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解谜 唐章陵调查简报.pdf

上传人:魏子好的一塌糊涂的文献 文档编号:1073069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5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解谜 唐章陵调查简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贺庆吊的赞导 相礼。何宗 、 杜琼曾任此职。 宗正 : 一人 , 中二千石。负责班序记录宗室嫡 庶之位次 , 及亲属关系的远近。郡 国每年把宗室 名籍上报宗正。掌管皇帝宗室的各种事务。宗室 有犯法当判髡刑 以上者 , 应先报宗正知道 , 由宗正 上报有关部门或皇帝最后决定。蜀之宗正 , 文献 漏载。后主人洛 阳时, 刘 氏宗室受封者多达数十 人, 过去必需宗正管理其事务。宗正为汉九卿之 一 ,既然其它各卿 皆已设置, 此职亦无不置的道 理。驸马都尉( 邓 良) 、 骑都尉( 马秉、 谯周 、 诸葛 瞻) 或为其属官。 大司农 : 一人 , 中二千石。负责全国有关钱谷 金 帛诸货币的各项事务。秦

2、宓、 孟光等人曾任此 职 。 少府 : 一人 , 中二千石。负责收支 、 购办 、 生产 宫中服御诸物 、 衣服、 宝货、 珍膳之类。王谋 、 镡承 曾任此职 。 执金吾 : 一人, 中二千石。负责处理宫外非常 水火之事; 每月三次绕行宫外。负责兵器。尹赏 曾任此职。 长乐少府 : 后主建兴元年尊母穆皇后为皇太 后 , 称长乐宫, 设置此职 , 负责长乐宫的服御诸物、 衣服、 宝货、 珍膳之类。 以上为众卿, 政府之重臣。太常、 光禄勋 、 卫 尉, 太仆、 大理( 廷尉) 、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少 府为汉之九卿, 每卿皆有众多属官。蜀汉简政, 卫 尉以后七卿 , 其属官或多被删削

3、, 或文献失载, 皆 无考; 从设置属官的情况看 , 蜀汉政府在九卿中特 别重视太常、 光禄勋。 大长秋 : 一人 , 二千石。负责奉宣中宫之命 ; 凡朝廷给赐皇室宗亲及宗亲当谒见皇帝者 , 具体 办理有关通知 , 随中宫外出。许慈、 来敏 、 梁虔 曾 任此职。 太子太傅 : 诸葛亮曾兼此职。 侍中: 比二千石。负责宾赞礼仪; 皇帝外出时 随从护驾 , 负玺陪乘 , 日常备帝切问近对 , 拾遗补 阙。诸葛亮在 出师表 中曾说 : “ 侍 中、 侍郎郭攸 之 、 费袜 、 董允等 , 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愚以为宫 中之事, 事无大小 , 悉 以咨之。 ” ( 三 国志 卷 3 5 蜀书 诸葛

4、亮传 ) 便反映了其职能。廖立、 马 良、 郭演、 关兴、 郭攸之、 费袜、 宗预、 诸葛瞻、 董允、 陈祗 、 樊建 、 张绍等人曾任此职。属官 : 中常侍 , 比 二千石。负责侍卫皇帝左右, 从帝人内宫, 赞导宫 内诸事 、 顾问应对。给事黄门侍郎 , 六百石。侍从 皇帝左右, 关通宫内外, 与侍 中一道 出入 内宫 , 近 侍帷幄 , 省阅检查尚书上报的文书等。黄门丞, 随 帝 出入。 录尚书事( 或日“ 平 尚书事” ) : 无定员 , 公卿 的加衔, 无所不统。早在刘备任汉中王时, 就设置 了尚书台。章武元年, 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 , 假 节, 总管军国大事, 同样品级的司徒许靖无

5、加衔, 则很少过问政事 , 如同虚设 。蒋琬 、 费袜先后 以大 将军录尚书事, 皆总管军 国大事。后因加强帝权 的需要 , 此衔地位略降, 镇南大将军马忠 、 卫将军 诸葛瞻、 辅 国大将军董厥皆录尚书事, 权虽较重 , 却无力总管军国之事。尚书令 , 一人 , 千石 , 负责 选署及奏下尚书文书众事 , 总典纲纪 , 无所不统 , 其机构叫尚书台。皇帝出征时, 尚书令率行台以 随。日常事务, 尚书令向有录尚书衔的上公请示, 即有录尚书衔 的上公直接管理 尚书台。属官: 仆 射, 六百石, 负责开封, 掌授廪假钱谷, 尚书令不在 时, 则奏下众事 ; 尚书, 五人 , 六百石, 或分曹主事:

6、 吏部负责选举, 左民负责修缮功作、 盐池园苑, 客 曹负责处理外国夷狄之事, 五兵负责中兵、 外兵、 骑兵、 别兵、 都兵, 度支专门负责军国支计。( 蜀 汉有选部郎, 说明曾经分曹, 但具体情况巳不太清 楚) 。郎中, 四百 石, 负责文 书起 草 ; 有 吏部、 左 选、 右选, 度支诸曹, 其它或漏载; 尚书主书令史, 尚书郎草稿后呈交尚书令审阅, 通过后交令史重 抄。 中书令: 一人, 千石。与中书监共同负责枢 密, 可与尚书令一样奏事, 又负责诏诰、 诏草等事 务。向充曾任此职。 秘书令: 一人, 六百石, 负责掌校秘书, 或用其 他官吏兼任此职。卸正 曾任此职。属 官有秘 书 吏

7、 、 令史 、 郎等。 中领军 、 领军 、 前领军 、 行领军 : 负责皇帝的禁 卫军。向宠 曾由“ 典宿卫兵” 的中部督升为 中领 军, 有时也外出征战。吴班、 冯习、 龚衡曾为领军, 张翼曾为前领军, 赵统曾为行领军。属官: 中护 军 、 前护军 、 后护军 、 左护军 、 右护军各一人 , 负责 皇帝的禁卫军, 上朝时总统诸武将 , 负责武官选举 诸事。屯骑校尉、 步兵校尉、 越骑校尉 、 长水校尉 、 射声校尉各一人 , 皆比二千石 , 负责宿卫兵。蜀汉 的后护军不见于记载 , 据秦汉官制既已置中、 前、 左、 右护军 , 后护军也必置不疑, 文献失载而已。 御史中丞: 一人 , 千

8、石 。在殿中负责图籍秘书 等事。向条曾任此职。御史中丞在汉代本是御史 大夫之丞, 御史大夫转为司空 ( 西汉末及东汉 ) 后 , 留此职于宫中, 蜀汉无御史大夫 , 此御史 中丞 之职能只是原御史大夫的很少的一部分。 符节令: 一人, 六百石。负责授节、 铜虎符、 竹 使符等。孟光、 王士曾任此职。 殿中督 ( 中部督) : 一人。皇帝宿卫兵将领之 一 。向宠曾任此职。 掌军中郎将: 董和。 维普资讯 四川文物2 0 0 4年第 5期 蜀汉职官制度研 究 司金中郎将: 典作农战之器。张裔曾任此职。 翰林中郎将: 诸葛赡。 笃信中郎将 : 丁成。 武略中郎将: 杜祺 、 樊岐曾任此职。 昭武 中

9、郎将 : 胡济。 绥南 中郎将: 张翼。 盐府校尉 ( 司盐校尉 ) : 较盐铁之利。王连 、 岑述曾任此职。属官有典曹都尉。 昭信校尉 : 费神传 日: “ 亮以初从南归, 以 稀为昭信校尉使吴。 ” 此职魏、 吴不设 , 蜀汉仅见 费袜一人 , 当系因人 、 因事而设。 宣信校尉: 霍峻传附子弋传 引 襄阳记 日: “ 罗宪字令则 后 主立太子, 为太子舍人, 迁庶子 、 尚书吏部郎, 以宣信校尉再使于吴 , 吴人 称美焉。 ” 此职吴亦设。为代表本 主外 出执行某 种特殊使命的官职。 宣信中郎: 董允传 引 襄阳记 日: “ 董恢字 休绪 , 襄阳人。人蜀, 以宣信中郎副费袜使吴。 ”

10、将兵都尉 : 赵正。 绥戎都尉: 李严传 有“ 行参军绥戎都尉盛 勃。 ” 中都护: 李严。有参军 、 督军等属官。 李严 传 日: “ 三年 , 先主疾病 ,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 少主。以严为中都护 , 统内外军事 , 留镇永安 亮以明年当出军, 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 ” 行都护: 蒋琬传 日: “ 亮卒 , 以琬为尚书令, 俄而加行都护 , 假节, 领益州刺史, 迁大将军 , 录尚 书事 , 封安阳亭侯 。 ” 诸葛瞻传 说诸葛瞻“ 于景 耀四年 , 为行都护“知县事”,以“选人”任县长官则 称为县令。还设有相当县级的军、监,设置原因及长官与州级的军、监相同,县级“军”则常保 留县名,则

11、设军使兼知县。 县级政权还设有丞、主簿、尉,小县只设其中的一或二职而兼任未设职的事务。有些则不设 长官,而由县丞或主簿、县尉兼任。 个别县级政权不称县、军、监,而称“尉司”,只设县尉,这和本应设县令,而实际上只任 命县尉兼任县令的情况不同。 如永泰县被废为镇而隶属于盐亭县 (今属四川) , 熙宁十年 (1 0 7 7 ) 独立,设“尉司”统辖原永泰县地,称“永泰尉司”,只设县尉通管六案、仓库、刑狱等事,后 改名安泰尉司。绍兴三十一年(1 1 6 1 ) ,升改为安泰县(今四川盐亭东北) 。 宋代的政治制度, 处于从隋唐三省制到元代一省制的过渡时期, 北宋前期的“中书门下” (政 事堂)实际上已

12、取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行政效率较高。由于当时官名与职务分离造成的混 乱,以及新设政权机构大小不一造成的权责失衡,促成元丰改制而恢复为三省六部制,六部制的 恢复协调了朝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金、元、明、清所沿袭,显示其适应封建经济基础的生命 力。但是,三省制的恢复,却不久即暴露其行政效率差而慢的弱点,虽屡经改进,但其形式已不 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具有较高行政效率的职权集中的朝廷。南宋时,合并中书、门 下二省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三省、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等措施, 为向元代只设中书省(或尚书省)的一省制奠定了基础。路级机构是元代行省的雏形,以及许多 宋代制度和官

13、称为后代所沿用等, 这些都是五代和宋代的政治制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表现。 宋朝官职等级 宋朝官职 正一品: 【职官】 :太师、太傅、太保、左/ 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 【爵】 :王 从一品: 【职官】 :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 :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 :骠骑大将军 【爵】 :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 :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 :特进 【武散官】 :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爵】 :开国郡公 【勋】 :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 :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 书、左

14、右金吾卫/ 左右卫上将军、冀/ 兖/ 青/ 徐/ 扬/ 荆/ 豫/ 梁/ 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 【爵】 :开国县公 【勋】 :柱国 正三品: 【职官】 :观文殿学士、翰林/ 资政/ 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 保和/ 端明殿 学士、龙图/ 天章/ 宝文/ 显谟/ 徽猷/ 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 【文散官】 :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 :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 :龙图/ 天章/ 宝文/ 显谟/ 徽猷/ 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 将军、太子宾客/ 詹事 【文散官】 :银青光禄大夫

15、【武散官】 :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 :开国侯 【勋】 :护军 正四品: 【职官】 :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 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 【文散官】 :正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 :忠武将军、壮武将军 【爵】 :开国伯 【勋】 :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 【职官】 :保和殿/ 龙图/ 天章/ 宝文/ 显谟/ 徽猷/ 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 酒、少府/ 将作监、诸卫将军 【文散官】 :太中大夫、中大夫 【武散官】 :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勋】 :轻车都尉 正五品: 【职官】 :马/ 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 正侍/ 宣正/ 履正

16、/ 协忠/ 中侍大夫 【文散官】 :中散大夫、朝奉大夫 【武散官】 :定远将军、宁远将军 【爵】 :开国子 【勋】 :上骑都尉 从五品: 【职官】 :太常/ 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 中 卫/ 翊卫/ 亲卫大夫、殿前马/ 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 天武/ 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 州刺史、驸马都尉 【文散官】 :朝散大夫、朝请大夫 【武散官】 :游骑将军、游击将军 【爵】 :开国男 【勋】 :骑都尉 正六品: 【职官】 :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 副都知、宣庆 / 宣政/ 昭宣使、拱卫/ 左武/ 右武大

17、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 副承旨 【文散官】 :朝奉郎、承直郎 【武散官】 :昭武校尉、昭武副尉 【勋】 :骁骑尉 从六品: 【职官】 :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 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 官/ 推官、少府/ 将作/ 军器少监、和安/ 成和/ 成安大夫、陵台令 【文散官】 :奉直郎、通直郎 【武散官】 :振威校尉、振威副尉 【勋】 :飞骑尉 正七品: 【职官】 :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 天章/ 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 成全/ 平和/ 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 【文散官】 :朝请郎、宣德郎 【武散官】 :致果校尉、致果副尉 【勋】 :云

18、骑尉 从七品: 【职官】 :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 徽猷/ 敷文阁、太常/ 宗正/ 秘书丞、大理正、著 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 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 医痊 【文散官】 :朝散郎、宣奉郎 【武散官】 :翊麾校尉、翊麾副尉 【勋】 :武骑尉 正八品: 【职官】 :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 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 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 评事、训武/ 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 局五官正、中书/ 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 【文散官】 :给事郎、承事郎 【武散官

19、】 :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从八品: 【职官】 :少府/ 将作/ 军器/ 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 正字、太常寺奉礼郎/ 太祝、太学/ 武学/ 律学 博士、主管太医局、閤?、东/ 西头供奉官、从义/ 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 儒林/ 文林/ 从事/ 从政/ 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 丞、赤县尉、防御/ 团练副使、太史局丞/ 直 长/ 灵台郎/ 保章正、翰林医愈/ 医证/ 医诊/ 医候、守阙主事/ 令史/ 书令史 【文散官】 :承奉郎、承务郎 【武散官】 :御武校尉、御武副尉 正九品: 【职官】 :殿头高品、郊社/ 籍田/ 太官令、国子太学正/ 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

20、 忠翊/ 成忠/ 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 长史/ 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 【文散官】 :儒林郎、登仕郎 【武散官】 :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从九品: 【职官】 :高班、黄门内品、承节/ 承信/ 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 马监主簿、诸州司士/ 文学/ 助教、 翰林医学 【文散官】 :文林郎、将仕郎 【武散官】 :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宋朝官制 1 、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 官、职、差遣 宋初沿五代旧制,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相符,担任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称为“差 遣”, 但为数较少。 不久, 另设新机构并扩大“差遣”的范围, 实行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 以剥夺原机构及“官”的职权。“

21、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 不治本司事” 册府元龟卷 3 0 8 宰辅部? 总序 。关于唐代后期和五代、北宋的宰相职衔, 有人认为只有同平章事才是真宰相,侍中、中书令是虚衔,此说欠妥。参见陈振: 关于晚唐、 五代的宰相制度 , 史学论文集 ,云南大学出版社 1 9 9 2年版。许多旧机构几乎都成了闲散单 位,只办理一些次要事务。 文官通常都具有官、职、差遣三种职衔。官,也称正官,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的各种官称, 如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元丰五年(1 0 8 2 )官制改革以前,只作为官员定官位和俸 禄高低的官称,称为寄禄官。改制以后,改为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特

22、进及各种大夫、郎,以定 官位、俸禄,称为“阶官”,宋人后亦常称改制前的寄禄官为阶官。 职,也称职名,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实际任职的 称为馆职。其他朝廷和地方官员所带的修撰、直阁等较低的“职”,称为贴职,除宋初外并不实 任其职,只作为文官的荣誉衔。“差遣”有时也称“职”,但大多数“职”专指职名、贴职。 差遣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也称“职事官”,“官”(寄禄官)有时也称“职事官”,但 多数“职事官是指“差遣”。“差遣”本身无品级,以“官(寄禄官)”定品。除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翰林学士等外,“差遣”职务名称前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举、 提点、管勾

23、(干)”等字,如判尚书省事、知府等。 官员既可以只升降“差遣”职务, 也可只升降“官”级或“职”等, 也可以升降三者中的两 种,甚至三者都升降。低级文官及受处罚的官员,只有“官”与“差遣”而没有“职”。 朝官、京官、选人与改官 宋朝称常参官为朝官,但并不是专指参加朝参的官员,京官也并不专指在京任职的官员,朝 官、京官都包括地方官,朝官指从七品以上的高中级文官,京官指八、九品低级文官。 选人已不是唐代所指的候补、候选官员,宋代的选人,也称“幕职、州县官”,原先的节度 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的属官,如判官、推官、掌书记、支使等,称为幕职官;京府、留 守的属官如判官、推官,以及县级的如知县事、县

24、令、主簿、县尉,州、府的属官如司理、司法 参军等,称为“州县官”,统称为“幕职、州县官”,共分为七等二、三十级,都作为寄禄官称, 用以定官品和俸禄等级,官品自从八品至从九品,与京官官品相近,是京官的“候选”官员,通 常即称为“选人”。上述“幕职、州县官”的官称,大多又与“差遣”(实职)名称相同,因而 容易混淆。 宋代士人入仕,基本上都要经过“选人”阶段,许多人甚至终身是“选人”,只有升改为京 官,称为“改官”,才能得到升迁中高级官员的机会。士人考中进士后,通常只有前三至五名的 寄禄官称为低级“京官”。第六名(有时是第四名)以下的极大多数进士的寄禄官称,都是“幕 职、州县官”,都属“选人”,所有

25、“七阶选人须三任六考,用奏荐及功赏,乃得升改”为京官 孙逢吉: 职官分纪卷 1 5 翰林学士承旨引五代职官志 。 中书与宰相、副相、使相 中书,全称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东府,设于宫城中(“大内”) ,为最高 行政机构,是宰相和副相办公处,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宋沿晚唐、五代旧制,虽规定以中书 令、侍中、同平章事为宰相,但自后周显德元年(9 5 4 )中书令任宰相的冯道死后,未再任命中 书令为宰相,宋代沿袭亦未再任命中书令为宰相。 侍中,只有德高望重或权位隆盛的少数同平章事,才能将宰相的职衔晋升为侍中,元丰改官 制前, “国朝以秩高罕除, 自建隆至熙宁, 真拜侍中才五人”。 “真拜

26、侍中”即是以侍中任宰相, 不必带同平章事职衔,这五人是范质、赵普、丁谓、冯拯和韩琦,此外王旦和富弼二人也曾真拜 侍中,但他们都以侍中的职衔名位过高而恳辞,仍只以同平章事职衔继续任宰相宋史卷 1 6 1 职官志一。 。同平章事,全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平章事,是北宋前期宰 相的主要职衔。 五代、北宋前期,沿唐制亦以宰相兼领三馆。宰相例兼馆职,初任同平章事即兼集贤殿大学 士,称集贤相;后升兼监修国史,称史馆相;最后升兼昭文馆大学士,称昭文相,为首相、上相。 宋太宗时起,初任同平章事大多不兼馆职,以后再升兼馆职。 五代、北宋前期,亦设“使相”,凡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而兼有侍中、中

27、书令、同 平章事衔,称为“使相”,只是荣誉衔。只有乾德二年(9 6 4 )正月,由于宋太祖过早罢免留用 的原后周宰相,以致任命赵普为宰相时,没有现任宰相签署敕令,才牵强附会地以使相(泰宁军 节度使、同平章事)赵光义有“同平章事”衔,签署任命赵普为相的诏令。 参知政事,为副相,习称为执政,广义的“执政”包括枢密院的正副长官;有时还包括宰相 在内,通常则连称为“宰执”。 乾德二年(9 6 4 )四月,为分同平章事赵普之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但“不宣制,不押班, 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厅上事”宋史卷 1 5 8 选举志四。 ,实际上只是宰相 的助理。开宝六年(9 7 3 ) ,参知政事才升

28、政事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 具备了副相的职权。至道二年(9 9 5 )七月,寇準?,一度规定只令宰相押班、知印, 参知政事除了议论军国大事不得升政事堂。不久,除朝会仍由宰相押班外,参知政事的其他职权 均恢复。中书五房是中书门下的办事机构,指孔目、吏、户、兵礼、刑房,分理政务。旧设堂后 官十五人分主事务, 原由“吏”任职, 宋太祖改用士人, 太宗时改为六人, 一人为提点五房公事。 神宗初,增设检正中书五房公事一员,每房各置检正公事二员,以朝官担任。 宋初中书省成为闲散机构,中书舍人成为寄禄官称,除特命外通常不草制。另以其他官员草 制(外制、中书制) ,称知制诰,资浅者称直舍人

29、院(不久停设) ,临时代理者称权知制诰,其机 构称为舍人院。神宗初,复设直舍人院,则属临时代理而非资浅。 枢密院 枢密院,宋沿五代旧制设置,侵夺原兵部职权,为最高军事机构,习称枢府、西府,长官为 枢密使、副使。太平兴国四年(9 7 9 ) ,开始以资浅者为“签署枢密院事”任副长官,后又设最 低的副长官“同签署枢密院事”。英宗时起因避讳改“签署”为“签书”。淳化二年(9 9 1 ) , 改知枢密院事为正长官,同知枢密院事为副长官;此后又改以枢密使为长官,副使等为副长官, 枢密使? 副使与知? 同知枢密院事不并设。北宋时只有庆历二年(1 0 4 2 )至五年与西夏战争期间, 枢密使由宰相兼任。 枢

30、密院的办事机构为枢密院承旨司,设承旨、副承旨,后设都承旨、副都承旨,下分设兵、 吏、户、礼四房。神宗初,设检详官,增设刑房,又设北面河西房以处理边防事务。 三司 宋沿五代旧制设三司,是北宋前期总理财政及工务的机构,侵夺原户部、工部职权。三司仅 次于中书和枢密院,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副使,三司使号称为“计相”,太宗曾废三 司使而分设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并各设副使;不久合为三司使;随后罢三司使而设左、右 计使,接着增设总计使判左、右计事;又罢左、右计使,再分设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咸平 六年(1 0 0 3 ) ,又合并为三司使,并分设盐铁、度支、户部副使,以后又只设三司副使为副长官

31、。 下设二十四案,每案设推官或勾当公事主管,分管全国的商税、户税、盐、铁和百官俸禄,以及 各种修造和建筑等。 审官院 宋初,新设“差遣”由“中书”直接任命。太宗时设“差遣院”,负责文臣京朝官的考课与 任命,后又设“磨勘京朝官院”,专负考课之责。淳化四年(9 9 3 )改称审官院,同年废差遣院, 长官称知、同知审官院,侵夺吏部职权。熙宁三年(1 0 7 0 )五月,审官院改称审官东院;同时 将枢密院的部分职权划出,增设审官西院,负责中低级武官,包括诸司使、副使及大使臣的考课 与任命。 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 淳化二年(9 9 1 )设审刑院,长官为知、同知审刑院事,为最高司法复审机构,侵夺刑部的 部分职权。 大中祥符二年(1 0 0 9 )设纠察在京刑狱司,长官称纠察在京刑狱或纠察刑狱,负责纠察开 封府及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的徒罪以上案件。 礼院与权知贡举 宋初沿设太常礼院,简称礼院,长官为知、同知院,侵夺礼部职权。 大中祥符元年 (1 0 0 8 ) , 宋真宗为制定封禅活动礼仪, 设“详定所”; 六年, 改名“礼仪院”, 以执政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资料 > 中国历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