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陸新儒家的處境及其社會-政治取向.pdf

上传人:李静文 文档编号:11137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陸新儒家的處境及其社會-政治取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陸新儒家的處境及其社會-政治取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陸新儒家的處境及其社會-政治取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陸新儒家的處境及其社會-政治取向.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陸新儒家的處境及其社會-政治取向.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 : 2011 06 21作者简介 : 张祥龙 ,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 ,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研究员 , 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 , 博士研究生导师 。* 这是一篇通过书信形式进行的采访记录 , 采访完成时间 : 2011 年 4 月 7 日 , 采访者是 环球时报 的英文版编辑王地先生 。此采访记录的一部分曾被翻译为英文 , 发表于 Global Times, April 15, 2011 ( Vol. 2, No. 510) , 第 13 页 , 题目是 “Small is significantin new Confucian revival”。但那里所翻译和发表出

2、来的不仅很不完整 , 而且意思也有所改变 , 不能完全代表我的观点 。以下是原初的中文采访记录 , 在此是首次发表 。大陆新儒家的处境及其社会政治取向*张祥龙 北京大学 , 北京 100871关键词 : 儒门惨淡 ; 文化活体 ; 中行路线 ; 边缘存在 ; 生态改善摘 要 : 在此采访记录中 , 作者回答了六个富于现实含义的问题 , 着重阐发了儒家在中国大陆的现状 , 它与海外新儒家的区别 , 它的政治思想取向 , 它应该走的复活乃至复兴之路 , 以及它对于所谓文明冲突说的态度 。由于西方殖民势力的摧残 、新文化运动及 “文革 ”的破坏 、现代性的膨胀及儒家本身的特质 , 儒家文化的生命主体

3、陷入了亘古未有 、全球无二的急剧衰败 , 目前的些许小 “热 ”,并不足以改变这一颓势 。但是 , 由于儒家符合人类的天然本性 , 它还是有走出困境的可能 。大陆新儒家的特点是全面突破西方中心论 , 要让儒家作为一个完整的活体而再生 。在政治思想上 , 它不同于左派和右派 , 有自己独到的见地 。它的生命力要到实际生活中才能被充分激发和显现 。而它的非普遍主义的思想方式 , 使它不屑于文明冲突的理论和现实模式 。它最注重的是改善人类在各种意义上 尤其是家庭与自然 的生存生态 , 不认同高科技的强力追求 。中图分类号 : B26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7511 ( 201

4、1) 06 0089 04问 : 近几年社会上兴起了一股 “儒家热 ”,有人认为这显示了儒家复兴强大的生命力 , 也有人觉得这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代 , 儒家传统沦为一种消费品牌的悲哀 。您怎样看待近几年的“儒家热 ”、“论语热 ”、“弟子规热 ”, 等等 ?答 : 我不认为目前的 “儒家热 ”如果真有的话 显示了 “儒家复兴强大的生命力 ”, 因为中国人的现代生存环境 , 从总体上看 , 很不利于儒家 ( 的再次复兴 ) 。所以 , 儒家在现在和可见的未来是不是有 “强大的生命力 ”, 能不能复兴 , 而不止是复活 , 还在未定之天 , 要靠儒家人士的努力奋斗去争取 。但这种 ( 其实很受局

5、限的 ) “热 ”现象有它的内在道理 。第一 , 儒家学说含有特别符合人性的终极追求 , 能够在不离世间关怀的前提下 , 带来人生的根本意义乃至信仰和幸福感 。第二 , 20 世纪中国文化生活的主流 ,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 , 极力在各种意义上 “打倒孔家店 ”,让一个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伟大的文化传统和广义的宗教 哲理传统的主体 , 也就是它的传道团体 , 它在社会 、政治 、教育 、道德上的主导地位 , 在历史的瞬间被基本消灭 , 学绝道丧人散 , 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极罕见的民族文化自戕案例 ( 当然 , 起因还是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压迫 ) 。由此造成的中国文化现状是极为反常和病态的 。所以 , 当

6、中国人由于经济自信心的某种恢复以及与世界其他文化的直接交往增多时 ,就发现或直觉感到不太对味儿 : 为什么别的民族现在还可以延续自家的传统 , 有自己的原本文化和信仰的身份 , 而我们却没有 ? 由此而唤起了某种文化上的思乡 , 对自己祖先文化的主流产生了好奇 , 而欲了解它 。总之 , 是由于中国的所谓新文化太不合理 、太扭曲 、太贫瘠 ,所以 , 在中国大陆人的生活情况不再那么严酷98学术探索时 , 就会生出一种自然而然的 “反动 ”。正因为如此 , 也就既不应该对儒家的复活完全没有信心 , 也不必高估它到目前为止的“热 ”现象的意义 。这其中当然有商业操作乃至政治操作的影响和问题 , 很

7、多表面上的热闹与儒家生命的当代回复没有关系 , 甚至从长远来看 , 有的还可能有负面作用 。这也就是刚讲过的 , 中国人的现代生存环境从总体上讲不利于儒家的一个反映 。至于有些人开始对 论语 、弟子规 等经典或 “老书 ”感兴趣 , 当然是好现象 , 我个人也曾参与儿童读经的推广 , 但关键还是要认真去读诵 、去践行 。从国家政策上讲 , 应该将这种教育纳入到大中小学的教育主流中 。但这在相当一段时间中能办得到吗 ?问 : 新儒家的理念和传统儒家 ( 理学或心学 ) 的理念有何相异之处 ?答 : 所谓 “当代新儒家 ”, 可以分为海外或大陆外 ( 如港台和其他国家 ) 的新儒家和中国大陆的新儒

8、家 , 后者比较明显地出现于近二十多年中 。就大陆新儒家而言 , 与传统儒家中的宋明理学 ( 含心学一支 ) 乃至海外新儒家都有重要的不同点 。简单说来 , 大陆新儒家要回复更原本的如先秦和汉代 儒家的一些基本原则 , 让它们在应对新时代的过程中生根成长 , 也就是要让儒家作为一个文化活体进入生活的基本结构 ,而不只是限于道德心性的修养 、形而上的论证和文献的研究 。所以 , 大陆新儒家对社会 、政治 、教育 、技术 、家庭 、环境乃至中国人和世界的未来命运 , 都有真实的关注 。问 : 一些人认为 , 现在在政治领域 , 主流的观点要么是西方自由民主思潮 , 要么是重视社会公平的左派 , 儒

9、家的影响力整体上被局限为只能给人们提供心灵慰藉的一种哲学 。您是如何看待这样的 “局限 ”的 ?另外 , 儒家的复兴是否一定要取得政治上的认同 、甚至成为治国方针的一部分 ? 如果是的话 ,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途径 ?答 : 我完全不同意这种以 “左 /右派 ”来划分政治思想领域的看法 , 它是西方中心论的一种表现 , 因为这两派都源自西方 ; 如果情况是那样的话 , 中国未来的政治就走不出 20 世纪的怪圈 。儒家思想在大陆虽然还处于弱势 , 但已经有明确的政治哲学的诉求 , 比如蒋庆先生提出的 “政治儒学 ”, 这也是他与海外新儒家的重要区别 。儒家绝不止于提供心灵慰藉 , 而要修身 、齐家

10、 、治国 、平天下 , 为中国和世界寻求最佳的生存方式 , 也就是行天道仁道的方式 , 包括最佳的技术方式 、社团结合方式乃至政治建构方式 ,由此才能最切实完整地慰藉现代人被撕裂的心灵 。“政者正也 ”, 儒家相信 , 自己可以找到最“正 ”( 正中 、正派 、正义 、正确 ) 的政治道路 ,当仁而不让 , 何 “局限 ”之有 ?所以 , 儒家当然希望自己的学说和实践成为治国方针的一部分 , 甚至是灵魂性的部分 ,因为它们会造福于中国和世界 。就此而言 , 真儒家不会在根本处认同现有的那些意识形态 ,不管是 “左 ”还是 “右 ”。但是 , 采取什么方式或途径进入政治与社会现实 , 在这个全球

11、化 、商业化 、高科技化的时代 , 却是一个要 “与时偕行 ”( 易传 ) 和慎重思考的问题 。在这方面 , 大陆新儒家中也有一些争论或不同看法 。比如 , 儒家或儒教是否一定要成为国教 , 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儒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史上是主导学说 , 也可以说成是广义上的国教 ,虽然与西方的 ( 历史上广泛存在的 , 目前在英国 、瑞典等国还有的 ) 国教的存在方式有着重要区别 , 例如 , 它不像西方现代之前的国教那样排斥其他宗教 , 而是与道教 、佛教等和平相处 。但是 , 现在和可见的未来一段时间 , 儒家能成为 、应该成为国教吗 ? 对此存在不同意见 。我个人认为 , 就上面讲到的

12、意思而言 , 儒家应该在条件具备 、即得到主流民众的理解和认同时 , 成为不妨碍信仰多元和思想自由的国教 ; 但就我的判断看来 , 这在可见的未来还是做不到的 。在现代格局中 , 儒家似乎注定了要以边缘的方式求生存和发展 。而到儒家大复兴之日 , 也就是现代人的生存结构发生重大转变之时 。所以 , 我主张儒家的真实复活要走一条中行路线 , 不要寄主要希望于上行路线或追求政治主导的路线 。中行路线的基本精神是 : 让儒家再次进入真实的 、完整的生活 , 哪怕是边缘化的 、弱小的生活 ; 这样 , 儒家的生命力和真诚处才能被焕发出来 , 人们才能见到一个有自家血脉的而不是任人打扮的 、博物馆化的儒

13、家 。换句话说就是 : 宁要真的 、活的 、小的 、寂寞的 , 也不要假的 、僵的 、大的 、热闹的 。为了实现这条中行路线 , 首先 , 儒家要复活为一个文化的活体 , 也就是有自己的传承组织 、现代学说 、信仰方式和合法生存空间的团体 , 其实就相当于现在中国的其他宗教的存在状态 ( 此为下行路线 ) 。其次 , 要有一个儒家的生 活空间 , 让儒家那种 “耕读传家 ”的长处 , 也就是在家庭 、有机农业和教育 ( 礼乐教化 ) 的实际生活中实现其仁道和天道 ( 其中含生态之道和神圣之道 ) , 让自己的能力或优势发挥09云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十卷 第六期 学术探索出来 。所

14、以 , 儒家不能像其他宗教那样 , 只以庙观 ( 教会 ) 、宗教学校 、慈善机构为主要基地 ,而要以将来那些复活了的儒家团体为起点 , 深入到实际的生活结构 、特别是家庭 家族结构 、自然生态结构和技术及教育结构中去 , 才能如鱼得水 , 让自己的学说中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 阴阳对交而出新入时 ) 在现代人类最关切处闪发出来 ,用活生生的真理和希望来吸引人 , 而不是只靠学说来教训人 , 也不只靠政治理论来征服人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我欲载之空言 , 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的现代含义 。为此 , 我多年前就提出 , 要经过努力建立儒家的文化特区或保护区 , 让儒家在一个虽然偏僻 、

15、狭小 , 但具有健全的儒家生态的地方 ,获得自己的完整活体 , 创造出在根本处是和平 、清洁 、富足 、可持续 、有活力 、有道德 、有信仰 、充满艺术 ( 诗书礼乐 ) 感的生存形态 。它对于儒家的复兴乃至一种新文明的探索 , 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问 :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经过 “五四 ”和 “文革 ”之后 , 是否还存在生命力与社会基础 ?有些人认为 , 儒家的社会基础恰恰在于现在的信仰缺失状态 : 在传统价值被严重破坏后 ,普遍的价值缺失产生了一种社会焦虑感 , 这种焦虑感促使人们在传统中寻找慰藉 。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答 : 如我在回答上面第一个问题时所说的

16、,经过新文化运动 ( 我将它与 “五四 ”分开来看 ) 和 “文革 ”, 并由于整个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的西方化 , 儒家丧失了绝大部分的生命力和社会基础 , 比如 , 大家庭 、自然农业为主的社团及其技术基础的消失 , 儒家团体的消失 , 儒家教育退出教育主流 , 儒家话语 、道德的淡化 ,等等 。所以 , 现在可以说是儒门惨淡 。不了解这一严酷局面 , 就意味着不知儒家为何物 , 也不知现代的科技强权社会和党派政治为何物 。但是 ,我对儒家有信心的一个依据是 , 它所讲的孝悌仁义 , 乃至仁政和天下太平观 , 顺乎人性之根本 ,合乎人类的长久生存之需要 。所以 , 人类虽然现在被高科技及其生存

17、形态 、意识形态所 “劫持 ”,但人性和天道的真理仍然可能在这强权和利益的驱使面前 , 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 以自己的 “行事 ”来唤醒世人 , 以待天时 。新文化运动和 “文革 ” ( 它是前一个运动的极端化 ) 确实造成了中国人巨大的信仰缺失 ,生存核心处的枯干 , 导致了广泛存在的空虚感和焦虑感 。但是 , 这并不首先是儒家的机会 ,而可能是另外的一些强势宗教 、特别是西方来的宗教的机会 , 因为这些宗教相比儒家或儒教 ,更少地依赖于具体的生存结构 , 它们有几千年里磨炼出的在陌生文化中应变处异的能力 , 有些甚至就曾经推动过高科技 、资本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的形成 。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

18、, 即便有重获信仰传统的需求 , 但很多人不一定到中国传统中去寻找 , 或不一定到儒家传统中去寻找 。依我的观察 , 儒家在现代化结构中的弱势和边缘化 , 是由其基本素质 不是太低 , 而是太高的素质 决定的 , 它特别不适应西方化 、高科技化 、全球化造成的新格局 。问 : 有人认为 , 儒家的基本伦理和西方的自由民主普世价值 、多元主义等存在根本冲突 。您是否认同这种观点 ?一些新儒家学者所倡导的 “仁政 ”, 在现代社会是否有些理想主义而缺乏操作性 ?答 : 我不认同 “根本冲突 ”的观点 。我在以前的文章和著作中分析过 , 儒家是典型的非普遍主义 ( 亦非特殊主义 ) 的 、生存境域化

19、( 也不只是地域化 ) 的文化 , 与西方的有普世诉求 ( 这与它是否真的普世无关 ) 的文化有思想方式上的根本差异 。普世主义或普遍主义( universalism) 在根本处是不宽容的 、非多元化的 , 所以 , 两个不同的普世主义碰到一起才会有你死我活的根本冲突 , 就像人类历史上的长期宗教战争和现时中的不少所谓文明冲突所表现的那样 。当一个像儒家这样的非普世主义文化遭遇到强普世主义比如西方文化时 , 非普世的一边常受到普世的一边的致命压迫 , 所以必须奋力抗争以求生存 , 但它却并没有要从思想上和信仰上消灭对方的意思 , 因为它从根底处就知道 , 真理离不开活的生存境况 ( 比如视家庭

20、要先于个人和国家 ) , 真理要靠吸引人而不是征服人 、说服人来成就其真理性 。所以 , 儒家历史上不仅对亚历山大 、拿破仑式的征服无兴趣 , 而且对十字军东征 、传教团体式的征服也无动力 。儒家对近邻如高丽 、日本等也没有派过传教团 , 这就是思想方式和文化素质决定的 。西方的现代民主以成人的个体自由为根基 ,儒家不会同意 , 因为人的最原初和饱满的生存基本单位是家庭联合体及其自由独立性 。个人缺少长远的视野 、实践力和为祖先及后代负责的天然道德感 , 总以当下的现成利益为重 , 所以 , 这种民主不仅解决不了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大问题 , 而且在面临较厉害的重大危机时 , 可以诉求于强权独裁

21、, 像古希腊的一些民主制 、德国的魏玛民主制 , 都是这么自行了断的 。儒19学术探索 大陆新儒家的处境及其社会 政治取向家也绝不会赞同极权主义 、专制独裁的体制 ,因为那就意味着家庭的世代生存及其文化的自由空间的消失 。所以 , 历史上像秦始皇这样的独裁者最讨厌儒家 , 必欲焚书坑儒而后快 。儒家的理想是尧舜的以家庭为基的天下为公 , 以文化的多样性 、对异己者的宽容性 、生态的健全饱满为祥瑞 , 为天下人心归焉的标志 。这其中有民主的基本公正精神和合法性的形成 , 但首先是天道的公正 、人 ( 仁 ) 道的公正 、历史的公正 、对待生存境域的公正 、世代之间的公正 , 而不是抽象的 、超越

22、的 ( 比如宗教学说化的 、理性假设化的 ) 、个人一己之私层次上的公正 。说到大陆新儒者的仁政思想 , 比如蒋庆先生的政治儒学思想 , 就如我上面已经讲到的 ,其出发点和基本倾向是很对的 。它突破了海外新儒家偏安于心性儒学 , 将 “学统 ” ( 认知世界的知识传统 ) 和 “政统 ” ( 政治哲学和基本原则 ) 拱手让给西方的局限 , 力求让儒家获得整全的思想力和历史实践力 。蒋先生还努力让儒家的基本原则获得当代政治哲学和政治结构的体现 , 提出了 “政权的三个合法性 ”及对应的 “三院制 ”, 很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 为不甘于西方中心论所统治的华夏知识分子带来了某种希望 。然而 , 在当

23、前和可见未来的非儒化甚至是反儒化的局面中 , 他的设想很可能无法直接实现 , 需要再充实 、再调整 。我对现在的多种政治儒学的方案有一个总体性的建议 , 即它们应该更关注儒家的生命根基 , 即家庭 家族的源头地位 , 思考如何将它体现到层层构想中 。这样才能增加所谓的 “可操作性 ”或实践可能性 , 因为起码到目前为止 , 在高科技还没有用克隆或改造人类技术来改变我们的基本生成方式之前 , 我们都出自于家庭 ,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持久的社会和政治联系也往往源自家庭 。不过 , 如我一再讲到的 , “在这样一个贫乏的时代 , 诗人 或儒者 何可为 ? ”( 原句来自海德格尔所引的荷尔德林诗 )

24、 天意存仁还是不存仁 , 不是我们的意愿所能够决定的 。我们必须期盼 、等待 , 如同海德格尔晚年常讲的 : 等待那逝去之神的再度降临 。但切莫以为这等待是消极的 , 期盼和等待不只是心理的 、心性的 ,而是全方位地准备着的 , 所以 , 这等待的姿态本身是有召唤功能的 。问 : 亨廷顿认为 , 未来世界最危险的冲突 ,在于中国儒家文明的文化上的自信与优越感 、西方普世价值的傲慢和伊斯兰世界的不宽容三者之间 。儒家复兴 , 如果能实现其政治主张 ,会怎样影响中国的外交关系 ? 是否中国在文化上独立 、摆脱西方思想的桎梏之后 , 会更强有力地影响同在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各国 , 加剧与西方的对抗 ?

25、答 : 我以上的回答已经包含或隐含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亨廷顿对儒家有两个无知 , 导致了这种判断儒家的低水平昏话 。第一 , 如上所言 , 将近一百年来 , 现代中国早已经不是儒家文明 , 而且在最近的将来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何谈 “中国儒家文明的自信 、优越感和独断力 ”? 这位西方意识形态的堂吉诃德骑士把风车看成了魔鬼 , 要与它一决雌雄 ; 不幸而言中了西方意识形态之间的 “911”, 这也算是当代学者的一段奇遇 。但他和儒家开的玩笑却是太大了 。第二 , 假使儒家还存在 , 或在未来又主导了中华文明 , 儒家会对这种普世主义之间的决斗把戏感兴趣吗 ? 笑话 ! 此真可谓是 “以十字军

26、之心度儒家君子之腹 ”了 。假设真有如君所言的复兴 ( 借 你 的 吉言 ! ) , 那么 , 中国对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态度会更有哲理意味和原则性 , 也会对现存的国际格局乃至人类境况做出更多的反思和批判 , 同时也会有更多的特性发挥出来 , 引起世界的强烈关注 , 但绝不会是你死我活的根本对抗性 ; 因为儒家既对民族 、文化 、技术 、环境等生存因素和结构有自己的独特理解视野 , 有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 又不崇尚强力 , 没有普世主义主张 ,不会媚强欺弱 、侵吞邻里 , 也不会强权争霸 、征服世界 。所以 , 那时的中国不会对追求 “更高 、更快 、更强 ”的国际关系奥运会有大兴趣 ,而是对如

27、何改善国际环境的生态充满热情 。会实质性地参与 ( 比如 ) 禁止和销毁一切核武器乃至核能 , 禁止超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 ,禁止大量捕鲸 , 禁止 ; 鼓励清洁能源 , 鼓励自然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 抑制高科技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 鼓励家庭 家族的健全化 , 鼓励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洁净生活方式的兴旺 ;等等 。总之 , 将会站在解决人类心灵为之焦虑 、而在现行体制中却无法解决的那些问题的前沿 ,做出一些似乎惊世骇俗而又是清醒明智的事情 。这会 “加剧与西方的对抗 ”吗 ? 或许会 ,但不是霸力与霸力之间的对抗 , 而是一个崇尚强力与不崇尚强力文明的对抗 。如果西方的百姓也并不总是喜欢强

28、力和它带来的对整个世界的威胁 , 那么 , 儒家中国就并不会总是孤独的 。现在不是 19 世纪 , 而是 21 世纪了 。责任编辑 /袁亚军29云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十卷 第六期 学术探索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strology has exerte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Chinese ideology, doctrines and politics since the Qin andthe Han dynastiesWang Guoweis Understanding of Philosophy and theCla

29、ssification of the Humanities before the Revolution of 1911TANG Wen-mingFrom 1898 to 1907, Wang Guowei focused his study on philosophy and held that philosophy could meet the spiritual needsof mankind with its valuable implications and w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humanities The Qing Government establi

30、shed RenyinEducation System and Guimao Education System while Wang Guowei in his book proposed his classification of the humanities,in which he proposed the replacement of Confucian classics with philosophy, or, to be exact, the replacement of religion withphilosophy In 1907, Wang Guowei proclaimed

31、that he would give up philosophical studies Some scholars misunderstood himand concluded that the causes of his abandonment of philosophy were related to his changes in emotion and interest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real cause was his acceptance of science and distrust of metaphysics His turn of int

32、erest to historical studies wasalso related to his belief in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methods to historiography which was a kind of inheritance of classical ed-ucation In 1911 and 1912, respectively, Wang Guowei either wrote essays or burned his books to usher in his approach to his-toriography

33、 through an inheritance of classical educationThe Proxy War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ChinaDENG Xi-ze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China, some relations or exchanges among vassal states were like“international”politics When some powerful vassal states fought for the dominant p

34、osition, some small vassal states were forced by them tofight other vassal states and these wars were the proxy wars Annals of Zuo has a record of twelve proxy wars with eight fea-tures The proxy war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China are similar in nature to the proxy wars of contemporar

35、ytimes, which are a concrete means of the powerful countries seeking for hegemony with some clear political orientationLiterature and CultureErnst Robert Curtius; Translated by LIU Xiang CHEN NaWith an emphasis on the unity and organic nature of culture and its historical influence, this article exp

36、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history must be conducted within a frameworkof cultural tradition Supported by the case studies of European literature and its histor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studies with-out t

37、he consciousness of European culture and its unity tend to result in“geographic fragments and chronological fragments”Marxs Ont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Approach to Social RealityWU Xiao-ming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and nature of Marxist philosophy Because the theorists o

38、f the SecondInternational ( 1889 1914) and the early leaders of Western Marxism had sharply different disputes over Marxist philosophy,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ried to interpret it from the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focus is on Marxs ontological revolution andits transcendence of modern metaphysi

39、cs With this as the real found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ist philosophy usheredin a brand-new approach to social reality Rejecting subjective ideas and external reflections, this approach offer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reality, problems as well as

40、its experienceNeo-Confucianism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and its Socio-political OrientationZHANG Xiang-longIn this interview, the author has answered six questions with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focuses on the Neo-Confucianism inthe mainland of China, its differences from those abroad, its socio-po

41、litical orientation, its approach to revival and its attitude to-wards the so-called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The Confucian culture has experienced some unprecedented degradation due to thedevastation of Western colonialism,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the“Cultural Revolution”, the gaining influence

42、 of modernityand some elements of itself The present small-scale“fever of Confucianism”cannot change this decline However, because Con-fucianism is in line with human nature, it has the hope to get rid of this predicament The Neo-Confucianism in the mainland ofChina aims to smash Western centralism

43、and tries to revive itself as a living being Politically, it has its own features and belongsneither to the Right nor the Left, whose vitality finds full expression in life itself It has the thinking mode of non-universalismand does not confine itself to any theory or model of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It focuses on the various meanings of human exist-ence, especially on the levels of family and nature, and does not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advanced technology49云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十卷 第六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资料 > 中国历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