权。朝鲜半岛所发生的战争,不少是内部分裂与统一 的战争,也出现过隋唐攻打高句丽的军事行动。这些战争时间并不持久, 东亚地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和平的局面。
10、 3 . 蒙古力量的崛起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在漫长的古代和中世纪前、中期历史上,东、西两大战争舞台之间 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如果说有的话,也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如北 匈奴被东汉击败后,举族西迁,经乌孙、康居等地,终于在 4世纪出现 在黑海北岸,不断向东罗马和西罗马帝国发动进攻。在与隋朝、唐朝军 事力量斗争中失败的突厥人,亦掉头向西发展。公元 1 1 世纪,塞尔柱突 厥人进入巴格达,掌握了阿拉伯血统的阿拔斯王朝的大权,使哈里发成 为十足的傀儡。只是当 1 3 世纪蒙古军事力量从漠北草原崛起以后,这种 东西隔绝的现象才被最终打破。 1 2 0 6 年,铁木真经过多年的混战之后,统一了蒙古诸部落。他
11、被推 举为成吉思汗,拥有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抵阴山的广袤土地, 并组建起包括 7 0 余万骑兵和部落民众的强大武装。 1 2 1 8 年,蒙军在灭亡 金朝一时不能如愿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扩张。成吉思汗先后灭亡西辽、 花刺子模,攻入俄罗斯各地。成吉思汗死后,由拔都担任统帅的蒙古西 征军再次出发,攻克梁赞、弗拉基米尔、基辅,进入波兰、匈牙利境内。 其中一支蒙古军还越过多瑙河,抵达维也纳城下。由旭烈兀率领的一支 蒙古军队也是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巴格达、大马士革,直抵巴勒斯 坦海岸。在东方,蒙古军亦先后灭亡西夏、金和南宋,建立元朝。后又 派兵渡海入侵朝鲜、日本、缅甸、爪哇等地,均遭到失败。在半
12、个多世 纪里,蒙古铁骑驰骋亚欧大陆,灭亡了许多威名显著的国家,建立起世 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帝国,使当时的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当然,蒙古帝国仅靠军事力量建立起来的统治并不巩固。很快,它 就在各地人民的激烈反抗和自身的内部纷争中土崩瓦解。二、拜占庭、 波斯、阿拉伯帝国 的军事与战争 1 . 拜占庭军事概况 4 世纪初,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重修旧拜占庭城,将它建成为一座三 面环海,一面靠陆,城墙高耸的坚固堡垒,并更名为君士坦丁堡。但拜 占庭帝国几经兴衰,支撑了近千年的时间,并不是因为城墙牢固,在很 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拥有一支在几个世纪内堪称是西方世界最强大的军 队。 ( 1 ) 军事领导体
13、制与军队 同拜占庭独裁的皇权体制相适应,其最高军事统帅即是皇帝本人。 在他之下的是两个称之为军队长官的高级军官,负责指挥君士坦丁堡的 卫戍部队,同时也是全国军队的最高首长。为了管理遍布全国各地的军 队,拜占庭实行一种叫“宅姆制”(即军区制)的制度。7 世纪末,全国 共划分为 1 3 个军区。其中 7 个集中在安纳托利亚,3 个在巴尔干半岛,3 个在地中海和爱琴海诸岛及沿岸地区。1 0世纪时,军区数量增加到 3 0 个。军区的最高长官是将军,此外还有总管(即参谋长)、兵站官等。 军区又分为若干军分区,由军分区司令官管辖,其下再设专区和小区。 由于每个拜占庭军区特别是地处边疆的军区通常建有若干位置
14、险要的要 塞,其间有良好的道路网和烽火台等迅捷的通讯设施,并驻有 2至 3个 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的联队,加上可以动员当地民兵利用游击战来抵抗和 击溃侵略军,支持正规军作战,这种军区体制在对付外来进攻时还是非 常有效的。 拜占庭的军队包括陆军和海军两大军种。 陆军中又分为重步兵(亦称圆盾兵)、轻步兵(即弓箭兵和标枪兵) 和重骑兵。重步兵往往依靠军团和方阵的力量进行缓慢而坚决的冲击, 因此他们头戴圆锥形头盔,身披从颈项一直覆盖到大腿的锁子甲,并有 保护手和腕部的铁手套,保护小腿的胫甲,手持圆盾,投枪和剑。作战 时,重步兵被部署在阵形中央,靠轻步兵和骑兵保护翼侧和背后。他们 排成纵深为 1 6 人的作
15、战队形, 向敌人猛冲过去, 不等靠近便将长枪投出。 如果攻击未能奏效,就穿过第二梯队的间隔向后移位,由第二梯队重步 兵继续进攻。轻步兵具有较大的机动性,所披戴的盔甲也比较少。他们 通常穿戴皮制戎装。携带弓、箭袋和长枪。作战时,轻步兵被部署在阵 形的翼侧,担负掩护重步兵和用弓箭支援重步兵的任务。拜占庭军队中 最基本的力量是纪律严明的重骑兵。他们装备的盔甲和兵器与重步兵大 体相同,只是增加了弓箭和铁履,而且战马的头、颈、胸等部位也都披 挂盔甲。作战时,重骑兵组成纵深 8至 1 0列的中队,位于阵形的后面, 靠实施远距离包围敌人的翼侧和背后来进行攻击。 拜占庭军队中不管是步兵还是骑兵,其基本战术单位
16、都是由 3 0 0至 4 0 0 人所组成的中队,每 5 至 8 个中队编成 1 个联队,每 2 至 3 个联队编 成 1个纵队。一般说来,纵队的指挥官就是军区的将军,他统率部队驻 扎在各自防区内,以对付任何外来的进攻。 拜占庭的海军也颇具规模。同陆军一样,海上防务也设立海上专区 加以管理。例如划分小亚细亚沿岸部分为吉维利奥海上专区,划分爱琴 海诸岛和小亚细亚东岸部分地区为爱琴海上专区。每一个专区都设立一 位司令官。整个海军拥有 5支强大的舰队,分别驻泊爱琴海、地中海、 黑海,并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央基地,由海军司令指挥。虽然当时的战船 多属单层甲板木船,靠船首金属撞角、弹射机和弩攻击敌船,但它两
17、次 击败强大的阿拉伯舰队对君士坦丁堡的攻击,保卫了西西里领土,立下 很大功劳。 ( 2 ) 兵役制度与武器装备 拜占庭帝国在君士坦丁堡实行的是全民性兵役制度。最初,社会的 各阶层如元老、大地产所有者、中等土地所有者都有义务服兵役。但 6 世纪末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元老们便不再参加军队,手工业者和商人 都要向国家交税和服各种劳役,因此也不能服兵役。这样兵役就落在平 民的身上。平民加入军队后,生活很艰苦,待遇菲薄,服役期限长。而 且新兵都必须在身上打下烙印,宣誓服役 2 0至 2 5年,直到年老力衰为 止。军人虽然可以结婚,但其孩子必须加入军队,世世代代当兵。在各 个军区,军队则由世袭份地的军人组
18、成。份地的价值不等,其所有者需 要服的兵役也有区别。例如价值 5 至 4 个金磅份地的所有者可以当骑兵, 价值 3个金磅份地的所有者可以当普通步兵。军人的份地可以由孩子承 袭,但必须象帝国的其他臣民一样交纳自己份地的地租。作为服兵役的 回报,他们可以免除运输、修架桥梁、填修道路和构筑工事等各种劳役。 由于拜占庭本国人越来越不愿意服兵役,帝国中后期的统治者只好 靠大量招募异族人入伍来补充兵员。在狄奥多西一世在位时,先后征召 了 4 0 万哥特人当兵,并给予他们优于本国土著军队的待遇,提拔日耳曼 人担任高级军事职务。他虽然多次利用哥特人和日耳曼人组成的军队打 败敌军,取得了辉煌战绩,却也给自己的统
19、治体系埋下隐患,为其后异 族军队长官干涉拜占庭政治创造了条件。 拜占庭军队的军官,通常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他们年轻时就被征 召到士官训练队里,学习掌握武器的方法、骑术及士兵的基本勤务知识, 研究军事著作,参加演习等。一旦发生战争,他们就要被分配到各纵队 的参谋部里,担当文书或通信员,协助参谋军官起草作战命令或制订作 战方案。经过这样长期的锻炼,他们逐渐积累起较多的实战经验,经严 格考察后才被正式提升为军官。由于拜占庭的军事教育制度比较完善, 其军官通常的素质还是比较高的。 拜占庭军队所使用的冷兵器主要有枪尖为三棱或四棱钢尖的长枪, 由较重的枪头和轻而短的枪管所组成的投枪,长斧和剑等。与 2至
20、4世 纪的罗马帝国军队相比,他们很少使用抛石机和弹射器等攻城利器。即 使偶然一用,也主要用来达到防御的目的。拜占庭军队最有特色的武器 是一种被称为“希腊火”的燃烧剂。相传在 6 7 3年,叙利亚人凯林尼科 斯从西里西亚逃至君士坦丁堡,提供了“希腊火”的配方及配制方法。 6 7 4 年,拜占庭首次将这种威力较大的武器用于作战。7 1 7 年又用它击退 了围攻君士坦丁堡的阿拉伯舰队。但拜占庭帝国君主将其配方及制法视 为秘不示人的至宝,所以很快就失传了。根据今人研究,它的主要成份 大概包括硫磺、沥青和松脂等物,平时被装在包有黄铜的木质管壳或管 状容器内。作战时将水用高压打入容器,易燃材料便燃烧起来,
21、依靠自 己的膨胀力和水的压力使火焰从喷嘴中喷射出去,在烧毁敌方舰船和士 兵的同时,产生大量烟雾,发出很大的声响,威力是十分惊人的。 2 . 波斯、阿拉伯帝国军事概况 波斯帝国是由农牧部落波斯人建立的国家,因此与同样属于游牧民 族的阿拉伯人在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上都有很多一致的地方。阿拉伯军 事力量在崛起之初,人数较少,武器装备落后,无法与称雄欧亚 1 0 0 0 余 年的波斯军队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拉伯军队规模不断扩大,军队 编制更加成熟、合理,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发展,很快取代衰落的波斯, 成为与拜占庭军队、西欧各国军队相抗衡的强大武装。 ( 1 ) 军事领导体制与军队 从公元前 5 2 2年
22、波斯国王大流士取得统治权以后,他便积极从事军 事改革,力图建立起一整套高度中央集权的军事领导体制。他自任军队 最高统帅,在全国各行省中,分别设置不受行省总督辖制的军事长官。 他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军区,负责管理驻守当地的军队。军区长官要直 接听命于国王本人,向他汇报并听取指示。他统一全国军队的编制,将 军队分成万人团、千人团、百人团、十人队 4级,按十进制编组。他还 有一支号称“不死军”的御林军部队,人数达到 1 万人,士兵勇敢强悍, 战斗力很强,足以用来镇压各地的反叛势力。这种军事体制一直延续到 中世纪。 在波斯军队中,骑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重骑兵主要用来从 正面突击敌人的队形,他们通常
23、都头戴头盔,手持长矛,身披锁子甲, 以防御敌射来的箭簇、石块和轻型白刃兵器的击打。配备了弓箭而盔甲 较薄的弓箭骑兵由于自身重量轻,行动起来更灵活,常常被赋予迂回、 包抄和追击等机动性较强的战斗任务。波斯步兵包括手执长及足部木盾 牌的重甲步兵,也包括只拿一面小型藤盾的轻盾兵,以及射击技术娴熟 的弓箭兵。此外,为了增强突击能力,每支波斯军队都拥有相当数量的 滚刀战车,以便在地形适宜的情形下用来冲掠敌阵。 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部,起初航海并不是波斯人的特长。 但他们利用懂得航海的腓尼基人组建起强大的海军,与海上力量强大的 希腊进行过长期的角逐。可惜在与希腊作战失败后,波斯海军力量逐渐 萎缩,进
24、入中世纪以后,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舰队了。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神权统治的国家,政教合一。哈里发既是国家元 首、宗教领袖,也是军事总指挥。在伍麦叶王朝时代,哈里发曾将全国 分为 5个行省,各省置总督,管理当地驻军。但受氏族社会全民皆兵传 统的影响,阿拉伯常备军一直不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哈里发的禁卫军及 一些雇佣军,其他大量的军队是归部落首领指挥的部族军。哈里发的禁 卫军最初由阿拉伯人中的青壮年组成,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后阿拉伯人 成份逐渐减少,波斯人大量涌入其中。到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耳台绥木 在位时,更把由中亚等地贩运来的突厥奴隶编入禁卫军,并从中挑选军 官。9 世纪以后,禁卫军统领的权势进一步增大,取
25、得了大元帅的尊号, 而哈里发则成为其监视下的十足傀儡。帝国军队的统率权完全落入到禁 卫军统领的手里。 阿拉伯军队包括骑兵、步兵、海军等不同的军兵种,其中骑兵占大 多数。早期阿拉伯骑兵几乎全部是不披盔甲的,手中的兵器有长枪、剑 和弓箭。在与拜占庭军队的长期战争中,阿拉伯人也逐渐认识到护身盔 甲的功用,让骑兵披上了锁子甲。但他们很注意保持轻骑兵机动灵活的 特点,不肯让盔甲过于沉重,以致妨碍士兵和战马的机动能力。阿拉伯 的海军力量也比较强大。尤其是为了夺取君士坦丁堡,阿拉伯人多次组 建庞大的舰队,年复一年地发起进攻,数次兵临城下,却都被著名的 “希 腊火”和拜占庭海军击退。7 1 7 年,阿拉伯舰队
26、作战失利后撤退,不幸遇 上了暴风雨, 1 8 0 0 余艘战舰几乎全部沉没,阿拉伯海军也从此一蹶不振。 ( 2 ) 兵役制度与武器装备 波斯帝国的军队最初多由自由民组成。他们平时耕种土地,养家糊 口,战时自备武器,随军出征,国家一般不给津贴。服兵役对他们来说, 既是每一自由民的权利,也是他应尽的义务。由于自由民通常经济实力 有限,仅可自备步兵所需要的长枪、盾牌等,编组成步兵。而由经济实 力较为雄厚的贵族采买盔甲马匹,组成冲击力更强的骑兵部队。随着波 斯帝国经济上的发展变化,贫富差别日益悬殊,大批自由民因债务沉重 而破产;贵族和御林军军官却靠着掠夺被征服国家的财富大发横财,使 得军队中步兵数量迅
27、速减少,骑兵数量激增,整个常备军日趋腐败残弱。 在这种情况下,波斯军队不得不大量招收雇佣兵来弥补军队数量和质量 的不足。雇佣兵大多为外国人,如米底人、奇西亚人、叙尔卡尼亚人、 亚述人、印度人、希腊人等。他们以赚钱谋生为目的,对同谁作战并不 关心。但也因此缺少爱国热情的激励,存在着被金钱收买而阵前倒戈的 危险性,其战斗力不能不受到很大限制。 波斯军队的武器与拜占庭军队大体相仿。步兵多持木盾、藤盾和长 枪、弓箭,骑兵则披挂甲胄,携带弓箭和短兵器。滚刀战车是其最重要 的突击兵器之一。这些战车将宽刃大刀装在车轴或车身下,以便能把它 所碰到的一切都统统割碎。作战时,波斯军队往往以滚刀战车为先锋, 藤牌兵
28、、重甲步兵、骑兵、弓箭兵排成方阵依次相随,整个队伍步伐缓 慢而整齐,逐渐向敌人逼近。见到这种阵势,许多斗志不坚的军队不由 得发生骚动,未等接战便一溃而散了。 早期阿拉伯军队大多由本民族战士组成。按惯例,全体成年男子都 有出征打仗的义务。他们平时即按氏族关系编组起来,携带家属住在军 营中,依靠掳掠和瓜分战利品维持生活。由这些战士组成的军队具有英 勇善战、不畏艰苦,行动迅速、补给容易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军纪不佳, 胜则四处劫掠,败则四散逃跑,不复能战的弱点。到阿拉伯帝国中后期, 阿拉伯贵族生活日益腐化,不愿再承担艰苦的作战任务,而更多地依靠 波斯或突厥雇佣兵组成常备军。由政府按月给雇佣兵发放薪饷,并
29、进行 集中训练与指挥。有时阿拉伯帝国政府也从贝杜因人、城市平民和农民 中间召募一些临时性的军队,在服役期间发给薪饷,战事完结后立即遣 散。 阿拉伯军队的武器装备与拜占庭和波斯军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比 较有特色的是他们使用的短弯刀。它不仅灵活方便,适宜骑兵在马上使 用,而且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刀的锋利程度和韧性都有很大提高。阿 拉伯海军虽然发展历史不长,其帆缆战舰也颇有特色。它通常有上下两 层甲板。下甲板每边最少有 2 5 个座位,每个座位上坐两个人,每只帆船 上的这 1 0 0多名划手都是武装的。在上甲板,还专门配备有擅长格斗的 战士,准备与敌舰进行接舷战。 3 . 拜占庭与波斯、阿拉伯之战
30、拜占庭帝国在建立之初,即面临着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帝 国内部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奴隶、隶农和贫苦农民不断起义, 各地也频频出现反叛事件。波斯帝国为了争夺两河流域平原,也同拜占 庭帝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7 世纪,新兴的阿拉伯军队替代波斯人成为拜 占庭帝国的主要对手。1 1 世纪中叶以后,塞尔柱突厥人兴起,继续向拜 占庭发动进攻。在一连串失败以后,拜占庭失去了其东方各省和小亚细 亚的土地,成为局限于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希腊国家。 ( 1 ) 拜占庭与波斯战争 5 2 7 年,农民出身的查士丁尼继位成为拜占庭皇帝。他是一位精力过 人的政治家,上台伊始,便着手整治帝国内部,加强立法措
31、施,野心勃 勃地打算重建罗马帝国,恢复西罗马已经丧失的土地。为了实现这一计 划,查士丁尼首先要对东方的敌人波斯开战,消灭其军事力量,以免拜 占庭军队征服西方时他们在背后骚扰。查士丁尼挑选了年仅 2 5 岁的贝利 撒留出任东方波斯战线的统帅,负责打败长期以来总是不断保持进攻态 势的波斯军队。 5 3 0 年, 一支约有 4 万人的波斯军准备围攻底格里斯河上游的达拉斯 要塞。鉴于达拉斯的重要地位,贝利撒留决定带兵迎击波斯军。但当时 查士丁尼将进攻的重点放在西方,仅留给他 1万名步兵、5 0 0名骑兵及 7 0 0 0 名近卫军,其中步、骑兵主要由游荡于帝国各地的日耳曼和匈奴雇 佣兵组成。他们大部分
32、未经过训练,对军队统帅也不忠诚,随时有倒戈 相向的危险。尽管如此,贝利撒留还是决定冒险同波斯人进行一场会战。 他选择要塞的南面为预设阵地,命令士兵在离城墙不远的地方挖掘 一条又宽又深的战壕,战壕两端又挖掘两条稍短的战壕,然后把骑兵隐 蔽在其中。波斯军队看到这种形势,怀疑贝利撒留有什么圈套,便避开 中央,首先向贝利撒留的左翼发动进攻,迫使其部队节节后退。这时, 隐蔽的骑兵突然冲出,从后方和侧翼向波斯骑兵展开攻击。与此同时, 贝利撒留的右翼正受到另一股波斯骑兵的猛烈攻击,一步步退却到达拉 斯要塞的墙脚下。但贝利撒留却机敏地发现这股波斯骑兵与处在中央阵 线的步兵部队之间出现了一个大缺口,于是他下令骑
33、兵迅速冲入这个缺 口,切断步兵与骑兵的联系,从侧后攻击波斯骑兵。左右翼的波斯骑兵 受到前后夹击,队形散乱,互相践踏,纷纷逃离战场。剩下的波斯步兵 被贝利撒留的部队包围,拜占庭骑兵从侧翼攻击,步兵利用战壕为掩护, 向波斯人发射箭石、弩炮和木炮,很快将数量占优势的波斯步兵彻底击 败。 达拉斯一战的胜利,挫败了波斯军队的进攻势头,以后,查士丁尼 为了实现其征服意大利的梦想,避免两面作战,花重金与波斯签订了和 约。在战略上,也开始奉行防守方针,在国境线上修筑了一连串的寨堡 和工事。 查士丁尼死后,继任的几个皇帝转而奉行东进西守战略,重新向波 斯开战。双方在争夺战略要地亚美尼亚的几次会战中互有胜负,谁也
34、没 有占上风。直到 5 8 9年,波斯帝国发生内乱,拜占庭乘机收回亚美尼亚 的大部分土地。几年之后,拜占庭内部也发生了内乱,军队普遍对政府 不满,到处都发生暴动。波斯人抓住了这一良机,在边境上发动了大规 模进攻。6 0 9年,波斯骑兵经过小亚细亚突进到哈尔其顿以及首都的近 郊,其后又占领了大马士革、埃及。直到 6 3 0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 带兵击败波斯军并在其国内造成政变以后,波斯人才撤出他们夺占的广 大领土。 ( 2 ) 拜占庭与汪达尔、东哥特之战 拜占庭军队虽然在达拉斯一战中大败波斯军队,但查士丁尼皇帝对 波斯帝国的领土和财富并没有多大胃口,他朝思暮想的是在罗马废墟上 赶走一系列“蛮族
35、”王国,恢复昔日帝国版图。为此,达拉斯战后不久, 他就将杰出的军事统帅贝利撒留召回,集中全力准备实现征服西方的计 划。 当时位于拜占庭西方的国家有东哥特王国、盎格鲁萨克逊王 国、法兰克王国、勃艮第王国、西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其中尤以地 处北非的汪达尔王国统治最不牢固,军事力量也比较弱。5 3 1 年,汪达尔 国王希尔德里克被他的侄子格里梅尔推翻,并投入监狱。查士丁尼便以 自己同希尔德里克年青时代是盟友,要帮助他恢复王位为借口,向汪达 尔王国宣战。 5 3 3 年 6 月 2 2 日,拜占庭远征军从君士坦丁堡出发。这支远征军总 共只有 1 万步兵、5 0 0 0 骑兵,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并
36、由著名将领贝 利撒留指挥。他们分乘 5 0 0艘战舰向西驶去。在西西里岛停留期间,贝 利撒留探听到汪达尔新国王格里梅尔正忙于镇压属地撒丁岛人民起义, 还不知道拜占庭军队到来的消息。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命令将士立即 上船,扬帆直驶非洲海岸。9月初,贝利撒 在距汪达尔首都迦太基仅 9 天路程的地方登陆。他一上岸便四下张贴布告,说拜占庭军队是为了讨 伐格里梅尔来的,决不会威胁人民。随后他挥兵向迦太基城挺进,前锋 很快抵达城下。 格里梅尔听说拜占庭远征军到来,大惊失色。他一面派人火速调回 远在撒丁岛的主力部队,一面下令杀死狱中的希尔德里克及其亲友。然 后,调集迦太基的所有部队,打算在离城几十里的阿德西
37、缪母隘路歼灭 敌人。他分兵 3路:一路正面阻击拜占庭军队,一路打算从左翼攻击, 而他自己则率主力绕至敌人背后发动进攻。 不料贝利撒留的行动极为迅速。当实行侧击和背后攻击的两路汪达 尔军队仍在路上跋涉时,拜占庭军队的主力已与正面阻击的汪达尔部队 交锋了,并很快杀死了指挥官,击溃了整个部队。接着,实行侧翼攻击 的汪达尔部队又赶到战场,同样由于人数有限,战斗力差,被迅速击溃, 此时,格里梅尔率领的汪达尔军主力因迷路还在山中盘旋,丝毫不知道 两路兵马被击溃之事。等他率军赶到战场时,遇到的只是贝利撒留的先 头部队。格里梅尔依仗人多势众,拼命厮杀,终于将这支拜占庭军队击 败,许多人丢下辎重武器纷纷逃走。可
38、惜,汪达尔军队并没有乘胜追击, 而是四散开来,到处搜寻战利品。格里梅尔也因弟弟战死,抚尸大哭, 顾不上整顿军队,发动攻击。 贝利撒留见此情景,遂重新组织队伍发动反击,一举击溃了汪达尔 人。9 月 1 5 日,拜占庭军队在没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开进迦太基城。 格里梅尔战败后,重新集结力量,当远在撒丁岛的汪达尔部队主力 赶回来时,他手下已聚集了大约为对方 1 0 倍的力量。格里梅尔打算发动 反攻,将拜占庭军队逐出迦太基城。但贝利撒留已指挥士兵将原来荒废 的城防工事修补起来,攻打很不容易。格里梅尔只好领兵退到离城几十 里的特里卡梅伦,静等拜占庭人出击。 贝利撒留这时因内部变乱而陷入困境。原来,他手下
39、的一部分匈奴 雇佣军由于长期不打仗,失去了劫掠战利品的机会,都对贝利撒留表示 不满。他使用种种手段进行安抚,最后终于使这些雇佣兵答应暂不叛变, 下次会战时保持中立,等看清哪一方获胜再下手。有了这个保证,贝利 撒留决心拼死一战。他鼓励手下的士兵说:尽管我们的兵力在数量上越 来越少,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数量,而是精神和勇气。 1 2 月中旬的一天, 贝利撒留率 2 0 0 0 名骑兵和全部步兵向特里卡梅伦 出发。两军隔着一条小河对阵。贝利撒留首先派一小队骑兵佯攻汪达尔 人的阵形中央。汪达尔人进行还击,却不进行追击。他第二次发动佯攻, 汪达尔人仍很谨慎,不进行追击。他当机立断,将所有骑兵派出,发动
40、 真正的攻击。汪达尔人抵御不住,阵脚动摇起来。这时,拜占庭军队的 主力全线出击,在一旁观战的匈奴雇佣兵也加入到攻击者的行列中,汪 达尔人全线崩溃。格里梅尔顾不上指挥残余部队实施反击,当夜悄悄地 溜走了,几天后被拜占庭士兵俘获,押往君士坦丁堡。 特里卡梅伦之战的胜利,结束了拜占庭征服罗马非洲属地的战争。 查士丁尼被轻易到手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匆忙召回了贝利撒留,制定了 从东哥特人手中夺回意大利的计划。 还在拜占庭人攻打汪达尔军队时,地处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发生了 政变。新任国王提尔达哈德杀死了实际执掌权力的姨母阿马拉苏沙。而 这位阿马拉苏沙曾私下与查士丁尼往来,请求他的支持和保护。查士丁 尼借此机会
41、,向东哥特人正式宣战。 5 3 5 年冬,查士丁尼决定分兵两路向意大利进军。一路由大将孟德领 兵 3 0 0 0 人,侵入达尔马提亚,然后沿海岸北进,吸引敌人主力,同时以 金钱为诱饵与法兰克人结成联盟,协助进攻东哥特人。另一路,由贝利 撒留领兵 7 5 0 0 人,乘船攻占西西里岛。他为了不引人注目,一路扬言路 过西西里暂停,真正目的地是迦太基城。这一着果然奏效,西西里各城 市丝毫没做防守准备,听说拜占庭军队到来,大部分都惊慌失措,个别 城市打算抵抗,也被很快制服了。 东哥特王提尔达哈德听说西西里岛陷落的消息,十分害怕,派人向 查士丁尼求和。谈判刚刚开始,贝利撒留就被调到北非去镇压汪达尔人 起
42、义。恰巧另一路拜占庭军队在达尔马提亚作战失利,统帅孟德阵亡。 提尔达哈德闻讯兴高采烈,立即改变初衷,拘捕拜占庭使节,打算重新 开战。查士丁尼只好又将贝利撒留派来攻打东哥特王国。5 3 6 年 5 月,贝 利撒留进入意大利半岛。当时东哥特王国发生内讧,顾不上组织防御, 使贝利撒留在意大利南部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兵临意大利中部的战略要 地那不勒斯。那不勒斯驻有重兵,修有坚固的城墙,拜占庭军队一时攻 打不下。贝利撒留心急如焚。他仔细观察城墙,偶然发现一条废弃不用 的水道直通城内,东哥特士兵却没有注意防卫它。于是,他决定出奇制 胜,派一支小部队,顺着狭窄的水道摸入城内。入夜,城内外里应外合, 终于夺占该
43、城。随即,贝利撒留乘胜向罗马城进军。 那不勒斯的陷落,促使东哥特人废黜无能的提尔达哈德国王,拥戴 将领维提吉斯登上王位。维提吉斯认为,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就应当 避免两线作战。他提议,留下少量部队守卫罗马城,主力则由他率领北 进,先结束对法兰克人的战争,然后全力对付拜占庭人。谁知罗马城的 居民早就被贝利撒留的威名所震摄,没有信心协助军队守城。5 3 6年 1 2 月 1 0 日,拜占庭军队开抵罗马城下时,守军弃城而逃,教皇等人开门迎 降,使贝利撒留顺利地占领罗马城。 第二年 3月,维提吉斯将高卢境内的领土割让给法兰克人,平息了 战火,立即调转头来围攻罗马城。东哥特军队人数多达 1 5 万,贝利
44、撒留 的守城兵力只有 1 万。但他利用战前的 3 个月时间修整工事,调集粮食, 做好长期固守的准备。对方围攻时,他也不是凭城死守,而是不断组织 骑兵出击,用弓箭远距离杀伤敌人。东哥特骑兵大多只装备长枪和短剑, 在与拜占庭骑兵交锋时往往吃亏。所以,维提吉斯围城一年,毫无所获, 只得退而采取封锁政策。 5 3 8 年 3 月,查士丁尼又派两支援军来到意大利。一支由大将约翰指 挥,有步、骑兵 5 6 0 0 人,占领了亚得里亚海西岸的里米尼城。该城距东 哥特首都腊万纳不到 1 0 0里,对东哥特王国威胁极大。另一支由查士丁 尼的亲信纳尔塞斯率领,有兵 7 0 0 0 人,在意大利东部沿海登陆。维提吉
45、 斯听说拜占庭援兵到来,遂放弃围攻罗马的企图,领兵北上围攻里米尼 城。 为了解救被围困的约翰所部拜占庭军,贝利撒留与纳尔塞斯会师 后,分兵 3路:一路从海上,两路从陆上浩浩荡荡地开进,夜间还虚设 营火,显示出一副声势浩大的样子。围困里米尼城的东哥特士兵听到贝 利撒留的到来,大都吓得望风而逃,里米尼之围也不战自解。 维提吉斯眼看贝利撒留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便决心借助外力来帮助 自己打败拜占庭人。他写信给法兰克和波斯帝国,请他们共同对抗拜占 庭帝国的扩张。 法兰克国王最先响应这个建议, 率领一支 1 0 万人的军队, 从北方攻入意大利。但法兰克军队以步兵为主,使用的多是手持短兵器, 往往受到拜占庭骑
46、兵弓箭的远距离射杀,损失惨重,加上当地粮食有限, 瘟疫流行,法兰克大军侵入意大利北方不久便匆匆撤走了。 但波斯人出兵的意图却使查士丁尼害怕起来。他急忙派使臣来到意 大利,准备与维提吉斯议和,条件是波河以北全部意大利领土归东哥特 王国,波河以南,包括西西里岛,归拜占庭帝国。贝利撒留不同意这样 做。他认为腊万纳指日可下,故不让拜占庭使臣进城谈判。 不久,腊万纳城内饥谨严重,维提吉斯被迫议和,并请求贝利撒留 做东哥特人的国王。贝利撒留将计就计,答应了这个要求。5 4 0 年春,贝 利撒留将军队开进城后,拘捕了维提吉斯和其他高官显贵。意大利东北 部大部分城市听说首都陷落,纷纷启门投降,只有少数城市仍在
47、坚守。 就在这时,查士丁尼听信谗言,害怕贝利撒留对他不忠,将其打发 到幼发拉底河一带去对付波斯人。而东哥特人趁机活跃起来,到处袭击 拜占庭占领军。在新国王托提拉的率领下,东哥特人收复了意大利大片 土地,攻下那不勒斯,并准备再次围攻罗马。 5 4 4年春,查士丁尼再次派贝利撒留到意大利,给他的兵力却只有 4 0 0 0 人。这位一向以“以少胜多”著称的名将这次也感到为难了。他一 再请求查士丁尼增兵,却得不到皇帝的信任,没有援兵派来。5 4 8 年,眼 看战局毫无起色,贝利撒留决定辞职,并很快得到批准。 贝利撒留第二次离开意大利后,东哥特人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拜 占庭军队节节败退,只能苦守腊万纳等
48、几个孤零零的城市。查士丁尼决 心挽回败局。他派自己的亲信、宫廷总管太监纳尔塞斯出任统帅,在兵 员、经费和武器装备等方面极力满足其要求。 5 5 2 年春,2 万名装备精良、军费充足的拜占庭远征军沿亚得里亚海 岸向意大利北部进兵。他们一路毫无阻挡,很快与腊万纳守军会合,进 而寻找东哥特国王托提拉会战。 拜占庭军与东哥特军最后在托斯卡那地区狭窄的塔吉那平原相遇 了。 为了夺取有利地位,拜占庭军抢先占领自己左前方的独立小高地, 并决定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看东哥特人采用什么阵势。 东哥特国王托提拉按照习惯,将骑兵配置在第一线,步兵配置在第 二线,打算用正面攻击的战法,让骑兵一次冲破对方的中央队形,赢得
49、 会战的胜利。拜占庭军统帅纳尔塞斯针对敌人的阵势,命令各部族的杂 牌骑兵 8 0 0 0 人通通下马,排成中央方阵,手持长矛对敌;同时在两侧配 置 4 0 0 0名弓箭手,在高地一侧埋伏 1 0 0 0名精锐骑兵,等敌人的步兵投 入战斗后,绕至其后方实行攻击。 战斗一开始,东哥特骑兵便一直向中央方阵冲去,但他们很快便被 两侧拜占庭弓箭兵发射的“箭雨”所笼罩,许多骑兵纷纷中箭落马。他 们企图从拜占庭中央方阵处冲出一条活路,遭到密如猬刺的枪林阻击。 黄昏时分,东哥特骑兵伤亡惨重,开始向后撤退。纳尔塞斯抓住这个机 会,将骑兵投入战斗。东哥特骑兵纷纷逃跑,而后面的步兵互相践踏, 挤成一团, 成为拜占庭人大屠杀的对象。 塔吉纳一战, 东哥特人约有 6 0 0 0 人被杀,东哥特国王因重伤被拜占庭人杀死,其军事力量受到毁灭性打 击。 战后,纳尔塞斯乘胜横扫东哥特残余力量,逐走意大利境内的法兰 克人。至 5 5 4年,拜占庭终于占领整个北非、达尔马提亚、意大利、西 班牙东南部、西西里、撒丁岛等地,实现了查士丁尼变地中海为罗马帝 国内湖的梦想。 ( 3 ) 拜占庭与阿拉伯之战 6 3 4 年,新近崛起的阿拉伯国家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继位。他眼看拜 占庭帝国在长期内外征战中已耗尽钱财,国力空虚,遂派兵向拜占庭夺 取土地。听到阿拉伯人入侵的消息,起初拜占庭皇帝并不在意,以为边 疆地区会组织有效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