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解谜 中国西周史.pdf

上传人:魏子好的一塌糊涂的文献 文档编号:1073074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PDF 页数:180 大小:5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解谜 中国西周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亲,该文档总共1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唐 章陵 调 查 简 报 巩 启 明 王 保 东 李 江 红 (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二十世纪五 、 六 十年代陕西省文管会对 分布在关中的唐十八陵进行考古 调查 时, 曾 对章陵进行过调查, 七十年代 中国社会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 李毓芳 对章陵也进 行过调查。, 富平 县文管会历 年来对章 陵进 行过多次调查 , 省市文物保护及 考古科 研机 构对章 陵的查访者也大有人在 , 但 已发 表的 有关章陵资料极为简单 ,给研究 者 、 保护管 理者及科普著作带来诸多困难。为解决章陵 资料空缺 的问题 , 笔者于 1 9 9 9年及 2 0 0 2年 两次赴富平县对章陵进行实地 调查测绘 ,

2、 现 将调查情况简报 于后。 一 、概况 章陵是唐文宗李 昂的陵墓 , 在关 中唐十 八陵中居第十四位。章陵位于富平县城西北 约 l 5公里的天乳山。据宋敏求 长安志 卷 十九载 : “ 文宗章陵在县西北二十里天乳山永 闰乡洪波 、 封 内四十五里” 。 陕西通志 、 富 平县志 所记均与 长安志 相同。天乳山( 也 称前乳山、 西岭 山) , 以状如二乳而得名。永 闰乡即今之齐村乡, 洪波村即现在的杨窑村。 经笔者实地调查 , 章陵实际地 处今 之雷村 乡 和齐村乡二乡境内, 雷村一组 、 九组 、 陵 口村 、 西陵村 、 马埝村 、 杨北村 、 杨南村及上杨村等 都在陵区范围之 内。天乳

3、山最高峰海拔 8 5 5 米 , 山势孤耸 , 林木茂盛 , 其 周 围均 为平坦沃 野, 粮果之乡。陵之东南 3 5公里为唐 中宗 定陵, 其西 3 公里 为唐代宗元陵 , 再 西 l 0公 里为唐懿宗简陵。章陵建制 , 因山为陵 , 与昭 陵 、 乾陵 、 定 陵、 桥陵等陵寝制 度相 仿。整个 陵园内分布有上宫 、 神道 、 乳 台、 鹊 台及下宫 等。这些设施于唐亡后 , 战争频仍 , 管理制度 瘫痪 , 致使绝大多数唐陵被盗 , 陵园建筑破坏 殆尽 , 章陵 自然也不能幸免。五代 时朱全忠 部下温韬任耀州刺史 , 盗发境 内诸唐陵, 章陵 即在其 中。这是一 次最 大 的盗 掘破 坏

4、 行 为 , 被世人唾骂为千古罪人。但 也有保 护修 缮者 , 五代 时唐庄 宗 于同光三 年 ( 公 元 9 2 5 年) 下令对关 中诸唐陵进行修葺 , 恢复守陵陵 户及四时祭祀制度 。北宋太祖于开宝三 年 ( 公元 9 7 0年 ) 诏令关 中诸州对被盗周秦汉 唐 二十七陵新制棺椁重葬 , 也包括章陵在 内。 清中期毕沅任 陕西巡抚 , 对 省内古迹倍加重 视 , 对诸唐陵进行维修 , 对章陵曾招募陵户筑 墙防护。但在历史长河 中保护和维修总 是 胜不过 自然的和人 为的破坏 , 致使章陵和 丰 陵在唐十八陵 中破坏属最严重的。直到新 中 国建立以后 , 对章陵的保护才得到重视 , 1

5、9 5 6 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后来 , 于“ 文革” 中又遭到一 次严重破坏 , 玄宫羡道被炸 , 石条掘 出, 一片 狼藉 , 阙址被耕地蚕蚀 , 石刻被砸 , 碑楼被拆 。 直到改革开放 以来 , 各级政府文物部门才开 始认真的采取保护措 施。1 9 9 2年陕西 省人 民政府公布章陵的三级保护 范围, 即重点保 护区 、 一般保护 区及建设 控制地带 。1 9 9 5年 成立章陵文物保管所 , 建立群众性保护组织 。 2 0 0 1 年被 国务院公 布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 。这 次调查得 到了县文物局、 章陵文管所的大力支

6、持, 通过 3 4 口 陵 口村 _ _ _ - 一 ll2 l = 一l 0 a口a口 S-_9口口a口 廿 言 杨窑村 锈南村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a 口 a 口口a廿 口口a口 上杨村 a 口 口 口 口 口口 口 三 一 : : : 查 工 墨 _ - - - _ _ _ - _ - _ _ _ _ _ l - _ - _ _ _ - - - 0 _ _ 0 - _ - _ 0 - - - _ _ _ _ _ _ - _ _ _ - _ _ - _ - - _ _ - 一 。 一 l 、上宫 8 、神道 l 4 、乳台 图一唐章陵陵园遗址平面圈 4 0 0 2 、玄宫3 、衙殿4

7、、神门5 、石狮 6 、门阙 9 、石柱l 0 、石 马l l 、;fix 1 2 、石人础石 l 5 、鹊台 l 6 、下宫 7 、角阙 l 3 、小石人 I 查阅资料 、 走访群众 、 踏查各项设施遗址 、 实 际测绘 , 对章陵陵区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基本 上有所 了解( 图一) 。 二、 上宫 上宫包括玄宫 、 衙殿 、 四面行墙 、 角 阙及 神 门等 。 1 、 玄宫 章陵玄宫位于天乳山南麓坡度较缓的地 方。参照其它 因山为陵的营建制度, 于坡 面 先开凿羡道 , 再 于羡 道北端 向山腹开凿埏道 ( 或称隧道) , 在埏道 内修有多重玄阙( 石门) , 再于后部修建宫室 ( 正寝)

8、、 侧 室及便房。今 章陵羡道破坏严重 , 已于七十年代采石者用 炸药爆破 , 原砌羡道 的条石炸 出七 、 八 十块 , 现场一片狼藉 。据说采石者已将石条运走三 十多块 , 现场仍堆放着四、 五十块。每块条石 尺寸 , 长 8 0 、 宽 2 5 3 3 、 厚 6 0 6 5厘米。 已暴露 羡道约 2 o米长 , 爆 破点几 近埏 道 口 处 。埏道 内因未发掘情况不详。 2 、 衙殿 章陵衙殿 的位置 与其先 祖各陵衙殿 相 同, 均位于玄宫正南的缓坡或平地上 , 只是与 玄宫距离因地势不 同而各异。唐代帝陵衙殿 的设置关 中十八陵都有 , 只是初唐 的献陵和 昭陵不但于南 司马门内设

9、衙殿 , 而且于北 司 马门内还设寝殿 ( 献陵称寝宫) 。衙殿的用途 与寝殿一样都是供上陵朝拜或举行祭献典礼 之处 , 同时也是陈列 葬者生前服用之物的地 方。从高宗乾陵开始至以后各陵上宫内再不 设寝殿而仅有衙 殿 , 因 自昭陵开始于上宫 的 西南另建 了寝宫( 即后来的下宫) 。章陵衙殿 北距玄宫羡道 4 7 5米 , 长方形 , 东西长 7 0米 , 南北宽 5 0米 , 面积约 3 5 0 0平方米 , 于七十年 代平整土地时遭严重破坏 , 原为坡地 , 现为一 级梯田。地面砖瓦残块罕见 , 仅有红烧土 、 白 灰碎渣残存 , 因未钻探殿基结构及地下保存 状况不详。 3 、 四面行墙

10、 章陵上宫的四面行墙是按照其先祖各陵 统一模式而筑成的, 是围绕玄宫 、 衙殿所在的 天乳山四周规 划的, 所营建的城圈基本 上是 呈正方形 , 四面行墙的长度只是因地势制约 而略有差异。经实测南墙长 1 4 4 2米, 西墙 长 1 3 9 8米, 北墙 长 1 3 5 0米, 东墙长 1 3 4 0米 , 四 面行墙总长 5 5 3 0米。墙的宽度从保 留的残 段来看 , 约在 3至 4米之间 , 上部收窄。其结 构均采用黄土经层层夯筑而成 , 夯层 8至 l 6 厘米, 夯窝直经约 l 0厘米 , 有 的墙段 系用平 夯筑成 。墙面涂有白灰墙皮 , 厚约 0 9至 1 5 厘米。墙垣顶端

11、设墙盖 , 铺 以板 瓦用筒瓦压 缝起脊 以防雨水为损。现东墙和南墙 的一些 墙段保存较好 , 夯层清晰, 有的墙段已成为梯 田的田埝 , 西墙和北墙因修筑在平地上 , 地面 以上均不存 , 仅 留地下墙基 。四面行墙沿线 板瓦 、 筒瓦残块 多有散 布, 偶有 白灰墙皮 发 现 。 4 、 角阙 四面行墙 围成的上宫 四隅都有 角 阙建 筑 , 现存基址均有不同程度 的破坏。东北 角 阙位于今雷村一组西南约 6 0 0米处 , 残存东 西长 l 0米 , 南 北长 8 5米 , 高 3米。西北 角 阙位 于今 陵 口村西 2 0米处 , 残存 东西长 7 米 , 南北长 5米 , 高 2米

12、, 已辟为农家厕所使 用 , 平常取土积肥, 常此下去要不 了几年此阙 址将会夷为平地 。西南角阙位于今马埝村南 约 1 0 0米处 , 残 存东西长 l 0米 , 南北长 7 5 米 , 高 3 5米, 远看土冢高大 , 是 四个角阙基 址中保存较好 的一个。东南角阙位于杨北村 东约 3 0 0米处 , 残存东 西长 9米 , 南北 已毁 、 高 2 5米。 5 、 神门 章陵上宫东西南北四神门基址从地面观 察保存较好 , 唯西神 门略有破坏 , 各神门的具 体尺度因未钻探或发掘而不详 。四神门外两 侧原来各有门狮一对 , 现仅存南神门外左侧 的一件 , 余均不存。仅存的这件石狮 , 多半埋

13、 5 入地下 , 从暴露地面的部分狮体来看 , 整个形 体较初唐和盛唐诸帝陵 门狮为小, 但雕琢技 艺精湛。仅存的这件石狮北距南神门 l 5米 , 残高 1 6 0米, 石座长 1 4 6米 , 厚 0 2 4米。北 神门外原有石 马三对 , 同石狮 一对均 于 “ 文 革” 中被砸毁做了建房墙基。四神门外原来 各有 门阙一对, 现今北神 门外 的门阙 已经夷 平不存 , 东西南神门外 的门阙虽有不 同程度 的破坏 , 但所存 阙址仍 较高 大。南神 门外二 阙址东西对称 , 间距 9 3米, 各距上宫南行墙 4 3 米 , 东侧阙址残存尺度 , 东 西长 4 5米, 南 北宽 l 3米 ,

14、高 4米; 西 侧 阙址 东西 长 l 3 5 米 , 南北 宽 l 3米。东 神 门外 二 阙址 南北 对 称 , 间距 4 7米 , 各距上宫东行墙 4 O米 , 南侧 阙址南北长 l 5米, 东西宽 8米 , 高 4米 ( 图 二) 。北侧阙址南北长 6 5米, 东西 宽 8米, 高 3 5米 ( 图三 ) 。西神 门外二 阙址 南北对 称 , 间距 4 7米, 其 中南 阙址南北长 l 6米 , 东 西宽 8米, 高 7米 ; 北侧 阙址南北长 5米 , 东 西宽 8米, 高 2米。各神 门外 门阙遗址 上都 有板瓦、 筒瓦残 块散布 , 偶 有残莲 花瓦 当发 现 。 图二东神 门外

15、南 阙遗址 三、 神道 章陵神道位于南神 门外 f - 1 阙向南至乳 台 间, 南北长 5 7 0米 。 东西 宽 7 O米 , 地 势平坦。 神道东西两侧原有石仪两列 , 因历年破坏 , 缺 失残损异常严重 。按石仪位置统计 , 原有石 6 图三东神门外北阙遗址 柱一对 、 翼马一对 、 驼鸟一对、 石马五对 、 石人 十对 、 蕃酋若干。1 9 5 3年调查 尚存石柱一对 ( 东仆 、 西残) 、 翼马一对 、 石马二对及石人一 件 ; 1 9 6 4年调查存有石柱一对 、 翼 马一对、 驼 鸟一对 、 石马三对及石 人七件 : 1 9 8 0年调 查 仅存石柱 、 石马 、 石人各一件

16、。于神道北端即 东西二门阙之间原有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 书 唐文宗 章陵 石 碑一通 , 有碑楼防护 , 于 1 9 6 7年“ 文革” 中拆毁0。本次调查 尚存石柱 一 对 , 南距乳台 1 3 0米 , 东侧石柱 已倒仆 , 柱 头 、 柱础均埋地下, 柱身露出地表部分长 2 8 米 , 呈八棱形 , 棱面 4 l 厘米 , 棱面上有阴刻蔓 草花纹。西侧石柱全被深埋于村 民杨振卿家 水窖边 。神道东 侧还有石马一件, 位于东侧 石柱以北 6 2米处 , 残损严重 , 仅有部分腰背 鞍鞯暴露地表 , 大部分埋入地下。神道西侧 有石人一件 , 北距南神 门外西阙 1 3 6米 , 头部 缺失

17、, 身躯完好 , 残高 1 7 0米, 胸宽 0 7 3米 , 下肢 、 足部 、 石座及础石均埋入地下。石人身 穿斜领宽袖袍 , 袖胡下垂过膝 , 腰系带 , 阳刻 、 双手握剑 , 左上右下 , 环首 。 剑 出鞘 , 鞘不 分 节, 双绶结于剑上( 图四) 。石人以北 7 6米处 有石人 础石一件 , 长 1 2 8米, 宽 0 9 0米 。 厚 度不详 , 础石 中部有榫窝, 直径 3 7厘米 , 深 2 2 厘米。石人础石以北 2 4米处有小石人一件 。 倒仆 , 上半身缺失 , 腰带以下残高 1 3 0米, 石 人整体与石座相连。 为一块巨石雕琢, 石座下 有榫 , 石座长 6 2

18、 厘米 , 宽 5 0厘米 , 础石缺失 , 此小石人可能是蕃酋石像之一。 图四神 道两侧石人 上述见于地表 的神道石刻仅 5件 , 掩埋 地下的 1 件 , 共 6件 , 加上南神 门东侧石狮 1 件 , 整个章陵陵区现存残损石刻共 7件。 四、 鹊台与乳台 鹊台即进入陵园( 又称柏城 ) 第一道 门的 门阙 , 从高宗乾陵开始 以后各陵都有修建 , 属 帝陵修建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章陵鹊 台( 土墩) 据群众反映于上世纪 7 0年代尚在 , 后因修建东干渠及扩大村民庄基地建房被夷 为平地。此次调查时 , 当地群众指称鹊 台遗 址位于上杨村西南东干渠北岸约 2 0米处 , 二 鹊台东西对

19、称 , 间距 约 3 0 0米 。按所指鹊 台 位置 , 北 距乳 台 1 7 0 0米 , 距 上 宫 南神 门约 2 3 5 6米 , 西鹊台西北距下宫遗址约 5 0 0米。 乳台即进入陵园第二道 门的门阙 , 是唐 帝陵陵园内的重要建筑之一 , 是进入神道的 重要标志 。章陵乳 台尚存 , 位于神道南端 , 北 距上宫南神门 6 1 3 米 , 距石柱 1 3 0米 , 二 门阙 东西对称 , 间距 2 0 0米。西乳台残存东西长 8 米, 南北宽 1 3米, 高 4米 , 北壁 尚有 白灰墙皮 遗存 , 厚约 0 8厘米 。东乳台东西长 5米 , 南 北宽 4米, 高 4 5米 , 其

20、北 l 0米为支沟学校 。 五、 下宫 下宫原称寝宫 , 唐代诸帝 陵园内都有设 置 , 一般都在上宫以外的西南方 , 建筑规模庞 大 , 是整个陵园的重要建筑群体之一, 是人们 祭祀 , 守护 及常驻 的处所。章 陵下宫位于上 宫西南 约 2 2公 里 处 , 东北 距 西乳 台 1 2 0 0 米 , 东 南距 鹊 台 5 0 0米 , 面积 约 4 0 0 0 0平 方 米。遗址保存较好 , 只是在平整土地时略有 破坏 , 田间砖瓦 、 灰皮 、 红烧土块俯拾皆是 , 田 边地头生 产路上有 因耕 作捡 出砖 瓦残块堆 积 , 大约有数卡车之多 , 均系唐代建筑材料残 件。 六、 陪葬墓

21、 唐朝的陪葬墓制度 , 仿 自汉代, 太宗李世 民尤为重视 , 于贞观八年 、 十一年及 二十三年 曾三次下诏对 “ 功臣密戚 , 及德业佐 时者 , 如 有薨亡 , 宜赐茔地一所 , 及赐以秘器” , “ 其有 父祖 陪 陵, 子孙 欲 来从 葬 者, 亦宜 听许 ” 0。 由此 , 高祖献 陵、 太宗昭陵陪葬墓甚 多, 据统 计献陵 5 2座 , 昭陵 1 8 6座 , 盛极一 时。 自高 宗乾陵开始, 或因君臣不睦 , 或因皇亲骨肉相 残 , 或因皇帝 昏庸 , 或因内忧外 患, 致使 兴旺 的陪葬墓制度 , 犹如昙花一现 , 而走 向了逐渐 减少的趋势 , 到乾陵、 定 陵、 桥陵各有

22、十几座 陪葬墓 , 到泰 陵、 建陵仅各有一 座, 再往后有 陪葬墓的帝陵就很少 了, 即是有也是个别现 象。章陵障葬墓 , 不见于唐代文献 , 但宋敏求 -K安志 及后世所修 富平县志 等都载有杨 贤妃陪葬 , 不知何据。文宗晚年杨贤妃得宠 , 不时诬谮王德妃 , 遂使王德妃失宠身亡 , 德妃 子庄恪太子永被废暴死 , 杨贤妃请文宗立其 子安王溶为嗣, 因大臣反对 , 而立敬宗子陈王 成美为太子 , 未及册礼 , 宦官仇世 良等乘文宗 病危 , 矫诏立颖王李炎为皇太弟 , 至文宗崩 , 皇太弟李炎柩前即皇帝位 , 遂使安王溶 、 陈王 成美及杨贤妃皆死。由此看 来 , 在宦官支持 武宗替代文

23、宗 即帝位之际 , 在 如此复杂的政 治斗争中, 杨贤妃不但未 能将 自己的儿子立 为太子进一步继承帝位 , 反而共同死于不测 , 这样不正常的死亡 , 将杨 贤妃合葬或陪葬章 陵是不可能的。在陵区实地调查中亦未发现 7 有陪葬墓 的遗迹。 七、 结语 李昂, 初名涵 , 元和四年( 公元 8 0 9年) 十 月十 日生。穆宗李恒 第二 子, 敬宗李 湛 弟。 宝历二年( 公元 8 2 6年) 敬宗被宦官刘克明等 所杀, 宦官王守澄等杀刘克明, 迎李昂即位于 长安宣政殿 , 改元“ 大和” 。李昂登基后 , 对敬 宗好游宴、 喜击球 , 不理朝政 , 国势衰败 的状 况 , 实行改革。裁减政府

24、冗员 1 2 0 0余 人 , 释 放宫女 3 0 0 0余 人 , 禁止各地奉献 , 严惩贪污 受贿买官 的腐败 行为, 反对 奢侈 , 提倡俭朴 , 规定公卿士族子 弟不先入 国学习业 , 不得应 明经进士 , 如遇水旱灾 害, 尽快 赈灾抚恤 , 安 定 民心, 平时听政之余 , 唯以书史 自娱 , 不事 声色游猎 , 因之 , 朝野相贺 , 以天下太平有望 。 但 由于朋党之争 , 宦官专权, 朝风 日坏 , 李 昂 无挽救此种危机 的能力和魄力 , 致使 国势更 加衰败 。当时的党争主要是以牛僧儒为首的 牛党与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之争。牛党依靠 宦官权势 , 姑息藩镇势力 , 李党反对

25、。实际是 宦官与朝官之争。二党相争李昂患之 , 尤其 宦官专横不 能制。李 昂先利用 宦官 内部矛 盾 , 用仇士 良毒死王守澄。又重用土庶地主 势力李训等 , 发动“ 甘露之变” , 欲一举铲除宦 官势 力。不料机密泄漏 , 宦官仇士 良等带领 禁兵大肆诛杀朝官 , 死者数千人 , 李昂也遭软 禁 , 由此朝政尽为宦官把持。不久 , 于开成五 年正月 李 昂病死 于大 明宫 太和殿 , 终 年 3 3 岁 , 在位 1 4年, 谥 日元圣 昭献皇 帝 , 庙号 文 宗。八月十七 日葬于章陵。章陵虽说 营建于 国势 日衰的晚唐时期 , 但为了维护至高无上 的皇权 , 以及先祖创立 的陵寝制度,

26、 遂使章陵 规模 , 气势不减 中唐 , 上 宫的玄宫 、 衙殿 、 行 墙 、 神门和门阙 、 神道石 刻的品类和数 量 、 下 宫 的规模 以及乳 台、 鹊 台等建筑设施 仍较壮 观, 若与初唐 、 盛唐诸先祖陵相 比就大为逊色 了。从章陵兆域的整体来看, 其所反映的晚 唐政治、 经济、 文化衰败现象已经开始出现, 8 时代特征 比较明显。 ( 插 图: 孙安娜) 注释 贺梓城: , ( 3 c 物资料丛刊) 3期 1 9 8 0年 。 刘庆柱、 李毓芳: 第 5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7年。 卷四 卜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十五 史 本 。 卷三十二 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 。

27、 卷一 , 上 海古籍 出版社 , 本。 刘锟撰 : 卷二。 上宫, 即陵区四面行墙 四神门以内部分 一般称为陵园 或内域, 不确。初唐时将这一部分称陵院 如 卷 二十五 卷三十七 载 : “ 行 墙 四十间檐 坏” , 可 知唐人称行墙 而不称 神墙。神 墙的 称谓始 自北 宋诸帝 陵 。 ( 下转第 l 6 页) 仆 图画砖 内容多为主人端坐 , 侍从恭候一旁 , 表现出主人的威严和地位 : 庖厨图 、 磨面图 、 舂米图所表现的劳作场面, 牵马图 、 牵驼图及 家畜图 , 都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生活兴旺盈实 , 家丁满院、 家畜满圈; 牛是当时耕地的主要畜 力, 以牛来说 明主人生前 良田万

28、 顷也是合乎 情理的; 另外 , 雕刻考究的门窗也是富家大户 的表现。由此 可见 , 墓主的身份并非一般平 民百姓 , 而是具有一定身份或地位的地方财 主或乡绅。 从清理的 1 2 0 块画砖看 , 无论是人物 、 动 物 、 还是花草 , 每块砖都不尽 相同, 画面构图 合理 , 比例谐调, 雕刻线条流畅 , 内容丰富 , 反 映了工匠的艺术水平。主仆图使人 明显感到 主人 的威严 和侍从 的恭敬 ; 舂米 图、 庖厨 图、 磨面图 、 牵驼 图、 牵马 图、 狂吠 的狗 、 静立 的 牛 、 静 卧的骆驼 、 奔跑 的鹿等 , 雕刻 真实 、 生 动, 使人感到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 , 从一

29、个侧 面形象反映出宋代西北农村的生活情景。画 砖中人物所穿戴的各种服饰也为我们提供了 宋代人服饰的真实资料。画砖内容所表现的 吉祥图案较多, 如意头纹图案, 草、 牡丹等花 卉 , 这也反映 了当时的时尚。 总之 , 此墓为我们研 究宋代墓葬提供 了 资料 , 出土的这批彩绘砖雕具有一定的历史 价值和艺术价值。 ( 参加墓葬清理工作的除笔者外, 有庆阳 地 区博物馆李红雄 、 杨军锋) ( 责任编辑高永丽) ( 上接第 8页) ( D ) 唐陵上宫四面行墙的中部各开城门一座, 初唐和盛唐时 称司马门, 如 ) , 南 北朝时 皇帝 陵多设神 道, 唐代 诸帝陵均 开 神道于陵前, 即于南神门外

30、二门阙以南至二乳台之问开 设神 道 。如 旧唐书) 卷- I 八 武宗纪) 云“ 园陵 已安 , 神道 贵静 ” 。 新唐 书) 卷十四 礼 乐四) 云 “ 百官 、 行 从 、 宗室 、 客使位 神道左 右” 。关于神道东西两侧列 置石仪的制度 , 已有实 物见 证者应 始于东汉( 见 水经 注) 卷二 十三 阴沟 水) ) , 魏晋从简 , 南北 朝开始 盛行 , 唐代 自高宗乾 陵形成 制度, 于神道东 西两侧列 置石柱一对 、 翼 马一对 、 驼鸟一 对 、 石 马五对 、 石人十对 、 蕃酋若 干。 富平地方志通讯) 1 9 8 7年 l 期 。 下宫即寝宫。古代帝 王 山陵 设置寝

31、宫 的制度起源很 早 , 研究者认为 当源 自春秋战国时期 , 秦汉之际形成制度 , 即 实行陵侧起寝、 陵旁立庙的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乱 频仍 , 国祚短暂 , 陵寝 制度多 不完善 到唐朝 才在汉代 的 基础 上有了发展 。据 唐会要) 卷二 十及 卷二十一 记载 。 唐初的献陵于北 司马门 内设 嚣寝宫 , 昭 陵于上宫西南 设 寝宫 , 后因火灾烧毁 , 加之 山 上缺水 , 百姓供应艰难 , 遂迁 建于山下仍在柏城之 内的瑶 台寺旁 , 下宫之称由此 得名 。 是和上宫相对 而言的。 自乾陵开始 以后诸帝 陵的下 宫 都建在上宫 的西南 三至十 里不等的地方 , 但 都在柏城

32、之 内。寝宫或下宫 的用途 , 是 供墓主灵 魂 日常饮食起 居生 活的处 所 , 是春秋祭 、 朔 望祭 、 日进食 、 朝夕祭 、 官 人供养 如常仪之处, 同时也是 皇帝谒陵 、 公 卿巡陵及宫 人 、 官吏 留守居住 的地方 。 唐会要) 卷二 十一 陪陵名位) 。 ( 责任编辑高永丽) I l g i n Z a n h u ang C o u n t y W as the w e l l k n o w n c l an o f th e 15 C l a n o f Z h a o j u n w h i c h k e p t a p o w e r f u l i n fl

33、u e n c e and a g r a c e f u l f a mi l y s t y l e i n th e g r e a t f a mi l i e s d u ri n g the S u i and T an g D y n ast i es O n e a f t e r ano the r the r e b o m t h r e e c e l e b r a t i e s s u c h as 15 X i y u n ,L i J i f u an d L i De y uR esp e c t i v e l y L i J i f u and 15 D

34、 e y u h a d ma d e g r e a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t o the pol i ti c s w h e n the y t o o k o n the pos i t i o n o f the p r i me mi n i s t e r d u r i n g the pe rio d o f Yu a n h e an d the pe riod o f Hu i c h a n g e y we r e s i mi l a r i n ma n y wa y s w h i c h w e r e t y p i c a

35、 l o f the f a mi l y s tyl e o f the b i g f a mi l y c l a n s i n N o r t h C h i n a Ke y wo r d s :the 15 C l an o f u I l ; 15 Xi y u n ; 15 J i f u;15 De y u ; p o l i t i c a l s tyl e 8 2 ( 责任编辑子清) 楔子 开新篇 演义话兴衰 按实理 稗官求史鉴 翰海波涛汹涌,英人崛起西洋, 艰难创业出名王,多少贤臣良将。 曾号日不落国,转瞬天畔斜阳, 一篇演义话沧桑,权作渔歌樵唱。 调寄西江月 话说

36、人类文明,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倏忽已然 6 0 0 0 余载。 那文明大舞台上,可说是好戏连台,重头名角依次亮相,小丑龙套穿插 其间,数百个民族和国家,今日你鼎盛富强,明日他发达兴旺,却没有哪个 能长久占踞舞台中央。真个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似,走马灯 般看兴亡。正合了古诗所云:“各领风骚数百年。” 单说那各国当中,有个英吉利,原本不过僻远海岛上一蕞尔小国,天灾 屡降,人祸频仍,上古乃至中世纪早期确曾遭受不少战乱苦楚。谁想 1 6 世纪 以后,有几位英雄横空出世,或为明君贤相,或为能臣良将,一个个雄才伟 略,矢志开济,第次大展宏图,眼看着使得英国一年年强大崛起。其后又几 经革故鼎新,奋

37、发图强,至 1 8 1 9 世纪,那英国竟成了文明大舞台上红透半 天的大牌名角!文化科技发达,社会经济繁荣,政治制度开明。民富国强, 更兼船坚炮利,向外扩张自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直使殖民地遍布五洲四 海,势力圈扩及海角天涯,因而得名“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英人自己也好 不得意,将此语谱成歌曲四处传唱。却不料,“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本 世纪以降,那大英竟渐渐走了下坡,国势日益衰颓,露出破败模样。两次大 战更是耗伤元气,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到得如今,莫说挂头牌唱压轴,怕 是连个二等角色也挨不上,再抖不起当年的威风。 昔日子临川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诚哉是言。千古是非兴亡, 众多豪杰英雄,如

38、今俱已化作历史长河之水,滔滔东去,难觅其踪。然则兴 何以兴?亡何以亡?孰为是?孰为非?英雄有几多?奸佞又谁人?如此种 种,后来者不免要问个究竟。是故在下不揣梼昧,于那滚滚长河之中撷取浪 花几朵,缀成一部有关英史之演义,奉献众位看官。众位若能在嗟呀慨叹之 余,生出些许联想,得到点滴教训,鉴古而知今,贤贤贱不肖,在下便是不 枉了心血笔墨。 正是: 千载兴隆归逝水, 空留落日傍西山。 欲知端的如何,且看正文分解。 总序 新历史演义的风采 世界列国史演义即将问世了。 演义体,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用于文学艺术作品,这自然不难被 接受,但要用于表现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的著作,一般人接受 起来

39、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何以早在古代就有人力图使演 义体作品朝向文艺小说方向发展,而今天也还有人在否定演义体著作的科学 价值。 本丛书,还有前几年陆续出版的几套丛书,如世界史通俗演义、 浩 劫与辉煌第二次世界大战演义和世界末代皇帝演义等,虽然都具 有演义体的形式,但就其内容而言,却都是对世界通史和专门史的探讨与研 究成果的体现。它们与古代的演义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从内容上说,不同于 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因为后者大多采用 虚构、杜撰、夸张的表现手法,作品所选取的视角、规模和风格,是由作家 的形象化思维和想象决定的。同时,它们也有别于历史演义的东周列国志 和中国历代通俗

40、演义等,后者虽然大体上取材于史书,但由于受到正史 纪传体断代史法的影响,较少写到活动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重要历史人 物和人民大众,大多篇幅用于描写帝王将相等内部篡窃乱夺、王朝递变乃至 宫闱秘闻。从形式上说,上述新作品是对旧演义体的革新。形成于明清之际 的演义体,源于唐宋时期的“说书”,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以历史为创作题 材的演义作品,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以通俗取胜,流传甚广,传播历史 知识的作用超过了堪称高文典册的二十四史。但同时还应看到,这种演义体 写史方法已不能适合现代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读者的欣赏水平。古代演义的 “套路”甚多,如对昏君、清官、武打、暴动、起义等的描写,几乎同出一 辙,缺

41、乏时代及个性特征。由于遵循“慈祥领袖”的框架,像刘备、宋江这 样本应颇有个性的正面人物就没有写好。古时演义还有片面追求现场热闹和 表面动作性的倾向。如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故事,就不能启迪人们 从更高层次思考问题。由于脱胎于说书话本,旧体演义生造噱头的现象普遍 存在,大量的“噱头”重复雷同,并时常有庸俗现象。其他还有用语八股、 生癖之弊等。历史的发展是没有套路的,现在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们有谁还愿 读“套路”充斥的作品呢?新历史演义在采用演义体时,大胆克服其种种不 足,并借鉴西方小说之长,深刻、细致地揭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革 新尝试也许会使演义体写史方法更加适合当代读者的欣赏口味。由于我们的 演

42、义丛书与古代演义作品有着这些不同,故可称“新历史演义”。 另一方面,我们的演义作品与纯史学即传统史学著作也有朗显不同。历 史的主体是人,以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的还是人,其社会功能仍然作用于人。 从本质上讲,历史对后人具有不可质疑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启喻性。简单地 讲,这就是我们编撰新历史演义的主要思想基础,而它的种种特点无一不是 从这一思想基础生发出来的。与纯史学相比,新历史演义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写作的立场面向人。新历史演义主张史学社会化、史学大众化。 历史是群众创造的,反映历史发展、陶冶人们情操、使人增长智慧的历史著 作也应该面向群众,为他们所喜闻乐见,从而使他们在轻松的阅读中,受到 潜移默化

43、的文化熏陶。可是,在中国,当前史学著作由于其形式严谨、内容 枯燥、语言艰涩,使广大读者往往“望而生畏”。这样的史学著作曲高和寡, 已于无可奈何之中走入“象牙之塔”。大多数此类专著仅限于同行史学工作 者数十人或仅数人阅读,有的甚至仅仅限于作者评定职称之用。史家实在是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们写成的著作的读者如此之少,其心血岂 非是付诸东流?为了突破此种困境,新历史演义以演义的形式努力创造新的 史学流派“演义史学”,为史学研究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设新的沟通与理 解的桥梁。它以通俗的形式、生动的笔法、流畅的语言,多层次、多角度、 多学科地再现丰富多采的人类历史,使历史从抽象的“故纸堆”变为有血有

44、 肉的生动形象,从而使“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写作的内容围绕人。新历史演义提出“以人带史”的命题,即以 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来编织历史。它不同于一般史学著作,多见事件、少见人 物或多见群体、少见个体;也有别于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著作,多见人物、 少见事件或多见个体、少见群体。 “以人带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性: 其一,叙述相对集中,紧紧围绕某些中心人物来进行,中心人物如若具有代 表性,亦可作为叙述的对象,但不是泛论一切人。其二,人物的选择取决于 历史的真实与典型性的结合。可以是帝王将相,也可以是普通劳动大众;可 以是促进历史进步的正面人物,也可以是阻碍发展的反面人物。其三,记述 的主题是事。以人系事,但不是因人涉事,人物是附于事件的。人与事在着 墨浓淡上的规定性,也是新历史演义不同于演义小说和人物传记的主要表现 之一。 第三,写作的角度重视历史的另一面。人类历史是一尊构造极其复杂的 主体式艺术雕塑,它由无数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面”所组成。新历史 演义在不断地发现历史的另一面,努力使作品接近长期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资料 > 中国历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