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解谜 唐代政治经济政策(1).pdf

上传人:魏子好的一塌糊涂的文献 文档编号:1073065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75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解谜 唐代政治经济政策(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唐代政治经济政策 一丶帝国初期政策措施 1 . 唐初武德年间由于自北魏,隋以来关中地区均田制相对巩固,同时又是府兵集中地区给了 唐以扫平隋末动乱的资本, 统一后高祖实行改革主要革除隋炀帝虐政, 经济方面在武德二年 颁布“ 租庸调法,每丁租二石,绢二匹,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 资治通鉴 。 至武德七年全国基本统一,又重新颁布了均田令和赋役令,对社会经济的恢复起一定作用, 同时制定新律,社会渐趋稳定,不过武德时期,阶级矛盾仍然是尖锐的,当时户口“ 比于隋 时才十分之一” 贞观政要 。社会经济一时难以恢复,而唐帝国统治真正的巩固社会经济的 恢复是太宗统治的二十多年实现的。 总体来说武德年

2、间主要成就就是平复隋末动乱, 经济方 面仍是比较荒凉的,只是为贞观铺下了基石。 2 . 贞观 在此之前首先讲太宗继位之玄武门之变, 这件事影响了太宗一生, 甚至影响其施政不可不谈, 事实上关于太宗一生之污点的言论一直存在, 不过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件普普通通无足轻重 的事变争位而已, 历朝历代屡见不鲜, 并无甚惊奇。 然几百年来以此评判太宗之人不在少数, 之所以如此乃因为太宗一生之成绩相当辉煌, 人性的弱点就是每当可以揪出圣人名人之短处 缺点便自觉满足, 皆是如此, 此事抛开不谈从秦王府多能臣良将来说侧面反应李世民能使众 人归于一心为己所用, 此霸业之始也其余二人皆不足道。 之所以用词篇幅赘言是

3、希望诸位能 正视太宗之成,否则所述皆不入诸公之耳,或以成王败寇之目光亦无不可,因为胜者必有其 错综复杂之原因非一言一语可道,我更看重成绩同时太宗的魅力是我推崇其之重。 “ 太宗继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袭扰,州县骚然 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 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 贞观政要 政体篇 。贞观四年以后并东突厥北方 边患已除,适时“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 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 客经过者,必厚加供侍,或发时有贈遗,此皆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 政体篇 。我认为对 于贞观史料所及

4、者,可能或多或少不甚真实,然而这恰恰反应隋末动乱是多么严重的影响, 同时有以下材料和分析以客观看待社会经济状况:“ 以户口论,隋炀帝大业二年,户至八百 九十万,而唐初户不满三百万,即使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户也不满三百八十万,虽然在太 宗统治的二十多年间, 人口有了较大增长但比之隋极盛时还不到二分之一。 以社会现状来说 有史料记载高昌王访唐 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北资治通鉴唐贞观十四年。 ” 可以想象当时有不少地区还是残破不堪, 疮痍未复。 且由于太宗时期对外用兵较多此时的经 济虽稍有恢复但战争的损耗是巨大的, 相当一部分精力被牵扯和消耗, 但同时正因为此时的 用兵使内外宾服,使大唐帝

5、国开始威名远扬,某种程度上这种威慑力比外交和战争更有用, 同时太宗以其崇高的个人魅力和博大的胸怀建立起了民族团结和高度的国家认同以及荣誉 自豪感使天下人心向唐同时为沟通海外和西域诸国奠定基础。正如其那句“ 自古皆贵中华贱 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在封建社会的帝王中,固然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讲到的政治,军事,经济各 方面措施归根结底,其目的无非是维护和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他对大臣们就说过“ 朕终日 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矣。” 贞观政要 贪鄙篇 。正是为使封建统治 阶级长守富贵,才不得不作出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改革,因此唐太宗的各方面的措施, 我们不能作为他对人民的

6、恩施来看待, 亦不能作为仁政来看待, 因为在巨大的农民革命威力 的震慑下,只有这样做才能是封建统治政权重新维护下来。 3 . 均田制的崩溃,唐初授永业田规定必须课种桑,榆,枣以相应数量三年种毕乡土不宜者, 任以所宜树充。 建国初期人口稀少土地分配尚有力可及, 至高宗晚期及武则天时期政府口头 承诺的授田已无法分配,日渐增多的人口,因此均田制在武周时期开始被破坏,为此埋下隐 患至开元时期人口暴涨,大量授封永业田导致土地私有化严重加速均田制崩溃。 在地主经济比较发达的封建社会要实施带有村社残存形态的均田制困难极大, 唐统治阶级在 均田制上尝到了甜头,但归根结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这种制度势必要

7、遭到淘汰, 它不是顺应历史的产物连带的后果是府兵制的瓦解府兵制是依托于均田制的产物, 唐中央在 陇右,关中,河内等地府兵六十余万,授田不足导致军队战斗力和数量下降,折冲府无兵可 交, 十六卫形同虚设, 同时对于均田制百姓在武则天以后租庸调法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个好的制度。 4 . 唐代公廨本钱,“ 唐高祖武德元年十二月,置公廨本钱,以诸州令史主之,号捉钱令史, 每司九人补于吏部,所主才五万钱以下,市肆贩易,月纳息钱四千文,岁满授官。” 可以看 做政府下放的贷款但利息过高,富户有能力偿还本利无用息钱,贫户必然无法偿还,唐政府 借此以充官员之俸减轻财政压力及至开元天宝以后尤盛。 “

8、唐肃宗乾元元年敕:长安,万年两县,各备钱一万贯每月收利以充和雇,时祭祀,蕃夷赐 宴别设,皆长安,万年人吏主办,二县置本钱配纳质债户收息以供费,诸使捉钱者,给牒免 徭役。” 唐会要 诸司诸色本钱 。“ 代宗大历六年三月敕:军器监公廨本钱三千贯文,放在 人上取利充使以下食料纸笔,宜于数内收一千贯,别纳店铺课钱,添公廨收利杂用。” 唐 会要 诸司诸色本钱 。 等等累不胜数,此乃唐弊政之一,终唐一世未能废除,增 加底层人民负担剥削。 5 . 两税法,均田制是带有村社残余性质的封建地主制度,它能存在是因为农业水平和商业水 平低下人口较少, 到了唐中期农业生产和商业发达, 使私家田地进一步发展导致均田制瓦

9、解, 法令上虽然有永业田, 口分田不准买卖, 但并不是绝对的社会结构导致土地兼并必然会进一 步发展。 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因土地分配不足导致农民逃亡和起义由此武则天推行检括逃户 试图巩固均田制,但却适得其反加速了均田瓦解。 两税法其改革名义上为新政策实际是改变了剥削制度而已, 而其关键问题在于两税之初尚能 部分维持, 安史之乱后人口锐减势必导致唐政府捉襟见肘, 所以除义税仓被政府私有化之外 还有两税之外另行附加各种杂税, 同时地税其中一部分被征为义仓, 另外自唐代宗德宗以来 又增加“ 青苗钱,地头钱,间架税,茶税等等” 户税与地税在政府收入比重中增加,唐玄宗开元年间唐六典 户部郎中条:“ 凡天下

10、诸州 税钱,各有准常,三年一大税,其率一百五十万贯,每年一小税,其率四十万贯,以供军国 传驿及邮递之用。每年又别税八十万贯,以供外官之月料及公廨之用。” 义仓的税米原来规 定只能荒年给粮,不得杂用,但自中宗神龙以后,政府拨支天下义仓存谷,费用向尽,实际 上已经成为政府一项正式税收了。 安史之乱以后人口减少到了代宗大历四年又明确规定起征户税, 准八等户, 九等户收税。 敕: “ 百姓及王公以下,自今以后宜准度支长行旨条,每年税钱,上上户四千文,上中户三千五 百文,上下户三千文,中上户二千五百文,中中户二千文,中下户一千五百文,下上户一千 文,下中户七百文,下下户五百文。其现任官,一品准上上户税,

11、九品准下下户税,余品并 准依此户等税,若一户处数任官,亦每处依品纳税。” 唐会要这次户税的调整提现了户 税比重的增加已成为政府主要税收之一到了大历十四年户税一项收入全年近六百万贯比之 天宝十四年的户税要多两倍。同时地税也进行了调整,唐代宗大历元年至五年间不断增加, 唐政府在户税,地税方面日益增加在租庸调方面日益减少可见租庸调已走到了尽头。 两税法的正式说明是在唐德宗年间由杨炎提出其实在此前四十年已出现此形式的税收只不 过当时的租庸调为名义上的主税而地税和户税是附加税但由于租庸调的没落户税和地税取 代其位置, 但是这里所说的户税是租庸调法的包含制度与代宗玄宗时期的户税不同, 它在一 定程度上包含了和代替了租庸调法但又不同于之前的户税。 其除去对土户进行剥削外, 不放 过流户这正是两税法实施以前的户税功能。 由此唐政府竭泽而渔唐后期财政的崩坏一直被认 为是唐末继藩镇以外的另一大积弊,它正在蚕食着帝国骨瘦如柴的身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资料 > 中国历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